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寒食》教學設計

時間:2024-01-02 15:01:54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寒食》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寒食》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食》教學設計

《寒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會寫“宮、侯”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古詩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重點

  1.學會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品味詩句,感知古詩大意。

  2.指導背誦,積累古詩。

  9654;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策略

  1.字詞教學

  在字音教學上,要注意本課的多音字:“纖”讀“xiān”;“脈”讀“mò”。在字詞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先放手讓學生借助課文中的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自學,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詩句中去,試著講講詩句的意思。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適當點撥即可。

  2.閱讀理解

  本課的三首古詩分別寫了三個不同的節(jié)日,描寫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學習古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聯(lián)系古代文化常識、結合課文插圖等理解詩句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豐富學生對古詩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8226;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yè)。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字詞卡片。

  9654;教學課時3課時

  第1課時

  《寒食》

  9654;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邊讀邊看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能列舉一下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嗎?(指名學生答)那么,你們知道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是什么節(jié)日嗎?(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在我國很早就有了,許多詩人都曾寫過關于寒食節(jié)的詩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首——韓翃的《寒食》。(板書:寒食)

  2.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談話導入,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利于學生了解寒食節(jié)的具體時間,為理解詩句打下良好基礎。

  板塊二理解詩題,走近作者

  1.交流資料,了解寒食節(jié)。

 。1)同學們,通過預習查資料,你們對寒食節(jié)一定有所了解,誰來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學生說。

 。3)教師小結:寒食節(jié)也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百五節(jié)”,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節(jié)前1~2天。這一天,人們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fā)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斗雞等風俗。

  課件出示

  寒食節(jié)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jié)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jié)日。

  2.了解作者韓翃。

  課件出示

  韓翃(719—788),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進士。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

  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

  3.指名學生讀詩。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設計意圖】交流資料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又培養(yǎng)了他們收集資料的良好習慣。同時,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有助于學生感悟詩情,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

  板塊三初讀古詩,把握大意

  1.自由讀詩,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含義。

  2.解釋詞語。

  課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漢宮:這里用漢朝皇宮來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jié)禁火,但朝廷傳賜蠟燭給公侯之家,受賜的可以點火。

  五侯:這里指天子寵幸之臣。

  3.解釋詩意。お

  (1)指名學生說。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處都飄散著落花,寒食節(jié)里御花園中的柳樹在春風中搖曳。

  (3)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宮里忙著傳送蠟燭,蠟燭燃燒時升起的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

  板塊四化詩為畫,體會意境

  1.這首詩中哪些句子描寫了春意?

  指名學生答。(課件出示: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詩人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將全城景物盡收眼底。“春城”一詞,高度凝練而華美!按骸笔亲匀粴夂,“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xiàn)出無限美好的景觀。

  2.詩人說“無處不飛花”而不說“處處飛花”,為什么?

  “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說“無處不飛花”,用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地增強了肯定的語氣,有力地烘托出城內春意之濃郁。

  3.誰能說一說“飛”字用得好在哪里?

  “飛”字極富動感,不僅有助于表現(xiàn)春天的勃勃生機,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措辭之精當!帮w花”就是指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意蘊深遠。

  總結: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個“飛”字。

  4.“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句詩的重點是什么?

  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園。園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影無形的,我們只能從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斜”字也是在間接寫風。

  5.探討:《寒食》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指名學生回答。

  按從白天到夜晚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描寫了落花飛舞、楊柳搖曳、輕煙四散等景色。

  6.寒食節(jié)那天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宮里卻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呢?是誰可以享有如此特權?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蠟燭。(不滿,輕蔑)

  7.“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

  8.指導學生背誦全詩。

  9.總結: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寒食節(jié)里,全城處處飄飛著落花,御花園中的柳枝隨風飄拂。夜幕降臨,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蠟燭,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詩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毕戎鹁淅斫猓俜治鲈娭忻枥L的景色,由這首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從所寫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對主題的一個升華,環(huán)環(huán)相扣,便于學生理解,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9654;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迢迢牽牛星》

  9654;課時目標

  1.了解《古詩十九首》相關常識。

  2.品味詩歌語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體會詩中蘊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詩題

  1.教師談話:大家一定誦讀過這樣的句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是《詩經》中人們的淺唱;“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是漢樂府中人們的歌詠。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取法于《詩經》和漢樂府,但也有它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入《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牽牛星》。(板書詩題:迢迢牽牛星)

  3.指名學生讀詩題。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回憶所學或所了解的古詩,將學生帶入學古詩的氛圍中。1.課件出示填空題,比比誰回答得快。

  板塊二初讀全文,讀通讀順

  1.學生自由讀全詩。教師提出要求: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

  2.課件出示易讀錯的字。

  迢纖泣涕盈脈

  3.指名學生讀字。

  重點強調:“纖”讀“xiān”;“脈脈不得語”中的“脈”讀“mò”。

  4.讀出節(jié)奏。

  指名讀,讀出古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

  課件出示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5.讀出韻味。

  關注字音的同時,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師范讀。

  7.自由練讀。

  8.學生齊讀。

  小結:學習詩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誦讀!皶x百遍,其義自見”,就讓我們伴隨著朗朗書聲開始這首詩歌的學習。

  【設計意圖】讀得正確,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使學生在逐層提升的誦讀中感到學習古詩十分有意思、有情趣,為熟讀知意打下基礎。

  板塊三探究內容,品味詩情

  1.導入:讀懂詩,讀出詩里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詩的正式開始。詩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品味一番吧!

  2.自讀自悟。

  通讀全詩,思考:這首詩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3.討論匯報。

  織女(河漢女)思念牛郎?椗侨姷闹魅斯。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調較為哀怨。

  4.讀完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抒發(fā)你讀后的感受,你會用哪個詞語呢?

  指名學生回答。(板書:傷感)

  5.如果用一個詞語將詩中傳遞的情感描摹出來,你認為哪個詞語最合適?(板書:相思)

  6.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詩歌,體會一下,詩歌借助了哪些語句來傳遞這份相思的傷感與哀怨呢?指名學生答。

  (1)課件出示詩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指遙遠。今天這個詞語仍然富有生命力,我們形容路途遙遠,會說“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兩個詞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意思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距十分遙遠,都很明亮。

  牽牛星在遙遠的地方,這遙遠的距離使得主人公內心起了相思之情?墒,牽牛星真的離她那樣遙遠嗎?在詩句中有沒有其他的發(fā)現(xiàn)?

  (2)課件出示詩句: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佟霸笔窍舐曉~,形容織布機工作時發(fā)出的響聲,給人一種靜謐中的雜亂之感。而“弄”這個字,是擺弄、撫弄的意思。一個動詞就透露了此時織女的心境,寫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寧的樣子。

 、谠龣C杼亂人心,最是織女愁腸時。其實,《木蘭詩》中有一句與此句類似,同樣抓住了“機杼”這個意象,來寫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蓖瑯邮怯糜新晛硪r寂靜,以有聲來傳悲情。

 。3)課件出示詩句: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倥安怀烧隆薄_@三個字蘊含著一個“思”字,揭示了織女的內心動態(tài)。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織女悲苦內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終日勞作卻“不成章”。

 、邸捌钡谋玖x是眼淚,特指無聲流淚或低聲地哭!疤椤币彩侵秆蹨I。

 、堋傲恪北臼侵赣昃従彾,引申為降落、落下。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無法抑制的織女淚。這里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織女相思之苦。

 、萦懈星榈乩首x。

 。4)課件出示詩句: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銀河清澈且水不深,他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又能有多遠呢?

  (5)課件出示詩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佟坝睂懗隽怂宄,既能表現(xiàn)水波的晶瑩,又能表現(xiàn)女子的魅力,還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熱淚的神態(tài),令人回味無窮!坝凰敝链艘渤闪俗韪魞汕榈南笳鳌

 、凇懊}脈”用來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達情意的樣子?椗荒苌钋榈啬鴮Ψ,卻不能說話。

  7.齊讀古詩。

  8.有人評價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詩作,借天上之事,傳人間之情。再讀詩歌,讓我們體會一下這首詩歌“深深的話,淺淺地說”的語言之美。

  疊字是指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又稱復字、重言。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方法。兩字相疊被稱為單疊,四字相疊被稱為雙疊。在本課中,運用了“迢迢、皎皎、纖纖”等6個疊詞。這些疊詞無論是用于描摹景物,還是刻畫人物、敘述情境,都在反復吟詠中創(chuàng)設出纏綿的意境。

  9.指名讀詩,讀出疊詞的韻律美。

  【設計意圖】詩詞的教學重點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在關鍵處給予指導。最后緊扣人物心情,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反復品讀詩句,讀出詩詞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設計

  9654;板書設計

  第3課時

  《十五夜望月》

  9654;課時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并背誦古詩。

  2.感受這首詩的畫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詩中抒發(fā)的感情。

  3.學習生動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增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1.中秋佳節(jié)即將來臨,在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里,我們會做些什么呢?(吃月餅,賞月)

  2.圓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總是帶著些平日里沒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對月提筆,一抒己志。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古詩《十五夜望月》。(板書課題)

  4.交流: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中秋夜賞月的情景)

  5.了解詩人王建。

  課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詩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王建是大歷進士,早年即離家寓居魏州鄉(xiāng)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并開始寫樂府詩。他寫了大量的樂府詩,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時政弊端。他的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所作《宮詞》百首,在表達傳統(tǒng)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詩選自《王司馬集》。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發(fā)展。思,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塊二初讀古詩,讀出韻味

  1.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認真讀兩遍,第一遍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圓。

  2.指導朗讀,讀準字音。

  (1)第一句中的“棲”讀作“qī”,在這里是指“烏鴉在樹上休息”。

 。2)“濕桂花”的“濕”是翹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盡”是前鼻音。

  3.賽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讀詩不光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節(jié)奏。請男女生比賽讀,讀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

  課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厶疲萃踅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讀詩的方法,由讀得字正腔圓,到讀出節(jié)奏,再到讀出音韻美。朗讀要求逐步提高,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古詩的美。

  板塊三把握大意,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十五夜: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2.指名讀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課件出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1)指名讀。

 。2)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樹枝上棲息著烏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讀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課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指名讀。

 。2)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交流:今夜人們都望著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身上?

  4.理解詩句,全班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課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讓學生帶著理解朗讀古詩。

  板塊四精讀古詩,感悟詩情

  1.為什么詩中寫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時節(jié)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農歷八月,也就是中秋時節(jié)盛開。

  2.“人盡望”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描繪出了中秋之夜人們爭相賞月的情景。

  3.詩歌前兩句描寫的景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景物?為什么?

  4.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中的“冷”字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它是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冷”字寫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從觸覺的角度寫的。這兩句詩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圖景,表現(xiàn)了詩人在異鄉(xiāng)孤寂、悵然的心情。

  5.詩歌后兩句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6.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詩人借此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全詩營造了月圓人缺、靜寂孤苦的氛圍,抒發(fā)了詩人的離別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將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有表現(xiàn)力?

  “落”字更有表現(xiàn)力,“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而“在”字則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8.齊讀全詩,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體展示從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邊望月等,學生根據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fā)揮想象。

  10.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1.請同學們課下收集其他有關表達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并注明作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

  [教學反思]

  本課三首古詩皆包含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韓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了寒食節(jié)時皇城內美麗的春色和宮廷的生活場景;《迢迢牽牛星》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隔開,只能在七夕相見一次的故事,抒發(fā)了女子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繪了月朗風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huán)境氣氛,抒發(fā)了詩人因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而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1.讀中理解。

  在古詩的教學中,朗讀和感悟古詩意境是重點。首先就要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在讀準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文中注釋理解詩句。

  2.讀中感悟。

  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讀出韻味,感悟古詩所傳達的情感。例如,在讀中感悟詩人韓翃借古喻今,對現(xiàn)實不滿的情感;在讀中感受詩人王建因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而倍感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3.讀中想象。

  讓學生通過尋找詩中描寫的景物,結合自身感悟和課件展示的美景圖等,再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象的畫面描繪出來。在讀中想象,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感悟詩中的意境。

《寒食》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注釋、圖畫了解、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俄n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 )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后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集》。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xiàn)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痹娙肆⒆愀哌h,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jié)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xiàn)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 “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tài)強烈,有助于表現(xiàn)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帮w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 “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不過我們也不妨只視之為風俗畫!叭漳簼h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叭漳簼h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3)悟詩情。

  師: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lián)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jié)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罢l優(yōu)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

  讀到這里,你會想到寫什么?

 。4)朗讀全詩。

  三、作業(yè)設計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四、板書設計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寒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韓翃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描寫了暮春時節(jié)長安城白天滿城飛花,皇家花園柳枝隨風輕搖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宮傳賜蠟燭,裊裊輕煙散入王侯貴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節(jié)長安的獨特迷人風光,暗含了寒食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及習俗。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具備了學習古詩的能力,能夠根據詩句理解詩意,入情入境想象畫面,在誦讀與教師的引導中,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但還需在課堂中通過教師引導和資料的補充繼續(xù)提高思辨能力與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會寫“御”、“侯”兩個字。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感受春城長安的美好,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4、能了解詩中涉及到的節(jié)日和習俗,感受詩中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5、能夠對古詩和文章進行多元化的解讀,愛上詩詞,愛上中國傳統(tǒng)習俗和文化。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能了解詩中涉及到的節(jié)日和習俗,感受詩中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教學難點:

  能夠對古詩和文章進行多元化的`解讀。愛上詩詞,愛上中國傳統(tǒng)習俗和文化。

  教學過程

 一、詩詞薈萃,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導入:泱泱華夏,歷盡千帆歸來,優(yōu)秀文化,代代傳承。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習俗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世界的東方。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許許多多有關節(jié)日的詩詞,你積累了哪些呢?

  2、學生分享積累的有關節(jié)日的詩詞,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寒食》,同學們齊讀詩題。

  二、回顧總結,方法引路

  1、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學生匯報交流)

  2、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總結,課件出示方法。

  三、知詩人,解詩題

 。ㄒ唬┲娙

  1、根據預學單,幫韓翃完成“人事檔案”。

  2、教師補充韓翃資料。

 。ǘ┙庠婎}

  1、文章題目是《寒食》,寒食指的是什么?

  2、你了解寒食節(jié)的哪些知識?(學生根據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回答)

  3、教師補充寒食節(jié)的視頻資料。

  四、讀詩文、明節(jié)奏

  1、指生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強調“侯”的字形。

  與形近字“候”區(qū)分。巧記:五侯不分家,中間沒有豎。

  把這個字工整地寫在課堂生成單的方框內。

  3、指生讀古詩,試著讀出節(jié)奏,讀出古詩詞的韻味。

  4、齊讀古詩。

  五、曉詩意,悟詩情

  過渡:通過朗讀,你知道這是描寫哪里的嗎?(結合春城引導)

  拓展有關“長安”的詩句: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李白的“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一)學習前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1、合作探究: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長安城春意濃濃?

  預設1:春城

  詩人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全城景物盡收眼底!按撼恰币辉~,凝練而華美。“春”是自然氣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xiàn)出無限的美好和遐想。

  預設2:飛花

  (1)理解“飛”的含義,換詞體會“飛”字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感受“飛”字動感更強,明寫花而暗寫風。

 。2)結合雙重否定詞“無處不”感受春城的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3)指導朗讀。

  預設3:御柳斜

  (1)理解“斜”的意思,感受柳的姿態(tài)美

 。2)結合“斜”字,體會明寫柳而暗寫風

 。3)引導學生思考:既然是皇城,肯定有很多珍貴稀奇樹種,為什么要選取最為常見的“柳”來寫呢?引導學生結合寒食節(jié)“折柳插門”的習俗來思考。

  補充資料:按古時的風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門,熄滅舊火,重取新火,取的新火往往是榆柳之火。

  2、齊讀前兩句,邊讀邊想象畫面?梢约尤胱约旱南胂螅谜Z言描述。

  教師總結:這飛花、這斜柳、這東風,構成了一幅靈動的長安春景圖。(板書)

  (二)學習后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過渡:白天的長安城春景靈動,春風浩蕩,令人沉醉。夜晚的長安又是怎樣的呢?齊讀后兩句。

  1、說一說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為想象到的畫面取個名字。(板書:日暮傳燭圖)

  3、發(fā)揮想象: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輕煙散入權貴豪門之中,權貴豪門在家里點著蠟燭做什么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4、情感共鳴:如果你是長安城的百姓,舉國上下都在禁火、吃冷食,而豪門權貴家卻燈火通明,你有什么感受?

  5、理解后兩句主旨:表達了對豪門權貴的諷刺與不滿。

  6、體會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

  7、指導朗讀,讀出不滿與憤懣。(男同學、女同學、齊讀)

  六、多元解讀、豐富理解

  過渡:關于《寒食》這首詩主旨的解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

  1、以講故事的形式,配合ppt動畫講解《本事詩》中記載。

  據《本事詩》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這首詩,欲賜作者一個不錯的職位,但當時的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內臣奉旨后詢問是哪一個韓翃,德宗當即親書此詩,批示“與此韓翃”,這個故事,成為千古佳話,可見其詩極受推崇。

  2、出示《詩境淺說》中記載:“二十八字中,想見五劇春濃,八荒無事,宮廷之閑暇,貴族之沾恩,皆在詩境之內。以輕麗之筆,寫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時傳誦也!

 。1)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詩評描寫的是什么景象?

 。2)回顧古詩,引導學生總結:前兩句寫景,贊美春天的生機勃勃,美麗風光。后兩句記事,寫出了皇帝賜火,五侯承恩的景象。

  (3)思辨:從這兩段材料來看,這首詩是贊還是在諷?學生體會贊的是什么。

  教師總結:讀書是一場修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屈言茍同,不違心附和,允許多種聲音存在,進行多元化解讀,做到通達而不偏執(zhí)即可。不管你贊同哪一個觀點,就請你帶著自己的理解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學生配樂自由讀、教師范讀)

  課堂小結: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人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青睞,正是我們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節(jié)日風俗蘊藏在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小詩中,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xù)搜集。

  作業(yè)設計:

  必做:1、默寫《寒食》。2、搜集有關寒食節(jié)的其他古詩。

  選做:1、根據古詩《寒食》的描寫,想象畫面,將想到的內容畫下來。2、自編曲調,吟唱《寒食》。

  板書設計:

【《寒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寒食教學反思10-10

寒食節(jié)作文11-28

寒食節(jié)的由來10-08

《冰花》教學設計 冰花教學設計12-12

關于寒食節(jié)作文11-15

欣賞與設計教學設計05-24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

教學設計04-19

(精選)教學設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