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及三者之間的關系;理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和公式,能夠利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本節(jié)課注重與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從而增強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意義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機械效率的概念。
2、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提出問題:生活中聽過關于效率的詞語,學生能夠回答出:工作效率,學習效率等。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出課題《機械效率》。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生成概念】
組織學生完成書中“使用動滑輪是否省功”這一實驗。
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定滑輪和動滑輪拉同一物體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實驗:
。1)讓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一位同學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緩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讓另一位同學到講臺上,用彈簧測力計并借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緩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提問兩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開始實驗,再次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問,兩次實驗中拉力做的功為什么不同?提問后總結:盡管使用動滑輪會省力,但由于滑輪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通過動滑輪拉動鉤碼,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學完本節(jié)課的新內容之后,讓學生小組討論,機械效率是否能夠達到100%。
通過總結學生回答得到機械效率不能達到100%。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總結,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點。
作業(yè):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見機械的工作效率。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教學重點
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
理解機械效率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引入新課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三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三樓。請同學們根據(jù)需要,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選的辦法最好?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ò鍟杏霉Γ何覀兯枰墓。)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ò鍟~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ò鍟偣Γ河杏霉εc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么,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C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ㄐ泵娴臋C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么,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C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ㄐ泵娴臋C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體時,有用功與總功的計算方法,會計算斜面的機械效率。
2.會測定斜面的機械效率,并會運用控制變量法的實驗方法進行探究實驗。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探究物理學的有關知識的興趣以及深入認識事物的能力。
2.親身經(jīng)歷測量斜面機械效率的過程,通過參與探究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因素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并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學會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
2.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團結協(xié)作的科學精神。
【實驗教具】
學生用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刻度尺、木板斜面、毛巾、玻璃、帶鉤的方木塊、長方體鐵塊、砝碼。
老師用實驗器材:器材同上。
軟件:Flash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工人往高處搬重物時,一般會用什么方法?
生:用木板搭成一個斜面,把重的東西推上去或拉上去。
師: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因為斜面可以省力。
師:斜面這種省力的機械,在生活中有許多運用,同學們都見過哪些斜面?
生:盤山公路就是一個大斜面。(大屏幕)
師:還有嗎?
生:我們騎自行車上坡時,走S形路線會更容易一些。也是利用了斜面可以省力。
師:這盤山公路像不像S形?
師:橋梁的引橋也是一個斜面,而且橋面越高,引橋也越長。(大屏幕)
師:既然使用斜面可以省力,那能不能省功呢?
生:不能。因為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師:說得很好。實際上使用任何機械都會不可避免的做一些額外功,這樣使得有用功總是小于總功,有用功占總功的百分比就是機械效率,我們用它來描述利用機械做功的效率,那么斜面的機械效率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它的省力情況與它的機械效率有什么關系嗎?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提出問題: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師:我們利用斜面做功時,目的是把物體抬到一定高度處。我們不把它豎起提升,而是沿著斜面把它拉上去,這是為了省力。演示:請看這里,沿斜面拉物體時,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總功?如何計算斜面的機械效率?
生:克服物體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拉力所做的功是總功。
師:我們需要哪些測量儀器?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呢?
生:需要彈簧測力計和刻度尺。要測出物體重力,斜面高度,拉力,斜面長度。
斜面的機械效率:(大屏幕)
師:你們準備怎樣測量拉力的大。
生:用彈簧測力計鉤住物體,沿斜面勻速向上拉,讀出測力計的示數(shù)即為拉力的大小。
師:知道了如何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了,同學們猜想一下,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進行猜想:
生: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高度、斜面長度、傾斜程度、斜面坡度、斜面粗糙程度、所拉物體重力有關。(大屏幕)
師:能說說你們的猜想依據(jù)嗎?
生:我覺得可能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斜面越粗糙,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低。
師:有道理。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摩擦力越大,做的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覺得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把物體提升得也越高,機械效率就越高。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坡度有關。坡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我覺得可能與物體的重力有關,物體越重,所以機械效率高(或越低)。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長度有關,斜面越長,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額外功也越多,機械效率就越低。
生:我認為可能與物體對斜面的壓力有關,壓力越大,機械效率越低(或越高)。
生:我認為可能與斜面的高度有關,斜面越高,做的有用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高。
師:很不錯,同學們猜想了這么多因素,而且說得有理有據(jù)。我們能不能把這些因素中相類似的因素合并合并,把問題簡化一下呢?誰來說?
生:我覺得斜面的坡度與斜面的傾斜程度可以合并。
師:坡度與傾斜程度是不是一個意思呀?
生:我覺得物體對斜面的壓力與物體的重力可以合并。
師:物體越重,對斜面的壓力也越大,那我們把它們合并為重力,因為壓力不太好測量。
生:我認為斜面的高度與斜面的長度也都可以合并為斜面的傾斜程度,因為固定高度,只改變長度或固定長度只改變高度都相當于改變了斜面的傾斜程度,效果是一樣的。
師:說得有道理,你能來演示給我們看看嗎?
生:演示并解說。把斜面長度固定,只改變斜面高度,斜面的傾斜程度變了;把斜面高度固定,只改變斜面的長度,斜面的傾斜程度也變了。這兩種方法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師:這兩種方法都改變了斜面的傾斜程度。但哪一種方法更簡便?
生:固定高度,改變斜面的長度更簡便。
師:按照同學們的討論結果,進行合并后,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幾個?
生:斜面的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物體重力。(大屏幕)
3.設計方案:
師:要證明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實驗,因為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必須先設計好實驗方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
師: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我們用什么方法來進行探究呢?
生:控制變量法。
師:當一個量與多個因素有關,在探究其中一個因素時,我們要控制其它的因素一定,這就是控制變量法。由于探究的因素較多,我們的時間也有限,所以各小組的同學只能就其中一個你比較感興趣的問題來進行探究,各小組討論一下,我來分分組,同時請各小組組長來領取實驗報告單。把你們的設計方案寫下來,畫出實驗的圖例和實驗表格。
生設計實驗,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給與幫助。
4.展示交流結果:
生1:在探究斜面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的關系時,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和物體重力一定,改變斜面的傾斜程度。分別就較緩、較陡、最陡做三次。這是我們的設計方案圖和表格。
師:大屏幕展示方案一。(強調材料任意選擇其中一種)(動畫及表格)
5.進行實驗:
師:方案已經(jīng)制定出來了。下面就開始實驗吧。同學們邊做實驗邊記錄數(shù)據(jù)。
生:做實驗。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幫助。
6.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師:同學們的實驗做完了嗎?做完了。把你們的數(shù)據(jù)及結論拿到前面來展示一下,讓大家來分享你們的實驗成果吧。哪個小組先來?你們小組先來吧。
生:展示實驗。先把實驗報告拿到展示臺下展示,然后一個同學做演示,一個同學解說。
生1:我們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傾斜程度的關系。我們首先測出了物體重力,記入了表格。實驗時,我們選擇的是──斜面。先讓斜面的傾斜程度較小,把物體沿斜面勻速拉上斜面,讀出拉力的大小,記入表格,再用刻度尺測出斜面的長度和高度也分別記入表格。然后逐漸增大斜面的傾斜程度,按同樣的方法重做兩次實驗。最后算出較緩時為**,較陡時為**,最陡時為**。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師:真不錯,說得這么詳細。為他們鼓掌。
師:其它探究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關系的小組得出的結論與他們的相同嗎?
生:我們選擇的是毛巾斜面,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
師:下面哪個小組上來展示?
生2:我們小組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粗糙程度的關系?刂菩泵娴膬A斜程度和物體重力一定,也是先測出了物體重力,記入了表格中,實驗時,先在木板表面鋪上毛巾,把物體沿毛巾斜面勻速拉上斜面,記下拉力大小,記入表格,用刻度尺測出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分別記入表格中。然后再在木板斜面和玻璃斜面重復上面的實驗。最后分別算出在毛巾表面上時為**,木板表面上時為**,玻璃表面上時為**,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機械效率越低。
師:其它探究這個因素的小組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嗎?
生3:我們探究的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的關系。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均相同,先測出木塊重力,記入表格中,把它沿斜面勻速拉上斜面,測出拉力的大小記入表格中,同時測出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也分別記入表格中,然后逐漸在木塊上加砝碼,改變物體重力,重復上面的實驗。最后算出較輕時的為**,較重時為**,最重時為**。這三次的近似相等,所以在誤差范圍內,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無關。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綜合一下同學們的實驗結論。我們可以得出影響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因素只有兩個,即斜面的傾斜程度和斜面的粗糙程度。具體的關系怎樣說才算是嚴密的呢?
生:在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在斜面的傾斜程度一定時,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機械效率越高。
生:斜面的傾斜程度與物體的重力無關。
師:說得非常好。(大屏幕展示結論)
7.評估與交流
師:我們回到剛才第一個表格中,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生:我還發(fā)現(xiàn),傾斜程度越小,拉力越小,也就是越省力。
師:那綜合分析一下省力情況與機械效率大小,你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斜面越省力,機械效率越低;斜面越費力,機械效率越高。
師:既然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機械效率越低,那盤山公路為什么還要把斜面修得那么長呢?
生:為了更省力。
師:特別是對于較重的物體做功考慮更多的應該是省力的問題,因為如果你不能搬不動動物體,你做的功就等于0,你的'機械效率也將為零。這樣看來,我們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的讓斜面更陡一些,更光滑一些,這樣就能提高斜面的機械效率了。
師:通過剛才的探究,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你還想知道有關斜面的哪些方面問題?(大屏幕)
生:我還想知道斜面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師:還有生活中不太起眼的螺絲釘,千斤頂,樓梯等等都是斜面。
生:我想知道為什么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就越大。
師;我們可以采用極端思維法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斜面的傾斜程度為零,也就是水平,當我們沿水平方向拉物體,不可能讓物體升高,在提升物體這方面做的功為0,即機械效率為0。如果斜面的傾斜程度最大,也就是豎直,沿豎直方向提升物體時,不需要克服斜面摩擦力做額外功了,此時的機械效率就等于100%。所以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機械效率越低;斜面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生:我想知道為什么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的重力無關。
師:這是因為拉力與重力成正比,關于為什么成正比,同學們到高中就明白了。
生:我還想知道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體運動速度是否有關。
師:你覺得呢?
生:我覺得有關(或無關)
師:你想一下啊,無論速度大還是速度小,只要是勻速,拉物體的力變不變?
生:不變。
師:那你覺得機械效率與速度有關嗎?
生:我覺得無關。
生:我還想知道物體在斜面上滾動時的機械效率與滑動時的機械效率有什么區(qū)別?
師;那你猜一下,滾動時高還是滑動時高?
生:我覺得滾動時高,因為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師:嗯,很喜歡動腦筋,不錯啊。
師:不過,這些只是同學們的猜想,真正的驗證過程就只能留給同學們課后去探究了。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覺得有哪些收獲,又有哪些不足呢?(大屏幕)
生1:通過探究我知道了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而且還知道了斜面的省力情況與斜面機械效率的關系。
生2:這次探究實驗,我們先根據(jù)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猜想,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設計了實驗方案,再通過實驗,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出正確結論,這個探究方法對我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師:方法上的收獲確實很重要,我們除了要學習實驗的探究方法,也要學習別人好的學習方法,你們說是不是呀?有什么不足?
生:我覺得實驗中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測量拉力的時候,不能保證勻速拉動物體,而且彈簧測力計不是固定的,而是運動的,不便于讀數(shù),拉力的測量誤差比較大。
生: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的測量也存在一些誤差。
師:所以我們在測量的時候,都要非常的細心,這樣才能提高實驗的成功率。
三、應用遷移,延伸拓展:
師:效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提高機械效率,可以更充分地發(fā)揮機械設備的作用,因為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成本。效率就是時間,效率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無論做什么都會有效率,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盡量的提高效率。
閱讀理解:效率
除了機械做功有效率問題外,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效率問題。一家人吃飯,不可能把每粒米都吃進肚里,這里我們可用效率表示對米的有效利用程度。用鉛筆寫字,一支鉛筆的鉛芯都能完全利用嗎?人們總希望這根鉛筆芯被利用的程度越大越好,因而這里的效率反映了對鉛筆芯的有效利用程度。用爐子燒水的時候,煤炭不可能都完全燃燒,燃燒的煤炭放出的熱量只有一部分被水吸收,很多熱量浪費掉了,在這里我們可用“效率”的高低來表示對煤炭和放出的熱量的有效利用率的大小。吹電風扇時,消耗的電能除了一部分轉化為電風扇的機械能之外,電動機中的線圈由于電流通過會發(fā)熱,夏天,電風扇工作久了,電機發(fā)熱就是很好的證明,但產生的這些熱量都白白散失到空氣中了。所以也可以用效率來表示電能利用率的大小。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工作效率”、“學習效率”、“辦事效率”等等,都是從一定角度反映對某些事物的有效利用程度。(大屏幕展示文字并配音)
看完這段方字,請同學們根據(jù)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呢?另外,再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想想又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
師: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后去思考吧,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兒。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W總進行有關計算,知道機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探究物理學的有關知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
。2)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團結協(xié)作的科學精神。
學生分析
學生在前一節(jié)的學習中已對“功”有一定的認識,并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也體會到“效率”的問題,為這節(jié)教學的開展和知識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礎。
重點難點
1、重點: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概念教學和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難點:在實例中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確定,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計算方法
W=F·S
二、新課教學
1、思考:
有什么辦法可以將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運上三樓?
通過比較三種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沒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機械的三種功,并總結出三種功之間的關系。引入機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義:
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W額=W總—W有
任何機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對運動的零件間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機械,不僅要作有用功,還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額外功,這時動力所做的總功等于有用功加額外功。
4、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W總=FS
5、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之比。
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例如總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機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了解一些常見機械的效率。
起重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輪組的效率是50%—70%,抽水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題:
用一個動滑輪,將200N的物體勻速提升2m高,拉力F為120N,此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總=Fs=120N×4M=480J
η=W有/W總×100℅
=400J/480J×100%=83.3%
8、如保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例題進行改動得出使用同一動滑輪提起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額外功越少,機械效率越高。從而得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出示幻燈片,對本課內容進行檢測
四、小結:讓學生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有哪些?
五、作業(yè):同步練習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組裝滑輪組,掌握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方法。
2、能進行滑輪組機械效率的計算。
3、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觀察、思維等能力,增強團結合作精神。
重點難點
1、滑輪組的繞線組裝,
2、重物上升的距離和繩子自由端所通過距離的測定。理解S與h的關系。
3、會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實驗器材
1個定滑輪和1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2個定滑輪和2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刻度尺,鉤碼(或重物),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鐵夾,細繩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什么叫機械效率?計算公式?
為得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總功,為此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每個量怎樣測量?
二、預習提問
1、實驗目的;
2、實驗原理;
3、實驗步驟。
三、實驗指導
1、在實驗中,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測量應該在工作過程中進行。在測量中,彈簧測力計應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必須在拉動中讀數(shù)。為了避免實驗時顧此失彼,同一實驗組的同學要分工合作。
2、鉤碼上升高度的測量,可先量出鉤碼到
桌面(或鐵架座面)的距離h1,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升高后,再量出鉤碼到桌面(或鐵架面)的距離h2那么h2-h1就是鉤碼升高的高度h 。為了測量和計算方便,鉤碼前后的高度h1、h2最好是整數(shù)。
3、彈簧測力計通過距離的測量,可以仿照測量鉤碼提升高度h的方法進行,或者事先在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做個帶色的記號,再拉彈簧測力計,量出記號到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的距離,這就是彈簧測力計通過的距離s 。
4、在實驗中要求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地記錄測得的數(shù)據(jù),不能湊數(shù)。實驗結束,要整理儀器,并放回原處。
通過提問,檢查學生復習和預習情況,導入新課。
啟發(fā)實驗
回顧已學知識,明確實驗內容,了解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步驟以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為動手實驗做準備。
四、強調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安排實驗分工
四人小組成員好分工:一人負責操作,一人負責測量,一人負責記錄,一人負責觀察、指揮。
安排實驗
學生“各盡其職”,相互合作,學會合作學習。
五、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記錄并分析數(shù)據(jù)
1、分組實驗:要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不能湊數(shù),更不允許自己不動手實驗,不記數(shù)據(jù)而抄襲他人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果。
2、數(shù)據(jù)分析:
、儆捎赪總總是大于W有用,所以η<1;
、趶膶嶒灴梢,不同的滑輪組,η的值一般不同;
③在實驗中,對于已經(jīng)組合好的滑輪組,只要用尺測出了鉤碼上升的高度h,數(shù)出承擔重物的繩子的段數(shù)n,彈簧測力計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來,即s=nh。
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記錄;教師巡查指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觀察、動手、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尊重科學的態(tài)度,掌握實驗方法。
能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做簡單的分析。
六、學生實驗情況小結
總結實驗中的優(yōu)缺點,及時糾正。
七、習題和實驗探究(內容見《實驗報告》)
1、習題講解:(略)
2、實驗探索:
、偌词箾]有刻度尺,h和s可以不測出具體的數(shù)值,因為彈簧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與重物上升的高度h的比值為:s:h=n,n是承擔重物的繩子的段數(shù),再結合測得的重力G、拉力F就可以計算出η;喗M的機械效率可表示為:
、谕换喗M,機械效率并非是固定的,η的值隨滑輪組所提升的重物的`質量的增大而增大。
、塾貌煌幕喗M來提升同一重物,越省力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転榱颂岣呋喗M的機械效率,一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A.減小動滑輪的質量;B.減小整個裝置的摩擦。
分析、討論,對知識再探索。
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拓廣學生的視野和實驗內容。體會“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的樂趣。實驗創(chuàng)新
八、實驗設計或改進建議
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發(fā)現(xiàn)實驗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點,根據(jù)實際,提出實驗設計的方案或實驗改進建議。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機械效率》教學反思(精選10篇)10-19
《機械效率》教案02-27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5-24
教學設計04-19
經(jīng)典教學設計03-05
(精選)教學設計08-18
數(shù)學教學教學設計04-15
設計我們的校園教學設計03-09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大全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