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體積單位》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1---113頁相應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九的第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初步建立“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知道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看它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建立關于體積大小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了解體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4、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體現(xiàn)階梯式評價。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
。1)實驗器材:量杯、石塊、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實物模型,用3根1米長的木條釘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
(4)多媒體課件、
。5)桌椅擺放:六組,每兩組對稱形。
2、學生準備: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長方體(正方體)紙盒或實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五年三班的同學特別喜歡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各樣的比賽,是嗎?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績。作為你們的班主任老師,我感到特別的驕傲。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來一個小小的比賽,好不好?
第一輪:比眼力。依次發(fā)四條長短不同的線段。指出先誰拿,后一起拿。
第二輪:比運氣。教師出示四個不同的平面圖形。學生隨意點。
第三輪:比判斷力。依次發(fā)四個不同的長方體、
談話: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比較兩個立體圖形的大小、它們的意思相同嗎?
通過談話后,引出“長度”、“面積”、“體積”等名稱,提出問題: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要問嗎?
什么叫體積?體積單位有哪些?體積和表面積什么不同?(師板書:意義、單位、體積和表面積的區(qū)別)
師:提得很好,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ㄒ唬、建立體積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呢?你們想怎樣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自選學習方式。
教師拿出盛有半杯紅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繩子捆著的石頭一塊,用手提繩子將石頭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師:注意觀察放入石頭后水面有什么變化、教師將石頭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學生:放入石頭,水面上升、教師:把石頭放入水里后,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請幾位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石頭占有一定的空間,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間變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過程,注意實驗過程中量杯里水位的變化情況、想一想,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做一個實驗,大家還要仔細觀察,動腦筋思考、裝入滿滿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塊長方體積木,請一位同學來再將沙子裝入玻璃杯,然后讓學生說出實驗的結果、學生:沙子多出來了、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沙子會多出來呢?讓幾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概括、
(2):因為這塊積木占有一定的空間,積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據(jù)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間,所以沙土就裝不下了、
(3)(自學)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討論: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jù)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占據(jù)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討論、歸納:物體占有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
。2)教師出示大小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說一說,哪個物體所占空間較大,哪個物體所占空間較?或者說哪個物體的體積較大,哪個物體的體積較小?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體積”的意義、
結論: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再進一步講解、教師: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比如教室占據(jù)了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又占據(jù)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間;課本、文具盒占據(jù)了書包里的一部分空間,等等(板書)
(3)鞏固、看教科書第111頁的“做一做”、
哪堆木塊的體積大?哪堆木塊的體積?并說明理由、
(二)認識體積單位
請同學們觀察自己帶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同學之間可以互相比一比,你們能確切說出它們的體積大小嗎?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需要憑感覺判斷出誰大誰小就可以,但是有時也需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大,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這些體積單位。
1、認識1立方厘米。
(1)教師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每四個人一組,每組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
引導學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引導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如:蠶豆等物體,再引導學生用手勢表示一個食指尖大約是1立方厘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shù)奈矬w。(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認識1立方分米。
(1)師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并指出: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2)分組觀察探究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引導學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 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 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引導學生說出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再引導學生做出:用手勢表示1立方分米。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shù)奈矬w。(粉筆盒、藥盒、禮品盒等。)
3、認識1立方米
學生分組觀察探究
引導學生:說一說:根據(jù)以上兩個體積單位的推測,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教師用三棱架在墻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觀察形狀大小。教師用棱長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讓學生估一估,用多少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拼起來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舉物體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的物體,如:兩個課桌合在一起;電視機箱子……。
啟發(fā)學生借助四個同學圍成的空間來表示1立方米。讓學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體積有多大、教師:1立方米的空間大約可以容納8位小學生、教師請8位學生鉆進架子里,半蹲著,充滿棱架、讓全班同學體會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裝電視機的紙箱、電腦臺,洗衣機等等。)
議一議:計量體積使用立方米恰當?shù)?物體。4、互相議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引導總結:體積單位分別是幾個規(guī)定了棱長大小的正方體。1立方厘米就是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
4、鞏固體積單位的認識、
以前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體積單位,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斷:(投影出示,113頁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條1分米長的線,用紙剪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書第113頁“做一做”的第1題,讓學生充分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討論歸納三者的不同點,使學生知道:長度單位是一條線段,面積單位是一個正方形,體積單位是一個正方體。
三、課堂練習,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體積單位表示下面物體的體積比較適當?
。1)、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2)、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 20 ( )。
。3)、五年級語文課本的體積約是297( )。
(4)、一個蓄水池的體積是4.2 ( )。
2、操作練習。擺一擺、想一想、(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用12個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體積各是多少?把你擺的情況記錄下來,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想一想:體積數(shù)是12立方厘米,跟各種擺法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分米數(shù)有什么關系?2、
3、書113頁做一做第2題,通過閱讀操作練習引導學生歸納: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大家所擺出的長方體的形狀不同,長、寬、高也就不同,但是體積都是相同的、)教師再提問:這是為什么?(因為這些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所含有的體積單位是一樣的、)
4、下面的圖形都是由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書:練習二十九第3題)你是怎樣數(shù)出來的,怎樣數(shù)簡便?
5、下圖中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6、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體積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體積有多大,身邊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約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拼起來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隨機自由提問。
請同學們把這堂課學習的內容整理一下,你學到了什么?學會有關體積的知識有什么用呢?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歸納、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知道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關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概念、教學之后認真反思覺得這個教學任務基本完成。
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充分的直觀素材,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觸摸、拼擺、想象等多種活動,積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學設計從比較線段的長短,平面圖形的大小、立體圖形的大小引入,讓學生在與“長度”、“面積”等概念的比較中認識“體積”,便于幫助學生在概念系統(tǒng)中理解新概念、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我的 “分層分組”的教學特色。我將新課分三個層次、首先是通過觀察實驗,從實驗情境中領悟物體占有空間→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接著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實物的大小,體驗到要確切知道物體體積的大小,要用體積單位來計量、并引導學生對常用的體積單位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想一想、議一議等方式進行學習。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比劃、想象、比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第三層次,通過小組合作拼一拼、擺一擺、說一說體積大小,深化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并進一步理解:計量體積,就是看物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最后,對全課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形成整體認知、
鞏固練習對教科書練習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學生記錄下擺出的幾種不同長方體的長、寬、高和它們的體積,并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下一課學習體積的計算做鋪墊、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體積與容積的概念的建立過程,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感知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大小,能正確地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相應數(shù)量的計量。
2、在親歷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對學科學習的內在興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參與試驗、分析與嘗試,掌握體積和容積概念,會確定體積和容積相應并能正確地把握體積的大小。
教學方法動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學準備每個小組準備一個盛水的量杯一個土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
二、感受物體的體積
1、分組實驗
方法:將土豆放入一個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記錄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觀察:通過對上面實驗的觀察,有什么發(fā)現(xiàn)?看到土豆放入時,水位上升了;取出時,水位又基本復原。
思考: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間,入水時,水會被擠開,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時,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復原。
2、體積的意義:
師引導學生讀書57頁中間文字并結合實驗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體積的概念。
3、想一想:你還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體的體積嗎?
三、感受物體的容積
1、①1箱牛奶的.體積與6盒牛奶的體積比?(1箱牛奶體積大于6盒牛奶的體積。)②1盒牛奶的體積與1杯牛奶的體積比?(1盒牛奶的體積大于1杯牛奶的體積。)
從上面的結論中你想到了什么?(整個容器體積大于內中裝的體積)
2、歸納容積的意義(板書)
3、同桌互相舉例說明物體的體積與容器,及其大小比較。
四、體積單位
1、長度、面積和體積基本單位的確定:
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厘米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分米
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為1立方米
感覺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學們在正方體模型中蹲著,會蹲下幾個?
。2)如果把書包放在這個正方體模型中壘起來,大約可以壘多少個?
2、容積單位的確定:
師指出:我把能容納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體的容積的大小分別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計量液體的體積常以毫升和升為單位。(讓學生認真閱讀理解5960頁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說一說)
3、課堂活動:60頁1、2題。通過課堂互動,讓學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強體積和容積單位大小的實感。
五、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業(yè)
課本62-63頁練習十二第1、2、5題。
第二課時
您現(xiàn)在正在閱讀的《體積與容積單位》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體積與容積單位》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掌握體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能正確地進行單位間的改寫。
。病⒆寣W生參與單位間進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認識與把握。
。、感悟數(shù)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借助對模型的分層探討,理解常用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間的進率的由來,并掌握體積單位改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知識遷移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復習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一瓶礦泉水的標簽寫著:凈含550ML,表示瓶中水的(容量、體積、容積)是550ML。
讓學生認真一議,弄清問題是什么。顯然是針對水的,由于水不是容器,不可能有容量、容積之說。所以只能是體積。
。、復習常見的體積單位
回顧一下常見的體積單位
3、導入新課
板書:體積與體積單位
二、合作探究
。薄⒗档慕虒W:體積單位進率的的探討
。ǎ保┱n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組探究
全班反饋:一排10個,一層100個,10層1000個。
。ǎ玻┨接
。ǎ常┨羁
。ǎ矗┦煊。
找出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規(guī)律
同桌互說互測
。、例6的教學:體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1)課件展示例6;說一說,算一算
先讓學生議一議:
所示問題的實質是什么?怎么解決?再獨立完成,最后進行全班反饋
反饋:問題的實質方法
思路的再反思
三、課堂活動:練習與操作
。、小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練一練
四、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體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和轉化方法。
五、布置作業(yè)
。、6、7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jīng)歷認識體積單位之間進率的過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會進行簡單的體積單位換算。
3、在探索體積單位進率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的體驗,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積單位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教學過程:
一、教學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復習相關舊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導過程
。1)提問:“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請畫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紙上!
學生6人一組,回憶并再次經(jīng)歷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導過程。
。2)展示學生的推導過程,可請1~2名學生代表他們的小組上臺述說,并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圖──將邊長1分米的正方體紙盒畫上100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來。
2、推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問:“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們能應用類似的方法推導出來嗎?”要求每個小組將推出來的結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紙盒表示出來。
學生6人一組,進行探索、推導.教師巡視各組情況并進行指導:讓每個學生在1平方分米的紙上畫出100個小格,然后貼在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盒塊的6個面上.這樣,就得到一個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數(shù)學模型。
(2)展示推導過程
請1~2名學生上臺述說他們的推導過程:正方體棱長1分米,也就是10厘米,體積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歸納總結:教師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將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分割成1000個棱長1立方厘米的過程,并在示意圖下醒目地寫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導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問:“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2)學生獨立思考.可提示:在腦子里想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再將這個正方體分割成棱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體,想想可分割多少個?
(3)學生先在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總結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提問:你學過哪些體積單位?請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把它排列出來,然后說出每個體積單位的相鄰單位。
。2)引導學生觀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想好后在書上填空。
5、構建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的計量系統(tǒng)。
。1)讓學生說一說,到目前為止,所學的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各有哪些,它們分別是計量物體的什么的?
。ㄩL度單位是用來計量物體長度的;面積單位是用來計量物體表面大小的;體積單位是用來計量物體所占空間大小的。)
(2)提問:“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相同嗎?”學生回答后將書上第119頁上的表格填完整。
二、練一練1。
(1)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將6立方米、8000立方分米改寫成多少立方分米,也就是要將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改寫成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2)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解題的方法.
(3)引導學生歸納將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改寫成相鄰的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的一般方法(師板書):
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1000=相鄰的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三、練一練2
四、小結
引導學生回憶本節(jié)課所學主要內容;貞洉r可按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順序來敘述。這樣,學生一般能概括:本節(jié)課學習了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會應用體積之間的進率進行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正確應用。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相鄰的低級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設計:
一、出示課題,學習目標
1、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出示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總結
1、體積的意義。
/2、體積單位:
三、學生看書,自學
四、效果檢測
學生概括: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練一練:選擇恰當?shù)膯挝唬?/p>
。1)、橡皮的體積用(),火車的體積用(),書包的體積用()。(2)、練習:
、僬f一說:測量籃球場的大小用()單位。
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用()單位
測量一只木箱的體積要用()單位。
、、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表面積是(),體積是()。(你想怎樣填?)
③、判斷:一只長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五、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建立體積的概念。
2、初步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確選擇和使用體積的單位。
3、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加強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形成體積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依據(jù)預習提綱,自主學習。
1.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劃一下他們個個有多大嗎?
4.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5.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6.光明紙盒廠生產一種正方體紙板箱,棱長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7.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題圖:烏鴉喝水的故事。
自由匯報: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為什么?
2.學生實驗:
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里,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里,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為鵝卵石占據(jù)了一部分空間。)
3.課件出示:比較觀察:電視機、影碟機、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
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
4.體積概念的引入: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
三、體積單位的認識:(學生先看書自學,再匯報交流。)
1.我們已經(jīng)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出示兩個長方體:怎樣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
3.根據(jù)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想一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介紹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認識: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我們規(guī)定: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并量出它的棱長。
、诳纯次覀兩磉叺氖裁吹捏w積大約1立方厘米。(約一個手指尖的大。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約一個粉筆盒的大。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棱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
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5.練習:
。1)完成P40“做一做”T1。
說一說分別是用來計量什么的.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讓學生說一說解題的根據(jù)是什么?進而使學生深化對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饋檢測
1.
2.一塊磚的長是24厘米,寬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塊正方體的石料,棱長是7分米,這塊石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這塊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課后反思:整節(jié)課中,我給予學生一個又一個實驗研究平臺,引導學生在“猜想-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中開展學習,在一次次猜想驗證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掌握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使學生知道什么是體積.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體積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這是什么計量單位?
二、探究新知.
我們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面積和面積單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概念: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實驗觀察,建立體積概念.
1.教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出示有 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
第三步:拿出石塊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綠色記號.
觀察思考: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說明什么?
匯報歸納:水杯中放入石塊后,石塊占據(jù)了空間,把水向上擠,水面向上升.
石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塊小占據(jù)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方法:
第一步:拿出裝滿細沙的杯子,把細沙倒在一邊.
第二步:把一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細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塊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里.
觀察思考:出現(xiàn)了什么結果?這說明了什么?
匯報歸納: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
這說明木塊也占據(jù)了杯子的空間.木塊大占據(jù)空間大,木塊小占據(jù)空間小.
3.總結兩次實驗結果.
教師提問:以上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歸納:物體都占據(jù)空間,物體大占據(jù)空間大,物體小占據(jù)空間。
教師明確: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4.比較物體體積的大。
實物比較:字典和大詞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葉桶 課本和練習本
。ń處煶鍪疽唤M體積接近的`物體)提問:這兩個物體誰的體積大?
。ǘ┱J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
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計量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1.認識1立方厘米(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
說一說: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2.認識1立方分米.(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
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后匯報: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
說一說: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3.認識1立方米.
思考:什么樣的物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ò鍟豪忾L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又有什么不同點呢?
長度單位:線段
面積單位:正方形
體積單位:正方體
(三)計量物體的體積.
怎樣用這些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呢?
計量物體的體積就是一個物體里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四)反饋練習.
1.看圖說出物體的體積.
2.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論物體是什么形狀,含有幾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了哪些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20(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
2.連線: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3.說說身邊的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五、課后作業(yè).
下面的圖形都是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結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學生想探究問題,愿意和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樂于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觀察、操作中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準備:
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多媒體課件前置預習:
1、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里可以放()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
2、1m3=()dm3 1L=()立方分米,1ml=()立方厘米1L=()ml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
師:我們班同學已經(jīng)認識了體積單位(指著板書),研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今天馬老師和大家一起接著探索與體積單位有關的知識。師:首先,我們一起復習一些學習過的知識。(幻燈片出示說一說)
師:(讀題提問)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生齊答)
師:(繼續(xù)提問)容器內的液體量一般使用哪些單位?師:(讀題,舉例說明1m,1dm,1cm分別有多大)
生:舉例說明,(每個舉例兩、三個)
師:那它們間的進率是多少呢,猜一猜,你有哪些方法可以說明它們之間的進率是1000呢,首先請我們來探索立方分米與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師:小組合作,一起觀察、分析課前準備的正方體,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盒子中,可以放多少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想一想,說一說,填一填
生:這個小的正方體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這個大的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大的正方體一排擺10個,每層正好可以擺10排,也就是說一層可以擺100個,正好擺10層,剛好能裝1000個,所以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盒子中,可以放1000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生: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棱長為1分米,也可以看成是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它們只是單位不同,但是表示的正方體的大小是相同的。師:演示訂正師:同學通過探索知道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關系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師有一個問題,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升和毫升,現(xiàn)在你知道升和毫升的關系嗎?請大家說說1L=()立方分米,1ml=()立方厘米,1L=()ml?生:棱長為1分米的容器的容積為1升,這個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所以1升=1立方分米。
生:棱長為1厘米的容器的容積為1毫升,這個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生:因為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生=1000毫升
師:你的邏輯推理能力真厲害,大家同意嗎?
師:好的,那我們就得出了升和毫升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是1000,還有哪一個體積單位我們還沒有研究呢?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你是怎樣想的,生獨立嘗試方法同上
師:同學真棒,我們得出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請大家觀察這個些體積單位,相鄰的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容積單位呢?師:請大家完成書本第44頁的表格生匯報訂正
師:同學都理解了嗎?請大家思考一下1立方米=()立方厘米。與組員說說你的想法。生:因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師: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相鄰的體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你們能用學習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
三、鞏固練習,應用新知
書本第45頁練一練第1、2、3、4、5題
四、全課總結
五、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的換算
1m3=1000dm3 1dm3=1000cm3
1m3=1000dm3=1000000cm3 1L=1dm3 1mL=1cm3
1L=1000mL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38-40頁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悟體積的空間觀念,建立體積概念,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意義;學會用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荒芎侠砉烙嬑矬w的體積的大小。
2、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經(jīng)歷物體體積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和感悟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教學重點:
形成體積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形成體積概念。
教學準備:
兩人一份學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和思考,總能發(fā)現(xiàn)一些不尋常的知識,這節(jié)課你們愿不愿意和老師一起去觀察和思考?
一、抓住體積概念本質,就地取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師:“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觀察一下自己的抽屜,說一說你們抽屜里有些什么?”
師:“估計一下,你們現(xiàn)在的抽屜還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師:“為什么你們的抽屜還能放東西,說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話說一說嗎?”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觀察和思考,讓學生體驗抽屜里有“空間”。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師:“抽屜沒塞滿說明抽屜還有空間,如果東西放滿了,也就沒有空間。從有空地兒到?jīng)]有空間說明什么?”
師:“在你們的抽屜里再放一個書包或一些書,能讓你的抽屜變得滿滿的,也就是說書包能占抽屜的空間。發(fā)揮你們的想象,你們抽屜的那點兒空地或者說空間能放哪些物品?
師:“書包可以把抽屜的空間占了,幾十本書也能把抽屜的空間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樣也可以把抽屜的空間占了!f明什么?”
物體都會占空間,大家舉例說一說物體占空間的現(xiàn)象。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和想象,讓學生理解物體是可以把空間給占了的,也就是說物體是要占一定的空間的!
師:“物體都會占空間,是不是物體所占空間都一樣呢?”
師:“物體所占的空間大小不一樣,有的物體占空間大些,有的物體占空間小些,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教師板書: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設計意圖:由“空間”到“物體要占空間”,再由“物體要占空間”到每一樣物體所占空間多少的不一樣,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步步相扣,層層推理,較好地處理好了體積概念的抽象。以學生天天相見,日日接觸的抽屜、書包為學習素材,學生學習親切,又好奇。熟而不能再熟的身邊事物也有值得討論和學習的問題,自然這樣的學習是學生最愿接受學習方式,也最易讓學生理解和體會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二、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創(chuàng)設精準的問題情境,探索學習常用體積單位,深化理解物體的體積概念。
師:“物體占空間多,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大,物體占空間少,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小!
師:“拿出你們的書包或新華字典,摸一摸它們的大小,感覺一下自己書包或新華字典體積的大小!
師:“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劃著告訴你的同桌,你的書包或字典有多大嗎?試一試。”
學生活動后,點同學分別到講臺上比劃著告訴大家自己的書包或字典的大小。
師:“你們知道他們的書包有多大了嗎?”
師:“誰能用打電話的形式告訴我,他們的書包有多大?”
師:“想出辦法來了嗎?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辦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39面,看一看書,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議一議,找到方法了就告訴老師一聲。”
設計意圖:其一、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從學生的知識起點創(chuàng)設出學生的問題情境能較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的動力。學生在認識了體積概念后,用直觀形式來描述物體體積應該說是不成問題的,用手勢比劃一個物體的大小,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經(jīng)驗是非常豐富的,而用電話的形式來告訴老師物體的體積,對沒有學習體積單位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描述物體的體積需要個標準,而這個標準便是體積單位,因為學生沒有這個標準,所以學生完不成用電話的形式告訴別人物體的體積,也因為需要,學生的探究欲也越強,此時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其二、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僅是從教師那得到解決問題的結果,他們需要的是形成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方法,指導閱讀教材,學會自主學習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體現(xiàn)了教學對學生學習的興趣的鼓動性和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性。
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讓學生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大家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體積單位的認識、理解和體驗!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要用到體積單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們都是描述物體大小的體積單位。書上是怎樣規(guī)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來,并說一說。”
觀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然后再用手勢比劃一下它們的大小。同一小組的同學可以互相進行學習。
學生自由活動,探索和體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學習的情況。
師:“1立方厘米是怎樣規(guī)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師:“1立方分米是怎樣規(guī)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師:“1立方米是怎樣規(guī)定的?用手勢比劃一下,說一說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
師:“1立方米,大家比劃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可以一起來做。我這兒有三把米尺,我讓幾個同學和我一起,用這幾把尺借助教室的一個墻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
師:“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想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
師:“大家不站不知道,現(xiàn)在我們的同學進去了,發(fā)現(xiàn)沒有,1立方米的空間還真不小,整整一個小組的人都能擠進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嗎?現(xiàn)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間可放多少物品?”
設計意圖: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而操作性的體驗強化可以提高學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對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這樣的規(guī)定性知識雖然不需要學生的探究和討論,但采用學生愿意接受的活動方式(如讀一讀、說一說、估一估、比劃比劃等)去解讀知識和理解概念,體驗概念是必要的。〕
師:“你們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體積單位來描述物體的大小嗎?試一試估計一下身邊物體的大小!
學生交流嘗試用體積單位描述身邊物體的大小。
三、引導學生反思整理,形成體積概念。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你覺得很重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你還想知道有關體積的哪些知識?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最感興趣的學習活動是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應該引起教師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新知的過程,還應關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回顧和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缺失的課是不完整的課。反思整理讓學生理清所學知識,感悟學習過程,體會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jīng)驗。同時在學習反思中,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四、啟發(fā)課后觀察操作,深化鞏固課堂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師:“今天大家的學習很投入,也學了不少有關物體體積的知識,我也很高興。其實學習不單是在課堂上學習,也可以在課外學。比如今天學習后,大家就可以去觀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間,想一想怎樣用今天所學的體積單位來描述它,如一枝鋼筆大約有20立方厘米等!
師:“課后,同學們也可以做一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比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學們的課外學習會比課堂上更認真,更投入,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和收獲。”
設計意圖: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引到課外,由他主學習轉到自主學習應該是教師教學的一種境界,是教師終身追求的目標。有效的教學需要我們在設計中去預設,在實踐中去嘗試。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課本第34—35頁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指導,使學生掌握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并會進行名數(shù)的 改寫。
2、使學生學會用名數(shù)的改寫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應用不同的單位進行計算的能力。
【重點難點】
掌握名數(shù)的改寫方法。
【復習導入】
1、填一填。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說一說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新課講授】
1、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老師出示教材第34頁例2:一個棱長為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 想一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3)老師出示棱長為1dm的正方體模型。
提問:它的體積用分米作單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單位,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厘米?(棱長是10cm)
(4)計算。
請學生想一想,根據(jù)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能不能算出這個正方體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學生先交流,再獨立完成,然后請學生說出計算方法和計算過程,學生可能會說: ①如果把正方體的棱長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塊1cm3的正方體。 ②正方體的棱長是1dm,它的底面積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據(jù)底面積×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體積。
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V=a3 10×10×10=1000(cm3) 1dm3=1000cm3
(5)根據(jù)推導,請學生說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師板書)
(6)你們能夠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關系嗎?學生嘗試完成。
老師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7)觀察板書內容。
想一想: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存在著怎樣的關系?通過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2、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單位的比較。
(1)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
(2)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一百。
(3)體積
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一千。
3、學習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
(1)回憶:怎樣把高級單位的名數(shù)變換成低級單位的名數(shù)?(要乘進率)怎樣把低級單位的名數(shù)變換成高級單位的名數(shù)?(要除以進率)
(2)學習教材第35頁的例3。
板書:(1)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
(2)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請學生嘗試獨立解答,老師巡視。 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做的。
板書:3、8m3=(3800)dm3
2400cm3=(2、4)dm3 想: 1m3 =( )dm3
想:( ) cm3=1dm3 (3)學習教材第35頁的例4。 出示例4,讓學生先讀題,理解題意:明確箱子上的尺寸是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請學生說出這個箱子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3)=60(dm3)=0、06(m3)
【鞏固練習】完成課本第35頁的“做一做”第1、2題。學生完成后,要求他們口述解答的過程。第2題指名學生板演。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單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面積單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體積單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根據(jù)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例11 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首先出示了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一個棱長標注為1分米,另一個棱長標注為10厘米。先讓學生依據(jù)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判斷它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它們的體積。由此發(fā)現(xiàn):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于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教材則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推算!熬氁痪殹弊寣W生初步嘗試應用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不同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
2.會應用對比的方法,記憶并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掌握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3.會正確應用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shù)的變換,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以及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教師提問: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板書: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板書: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我們認識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問:你能猜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引出課題: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展開教學,樸實、自然,有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驗證猜測
1、教學例11。
。1) 掛圖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
。2) 提問: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ㄒ龑W生根據(jù)兩個正方體棱長的關系作出判斷,即:1分米=10厘米,兩個正方體的棱長相等,體積就相等。)
。3) 用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后在班內交流: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1立方分米)
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板書:1000立方厘米)
。4) 根據(jù)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書:=)
(5) 誰來說一說,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板書: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內交流。如果有學生直接說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得這個結論的?
引導學生把棱長1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分米的正方體進行比較,并通過計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結:從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來看,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評析: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時,及時引導學生回顧得出這一結論的方法與過程,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放手讓學生根據(jù)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推算立方米與立方分米的進率,不僅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鞏固深化
1、 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shù),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三位。
【評析:突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雖然是新知,但是學生已有面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作基礎,獨立解答這類新知并不困難,因此這一層的教學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嘗試了幾題的基礎上概括出解題的一般方法。】
2、 出示練習七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班內交流:說說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有什么聯(lián)系?
而它們的進率是不同的,你能說說它們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分別說多少呢?
3、 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qū)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 出示練習七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結合前兩題說說怎樣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再結合后兩題說說怎樣把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
5、 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評析: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新知識的補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識結構和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過程。教師通過列表、單位換算、對比練習等,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掌握體積單位的換算方法,同時溝通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加深對這些單位意義的理解!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總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這堂課,教師正確處理了“扶”與“放”的尺度,設計了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提高了數(shù)學能力!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經(jīng)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理解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道理。
能力目標
能夠采用對比的方法,記憶并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會應用“猜想-驗證”的方法解決數(shù)學問題。
重點
體積單位的進率。
難點
體積單位的進率的化聚。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填空:
、匍L方體體積=();
、谡襟w體積=()。
、鄢S玫捏w積單位有()、()、();
師:你知道每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合作探究
二、課程內容
1.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1個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木塊。
圖中是一個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提問:
①當正方體的棱長是1分米時,它的體積是多少?
、诋斦襟w的棱長是10厘米時,它的體積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組合作填表: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小組匯報結論: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小結: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2)將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加以比較:
先讓學生填后并比較這三類單位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學習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改寫。
思考:①怎樣把高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改寫成低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谠鯓影训鸵患壍捏w積單位的名數(shù)改寫成高一級的體積單位的名數(shù)?
出示例題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寫成如下形式: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
⒊出示例4:看見你得到哪些信息?
、胚@個包裝箱的體積是多少?
V=50×30×40
=60000cm3
。60dm3
。0.06m3
、拼蠹蚁胍幌,問題中沒有要求我們最終用什么單位,你選擇哪一個?為什么?
如果出現(xiàn)這樣答,你必須選擇那個答案?
答:這個牛奶包裝箱的體積是m3。
、悄氵有其他的途徑求出體積為0.06m3。先轉化單位,再計算。
拓展應用
一根長方體鋼材,長4.8米,橫截面是一個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鋼重7.8千克,這根鋼材重多少千克?
總結
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作業(yè)布置
在具體的解決問題中,要根據(jù)題目的要求轉化體積單位,還要注意已知條件單位之間的統(tǒng)一。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體積、容積單位的進率。教材以里放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為例,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結合實際模型認識和理解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通過圖示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推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這種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通過教學體積單位名數(shù)的變換,和在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的運用,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1、結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想探究問題,愿意和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樂于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觀察、操作中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法和學法:教法和學法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教師的“教”應適應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又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學方法應當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要符合知識的科學性,還要適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
本節(jié)課教學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出發(fā),在復習中感知,在觀察中大膽猜想,在課件的演示和計算活動進行驗證,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舊知到新知,從感知到理解的過程。使學生在掌握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同時,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1、要有充分的直觀操作。
學生思維的特點一般的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形成表象,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本課的教學采用直觀操作法,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2、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引導學生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講練結合。
4、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
1、常見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常見的長度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我們學習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提問:你能猜出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引出課題。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你有辦法證明你的猜想或推論嗎?
(學生獨立或小組討論推導,自主探究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師巡視,加以指導)
2、全班交流:誰再來說說,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計三種說法)
、倮忾L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中擺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一排能擺10個,能擺10排,擺10層,一共能擺10×10×10=1000個,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娔X展示這種思考,然后請每個學生都把推導過程相互說一說。)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劭陬^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賹W生獨立思考,并組織語言準備交流,然后請1-2名學生說說推導過程。(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诳陬^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補全表格,繼續(xù)填寫:
單位名稱
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
面積
體積
①總結體積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谡f說它們分別是計量物體的什么的?
、墼趺磥碛洃浰鼈兿噜弳挝恢g的進率?
三、鞏固深化
1、辨別
有一個小朋友計算出一只微波爐的體積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單位,他是這樣換算的: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
他換算得對嗎?
。ㄒ龑W生認識:①單位換算的方法;②聯(lián)系實際分析換算的合理性,促進數(shù)感的發(fā)展。)
2、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和第31頁的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小結: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要乘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三位;把體積低級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shù),要除以進率1000,所以要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三位。
3、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交流:想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qū)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進一步明確1升=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的換算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1000毫升1米3 = 1000分米3 1m3 = 1000 dm3
【教學反思】
教學中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與本節(jié)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創(chuàng)設、舊知的復習和新知的引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顯得自然樸實,真實有效。
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理解進率和建立相應的空間觀念是教學的難點。教學站在新的課程標準的高度,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出發(fā),在復習中感知,在觀察中大膽猜想,在課件的演示和計算活動進行驗證,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舊知到新知,從感知到理解的過程。同時,把課件的演示、學具的觀察與擺一擺,數(shù)一數(shù)緊密的結合,學生在掌握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同時,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奠定了基礎。
本節(jié)課注重要從學生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為基礎,在舊知識的復習中趣味引入,在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兩個方面,為新的認知結構的建構奠定了基礎;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觀察與計算中驗證,在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完成構建,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同時,對課件的使用簡潔明了,體現(xiàn)了常態(tài)下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和認識了體積單位的基礎上舉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復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鄰單位間的進率關系,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鄰單位間的進率關系,建立相鄰體積單位的進率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圖示,引導學生推出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方法:
針對以上內容,我準備通過學生的計算、比較、分析、歸納來得出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計算、比較、分析、歸納,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并能進行正確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舊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性,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并能進行正確的運用。
教學難點:
通過計算、比較、分析、歸納,使學生能探究出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一般長度、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相鄰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我們在學習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時候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學習的?
學生相互說說。
3、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哪些體積單位?它們分別是怎樣定義的?
學生回答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一個體積1立方分米和一個體積1立方厘米的模型,提問:1立方分米里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呢?
2、師生研究:1立方分米是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的.大小。同樣一個正方體,把1分米改寫成10厘米,那么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學生計算:=1000(立方厘米)
比較:同樣一個正方體,它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來表示,說明這兩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
(學生比較總結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用同樣的方法總結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你能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嗎?
(師生交流總結:每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5、比較相鄰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
名稱圖形類型進率
長度單位平面圖形10
面積單位平面圖形1010=100
體積單位立體圖形=1000
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探索方法,加強學生的理解。
三、解決問題:
1、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小數(shù)和復名數(shù),從高級單位、低級單位之間的轉化是怎樣進行的?
。▽W生相互說說)
2、已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那么:1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教學例1、2。
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研究,集體交流解決的方法。
。▽W生有了名數(shù)之間轉換的方法,因此可以適當?shù)耐怀鰧W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來交流解決問題,提高學生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4、教學例3:
組織學生先自主讀題,并進行仔細審題,交流題目的意思。說出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適當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養(yǎng)成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
學生獨立解決可能有兩種方法:
(1)先算出用立方米作單位的體積,再改寫成立方分米作單位。
。2)先把米作單位的數(shù)改寫成分米作單位的數(shù),再計算出體積,就是立方分米作單位了。
。▽τ谶@兩種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可以進一步驗證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并發(fā)展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
1、合理搭配:
5平方米500立方分米6780立方厘米立方米
5立方分米500平方分米8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2、判斷題:
。1)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2)棱長6厘米的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相等。
。3)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擴大3倍,表面積和體積都擴大9倍。
。4)平方分米與50立方厘米一樣大。
3、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膯挝幻Q:
一個粉筆盒的體積約是。
一臺洗衣機的體積大約是340。
摩托車每小時行約30。
一張紙的面積約是6。
4、選擇:
。1)、與立方分米相等的是。
A:7500立方厘米
B:立方米
C:立方米
。2)、正方體的棱長是a,表面積是,體積是。
A:a2 B:6a2 C:a3
。3)一塊長方體鋼材,長米,寬3分米,高2分米,體積是立方分米。
A:2400立方厘米
B:立方米
C:24立方分米
。4)一個長方體的盒子,長分米,底面積是16平方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A:8立方厘米B:80立方厘米C:立方分米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 .培養(yǎng)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 .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認識體積(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學生作答)老師播放“烏鴉喝水”的課件,提問: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烏鴉把石頭一粒一粒地銜到瓶子里,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出來了。)
2、“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嗎?”(實驗驗證)
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里放了一塊石頭,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二、揭示體積
出示下面的圖,問:你們知道這些物體哪個占的空間大嗎?
手機 影碟機 電視
學生回答后,說明: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體積概念)
三、列出體積單位。
1、出示兩個形狀不同,體積相近的長方體。(單憑觀察,難以比較)
2、用多媒體將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長方體后,學生很快就確切的說出:左邊的長方體體積大于右邊的長方體體積。(因為左邊長方體有16 個小長方體,而右邊的只有15 個)
說明:所以要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我們知道長度單位是用線段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正方形來表示的,那么體積單位應該用什么來表示呢?(用正方體來表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四、認識體積單位。
1、“請你猜一猜1cm3、ldm3 、1m3,是多大的正方體?”
討論后讓生看著實物共同小結:
棱長是Icm 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 (手指尖);
棱長是ldm 的正方體,體積是ldm3(粉筆盒);
棱長是l m 的正方體,體積是1 m3(一臺洗衣機)。
2、“要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闭埻瑢W們用4 個1cm3 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4cm3 )為什么?(因為它是由4 個體積是1Cm3 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五、課題練習:(略)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從《烏鴉喝水》這個故事自然引入新課。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觀教具,讓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體積單位。教學中,我注意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動手操作與實驗觀察相結合,努力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5
這部分內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單位,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后,進行教學的。讓學生根據(jù)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通過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一個棱長標注為1分米,另一個棱長標注為10厘米。讓學生依據(jù)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判斷它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他們的體積。根據(jù)體積單位的定義: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第一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立方分米。通過計算,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發(fā)現(xiàn):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對于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進率,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推算。
[教學重點、難點]: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理解并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知識準備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2、看了課題,能回憶回憶我們都學習過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呢?
3、學生交流:有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質量單位間的進率、液體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4、說說這些已經(jīng)學過的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教師板書)
板書:
長度單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面積單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質量單位
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液體體積單位
1升=1000毫升
5、猜想今天我們學習的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可能是多少?
6、提煉猜想,為研究作好必要的準備。
學生出現(xiàn)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二、實踐探究、學習新知
。ㄒ唬┨骄苛⒎椒置着c立方厘米間的進率
1、指導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出示自學綱要:
、倮忾L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②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1立方分米與1000立方厘米,哪個大?為什么?
2、學具提供:
、俳處熖峁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2個,一個標上棱長1分米,一個標上棱長10厘米,供學生觀察使用。
②掛圖,讓學生可以觀察分析,從而為得出結論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學習結果,分組匯報:
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也可以看作是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讓學生在回顧一下思維的過程,再說說自己的理解。
。ǘ┆毩⑻骄苛⒎矫着c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
1、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立方米與立方分米之間的進率
2、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呢?
3、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4、交流各自的思維過程:
棱長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書)
5、小結: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6、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7、完成書上31頁練習七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填表,讓學生聯(lián)系填表的過程再一次說說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ㄈ┩瓿蓵30頁練一練
1、讓學生先想一想:審題時先注意什么?試著說說要解決這些題目的過程和算理。
2、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適當總結把相關體積單位進行換算的基本思考方法。要提醒學生運用小數(shù)點的位置移動的方法計算一個數(shù)乘或除以1000的得數(shù)。
3、小結: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轉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質量單位之間的轉化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
三、解決實際問題,鞏固所學方法
1、完成31頁第2題
讓學生先審題,觀察這一組題目有什么特點?在解決的過程中要突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qū)別,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把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都要乘相應的進率。
2、完成31頁第3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這一題。說說自己的思考的過程。幫助學生鞏固方法,形成技能。
3、完成31頁第4題
讓學生在練習中回顧升與毫升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升、毫升與本單元所學的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關系。
四、全課總結
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疑惑?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6-09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1-29
《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2-29
體積單位的換算教學設計06-06
體積單位換算教學設計07-07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9篇06-09
(必備)體積單位的換算教學設計02-26
體積單位的進率教學設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