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說》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推薦度:
- 《師說》教學設計 推薦度:
- 《師說》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師說》 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師說》 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師說》 教學設計1
師說教案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jié)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解題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zhì)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懽鞅尘埃┪簳x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zhàn)斗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guān)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車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儷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字詞疏通
2、內(nèi)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tài)度?
明確: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jié)尾余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局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yè),儒家的經(jīng)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tài)度
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么為什么不承受業(yè)展開呢?因為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yè)的職責。
3、總結(jié)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jié)論。
4、背誦本段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復習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簡析
如前所說,本文有著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般的即興之作。經(jīng)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文勢如暴風驟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嘆發(fā)端,由從師學習的理論分析轉(zhuǎn)入對今人恥學于師的批判。
2)下面作者運用三組對比:
正確態(tài)度
錯誤態(tài)度
結(jié)果
作者態(tài)度
古圣人與今眾人
對子女與對自己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3)作者態(tài)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5、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yè)
。罕痴b當堂所學的內(nèi)容。
四、作業(yè)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三、四段并總結(jié)課文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ㄒ唬┑谌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原則;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應。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zhì),但或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jié)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ㄈ┍痴b
三、總結(jié)
1、思想內(nèi)容、現(xiàn)今意義
2、寫作特色
1)對比論述,有破有立
2)語言上,整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
3)感情充沛強烈
四、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五。
《師說》 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guān)“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實際內(nèi)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
1點拔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和點拔)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 (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多媒體投影,錄音機和課文朗誦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日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節(jié)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學生看過投影后,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xiàn)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xiàn)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
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出示投影: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讀音正確的項………………………………………………( )
A 襄(xiang) 句讀(d6u)
&萇(zh6ng)弘 聃(dan)
C貽(yi) 諛(yu)
D.蟠(pan) 六藝經(jīng)傳(zhuan)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jié)構(gòu)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jié)構(gòu)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疏通詞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偈肽軣o惑(誰:疑惑) ②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③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句子的讀法) ④圣益圣,愚益愚(更加、越發(fā))
、莨偈t近諛(奉承) ⑧圣人無常師(常有)
、呶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輔助) ⑧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久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④⑥⑧ 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別、解釋下列各組詞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傳 1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 1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2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從 1 惑而不從師
2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答案:傳:①動詞,流傳;②名詞,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師:①名詞,老師;②動詞,從師。從:
、賱釉~,跟隨;②介詞,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義項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C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其皆出于此乎
C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答案:(1)D(A中的意為“是”;B中的意為“才”,副詞;C中的意為“只是”;D中的意為“竟、竟然”)
(2)D(D中“于”意為“對”;A中的意為“在”,介詞;B中的意為“從”,介詞;C中的意為“在”) :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是否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試加以辨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吾從而師之 .
(3)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7)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1)古今用法不同!皩W者”在這里是指“求學的人”;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則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皬亩痹谶@里是兩個詞,即動詞“從”和連詞“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連詞,表示目的和結(jié)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別為“所說的”;“一樣,差不多”;“先和后”;“趕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別。“不必”在這里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副詞,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guān)系;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八、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疏通內(nèi)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根據(jù)內(nèi)容層次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掌握了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習課
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全文,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檢查朗讀或試背情況
三、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1)教師范背第1段。
(2)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學生思考后,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說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傳道”,談?chuàng)駧煹臉藴,即以“道”為師?/p>
(3)提問: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jié)論的方法來說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jīng)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jié)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板書: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擇師的標準。然后下定義作結(jié)論
2.重點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nèi)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學生思考后,明確:本段查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jié)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jié)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
在感嘆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嘆現(xiàn)在,抒發(fā)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針對這些現(xiàn)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
、倬涫菍Α笆ヒ媸,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zhì)疑的語氣中含著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xiàn)象的評價。“矣”“也”表示肯定語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強烈的感嘆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板書:對其子——對自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具體研習第3段
提問: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做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師道、師生關(guān)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論斷。這個論斷,既是對前面有關(guān)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師生關(guān)系、師道關(guān)系的新概括。該思想表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guān)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
板書:師生關(guān)系、師道關(guān)系。事例論證、引用論證
4.具體研習第4段 .
(1)提問:韓愈為何要給李蟠寫這篇文章?原因有幾條?
明確:概括地講,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體分析,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一是“不拘于時,學于余”。
(2)提問: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兩條,就值得韓愈為他寫這篇文章?結(jié)合背景與原文去分析。
學生思考后,明確:先說“不拘于時”。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于師。而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愿從師學習,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師道”主張的體現(xiàn),也正是作者贊許的不管“年之先后”“無貴無賤”的“師道”精神。再說“好古文”。這里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內(nèi)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李蟠“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贊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所以韓愈才“作《師說》以遺之”。
5.由以上分析,談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師”“道”的實際內(nèi)涵及關(guān)系。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文中的“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彼童子之師”,而應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這里的“道”從后文看,應是“六藝經(jīng)傳”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師”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根據(jù)以上內(nèi)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四、探究閱讀
探究課題:如何認識《師說》的中心論點。
學生討論后自由發(fā)言,然后教師可出示投影,提供參考例子。
1.文章有一個中心論點(節(jié)選)(黃德燾)
《師說》由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第四節(jié))而提出一個要不要從師的問題。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張是: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這,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只是沒有直書,沒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兩個分論點,在第一節(jié)一并提出:一個是回答“為什么要從師”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一個是回答“怎樣從師”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接著在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加以分析,給以解決的辦法。分析論證“為什么要從師”和“怎樣從師”,目的只有一個:
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從第一節(jié)“古之學者必有師”,到第二節(jié)“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到第三節(jié)“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到第四節(jié)“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僅僅從這些,我們也不難看出,“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貫穿全文的始終,是全文的一個“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第二節(jié)僅僅論述“為什么要從師”,第三節(jié)僅僅論述“怎樣從師”,第四節(jié)是交待寫作緣由,可見“古之學者必有師”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兩個論點都沒有貫穿全文始終,都不是全文的“綱”,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師說》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2.可以把分論點綜合起來(節(jié)選)(呂其憨)
(師說)一文提出了兩個分論點,即“古之學者必有師”和“圣人無常師”。全文可分兩部分,1~3段為第一部分,第4段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兩小層,1~2段為一層,第3段為一層,分別提出并論證了一個分論點。
那么《師說》有沒有中心論點呢?
《師說》提出的若干觀點,它們之間不存在論點與論據(jù)的關(guān)系,也不能從中選出一個“主要的”作中心論點。然而我們卻可以把兩個分論點加以綜合,總結(jié)出其中心論點,即:本文闡明了一切學者必須有師并相師的從師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論點相加,共同組成全文的中心論點,是議論文中分論點與中心論點相互關(guān)系之一種,這種情況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談的人物和結(jié)構(gòu)》一文,闡述了兩個分論點,即《水滸》的人物描寫值得學習,《水滸》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值得學習;而全文中心論點可以是這兩個分論點的綜合:《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jié)構(gòu)藝術(shù)是值得學習的。
《師說》的中心論點也可以概括為:文章明確指出,必須恢復儒家(或古代)的`從師之道。
3.沒有中心論點句卻有中心思想(節(jié)選)(鄭金法)根據(jù)本人多次教學《師說》的體會,讀文應著重段落內(nèi)部分析,不必拘泥于找中心論點句,這更有利于理解和研讀課文。
或許有人要問:《師說》的中心論點究竟是什么?《師說》沒有像《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和《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樣有個現(xiàn)成的句子作中心論點,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年版的《中語參》說,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并批判上層土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五省(區(qū))編的1983年版《中語參》也說,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論述教師的重要作用以及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闡明有道者為師的道理,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兩者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兩者都未用“中心論點”一說,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語,說明《師說》確實沒有中心論點句。
4.“古之學者必有師”不能看作《師說》的中心論點(節(jié)選)(丁勤中 趙存志)
筆者認為“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具備中心論點的資格。其理由有四:
第一,依寫作目的,可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在論證之列。韓愈作《師說》的目的是借為文送李蟠來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闡發(fā)從師學習的原則,弘揚從師學習的傳統(tǒng)。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論證“古之學者”是否“有師”這一問題。
第二,析文題含意,可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屬從師道理范疇。師說,即“談從師的道理”。
“要不要從師”并不取決于“古之學者”是否從師,而是因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又因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庇纱丝磥,“古之學者必有師”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從師”的問題。它也不屬于從師道理的范疇。
第三.看論證過程,可知《師說》并沒有把“古之學者必有師”作為中心論點進行論證。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組對比都是通過批判反面現(xiàn)象表明了倡導“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正確從師原則的必要性,有力地論證了這一文章的中心論點。
第四,說到底,“古之學者必有師”這樣的觀點有必要論證嗎?顯然沒有必要。
那么,“古之學者必有師”在《師說》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它只是一個話題的切人點。由“古之學者必有師”引出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因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無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須從師。接著闡述從師的原則,即提出中心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一詞就表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為中心論點的出現(xiàn)服務的,它應從屬于中心論點之下!肮胖畬W者必有師”這個話題切人點獨運匠心,它既為下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慨嘆設置了一個伏筆,又為第三段構(gòu)建對比提供了一個備用參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之學者必有師”沒有任何理由作為《師說》的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只有一個,還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師說》論述了兩個觀點(李義 謝林)
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進展的階段的表現(xiàn),是作者邏輯推理的過程的體現(xiàn),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證明文章的一個觀點,它不可能證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否則,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無章法!稁熣f》一文結(jié)構(gòu)嚴謹,構(gòu)思精巧。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關(guān)于從師學習的兩個觀點。其一是“古之學者必有師”,作者從師之作用及從師的必要性予以簡潔有力的闡述,接著又對從師學習的目的進行探究,從而歸納出第二個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行徑,從批判反面的現(xiàn)象中證明了第一個觀點。第三段正面論證了第二個觀點。第四段交待寫作的原因,并以贊揚李蟠“能行古道”即從師之道,擇師之道,總結(jié)全文,呼應第一段提出的兩個論點。(以上5個觀點均選自《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1期)
五、課文總結(jié)
《師說》真不愧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一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xiàn)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布置作業(yè)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闭埥Y(jié)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熟練背誦全文。
3.閱讀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見《語文讀本》P208)
《師說》教學設計
上傳: 黃福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guān)“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重點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實際內(nèi)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1.點撥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和點撥。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劢虒W過程]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一、導入: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ü(jié)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xiàn)在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xiàn)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jié)構(gòu)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jié)構(gòu)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疏通詞句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guān)系;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八、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疏通內(nèi)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劢虒W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根據(jù)內(nèi)容層次背誦全文。
。劢虒W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掌握了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習課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全文,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檢查朗讀或試背情況
三、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1)教師范背第1段。(2)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說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傳道”,談?chuàng)駧煹臉藴,即以“道”為師?/p>
。3)提問: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jié)論的方法來說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jīng)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jié)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重點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nèi)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jié)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jié)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在感嘆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嘆現(xiàn)在,抒發(fā)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針對這些現(xiàn)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①句是對“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zhì)疑的語氣中含著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xiàn)象的評價!耙印薄耙病北硎究隙ㄕZ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強烈的感嘆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3.具體研習第3段
提問: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做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師道、師生關(guān)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論斷。這個論斷,既是對前面有關(guān)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師生關(guān)系、師道關(guān)系的新概括。該思想表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guān)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
4.具體研習第4段
。1)提問:韓愈為何要給李蟠寫這篇文章?原因有幾條?
明確:概括地講,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體分析,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一是“不拘于時,學于余”。
(2)提問: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兩條,就值得韓愈為他寫這篇文章?結(jié)合背景與原文去分析。
學生思考后,明確:先說“不拘于時”。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于師。而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愿從師學習,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師道”主張的體現(xiàn),也正是作者贊許的不管“年之先后”“無貴無賤”的“師道”精神。再說“好古文”。這里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內(nèi)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李蟠“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贊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所以韓愈才“作《師說》以遺之”。
5.由以上分析,談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師”“道”的實際內(nèi)涵及關(guān)系。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文中的“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彼童子之師”,而應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這里的“道”從后文看,應是“六藝經(jīng)傳”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師”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根據(jù)以上內(nèi)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四、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第三課時
探究閱讀
一、 探究課題:如何認識《師說》的中心論點。
學生討論后自由發(fā)言提供參考例子。如:1.文章有一個中心論點(節(jié)選)(黃德燾)
《師說》由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第四節(jié))而提出一個要不要從師的問題。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張是: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這,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第一節(jié)提出:一個是回答“為什么要從師”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币粋是回答“怎樣從師”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接著在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加以分析,給以解決的辦法。分析論證“為什么要從師”和“怎樣從師”,目的只有一個: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貫穿全文的始終,是全文的一個“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 “古之學者必有師”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兩個論點都沒有貫穿全文始終,都不是全文的“綱”,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師說》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2.可以把分論點綜合起來(節(jié)選)(呂其憨)
《師說》一文提出了兩個分論點,即“古之學者必有師”和“圣人無常師”。全文可分兩部分,1~3段為第一部分,第4段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兩小層,1~2段為一層,第3段為一層,分別提出并論證了一個分論點!稁熣f》的中心論點也可以概括為:文章明確指出,必須恢復儒家(或古代)的從師之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在《師說》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它只是一個話題的切入點。由“古之學者必有師”引出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因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無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須從師。接著闡述從師的原則,即提出中心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笆枪省币辉~就表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為中心論點的出現(xiàn)服務的,它應從屬于中心論點之下。“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話題切入點獨運匠心,中心論點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課文補注
1.“古”的時間,“古”是文中樹起的一面鑒古以戒今的旗幟。舉凡“古之學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謂“古”者,究竟指何歷史時期,須從“今”說起。本文為李蟠而作。由李蟠是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進士,推知本文當在前幾年即作者年約35歲時所寫。按文中例舉的孔子和“六藝經(jīng)傳”,都是“古”之影響最大者:孔子,春秋時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六藝”,非指奴隸主階級教育子弟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藝,乃指《詩》《書》《易》《禮》《樂》《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因其后連用了“經(jīng)傳”。僅《春秋》一經(jīng)就有三傳分行: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的《左氏傳》,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的《公羊傳》,魯人谷梁赤的《谷梁傳》。另按《師說》系作者體現(xiàn)古文理論的代表作之一,自以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艷風,提倡先秦兩漢文章傳統(tǒng)為創(chuàng)作宗旨。再按作者倡導古文運動時自稱“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稱“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進學解》),至此,文中“古”所指時間昭然若揭:先秦兩漢。
2.“師”的形式,文中為論證“學必有師”的論點,在確定“能者為師”的前提下,先后列舉“師”的三種形式。
。1)問經(jīng)式。17歲的李蟠“好古文”,向韓愈請教“六藝經(jīng)傳”。聯(lián)系前文對所擇“童子之師”愚妄做法的否定,便不難斷認這是本文從師的主證形式。
。2)學藝式!拔住⑨t(yī)、樂師、百工”各具專門技藝。只有師傅弟子“不恥相師”,取長補短,才能使技藝精益求精,漸臻佳境,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是本文從師的旁證形式之一。
。3)交游式。文引《論語·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脑,就隱含交游“擇善而從”之意。自敘:“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與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藝取,或慕其一善!保ā杜c崔群書》)。這是本文從師的旁證形式之二。
3.“君子”的所指
古籍中所謂“君子”,西周、春秋時指貴族、做官的人,如《書·無逸》言“君子所其無逸”,孔穎達疏引鄭玄曰“君子,止謂在官長者”;春秋末年以后,漸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勸學》所引“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顯然不屬后者,連同前文“士大夫之族”“眾人”(不含“巫、醫(yī)、樂師、百工”)者流,原不過是“恥于從師”的不同稱呼而已,均指“世祿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4.“圣人”的涵義
文中兩處出現(xiàn)“圣人”的字眼。第一處和“眾人”對文的“圣人”,泛指古代統(tǒng)治階級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特創(chuàng)的圣人傳道的歷史“道統(tǒng)”:“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倍髡邔@個道統(tǒng)中的“圣人”訓為“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第二處“圣人無常師”的“圣人”,專指下文用作例證的孔子,乃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的特稱。
三、課文析讀,復興儒學,闡發(fā)“道”義
連清霖的觀點: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使盛唐時代強大繁榮、昂揚闊大的氣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鎮(zhèn)割據(jù)、佛老蕃滋、宦官專權(quán)、民貧政亂以及吏治日壞、士風浮薄等一系列問題,整個社會已處于一種表面穩(wěn)定實則動蕩不安的危險狀態(tài)。面對嚴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慨然奮起,思欲變革,以期王朝中興。與強烈的中興愿望相伴而來的,是復興儒學的思潮。韓愈、柳宗元將復興儒學思潮推向高峰。韓愈最突出的主張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統(tǒng),越過西漢以后的經(jīng)學而復歸孔、孟。韓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養(yǎng)和天寶以來復古主義思潮的影響,從青年時代起,就以孔孟之道的繼承者和捍衛(wèi)者自居,聲言“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而萬萬無恨!保ā杜c孟尚書書》)當然,韓愈弘揚儒家道統(tǒng)的基本著眼點在于“適于時,救其弊”(《進士策問》其二),解救現(xiàn)實危難。在韓愈看來,當時最大的現(xiàn)實危難是藩鎮(zhèn)割據(jù)和作為儒家思想的對立面的佛老蕃滋。圍繞這一核心,韓愈撰寫了以“原道”為代表的大量政治論文,明君臣之義,嚴華夷之防,對藩鎮(zhèn)尤其是佛老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抨擊。
韓愈推崇儒學,力排佛老。而當時恥于從師的社會風氣的出現(xiàn),是受了佛教的影響。佛教自漢代傳入,至唐代盛極一時。據(jù)皮日休《文藪·十原系述·原化》記載,當時人們對西域來的佛教徒“舉族生敬,盡財施濟”,“慕其風蹈其稛者,若百川蕩滉不可止”,可見佛教流行的盛況。佛教主張與儒家教條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因而信仰佛教愈深,背離儒教愈遠。佛教既廣為人們信仰,那“有言圣人之化者,則比戶以為嗤”的社會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師道的被毀,也就成為事之必然了。佛教得寵而向儒教挑戰(zhàn),儒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儒教之中堅出而排佛,韓愈就是代表之一。聯(lián)系這些言語情景進行分析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師說》第三段所舉歷史名人對象,是當時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作為論證就有極大的說服力,也足見作者另意所在。所舉事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既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原則,而且為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了佐證。
韓愈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封建的倫理道德制度!安⿶壑^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保ā对馈罚皹I(yè)”就是承載這一思想的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盎蟆本褪菍W習這些著作時碰到的疑難問題!皞鞯馈薄皫煹馈钡哪康氖蔷S護和鞏固當時的封建秩序!稘h書·儒林傳》說:“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正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崩铙础傲嚱(jīng)傳皆通習之”,“能行古道”,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道了。何況,李蟠的“通習”,也與“今之眾人”的“恥學”和“童子”的“小學而大遺”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皭u學”是糊涂的,“小學”是不明智的,應該反復學習研讀的是“六藝經(jīng)傳”,是儒家的經(jīng)典,是“道”的載體。無疑,從語境角度解讀《師說》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是把“傳道”“師道”“能行古道”等等“道”義作為理解的重點。準確把握“道”的實際內(nèi)涵是“儒家思想”,要從“傳道”的角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可以說作《師說》是韓愈為了維護儒家的道統(tǒng),抵制由佛教影響造成的恥于從師的社會風氣所作的一次努力。
四、課文總結(jié)
《師說》真不愧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xiàn)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布置作業(yè)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闭埥Y(jié)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熟練背誦全文。
3.閱讀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見《語文讀本》p208)
七、教學后記
《師說》 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5、掌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知識。
【重點、難點分析】
1、本文的層次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
2、有關(guān)疑難詞句的解釋。
3、“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4、試摘錄作者關(guān)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5、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7、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jié)合注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guān)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 或不焉(fǒu) 經(jīng)傳(zhuàn) 從師(cóng) 讀書(dú) 不能(bù) 傳道(chuán) 從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萇弘(cháng) 近諛(yú) 冉(rǎn) 潘(pān) 無長無少(zhǎng) 須臾(yú) 貽(yí) 怡(yí)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粗詞的古今義:
、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 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 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 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guān)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guān)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 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guān)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 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 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jié)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⑴ 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保褜W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jié)為從師的結(jié)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zhì),“以”是介詞,構(gòu)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保g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guān)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盁o”作條件關(guān)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jié)構(gòu),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 分析第2段:
、 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② 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jié)。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jié),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 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guān)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 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jié)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⑴ 整句散句結(jié)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jié)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jié)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師說》 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多媒體輔助。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zhì)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guān)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師說》教學設計03-23
《師說》教學設計范文10-07
《師說》教學設計 14篇03-24
《師說》教學設計精選15篇06-27
《師說》教學設計15篇03-26
《師說》教學設計(15篇)03-27
《師說》教學設計匯編(15篇)12-13
《師說》教學設計2篇(熱門)12-27
《師說》教學設計(集錦15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