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將相和》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23 14:46:50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將相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將相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將相和》教學設計

《將相和》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lián)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lián)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4.復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并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出示課題練習,讓學生板演:

  (1)“將”的讀音有()()。這里應讀(),“將”指的是()。

 。2)“相”的讀音有()()。這里應讀(),“相”指的是()。

 。3)“和”的讀音有()()。這里應讀()。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

  二、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由題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言歸于好的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同桌討論完成填空:

  將相不“和”的原因是(),后來“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三、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自由讀課文1——10自然段,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換璧、秦國騙璧……)結果怎樣?(完璧歸趙)要求答案的內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教學。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那里可以看出來?

  ★“秦國騙璧”,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2.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么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不畏強暴、機智勇敢、深謀遠慮……)對于這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上前一步、后退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神態(tài)(理直氣壯、大大方方),語言進行充分的討論。并指導學生演一演。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第二、第三個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步驟:

  一、抓住“逼”字教學“澠池之會”。

  1.“完璧歸趙”之后,秦國兩次打敗趙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澠池之會上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結果怎么呢?

  2.默讀課文,相互討論,答案用四個詞語概括。(侮辱趙王、沒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趙王的?(逼趙王鼓瑟)對于秦王的侮辱,藺相如是如何反應的?(逼秦王擊)藺相如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跟我現(xiàn)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指導朗讀。)逼的結果怎樣?

  ★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藺相如又是一個怎樣的人?說說理由。(突出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對敵人寸步不讓。)

  二、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

  1.過渡: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國家的利益,對敵人寸步不讓,相反,對于居功自傲的廉頗老將軍,他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個故事,找出關鍵詞“避”,圍繞下面三個問題并體會藺相如的為人。(為了國家的利益,對友寬容大度)和廉頗的性格特點。

 。1)藺相如是如何設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的?

 。2)藺相如的手下是怎樣看待他的避讓態(tài)度的?

 。3)藺相如是怎樣向手下人說明避讓原因的

  三、品讀賞析,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進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業(yè)。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xié)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么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fā)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學反思】

  在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較長篇幅的課文,然而,由于受教學時間的影響,我們需要長文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課文《將相和》就是一篇長課文。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長文短教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截取的文字要短,發(fā)揮的效應要長。

  將蘊涵事情意義的文字或人物關鍵細節(jié)要作為教學重點。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或記事(包括場面描寫),或寫人。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性細節(jié),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點。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xiàn)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方法。

  二、教學時間教師的指導要短,學生的實踐要長。

  1、教師的指導要短問題要集中。要切實做到長文短教,首先問題要集中。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fā)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2、學生的實踐要長:

 。1)、初讀感知,讀書時間要長: 課文的初讀,留給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課文讀一遍。使學生能比較充分的感知課文。

 。2)、點上深入,思考交流時間要長: 在尋找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時,我騰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書、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饋、指導。教學效果還不錯。長文短教,是個老問題,又是個新問題。新課程語文,長課文多而課時總量少,長文短教顯得尤為迫切。

  總之,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jīng)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將相和》教學設計2

  生字學習

  璧 諾

  怯 瑟

  缶 拒

  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①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诒疚闹饕v了一個什么故事?

  課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這個故事發(fā)生在_____時候,主要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故事。

  從下面的話可以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課堂練習:

  1.藺相如之所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騙回和氏璧,是因為________。

  2.用上“之所以……是因為……”聯(lián)系“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說一句話。

  “澠池之會”這個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后果是________。

  思考:

  “澠池之會”上秦趙兩國是打了平手,還是分出了勝負?

  藺相如對廉頗的傲慢無禮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藺相如先是對廉頗避讓。他避讓廉頗并非害怕他,而是為了國家利益。

  從這幾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廉頗呢?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三個故事各有情節(jié),但又緊密聯(lián)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 的發(fā)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結果是“負荊請罪” 的起因。

  讀一讀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想一想

  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

  完璧歸趙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澠池之會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鼻赝蹙芙^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xiàn)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讀一讀

  課文通過對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jīng)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權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學習詞語

  召集 大臣 允諾 廉頗

  抵御 侮辱 拒絕 戰(zhàn)袍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將相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結合學文學會十個生字,并能正確讀寫、積累詞語。

  2、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故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4、體會文章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激發(fā)愛國情感。

  5、感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人物的精神。

  2、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學案設計:

  1、自主學習生字詞。

  2、仔細閱讀課文,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

  3、把三個小故事講給家長聽。

  4、讀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連堂

  一、初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文中的三個小故事: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二、學生自讀課文,自主質疑。

  三、學生質疑總匯??師生合作解疑:

  完璧歸趙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嗎?藺相如這么說的目的何在?

  2、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嗎?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經(jīng)答應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藺相如為什么還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為什么沒有殺掉藺相如?

  澠池之會

  5、澠池會上,秦王為什么要趙王鼓瑟,并叫人記錄下來?

  6、藺相如又是怎樣做的?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負荊請罪

  8、藺相如立功后職位比廉頗高,廉頗為什么很不服氣?你是否同意廉頗的看法?為什么?

  9、藺相如是否很怕廉頗?他一再躲避廉頗是為了什么?

  10、廉頗是一個戰(zhàn)功赫赫的大將軍,為什么要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11、你認為“將”“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點題答案:

  11、“將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開闊胸襟,廉頗的知錯能改。從實質上是“將”和“相”共同的愛國思想。

  5、秦王叫趙王鼓瑟,是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來說是奇恥大辱;

  6、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榮譽。

  8、不同意。每個人的工作和貢獻是不一樣的。藺相如雖然不能像廉頗一樣持刀作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他的唇槍舌戰(zhàn),也同樣是驚心動魄,同樣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為趙國保住尊嚴。一樣值得敬佩。

  二、體會人物品質:

  1、文章中,突出體現(xiàn)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形象。請你用紅筆劃出文章描寫這兩個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動的片段,反復讀讀,品品,用你自己認為準確的詞語歸納:你認為他們分別是個怎樣的人?

  2、談談你對“秦王”和“趙王”的看法,要說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體結構:

  《將相和》中有三個獨立的故事:“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你能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嗎?

《將相和》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2、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1、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fā)興趣。

  1、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導入設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學生初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巴觇禋w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干。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zhàn)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zhàn)必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xiàn)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師生共同介紹歷史背景。

  三、再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四、統(tǒng)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斫庹n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ǘ┰诶斫庹n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ㄈ⿵褪觥柏撉G請罪”這個故事。

 。ㄋ模┯懈星榈乩首x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斫馊齻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ǘ┙淮幌卤竟(jié)課的學習目標。

 。ㄈ⿲W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經(jīng)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jīng)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權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lián)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fā)現(xiàn)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這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聯(lián)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xiàn)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fā)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叭绻娴摹瓝Q,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xiàn)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xiàn)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xiàn)了他什么品質?

  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敖^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xiàn)。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边@一言一行,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xiàn)了他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谔A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玉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勖鎸μA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xiàn)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教師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ㄋ模⿲W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jīng)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品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么。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xiàn)了他的勇敢精神。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巴妻o”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系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精神?勺プ 吧鷼鈽O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xiàn)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ㄎ澹┳詫W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jīng)過。

 。2)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jīng)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

  通過反復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xié)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偨Y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ò耍⿵褪觥柏撉G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述。

  最后教師小結: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jù)故事的梗概進行。

 。ň牛┳鳂I(yè)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附:板書設計

  將相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2、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

  1、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2、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fā)興趣。

  1、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導入設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學生初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巴觇禋w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干。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zhàn)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zhàn)必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F(xiàn)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師生共同介紹歷史背景。

  三、再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四、統(tǒng)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斫庹n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ǘ┰诶斫庹n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ㄈ⿵褪觥柏撉G請罪”這個故事。

 。ㄋ模┯懈星榈乩首x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ǘ┝私馊齻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教學過程

 。ㄒ唬z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ǘ┙淮幌卤竟(jié)課的學習目標。

 。ㄈ⿲W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經(jīng)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jīng)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權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lián)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fā)現(xiàn)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這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聯(lián)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xiàn)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fā)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叭绻娴摹瓝Q,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耙欢ā币辉~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xiàn)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xiàn)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xiàn)了他什么品質?

  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敖^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xiàn)。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边@一言一行,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xiàn)了他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谔A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玉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勖鎸μA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xiàn)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教師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ㄋ模⿲W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jīng)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品質?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么。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xiàn)了他的勇敢精神。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巴妻o”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系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精神?勺プ 吧鷼鈽O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xiàn)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jīng)過。

 。2)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jīng)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

  通過反復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xié)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偨Y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ㄆ撸┝私馊齻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ò耍⿵褪觥柏撉G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述。

  最后教師小結: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jù)故事的梗概進行。

 。ň牛┳鳂I(yè)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將相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根據(jù)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課文著重用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為重和廉頗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優(yōu)秀品質。

  3、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學重點:

  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

  教學難點:

  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課文圍繞“將相和”講了哪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ǘ┳x書評價,感悟廉頗其人

  1、找出廉頗評價藺相如的話。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2、評價廉頗:聽了廉頗這短短的三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廉將軍?

  3、再讀廉頗的'話,找出將相不和的原因:將相之所以不和,是因為()。

  (三)言為心聲,感悟藺相如其人

  1、快速默讀課文,用直線畫出藺相如說的話。

  2、小組討論:找出幾處你最喜歡的話,認真讀一讀,說說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

 、偬A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就沒動兵的理由!保ㄐ赜谐芍瘢

 、谔A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真的有毛病嗎?為什么說謊?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機智)

 、鬯碇睔鈮训卣f:“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腦袋和璧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理“直”在哪里?真撞嗎?你體會到了什么?}(機智勇敢)

 、艿搅伺e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jīng)送回趙國去了……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不怕被殺嗎?你體會到了什么?}(機智勇敢)

  ⑤藺相如說:“您現(xiàn)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不畏強暴)

  ⑥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為的是我們趙國呀!”(顧全大局)

 。ㄋ模⿲⑾嘀

  畫面定格在“負荊請罪”這個歷史瞬間,化靜為動,想象兩人見面會是怎樣的情景,他們會說些什么?

  1、小組交流;

  2、情景表演。

 。ㄎ澹┛偨Y拓展

  1、通過學習,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詳細說出因果聯(lián)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和”的社會意義。

《將相和》教學設計6

  課時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愛國思想。

  2、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讀人物語言描寫,通過朗讀感悟,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重點:重點感受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頗居功自傲、知錯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整體感知

  1、揭題:這節(jié)課咱們繼續(xù)我們的歷史文化之旅,請大家齊讀課題。

  2、交流:我們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老師想知道在這次歷史之旅中,你“遇”到過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對課文有了哪些簡單了解。(板書:藺相如 廉頗)

  3、小結:課文圍繞“藺相如”、“廉頗”這兩個人物,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記敘了將相由“不和”到“和”的經(jīng)歷。

  二、切入,直擊沖突處

  1、文中有個句子讓我們感覺到了將相的不和,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這個句子找出來。

  2、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3、自由讀句子,你讀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氣量狹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無敵的多維形象)

  5、在老將廉頗看來,藺相如的官職做的比他大,就靠著一張嘴。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板書:嘴 ?)

  6、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 看看這張“嘴”有何特別之處?

  三、品讀,感受藺相如

 。ㄒ唬┭凶x“完璧歸趙”,感受“無我”

  1、默讀文章第一部分,畫出“完璧歸趙”中這張“嘴”說了什么,是怎樣說的,讀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2、交流,找出藺相如說的話。(其中有個轉述句,要學生試著改為藺相如直接說的話。)

  3、比讀一、三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艑Ρ戎x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嗎?(藺相如先對趙王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定把璧送回來”,現(xiàn)在卻對秦王說“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氣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敢“理直氣壯”地威脅秦王?(引導學生感知藺相如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和十分喜愛和氏璧,體會藺相如的機智,持璧在手,底氣充足。)他不理直氣壯行嗎?

 、悄阌X得藺相如這個人怎么樣?

 、戎笇Ю首x。你來“威脅”秦王試試看。

  4、比讀二、四句:出示句子: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碧A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盼覀冊賮韺Ρ戎x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平涣鳌#ㄒ龑W生認識藺相如都是在騙秦王。)

 、翘A相如為什么要騙秦王呢?你讀出了什么?

  ⑷指導朗讀,F(xiàn)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誰能從我這騙去?

  5、品讀第五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jīng)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抛x一讀,你又讀出了什么?

 、啤按蟠蠓椒健痹鯓永斫猓

 、钱斕A相如“大大方方”地說完這番話,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為什么?

 、让鎸姶蠖恢v理的秦王,面對很可能到來的死亡,藺相如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導學生體會,已經(jīng)完成了趙王交給的任務,不辱使命的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蓙碓蹅円黄鸱怕曌x一讀,讀著讀著,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

  6、討論: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為的是什么?

  7、小結:為了保住國家的利益,藺相如能夠忘卻個人的生死,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國家利益而“無我”的人(板書:無我)

  (二)研讀“澠池會見”,感受“無畏”

  1、接下來,我們品讀“澠池會見”中的那張“嘴”, 請大家自由讀文章第二部分,看看這時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2、交流:這時站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你是從哪讀出來的?

  3、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現(xiàn)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4、你從哪里感受到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5、指導朗讀,F(xiàn)在你就是機智勇敢的藺相如,你來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藺相如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擊缶?

  7、師述: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能夠不顧個人的安危,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而“無畏”的人(板書:無畏)

  8、齊讀。讓我們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ㄈ┭凶x“負荊請罪”,感受“無私”

  1、仔細讀讀“負荊請罪”中的`這張“嘴”,從藺相如的話語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2、出示句子: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3、“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把這個句子換個說法。

  4、敢騙秦王、敢逼秦王的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著不如秦王厲害的廉頗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

  5、他時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導朗讀。

  7、師述:為了保持國家的安定,藺相如時刻想到的是趙國、趙國,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定而“無私”的人吧。

  8、我們再來看看廉頗的話,藺相如真的“就靠一張嘴”嗎?從這張嘴的背后你又讀出了什么?

  9、師述:藺相如靠的那僅僅是一張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價去騙秦王,去逼秦王。盡管他沒有出入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但他用他的唇槍舌劍,他靠他的“無我”“無畏”“無私”為趙國保住了利益,維護了尊嚴,保持了安定!

  四、回歸,感受廉頗

  1、讀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你對廉頗有了新的認識嗎?(板書:知錯就改)

  2、“負荊請罪”什么意思?這里有個細節(jié)“脫下戰(zhàn)袍”,“戰(zhàn)袍”對將軍意味著什么?廉頗為什么要脫下這身象征著榮譽、身份和地位的戰(zhàn)袍?

  3、廉頗為什么“負荊請罪”?(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愛國)

  五、總結,體會和為貴

  1、因為愛國,戰(zhàn)功赫赫的廉頗將軍能負荊請罪,也因為愛國,勇敢機智的藺相如雖不怕秦王,卻處處避著廉將軍。因為他們知道,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ò鍟簮蹏

  2、齊讀最后一句話。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將相和》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教育學生學習藺相如以國家為重、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昨天,我們學了前面兩個故事,看到藺相如為使完璧歸趙,在秦王面前臨危不懼,以死相拼,澠池會上又是藺相如機智勇敢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三個故事。(板書:負荊請罪)

  二、新授

 。ㄒ唬┱埻瑢W們自己讀課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1、出示填空題:

 。1)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聲稱,藺相如聽了就。

 。2)他對手下說這樣做為的是。

 。3)廉頗知道了,就到藺相如門上。從此,他們,保衛(wèi)趙國。

  2、學生自讀課文,練做填空題,請學生填空。

  3、小結層意:這三題把這則故事分成三層。第一層講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因而將相不和。第二層藺相如為了趙國利益,一再避讓。第三層講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二)學習故事第一層。

  1、先來看故事第一層,一生讀。

  2、小結過渡:從這一層我們知道廉頗起初曾想給藺相如一個下不去,可后來卻與對方握手言和,最終將相和好。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關鍵作用?

 。ㄈ⿲W習故事第二層。

  1、過渡討論:關鍵因為誰?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動用一個詞來概括(避開)。他為什么一再避開廉頗呢?在整個事情過程中,藺相如的行動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什么?

  2、幻燈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國。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3、齊讀,你讀了這段話理解了什么?(板書:顧全大局)

  4、老師分層,同學們對這段話已經(jīng)有了初步認識,我們再來一層一層細細討論一下。

  5、齊讀第一層:這句話說什么?

  6、齊讀第二層:

 。1)這層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2)怎么說“和”這個道理的?(正反兩方面)

 。3)“不和”有什么壞處呢?指齊讀。

 。4)“和”呢?(引讀)

 。5)這句話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從前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為我們文武兼?zhèn),齊心合力,才保住了趙國;如果我們不和,只能是國破家亡。

  7、齊讀第三層:“趙國的利益”指什么?

  8、藺相如關心的是趙國的利益,他一心為了趙國。你們看看他這段話中幾次提到趙國?把“我們”換成“趙國”讀一下好嗎?

  9、藺相如的話一心為了國家,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板書:維護國家利益)

  10、我們能不能讀出他表達的意思呢?(讀、評)

 。ㄋ模┰賹W故事第一層,藺相如這樣說,廉頗又是怎么說的.呢?

  1、一生讀廉頗說的話,你覺得廉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1)他為誰而攻?為誰而戰(zhàn)?

 。2)“克”是什么意思?“攻無不克”呢?“戰(zhàn)無不勝”?

 。3)這“克”、這“勝”來得容易嗎?怎么來的?為的誰?

  3、再讀讀“澠池相會”中寫廉頗的句子,你有什么體會?

  4、廉頗是一位戰(zhàn)功赫赫、聲名遠揚的大將軍。他也是為了國家身經(jīng)百戰(zhàn),出生入死。這時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時只看到自己的功勞,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過渡:當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又是怎么想的呢?

 。ㄎ澹⿲W習故事第三層。

  1、齊讀,討論:廉頗怎么想的?引讀。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看這幅畫面。

  3、幻燈出示:(負荊請罪圖)

 。1)從圖上你能看出誰是廉頗嗎?誰是藺相如?

  (2)你能描繪一下廉頗的樣子嗎?

  (3)他認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荊條做什么?

  4、一個威望極高、戰(zhàn)功赫赫的堂堂大將軍竟然這樣跪在人家面前,你對廉頗有什么新的想法?別人會怎么想?(廉頗為了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的顏面,不計較榮辱得失,勇于改過,負荊請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啊!板書:勇于改過)

  5、此時此刻,面對廉頗的舉動,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結:他們兩人,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寬容大度的宰相,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勇于改過的將軍,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齊心協(xié)力保衛(wèi)國家,多么偉大的兩個人物!

  6、齊讀。

  (六)小結文章寫作方法。

  1、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就是(生說)。三個故事是怎么連起來的?

  2、這是內容上相連,什么思想貫穿全文?是啊,《將相和》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閃爍著一種愛國主義的光輝。正因為這點,這則記載在《史記》中的故事才流傳了幾千年。故事中兩位偉大人物的崇高品質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傳為美談!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將相和》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fā),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

  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預習提示】

  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jié)并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并考慮課后作業(yè)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于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lián)系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啟發(fā)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谡n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fā)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么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系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后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jié)(起因,經(jīng)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龠@個故事為什么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谕诰蛱A相如的思想品質。

 、墼O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與全文有什么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jié),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yè)

  繼續(xù)閱讀二、三兩段,并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閱讀第二、三兩大段;搞清三個故事間的聯(lián)系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系。

  教學步驟:

  一、復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并理清故事情節(jié),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fā)生了什么事,藺相如是如何斗爭的?表現(xiàn)了藺相如什么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么聯(lián)系,與“將相和”有什么關系。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后討論

 、龠@是一個什么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jié)是怎樣的?

 、趶奶A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點,他為什么能這樣做。

 、哿H為什么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么特點?

 、芄适碌慕Y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lián)系)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4.形成板書:

  22.將相和

  一、完璧歸趙 抓人物特點

  藺相如 勇敢機智 忠貞愛國 抓線索、聯(lián)系

  二、澠池之會 ↓

  藺相如 不顧個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負荊請罪 失和的原因

  廉頗 知錯就改 言和的基礎

  五、作業(yè)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復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上兩節(jié)課內容,朗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鞏固字詞。

  教學步驟:

  一、復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系

  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xiàn)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見課后作業(yè)3)

  將相和教學反思

  本課是根據(jù)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jié)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jù)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然后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后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后,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于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時,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后“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于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他,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fā)展。

《將相和》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lián)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lián)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

  (3)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把握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表演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與理解。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識大局和大將軍廉頗知錯認錯等優(yōu)秀品質。

  (2)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fā),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理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教學方法:

  自瀆感悟,討論交流。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理清“完璧歸趙”這一故事的層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2、本文的難點是通過文中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同學們,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國家還沒有統(tǒng)一,處在戰(zhàn)國七雄時期(出示戰(zhàn)國形勢圖),七國有秦、楚、齊、燕、趙、魏、韓,其中秦國的勢力最強大,經(jīng)常欺負其他國家,與他相鄰的趙國是一個弱國,經(jīng)常遭到秦國的威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發(fā)生在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1、讀課題

  學習3個多音字

  2、質疑

 。1)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預設:文中的將是指誰?相是指誰?和是什么意思?通過預設,使學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以及人物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題目來看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 預設:生這篇課文講的是廉頗和藺相如從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3)師追問:他們因什么事不和?后來又為什么和好了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1、聽錄音朗讀,掃除障礙。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學生學習字詞情況。

  三、設疑激趣、理清文脈。

  1、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2、通過閱讀,我們知道了文中的“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預設:“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3、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4、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四、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學習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歸納整理:(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經(jīng)過:藺相如機智勇敢斗秦王。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秦王憑借什么來騙璧?從哪些詞可以看出?

  3、趙王接到信后是什么反應?此時大臣們是怎么想的?

  4、就在大家都束手無策時,他們想到了誰?(藺相如)為什么說他能解決這個難題?(勇敢機智)從哪里可以看出他勇敢機智?

  5、討論、交流、整理:

  用“—”畫出描寫藺相如語言的句子,用“~~”畫出描寫藺相如行動的句子。

  語言:

  (1)“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保ㄓ赂遥⿵膬蓚如果說明了藺相如已經(jīng)做好了應對秦王的幾套方案,從中可看出藺相如還是位深謀遠慮、智慧過人的人

  (2)“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指導朗讀:讀得理直氣壯,語氣堅定、態(tài)度堅決)

  行動:

  (1)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勇敢。)

  (2)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3)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6、秦王作出讓步后,藺相如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目的是什么?秦王為什么不殺藺相如呢?

  7、小結: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8、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五、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再學習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

  六、課堂練習

  簡要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起因:(1-2)秦王企圖騙璧

  完璧歸趙 經(jīng)過:(3-9)藺相如勇斗秦王

  結果:(10)藺相如完璧歸趙

  語言:深謀遠慮 智慧過人

  藺相如

  行動:勇敢無畏 不畏強暴

《將相和》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學習第二、三兩個故事,通過藺相如和廉頗的言行了解澠池會見時的斗爭經(jīng)過、結果,理解藺相如避讓的原因,了解廉頗負荊請罪、兩人和好的經(jīng)過,從而懂得他們都以國家利益、整體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學思路:

  本堂課采用“讀讀、畫畫、議議”的教學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藺相如的言行,領會人物的品質這一條主線開展教學。找出重點詞句,進行不同形式的讀、議、說、演來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廉頗到藺相如門前負荊請罪時,將相兩人各會說些什么,同桌互說,再上臺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內涵,“喜歡誰,不喜歡誰”目的是感覺課文思想內容,滲透學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

  昨天我們學習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樣學的?我們用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二)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反饋。說出這段講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教師板書:澠池會見。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徘赝跫s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相如對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品質?

  弄清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的目的,是想借約見之會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陰謀詭計,所以左右為難,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笑話。

  相如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表現(xiàn)他勇敢精神,時時以國家利益和國家尊嚴為重的高尚品質。

 、茲瞥貢,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因為趙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是廉讓不干。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為他鼓瑟,并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在這關鍵時刻,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畫出重點詞句,可抓住“生氣極了”“請秦王擊缶”“拒絕”“再要求”再拒絕“跟您拼”等詞語,指導朗讀。讓學生讀中體會相如為維護國家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特點,以死相拼,逼使秦王擊缶,并叫人記下,表現(xiàn)了他機智、勇敢的品質。

 、菨瞥刂畷慕Y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趙國占了上風,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廉頗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將軍,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保護趙王,到那時危險的是秦王,所以,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冉處熜〗Y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會見”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相”之間的什么問題?教師板書“不和”,從哪里看出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矛盾中,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么做的?從中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大段。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

  2、檢查自學情況。

  這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3、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用投影出示句子:

 、拧扒赝跷叶疾慌,我會怕廉頗嗎?”說說這句話是什么句式,表示什么意思。這句話是不是藺相如自我吹噓?為什么?(引導學生回顧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立功情景,再與對廉頗忍讓的.言行對比,突出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品質)。板書:顧全大局

  ⑵“秦國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边@句是什么句式?果因句可以用哪個關聯(lián)詞語?在原句上加“之所以”,再讀句子,然后用“之所以……就因為……”口頭造句。

  a.根據(jù)課文中的內容說說之所以什么就因為什么。

  b.說說平時生活中之所以什么就因為什么。課文哪個地方證明了相如的話對的?(引導學生體會廉頗在保衛(wèi)趙國中起的作用。)這句話說明藺相如怎樣?(藺相如充分肯定廉頗作用。板書:英勇善戰(zhàn))

 、恰叭绻覀儍蓚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就要乘機來打我們了。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認識到為了國家利益,必須和好)。

  4、這些話傳到廉頗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為什么廉頗開始是很不服氣,現(xiàn)在覺得自己不應該?所以就親自到藺相如門上去……?“負荊請罪”,“負”是什么意思?“請”呢?整個詞語的意思?找出課文中哪句話寫出了負荊請罪?想想廉頗負荊請罪時,他們說了些什么?(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后指名幾個學生說說。)

  5、廉頗認識到自己錯了,登門請罪,從中能看出他的什么品質?(知錯就改,也同樣以國家利益為重。)

  6、演一演:負荊請罪的小品。

  7、小結:你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

《將相和》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 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3. 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yōu)秀品質。

  學習重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

  一、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內容

  1.導入: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在我國漢代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讀一讀“資料袋”。(生讀)

  附:《史記》用為人物寫傳的形式來反映歷史,成功地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如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偉大詩人屈原,西楚霸王項羽。它既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是漢代的司馬遷!秾⑾嗪汀犯鶕(jù)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

  2.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篇課文《將相和》 出示幻燈片。文中“將”、“相”、“和”分別指什么呢?準確地書寫將、相的名字。要求寫正確、端正!昂汀蹦苡谜n文中的一個詞語來說說它的意思嗎?

  二、走進課文內容,整體感知。

 。ǔ鍪荆撼踝x課文要求。1、仔細讀課文,讀準文中的生字、新詞。2、讀完后想想:這個故事發(fā)生在_____時候,主要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個故事.3、說說課文中哪個詞能說明“和”)

  1、檢查自學情況:

  (1)、課文寫了哪三個故事?(填空)作者是怎樣將這三個故事銜接起來的呢?

 。2)、生字詞的讀與理解。.

  人物:藺相如 廉頗

  完璧歸趙

  和氏璧 無價之寶 推薦

  理直氣壯 賓館

  澠池會見

  膽怯 示弱 抵御 拒絕

  負荊請罪

  攻無不克 戰(zhàn)無不勝 同心協(xié)力

  導: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兩件事后,身份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由最先的平民——上大夫——上卿,步步高升,真不簡單。。ā旧洗蠓颉肯惹毓倜,比卿低一等!读H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碑敃r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旧锨洹恐艽僦疲熳蛹爸T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保

  可這樣一來,他的職位比廉頗高了,引起了廉頗的不滿。找出廉頗不服氣的話讀一讀。朗讀指導(憤憤不平的語氣)如果你就是廉頗,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三、.學習“完璧歸趙” 感受人物形象

  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爬到他的頭上去了,他說的對嗎?

  1、.默讀第一段:讓我們走進由秦王設計的這個騙局——“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邊讀邊思考:事情因什么而起?藺相如是怎樣面對這個騙局的?找出文中的話說說。隨機簡介:“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時期,秦國是最強大的一個,它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因此,當時一些中、小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系到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

  出示鏈接2——和氏璧。

  2.識破“騙局”。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著急?找出課文中相應的語句讀讀。引導對“秦王”個性的了解。指導讀出“為難”的語氣。

 。2)藺相如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的?找出文中的內容讀讀。出示幻燈片自由讀讀。

 。ㄌA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這塊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那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a、讀著,讀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b、藺相如說話前為什么要“想一會兒”?(一是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必須思考成熟,二是因為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著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xiàn)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為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犧牲的精神。)

  c、引導學生研讀藺相如所說的“如果……就……”和“如果……一定……”兩句話。還會有第三種可能嗎? 聽了藺相如的這句話,你了解到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d、胸有成竹地讀讀這段話。

  3.以“騙”對“騙”。

  當藺相如把和氏璧敬獻給秦王后,他又是如何識破秦王的第二次騙局的?找出文中的話體會體會。

  此時藺相如又是如何應對的呢?出示幻燈片。(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點給你看!保

  這時我又發(fā)現(xiàn)了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智慧超群,隨機應變、見機行事的能力很強。)。

  拿回和氏璧后,藺相如的第二策略是什么呢?往下讀讀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了。

  出示投影(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讀完這段話后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a、藺相如理直氣壯地面對秦王,他的理在哪里?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

 。ㄒ驗樘A相如已經(jīng)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b、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c、讀這句話,讀出藺相如的“理直氣壯”。

  d、藺相如說著,舉起和氏璧說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卻沒撞的瞬間,他可能想些什么?

  此時此刻,一個怎樣的藺相如呈現(xiàn)在了你的眼前?此時的你還認為他是僅靠著嘴皮子輕易成功的嗎?

  出示幻燈片(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a、將這句話改寫成直接敘述的方式。(換一種說法)

  b、 借口!這樣有什么好處呢?

  出示幻燈片4(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jīng)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個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把和氏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這是藺相如所使用的第四策略!秾⑾嗪汀

  a、藺相如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tài)?(踏實、坦然、輕松、放心、沉著、輕松、無懼無畏)

  b、為什么一直跟秦王談“信用”

  c、在藺相如采用四步應對措施后,結果?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指導理解“只得、客客氣氣”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對比,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終于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爸坏谩闭f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說說你現(xiàn)在對藺相如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完壁歸趙”這個故事的前因是

  后果是( )。

  四、 課堂小練筆 內化人物形象

  讀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從藺相如在故事中說的話,以及他的一些行為,我了解到了他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于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如果我是藺相如我一定會在心中暗暗地想——————,并且我還會找機會跟他說——————。

 、堇首x課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將相和》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3.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4.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5.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6.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質疑探究。學生:讀、議、辯、演有機結合。

  教學準備

  師:準備《史記》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體課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關的歷史背景,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預習課文,學習課文的生字新詞。

  2.理清課文的條理,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質疑探究。學生:讀、議、辯、演有機結合。

  教學準備

  師:準備《史記》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體課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關的歷史背景,預習課文。

  教學設計:

  一、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內容

  1.導入:你一定聽過或讀過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它們都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資治通鑒》等)名著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我國漢代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生讀)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1.聽課文配音朗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哪三個故事?指名說后再讓學生上臺板書。(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

  2.學生自讀課文,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當場交流解決。

  3.指名接力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哪些自然段講“完璧歸趙”?哪些自然段講“澠池之會”?哪些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讀后反饋、明確:第1~10自然段講“完璧歸趙”;第11~14自然段講“澠池之會”;第15~18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4.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學邊聽邊想,再提出幾個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2)先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再指名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3)以下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提及,可以由教師提問,重點討論:

 、偬A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導秦國去!

  藺相如說話前為什么要“想一會兒”?(一是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必須思考成熟,二是因為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著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xiàn)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為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犧牲的精神。)

 、谔A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你對“理直氣壯”的理解。

  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因為藺相如已經(jīng)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鄣搅伺e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tài)?(踏實、坦然、輕松、放心、沉著、輕松、無懼無畏) ④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對比,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終于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爸坏谩闭f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完成練筆:

  藺相如是一個XX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于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⑤朗讀課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二次備課

  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第1~10自然段講“完璧歸趙”

  第11~14自然段講“澠池之會”

  第15~18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將相和》教學設計13

  [課時目標]

  1、在前兩課時教學基礎上,進一步繼續(xù)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藺相如委曲求全、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頗居功自傲、公忠為國的性格特征。并有感情的朗讀人物語言描寫。

  3、通過朗讀感悟,寫寫廉頗的心理活動,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4、通過資料鏈接、課外延伸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文史、文化的興趣,引導課外閱讀。

  [教學活動預設]

  一、復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1、將相因何不和?——整體把握廉頗的語言。

  2、將相和好的原因?——整體把握藺相如的言行和廉頗的行為。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板塊一:人物相互之間態(tài)度的研讀。

  1、讀兩個人物的語言,小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異?

  2、抓住兩個人的態(tài)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間的態(tài)度,指導朗讀。

  3、感受廉頗的不服氣,藺相如的避讓,師生對讀。

  板塊二:人物之間關注點的研讀。

  1、著眼語言文字,研究廉頗和藺相如的不同著眼點,關心個人和關心國家的不同區(qū)別。

  2、抓住“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輻射文章,感受廉頗的居功自傲。

  3、抓住藺相如的話,輻射文章,深入感受藺相如的顧全大局。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為平臺,拓展寫話,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

  2、感悟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指導朗讀。

  3、豐滿廉頗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為國的特點。

  附《將相和》課堂實錄

  一、復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師:同學們,你們課文讀到哪里,唉,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生:我讀到這里: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

  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

  個下不了臺!”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師:(大屏幕出示這段話)廉頗一句話,破壞了趙國的和。再往下讀,讀到哪兒又讓

  你覺得他們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

  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

  。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 边@里感覺到他們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師:為什么讀這番話?

  生:因為藺相如這番話有和好之意。

  師:藺相如的話,始終保持這趙國的和。是嗎?注意一個詞,讀“chéng乘機”。跟

  我讀一遍。

  生:讀詞。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師:(大屏幕出示藺相如這番話)兩個人的語言,很不——

  生:一樣。

  師:那我們就來細細研究。請同學們細細讀讀這一將一相的話,發(fā)現(xiàn)有哪些具體的不

  同?作上記號,四人小組討論。聽清楚沒有?開始討論。四人小組。

  生:(小組討論2分鐘)

  師:誰先來?

  生1:廉頗處處為難藺相如,而藺相如卻處處體諒廉頗。因為藺相如知道如果鬧不和

  ,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

  生2:廉頗對藺相如直呼其名,而藺相如稱廉頗為廉將軍。

  師:這是第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點擊課件,“我廉頗、他藺相如”與“廉將軍”幾字

  變紅)在名字前面還加上“他”,“他藺相如”讀起來什么感覺?

  生:感覺就是很不尊敬藺相如,很看不起藺相如。

  師:他藺相如,這樣說合適嗎?

  生:(齊)不合適——

  師:這時候的藺相如已封為上卿,應該怎么稱呼?

  生:(齊)藺上卿。

  師:注意到了這個稱呼,能把人物對話讀好嗎?同桌相互試一試。

  生:同桌對話。

  師:(半分鐘后)哪一桌愿意表現(xiàn)一下?

  生1:指名一桌讀。(有點結巴,其中讀廉頗的孩子語氣急,加了兩個字)

  師:不錯。特別是廉將軍。但是不服氣也不能亂加字。

  (全場笑)

  生2:同桌讀。(還是不夠流利)

  師:不服氣也不能著急。(生笑)除了發(fā)現(xiàn)人稱上大不相同,還發(fā)現(xiàn)什么?

  生:廉頗總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藺相如的話中都是把廉頗放在自己前面。說明藺相

  如是想和廉頗和好的。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師:(高興地)讀書就是這樣,不能放過一字一句。(點擊課件,“武有廉頗,文有

  藺相如”字體變紅)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1:朗讀廉頗所說的句子。

  生2:讀得較有感情。

  師:她還突出了一個詞: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為什么?

  生2:他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換來的!

  師:你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一首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

  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哎,他廉頗是不是吹牛。

  生:不是。澠池之會上,廉頗帶著軍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秦王才只好放趙王回

  去的。

  師:老師還為大家?guī)磉@么一段資料(課件出示)師有感情范讀。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

  以勇氣聞于諸侯。

  看來廉頗能夠名揚四海,確實是因為他百戰(zhàn)百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再讀句子。

  生:齊讀廉頗說的話。(此時學生讀得已較有感情)

  師:看樣子,廉頗的話倒是實話。雖說是實話,可哪個地方總讓我們感覺說得不太入

  耳,讓我們聽不下去?

  生:我覺得是這里: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

  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師:為什么?

  生:因為廉頗就是個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為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

  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記錄不下)

  師:心不平則氣不和。就是因為廉頗覺得自己能耐比藺相如大而官位卻比藺相如小就

  如此耿耿于懷。藺相如真的沒有什么能耐嗎?

  生:不是的。

  師: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歸趙中藺相如以身護玉,機智而且勇敢。

  師:終于發(fā)現(xiàn)了廉頗的話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為趙王掙回了面子。

  師:為趙王爭回了面子就是為趙國——

  生:(齊)掙回了面子。

  師:廉頗重要,這藺相如也重要。對趙國而言,兩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話差矣,F(xiàn)在

  藺相如說: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9個字你讀懂了嗎?

  生:正是因為廉頗在前線作戰(zhàn),藺相如在后面出謀劃策,趙國才不會受欺負。

  師:……

  生:我覺得廉頗和藺相如就好像趙王的兩只手。(聽課老師熱烈鼓掌)

  師:你體會得真深刻,他們倆就好像趙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對付秦國

  這樣的大國,將相就必須要和。所以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

  ,文有藺相如。和,國力就強,不和就弱。請男同學讀廉頗說的`話,女同學讀藺相如說的

  話。

  生: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挺動情)

  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廉頗說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而藺相如說自己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

  趙國。

  師:廉頗是口口聲聲我我我,而藺相如說的是我們趙國。藺相如以身護玉,為的是—

  —

  生:我們趙國。

  師:澠池會上藺相如逼著秦王為趙王擊缶,為的是——

  生:我們趙國。

  師:藺相如如今避著廉將軍,還是為了——

  生:(大聲)我們趙國!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師:不知道廉頗聽了藺相如的這番肺腑之言,會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寫下來。

 。ㄕn件出示:)

  藺相如的話傳倒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么,

  請寫一寫。

  生:在音樂聲中寫話。(約3分鐘)

  師: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么?

  生:(此處有4個學生進行了交流。孩子們寫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顧著發(fā)愣而忘了

  記錄。唯一的印象是樓老師反復提醒學生廉頗會稱呼藺相如為藺上卿。)

  師:同學們寫的,京劇中就有這么一段差不多。請欣賞。(播放京劇片斷,內容為廉

  頗坦然認錯幡然改悔。細心的樓老師還配上了歌詞,但偶只顧欣賞忘了記錄。)

  師:看了這段京劇同學們有什么感受?

  生:紛紛舉手。

  師:都有感受那就不說了。一起來讀這兩個句子。

  生:齊讀廉頗、藺相如所說的句子。(學生的齊讀很有感情)

  師:沒有廉頗的負荊請罪,就不會有將相和。這一將一相,如果說藺相如幾次三番地

  讓著廉頗,為的是——我們趙國,廉頗的負荊請罪也是為了——我們趙國。為了我們趙國

  ,有了——將相和。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仍舊沒有反應。

  師:同學們,下課。

  生:(恍然大悟)老師再見。

  師:老師課前答應送給同學們的禮物,是這盤《將相和》的京劇光盤,請你們的語文

  老師再帶領著同學們一起欣賞。

《將相和》教學設計14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清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

  2、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3、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繼續(xù)走進課文,理解內容

  通過廉頗很不服氣,找出藺相如說的話。

  二、完璧歸趙

  1、讀“第一次說”

  藺相如第一次說的話讀出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

  師:這段話涉及到一件寶貝——和氏璧,誰能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件寶貝的特點?

  生:無價之寶、價值連城

  師: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大家想想,廣州市才一座城市啊,現(xiàn)在七國混戰(zhàn),攻城奪地的,十五座城池雖然有點夸張,但是也不錯啊。[師要扮演趙王]現(xiàn)在,我就是趙王了,我覺得那就換吧!在座的諸位大臣認1為這個主意好不好?

  生:不好.師:為什么不好啊,拿一塊玉換十五座城池,不虧啊。生:(說明騙玉的道理)師:哦,這位大臣言之有理,鎮(zhèn)國之寶被騙走了,我趙王的面子何存,趙國的國威何在,趙國的子民將被天下人取笑啊。愛卿所言極是,這璧不能換。那孤王即刻擬旨,告訴秦王咱們不換,這樣做應該沒有問題了吧?

  生:(說明秦王借此攻打,而趙國打不過的理由,借此引出第一段)

  師:愛卿真是考慮周全啊,看當下的國際形勢,我們和秦王打仗,無異于以卵擊石,弄不好會亡國的呀。真是愁煞我也。

  師:諸位愛卿,現(xiàn)在我們趙國形勢危急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當務之急,誰敢擔此重任?這可是掉腦袋的差事啊。

  生:藺相如

  師:好,你現(xiàn)在就是藺相如,你對趙國的君臣許諾生:“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2師:(進行點評,引導)引讀梳理句式: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我就;如果我一定。誰來再試一試?

  生讀

  師:(進行點評,此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具體情節(jié)而定次數(shù),英勇無畏的氣勢,氣壯山河的膽量。)

  師:現(xiàn)在我們士氣高漲,你們都是藺相如,我們一起來許諾——

  生:“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師:我看到了你們無畏的勇氣,決心和自信,相信你們能夠成功。

  2、第二次說

  師:藺相如把和氏璧呈給了秦王,他對秦王說的第一句話是——

  生:“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睅煟翰皇钦f和氏璧價值連城嗎?藺相如怎么說有小毛病呢?這不是矛盾嗎?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藺相如說謊,一種是和氏璧名不符實,你們認為是那種原因?

  生:藺相如撒謊。

  3師:原來如此啊,藺相如原來是個撒謊的人,做人要誠實,撒謊可不好,你們怎么理解這件事情啊?

  生(秦王絕口不提換城)

  師:原來是有背景的呀。秦王絕口不提換城,秦王難道不喜歡和氏璧嗎?有何依據(jù)?

  生:(秦王雙手捧著和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師:秦王是怎樣稱贊和氏璧的?生:真是個寶貝啊!

  師:哦,見過無數(shù)奇珍異寶的秦王都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可見和氏璧果然非同凡響。這時,你們猜一猜秦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不能交換城池

  師:你現(xiàn)在就是秦王,這是和氏璧,你來表演一下。生表演秦王(師根據(jù)具體情況而繼續(xù))

  師:(扮成藺相如)呀,不好,這秦王絕口不提換城的事情,大事不妙啊,我得把和氏璧拿回來。

 。ń處熯M入角色,進行即興表演)

  【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要和氏璧,秦王不給。藺相如想搶和氏璧,秦王的人直接把他當刺客給殺了!

  師:此時此刻,萬分危急啊,既然直接要不行,我又是人家砧板上的肉,只好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藺相如上前一步說

  4 【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用計復得和氏璧】師:現(xiàn)在看看,就這么一句話,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給了他,可見藺相如說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哈哈,和氏璧回到藺相如的手里了。只見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

  生:(捧壁,后退)

  師:手拿和氏璧,說話有底氣。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說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師:此時此刻,藺相如大義凜然,豪氣沖天。拿著書可讀出不這種氣勢來。給你們半分鐘,試著做一個不畏秦王強暴的藺相如。

  師:(過渡)誰是那個不畏強暴的藺相如?誰是那個隨機應變的藺相如?誰是那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

  生:指名讀(師進行點評,繼續(xù)找其他學生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生厲色荏)

  師:面對強權,我們臨危不懼,讀!生齊讀

  師:好,誰來做秦王,誰來做藺相如?把這一段演一演。(學生進行表演,從秦王稱贊和氏璧開始)

  5師:好一個貪得無厭,奸詐狡猾的秦王啊,千算萬算你沒有想到會遇到藺相如這樣的對手吧。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生續(xù))

  師:最后藺相如最終不負眾望,完璧歸趙——(生續(xù))。完是什么意思?

  生:完好無損

  師:很好,玉,完好無損,還有什么完好無損的帶回趙國?

  生:藺相如

 。ㄗ穯柕磊w國的尊嚴)

  師:為藺相如鼓掌,為趙國鼓掌,一個弱小的國家,沒有兵戎相見,沒有刀光劍影,沒有生靈涂炭,沒有尸橫遍野,沒有血流成河。不僅完璧歸趙,還很好的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師扮演趙王)眾愛卿說說依據(jù)藺相如的功勞和才能,該封什么官?

  生:(談一下藺相如的作用)

  師:是啊,藺相如受命于國家危難之間,擔任于群臣無策之際,出色的完成了完璧歸趙的重任,捍衛(wèi)了國家的尊嚴,必須升官。

  三、澠池之會

  師:這是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我們該怎樣學習6?

  生:緊抓藺相如的話。

  師:你們讀一讀,看誰能做藺相如。(半分鐘后)師:“誰是藺相如?”

  師:這一次可是生死攸關啊,你來讀。生讀:“請您為趙王擊缶”師:秦王不肯擊

  生:“您現(xiàn)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跟您拼了!”

  師:不就是休閑娛樂,有必要拼了命地讓秦王擊缶啊?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故事的背景啊。

  生介紹11-12自然段。

  師:大家想想,前面完璧歸趙的事件秦王吃了虧,那秦王可咽不下這口氣啊,這次約見趙王澠池之會,一定心懷叵測,注定是一場鴻門宴啊。他是怎樣做的?

  生:人家讓趙王鼓瑟,還記錄下來了。

  師:挺好的啊,一國之君還懂樂器,全才呀,藺相如為什么氣得要以死相拼呢?

  生:(答君臣方面,彈琴人地位低微,侮辱趙王)師:國有大小,但是國君地位平等,當趙王一鼓瑟,那趙王就成了秦王的奴仆了。

  7師:奸詐狡猾,所以,一擊缶,人格沒了,國格沒了。該怎么辦呢?

  師:這秦王,陰險,狡詐。國家威嚴又受到損害,藺相如挺身而出,誰來?

  生:“藺相如拼了”

 。◣煾鶕(jù)具體情況進行點評,是否體現(xiàn)那種大無畏,那種勇猛,氣勢。)

  師:此時,藺相如怒發(fā)沖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準備以性命相拼。手里沒有寶劍,但是有缶啊,樂器變成兵器了。他說,請您為趙王擊缶。趙王不擊,他拿著缶上前一步,又說:請您擊缶。再不擊,瓦罐就打上去了。秦王只好擊缶了。

  師:同學們,藺相如厲害吧,對于澠池上的表現(xiàn),雖然沒有刀光劍影,卻同樣驚心動魄。你如果是趙國子民,想對藺相如說什么?(勇敢,機智,靈活)

  師:必須升官,升什么官了?生:上卿

  師:諸位大臣,你們服不服?(根據(jù)生回答,進行下一個故事的教學。)

  四、負荊請罪

  師:同學們,你們來看一下,這里發(fā)生變化了。本來8老廉頗位高,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戰(zhàn)功赫赫,威震朝野,號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F(xiàn)在,藺相如后來居上了。老廉頗不服氣啊,來自由讀老廉頗的話。

  生:“我廉頗下不了臺!

  師:你對老廉頗的話有什么感覺?你贊同他的話嗎?生:(居功自傲,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師:用自己的話說說藺相如是怎樣做?(生講藺相如做法)

  丹心碧血,傾出肺腑

  生讀文

  師:哎,可真是窩囊啊,連下人都看不順眼了。他們鬧情緒,嘟囔著咱們家藺大人可是上卿啊,見了廉頗將軍怎么像老鼠見了貓似的。心里課真憋屈!哪一個做藺相如來講講其中的道理?

  生:“秦王趙國呀!”

  師:同學們,藺相如有沒有說廉頗的壞話?生:沒有

  師:他只是說:秦王不敢攻打我們趙國,是因為,武有(),文有()——(生續(xù))

  師:這就是藺相如,他的心胸里裝著的不是個人,是9(國家)。

  師:藺相如此言真可謂碧血丹心,傾出肺腑。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假如,你是趙國大臣,想做個和事老,你會怎樣把藺相如的想法轉達給老廉頗呢。

  生:(為了國家,顧大局的心胸)(生讀藺相如的話,教師隨機點評,讀兩三遍)

  師:假如你是老廉頗,得知真相后,你有何感想。繋煟汉,大丈夫頂天立地,知錯就改。于是,老廉頗決定去負(荊請罪)——(生續(xù))師:大家設想一下他們見面時的情形,藺相如說了什么,老廉頗又會說什么?給你們半分鐘準備,大家試著演一演。

  (生說,教師隨機點評,體現(xiàn)廉頗的禮貌和真誠)師:恩,老廉頗真是一個[生:(敢說敢做,知錯就改,頂天立地的漢子,豪爽的人,愛國的人。敵人聞風喪膽,久經(jīng)沙場,舍生忘死。國家的長城,擎天柱。)]人

  師:藺相如沒有像廉頗那樣真正去馳騁沙場,攻城拔寨,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勇有謀、顧全大局,勇敢機智,不畏強暴。

  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品質,都是愛國的人。從此以后,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他們——

  師,同學們,將相和的故事講完了,但是將相和所體10現(xiàn)的精神品質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板書二人特點。)

  師:同學們,古今中外,凡天下安定的國家,必定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比如:(魏征,房謀杜斷,秦瓊,程咬金)(五虎上將,諸葛亮)(反例:岳飛,秦檜;)

  沒有刀光劍影,沒有生靈涂炭,沒有尸橫遍野,沒有血流成河。

  藺相如沒有像廉頗那樣真正去馳騁沙場,攻城拔寨,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勇有謀、顧全大局勇敢機智,不畏強暴

  受命于國家危難之間,擔任于群臣無策之際沒有刀光劍影,同樣驚心動魄啊唇槍舌劍

  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性命相拼

  11機智靈活果斷

  試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識見!字字擲地有聲!丹心碧血,傾出肺腑小不忍則亂大謀

  氣壯膽粗

  手中有璧,心中有底經(jīng)天緯地之才

  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戰(zhàn)功赫赫,威震朝野,居功自傲,頂天立地男子漢。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聞風喪膽,久經(jīng)沙場,舍生忘死。擎天柱。國家的長城

  秦王:貪得無厭,狡猾強暴,竹籃打水一場空,盛氣凌人

  說話要有自信、

  挺胸抬頭,斗志昂揚,大氣凜然,臨危不懼,怒發(fā)沖冠,氣勢磅礴,義正言辭,理直氣壯,據(jù)理力爭,劍拔弩張,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高亢激昂。

《將相和》教學設計15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踝x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ǘ┳詫W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ㄈ┌床煌适聝热萁o文章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詫W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ǘ┌床煌适聝热萁o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ㄒ唬┙沂菊n題,引發(fā)興趣。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之后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設計這個問題,實際是在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諸如:我想知道“將”和“相”是誰;我想知道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們?yōu)槭裁春秃玫;教師可以適時激趣。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再給他們談論的時間,然后教師再給一些時間讓同學們讀一遍書,不認識的字標出來,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1.指導讀準字音。本課的生字雖然不多,只有7個,但有好幾個都是學生特別容易讀錯字音。允、頗、侮:

  2.指導認清字形。本課有許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錯,可采用“以熟帶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與“壁”相近,“壁”是熟字,墻壁,與“土”有關,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種寶玉,是無價寶,所以下面是“玉”。如“允”與“充”相近,“侮”與“悔”相近,“頗”與“波”相近,教師一定要指導同學進行區(qū)分,從而記住字形。

  3.理解詞意。因為書后有一道題就是要求同學們理解詞意的,所以教師可以提出讓同學查字典或詞典理解詞意。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巴觇禋w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理屈——理虧。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推辭——謙讓不干。抵御——抵擋,抵抗。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能耐——技能,本領。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戰(zhàn)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zhàn)必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xiàn)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ㄈ┖唵谓榻B歷史背景。

  ※ 詳細歷史背景

 。ㄋ模┤x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將”指的是廉頗!跋唷敝傅氖翘A相如。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ㄎ澹┙y(tǒng)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贾米鳂I(yè)。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斫庹n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ǘ┰诶斫庹n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ㄈ⿵褪觥柏撉G請罪”這個故事。

 。ㄋ模┯懈星榈乩首x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斫馊齻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ǘ┝私馊齻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教學過程

 。ㄒ唬z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ㄈ⿲W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經(jīng)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通過默讀,學生知道: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經(jīng)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權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lián)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fā)現(xiàn)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這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聯(lián)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xiàn)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fā)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叭绻娴摹瓝Q,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xiàn)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xiàn)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偬A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xiàn)了他什么品質?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敖^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xiàn)?吹角赝鯚o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xiàn)了他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谔A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及時送回國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勖鎸μA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xiàn)得很被動呢?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幫助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寶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ㄋ模⿲W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事情的經(jīng)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品質?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么。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xiàn)了他的勇敢精神。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巴妻o”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系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權、機智勇敢的精神?勺プ 吧鷼鈽O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xiàn)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ㄎ澹┳詫W第三大段。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jīng)過。

 。2)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怎樣?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事情的經(jīng)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通過反復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xié)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偨Y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ò耍⿵褪觥柏撉G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述。最后教師小結: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jù)故事的梗概進行。

 。ň牛┳鳂I(yè)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故事有什么聯(lián)系。

 。ǘ┓纸巧首x,深入體會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分角色朗讀,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學過程

 。ㄒ唬z查復習。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每個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標題來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ǘ┙淮竟(jié)課的教學目標。

 。ㄈ┝私庹n文第1自然段與下面三個小故事的聯(lián)系。

  課文的第1自然段“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這是全文所有故事發(fā)生的總的原因,沒有這個原因,就不會有“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發(fā)生,也不會有“澠池之會”這個故事的發(fā)生,沒有這兩個故事的發(fā)生,就不會有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終職位比廉頗還高,因而就更不會有“負荊請罪”這段佳話。

 。ㄋ模┚幣耪n本。

  本文由三個故事組成,內容較長,關系較為復雜,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讀課文,注意人物的語言、語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練朗讀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編排一些動作,朗讀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適的人讀敘述語言。

  3.表演課文內容。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表演。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一批朗讀表演之后,大家評議,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還有時間,可以再請一些同學朗讀表演。

【《將相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將相和》教學設計04-02

將相和教學設計03-15

最新《將相和》教學設計02-05

《將相和》教學設計及板書05-31

將相和教學設計優(yōu)秀06-25

《將相和》優(yōu)秀教學設計06-19

《將相和》教學設計優(yōu)秀10-14

《將相和》優(yōu)秀教學設計范文10-07

將相和教學設計14篇10-07

(實用)《將相和》教學設計優(yōu)秀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