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優(yōu)秀

時間:2023-09-10 08:06:42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優(yōu)秀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優(yōu)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優(yōu)秀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優(yōu)秀1

  教學設想:

  《阿里山紀行》一文,是美學家吳功正先生的作品,在遣詞造句上尤見功力。若只是將游覽線路作導游式的講解,恐學生難免學之無味。因此將重點放在對字詞句的品味,并聯(lián)系過去所學,或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欣賞美的情景,以期使學生能深入文章,去體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語文之大美。

  教學環(huán)節(jié):

  1、由名句導入

  2、由填字引入文章整體把握

  3、進入阿里山特有風光——神木描寫的賞析

  4、發(fā)現(xiàn)字詞句之美,品味詞句之奇,讀出文章情味(著重把握幾個動詞、疊詞、描摹優(yōu)美的語句及蘊含人文色彩的語句)

  5、總結本課內容,結語與導入語相呼應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初一時,我們隨酈道元一起去聆聽過三峽的流水,也曾隨劉敘杰一道登臨過巍巍的鐘山。所以林語堂曾經感慨地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書)今天我們就隨中國當代作家、美學家吳功正一道,去領略大自然的另一個杰作——阿里山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自主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要求在讀的過程中抓住一個字來概括阿里山神韻。

  三、過渡: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祖國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獨特的魅力。(看黑板,完成板書)泰山天下雄,華山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呢?(引導學生發(fā)散想像,并對文章從整體把握)

  生:我認為是“美”。因為,文章所寫景色非常美,文句也非常優(yōu)美。

  生:我覺得是“靜”。因為阿里山的氛圍相當?shù)陌察o。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文章無論是寫姊妹潭,還是寫未加砍伐的原始森林,還是曲徑幽路,都充滿了一種靜謐的氣氛。

  師:從文章整體感受,的確阿里山的很多景致都被描繪非常靜謐。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生:禪,因為文章中提到“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倍U是佛教用語,給人一種非常安靜,沉靜的感覺。

  師:嗯,仿佛入定一般,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生:我覺的“奇”字好。因為阿里山的山水和“神木”非常的美,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跡。

  生:我覺得“幽”比較好,因為“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這一句讓人覺得身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人的精神似乎也更加幽深起來……

  師:嗯,更深入了,似乎不僅僅是外部環(huán)境的安靜,內心也更沉靜了。

  四、過渡:大家所講的都很有道理。我在備課的時候也找了一個字,同剛才那位同學一樣——“奇”。接下來我談談我的理由。

  凡概括一處的特征,總要從他最有代表性的景(板書)看起來。比如,蘇軾曾經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化用過來,到中國臺灣,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引入具體文段賞析)

  我們一起來看這株神木到底獨特在哪里?

 。ㄗx課文說明神木形態(tài)的語句)58米是什么樣的概念?虎丘塔48米,神木還要整整高出10米;6.5米的胸徑等于多少周長?(請學生速算)20.41米,若是一人伸開雙臂有1.5米,那么整整要14個人才能合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是怎樣的規(guī)模。(使學生對描寫對象有直觀的了解,為與作者產生情感體驗的共鳴作準備)

  所以我們看作者是怎樣形容它的。

  眾生:罕見的龐然大物。

  師:奇還奇在,即便遭受到巨創(chuàng),被劈為三段,這棵樹中巨子還是……

  生: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

  師:果然氣勢不凡。我們一起來把這一自然段讀一下。

  (生誦讀段落,后師板書讀錯字詞。指導應將這4組4字短語所表現(xiàn)的威風的氣勢讀出來。生再讀一遍。效果更好一些。)

  五、過渡:文章的“奇”不僅僅表現(xiàn)在景物之奇,吳功正作為一位美學家,其遣詞造句也是相當考究的,大家可以再次品讀課文,你覺得文章中有沒有用的非常精到的奇詞妙句?有沒有讓你讀來怦然心動的詞句?(引入揣摩字詞句之奇妙)

  (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板書“動詞,疊詞……描寫優(yōu)美,有文化氣息……”等作品讀提示)

  生:我覺得“那是靜謐……禪的世界!睂懙姆浅:,把整個寧靜的世界用三個詞就概括出來了。簡單,但又很到位。

  生:我喜歡“潭無……卻又沒有了!庇萌齻比喻,寫出了聲音的細切。

  師:讀到這里有沒有聯(lián)想到我們曾經學到的一個語段?(回顧所學內容,新舊文章在比較中更能使學生了解課文中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

  眾生:《老山界》里有一段相似的.環(huán)境描寫。

  師:這兩段相同的是,寫聲音的細小,其目的在于……

  諸生: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

  師:我們可以再聯(lián)系到我們所學的古詩,有哪幾句與這段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聯(lián)系詩文,詩文的典雅與文章本身情境相輔相成,也為下文發(fā)現(xiàn)富有文化氣息的語句作鋪墊)

  生:“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師:非常好。還有其它發(fā)現(xiàn)嗎?

  生:我喜歡后面那句,“偶有人聲也是……安寧!狈路鹩慰投疾簧岬么蚱粕值膶庫o,小心翼翼的樣子,能體會到游客對森林的喜愛之情。

  師:是啊,平常的句子后蘊含著深深的感情呢。其實我覺得這一段中最后一句也很有意思,不知你們有沒有注意,你們讀讀看,當他們“深深地吸氣”時是怎樣的情態(tài)阿?

  生:很用力。非常珍惜似的。

  師:很用力,如饑似渴似的。我們可以體會到,現(xiàn)在都市的環(huán)境越來越差,充滿喧囂。突然來到這樣一個靜謐的環(huán)境里,這些游人怎么能不感到驚奇,深深吸氣,頓覺返璞歸真。這句也可以讀出他們的喜愛之情。

  生:我覺得是這句,“它仍然……標志、靈魂。”神木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有這樣威風的氣勢,并且成為了阿里山的標志、靈魂。應該是代表阿里山,甚至是中華民族的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

  師:想得非常深入阿,將簡單的敘述語句的內涵拔高到了精神層面,上升到了民族精神,很有深度呢。

  生:“樹木……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边@句用多個比喻寫出了森林樹木的形態(tài),非常形象。而且他用了一組對偶句,讀來很有節(jié)奏感,瑯瑯上口

  師:雖然是一片樹林,樹與樹之間還有著細微的差別,所以喻體也有不同。如果我們把“孫武”、“秦皇”去除,喻體仍是“軍陣”、“兵馬”,讀來又沒有區(qū)別呢?

  生:有,秦皇、孫武都是歷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林的歷史感。

  師:在文章中加入歷史元素,能使文章讀來更厚重,有沉甸甸的感覺。使文章更具文化氣息,你們能在文章中找到同樣具有人文氣息的語句么?

  生:是“忽然間,我覺得……‘入云深處亦沾衣。’”化用了唐人的詩句。

  師:為什么會想到這句呢?

  生:因為林中山嵐霧氣很重,使得他的衣服也“分明有點薄濕了”。

  師:于是就想起了一千年前所說的一句話,有時在某時某地,今人和古人在某一情景會產生一種心靈上的共鳴。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你們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引入語文活動,進行訓練)

  生:在秋天,西風吹起,霜葉漸漸變紅的時候,我會想起杜牧“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寫文章時如果也能化入古詩文,就能使文章更富典雅意味了,大家可以在作文的時候實踐一下。(導入本文在作文訓練中值得借鑒的價值)

  師:我們讀了很多句子,再來品味一下詞語,在文章中令你心動的詞語?

  生:我覺得第二自然段里,“蔥郁如染”的“染”字用得很好,好像一支畫筆一樣,畫出一片一片濃濃淡淡的綠色。

  師:一個“染”字,使得文章的色彩有了層次。文章中還有沒有同樣用到這個“染”字的地方?

  生:在第六自然段,“山間……染綠。”

  師:這個“染”字,在這里突出了怎樣的情狀?

  生:給人一種動態(tài)的感覺。好像青苔將曲徑幽路慢慢染綠。

  師:仿佛青苔也通了人性一樣,有了靈性,體現(xiàn)出一種對曲徑幽路親密,依戀的感覺。讀一下,這里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對這青苔,森林的喜愛之情。

  師:看似普通的動詞其實也是有情味的呢。

  青苔是怎樣的青苔?

  生:“茸茸的……蒙蒙的!

  師:既然是修飾青苔的,為什么不把它放在“青苔”前呢?

  生:這樣更能突出青苔的特征。很可愛的樣子。

  師:這些都是疊詞。疊詞讀上去與一般的詞語有什么不同?

  生:讀起來更有節(jié)奏感,瑯瑯上口。

  師:這個語段還有幾個疊詞,我們一起把這個語段一起讀一下,體會一下他的節(jié)奏。

 。ㄕb讀語段)

  文章中的妙詞佳句當然不止這些,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中就應該學會揣摩,從中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

  今天我們一起品析了文章奇妙的詞句,透過這些奇妙的詞句,我們欣賞到了阿里山奇美的風光,透過這些詞語,透過這些風景,我們能體會到作者對阿里山的喜愛之情,的確可以贊嘆說:阿里山的風景美如畫。(總結教學內容,使學生明晰所學內容和文章之美,對文章所蘊的情進行感知)

  現(xiàn)在,我們由吳功正引領,領略了“案頭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們終有一日能夠親臨阿里山,去讀一讀那地上的美文。(與導語部分呼應)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優(yōu)秀2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理解作者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4.學習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教學目的要求

  2.教學難點:教學目的要求

  三、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四、教具:錄音機、磁帶、中國臺灣阿里山風光的圖片、幻燈片、網上資料

  五、教學內容與過程:

 。ㄒ唬┬抡n導入:

 。ǘ┡湟襞渚袄首x課文,把學生引入到一種優(yōu)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一天內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全文10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以《大海啊,故鄉(xiāng)》和《高山青》開啟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第二部分(2——9段),描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這是游記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寫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應開頭,令人回味無窮。

  (四)探究:

  1.作者在課文最后寫道:“我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那么阿里山的風光具體表現(xiàn)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呢?請同學找出來。

  2.課文中如此寫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中國臺灣?”“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這兩句話?你對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帶的風光有哪些認識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可就是說不出來,然“情”在不言中。這份“情”寓于文中,表現(xiàn)在課文的語言上,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試于文中找出兩三處來,并作簡要分析。

 。ㄎ澹┬〗Y:本文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和起來的共同愿望。

  (六)作業(yè):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關中國臺灣的知識,在班上交流。

  學生收集資料,做一份“中國臺灣百科”的小報,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第二課時

 。ㄒ唬┓职l(fā)閱讀材料《阿里山風光》,進行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最負盛名的風景區(qū)——阿里山,并非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從嘉義乘登山火車4小時可達風景區(qū)。區(qū)內群峰參峙,溪壑縱橫,既有懸崖峭壁之奇險,又有幽谷飛瀑之秀麗。最高處海拔2663米,山雖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櫻花、云海、日出四大勝景而馳譽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中國臺灣的美麗”之說。

  通阿里山的鐵路可與“阿里四景”合稱“五奇”。鐵路全長72公里,卻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舉世罕見;疖噺纳侥_登峰,似沿“螺旋梯”盤旋而上,繞山跨谷鉆隧洞,鳥雀在火車輪下飛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幾小時內歷覽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四大類型的植被景觀。從高大挺拔的桉樹、椰子樹、檳榔樹等熱帶古木,到四季常綠的樟、楠、櫧、櫸等亞熱帶闊葉樹,再到茂密的紅檜、扁柏、亞極和姬松等溫帶針葉樹,到了3000米以上,則是以冷極為主的寒帶林了。這些奇木異樹,在阿里山上匯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山風勁吹時,山林如驚濤駭浪,發(fā)出轟天雷鳴,形成阿里山著名的萬頃林濤。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親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車站東側,聳立著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樹,樹身略傾側,主干已折斷,但樹梢的分枝卻蒼翠碧綠,樹高52米左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據(jù)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齡,約生于周公攝政時代,故被稱為“周公檜”,是亞洲樹王,僅次于美洲的巨極“世界爺”。在周公檜的東南方有一棵奇異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樹齡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軀體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殼空,殘存的樹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卻枝繁葉茂,碧綠青蔥,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樹中生樹,枯而復榮,實乃世間罕見的神樹。

  漫山遍野的櫻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觀。櫻花最盛處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帶,陽春時節(jié),漫山遍野開滿了殷紅、潔白的櫻花,一堆堆,一叢叢,艷麗多姿,與森林的黛綠嫩翠交織成一片錦繡,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綠底紅花的盛裝,令人如癡如醉。

  黃昏的時候,阿里山經常出現(xiàn)景色壯麗的云海。登上山頂平臺,放眼遠眺,白云從山谷涌起,迎風飄蕩,時而如汪洋一片,淹沒千山萬嶺,露在云海上的峰類、樹木好像一座座浮嶼;時而如浪花翻飛,高潮迭起;時而如大地鋪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時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頭若隱若現(xiàn),頗似海市蜃樓。若是晴天,落日的萬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閃耀出千萬種色彩,茶色、杏黃、寶藍、艷紅、碧綠、變化無窮,更顯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巔的平臺上,有一座漂亮的觀日樓。凌晨登臨樓臺,山中空氣清新潔凈,頭上晨星點點,四周群山起伏,林濤聲聲。東方微露一抹紅暈,淡若無有,卻又似彌漫天空。剎那間紅光驀地增強,遠方玉山蒼色的輪廓突然鑲上耀眼的金邊,一瞬間,太陽似跳躍般地騰空出現(xiàn)在玉山上,萬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紛呈,青山翠谷,氣象萬千。好一個“日出奇觀”!

  阿里山附近,還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訪幽探勝之地。姐妹潭是兩個相距百來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猶如阿里山的兩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為長形,積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圓形,積水清淺,明凈似鏡。環(huán)潭樹木倒影如畫,并有涼亭、小橋點綴其間。在阿里山林區(qū),還有慈云寺、樹靈塔、受鎮(zhèn)官及高山博物館、高山植物園等名勝。阿里山的風光,名不虛傳,游人無不醉然。

  (二)復習舊課

  1.移步換景法。試舉本冊書中的實例?梢浴独仙浇纭返葹槔

  2.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試舉課文中的語句為例。

 。ㄈ凹偃缥沂菍в巍保埬阋詫в蔚纳矸萁榻B阿里山的風光。指名學生介紹阿里山的風光。

 。ㄋ模﹥善恼卤容^閱讀。

  提示:從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兩大方面進行比較。

  分組討論,寫出讀后感。每組抽一名代表發(fā)言。

  (五)文中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試舉例。

  交錯使用整句和散句。試舉例。

 。┬蕾p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讓學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ㄆ撸┎贾米鳂I(yè):

  1.課后練習三。

  2.以《美麗的》為題,寫一篇習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觸《語文課程標準》和洪宗禮先生編寫的蘇教版課本,在教學游記時,覺得應與以前用過的新舊大綱有所不同,如課中有一步驟為“假如我是導游”,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阿里山的風光。這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以前教學時,我一般讓學生找出游蹤或畫出游歷線路圖即可。在教學這篇新課文時,我采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既有兩篇課文的比較,又有“移步換景”這一知識點的比較。比較閱讀這一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課文《阿里山紀行》后,能用之解決相關課文中的不少問題。所謂“舉一隅而三反也”。在課外文章《阿里山風光》的引入與課后習作《美麗的》的布置上,我也較好地注意到了課內外知識的銜接。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優(yōu)秀】相關文章:

優(yōu)秀教學設計12-31

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06-16

《趙州橋》優(yōu)秀教學設計03-30

《散步》優(yōu)秀教學設計10-22

《春》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1-15

《稱贊》教學設計優(yōu)秀02-10

貓優(yōu)秀教學設計02-13

《春》優(yōu)秀教學設計02-17

優(yōu)秀教學設計范例07-31

掌聲教學設計優(yōu)秀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