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醛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醛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程分析:
醛是有機化合物中一類重要烴的含氧衍生物,它是由烴基和醛基相連而構成的,其官能團為醛基。由于醛基的活潑性,醛可以發(fā)生多種化學反應,在有機合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學化學中所介紹的含氧衍生物中,醛是有機化合物相互轉變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后面學習糖類知識的基礎。
教材中所介紹的是最簡單的一類醛——飽和一元醛,是由烷基和醛基相連而構成的,可用通式CnH2n+1CHO表示,其代表物是乙醛。在簡單介紹了乙醛的分子結構和物理性質之后,從結構引出乙醛的兩個重要化學反應:乙醛的加成反應和氧化反應。通過乙醛與氫氣的加成反應,把乙醛與乙醇聯系起來,并結合乙醛的加氫還原,從有機化學反應的特點出發(fā),定義還原反應概念;通過乙醛的氧化反應,又把乙醛和乙酸聯系起來,同時結合乙醛的氧化,給出了有機化學反應中的氧化反應定義,從而使學生在無機化學中所學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和范圍在這里得到了擴展和延伸。另外,教材還注意了知識的課外延伸,讓學生通過自學進一步了解甲醛和丙酮的結構性質。
教學重點:
乙醛的結構特點和乙醛的氧化反應——銀鏡反應及與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的反應。
教學難點:
乙醛與銀氨溶液、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掌握了羥基官能團的結構特點及其在化學反應中可能的變化,因此教學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在對比羥基和醛基官能團結構的基礎上,運用“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推測乙醛可能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探究乙醛的化學性質,落實“性質反映結構”的觀點。而學生通過必修2及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的初步學習,已基本認識到有機化學的基本學習方法,并加以多次應用。因此,本節(jié)內容學習起來相對較易。最關鍵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自發(fā)地掌握乙醛的性質。
設計思路:
醛的性質主要分為醛基被氧化和醛基被還原兩個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應選擇恰當的多媒體手段,從結構上,結合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化合價升降的觀點”幫助學生認識醛基的被氧化和被還原。醛基不僅能被強的氧化劑氧化,而且還能被弱的氧化劑氧化。銀鏡反應和斐林反應(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是醛類的特征反應,在該反應中醛基表現為強還原性。設計使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了解醛基的強還原性的同時,認識銀氨溶液和新制氫氧化銅的制備以及反應條件的控制。關于重要的有機物(乙醇、乙醛、乙酸)之間的相互轉化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采取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對各類化合物進行相互關聯,使他們在探究學習中,逐漸達到前后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最終在認識上產生理性飛躍。
教學的重點應是幫助學生在對比羥基和醛基官能團結構的基礎上,運用“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推測乙醛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探究乙醛的化學性質,落實“性質反映結構”的觀點;最后通過小結醛基的結構和性質,幫助學生將乙醛性質遷移到醛類化合物,并掌握醛基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規(guī)律。
因此,在“結構決定性質”中采用“類比推理,探究實驗,得出結論”的“引導——發(fā)現”教學模式;在“性質反映結構”中采用“結構演繹,歸納討論,提升理解”的“理論推導——形成概念”的教學模式。
學習目標: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質,掌握乙醛與氫氣的加成反應和乙醛的氧化反應;
2.了解醛類及甲醛的結構和性質。
教學流程:
一、實驗探索,認識現象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木蘭辭》中有一句同學們很熟悉的詩句“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而我們大家每天起床后都要梳妝打扮一番。在你梳妝打扮的時候,少不了要用到鏡子,你知道鏡子是怎樣制出來的嗎?鏡子上的那一層銀是怎樣鍍上去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親身體驗一下制鏡子的原理。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簡要實錄:通過古詩句引入新課,又結合日常生活中鏡子的使用以及教師
提出的兩個設問,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教室里很多學生露出了會心的笑意,并且產生了動手做實驗的沖動。此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觀看課件,了解“制鏡原理”。)
(二)(課件投影)實驗探索,感性認識
[探究實驗一]學學制鏡
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相關實驗,按如下步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原理。
強調:請大家嚴格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否則,可能會導致你的實驗失敗。
③加熱方式為水浴加熱;④這個反應又叫銀鏡反應。工業(yè)上利用該反應原理來制鏡子,不同的是使用葡萄糖將銀鍍在玻璃片上。該反應原理也用在保溫瓶膽上鍍銀。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制鏡原理”。同時,經過對實驗現象——銀鏡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乙醛具有強還原性,而乙醛具有的性質又與其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進一步學習乙醛的結構、性質、用途埋下伏筆。)
(簡要實錄:教師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學生6人一組,分工合作,積極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現象。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現銀鏡現象的原因,得出結論:反應中Ag+轉化為單質銀,說明乙醛具有強還原性。教師因勢利導:決定物質性質的因素是什么。)
二、分析現象,把握本質
書寫乙醇催化氧化反應的方程式:。
(一)(課件投影)請結合乙醛分子比例模型確定乙醛的結構,并與乙醇分子的結構對比,指出二者在結構上的本質區(qū)別。
(設計意圖:各小組通過對乙醛分子比例模型的研究,得出乙醛的結構。同時,通過乙醛、乙醇分子的結構對比,認識到醛基(—CHO)是決定乙醛性質的關鍵因素。)
(簡要實錄:學生認真研究乙醛分子比例模型,很快得出乙醛的結構。并通過分析乙醛、乙醇結構的不同之處,完成教師的設計意圖。在教師給予積極評價后,學習熱情進一步高漲。)
(課件投影)
乙醛的分子結構:
分子式:C結構式:
結構簡式:CH官能團:
(二)(課件投影)請根據“制鏡”實驗中對乙醛的認識及課本相關內容,總結乙醛的物理性質:
無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密度比水小,沸點較低,易揮發(fā),易燃燒,能跟水、乙醇等互溶。
(設計意圖:從外觀上再次認識乙醛。)
(簡要實錄:學生積極回憶、查閱課本,總結乙醛的物理性質并積極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
(三)乙醛的化學性質:
(課件投影)請先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再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化學反應的方程式書寫:
1、氧化反應:
(1)燃燒反應:
(2)催化氧化:(請指出斷鍵位置。)
(3)銀鏡反應:(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課本和組內討論,完成乙醛簡單化學性質的總結。) (簡要實錄:在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組內積極討論后,學生選出學生代表到黑板上默寫方程式。書寫完畢后,教師和其他同學給予評價、修改、補充,同時教師強調催化氧化和銀鏡反應中的斷鍵位置以及關于銀鏡反應的幾點說明。)
(課件投影)
關于銀鏡反應的說明:
、俅朔磻罱K生成物可巧記為:一水、二銀、三氨、乙酸銨。
、凇狢HO~2Ag
1mol 2mol
(課件投影) [探究實驗二]乙醛與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的反應:
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相關內容,按如下步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原理。
強調:請大家注意該反應中試劑的用量:實驗要求氫氧化鈉過量,保證堿性環(huán)境,并且加熱條件下實驗才能成功。
【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冰花》教學設計 冰花教學設計12-12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5-24
教學設計04-19
經典教學設計03-05
(精選)教學設計08-18
數學教學教學設計04-15
設計我們的校園教學設計03-09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大全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