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說“木葉”》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07 12:36:53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說“木葉”》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木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木葉”》教學設計

《說“木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 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xiàn)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整體感知

  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通過閱讀文本,找找林庚先生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學生自由回答)

 。ㄒ唬、迅速瀏覽1至3段,找出作者在閱讀古代詩詞時發(fā)現(xiàn)的四個問題。

  1、“木葉”是什么為什么?

  2、詩詞中多見“樹”或“葉”而很少見“樹葉”?

  3、為什么詩歌中多見“木葉”而不見“樹葉”?

  4、為何“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又不用“木葉”而用“落木”?

  ☆先看第2個問題,結合詩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詩句引導學生思考:

  樹: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出現(xiàn)“樹”或“葉”的句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請選擇四字短語來概括。

  ☆再看第3個問題。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皹淙~”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

  問2:“木葉”和“樹葉”給我們的感覺是不是一樣的?(根據(jù)在第5段)

  明確:不一樣。木葉:疏朗。樹葉:繁密濃蔭。

  問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引2:

  木葉: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 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木葉”所處的季節(jié),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

  既然“木葉”就是“落葉”,那詩人為什么不用“落葉”呢?關鍵之處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樹”的區(qū)別。

 。ǘ、齊讀課文第四、五段,思考。

  文中說,木,屈原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試分析“高樹”與“高木”的不同。

  明確:以秋風葉落之景表空曠凄涼之情,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

  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可謂一字千里。古代詩人們?nèi)绱绥娗橛凇澳尽,是因其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

 。ㄈ、自由讀第六、七兩段,討論

  思考:前面分析到“木葉”就是“落葉”,可又發(fā)現(xiàn)詩歌中有用“落葉”的,也有用“木葉”的,“木葉”與“落葉”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木葉”、“落葉”、 “黃葉”、“落木”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在課文中找出關鍵句子)。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則代表著疏朗和空闊的意境。

  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特征。

  明確: “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木”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在顏色上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感覺很干爽的,意境空闊。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作者林庚既是詩人又是學者,難道寫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說“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四、延伸拓展

  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豐富的意蘊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蘊。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草”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我們來體味古詩中的“月”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五、小結:

  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根據(jù)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板書設計:

  說“木葉”

  林庚

  意象 顏色 觸覺 意味

  樹葉 褐綠色 密密層層濃陰 繁密充實

  一字千里 暗示性

  木葉 微黃 干燥不濕潤 疏朗 飄零之意

《說“木葉”》教學設計2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比較 “(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品味文中詩句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從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難點: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意象品味練習 。

  三、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為主,師作引導;

  2、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篩選主要信息來解答有關問題,把握文意;

  3、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詩詞填空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討論明確,以上詩句中“落木”與“落紅”分別是“落葉”與“落花”,作者為何不用“落葉”與“落花”,卻用“落木”與“落紅”?這個問題我們請著名學者林庚先生來作解答,導入課文學習。

  二)釋 題:“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三)作者介紹(指生讀屏幕上內(nèi)容)

  四)研讀課文(老師作方法指導:各種讀法結合,通過抓文段中關鍵詞句,篩選有效信息,來把握文意,回答有關問題。)

  1、略讀文章前三段,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本文談到了一個什么文學現(xiàn)象?

  2)“木葉”是什么?對此作者有何質(zhì)疑?

  3)“木葉”到“落木”,其與“落葉”或“樹葉”的不同,關鍵點在哪?

  4)小結前三段:我國歷代詩人們鐘愛“木葉”這一形象,其關鍵在“木”字。(下文具體分析“木”的'特征。)

  2、重點研讀第4、5、6段(全文中心)

  1)讀第4段,探討以下問題:

 。1)“木”一般用在什么場合?

 。2)生讀這段內(nèi)容,找出引用的詩句,仔細體會其內(nèi)涵。

 。ǚ椒ǎ赫椅闹嘘P鍵詞句來談)

  1) 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體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敝小案邩洹钡囊馕丁

 。3)比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是否還有別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讀。)

  2)讀第6段,明確下列問題:

 。1)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2)品讀比較文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迸c“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蘊。

 。3)填表比較“(落)木(木葉)”與“樹(葉)”的不同,進一步明確“木”的特征,以突出強調(diào)。

  3)讀第5段,分析“木”何以會有如此特征,探討詩歌語言的潛在暗示性問題。明確:

 。1)文中是怎樣具體闡述這一問題的,結合實踐準確把握其內(nèi)涵。

 。2)明確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觀點是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

  3、讀第7段,作全文小結。

  4、全文思路梳理,整體把握。

  五)拓展練習。運用文中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這一觀點,學以致用,作連線題。

  六)課堂總結。

  七)布置課后作業(yè)。

《說“木葉”》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

【《說“木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說木葉》教學設計04-15

說木葉教學設計06-21

《說木葉》教學設計模板10-06

《說木葉》教學設計12篇04-22

說木葉教學設計12篇06-21

《說木葉》教學反思04-02

說木葉教學反思04-13

《說木葉》教案04-08

說木葉教案08-27

《說“木葉”》教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