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教學設計15篇【集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燈籠》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燈籠》教學設計1
一、活動目標
1、學習在一定范圍內(nèi)大膽地進行作畫,并正確使用剪刀,剪出細長條,制作簡單的平面燈籠。
2、培養(yǎng)技巧和藝術氣質。
3、培養(yǎng)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jù)所觀察到得現(xiàn)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4、體驗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班級內(nèi)架好相應的線,懸掛燈籠用、PPT課件。
。2)各種色彩的正方形和圓形紙若干。
。3)記號筆、雙面膠每人一份。
。4)各種形狀的'小燈籠實物若干。
三、活動過程
。ㄒ)活動導入:
“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到了,我們有幾個小朋友帶來了小燈籠打扮教室,你們看看,這些燈籠夠了嗎?不夠我們該怎么辦?
(二)講解示范:
。1)提問:你看到過什么樣的燈籠?
(2)告訴幼兒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正方形和圓形的彩紙。
。3)請個別幼兒在紙上大膽作畫。畫前先請他說說準備畫什么樣的燈籠,老師提醒幼兒要把圖案畫大,以便讓人清楚地知道這是什么燈籠。
。4)老師示范剪流蘇。
先將一個小正方形紙折一個細長條,打開后,用剪刀從下往上剪流蘇。直至剪到剛才的折線處。
。5)將剪下的流蘇和幼兒討論后,貼在剛才畫好的燈籠的下方中間處。
(三)幼兒操作:
重點:老師提醒幼兒要將圖案畫在紙的中間,并且畫大。
難點:流蘇盡量剪細。
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作品。
(四)展示作品:
幼兒將自己做的燈籠懸掛在事先準備好的線上。然后相互介紹,和欣賞。
《燈籠》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作者童年這件難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2、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要求認識的生字有:婆、驟、墜、虧、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雜、幕、溜、虧、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詞語有:外婆、雜活、雨幕、滑溜溜、幸虧、瘦弱、恰恰、卡住、雜草、盲目、四肢。
教學重點:
了解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從作者童年難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教學準備:
小黑板、教學掛圖、課文朗讀錄音或者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引語,導入新課。
大家見過燈籠嗎?為什么會有滿山的燈籠火把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分段,歸納段意。
第一段(1):講我小時候在農(nóng)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講我在大雨中一個人從田里回家,墜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堅持著,并堅信親人會來救援。
第三段(6—8):講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著燈籠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齊讀。
2、你讀懂了什么?
五、作業(yè)
1、書寫生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內(nèi)容,得到成長的啟示。
2、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學,教師輔導
1、出示自學提綱
。1)我回家時的天氣怎么樣?
。2)我墜入土井里,先是怎樣的表現(xiàn)?后來又是怎樣的表現(xiàn)?用“——”劃出我內(nèi)心活動的句子并體會。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親人們援救我的急切心情?
。4)課文中哪些情景使你感動?
2、教師巡回輔導。
三、學生輿論,互解疑難。
四、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完成提綱(1)。
2、完成提綱(2)。
。ǔ砷L的啟示:一是在危難之中不僅要勇敢、堅強,還要做到遇事冷靜,學會動腦筋想辦法,能自我保護;二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親人、朋友的關心幫助。)
3、完成提綱(3)。
五、品詞品句,質疑問難。
1、完成提綱(4)。
2、把你認為最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讀出來。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3。
2、有感情朗讀課文。
《燈籠》教學設計3
活動目標:
1.學習制作圓柱體、長方體、三菱柱等不同樣子的福燈籠。
2.能用描畫、剪紙、粘貼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裝飾福燈籠。
3.感受福燈籠帶來的喜悅,體驗制作福燈籠的樂趣。
4.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yǎng)他們膽創(chuàng)新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作畫習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學習制作不同樣子的福燈籠。
2.難點:能用描畫、剪紙、粘貼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裝飾福燈籠。
活動準備:
1.經(jīng)驗準備:幼兒有寫毛筆字及剪紙的經(jīng)驗。
2.物質準備:
、挪噬垺⒘凉饧、彩紙、皺紋紙、彩筆、毛筆、干花、小剪刀、膠水、雙面膠等材料若干。
⑵教師自制福燈籠俘、燈籠展示課件、背景音樂、仿真樹、布置有民間特色的“炕”作為幼兒操作臺等。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看課件,以社區(qū)活動“福燈籠賽”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制作燈籠的樂趣。
1.播放課件,引導幼兒交流自己見過的燈籠,豐富已有經(jīng)驗。
提問:剛才課件里有什么樣子的燈籠?你還見過什么樣的燈籠?是什么材料做的?
2.以社區(qū)舉行“福燈籠賽”,激發(fā)幼兒制作燈籠的興趣。
二、教師出示自制的福燈籠,引導幼兒知道制作燈籠的方法。
1.教師出示自制的福燈籠,提問:燈籠上有什么?由幾部分組成?引導幼兒知道燈籠由燈籠提手、燈籠身體、燈籠穗子組成。
2.出示步驟圖,引導幼兒嘗試按照步驟圖制作三棱柱。
、盘釂枺簾艋\身體是什么樣子的.?三棱柱是怎么做出來的?
、瞥鍪静襟E圖,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總共有幾步、有陰影部分、有對折線、箭旺表對折的方向。)
、墙處煶鍪窘榻B不同對折線的卡紙,鼓勵幼兒仔細觀察看看有幾根對折線,并嘗試按照對折線自由探索,看看都能折出什么樣子的燈籠身體。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操作示范,并小結提升:折的時候要沿線對齊,折過的地方要壓平。
3.教師介紹材料,鼓勵幼兒膽選擇,制作和裝飾福燈籠。
出示各種制作材料及福字,引導幼兒采用描畫、剪紙、粘貼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裝飾福燈籠。
小結:可以用多種方式來體現(xiàn)福燈籠的“!弊郑部梢杂米约合矚g的方式來裝飾燈籠。
3.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制作福燈籠的樂趣。
、庞變鹤杂蛇x擇操作材料,膽設計,提醒幼兒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撇シ乓魳,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助能力稍弱的幼兒,鼓勵幼兒制作出不一樣的福燈籠。
4.師幼共同欣賞、評析作品,分享成功的快樂。
⑴懸掛“福燈籠”:出示社區(qū)背景圖,請幼兒將制作好的“!睙
籠懸掛到“福氣多多樹”上;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欣賞和評析,提問:你是制作福燈籠的?你喜歡哪個福燈籠?為什么?
、普堄變簬е约褐谱鞯母艋\去參加社區(qū)“福燈籠”賽,自然結束活動。
延伸活動
1.引導幼兒回活動室,進一步裝飾自己的“福燈籠”,參加社區(qū)賽。
2.區(qū)角活動:提供更多材料,引導幼兒膽想象,自由制作多種多樣的福燈籠。
課后思:
一、活動聯(lián)系生活,重視幼兒興趣、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本活動選自省編教材主題活動《冬天的故事》,此活動雖然出自冬天主題,但幼兒對燈籠的喜愛不單單停留在春節(jié)或元旦。恰巧社區(qū)開展的系列傳統(tǒng)文化活動中,有燈籠展覽這一環(huán)節(jié),結合當?shù)氐奶厣顒,能更好的體現(xiàn)“藝術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這一教育理念。活動中我采用了欣賞、探索、創(chuàng)作等相結合的手段,培養(yǎng)了幼兒感受美、表現(xiàn)美的情緒,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膽裝飾和創(chuàng)作,并且圍繞
活動的關鍵字“!,根據(jù)幼兒的能力水平,自主選擇用毛筆寫、剪紙、描畫等多種方式表現(xiàn),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自然融合其中。
二、根據(jù)幼兒的不同能力,正確評價幼兒,保持其制作的樂趣與熱情。
我在巡回指導時,緊扣教學目標,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膽制作與裝飾,并及時對幼兒的作品給予肯定和表揚,助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孩子們在不斷的鼓勵中熱情滿滿,制作興趣高漲。
三、尊重幼兒的意愿,滿足幼兒的制作需求。
在活動后期,個別幼兒制作興趣高漲,我及時提醒幼兒,可以活動后繼續(xù)裝飾,并且在活動結束后,與幼兒一起繼續(xù)裝飾自己的福燈籠,孩子們對于參加賽,自信滿滿。
《燈籠》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燈籠》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品味課文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分析寫作方法,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解其中民俗的價值和意義!稛艋\》寫于20世紀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燈籠”為話題,串聯(lián)起早年鄉(xiāng)村生活的諸多記憶,表現(xiàn)舊時的鄉(xiāng)村民風民俗,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同時還以小見大,借“燈籠”這一形象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愿為保衛(wèi)國家充當“馬前卒”的意志和熱情。因此,在教學時還應開放視野,盡力還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蘊,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并理解重點字詞。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3.學習作者如何根據(jù)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4、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
【教學重點】
1.準確認讀并理解重點字詞。
2.學習作者如何根據(jù)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教學難點】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2、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
2)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查閱書籍或上網(wǎng)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寫作背景。
2、教師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及作者的愛國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看看下面的謎語,猜猜謎底是什么?
A、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里開花放光明,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紙里包著火。(打一物)
C、千窟窿,萬窟窿,上下兩個大窟窿。(打一物)
D、一個壇子兩個口,里頭坐著紅小鬼。(打一物)
E、一個壇子兩個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將軍筑城自圍,紙將軍四面包圍,鐵將軍穿城而過,木將軍把守后門。(打一物)
G、墻里開花墻外紅,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來花又謝,
一場歡喜一場空。(打一物)
學生自由發(fā)言猜謎。
教師:沒錯,這些謎語的謎底都是一樣的,就是“燈籠”。
2、教師:同學們,提起燈籠,你會想到什么呢?春節(jié)張燈結彩的喜慶?元宵節(jié)的游神燈會?還是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
燈籠,在如今人們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節(jié)日喜慶的象征;但在電燈尚未出現(xiàn)和普及的時代,燈籠卻是人們?nèi)粘I畹谋匦杵,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手中燈籠點亮,指引人們返回溫暖的家中;村口紅燈高照,慰藉著孤行客“四面虛驚”的心;宅第紅燈高掛,則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和權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吳伯蕭的《燈籠》,去了解在那個特殊時期燈籠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
二、教學步驟
步驟一:了解傳統(tǒng)的“燈籠”文化,走近作者
1、燈籠文化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籠狀燈具。其外層多以細篾或鐵絲等制骨架,而蒙以紙或紗類等透明物,內(nèi)燃燈燭。供照明、裝飾或玩賞。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
經(jīng)過歷代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多媒體課件展示燈籠圖片)
2、走近作者(學生分享查找到的內(nèi)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簫,山東萊蕪人。筆名曾有山屋、山蓀,都很少用。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吳伯蕭散文集》中。代表作《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
3、背景解讀(學生分享查找到的內(nèi)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發(fā)動“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shù)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蕭。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yè)余寫作,舒解一腔積郁。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厥幹鴲蹏髁x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
步驟二:讀讀寫寫,積累語基
1、生字詞注音,掃除閱讀障礙
爭訟(sòng )領域(yù)斡旋(wò)靜穆(mù)
思慕(mù)悵惘(wǎng )鏘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龕(kān)霍驃姚(piāo)
2、解釋重點詞語。
爭訟:因爭論而訴訟。
領域:從事一種專門活動或事業(yè)的范圍、部類或部門。
斡旋:調(diào)停調(diào)解。
靜穆:寂靜肅穆。
思慕:還念,追慕。
悵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悵迷惘。
鏘然:形容金寶珠玉等聲音清脆。
褪色;顏色失去鮮艷,變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燒原野。比喻勢態(tài)不可阻擋。
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
步驟三: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下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于燈籠的哪些記憶?
(2)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xiàn)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3)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火把,數(shù)探海燈,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段話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2、師生共同探討完成上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于燈籠的哪些記憶?
明確:作者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筆法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情感和文化兩個角度來抒寫燈籠。
情感上:挑著燈籠,迎回祖父,祖孫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村頭掛燈,給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張燈,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致;對宮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
(2)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xiàn)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明確: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yè)績,是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作者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回憶中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xiàn)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
(3)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火把,數(shù)探海燈,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段話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明確:作者熱烈贊頌古代將領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fā)了作者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抗擊日寇。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diào),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作鋪墊。
步驟四: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①燈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慈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xiāng)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引發(fā)作者聯(lián)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fā)愛國熱情。
(2)“燈籠”在課文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①起線索作用,串聯(lián)各個材料,所有的敘事都與“燈籠”有關;②寄托著作者對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親人的懷念,引發(fā)作者對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
步驟五: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第2段中“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wǎng)里擠著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換成“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我能記起很多這樣的往事”?為什么?
明確: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回憶的思緒比喻成一張網(wǎng),把腦海里眾多的思緒說成是“擠”在一起。形象地表達出了“我”與“燈籠”之間結下的緣分之多,使表達顯得形象生動,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而改句平凡,沒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燈籠,就會想起……《司馬懿探山》”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排比。連用五個“想起”,將“我”由燈籠引起的一系列回憶娓娓道來,將“我”回憶中最美好的鄉(xiāng)村風俗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令讀者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
3、請從修辭的角度欣賞下列句子,說說怎么體現(xiàn)“我”對燈籠的喜愛?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
明確:將“燈籠”的光與“太陽”的光、“月華”“繁星”的光相提并論,強調(diào)了“我”對“燈籠”的情有獨鐘。
4、本文運用了散文的自由筆法,請你結合文章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
明確:作者以“燈籠”為線索,順著自己的思緒,寫了夜晚挑燈接祖父、母親囑咐“我”上下燈學打燈籠、元宵節(jié)看燈猜謎、族姊遠嫁看燈火、在紗燈上描宋體字燈回憶,以及由宮燈引發(fā)的聯(lián)想和塞外戰(zhàn)場上的燈籠,雖意緒紛繁,卻主題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現(xiàn)了鄉(xiāng)情民俗和家國情懷,表達了燈籠對自己的重要意義。
步驟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學生分小組討論,自由發(fā)言,教師作適當?shù)奶崾尽?/p>
1、作者說“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你認為這個“馬前卒”是否有明確的指向?
(提示:從寫作背景和文章結尾部分內(nèi)容來看,很可能與抗戰(zhàn)有關。)
2、課文第十段寫了“處境可憫”的漢獻帝,有無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個末代皇帝,國破家亡,暗示當時中國面臨的險惡處境。)
三、布置作業(yè):
請針對“你認為在霓虹燈閃耀的今天,燈籠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這一問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反思
在這節(jié)課中,借助謎語導入新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究的氛圍很熱烈。但現(xiàn)在的生活已經(jīng)無法完全的展現(xiàn)燈籠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學生對于作者借助燈籠表達的愛國情感難以完全理解。接下來的教學中將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
《燈籠》教學設計5
一、說教材
《滿山的燈籠火把》是小學語文S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記敘了作者小時候有一次遇到了危難,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動援救的動人情景。教育學生在危難面前要勇敢、堅強、聰明以及關心他人、愛護他人。
二、說學情
本單元以“成長”為主題,寫了不同人物在成長過程中難以忘懷的事情。他們當時的年齡與學生比較接近,學生讀起來容易產(chǎn)生共鳴。四年級的學生比較活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不難體會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來,但要學生從作者的身上得到一定的啟示,這有些困難,需要教師教學時注意啟發(fā)引導。另外,理解“只有眼淚在不停地流著,是熱的”這句話時,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jù)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新詞。
2、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的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會用“堅持、渴望、滿山遍野”各寫一句話。
。ǘ┻^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讀、找、劃、議、悟、說”的方法學習課文,讓學生深刻理解全村人對我的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我”在危難之中的堅強、勇敢、聰明,教育學生關心他人,愛護他人。
(四)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ㄎ澹┙虒W難點:
讓學生從作者童年這件難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四、說教法
根據(jù)本篇課文特點和本班學生特點,在教學中我采取這樣的方法:
。ㄒ唬、以讀代講,悟真情。“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盡情地去朗讀、感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ǘ、品詞析句,重理解。教學中,通過重點詞句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從中得到啟示。
。ㄈ、圖文結合,助體會。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知畫面,體會當時惡劣的天氣以及滿山遍野都是燈籠火把的.壯觀景象。
五、說學法
本課,針對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經(jīng)驗,我引導學生采用如下一些學習方法:
(一)、采用“讀、找、想、議、悟、說”的方法,理解課文內(nèi)容。
。ǘ、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六、說教學程序
本課我打算用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這里我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序。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大約4分鐘)
1、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一,請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圖中的小朋友,你會怎么做?
。ㄔO計意圖: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讓學生觀察插圖,主要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為理解整篇課文內(nèi)容做好了鋪墊。)
2、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教師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大約7分鐘)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ㄔO計意圖:主張閱讀的自主性,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做到讀思結合,可以增強讀的效果。)
2、再讀一讀課文,把你認為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
。ㄔO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三)、圖文結合,讀中感悟:(大約20分鐘)
1、再次多媒體出示圖一,讓學生邊看圖,邊勾畫文中描寫天氣的詞語,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教師相機板書:下大雨抄近路
(設計意圖:進入情境是理解下文的必要前提。圖文結合,能夠引導學生了解當時的惡劣天氣,使學生能身臨其境。)
2、學生了解了當時的天氣以后,引導學生思考:“我”是怎么墜入那口土井的?當時的情景怎樣?學生答問,教師相機指導:由于腳滑,“我”不慎墜入土井中,當時非常的害怕著急、無助。并板書:腳下滑墜井中
3、接著,我追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是怎么做的呢?請學生默讀課文第3-5自然段。在這里,我設計了三個小環(huán)節(jié):
。1)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①我為什么不再掙扎了,不再哭喊了?②用自己的話夸夸文中的“我”。
。ㄔO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環(huán)節(jié)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為主,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我讓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到討論中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2)再用課件出示表現(xiàn)“我”在危難之中勇敢堅強、沉著冷靜、遇事動腦筋想辦法的句子:“不能再這樣盲目地胡亂掙扎了,亂掙扎的結果只會更壞,我應該保存體力,堅持著不再往下掉,等人來援救。我知道親人一定會來救我!薄半m然四肢已經(jīng)發(fā)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的往下陷了一點兒,可是我仍然堅持著,堅信著。”學生齊讀句子,結合上下文理解“堅持”的意思,然后請學生用“堅持”說話。
。3)再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并說說自己從中得到的啟示。教師相機板書:明白保存體力
。ㄔO計意圖:通過反復的朗讀、感悟,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我”在危難之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敢堅強、沉著冷靜、遇事動腦筋想辦法,能自我保護的意志品質,這是一般年齡較小的孩子不容易做到的。)
4、提問過渡,引入下一部分的學習:是啊,這樣的情景既驚險又令人感動!文中的“我”在努力地堅持著,等待親人來救他,那結果怎樣呢?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的第6-8自然段。
。1)教師課件出示圖二,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并結合課文找出描寫鄉(xiāng)親們打著燈籠火把來找“我”的句子。
。ㄔO計意圖:課件的展示,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到滿山遍野都是燈籠火把的壯觀景象,加深感悟鄉(xiāng)親們對“我”的愛。)
。2)教師再用課件出示句子:“突然,從遠處村莊的方向傳來我急切渴望聽到的聲音,那是一聲又一聲焦急、親切而悠長的呼喚。緊接著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線,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滿山遍野的燈籠火把,越來越近,越來越亮……頓時,我淚如泉涌!
、僦笇W生朗讀句子,結合上下文理解“渴望”“滿山遍野”“淚如泉涌”的意思,請學生用“渴望”和“滿山遍野”說話。
、谧寣W生說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墼僮寣W生帶著感動的語氣讀句子,加深感受。
。3)用課件出示句子“只有眼淚在不停地流著,是熱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讓學生體會到這淚是感動的淚,更是感激的淚。教師相機板書:得救淚如泉涌(并將板書串成心形)
(設計意圖:通過品讀句子,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親情、友情是偉大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心,那世界將充滿溫情,充滿陽光。)
。ㄋ模┛偨Y全文,拓展練習(大約9分鐘)
本環(huán)節(jié),我主要分成兩步來進行教學:
1、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說讓學生懂得在危難面前要勇敢堅強,要動腦筋想辦法,能自我保護,教育學生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熱心地幫助他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得到親人、朋友關心和幫助的事情。
。ㄔO計意圖:將課堂與課外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能將課堂上的感悟用于實際生活中,珍惜親情,獻出愛心。)
最后,師生在歌曲《愛的奉獻》中結束本課。
七、說教學評價
本節(jié)課,我緊緊地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展開教學,充分地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把課堂內(nèi)外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此外,本節(jié)課通過教學,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懂得了在危難面前自己應該怎么做,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
《燈籠》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生字,利用偏旁表義的識字方法識記“紗”,區(qū)分“瓣”“辯”以及帶有立刀旁的字,觀察比較寫好“件”和“味”,“舌”和“姑”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讀好第三自然段。
3. 能借助圖片理解“滾圓晶瑩”“細碎”等詞的意思,并體會詞語搭配的恰當性。
4. 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燈籠果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燈籠果的喜愛之情。
5. 能用“那么......那么......”進行句式練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今天,有一個長得像小燈籠的水果想來和我們交個朋友,想不想認識它?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燈籠果。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寫寫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 輕輕打開書108頁,自由出聲讀一讀這篇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擺放燈籠果,識記詞語。
。1)同位兩人合作摘果實。男生指,女生讀,邊讀邊擺。交流識字方法。
(2)指名交流識字方法
①關注花瓣:誰有辦法來記住瓣?瓜類的籽兒。
【出示三個字】,哪里不同?根據(jù)偏旁表義誰來猜猜這兩個兄弟都跟什么有關?
辯:辯論,爭辯。
辨:分辨,辨別。
【出示詞語:剝開 紗衣】這兩個字你能不能也用偏旁表義,學一個想一串的方法來學習學習?
(4)出示拼音收詞卡:根據(jù)音節(jié)找詞語卡片,邊讀邊收。
指導書寫:件、味。
(1)觀察,他們有什么相同點?
。2)兩條豎哪里不一樣?(當豎是最后一筆的時候要寫成懸針豎,不是最后一筆的時候要寫成垂露豎)
。3)觀察口字旁:寫在哪里最合適?上邊。
(4)教師范寫。學生練寫一個。
(5)投影得星展評.
4.語文書翻開108頁,指名一豎排分段讀文。
6.評議朗讀,F(xiàn)在你對燈籠果都有了哪些了解?(2人)
三、品讀一二段
1. 快看,金黃色的燈籠果,它穿著一件夏姑姑給的紗衣,輕輕跳到了我的手心里。誰想也讓他跳到你的手心里?讀讀這一小句吧。
2. 關注軟:這個字誰會讀?你有什么辦法記住它? 【出示軟的象形字】誰能讀出這種軟軟的感覺?指名。
四、精讀第三段
1. 自己讀讀第三段,看看都寫了燈籠果的什么呀,拿起筆來圈一圈。
2. 學一二段的時候我們知道了軟的紗衣,加上一個好詞,就把紗衣說的更具體了。第三段里有很多好詞也來形容了它們,能不能幫他們找找朋友?一組同位上來找,其他同學邊讀書邊在學習紙上連一連。
3. 出示短語。開火車來讀一讀。
4. 軟軟的紗衣像野菊展開了可愛的花瓣,這么可愛的花瓣誰來讀一讀?
5. 剝開了紗衣,找到?jīng)]有,哪個才是它的果實為什么? “晶”也是生字,什么方法記住它?,三個日,晶瑩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讀詞,讀句子。男生讀。女生讀。
6. 它是那么——圓,那么——亮,你能不能也用那么。。。那么。。。來說個句子?全班交流。
7.剛才我們找到了果實,仔細觀察圖片,果實里面又藏著什么?(籽兒)我們沒有剝開,怎么能看到這些籽兒的?(皮薄的.透明)想象著透明的皮,誰來美美的讀讀?
8.找五名同學來讀讀這一段。
五、自讀第四段引讀第六段
1. 這么美的燈籠果味道到底如何?請同學們先嘗一嘗手里的燈籠果,再來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第四段。
引讀:燈籠果,真是一盞小小的————,一盞亮亮的————。
六、指導書寫“舌”“姑”
1.燈籠果啊還有一個名字,叫姑娘。猜猜為什么叫姑娘?
2.【出示姑 舌】這兩個也是本課的生字。怎么把他們寫好?觀察相同點和不同點,請你也運用這種方法,回家自己觀察觀察,來把這兩個字寫會寫美觀。
八、作業(yè)布置
必做:1.觀察相同點和不同點,自主學寫“舌”“姑”兩個字。
2.美美地讀讀課文,向爸爸媽媽介紹一下燈籠果。
選作: 搜集燈籠果資料,與同學交流。
九、板書設計
燈籠果
軟軟的 紗衣
滾圓晶瑩的 果實
透明的 皮
細碎的 籽兒
《燈籠》教學設計7
一、說教材
1、說內(nèi)容:《滿山的燈籠火把》是小學語文S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個成長故事,記敘了作者小時侯住在農(nóng)村的外婆家,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傍晚,獨自一人從田里回家,不幸墜入土井,經(jīng)過掙扎和等待,最后被鄉(xiāng)親們救起的感人故事。
2、說插圖:文章配有兩幅形象生動的插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由觀察插圖產(chǎn)生與文本對話的強烈愿望,對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ㄒ唬┙虒W目標
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單元導讀與要求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基礎(學生第一課時已掌握了生字、熟讀了課文,對課文內(nèi)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以新課程倡導的理念為指導,我把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體味真情。
。ā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把朗讀和理解作為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讀、找、議、悟、說”的方法學習課文,從而深刻理解內(nèi)容。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注意抓住文中講述的事例,用心體會,從別人的成長經(jīng)歷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長的東西!保
3、情感目標:體會“我”在危難之中的堅強勇敢,教育學生關心他人,愛護他人。
。ā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應體現(xiàn)時代要求。要使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
。ǘ⒔虒W重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ㄖ攸c成因:新課標指出四年級學生重在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這對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
難點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得到成長啟示。
。y點成因:小學生限于社會經(jīng)歷及智力發(fā)展,并且大多數(shù)屬于獨生子女,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下成長,缺乏“苦難”的體驗。)
三、說教法與學法
。ㄒ唬┱f教法:
在教學中我采取這樣的方法:
1、朗讀感悟法。
(閱讀教學,“讀”占鰲頭。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讓學生盡情地去朗讀、感悟,體會。)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內(nèi)容的感染力,激發(fā)興趣,誘發(fā)情感,使學生在情感上和行為上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ǘ┱f學法:
1、自主學習法
2、合作學習法
。ā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為主,讓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到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一,請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圖中的小朋友,你會怎么做?
。ń柚鍒D,讓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請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想:課文中的“我”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我”又是怎樣做的?結果又怎樣呢?
(主張閱讀的自主性,抓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整體把握課文,交給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2、學生展示自學成果。
(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
三、品讀感悟(突出重點)
①自讀自悟:默讀課文,想一想:哪一句感動了你?
、诤献魈骄浚簩W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埏L采展示:請小組代表讀被感動的'句子,并與大家分享感動的理由。
④集體研討:指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加深感悟。
反復指導學生入情入境朗讀句子。
。ā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文,自我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找到哪一句,我就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哪一句,與學生一起理解,一起感悟,受到啟發(fā)。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讀句子,逐步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四、聯(lián)想體驗(突破難點)
在語文學習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這樣可以對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對理解課文有很好的作用。
①、找到鄉(xiāng)親們救“我”的動作,并設身處地演一演,體會鄉(xiāng)親們對我的關愛;
、凇⑾胂1:鄉(xiāng)親們摟著我,輕輕的拍著我的背,會對我說些什么呢?
學生根據(jù)自己平時的生活體驗,可能會說:“孩子,你受苦了!薄昂⒆,你不要怕,有我們在,你不會有事的!薄燕l(xiāng)親們對孩子的那種關愛之情形象的表現(xiàn)了出來。在理解后邊的:“我不停地流著淚,是熱的!边@句時,問題迎刃而解,孩子們體會到“我”被救了,被鄉(xiāng)親們深深的感動了,所以流下了眼淚,這是激動的淚,是感動的淚……
想象2:看到那滿山的燈籠火把,面對那善良的鄉(xiāng)親們,“我”會對鄉(xiāng)親們說什么呢?
此時,老師就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回答點撥:我們也要做個有愛心、善良的人。
五、升華拓展(總結全文)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說一說——讓學生暢所欲言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作者,你感動了我,讓我學會了。
鄉(xiāng)親們,你感動了我,讓我學會了。
(通過學生的說讓學生懂得在危難面前要勇敢堅強,要動腦筋想辦法,能自我保護;教育學生關心他人,熱心地幫助他人。再次強調(diào)重難點。)
②、想一想——溫馨提示:小學生怎樣進行自我保護?
。ㄗ寣W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懂得在危難面前自己應該怎么做,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寫一寫——布置作業(yè):讓孩子們寫一寫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得到親人朋友關心幫助的小片段。
五、說板書
略
《燈籠》教學設計8
活動目標:
1、愿意參與手工制作的活動,并大膽進行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2、懂得用正確的.方法和步驟進行粘帖活動,懂得進行收拾。
活動過程:
1、幼兒認識活動的材料和成品,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幼兒進行制作。
3、把幼兒的成品進行展示,幼兒之間進行互相的欣賞。
指導重點:
1、教師幫助幼兒了解活動的過程和步驟。
2、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幼兒收拾自己使用過的物品。
3、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感受。
環(huán)境材料:
長方形的各色蠟光紙若干;黃色的長條形蠟光紙若干;糨糊少許、抹布若干。
《燈籠》教學設計9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剪、貼、穿的方法來制作紅燈籠,體驗做做、玩玩的快樂。
2、注意安全,知道用完后要將剪刀、筆等放回原處。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的小燈籠、自制燈籠的步驟圖。
2、紅色蠟光紙、剪刀、筆、彩線、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1、欣賞教師自制的小花燈。
指導語:元宵節(jié)到了,我們看到了許多美麗的.花燈。今天,老師自己也做了一盞花燈,它是什么樣子的?是用什么來做的呢?
2、觀察操作材料和步驟圖,了解制作燈籠的方法。
。1)觀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2)觀察步驟圖,了解制作燈籠的方法。
(3)討論活動規(guī)則。
3、嘗試用剪、貼、穿的方法來制作紅燈籠。
4、手提燈籠,相互欣賞。
延伸活動:
開展《聽鼓點玩燈》的游戲,體驗做做、玩玩的快樂。
《燈籠》教學設計10
工具和材料:
長方形卡紙一張,直尺一把,鉛筆一枝,雙面膠一卷,介紙刀一把,線繩一根。
制作過程:
第一步:量距離
在準備好的卡紙上面,按1cm為間隔,從卡片的一端開始,劃分出若干等距離的線,并用鉛筆描繪出來。
第二步:切卡紙
用介紙刀沿著剛才劃線的.地方切開,注意,不能切得長短不一,不然做出來的燈籠會很不勻稱。
第三步:卷卡紙
在切好卡紙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卡紙卷一下,呈現(xiàn)一個弧形。做到這一步呢,燈籠的大致輪廓就出來了。
第四步:剪垂穗
我們都知道燈籠下面都有一些很很飄逸的穗穗,現(xiàn)在我們就來剪出這些穗。用剛才卡紙的邊角料,間隔著剪,要密集一些,這樣穗才會飄逸好看。最后將剪好的穗貼在弧形卡紙下面的一周上。
第五步:貼線繩
成敗在此一舉了。在已經(jīng)對貼好的燈籠上面,在水平角度上各貼上線繩,記住,線繩之前應該先裁剪成兩段,長度要一直,不然提燈籠的時候就無法保持平衡了。
結束語:
燈籠完成啦。過程不是很復雜,只要靜下心來,一步一步地跟著做,就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小燈籠。
《燈籠》教學設計11
目標:1.比較燈籠的不同特征,理解加法的意義,學習5以內(nèi)的'加法。
2.通過掛燈籠活動,知道燈籠是我們中國人喜慶時特有的飾物。
準備:
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各種燈籠,加法卡片若干。
過程:
一、說說燈籠
出示燈籠,討論:什么時候你看到燈籠?為什么大家喜歡掛燈籠?
小結:在中國的許多喜慶的節(jié)日里,例如馬上就要來到的國慶節(jié)。大家都喜歡掛燈籠,因為燈籠象征著紅紅火火,看上去特別的.熱鬧。
二、比比燈籠
出示不同的燈籠:
提問:這些燈籠一樣嗎?哪里不一樣?(顏色、大小、花紋等)
小結:在我們中國,人們制作了各種形態(tài)各異的燈籠在節(jié)日里裝扮著我們的.環(huán)境,讓我們的環(huán)境更加的美麗。
三、掛掛燈籠
1.出示式題卡及其掛著的燈籠。
討論:2+3=5,這根繩子上掛了幾個燈籠?為什么掛5個?2個紅燈籠表示哪個數(shù)字?3個黃燈籠表示哪個數(shù)字?
小結:2了紅燈籠加上3個黃燈籠,一共是5個燈籠?梢杂盟闶2+3=5表示。
討論:2+3=5,1+4=5。這根繩子上掛了幾個燈籠?為什么掛5個?
小結:原來同樣5盞燈籠可以用不同的算式題表示。
2.個別幼兒操作。
按照畫面上的式題,在繩子上掛燈籠,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3.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
看!城墻上的.燈籠要掛起來,請你們一起來幫忙。
師巡回指導:請你們仔細觀察上面的加法題目找到相應答案的燈籠,將它掛起來。
四、交流分析
1.與同伴互相交流自己是怎么掛燈籠的。
1)找一找一串燈籠下不同的'算式題,說說它們不同的意思。
2)找一找兩串燈籠下相同的算式題,說說它們不同的意思。
3)尋找不同燈籠下掛著的相同算式題,體會相同算式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2.找找有沒有掛錯的燈籠?錯在哪里?怎么掛?
3.拓展:想一想,一道算式題中,將5個燈籠怎么樣排列才會好看。例如:aabaa或ababa等,并將它們布置成不同的樣式。
《燈籠》教學設計1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繼續(xù)學習看圖示折紙,先折“雙三角”再折出燈籠。
2、發(fā)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發(fā)展幼兒空間辨別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4、增進參與環(huán)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張彩色方形紙;顏色有紅、黃、綠等。
2、操作卡片《燈籠》折紙圖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氣成品1份,裝飾好的燈籠一只。
3、彩色長紙條、剪刀、漿糊、棉簽、顏料。
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幼兒學習折疊方法—幼兒操作—評價活動。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教師:國慶節(jié)時,小朋友們在大街上看到掛在店門口那圓圓胖胖的是什么?
2、引導幼兒學習燈籠的折疊方法。
。1)出示折紙圖示,明確圖上各符號所代表的意思。
(2)幼兒按操作卡片圖1、圖2、圖3折好:圖1把正方形紙對角折成三角形;圖2、圖3把兩只尖角分正反對準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師出示半成品講解并演示圖4“雙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間,另一只手對捏兩道邊后,用手抹平就成圖4下面繼續(xù)圖5、圖6、圖7折成圖8,教師再拿出沒吹氣的燈籠示范吹氣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教師:請大家開始折雙三角,折好再按圖5、圖6、圖7折成圖8。折的時候注意折邊要整齊,每折好一個步驟都要用手把紙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長條紙剪成細絲狀,貼在燈籠底部,上面貼兩根細紙條作為掛的帶子,吹好氣以后再把上面的兩根細紙條連接貼好。
。2)請小朋友用顏料、棉簽,給燈籠輕輕畫上好看的圖案。
。3)幼兒操作,教師輔導。
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折紙,并指導幼兒粘貼,注意粘貼的部位并保持整潔。
3、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把做好的燈籠懸掛在窗臺上,讓全體幼兒來欣賞,找出折得好或裝飾得好的燈籠,讓幼兒說出喜歡哪一個,并說出為什么喜歡。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較高,當教師示范吹出燈籠的時候表現(xiàn)的非常新奇,還給與教師鼓掌,也由此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根據(jù)圖示一點一點的進行活動,而能力弱的則需要教師的指導或其他同伴的幫助,才能完成。但是整個活動能進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礎上能有創(chuàng)新,將燈籠變成了話筒。
《燈籠》教學設計13
活動目標:
1、學習制作簡單的福燈籠,并進行裝飾。
2、喜歡參與手工活動,體驗制作福燈籠的快樂。
3、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后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yǎng)成良好習慣。
4、感受繪畫的趣味性,體會創(chuàng)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彩色紙、剪刀、絲帶、膠棒等。
2、教師自制福燈籠一個。
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師:小朋友們,過幾天就是元旦了,你們想把我們的教室裝飾得漂漂亮亮的嗎?
1、教師出示自制的福燈籠。
師:你們覺得這個燈籠漂亮嗎?它和買的燈籠有什么不同?你們能看出這個燈籠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嗎?
2、引導幼兒講述制作燈籠的步驟。
3、教師講解、示范制作燈籠的方法。
。1)先在長方形的紙上進行裝飾。如:紙的上下兩條長邊進行裝飾。
。2)將長方形的紙圍成一個圓柱體或者折成長方體、三棱柱,并將對邊粘貼牢固。
。3)用彩紙做成小穗頭粘貼在燈籠的底部。
4、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提醒幼兒正確使用剪刀。
(2)注意滿足個別幼兒的需要,幫助個別幼兒完成作品。
活動延伸:
一起將幼兒自制的福燈籠懸掛在教師中,裝飾節(jié)日的教室。
活動反思:
為了迎接元旦,班級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燈籠。每個班級張燈結彩,貼對聯(lián),掛“!弊郑瑨鞜艋\。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對燈籠還是很熟悉的,對于這次的水粉寫生畫“新年燈籠”孩子們還是很感興趣的。
本次活動的主要目標在于:通過觀察和欣賞各種燈籠,能共用水粉筆勾畫出自己喜歡的燈籠造型并且能夠大膽選色,嘗試用水粉平涂或點彩的方法裝飾燈籠。活動開始,請小朋友們談談過新年需要什么來裝扮教室,孩子們自然而然就引出了主題。有紅色的'小貓咪燈籠,有圓形的小熊燈籠,還有圓形的大紅色燈籠……這些都是孩子們最近在教室里觀察得到的印象。當我說,“我們今天來畫燈籠”時,孩子們的眼睛閃爍著興奮與欣喜。第一環(huán)節(jié)出示燈籠時,由于孩子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小動物的燈籠上而忽略的傳統(tǒng)的花燈和大紅燈籠。這個環(huán)節(jié)應該傳統(tǒng)的燈籠放一桌,小動物造型的燈籠放一桌,讓幼兒區(qū)觀察。這是我被我忽略的問題。在燈籠的組成部分孩子們都說出了這些燈籠的基本特征,但是唯一的共同處(都有燈籠穗和手提)由于我的提問方式不夠白話,孩子們可能沒有聽懂,都沒有回答上來。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在作畫的過程中都能運用蘸一蘸,舔一舔,涂一涂;蘸一蘸,舔一舔,點一點的方法去畫自己喜歡的燈籠,但是由于第一環(huán)節(jié)忽略了燈籠的共同特,所以有兩名幼兒在畫好的小動物燈籠后又添加了太陽,草地等東西,這是沒有預料到的。在最后講評的環(huán)節(jié)也沒有給予間接的否定讓幼兒說出這兩幅作品和其他作品的不同之處,而是一再強調(diào)了動物造型燈籠的特點。
本節(jié)課雖然不是很成功,但是為以后的水粉繪畫活動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以后的課程中應該做到教師是一個活動的支持者,孩子的引導者,觀察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捕捉孩子的經(jīng)驗、信息,適當?shù)膶⒆舆M行引導、啟發(fā),使活動得以有效地開展。此外,老師也要信任孩子,能大膽的放手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交流、爭論、質疑。另外要讓幼兒多多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
《燈籠》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作者童年這件難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2、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要求認識的生字有:婆、驟、墜、虧、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雜、幕、溜、虧、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詞語有:外婆、雜活、雨幕、滑溜溜、幸虧、瘦弱、恰恰、卡住、雜草、盲目、四肢。
教學重點:
了解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從作者童年難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教學準備:
小黑板、教學掛圖、課文朗讀錄音或者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引語,導入新課。
大家見過燈籠嗎?為什么會有滿山的`燈籠火把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分段,歸納段意。
第一段(1):講我小時候在農(nóng)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講我在大雨中一個人從田里回家,墜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堅持著,并堅信親人會來救援。
第三段(6—8):講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著燈籠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齊讀。
2、你讀懂了什么?
五、作業(yè)
1、書寫生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文中的“我”從小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會遭遇挫折和意外。那么在遭遇意外的情況下,應該怎樣去應對呢?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滿山的燈籠火把》。
二、勾畫批注學習課文的2—5自然段
1、師出示課件,提出自學要求勾畫出文中可以表現(xiàn)出“我”心理活動的詞句作批注,思考“我”產(chǎn)生這種心理活動的原因。
例:天上下著大雨,身下浸著凈水,我哭著、喊著、掙扎著,兩手摳著井沿上的泥土和雜草,希望能爬上來。從“摳”這個詞可以看出“我”墜井后緊張,慌亂的心情。因為當時在那茫茫雨幕中只有“我”自己一個人。
2、學生反饋并指導朗讀,板書心理活動:害怕。
3、學生再反饋并指導朗讀,板書心理活動:鎮(zhèn)靜
4、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堅信著,堅信著?(出示課件,學生聯(lián)系前文的理解補充)
指導學生讀出這心中的信念,板書心理活動:堅信。
三、講解6—8自然段
聽:
1、親人是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給予我們力量的,“我”會堅持下去,直到聽見?(接讀)
夜好黑,“我”的四肢已經(jīng)發(fā)麻直哆嗦,但我會堅持下去,直到聽見?(接讀)
2、我聽到了呼喚,多么渴望的聲音啊。結合課文內(nèi)容用“渴望”說一句話看:
3、看到了,“我”看到了火把,瞧————————(出示課件第6自然段三,四句讀)
一線,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這些加點詞,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4、完成課件填空,理解這燈籠火把里蘊含的愛,再讀第6自然段三,四句說:
5、寒雨之夜,當淚落下時,“我”分明感覺它是熱的,同桌互讀7和8自然段說說你從這熱淚中體會到了什么心情?
6、反饋、指導讀
四、評點概說
說一說你認為“我”是個怎樣的孩子?并從課文中找到依據(jù)。
五、拓展,回歸文本
1、師配樂朗誦《小小的巢》,生談感受
2、齊讀課文,整體情感的回歸
《燈籠》教學設計15
活動目標
1、增進參與環(huán)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2、運用粘貼的方法制作燈籠,促進雙手的協(xié)調(diào)配合,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購買的紅燈籠一個,圓形燈籠(三片紙做的)范樣一個,菱形燈籠(四片紙做的)范樣一個。教室里預先拉上繩。
2、毛錢做的燈籠穗子,固體膠,剪刀。
3、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紅燈籠,引起幼兒興趣。
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在哪兒見過燈籠?都見過什么養(yǎng)的燈籠?設么時候掛燈籠?
2、出示圓形燈籠范樣,幼兒仔細觀察,探索燈籠制作方法。
提問:它們是有什么紙做的?是用幾片紙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師邊示范邊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燈籠的彩色紙可以是三張,也可以是四張、五張等。
(2)對折后在彩紙的反面粘上膠,紙片的邊角要對齊、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紙時,先把穗子掛線夾在燈籠中間。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完成作業(yè)后熱心幫助別人。
。2)幫助能力弱對幼兒掌握對折、粘連的方法。
5、把幼兒制作的燈籠掛起來,共同欣賞。
討論:說說哪個燈籠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燈籠范樣,引導幼兒探索制作方法,鼓勵幼兒回家嘗試制作。
【《燈籠》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燈籠》教學設計05-01
《燈籠》教學設計18篇05-01
《滿山的燈籠火把》教學設計08-27
燈籠教學反思01-09
《燈籠》教學反思04-14
做燈籠10-09
燈籠的教案02-25
燈籠樹散文10-05
紅紅的燈籠作文10-12
做燈籠作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