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

時間:2024-05-30 14:22:45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的應用》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集錦15篇)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

  【教材解讀】

  自讀:例5教學面積公式的應用。求出學生最熟悉的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大小,并用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去測量課桌的面積。

  做一做,用學生身上的尺子來測量長度,進而求出教室的面積。(反思:知道了這樣做,要再深入問:為什么要這樣做?)

  細讀:例5的編排意圖與前面“做一做”的編排意圖基本相同。在計算數(shù)學書封面面積后,又安排利用計算結果估計桌面面積的活動,一方面體現(xiàn)了上面計算的價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積作為“非標準”的面積單位,估計其他面積,從而發(fā)展學生的估測意識與能力。

  “做一做”利用學生自己的`“步長”作為單位,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并估測教室面積。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隨身攜帶的“標尺”,隨時隨地地認識更多的事物,積累更多的實踐經(jīng)驗,發(fā)展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公式的含義;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公式的計算;

  【教學流程】

  一、面積公式的復習

  1.出示:練習十五的第1題。

  學生獨立計算

  如果滿鋪是這樣的 如果半鋪又是怎樣的 你會選擇鋪嗎?

  2.完成練習第2題

  出示:兩個信息,學生提出問題?

  二、教學例5

  1.出示題目

  讀題計算

  468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們熟悉的數(shù)學書封面是500平方厘米,估計一下我們的課桌面積大約有多少?

  師:你是怎么估測的呢?

  小結:我們可以用尺子量出長和寬計算出桌面面積的大。坏敍]有尺子時,可以用已知的數(shù)學書封面面積來測量桌面面積。

  2.做一做

  如果沒有尺子,如何測量我們教室的面積呢?

  生預:用課本面積;

  生預:用課桌面積;

  生預:用身上的尺子。(腳步的“尺子”)

  小結:用自己隨身攜帶的“標尺”,隨時隨地地認識更多的事物。

  3.目測實物面積和測量計算面積

  黑板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地面方格的面積。

  猜測 依據(jù) 測量。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第7題,面積和周長(練習本上)

  2.第9題,知道周長,如何求面積?

  3.第8題,選擇。1.全部的面積;2.正方形的面積;3.剩下的面積

  四、拓展題

  練習第10題:面積減去后,面積相等,周長變了。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的判斷應用題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能正確的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

  3、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的判斷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比例關系。

  教訓難點:

  能根據(j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實際操作,引入新知識。

  (1)、讓12個學生上講臺,站成相同的幾組,可以怎樣站?全班有48人,像他們這樣站可以站成幾組,或者每組可以站幾人?

  (2)、讓學生說說“每組人數(shù)、組數(shù)和總人數(shù)”這三個量的關系,每組人數(shù)、組數(shù)成什么比例關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們這樣站可以站成幾組,或者每組可以站幾人?

  (4)你是怎樣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嗎?

  二、教學例1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了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1、指導分析,理解題意。

  2、學生自己想辦法解答。

  3、師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A、這道題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種量一定(不變)?從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

  D、如果我們把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看著X千米,那么我們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可以列出一個怎樣的方程?

  2小時和140千米相對應,5小時和X千米相對

  應,即可以列出比例:140 :2=X :5

  E、學生列式并解答。

  F、說說怎樣檢驗我們的計算結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交換,又該怎樣來解答呢?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幾小時?

  學生自己解答,老師及時收集和處理反饋信息。

  三、教學例2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駛70千米, 5小時到達,如果需要4小時到達,平均每小時需行駛多少千米?

  1、引導分析,理解題意,找到相關的量。

  2、準確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

  3、學生解答,及時收集和處理反饋信息。

  比較例1、例2的異同。

  四、小結: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要正確找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準確的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然后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解答。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比的應用》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的內(nèi)容,是在學生理解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與分數(shù)的聯(lián)系、以及掌握用分數(shù)乘、除法解決簡單問題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比的應用又稱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兩種,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實際應用并不廣泛,而且可以轉化為按正比例分配來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學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問題的發(fā)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應用,也為以后學習“比例”、 “比例尺”的知識奠定基礎。

  教材有兩部分內(nèi)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創(chuàng)設一個給兩個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過程中體會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產(chǎn)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時體會按比分配在生活當中的實際應用;算一算:在有了實際操作的基礎上,解決把140個橘子按3:2分給兩個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運用合理的解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除法的意義,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學生在五年級上冊學過分數(shù)的意義、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本單元學習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化簡。由于比與除法、分數(shù)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礎知識與除法、分數(shù)的相關知識具有明顯的、可供利用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些對于學生學習比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比的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很廣泛的應用,因此,學生也有一定的經(jīng)驗基礎。因此,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當充分利用原有的學習基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相關的已學知識,進行類比和推理,盡可能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結論,解決新問題。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實際意義;

  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經(jīng)歷與他人交流各自解題策略的過程,體驗策略的多樣性,并選擇合適的方法;

  3、使學生在探索未知、尋求成果的過程中品味學習的樂趣,并養(yǎng)成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教具準備】

  課前準備:學生查找有關事物各組成部分比的資料。

  課上準備:小紅旗。

  【教學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并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溝通比與分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師有140個橘子,要分給幼兒園兩個班的小朋友,你覺得怎樣分才算合理呢?(平均分,這樣才公平。)

  經(jīng)調(diào)查,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這回如果我們還把這些小旗平均分給這兩個班,你覺得還合理嗎?為什么?(不合理,因為每個人分到的就不一樣多了。)

  怎么分合理呢?請你靜靜地想一想,先和同桌說一說,再和全班同學說說你的想法。(按人數(shù)比30 :20 = 3 :2進行分配。)

  3、3 :2表示什么意思?

  [設計意圖]使學生體會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溝通按比分與平均分的關系。

  二、問題解決活動1:合作研究怎樣按3 :2 這個“比”來分配

  為了研究方便,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代替橘子。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兩個同學一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詳細記錄下當次分給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數(shù),直到分完為止。(提示:記錄時,不累計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數(shù))

  大班 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學生合作研究

  3.教師組織反饋交流

  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收集約三種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黑板上。

  四人一組交流討論要求

  (1)在組長帶領下逐一分析每種分法,你們能理解這些分法嗎?你有什么想法?你還想提出什么問題?

  (2)觀察、比較這幾種分法,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插問:你覺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為什么?

  也就是可以把5面小旗按3:2進行分配,那這一次是把幾面小旗按3:2進行分配的呢?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方法預設:

  分法1:每次分給大班3面,分給小班2面。

  表揚:認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據(jù)比的基本性質分,分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

  表揚:很會動腦筋,在分的過程中及時進行了調(diào)整。

  分法3:先按人數(shù)分給大班30面,分給小班20面,余下的再按比分。

  表揚:很會聯(lián)系實際情況,這種分法在實際生活中非常實用。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有五個,其一,雖然是六年級的學生,但是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記錄單能夠恰好的保留學生最初的思維軌跡。其二,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其三,讓經(jīng)歷問題解決的過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反思能力,傾聽習慣,使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方法的豐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能力

  (二)驗證

  1.問題: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數(shù)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班 小班

  分得小旗的總面數(shù)

  人數(shù)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數(shù)

  30 :20 = 3 :2 = 36 :24

  2.師生一起小結: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樣多嗎?

 。2)把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數(shù)比來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嗎?

 。3)雖然不知道小旗的總面數(shù),但是大家動手分一分,是否就能成功的把這些小旗按3:2進行分配?

  [設計意圖]正式打通人數(shù)比與小旗面數(shù)比之間的關系,深化比的意義。使學生初步體會按比分的本質:即每個“單位”分到同樣多。

  (三)當我們知道總數(shù)的情況下的按比分配

  1.問題: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樣按3:2進行分配?你能想到幾種方法?

  2.四人一組交流,說說你想到的方法: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2:先求出一份是多少面小旗,再根據(jù)大、小班分別所占的份數(shù),求出各應分得多少面小旗。

  方法3:把比轉化成分數(shù),利用分數(shù)的意義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國旗的面數(shù)

  3.小結:當我們知道總數(shù)的情況下,既可以逐次分一分,也可以算一算。可采用的方法就更多了。平均分能理解為按比分嗎?按怎樣的比分呢?

  三、鞏固練習

  同學們表現(xiàn)得太出色了,能再幫老師一個忙好嗎?好啊

  我家有一塊近似長方形的菜地,面積大約是984平方米,我想按3:5的比例種茄子和西紅柿,茄子和西紅柿各種多少平方米?

  四、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受?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比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時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還能找到比的應用的例子嗎?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4

  教學內(nèi)容:

  小學數(shù)學人教版第十一冊第49頁~51頁的內(nèi)容,練習十三的第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并會解答此類應用題。

  3、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問:我班男女生人數(shù)各是多少?你能根據(jù)我班男女生人數(shù)用比的知識和分數(shù)的知識來說一句話嗎?

  學生匯報:

 。1)男生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 男生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 )

  (2)女生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3)男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男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4)女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2、口答

 。1)把6 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

 。2)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合理嗎?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3)六一班參加午餐的有60人,六二班有50人,F(xiàn)在午餐部把110 個平均分給這兩個班,你認為合理嗎?你認為怎樣分合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能平均分配,剛才你們說的按人數(shù)的比去分,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比的應用,也可以說是按比例分配。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來分配。

  二、講授新課

  出示例2:某種清潔劑是濃縮液和水按1:4的體積比配置的,F(xiàn)有一瓶500毫升的這種清潔劑,其中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分別是多少? 讀題后,問1:4什么意思?濃縮液的體積占這瓶清潔劑的幾分之幾?水的體積占這瓶清潔劑的幾分之幾?

  你會怎樣做這道題?

  提問:多找學生說說,要求說出每步算出來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老師板書:

  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怎么檢驗? 提問后老師總結:把計算出來的濃縮液的體積加上水的體積是否等于500;也可以把計算結果去比,看是否是1:4。

  強調(diào):檢驗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他能告訴我們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確,能幫助我們養(yǎng)成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認真負責的學習態(tài)度。

  老師總結并強調(diào)計算方法 :首先看清題里的條件 給的是哪幾個量的比 再看題中給的量是否是這幾個量的和 ,而后在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并養(yǎng)成驗算的好習慣。

  三、出示練習題(49頁 做一做)

 。1)某婦產(chǎn)醫(yī)院上月新生嬰兒303名,男女嬰兒人數(shù)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嬰兒各有多少人?

 。2)學校把栽70棵樹的任務,按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shù)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個班各應栽多少棵? 讀題后,學生獨立做,二人板演

  老師集體訂正,要求說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拓展練習

  怎樣分配最合理?(有的說平均分,有的說按出資多少去分)

  2.本期彩票小張出資200元,小王出資300元。小李出資400元,他們?nèi)烁鲬值锚劷鸲嗌僭?/p>

  四、布置作業(yè):練習十二1—4題

  五、板書設計:

  比的應用

  解法

  1、每份是 500÷5=100(毫升)

  濃縮液有 100×1=100(毫升)

  水有 100×4=400(毫升)

  解法

  2、總份數(shù)?1+4=5? 濃縮液有:500×1/5=100(毫升)

  水有: 500×4/5=400 (毫升)

  答:濃縮液有100毫升,水有400毫升

  六、教學反思

  《比的應用》是十一冊教材的內(nèi)容,與前面學的比的知識,尤其是分數(shù)應用題密切相關。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這節(jié)課想順利的進行真的很難。因此在教學前面的知識的時候,我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因此在進行本節(jié)課的時候就會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課題:

  好的`課題導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導入的藝術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shù)

  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創(chuàng)設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師提出問題,那該怎么分比較合理?學生很快說出了最好根據(jù)人數(shù)比來分。根據(jù)題目當中所提供的比,讓學生估計一下,哪個班級會分的多,說出你估算的根據(jù)。這位后面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從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交流、真正實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教師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觀察比較,最后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三、體現(xiàn)了教師是教材創(chuàng)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摒棄過去那種“教教科書”的傳統(tǒng)思想,充分挖掘新課知識點,整合課堂內(nèi)容,優(yōu)化課堂結構,真正實現(xiàn)“用教科書教”。本節(jié)課我充分利用例題,將此例題先后做了三次改變,將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各種類型全部展示出來。同時在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關鍵。打破了學生解題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題目的時候,都必須認認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shù)量關系、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做法,讓學生充分實踐體驗,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shù)量關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題思路。

  3、學會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分析、推理、合作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

  教學重點:

  學會用比的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學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展示收集的物品,體會比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

  師:看來,比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比的應用》。

  二、探索新知

  1、讀題,理解題意。

  出示課件,觀察老師收集的物品,齊讀什么叫稀釋液,談談自己的理解。

  出示例題,齊讀,你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2、做實驗。

  師:500ml的稀釋液是如何按1:4的`比配制成的呢?我們通過下面的實驗來了解一下。把水和濃縮液配制在一起,仔細觀察看有什么變化?

  師:1份的濃縮液和4份的水制成的液體叫什么?你知道500ml的稀釋液是幾份嗎?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按1:3配制呢?按1:5配制呢?

  3、畫線段圖。

  師生一起在線段圖上表示濃縮液、水和稀釋液之間的關系。讓生上臺指出各部分表示什么。

  師:1份的濃縮液和4份的水合起來是幾份?板書:1+4=5?把稀釋液看出單位“1”,平均分成5份,濃縮液還能怎樣表示?水呢?板書:

  4、解決問題。

  生獨立完成,找生板演,同桌交流,最后集體匯報(注意對應關系)。

  5、歸納方法。

  方法一,先求每份是多少,再求幾份是多少。

  方法二,把1:4轉化成分數(shù),根據(jù)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來解決。

  6、檢驗。

  師:這道題我們做的對不對呢?如何檢驗?

  三、鞏固練習。

  1、我們按1:10的比把白米醋加水配制成一瓶550ml的稀釋液,加熱沸騰后給教室消毒,其中需要醋和水各多少毫升?

  2、適用范圍、稀釋比例(原液:水)、作用時間(分鐘)、使用方法

  一般物體表面

  1:200

  10—30

  對各類清潔物體表面擦拭、浸泡、沖洗消毒。

  1:100

  10—30

  對各類非清潔物體表面擦拭、浸泡、沖洗、噴灑消毒。

  果蔬

  1:250

  10

  將果蔬洗凈后再消毒;消毒后用生活飲用水將殘留消毒液洗凈。

  織物

  1:125

  20

  消毒時將織物全部浸沒在消毒液中,消毒后用生活飲用水將殘留消毒液洗凈。

  排泄物

  1:4

  >120

  按照1份消毒液、2份排泄物混合攪拌后靜置120分鐘以上。

  周末小明清洗蘋果,需要配置502ml的稀釋液,需要消毒液和水各多少毫升?

  四、全課總結

  談收獲,圖片欣賞。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中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的內(nèi)在練習,能綜合運用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解釋日常生活現(xiàn)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中進一步評價和反思自己在本學期的整體學習情況,體會與同學交流和學習成功的樂趣,感受數(shù)學的意義和價值,發(fā)展對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3.在練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糾正的學習習慣,在交流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踴躍發(fā)言的習慣。

  重點難點重點: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學生收集一些用統(tǒng)計圖或分數(shù)表示的信息。30根小棒或火柴,形如的框,今年的月歷卡一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通過談話,使學生意識到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及價值,并揭示課題。

  1.談話: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數(shù)學問題,曾經(jīng)提出過哪些數(shù)學問題?哪些問題你已經(jīng)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解決了呢?。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板書課題:應用廣角

  學生自由發(fā)言。在復習過程中學生能與其他同學開展有效的合作,并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能合理靈活地解決問題。但有一部分學生在審題方面還不夠仔細,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yǎng)。

  二、綜合應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和分數(shù)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用統(tǒng)計方法和分數(shù)描述交流信息的意識。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在運用規(guī)律的過程中加深對有關數(shù)學規(guī)律的理解。

  通過“個案探索===舉例驗證---歸納規(guī)律”的過程探索并發(fā)現(xiàn)以某個整數(shù)為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shù)的`和的規(guī)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存在于分數(shù)及其計算中的奧秘,產(chǎn)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通過練習體會數(shù)對表示位置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觀察研究物體作成圓形的好處,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圓的特征的理解。

  通過一個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探索取勝的方法。

  通過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完成第25題。

  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

  指名匯報并說說從數(shù)據(jù)中看出了什么?了解了哪些情況?

  2.完成第26題。

  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只能橫著框。

  組織匯報交流,操作情況。

  3.指導完成第27題。

  讓學生集體說出分母是8的最簡真分數(shù)有哪些?它們的和是多少?

  讓學生每人選兩個整數(shù),寫出用這個整數(shù)作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shù),并求出和。

  組織匯報交流,適當板書。

  教師追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得出結論:任何一個比2大的整數(shù),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shù)的和一定是整數(shù)。

  4.完成第28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展示離校近的學生的作業(yè),進行集體評價。

  5.完成第29題。

  教師指導學生正確表述。

  6.完成第31題。

  學生游戲結束后追問:誰有必剩的策略?說說你的想法。

  要想取勝,可以倒過來推想:自己最后一次取之前應該留幾根給對手?

  讓學生再做兩次游戲,兩人各先取一次完成后讓學生說說取勝的策略。

  7.課后分組完成第30題。

  學生將收集到的用統(tǒng)計圖或分數(shù)表示的信息,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在小組進行操作,嘗試完成。

  學生齊答。

  學生任選兩個整數(shù)進行嘗試。

  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獨立完成后展示自己的作業(yè),說說自己家的位置。

  學生先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匯報。

  學生理解題意后嘗試做幾次游戲。

  學生思考后明白每次取完后留下的火柴根數(shù)必須是4的倍數(shù)。

  學生同桌再次進行游戲,體會取勝的策略,說說自己的想法。

  三、自我評價

  通過逐項對照作出自我評價,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學生得到幫助,從而激勵學生的自信,提高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1.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每項指標的意義。

  2.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3.組織交流,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自己學習中的優(yōu)點及不足。學生在小組中互相說說自己對每項指標的理解。

  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自我評價。

  學生自由發(fā)言。

  板書

  設計應用廣角

  1/8+3/8+5/8+7/8=2

  1/3+2/3=1

  1/5+2/5+3/5+4/5=2

  任何一個比2大的整數(shù),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shù)的和一定是整數(shù)。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7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143頁例2;練一練第1~6題。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nèi)容是學生在學會了求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的關系以及已知圓的半徑求圓面積的基礎上,來學習已知圓的周長。求圓面積的應用題。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計算能力還可以,就是對應用題有一種害怕心理。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圓面積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圓面積。

  2、能運用圓面積計算公式,正確地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會熟練運用公式求圓面積。

  教學難點

  求出需要的條件,即圓的.半徑。

  教學準備

  作業(yè)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課件出示:

 。ㄒ唬┣笙铝懈黝}中圓的半徑。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ǘ⑶笙铝懈鲌A的面積。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學生進行口頭表述計算公式(不求計算結果)

  二、學生活動:

  要求兩人一小組,到室外找一個圓形物體的平面,計算出它的面積。

  運用學生事先準備的工具(細繩、直尺等)

  三、匯報交流

  小組把作業(yè)紙上交,交流心得

  姓名

  準備工具

  物體名稱周長

  半徑

  面積

  四、鞏固練習

  練一練第1~6題。

  《作業(yè)本》p73。

  板書設計:

  圓面積公式的應用

  R=d÷2

  R=c÷π÷2

  S=πr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8

  一、設計思路

  數(shù)學學科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密切,而且數(shù)學對于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數(shù)應用題,為聾生更好的理解分數(shù)意義,培養(yǎng)聾生的邏輯思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的設計注重聯(lián)系實際,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目的在于培養(yǎng)聾生的分析、理解和準確的判斷能力,并培養(yǎng)聾生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和勇氣,使得數(shù)學課的教學即輕松又有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分數(shù)應該題中份數(shù)與量間的關系,并準確的確定單位“1”,尋找到等量關系。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對應用題中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的分析并確定等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谕ㄟ^求解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分數(shù)快速運算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分數(shù)單位“1”與總量間的關系的理解,培養(yǎng)探究分析數(shù)學的興趣。

  4、缺陷補償:通過對分數(shù)應用題解題方法的及明了的解題思路的.概括,幫助學生確定清晰的概念及數(shù)量關系。盡可能的發(fā)展語言培養(yǎng)思維。

  三、重點、難點:

  重點:應用題的一般解題思路及方法 難點:單位“1”與總題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四、教學方法

  根據(jù)本節(jié)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聾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將采用引導法、觀察法,總結歸納等教學方法。教學中通過對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的分析,讓學生尋找等量關系,并運用方程的方式變未知為已知,確實單位“1”,從而達到區(qū)分份數(shù)與量間的變化和聯(lián)系。使學生始終處于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tài),從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五、教學流程

  1、溫故知新

  我校有培智學生36人,聾生是培智人數(shù)的,求聾生有多少人?

  2、啟迪新知

  我校分聾生和培智兩部分學生,其中聾生占,培智兒童有36人。我校一共有學生多少人?

 。1)看:觀察本題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已知:聾生占全校學生數(shù)的

  培智學生有36人

  未知:我校共有學生多少人?

 。2)找:畫出線段圖,找到等量關系

  “1”

  通過上圖可以發(fā)現(xiàn):聾生+培智學生=全校學生

  全校的學生數(shù)便是總量,也就是單位“1”,求單位“1”的量我們便可以把全校共有的學生數(shù)設為X。那么聾生占的量就是可以表示為X,再根據(jù)所得的等量關系表示為:X+36=X。

 。3)解:設未知數(shù),列方程并求解。 解:設全校共有學生X人。

  1X + 36=X 41(1-)X=36 43X=36 X=36× X=48(人)

  答:全校共有學生48人。

  3、方法總結

  運算求得結果后,讓學生觀察這個方程的分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發(fā)現(xiàn)誰以后才能求解出聾生的人數(shù)?為什么要用全校學生的人數(shù)去乘聾生的份數(shù)?

  經(jīng)過兩個問題可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只有先找到總量,然后確定單位“1”才能求出占總量份數(shù)的量。

  根據(jù)學生的發(fā)現(xiàn)總結方法:

  43

 。ㄒ唬┱业娇偭,確定單位“1”

  (二)求出占份數(shù)的量

 。ㄈ┯酶鞑糠至縼肀硎究偭浚聪嗟汝P系)

  4、強化鞏固

  總結方法后:課本25頁的例4,并讓學生按方法分析,并列出相等的關系式。

  例4:小紅家買來一袋大米,吃了,還剩下15千克。買來時大米多少千克?

  (1)看:

  已知:吃了

  還剩15千克

  求知:買時大米多少千克?

 。2)找:

  5858

  吃了+剩下=買時大米 (3)解

  解:設買時大米X千克。

  5X+15=X 8X=15× X=40(千克)

  83

  答:買時大米40千克。

  5、隨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對分數(shù)的意義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求解分數(shù)應用題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養(yǎng)成善于總結歸納的好習慣,用我們學習到的知識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作業(yè):

  下面是樊老師三月份的收入與支出情況,看后請同學們思考問題。

  樊老師三月份預支出1000元,三月份的工資收入比支出多了,而這個月我又準備為母親買藥用去了300元,請幫樊老師算一下本月還可以剩下多少錢?(答案:300元)

  六、板書設計:

  分數(shù)應用題

  35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9

  課題:

  分數(shù)的簡單應用

  科目:

  數(shù)學

  教學對象:

  三年級

  課時:

  2課時

  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shù)之后,學習用分數(shù)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主要先讓學生了解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shù)表示,加深學生對分數(shù)含義的理解,學會用簡單分數(shù)描述一些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接著通過直觀操作與已經(jīng)掌握的分數(shù)含義相結合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抽象概括和類比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分數(shù),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積累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

  教學目標:

  1、通過說一說,分一分,畫一畫等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整體”由“1個”到“多個”的過程,指導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shù)表示。

  2、借助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使學生能運用分數(shù)的相關知識,描述一些生活現(xiàn)象;發(fā)展抽象概括和類比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3、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分數(shù),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9-10歲的兒童,思維活躍,課堂上喜歡表現(xiàn)自己,對數(shù)學學習有濃厚的興趣;

  2、學生在學習中隨意性非常明顯,渴望得到教師或同學的贊許;

  3、學生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經(jīng)歷和體驗,比如自己整理書包、系紅領巾等;

  4、學生已對數(shù)學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對分數(shù)有了一定的認識;

  5、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分數(shù)的簡單計算;

  6、學生對于分數(shù)有了自己的理解,對于整體和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知道了一個整體的平均分,用分數(shù)表示和計算。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在教學中,首先我通過讓學生對比發(fā)現(xiàn)一個正方形和4個正方形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循序漸進地讓學生體會“1”是一些物體時,如何用分數(shù)表示整體與部分關系,初步形成認識:與“1”是一個物體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取其中的幾份分子就是幾,取幾份就有幾個1份那么多。

  接著,出示蘋果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把多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的數(shù)學思維,并且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分一分,親身經(jīng)歷“整體”由“1個”到“多個”的過程。在分蘋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拓展,讓學生了解到“總數(shù)一樣,平均分的份數(shù)不一樣,每一份所用的分數(shù)表示也不一樣”和“總數(shù)不一樣,平均分的份數(shù)一樣,每一份的數(shù)量也不一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整節(jié)課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動作過程和結果,通過語言描述可以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加深對分數(shù)含義的理解。

  教學重點:

  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shù)表示。

  教學難點:

  從份數(shù)的角度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和平均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談話:讓學生舉例說分數(shù)及表示的意思,比較分數(shù)的大小,做幾道分數(shù)的加減法的題,復習分數(shù)加減的規(guī)律。

  小結: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取其中的幾份,分子就是幾。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分數(shù)。

  二、探究體驗,經(jīng)歷過程

  1、初步感知整體由“1個”變成“多個”。

 。1)黑板出示例1(1)左側的內(nèi)容

 、僮寣W生用分數(shù)表示涂色部分并說說4/1表示什么意思。

 、谌绻可糠钟2份呢?用分數(shù)怎么表示?3份呢? (2)課件出示例1(1)右側的內(nèi)容,動態(tài)演示剪的過程。 ①課件演示將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個正方形。

  問: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幾份?這樣的一份還能用分數(shù)表示嗎?

 、谶@樣的2份是4個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呢,3份呢?

 、蹖Ρ葍蓚4/1,它們所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樣?

  小結:不僅可以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還可以把4個正方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其中的1份都能用4/1表示。

  2、從份數(shù)角度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課件出示第100頁例1(2)的內(nèi)容,動態(tài)演示平均分的過程。(有6個蘋果,平均分成了3份)

 、 其中的1份是蘋果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你能說說這個1/3表示的意思嗎?你是怎么知道每一份用1/3表示的?

  ②1份是蘋果總數(shù)的1/3,2份是蘋果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呢?3份呢?

  3、自主探索,加深認識

  出示學具(蘋果圖),還可以怎么分?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學生展示,匯報交流

  (3)對比提升,為什么同樣是一份,卻用不同的份數(shù)表示? (平均分的份數(shù)不一樣)

  4、比較辨析,提升認識 出示課件

 、倌隳苡梅謹(shù)表示其中的一份嗎?

 、跒槭裁炊寄苡1/3表示?(都是把蘋果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② 每一份各有多少個蘋果呢?(2個、3個、4個)

 、転槭裁赐瑯佣际1/3,每一份的數(shù)量卻不一樣? (蘋果的總數(shù)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數(shù)量也不同)

  三、鞏固練習,深入理解

  1、完成教材第100頁“做一做”的第1題。重點讓學生說說分數(shù)表示的意義。

  2、完成教材第100頁“做一做”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將9個△平均分成了幾份?每1份有幾個△,2份呢?)

  3、完成教材第100頁“做一做”的第3題。 同桌合作學習,動手擺一擺,并說一說想的過程。 (把這個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2根,2份就是4根。)

  4、完成教材第102頁練習二十二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讓學生結合圖說一說分數(shù)表示的意義。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評價設計:呂家峴小學辦公室主任對我的這節(jié)課作如下評價: 首先白麗老師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在第一次公開課上能達到這個教學水平還是不錯的,當然除了優(yōu)點以外,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整個課堂氣氛的創(chuàng)造上還不夠,還要進一步下功夫,另外課堂的把握上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希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多向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學習,多聽老教師的課。 板書設計: 分數(shù)的簡單應用

  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 1份是蘋果總數(shù)的 2份是蘋果總數(shù)的

  12÷3=4(人) 12÷3=4(人) 4×2=8(人)

  答:女生有4人,男生有8人。

  教學反思:分數(shù)的簡單應用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shù)的認識、比較分數(shù)的大小和分數(shù)計算的基礎上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內(nèi)容。這節(jié)課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教材內(nèi)容,把分數(shù)的意義、分數(shù)的計算和解決問題融為一體。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潛移默化的滲透給學生。

  1、激發(fā)興趣,主動探究。

  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抓住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促使學生耳、口、手、腦等各種感官并用。教師參與到學生當中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探究,營造了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

  2、問題引導,落實目標。

  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當作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課堂上教師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學生親身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經(jīng)歷知識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過程。從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是什么意思?進一步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再如: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數(shù),再以小組為單位和小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通過交流的過程學生將圖形、語言、算式三種表征進行有機結合,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加深了對分數(shù)的理解。

  3、大膽放手,能力培養(yǎng)。

  《數(shù)學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北竟(jié)課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給予了學生自己操作、主動探究的空間,學生真正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全體匯報交流時,思維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啟迪,有的學生用小棒擺一擺,有的學生畫一畫,有的學生用算式計算,且算法多樣。達到不同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的目的,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本節(jié)課抓住了學生的身邊生活去學習數(shù)學,應用數(shù)學。把教材的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起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也消除了學生對數(shù)學的陌生感。

  通過本節(jié)課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時間安排前松后緊,有一點拖堂;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煉,上下銜接不流暢。但今后的教育道路還很長,我會不斷努力,每一節(jié)課都會與我的學生共同成長。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0

  教學要求:1、使學生能正確判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正確運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分析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卻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關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說正、反比例的意義。

  2.下面各題有哪三種量?其中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是變化的.?變化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這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一輛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時間。

  (2)從A地到B地,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3)每塊磚的面積一定,磚的塊數(shù)和總面積。

  (4)海水的出鹽率一定,曬出的鹽和海水重量。

  3.判斷下列各題中已知條件的兩個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條件用等式表示出來。

  (1)一輛汽車3小時行180千米,照這樣速度,5小時可行300千米。

  (2)一輛汽車從A地到B地,每小時行60千米,5小時到達。如果要4小時到達,每小時行駛75千米

 。ǘ┬抡n

  例1: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ǎ保┯靡郧胺椒ń獯稹

 。ǎ玻┭芯坑帽壤姆椒ń獯

  題中涉及哪三種量?哪一種量使一定的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這個關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學自已完成,及時糾正。檢驗。

  改變例1中的條件和問題

  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照這樣的速度,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教學例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5小時到達,如果要4小時到達,每小時需要行駛多少干米?

  1、以前的發(fā)法解答。

  2、怎樣用比例知識解答?

  3討論結果填書上。

  4小結:用比例知識來解答應用題,就是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來解答。

  整理和復習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區(qū)分比和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判斷。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知識整理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形成支識網(wǎng)絡。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lián)系表示出來。匯報同學互相補充。

  復習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

  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根據(jù)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什么叫反比例的關系?

  什么叫比例尺?關系式是什么?

  基礎練習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shù)是六年級一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shù)比是()。

  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大圓的半徑是3厘米。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甲乙兩數(shù)的比是5:3。乙數(shù)是60,甲數(shù)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頁2、3題

  綜合練習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那么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數(shù)組成兩個比例():()、():()

  實踐與應用

  1、如果A=C/B那當()一定時,()和()成正比例。當()一定時,()和()成反比例。

  2、一塊直角三角形鋼板用1/200的比例尺畫在紙上,這兩條直角邊的和是5.4它們的比是5:4,這塊鋼板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1

  《平面連桿機構》是中等職業(yè)學!稒C械基礎》中的重要內(nèi)容,《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及應用》是該章中的重點和難點。鉸鏈四桿機構是平面連桿機構中最為典型的機構,它可以演化為“曲柄滑塊機構、導桿機構”,多年教學發(fā)現(xiàn),學生的基礎不同,雖然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過程及應用”知識時表現(xiàn)出的困難程度有差別,但由于缺乏直觀經(jīng)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均會存在一定的難度!筆者針對現(xiàn)在所任教的單招學生教學對象,設計了一堂課堂教學并進行了實施,本文對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等方面進行教學反思,以在今后教學中有所借鑒,提高教學效果!

  教情、學情分析:任教學生為“單招班”學生,他們的文化基礎與學習態(tài)度較不是太好。本節(jié)課是一堂復習課,在第一輪新課教學中主要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法,因學生對“機構的應用”缺少感性認識,理解時表現(xiàn)出一定的難度。本節(jié)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更加直觀)、采用“課堂自主—研究學習”的教學方法,力圖使學生對本節(jié)內(nèi)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更加透徹!

  “教學目的”的制定:1.掌握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過程及演化機構的結構組成及運動原理(認知目標);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自學能力,使他們能在實習或生產(chǎn)中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能力目標);3.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師生互動、交流、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進行熱愛專業(yè)的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學習(情感目標)。

  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選擇:本節(jié)課采取課堂自主——研究的教學方法,課前讓學生先進行自學,課堂上教師對總的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在講解每個知識點時,采用“引導教學法”代替?zhèn)鹘y(tǒng)的“填鴨式”,先示出引導問題,讓每個學生通過思考解決問題,層層遞進,逐個解決問題,然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總結、訓練和拓展;為彌補學生想像能力的欠缺、增強學生學習的直觀性,對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過程可采用flash軟件制作課件,對演化機構的應用(結構組成和運動原理)可從Internet上搜索多種教學素材(錄像、實物等),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如下:

  一、思維引入:

  1.鉸鏈四桿機構三種基本類型及判斷方式?

  2.急回特性判定及其應用意義?

  3.曲柄搖桿機構死點產(chǎn)生條件、位置、克服方法、應用?

  4.列舉實際生產(chǎn)生活中三種典型鉸鏈四桿機構的應用實例?還存在哪些其他形式的四桿機構?

  二、思維啟發(fā)演繹:

 。ㄒ唬┣瑝K機構

  1.演化

  通過演示,讓學生觀察,分析曲柄滑塊機構是曲柄搖桿機構的演化形式。

  [多媒體]

  觀察曲柄搖桿機構中,連桿BC與搖桿CD的鉸接點C的運動軌跡(標記)圓弧的半徑即為搖桿CD長。

  觀察機構改變:(1)出現(xiàn)圓弧槽;(2)用滑塊替換搖桿CD,滑塊在圓弧槽內(nèi)運動。

  演示C點的運動軌跡,得出結論:C點運動軌跡不變。

  啟發(fā)學生思考:若搖桿半徑變大,圓弧槽越趨平直時,C點運動軌跡。

  [多媒體]

  當曲導軌變?yōu)橹睂к墪r,C點的運動軌跡是一直線,機構運動形式改變了,曲柄滑塊機構。

  分析曲柄滑塊機構的組成和運動原理

  得出結論:曲柄滑塊機構組成(曲柄、連桿、滑塊、機架四部分)

  運動形式為:曲柄(轉動)→滑塊(移動)

 。ǘ⿲U機構

  三、思維訓練與反饋:

  從基礎知識、應用解答及技能訓練三方面進行思維訓練(具體問題略),以了解學生課堂學習的掌握情況。

  四、思維拓展:

  布置課外作業(yè)及思考題,進一步思維拓展(題略)。

  教學效果的估測:本節(jié)課基本達到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中成功與不足并存,下面對此逐一談談個人的體會。

  成功之處:

  1.機械專業(yè)課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可稱為理實一體化),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難度。筆者從教十多年,跨出大學的門檻,隨即踏入中等職業(yè)學校的門檻,自身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很多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實踐經(jīng)驗較少,受條件限制(硬件和軟件),課堂教學中不能夠給學生提供直觀的認知媒介,在教學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機構的組成和應用內(nèi)容時,教師感覺到講得很吃力,學生聽起來也覺得晦澀難懂,很多時候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求知欲。筆者在課后對10名(共35名)學生進行談話,并對全班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認為此堂課上得非常好,較多學生上了此堂課后,不自覺地改變了一些觀點。他們說,他們以前一直認為機械基礎知識空洞、枯燥無味、難于接受,學了沒有什么用。課件中用動畫模擬將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過程生動地展示出來,幫助他們更好理解知識,對知識的記憶保持較長的時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件中通過錄像演示了各種演化機構在機器中的工作過程,幫助學生掌握鉸鏈四桿機構演化機構的組成和運動原理,特別是各種演化機構的應用,如內(nèi)燃機中曲柄滑塊機構、牛頭刨床中擺動導桿機構、汽車翻斗自卸裝置中曲柄搖塊機構等,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機械專業(yè)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并不斷地得到發(fā)展和更新,無論將來是進一步到高校深造,還是直接參加就業(yè),他們都應該學好機械專業(yè)基礎知識。

  3.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指導專業(yè)課的課堂教學,使教學方法和原則的選用更具有科學性。奧蘇伯爾提出,根據(jù)學生原有知識基礎進行教學,乃是教育心理學中最重要的原理。無論從縱向還是從橫向對生源進行比較,同一專業(yè)的學生都有可能在各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千篇一律,重復同樣的教學過程。奧蘇伯爾的學習理論將認知方面的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大類,當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沒有適當知識來同化學習材料時(盡管材料本身有邏輯意義),學生出現(xiàn)機械學習是不可避免的,這時,教師應了解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4.采用自主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他們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多數(shù)已養(yǎng)成一定的“學習惰性”,如若教師對此種現(xiàn)象不加干涉,認為學不學是“學生的事情”,那就糟了,對教、學雙方都是“雙輸”!“跳一跳,摘桃子”。教學中采用自主教學模式時,給學生設定的`思維問題,要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讓學生常常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他們更強的學習欲望!

  不足之處(需改進):

  1.專業(yè)課有著與文化課不同的特點,理實一體化是近年來一直倡導的比較好的教學方法,因條件有限,將專業(yè)理論、生產(chǎn)實踐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還很不夠,這方面的工作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2.資源共享需加強,為了制作“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及應用”課件,筆者準備了很長的時間,其他教師也深有此種體會。要制作一個高質量的機械專業(yè)課件,對教師的要求也很高,既需要扎實的機械專業(yè)知識,又需要一定的計算機能力,很多教師往往因此而退縮(有時也會有時間方面的問題),因此,教研組應起到一定的組織功能,充分發(fā)揮團隊能力,創(chuàng)造出的成果在教學中資源共享,對每個教師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3.改革傳統(tǒng)上專業(yè)課程教案的撰寫理念迫在眉睫。傳統(tǒng)教案往往以內(nèi)容是否詳細、書寫是否工整論優(yōu)劣,對中等職業(yè)教育來說,專業(yè)內(nèi)容多,知識不斷地更新,用傳統(tǒng)教案的評價方法來評價教案,已遠遠不合適,迫切需要把教師從繁重的教案寫作中解脫出來,變傳統(tǒng)抄書為實際意義的備課。

  4.因操作電腦出現(xiàn)一次失誤,導致課堂教學不夠連貫,表現(xiàn)出缺憾。運用多媒體或理實一體上課,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把一堂課45分鐘充分利用起來,提高教學效率!

  5.此堂課還有一方面缺憾就是,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不夠飽滿,語言缺少一定的激情和感染力,今后還有待加強。

  再教設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鉸鏈四桿機構的演化和應用》這節(jié)內(nèi)容教學中,不僅將信息技術與機械專業(yè)知識結合起來,還可能將課堂搬到車間里,上讓學生不僅能“看到”,更要能“摸到”,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多年來,“應試教育”一直被批判,提倡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在中等職業(yè)學校中尤其顯得重要,這些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作為機械專業(yè)老師,應充分挖掘專業(yè)課的教學資源,極力給學生營造直觀的認知環(huán)境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他們推到學習的前臺,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的主導者,組織者,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慶麟:《認知教學心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年版。

  2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3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2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語文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了解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找準整合點,才能充分運用信息資源上出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實現(xiàn)教學最優(yōu)化。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語文課中的運用,我們現(xiàn)在還處于初級階段,實施過程中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應該如何減少教師對于多媒體課件的過度依賴;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回歸“語文味”,而不是“技術味”;如何才能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教學當中真正發(fā)揮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讓他們成為形式上的“參與者”,實質上的“旁觀者”等等。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首先從思想上切實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一切以學生的需要為根本出發(fā)點,讓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被技術牽著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語文教學的具體過程中,從情境設置、突破重難點、學練結合、拓展延伸等環(huán)節(jié)上尋找兩者的最佳整合點,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任何時候都應為了語文課的教學而進行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應該是為了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而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是否使用信息技術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

  1、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是要將信息技術看作是進行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語文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要達到“整合”的目標,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結合技術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diào)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課程教學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的自身特點,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這堂課的學習效果,能使學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卻效果不佳的學習任務,然后才能決定用整合模式進行教學。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如:20xx人教版試用修訂本第二冊的一篇課文——《敬畏生命》,寫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見到樹不斷飄送白色纖維——種子的情景,及由此洞察到的生命的來之不易和為了延續(xù)生命所做出的無私的奉獻。課文的主題是歌頌生命的,而題目“敬畏生命”這個概念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這樣表達的用意,體會“敬畏生命”的含義,我就采用了生物學科,思想品德學科中有關生命知識的`內(nèi)容進行了多學科的整合教學,并用信息技術制作成了一個以《敬畏生命》為主題的個人網(wǎng)站,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進入網(wǎng)站學習,這樣就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

  2.信息技術應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認知工具。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中,強調(diào)信息技術服務于課上的具體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在學習中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并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如,在網(wǎng)絡課《敬畏生命》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投資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這個學習難點,設計需要學生上網(wǎng)查看人的生命形成的過程。這不僅能解決本文的學習難點,也從生物學角度讓學生自己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在本課教學設計的“拓展”部分,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應“敬畏生命”,需要讓學生上網(wǎng)查看一些有關學生**的新聞材料,看后,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方便大家討論。這兩部分內(nèi)容,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就無法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

  3.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課程整合一樣: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上,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我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首先是語文知識和能力方面。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況,思考并討論寫作思路,再對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點撥,討論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在多學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上生物學科中有關生命形成的內(nèi)容,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生命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聯(lián)系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些學生**的新聞資料,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再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網(wǎng)上獲取知識信息的意識。這樣的設計,不但讓學生學到了語文課知識,也有了上網(wǎng)查尋語文方面的知識信息的意識。更有了網(wǎng)上也可獲取其它知識信息的意識。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新型的教學模式,均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xiàn)。所以,我設計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課,都是教師進行引導、點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這樣,教學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探究、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過程。如:《秋魂》(初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十四課)的教學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將秋天的肅殺、凄涼及文中所描寫、歌頌的“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均用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從視覺角度去體會作者筆下秋之美,再適當配以舒緩的音樂——鋼琴曲《秋日私語》,讓學生朗讀這篇散文詩,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只需在欣賞和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啟發(fā)學生理解文中的“秋魂”,再引導學生學會詮釋自己心目中的“秋魂”,甚至是“春魂”、“夏魂”,乃至“冬魂”。

  5.個別化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和諧統(tǒng)一。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xiàn)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強調(diào)“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xiàn),每一位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chǎn)的發(fā)展,要求人們具有協(xié)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xiàn)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例如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并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xié)作完成任務。而網(wǎng)絡環(huán)境正為這種協(xié)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關于作者的情況,我先展示網(wǎng)上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并抓住主要信息點,再讓學生在留言板上輸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關鍵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學生討論誰輸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師點評。學習完課文內(nèi)容后,我又讓學生上網(wǎng)查看一些學生**的新聞材料;一段時間后,教師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看后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教師進行聯(lián)網(wǎng)讓學生開展討論。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去思考,并得出該如何對待生命的結論。這種討論正是協(xié)作式的學習。這樣的協(xié)作學習不但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得出應掌握的關鍵內(nèi)容。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識。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3

  設計思路:本節(jié)課在談話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背景中讓學生親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并對例題進行探索,感悟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解釋應用中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體驗解題的多樣化,初步形成驗證與反思的意識,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

  教學內(nèi)容: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2、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問題。

  3、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探索精神的養(yǎng)成。

  教學重點: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步驟。

  教學難點:掌握解題的關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價值

  1、師:同學們,大家平時放過東西嗎?

  2、請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課件:植樹節(jié)到了,學校準備了60棵樹苗,要把它發(fā)給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兩個班人數(shù)相等,如何分比較合理?)

  注:學生一般會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師就可追問:這樣分配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叫什么分法呢?

  3、在實際生活中,有時并不是把一個數(shù)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來進行分配的。

  注:教師用談話的方式,以兩班分配植樹任務的事情為事例,分步呈現(xiàn)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jù)有關信息發(fā)表見解,體會平均分只是一種分配方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需要更為合理的分配方式。這樣結合舊知體會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

  二、探究教學

  1、探究例題

  呈現(xiàn)例題,根據(jù)學生的建議,共同完成例1

  師:植樹節(jié)到了,學校準備了60棵樹苗,按3:2的比例分給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兩個班各應栽多少棵? (2)分析題意:按3:2的比例分給兩個班栽植告訴我們那些數(shù)學信息?

  師: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結果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解題方法

  第一種: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種: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上兩種解法,對于學生以前學過的歸一問題的解法,老師應給予肯定。而重點放在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來解答的方法上,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2、揭示課題

  師:像這樣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我們通常把這種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檢驗答案是否正確呢?

  討論:按比例分配問題有什么特點?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決實際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導學生檢驗不但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小結按比例分配問題的一般方法與步驟,將感性的解題經(jīng)驗歸納,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關鍵是被分的總數(shù)和分配的比,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鞏固練習教材做一做。

  四、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1、教材的編排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點,既是數(shù)學知識的生長點,又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發(fā)展點,它們用承上啟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問題是平均分問題的發(fā)展,又有它獨特的價值。在談話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設問如何分配植樹任務才合理?引發(fā)學習的思維,發(fā)現(xiàn)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種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2、為了使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導他們及時反思十分必要。教學中先是觀察分析這類題型的結構,并討論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解題方法和步驟。接著引導學生歸納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解題規(guī)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問題,應選擇哪種方法比較合適。這樣在回顧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斷提升思維的層次。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4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49頁。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nèi)容是在學生學過比、分數(shù)乘法意義以及分數(shù)乘除應用題之后安排的,既加強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又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分析:

  按比例分配問題是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按比例分配問題有多種不同解法,F(xiàn)在小學教材中一般都采用把比轉化為分數(shù)用分數(shù)知識來解答。因為學生對理解比和分數(shù)的關系比較了解,對分數(shù)應用題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學習起來應該比較容易。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應放在如何把比的問題轉化為分數(shù)問題來解決。何如解決生活中的按比分配問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分配的思想,形成按比分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征,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重視學生數(shù)學探索按比分配問題的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和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喜歡數(shù)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各種類型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嘗試發(fā)現(xiàn)法。

  學法指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1.聽著歌曲《秦嶺最美是商洛》,欣賞商州蓮湖公園的圖片。

  2.蓮湖公園這么美,那你對蓮湖公園了解多少呢?新建的蓮湖公園水域面積有多少畝?綠化面積有多少畝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聽音樂、賞美景、猜地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為建設家鄉(xiāng)而發(fā)奮學習的激情。使學生感悟到數(shù)學來源生活,學數(shù)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二、實施教學

  1.出示例1.擴建后的蓮湖公園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共165畝,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的比是1:2.

  (1)從這句話中你能獲得什么信息呢?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3)討論提示

  ①綠化與水域總面積被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各占幾份?

  ②綠化面積占它們總面積的幾分之幾?水域面積呢?

 。4)展示學生的四種做法

 、傧人忝恳环荩侔锤鞑糠值姆輸(shù)算。

 、谙人愀鞑糠终既康梅致,再按分數(shù)乘法應用題算。

  ③先算全部是各部分的幾分之幾,再按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算。

 、芰蟹匠逃嬎。

 。5)讓學生比較哪種方法較好。

  2.展示課題《比的.應用》

  【設計意圖】首先對教材進行了整合。這里我用孩子們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呈現(xiàn)“按比分配”的知識點,舍棄了教材原有的題材。其次,在呈現(xiàn)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再次,是重視了對課堂生成的有效引導和巧妙運用。既重視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有對算法進行了優(yōu)化。

  3.知識運用:例題變形

  擴建后蓮湖公園總面積220畝,其中未綠化的陸地面積、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的比是1:1:2.問未綠化的陸地面積、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各是多少畝?

  4.學以致用:醫(yī)用酒精是用蒸餾水和純酒精按1:3配制而成。

  ①若有200ml蒸餾水,需要多少毫升純酒精恰好能配制成符合要求的醫(yī)用酒精?

 、谌粲1200ml純酒精,有足夠的蒸餾水能配制成多少毫升符合要求的醫(yī)用酒精?

  【設計意圖】重視孩子對知識靈活遷移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5.我是小法官: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1)學校把栽300棵樹的任務分配給六年級三個班,三個班的人數(shù)分別是46人、54人和50人。最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每班栽100棵樹。()

  (2)有一些蘋果分給幼兒園得小朋友們,大班分得二分之一,中班分得三分之一,小班分得六分之一。大中小班分得蘋果的數(shù)量之比是

  即3:2:1()。

  【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知道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次,為拓展運用清障護航。

  6.拓展運用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個兒子和17匹馬。在他臨終前對他的兒子們說:“我已經(jīng)寫好了遺囑,我把馬留給你們,你們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崩先巳ナ篮螅值芸吹搅诉z囑。遺囑上寫著:“我把17匹馬全都留給我的三個兒子。長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不許殺馬,不許流血。你們必須遵從父親的遺囑!

  溫馨提示:三個兒子分得馬的數(shù)量之比是幾比幾比幾?化成最簡整數(shù)比結果是幾比幾比幾?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趣題中折射出的按比分配原理。

  三、談談你這節(jié)課的收獲?

  (1)解決“按比分配”型實際問題的方法

 、、求出各部分之間的數(shù)量比,由各部分之間的數(shù)量比可得出各部分占總體的分率。

  ②、用分數(shù)乘法求出各部分的量分別是多少。

 。2)我對新建后的蓮湖公園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布置作業(yè)

  必做題:課本55第4題;

  選做題:課本56頁第7題;

  思考題:課本56頁第11題。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5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有關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從邊的角度進一步刻畫了直角三角形的特點。學習勾股定理極其逆定理是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續(xù)有關幾何度量運算和代數(shù)學習的必然基礎!20xx版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勾股定理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圖形性質和運動等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在多種形式的數(shù)學活動中,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

  3、經(jīng)歷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運用它們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節(jié)《勾股定理的應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節(jié)、具體內(nèi)容是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需要經(jīng)歷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需要借助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這些都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應用意識;有些探究活動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正確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jīng)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學會選擇適當?shù)臄?shù)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體會數(shù)學建模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應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是重點。

  把實際問題化歸成數(shù)學模型是難點。

  二、教學設想

  根據(jù)新課標提出的“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運用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的理念,我想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實際問題情境 ,使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問題,建立數(shù)學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一題多變的形式拓寬學生視野,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滲透化歸的思想以及分類討論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

  在教學設計中,盡量考慮到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注意知識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在課堂上,要照顧到接受較慢的學生。使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收獲和發(fā)展。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jié)課設計了七個環(huán)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第三環(huán)節(jié):變式訓練;第四環(huán)節(jié):議一議;第五環(huán)節(jié):做一做;第六環(huán)節(jié):交流小結;第七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入

  情景1:復習提 問:勾股定理的語言表述以及幾何語言表達?

  設計意圖:溫習舊知識,規(guī)范語言及數(shù)學表達,體現(xiàn)

  數(shù)學的 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情景2: 腦筋急轉彎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是3和4,第三邊是多少?

  設計意圖:既靈活考察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還能考察學生三角形三邊關系。

  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圓柱體表面路程最短問題)

  情景3:課本引例(螞蟻怎樣走最近)

  設計意圖:從有趣的生活場景引入,學生探究熱情高漲,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結合問題逆向思考,或是回想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通過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模型從而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在活動中體驗數(shù)學建模,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第三環(huán)節(jié):變式訓練(由圓柱體表面路程最短問題逐步變?yōu)殚L方體表面的距離最短問題)

  設計意圖:將問題的條件稍做改變,讓學生嘗試獨立解決,拓展學生視野,又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再將圓柱問題變?yōu)檎襟w長方體問題,學生有了之前的經(jīng)驗,自然而然的將立體轉化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決,此處長方體問題中學生會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類討論思想。

  第四環(huán)節(jié):議一議

  內(nèi)容:李叔叔想要檢測雕塑底座正面的AD邊和BC邊是否分別垂直于底邊AB,但他隨身只帶了卷尺,《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1)你能替他想辦法完成任務嗎?

 。2)李叔叔量得AD長是30厘米,AB長是40厘米,BD長是50厘米,AD邊垂直于AB邊嗎?為什么?

 。3)小明隨身只有一個長度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辦法檢驗AD邊是否垂直于AB邊嗎?BC邊與AB邊呢?

  設計意圖:

  運用勾股定理逆定理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正確合理選擇數(shù)學模型,感受由數(shù)到形的轉化,利用允許的工具靈活處理問題、

  第五環(huán)節(jié):方程與勾股定理

  在我國古代數(shù)學著作《九章算術》中記載了一道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意思是:有一個水池,水面是一個邊長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一根新生的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這根蘆葦垂直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請問這個水池的深度和這根蘆葦?shù)拈L度各是多 少尺?《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意圖: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歷史和廣泛應用,了解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學會運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第六環(huán)節(jié):交流小結內(nèi)容:師生相互交流總結:

  1、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是建立數(shù)學模型求解、

  2、在尋求最短路徑時,往往把空間問題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條邊和另外兩條邊的關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兩條邊。

  意圖:鼓勵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的學習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想,體會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廣泛應用及它們的悠久歷史、《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第七環(huán)作業(yè)設計:

  第一道題難度較小,大部分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第二道題有較大難度,可以交流討論完成。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0-05

比應用教學設計07-25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06-19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06-17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02-07

比的應用優(yōu)秀教學設計06-12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最新09-10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精品]07-31

杠桿的應用教學設計08-20

比應用教學設計(推薦)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