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21 13:45:01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1

  學習內容: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67頁。

  學習目標:

  1.運用所學的圓、比例等知識解決問題。

  2.了解普通自行車和變速自行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系,知道變速自行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3.通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經歷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了解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學習重點:運用所學的比例或與其相關的知識解決自行車中的數(shù)學問題。

  學習難點:運用所學的比例或與其相關的知識解決自行車中的數(shù)學問題。

  學習準備:課件等。

  學習過程:

  環(huán)節(jié)預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車的種類?”

  出示各種自行車的圖片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先給出學生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便于學生理解。

  二、新知講授 (一)揭示課題

  1.說一說你了解到的有關這兩種自行車(普通自行車和變速自行車)的知識。

  2.自行車里會有數(shù)學問題嗎?想一想。

 。ǘ┭芯科胀ㄗ孕熊嚨乃俣扰c內在結構的關系

  1.提出問題:兩種自行車,各蹬一圈。能走多遠?引出學生對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的研究。

  2.分析問題

 。1)學生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方案一:直接測量,但是誤差較大。

  方案二:根據車輪的'周長乘以后車輪轉的圈數(shù),來計算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

 。2)討論:前齒輪轉一圈,后齒輪轉幾圈?

  前齒輪轉的圈數(shù)×前齒輪的齒數(shù)=后齒輪轉的圈數(shù)×后齒輪的齒數(shù)

  3.建立數(shù)學模型,收集數(shù)據并求解。

 。1)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shù):后齒輪的齒數(shù))

 。2)分組收集所需要的數(shù)據,帶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匯報結果。各小組展示并解釋本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在比較結果。

 。ㄈ┭芯孔兯僮孕熊嚹芙M合出多少種速度

  1.提出問題:變速自行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了解變速自行車的結構。(有2個前齒輪,6個后齒輪。)

  (2)根據這個結構,可以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2.分析問題,求解,匯報。

  3.蹬同樣的圈數(shù),哪種組合使自行車走得最遠? 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問題。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合作、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學習過程,逐步培養(yǎng)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進行學習。

  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融入到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當中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三、鞏固應用 1、已知:前齒輪齒數(shù)為:26,后齒輪齒數(shù)為:16,車輪直徑為:66cm。問: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遠?②小紅家距離學校大約500米,從家到學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兩題 學生進行思考、解答。 通過習題的演練,讓學生將知識點進一步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當中。

  四、課堂小結

  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思考并回答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3頁“圓的認識一”。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圓規(guī)畫圓。

  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xiàn)象。

  3、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圓的特征。

  2、畫圓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三角尺、直尺、圓規(guī)。

  2、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一、觀察思考。

  1、欣賞生活中的圓:棋子、桌面、鐘面、車輪、中國結。

  2、觀察這些圖形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么不同?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

  做套圈游戲,哪種方式更公平?

  二、畫一畫。

  你能想辦法畫一個圓嗎?

  用手比劃著畫圓。

  用一根線和一支筆畫圓。

  用圓規(guī)畫圓。

  2、教學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

  三、認一認。

  學生用圓規(guī)畫一個圓。

  討論:圓規(guī)的“尖”、圓規(guī)張開的兩腳之間的長度所起的作用。

  告訴學生半徑和圓心。

  四、畫一畫、想一想。

  要求學生畫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并畫出它的半徑和直徑。

  觀察比較得知:圓有無數(shù)條直徑,無數(shù)條半徑。

  在同一個圓內直徑都相等,半徑都相等。

  以點A為圓心,要求學生以A為圓心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

  畫兩個半徑都是2厘米的圓。

  五、討論。

  圓的位置與什么有關系?

  圓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使學生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圓形物體,建立正確的圓的表象。

  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圓的本質特征。

  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圓的本質特征。

  讓學生認識到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六、觀察與思考。

  1、播放課件。

  動物王國自行車比賽。分別有圓形、橢圓形、正方形的車輪。

  思考:車輪為什么是圓形?

  操作:

  用硬紙板分別剪一個圓形、正方形、橢圓形。

  小組合作描出運動軌跡。

  七、練一練。

  課本練一練題目。

  八、全課小結。

  【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學生很快能找到圓的主要特征,而且能從本節(jié)課里掌握圓的特征,掌握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直徑半徑等之間的關系。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3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復習的是百分數(shù)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常見的百分率是小學數(shù)學中的重要基礎之一。

  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創(chuàng)設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復習百分數(shù)的意義。

  在數(shù)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生活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新知。復習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百分數(shù)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理解百分數(shù)的意義,并在列表對比中,明確百分數(shù)與分數(shù)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巧用圖示,有序地復習百分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

  思維導圖在教學中備受關注,因為它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考過程,把知識要點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有序地復習百分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時,結合學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間互化的方法用圖示表示出來,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并輕松掌握三者之間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間的可逆關系。

  3.重視遷移,培養(yǎng)學生類推的能力。

  根據百分數(shù)與分數(shù)的密切關系,百分數(shù)問題在解題思路和方法上與分數(shù)基本相同這一特點,聯(lián)系分數(shù)知識復習、理解百分數(shù)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使學生能夠正確解答百分數(shù)問題。這樣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溝通分數(shù)、百分數(sh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情境激趣

  (出示課件)一件絨衣的成分如下:

  羊絨:14.8%

  超細羊毛:73.5%

  天絲:11.7%

  讀出這件絨衣成分的相關數(shù)據,并說出這些數(shù)據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情境,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復習熱情,為高效復習作鋪墊。

  ⊙復習百分數(shù)的相關知識

  1.復習百分數(shù)的意義。

  (1)什么叫百分數(shù)?它的意義是什么?(板書:百分數(shù))

  (像14.8%、73.5%、11.7%…這樣的數(shù)叫做百分數(shù)。百分數(shù)表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百分數(shù)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數(shù)和分數(shù)在意義上有什么不同?

  (結合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展示,列表對比)


百分數(shù)




分數(shù)




意義




百分數(shù)是表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數(shù)。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的數(shù)叫分數(shù)。




區(qū)別




百分數(shù)通常只是表示兩個數(shù)的倍比關系。




分數(shù)既可以表示兩個數(shù)的倍比關系,又可以表示一個具體數(shù)量。




聯(lián)系




百分數(shù)可以看作分母為100的特殊分數(shù)。





  2.復習百分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傩(shù)與分數(shù)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②小數(shù)與百分數(shù)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郯俜謹(shù)與分數(shù)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2)鞏固練習。

 、侔严旅娓鲾(shù)化成百分數(shù)。

  0.625= 0.2= 0.6= 3=

  ②把下面的分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

 。 = =

  ③把下面的百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或整數(shù)。

  42%= 108%= 5.4%= 200%=

  3.復習百分數(shù)應用題。

  (1)復習常見的百分率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116頁12題)

  取小麥500 g,烘干后,還有428 g。計算出這種小麥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決問題,然后復習其他常見的百分率)

  (2)復習百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3題第(3)、(4)、(5)小題]

  ①一件襯衣原價125元,現(xiàn)在降價20%,F(xiàn)在售價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谝患r衣降價20%后,售價為100元。這件襯衣原價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垡患r衣售價為100元,一條長褲的價錢是這件襯衣的150%,這條長褲的價錢又是一雙皮鞋的。這雙皮鞋售價是多少元?

  長褲: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結。

  解百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準單位“1”,解題思路與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一樣:單位“1”已知,求比較量用乘法計算;單位“1”未知,求單位“1”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在系統(tǒng)復習百分數(shù)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復習應用百分數(shù)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解題方法,使學生利用百分數(shù)乘、除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114頁5題。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復習,你都進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識?

  ⊙布置作業(yè)

  教材116頁13題。

  板書設計

  百分數(shù)(一)

  1.百分數(shù)的意義

  2.百分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的互化

  3.百分數(shù)應用題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營養(yǎng)配餐(六年級上冊p46)

  【教學目標】:

 、攀箤W生了解有關營養(yǎng)的知識,增強健康意識,均衡飲食。

 、茣靡延械闹R和技能,選擇營養(yǎng)配餐和評價配餐營養(yǎng)成分的均衡性。

  【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和健康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⒈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盘岢鰡栴}:

  教師:你們今天吃得什么飯菜呀?

  教師:那你們知道這些飯菜中主要有哪些營養(yǎng)嗎?

 、泣c題:

  教師:飯菜中的營養(yǎng)非常豐富,主要營養(yǎng)素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礦物質等。我們今天著重研究一下前三種。

  像你們這個年齡的`兒童,一頓午飯大約需要蛋白質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蔡剿餍轮

 、艑W生預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熟悉新知,教師則引導學生主動地閱讀情境中的圖、表、文字與數(shù)字,即讀圖、讀表、讀字。從圖、表、文字與數(shù)字的關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給出的數(shù)學信息。

  ⑵指導學習

  教師:好了,你們表現(xiàn)的時候到了,誰能告訴大家小明這頓午飯的營養(yǎng)符合營養(yǎng)師的建議嗎?

  教師:那么就請大家按照營養(yǎng)師的建議,給小明也給你們自己設計一份既好吃又營養(yǎng)的午餐,好嗎?

 、踌柟绦轮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一份營養(yǎng)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組為單位,評選最優(yōu)午餐,也可以小組合作共同設計。

  4.作業(yè):

  設計一天的配餐表,并計算它的營養(yǎng)含量.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49頁“比的意義”。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經歷探索比與除法、分數(shù)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明白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會把比改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

  3、在數(shù)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設計:

  ⊙復習鋪墊

  1、某車間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數(shù)是女工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女工人數(shù)是男工人數(shù)的幾倍?

  2、分數(shù)與除法有什么關系?(分數(shù)的分子相當于被除數(shù),分母相當于除數(shù))

  設計意圖:在結合生活實際復習兩個同類量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復習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講授新課

  1、教學比的意義。

  (1)教學同類量的比。

 、儆贸ū硎就惲恐g的關系。

  a、課件出示: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里向人們展示了聯(lián)合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兩面旗都是長15cm,寬10c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這兩面旗的長和寬的關系?(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求長是寬的幾倍,或求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谟帽缺硎就惲恐g的關系。

  a、引入比的概念:兩面旗的'長和寬的倍數(shù)關系還可以用“比”來表示。長÷寬=15÷10,寬÷長=10÷15,也可以說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寬和長的比是10比15。

  b、簡介同類量的比:不論是長和寬的比還是寬和長的比,都是兩個長度的比,相比的兩個量是同類的量,所以兩面旗的長和寬的比屬于同類量的比。

  (2)教學非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a、課件出示:“神舟”五號進入運行軌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周,大約運行42252k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后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42252÷90)

 、谟帽缺硎痉峭惲恐g的關系。

  對于這種關系,我們也可以說:飛船所行路程和時間的比是42252比90,因為這里的42252km與90分鐘是兩個非同類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系。

  (3)歸納、理解比的意義。

 、偈裁词潜?結合上面兩個例子說一說。(學生試說,教師總結:兩個數(shù)的比就是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

 、谂袛,下面數(shù)量間的關系表示的是兩個數(shù)的比嗎?

  a、甲數(shù)是3,乙數(shù)是4,甲數(shù)和乙數(shù)的比是3比4;乙數(shù)和甲數(shù)的比是4比3。(是)

  b、張師傅20分鐘制作了7個零件,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賽,甲隊和乙隊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為足球比賽的比分不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

  2、教學比的讀、寫和比的各部分名稱。

  (1)簡介比的寫法。

  15比10記作15∶10;

  10比15記作10∶15;

  42252比90記作42252∶90。

  (2)簡介比的讀法。

  兩種形式的比都讀作幾比幾。15∶10讀作:15比10;表示比時,讀作:15比10。

  (3)簡介比的各部分名稱。

  “∶”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shù)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shù)叫做比的后項。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書)

  (4)明確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項÷比的后項,比值通常用分數(shù)表示,也可以用小數(shù)或整數(shù)表示。

  3、教學比與除法、分數(shù)的關系。

  (1)比與除法的關系。

 、儆^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項相當于被除數(shù),比號相當于除號,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shù),比值相當于商。

 、诒鹊暮箜椖懿荒苁0?為什么?(比的后項不能是0。因為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數(shù),除數(shù)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項也不能是0)

  (2)比與分數(shù)的關系。

 、俑鶕謹(shù)與除法的關系想一想,比與分數(shù)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回答:比的前項相當于分子,比號相當于分數(shù)線,比的后項相當于分母,比值相當于分數(shù)值)

 、谂e例說一說,兩個數(shù)的比可以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嗎?怎樣寫?(兩個數(shù)的比可以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寫成,讀作:15比10)

  4、小結。

  比的概念實質是表示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倍比關系。任何相關聯(lián)的兩個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shù)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非同類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數(sh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設計意圖:循序漸進,先由倍數(shù)關系引出兩個同類量之間的比及非同類量之間的比,使學生理解比的本質;然后再結合實例,引導學生明確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值的求法;最后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數(shù)之間的關系,加強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為學習比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鞏固練習

  1、教材49頁1、2題。

  2、教材52頁1題。

  ⊙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yè)

  教材52頁2題。

  板書設計:

  比的意義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6

  一、學習目標:

  1、學習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并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正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二、學習重點:

  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學習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學習過程:

  (一)、舊知復習

  1、圓柱有幾個面?分別是xx、xx和xx。

  2、底面是xx形,它的面積=xx 。

  3、側面是一個曲面,沿著它的高剪開,展開后得到一個 xx形。它的長等于圓柱的xx,寬等于圓柱的xx。

  4、一個圓形水池,直徑是5米,沿著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為

  1、圓柱的側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指的是什么?

  (2)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等于圓柱的側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 xx,所以圓柱的側面積= 。

  (3)側面積的練習

  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俚酌嬷荛L是1.6m,高0.7m。 ②底面半徑是3.2dm,高5dm。

  小結: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的 xx和xx這兩個條件,有時題里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2、圓柱的表面積

  (1)圓柱的表面是由和組成。

  (2)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圓柱的表面積=

  (3)圓柱的表面積練習題

  一頂圓柱形廚師帽,高28cm,帽頂直徑是20cm,做這樣一頂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數(shù)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分析,理解題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需要注意的是廚師帽沒有下底面,說明它只有個底面。

  列式計算:

 、倜弊拥膫让娣e=

  ②帽頂?shù)拿娣e=

 、圻@頂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結: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囪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2個底面積。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進一法取值,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3、鞏固練習

  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積。

  4、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掌握了什么知識?

  圓柱的側面積

  圓柱的表面積

  五、教學結束:

  布置學生課下復習本節(jié)課內容。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體積》,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fā)現(xiàn),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并從學生的口里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fā)展。而這里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fā)現(xiàn)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shù)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本節(jié)課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于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課本P10~11例6、例7和試一試、練一練以及練習三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數(shù)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立體圖形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打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生活中的物體有大有小,看,你能比較這這兩個物體的大小嗎?(出示一個蘋果和一個大棗)你是怎樣比較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有關物體的大小的知識——體積和容積(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認識體積

  1.出示兩個有同樣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讓學生看清兩個杯子里水面同樣高。

 。1)先在一個杯子里放入一個大棗,讓學生說明水面有什么變化。

  提問: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大棗占有了水中一塊地方)

  指出:大棗占有一塊地方,我們就說大棗占有一定的空間。

  因為大棗占有空間,把水往上擠,所以水面上升了。

 。2)在另一個杯子放入荔枝。

 。3)提問:現(xiàn)在水面有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

  再比一比,哪個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為什么這個杯子里的水面會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為荔枝大一些,所以這個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說明這一石塊所占的空間大。

  提問 :誰來說一說,哪一個水果所占的空間大,哪一個水果所占的空間。

  2.出示大小不同三種水果,哪一個占的空間大?如果把它們放在同樣的杯中,在倒?jié)M水,哪個杯里所占的空間大?

  讓學生說出,大的水果所占的空間大,小的'水果所占的空間小。

  指出: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物體不僅占有空間,而且占有的空間還有大有小。也就是說,大的物體所占的空間大,小的物體所占的空間小。

  板書: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3.說能說說生活中兩種物體體積的小。(說完整的話)

  認識容積

  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紙盒,比較一下哪個體積大一些。(例7)

 。1)學生比較并說明理由。

  指出:書盒能容納書的體積就是書盒的容積。也就是說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

 。2)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兩種容器的容積。

  三、鞏固提升

  1.完成練一練

  第1題可以讓學生直接判斷,然后教師可以操作演示,在讓學生說說溢出的水的體積分別相當于哪個物體的體積。

  2、第2題可以讓學生先判斷,然后再根據容積的含義進行解釋。

  3.完成練習五第1題

  讓學生說明三維餅干的體積為什么相等。使學生明確:因為它們都是有同樣大小的8盒餅干堆成的,所以它們所占的空間大小也就一樣。

  4.完成練習五第2題

  5.讓學生明白杯子裝的多說明容積大,杯子裝的少的說明容積小。

  6.第3題可讓學生按要求操作,讓后同桌交流擺的是否正確。

  7.第4題可以讓學生分別說說體積和容積分別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問題,并說明理由。

  8.第5題中的三個圖形分別表示相應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這是它們的不同點。而1平方厘米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這兩個概念都與1厘米有關。這是三個圖形的內在聯(lián)系。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的收獲大嗎?你覺得學好這些知識有什么用嗎?

  五、布置作業(yè)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8

  設計說明

  1.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新舊知識的類比,利用知識間的遷移解決問題。

  兒童心理學指出:類比、遷移能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因為百分數(shù)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及方法與分數(shù)應用題大致相同,所以教學中要有效地利用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上課伊始,通過對例題改編而成的分數(shù)應用題的分析、列式、解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弄清誰是單位“1”,誰和誰相比。

  2.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充分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時,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組織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明確根據數(shù)據的特點可以靈活地進行轉化,再解決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復習。

  (1)課件出示復習題。

  春蕾小學的一項調查表明,有牙病的學生人數(shù)占全校人數(shù)的。春蕾小學共有750名學生,有牙病的.學生有多少人?

  (2)引導學生思考。

 、俳獯鸫祟}的關鍵是什么?(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弄清誰是單位“1”,誰和誰相比)

  ②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用乘法計算,列式為750×)

  (3)嘗試解答。(指名板演,其他學生自己做)

  2.導入。

  師:剛才我們復習了用分數(shù)解決問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用百分數(shù)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引導學生復習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及解法,為實現(xiàn)知識間的遷移作鋪墊。

  ⊙學習新課

  1.舊知遷移,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85頁例2。

  (2)學生嘗試解題,交流計算過程。

  預設

  生1:求有牙病的學生有多少人,就是求750的20%是多少。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符合“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所以列式為750×20%,計算時可以把百分數(shù)直接化成小數(shù)進行計算。

  750×20%

 。750×

  =750×0.2

 。150(人)

  生2:我的解題思路和他相同,但是計算過程不同,我是把百分數(shù)化成了分數(shù),然后進行約分計算的。

  750×20%

 。750×

 。750×

 。150(人)

  (3)比較例2與復習題中問題的異同。(引導學生從題意、思路及計算方法等方面比較后得出結論)

  ①解題思路相同,都是用全校人數(shù)×對應的分率。

 、谟嬎氵^程不同,復習題中的問題是用整數(shù)乘分數(shù)計算的,而例2是用整數(shù)乘百分數(shù)計算的。

  (4)小結。

  解決百分數(shù)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shù)問題的方法進行!扒笠粋數(shù)的百分之幾是多少”也用乘法計算。關鍵是弄清誰是單位“1”,誰和誰相比。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9

  設計說明

  扇形統(tǒng)計圖是小學階段所學的統(tǒng)計圖中較難的一種,它能恰到好處地表示各部分數(shù)量與總數(shù)之間的關系,為了讓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我在設計時打破了傳統(tǒng)統(tǒng)計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觀察、操作、討論為主要活動形式來教學新課。本節(jié)課的教學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1.增強數(shù)學課堂的趣味性、層次性、實用性。

  設計時,化繁為簡,注重數(shù)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教學時以“我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為學習材料引入,有利于學生體會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滲透了健康飲食的教育。在觀察扇形統(tǒng)計圖獲取信息階段,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觀察,不但使課堂教學具有“由淺入深”的層次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2.運用PPT課件輔助教學,直觀生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效率。

  設計時,教師充分利用課件的便利性和直觀性。在探索部分,巧妙利用表格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在分析部分,充分利用課件的直觀特征引導學生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征和各部分數(shù)量與總數(shù)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

  PPT課件對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課堂活動卡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談話引入。

  師: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但我們的膳食是否平衡呢?老師這里有一幅我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課件出示)

  師:它是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的,并用直觀的寶塔圖形式表現(xiàn)出來。同學們能不能從這個寶塔圖中知道我們需要的哪種食物最多?其次呢?接著呢?

  設計意圖:以“我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圖”引入,有利于學生體會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滲透了健康飲食的教育。

  2.對比歸納,分析特點。

  課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統(tǒng)計表。

  (去掉最后一列百分比的數(shù)據)

  師:我們應該選用什么樣的統(tǒng)計圖來表示圖中的數(shù)據呢?

  (條形統(tǒng)計圖)

  師:(課件出示條形統(tǒng)計圖)從條形統(tǒng)計圖中同學們能獲得哪些信息?

  (從條形統(tǒng)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

  師:大家再來看一下這張統(tǒng)計表,我們增加一個欄目“約占總攝入量的百分比”,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

  (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約占總攝入量的百分比)

  3.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從條形統(tǒng)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能不能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約占總攝入量的百分比呢?(不能)有沒有哪種統(tǒng)計圖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小組討論)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統(tǒng)計圖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10

  一、情境鋪墊,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我們來猜個謎好嗎?

  生(齊):好。

  師:有一種球,它不用手玩,用腳踢,能猜出它是什么球嗎?

  生(齊):足球。

  師: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看一場足球比賽。(出示掛圖)

 。ê喸u:以小朋友感興趣的猜謎活動導入新課,即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把學生的心由激烈的課前玩耍狀態(tài)收回到課堂,又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將開始的新的認知活動之中。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被提了起來,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教學開端。)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課

 。ㄗ屔屑氂^察掛圖)

  師:小朋友們,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踢球。

  師: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齊):10人。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shù)出來的。

  生2:掛圖左邊有6人,右邊有4人,合起來是10人。

  生3:穿橙色衣服的有6人,綠色衣服的有4人,合起來是10人。

  師:你們可以根據我們以前學過的8、9的解題規(guī)律寫出關于10的四道算式嗎?

  生:6+4=10 , 4+6=10 ,10-4=6,10-6=4。

 。ê喸u:充分利用學生的有意注意,直觀入手,借助形象的掛圖使學生投入到積極思維之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用以前所學的8、9的加、減算理很順利地得出關于10的加、減的四道算式,更進一步感受加、減算式間的聯(lián)系,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審美情趣。)

  師:除了這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1:一個戴帽子,9個沒戴帽子,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

  得到:1+9=10,9+1=10。

  生2:有10個小朋友, 6個小朋友在左邊,有多少個小朋友在右邊?得到:10-6=4。

  生3:10個小朋友,有4個小朋友穿綠色衣服,其余小朋友穿橙色衣服,穿橙色衣服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ê喸u:由淺入深,憑借掛圖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教學空間,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索,和學生一起觀察,一起討論,教學相長,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新問題[著裝異同、是否戴帽]、提出新問題,并解決新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探索新知意識,讓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

  師:小朋友們真能干,從踢足球上我們就可以解決這么多問題,那你能幫書上這個小女孩嗎?

  生(齊):能。

  2、教學試一試。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P55面,桌子上是這個小女孩拋花片得到的結果,你能根據她拋的結果(7個正面帶花的,3個反面),列出4道算式嗎?

  生:3+7=10,10-3=7,7+3=10,10-7=3。

  師:真棒!表揚他。(生齊鼓掌)(師獎勵星圖片)

  師:既然小朋友能幫助書上小女孩解決好這一題,老師想你們自己動手拋也會做的很好,是不是?(讓學生拋花片,寫四道算式,在組內互相交流)

  師:有誰來說一說你拋花片的情況,你列的算式是怎樣的?

  生1:帶花的一面有8個,不帶花一面有2個。算式是:

  2+8=10,8+2=10,10-2=8,10-8=2。

  生2:帶花的一面有7個,不帶花一面有3個。算式是:

  3+7=10,7+3=10,10-3=7,10-7=3。

  生n:帶花的一面有5個,不帶花一面也有5個。算式是:

  5+5=10,10-5=5。

  師:你為什么只寫出兩道算式呢?

  生n:(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夠幫他回答這個問題呢?

  生:因為兩個加數(shù)都是5,調換它們的位置,還是一樣,所以只能寫出兩道算式。

  師: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齊):同意。

  師:老師也同意他的看法。

 。ê喸u:程老師根據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這一心理特點,讓小朋友用看得見、摸得著、直觀性強、感興趣的拋花片來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啟迪他們的求知欲。依據拋花片的結果列算式,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同學們拋的不同結果,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助于新授知識的伸展和學生思維發(fā)展。提問時注意了學生有條理地一組一組地說,篩選出特殊情況5和5、10和0,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

  生(齊):好。

  師:我出1。(拍手2次)

  生:我出9,1和9合成10。

  師:今天老師還請來了兩個小客人,它們就是小老鼠和大象(出現(xiàn)戴頭飾的小朋友),它們也來做數(shù)學題,(老鼠出8,大象出2,說出兩道和是10的加法算式,2+8=10,8+2=10。)老師想請同桌的小朋友和老鼠、大象比一比,你們還可以出哪兩張數(shù)字卡片使它們合起來等于10呢?(同桌互相出卡片,說得數(shù)是10的算式)

  (簡評:當戴著老鼠和大象頭飾的小朋友出現(xiàn)時,同學們學習的熱情更加高漲。程老師讓同學們合作出卡片,合成10,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意識,感知和是10的算式的五彩繽紛。從課堂熱烈的場面,能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學習是快樂的、有成效的。)

  2、幫小白兔順利回家

  師:現(xiàn)在小白兔遇到了一個難題,它不能順利回家了,(出示掛圖),你能幫幫小白兔,讓它順利回家嗎?

 。◣熣f算式,生口算得數(shù))

 。ê喸u:本來很枯燥的計算變成了幫小白兔回家,小朋友們都變成了樂于助人的小公民,這樣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數(shù)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

  3、P56第3題

  師:既然小朋友能這么快幫小白兔回到家,相信下面的題目也不會難倒你。(師以卡片形式出示口算題,一張接一張出現(xiàn),生按坐的位置不同,開火車口答。)

  4、師:下面老師想請小朋友也來幫幫小蜜蜂,它找不到它們要采的花蜜了。記住這里每只小蜜蜂都有它要采的花朵,老師相信聰明細心的你,一定能很快地幫助每只小蜜蜂完成任務的。(用線連一連)

 。ê喸u:這兩題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使學生由初步掌握列式計算提升到熟練口算,體現(xiàn)知識掌握的循序漸進性特點。從學生那自信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活力和產生的成功感。利用開火車這種游戲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從答對讓別的同學點頭,答錯遙頭也體現(xiàn)了程老師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5、師:小朋友們的表現(xiàn)的真棒!很快幫助小蜜蜂找到了要采的花蜜,F(xiàn)在小松鼠和小猴也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它們也給小朋友們出了數(shù)學題,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ㄍ队俺鍪绢}目)

  師:數(shù)一數(shù)它們各有多少?誰能用算式來比較它們的多少呢?

  生:小松鼠有8只,小猴有6只,小松鼠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松鼠少2只。算式:8-6=2。

  師:我們一起來說一遍,好不好?(生齊答)

  師:那小雞和小鴨怎么比較呢?

  (讓生獨立完成。)

  (簡評:使學生初步感知多幾、少幾的含義,引導學生理解每次是誰和誰比,初步理解結果的不同,對結果的表達也不同,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教育理念,也為以后學習比多、比少應用題埋下了伏筆。)

  6、師:下面還有一道難度稍大的題目,你們怕不怕?

  生(齊):(不怕!)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生:好。

  師:你能說出一些和是10的加法算式和一些10減幾的減法算式嗎?

  生:

 。ê喸u:注重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多思善想的個性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發(fā)展空間理念。既和前面的踢足球、拋花片、幫小白兔回家相呼應,又由形象到抽象地總結了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P56第3題。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11

  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積的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教材中選用了許多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想象和操作活動,使學生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可以是一個長方形,在操作中經歷“圓柱側面積”的探索過程,體會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有關量之間的關系,獲得求“圓柱側面積”的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xiàn)有的學生不知道怎么求圓柱側面積,不會把曲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或是有的同學已經知道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但不能結合實驗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學生對動手操作較感興趣,通過探索操作活動,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概念。

  2、探索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到實際中解決問題。

  3、理解和掌握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

  4、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將展開圖與圓柱體的各部分建立聯(lián)系,并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具準備】圓柱體紙盒、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圓柱形紙盒。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體,誰來說一下你對它有哪些了解?

  2、不錯,今天我們來繼續(xù)研究圓柱,出示圓柱,觀察大屏幕,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圓柱的底面半徑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現(xiàn)在我們如果來做一個這樣的盒子,你會想到什么數(shù)學問題?

  4、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柱的表面積”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觀察圓柱,想一想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

  總結:圓柱所有面面積的總和就是圓柱的表面積。

  (2)動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積。圓柱表面積包含哪幾個部分?(兩個底面面積+側面面積)

  (3)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求?(兩個底面積+側面積)

  (4)圓柱的底面積很容易求出,但側面是一個曲面,它的面積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怎么樣的圖形?你有什么想法。

  2、側面積

  (1)小組合作:

  請各個小組沿高把它的側面展開,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驗證你的猜想。

  (2)學生匯報

  (3)教師總結演示。

  (4)推導圓柱側面積公式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圓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也可以寫成:S側=C×h,如果已知底面半徑為r,圓柱的高為h,側面積公式變形為:S側=2πrh

  3、表面積

  (1)總結表面積公式

  怎么求圓柱的表面積?

  圓柱的表面積=上底面積+下底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側面積。

  (2)共同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要制作這個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裝紙?

  側面積:2×3.14×10×30=1884(cm2),底面積:102×3.14=314(cm2),表面積:314×2+1884=2512(cm2 )

  三、鞏固練習

  1、現(xiàn)在我們自己嘗試來算一算這兩個圓柱的表面積。

  過渡語: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許多有關圓柱表面積的問題,請同學們看屏幕,要解決下列問題,需要求圓柱體哪幾部分的面積。

  2、設計一個無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直徑為4分米,高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鐵皮?

  4、一臺壓路機的滾筒寬1.2米,直徑為0.8米。如果它滾動10周,壓路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5、如果一段圓柱形的木頭,截成兩截,它的表面積會有什么變化呢?

  四、總結收獲

  同學們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你有那些收獲?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請記住同學們善意的提醒,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

  五、板書設計

  圓柱的表面積

  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圓柱表面積= S側=C×h=2πrh S表=2πrh+2πr2

  底面積×2 =2πr2

  ”的探索過程,體會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有關量之間的關系,獲得求“圓柱側面積”的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xiàn)有的學生不知道怎么求圓柱側面積,不會把曲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或是有的同學已經知道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但不能結合實驗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學生對動手操作較感興趣,通過探索操作活動,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概念。

  2、探索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到實際中解決問題。

  3、理解和掌握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

  4、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將展開圖與圓柱體的各部分建立聯(lián)系,并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具準備】圓柱體紙盒、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圓柱形紙盒。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體,誰來說一下你對它有哪些了解?

  2、不錯,今天我們來繼續(xù)研究圓柱,出示圓柱,觀察大屏幕,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圓柱的底面半徑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現(xiàn)在我們如果來做一個這樣的盒子,你會想到什么數(shù)學問題?

  4、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柱的表面積”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觀察圓柱,想一想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

  總結:圓柱所有面面積的總和就是圓柱的表面積。

  (2)動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積。圓柱表面積包含哪幾個部分?(兩個底面面積+側面面積)

  (3)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求?(兩個底面積+側面積)

  (4)圓柱的底面積很容易求出,但側面是一個曲面,它的面積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怎么樣的圖形?你有什么想法。

  2、側面積

  (1)小組合作:

  請各個小組沿高把它的側面展開,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驗證你的猜想。

  (2)學生匯報

  (3)教師總結演示。

  (4)推導圓柱側面積公式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圓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也可以寫成:S側=C×h,如果已知底面半徑為r,圓柱的高為h,側面積公式變形為:S側=2πrh

  3、表面積

  (1)總結表面積公式

  怎么求圓柱的表面積?

  圓柱的表面積=上底面積+下底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側面積。

  (2)共同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要制作這個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裝紙?

  側面積:2×3.14×10×30=1884(cm2),底面積:102×3.14=314(cm2),表面積:314×2+1884=2512(cm2 )

  三、鞏固練習

  1、現(xiàn)在我們自己嘗試來算一算這兩個圓柱的表面積。

  過渡語: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許多有關圓柱表面積的問題,請同學們看屏幕,要解決下列問題,需要求圓柱體哪幾部分的面積。

  2、設計一個無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直徑為4分米,高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鐵皮?

  4、一臺壓路機的滾筒寬1.2米,直徑為0.8米。如果它滾動10周,壓路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5、如果一段圓柱形的木頭,截成兩截,它的表面積會有什么變化呢?

  四、總結收獲

  同學們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你有那些收獲?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請記住同學們善意的提醒,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

  五、板書設計

  圓柱的表面積

  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圓柱表面積= S側=C×h=2πrh S表=2πrh+2πr2

  底面積×2 =2πr2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12

  [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自然數(shù),并初步認識分數(shù)和小數(shù)的基礎上,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負數(shù)。教材首先緊密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關于溫度和海拔的知識經驗,探索學習用正、負數(shù)來表示一些意義相反的量,再組織學生分類、歸納、概括,從數(shù)的理性高度更進一步地認識了負數(shù),最后教材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引領學生把對負數(shù)的認識和理解應用到生活中,從而進一步豐富對負數(shù)意義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和應用意識。這樣安排即拓寬學生對數(shù)的認識,激發(fā)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又為今后進一步理解有理數(shù)的意義打下堅實基礎。

  [目標預設]

  1、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shù)產生的背景和意義,認識負數(shù),掌握正、負數(shù)的讀、寫法,知道0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并能用正、負數(shù)描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

  2、在認識負數(shù)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聯(lián)想、猜測、推理等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能力。

  3、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負數(shù)的意義,掌握正、負數(shù)的讀、寫方法。

  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設計理念]

  一、注重實效。課堂教學中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過程是個穩(wěn)固扎實的推進過程,本課設計我注重實效性研究: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切入,從找負數(shù)、理解負數(shù)、到運用負數(shù)都力求注意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聯(lián)系生活。學生學習的數(shù)學知識應該是生動的數(shù)學,生活中的數(shù)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都力求與生活聯(lián)系,選取學生身邊的經常經歷的事例,引導了學生“從生活中學”,學“生活中的數(shù)學”。

  三、創(chuàng)新合作。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它不僅僅只是體現(xiàn)教師如何教,還在于體現(xiàn)學生如何學的過程。本課我設計一系列新穎的,能動性強而又有思考價值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設計思路]

  數(shù)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本課我先通過檢查預習入手,鞏固對“相反關系”和“溫度計”的認識;接著引導從“天氣預報”中探索負數(shù)開始,用“海拔高度”鞏固對負數(shù)的認識,再到生活中找負數(shù)的方式探索新知;然后通過分層練習鞏固知識;最后通過觀看“負數(shù)的產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總結本課,并進行適當?shù)貝蹏髁x教育。這種采用“檢查預習、探索新知、鞏固練習、拓展延伸”的模式,宜利于形成高效、實效課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激趣導入。

 。ㄕn件出示預習題:

 。1)、照樣子寫反話,再與附近的同學或家人一人說一句,另一人說反話。①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②小明將200元零花錢存入銀行( );③;④ 。

  (2)、觀察溫度計,我知道到了、還知道了。我知道昨天晚上7點的氣溫是。)

  1、互動游戲。

  交流預習第一題時,通過游戲了解預習情況。游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戲規(guī)則:老師(或同學)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2、檢查交流。

  交流預習第二題時,相機出示溫度計放大圖,了解溫度計的刻度情況,主要交流左邊的刻度情況,明確其單位—攝氏度,用℃表示。

  3、激趣導入

  相機小結:小小溫度計作用非凡,是預報天氣的好幫手,同學想不想學好呀?(想)老師現(xiàn)在就帶大家觀看中央氣象臺某天的天氣預報。

  【設計意圖:關注預習,鞏固預習成果,又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對溫度計的認識,為后面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1)、將學生帶入中央氣象臺某天的天氣預報情景,引導記錄城市的最低氣溫。這是東方大都市——剛舉辦過世博會的上海(出示溫度計圖),你能從溫度計上面看出這天上海的最低氣溫嗎?你是怎么看出的?

 。2)、這是我們江蘇的省會南京(出示溫度計圖),你能從溫度計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氣溫嗎?這個溫度比上海的氣溫怎樣?(將溫度計圖放一起,便于學生比較)

  (3)、這是我們祖國母親的心臟——首都北京。猜一猜:北京的氣溫一般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樣?學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溫度計圖,引出北京氣溫“零下4℃”。

 。4)、剛才三個城市的最低氣溫中,南京正好是0攝氏度。而上海超過了0攝氏度,是零上4攝氏度;北京卻低于0攝氏度,是零下4攝氏度。是一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來記錄著兩個相反的氣溫嗎?(學生交流自己的設想,老師選擇性板書:+4℃或4℃ —4℃等,并交流負號、正號以及它們的讀寫方法)

 。5)、鞏固練習。記錄其它城市的最低氣溫,(分別出示同時拉薩、哈爾濱、香港、曾母暗沙、南極中山站等地的溫度計圖)你能分別寫出它們的最低氣溫嗎?

  (6)、在溫度計上找刻度。師指出溫度計是通過酒精柱的高低來表示氣溫變化的,帶有箭頭的直線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線上,你覺得下面哪個點表示+4,哪個點表示—4呢?說說你的想法?(學生完成后,再讓學生嘗試在圖上表示出—8、—10、10等)

  2、探索例2、

 。1)、(顯示珠穆朗瑪峰圖)誰知道它有多高嗎?(8844米)這個高度是從哪兒到山頂?shù)木嚯x呢?(學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圖上添加一條海平面的水平虛線。)

 。2)、世界上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國的第五大盆地——吐魯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上峰圖旁邊出示盆地圖)。大家能從剛才表示氣溫的方法受到啟發(fā),也用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來表示這兩個海拔高度呢?(出示:+8844米—155米)

 。3)、模仿練習。課本第6頁“練習一”第1題。

 。4)、在數(shù)軸上嘗試表示“— 400”“+3193”。相機揭示“正數(shù)”“負數(shù)”的概念和數(shù)的分類。

  3、小結延伸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看到,在表示氣溫時,以0℃為界,高于0℃時用正數(shù)表示,低于0℃時用負數(shù)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時,以海平面為界,高與海平面用正數(shù)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負數(shù)表示。由這兩種情況想開來,同學們覺得還可以用正數(shù)、負數(shù)來表示哪些相反的數(shù)量呢?

  【設計意圖:先借例1抓“相反關系”;初步認識負數(shù);再借例2用“海拔高度”鞏固認識負數(shù);最后推廣到在生活的其它領域尋找負數(shù)。這樣層層推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三、分層練習,深化理解

  1、基本練習。將黑板上的數(shù)(說明:出示的數(shù)都是可以在黑板上粘貼、移動的)移到圓圈內

  正數(shù)負數(shù)

 。1)0為什么不移?(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2)你還能再寫幾個正數(shù)和負數(shù)嗎?

  (3)觀察這些正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正數(shù)可以是整數(shù)、小數(shù)或分數(shù)。我們以前學過的除0以外的數(shù)都是正數(shù))

 。4)你是怎樣理解負數(shù)的?(負數(shù)小于0,可以是整數(shù)、小數(shù)或分數(shù))

  相機板書大于號,形成板書:正數(shù)>0>負數(shù)

  2、對比練習。選擇合適的結果天在括號內。

  我國多次成功發(fā)射神舟系列飛船,其中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中向陽面的溫度為( )以上,而背陽面卻低于( ),但通過隔熱和控制,太空艙內的溫度始終保持在( ),非常適宜宇航員工作。

 、 21℃ ② 100℃ ③ —100℃

  3、綜合練習。

  比賽羽毛球規(guī)定了標準重量。4只羽毛球稱重并后標準重量比較后,記錄為:

  1號—0.15克2號0克3號+0.7克4號—0.2克

 。1)2號羽毛球真的就重0克嗎?

  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體交流。

 。2)幾號羽毛球最重?幾號羽毛球最輕?

  提問: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通過循序漸進地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正、負數(shù)的意義;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尋找并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以求達到學為之用的目的】

  四、小結揭題,拓展延伸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guī)則。能初步理解數(shù)對的含義,會用數(shù)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 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增強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激發(fā)需要

  提問: 能說出我們班中隊長坐在哪里嗎?

  出示例1主題圖,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軍的位置。(學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4組第3個,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3排第4個)

  質疑:同樣都是表示小軍的位置,怎么會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呢?(第一種意見是把一豎排看作一個小組,小軍就在第4組第3個;第二種意見是把一橫排看作一排,小軍就在第3排第4個)

  提問:怎樣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簡明地說出小軍的位置呢?(學生可能想到:先說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組,再說明小軍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統(tǒng)一規(guī)定,橫著的是排,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guī)定去說)

  提問: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些?(學生中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意見,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如果有一個約定,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guī)則去做,就不會表達不清了)

  揭示課題:怎樣規(guī)定橫排和豎排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既準確又簡潔的確定位置的方法。(板書課題)

  [說明:讓學生說出中隊長的位置,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的知識確定位置的經驗,幫助學生找準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描述小軍的座位,使學生體會到用已有的經驗描述小軍的位置,由于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從而引起學習和探索新方法的內在需要,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認識列、行,理解數(shù)對

  1. 對照座位示意圖認識列與行。

  講解:(出示教材第15頁的座位示意圖)習慣上,我們把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shù),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shù)。用這樣的方法來描述,小軍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書:第4列第3行)

  提問:(在示意圖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點出小明)小明坐在這個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板書:第2列第4行)

  提問:小麗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圖中找出小麗的位置嗎?(學生指出小麗的位置,并板書: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圖中找一個點,并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描述這個點的位置,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反饋:會用第幾列第幾行這樣的方式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了嗎?(要求學生舉例說明)

  2. 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列和行,并且能用第幾列第幾行來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約定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來表達物體的位置,就不會引起誤解。那能不能用一種更簡潔的方法來表達呢?(學生可能會想用字母分別表示列和行)

  講解:大家想出的辦法很好。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規(guī)定:用一個數(shù)表示第幾列,再用另一個數(shù)表示第幾行,那么,小軍的位置就用兩個數(shù)來表示就夠了。你能知道是哪兩個數(shù)嗎?(4和3)習慣上,我們用一個數(shù)對來表示:(4,3)。

  提問:數(shù)對前面的一個數(shù)4表示什么?3呢?

  提問:你能用數(shù)對分別表示小明和小麗的位置嗎?(學生用數(shù)對表示,并說明每一個數(shù)對的含義)

  要求學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說說這個位置是第幾列第幾行,并且用數(shù)對表示出來。

  3. 完成教材第15頁的“練一練”。

 。1) 在圖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后,在圖中用筆涂出來,并用數(shù)對表示,填在書上的括號里。

 。2) (6,5)這個數(shù)對在圖中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的位置?

 。壅f明:先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與確定列、行的規(guī)則,再通過確定小明、小麗的位置幫助學生熟悉這一規(guī)則,為數(shù)對的引入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從列和行的`規(guī)定,到用數(shù)對來表示,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數(shù)對的含義,又滲透了符號化的思想,有利于學生感受數(shù)學符號的簡潔性,體會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之后,讓學生嘗試運用數(shù)對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對數(shù)對含義的理解。整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層次鮮明,重點突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鞏固練習,發(fā)展智慧

  1. 完成練習三第1題。

  出示教室座位圖,并標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

  (1) 說一說: 要求學生用數(shù)對表示自己或同學的位置,并組織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圖上指出某個同學的位置,讓同桌盡快用數(shù)對表示出這個同學的位置。比比誰的反應快。

  (3) 猜一猜:用數(shù)對表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學猜出這個同學是誰。

  2. 完成練習三第2題。

  出示題目。

  (1) 生活中也經常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請看,小明家廚房的一面墻上貼著瓷磚,請用數(shù)對表示四塊裝飾瓷磚的位置。

  學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討論:你發(fā)現(xiàn)表示這四塊瓷磚位置的數(shù)對有什么特點嗎?(前一個數(shù)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列;后一個數(shù)相同,說明兩塊瓷磚在同一行)

  3. 課件出示練習三第3題。

  出示題目。

 。1) 說位置:這是學校會議室的地面圖,同座位的同學相互說說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用第幾列第幾行表示)

  (2) 寫數(shù)對:能用數(shù)對表示出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嗎?(學生完成后,組織交流)

 。3) 找規(guī)律:觀察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再組織全班交流。

  4. 拓展應用。

  出示右圖。

  談話:如圖,“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來表示。說出下面類似于數(shù)對的每組字母和數(shù)各表示什么漢字,并連起來讀一讀:(B,3)、(A,5)、(C,4)、(E,2)、(D,1)。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并齊讀: “我們愛數(shù)學”。

  提問:你愛數(shù)學嗎?為什么?

 。壅f明: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首先結合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過說一說、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列、行和數(shù)對含義的認識。然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數(shù)對來確定墻面瓷磚和地面花色地磚的位置,這里注意通過比較瓷磚和地磚的位置特征,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交流,使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對中的一些規(guī)律,如同一列中,數(shù)對中的前一個數(shù)相同;同一行中,數(shù)對中的后一個數(shù)相同等,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最后通過類似于數(shù)對的一組字母和數(shù)找相應的漢字——“我們愛數(shù)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shù)對的理解,提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四、 自主總結,生成問題

  提問: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值得我們課后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號”飛船返回地球的畫面。

  談話:“神舟六號”之所以能順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到的知識。地球這么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查閱有關資料,并和其他同學交流。

 。壅f明:一節(jié)課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生探索活動的終止。讓學生帶著問號離開教室這個小課堂,走進探索的大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神舟六號”返回地球畫面的回放,引發(fā)學生思考:地球這么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這樣做既為下節(jié)課進一步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打下伏筆,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意識。]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14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及圓環(huán)的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教學圓的外切正方形和內接正方形與圓之間部分面積的計算方法,由于圓的半徑與它的外切正方形及內接正方形的邊長的特殊關系,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注意以下兩點:

  1.注重畫圖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感知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系。

  畫圖策略是眾多的解題策略中的基本策略。它是通過各種圖形幫助學生將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使學生能從圖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shù)量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形成解題的思路。

  2.提倡算法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本設計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引導嘗試運用多種方法來算出兩種圖形之間的面積差,使學生在不同的計算過程中感受到兩種圖形面積之間的變量關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紙卡圓規(guī)彩筆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圖形世界是美麗的、奇妙的,世界因為有了五彩的圖案而更加美麗。誰來說一說你知道哪些美麗的圖案?它們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

  課件出示教材69頁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然后提問:

  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外方內圓和外圓內方的物體嗎?外方內圓的圖形我們稱它為圓外切正方形,外圓內方的圖形我們稱它為圓內接正方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怎樣求這兩種圖形的面積。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15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qū)域的過程,這一內容的學習,既能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又能讓學生用它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

  1.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動手實踐是學生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一種手段,它能促進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通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使學生感知觀察的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2.重視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汽車由遠及近行駛時司機所看到的建筑物的變化、路燈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動范圍等引發(fā)學生討論。學生通過驗證,明確了“觀察的`范圍”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懂得了用數(shù)學知識可以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感受到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也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地位和應用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問題

  師:說一說,你在不同樓層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預設生:樓層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師:誰知道這是什么情況?

  預設生:樓層高,看到的范圍變大了。

  師:也就是觀察的范圍變大了。我們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范圍是怎樣變化的呢?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觀察的范圍。(板書課題)

  課件出示:桃樹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墻外的樹上向墻內張望。

  師:看,小猴爬到了這個位置(A處),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嗎?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個桃子?[課件出示情境圖(如下圖)]

  學生猜測各異。

  師:看來,光靠眼睛看是不準確的,你們能不能想出辦法,準確找到小猴看到多少個桃子呢?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在熟悉的環(huán)境作用下,學生更容易將自己的情感投入進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學就是為了能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情感的紐帶作用和驅動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讓學習數(shù)學成為他們自愿進行的、快樂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構模型

  1.獨立思考。

  師:光靠眼睛看是不準確的,同學們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畫一畫。

  2.合作交流。

  (1)小組交流: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學能把你們小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匯報:

 、僭A點時,我們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觀察點”。(板書:觀察點)

 、谧璧K小猴觀察視線的是墻,我們把阻礙視線的這個墻的頂點叫“阻礙點”。

  (板書:阻礙點)

 、蹖ⅰ坝^察點”和“阻礙點”進行連線,這條線和地面的交點,就是小猴能看到的離墻最近的點。這條線實際就是小猴的視線。

  A′點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處時能看到的范圍,A′點和墻之間的部分是小猴在A處時看不到的范圍,也就是觀察的盲區(qū)(如上圖)。

  (3)師提問: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該怎么辦?

  生:根據我們在不同樓層看到的景物,我覺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圍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師追問:如果小猴繼續(xù)往上爬,爬到B點、C點,你能找到墻內離墻最近的點嗎?(課件呈現(xiàn))

  學生獨立思考,畫一畫。

  (5)反饋:結合學生的想法,觀察課件動畫,幫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師生小結:先看觀察點,再找阻礙點,連接這兩點,延長到地面的交點,確定觀察的范圍。

  師:我們把三次觀察的結果放在一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預設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說明小猴觀察到的范圍就越大。

  師:可見,觀察點的位置越高,觀察到的范圍越大。(板書:觀察點的位置越高,觀察到的范圍越大)

  (2)聯(lián)系古詩:你能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探究“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道理嗎?(說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北師大,小學數(shù)學,教學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1-05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7-05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1-13

(經典)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9-15

小學數(shù)學比教學設計05-10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1-08

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08-19

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03-25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教學設計11-24

【精】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