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平均分》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平均分》教學設計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平均分》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教材簡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和數(shù)的分成及相同加數(shù)相加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shù)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本單元是青島版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三冊的教學內容,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除法計算的基礎。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對平均分很陌生,對分一分卻很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從直觀和真實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如何通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發(fā)展,達到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谝陨显颍刂贫ㄒ韵履繕耍
1、知識技能
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tài)度
經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解決問題,數(shù)學思考
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shù)學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會運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建構平均分的語言模型。
【教具學具準備】
課本、課件、實物投影儀,棋子。
【學習方式】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信息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呢?
。A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shù)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A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體驗“平均分”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A設學生會問:怎樣分竹筍?)
師:小熊貓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課件出示:怎樣分竹筍?)這6個竹筍,它們該怎么分呢?同學們能幫幫它們嗎?
師: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板書數(shù)字作記錄。
熊貓哥哥12345
熊貓弟弟54321
師:我們有這么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可真聰明,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分法,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種特別的分法呀?(學生獨立思考后討論交流。)為什么覺得它最特別呀?
師:請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樣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樣多的;
師:(課件演示)把6個竹筍,分給了2只熊貓,每只熊貓分得3個。它們分得同樣多。在數(shù)學中,這種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叫“平均分”。(教師板書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平均分。
師:我們把6個竹筍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3個。誰能像老師這樣把這句話再說一遍?(生重復2—3次)
2、分桃子,應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小猴見我們幫熊貓分了竹筍,它們也等不及了。(出示課件)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
板書信息: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A設生:每只猴子分得幾個桃子?)
師:如何進行平均分?
。2)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幫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了解指導,關注學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你們怎樣分的桃子?(學生上臺展示如何平均分)
師:下面的同學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分的?
預設:1個1個的分的;2個2個的分的;3個3個分,再1個1個分的;4個4個分的。
師:分完了,小猴子滿意嗎?為什么?
學生能說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樣多即可。(課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們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我們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也可以4個4個的'分。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個桃子,它們分得的結果一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誰能試著把剛才分的過程說一說。
3、分蘿卜,應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熊貓吃到鮮嫩的竹筍,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邊的小兔子可等著急了,下面我們來聽聽可愛的小兔是怎么說的?
。ǔ鍪菊n件)板書: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
師: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你能根據(jù)這個信息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指名回答)
師:可以再請棋子來幫忙分一分嗎,這次要拿出多少個棋子?
生:15個
。2)動手操作,體驗另一種平均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分法,個別指導。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個棋子?怎樣分的?分給了幾只小兔?請一生上來分。(使用學具分一分)
學生邊說邊分:拿出3個分給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個蘿卜給了第二個小兔,再拿出3個分給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個蘿卜,再給1只小兔。這樣15個蘿卜分完了,我們就可以知道分給了5只小兔子。
提問: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生:……
4、分松果,練習中提升思維
師:還剩下誰沒分到食物。啃∷墒蠖嫉炔患傲,它跟老師說悄悄話了: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誰聽到小松鼠的悄悄話了?)
生:可以分給幾只松鼠?
師: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分給幾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給幾只小松鼠嗎?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紙上用鉛筆圈一圈。
師:誰來說說分給了幾只小松鼠?
生:3只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
師:拿出5個分給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個有分給了一只小松鼠,還有5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松鼠,分給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個松果。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練習,構建語言模型
師:森林里的小貓和小豬也分到了食物,咱們來看看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課件出示。)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要追問:為什么小貓是平均分的,而小豬不是平均分的。你能想個好辦法幫小豬平均分嗎?
。2)圈圈畫畫分蘋果,初步認識平均分語言模型
師:咱們用平均分的方法幫小動物們分了食物,也試著用這種方法分一分咱們喜歡吃的食物好嗎?
課件出示練習題。12個蘋果,平均分2盤,每盤分x個。
師:還是這12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里,每盤分x個。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3個,需要x個盤子。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2個,需要x個盤子。
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烏鴉碰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幫它嗎?18個西紅柿,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x個。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認識平均分》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幫助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經歷操作分一分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學準備
教科書第12頁準備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圖或課件;按例1內容,讓學生準備實物卡片,準備10張正方形卡片、15個○卡片、20根小棒。
三、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境圖
小精靈聰聰給大家?guī)砹艘粋消息,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著準備春游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
引導觀察畫面,說一說從畫面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情況。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感知“平均分”。
師:瞧,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游的食品真多啊,他們都手忙腳亂了,我們來幫他們準備準備,好嗎?!請各組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討論:你是如何分配的?突出問題:每種食品“應該每份同樣多”。
。2)學生操作分物品,教師參與巡視。
(3)學生匯報分法,請各組推代表展示分配結果。并說一說你們這樣分的理由。
教師小結:同學都知道要給每個小朋友準備的食品一樣多,所以你們每份都分得同樣多,在數(shù)學上,分份分得同樣多的',就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2、深化“平均分”。
。1)演示教科書第13頁“做一做”。
指名讀題,并說一說題意。強調:“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學生操作:讓學生用10根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檢查,并說一說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樣多。
(3)集體匯報訂正后,根據(jù)分得的結果填空。
3、應用“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14頁例2
思考并進行操作問題: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請各組小棒分一分。(討論進行)
(3)交流匯報。提示學生表達順序,把多少,分成幾份,一個或幾個一份,這樣分到完,每份分的怎樣,分的結果怎樣。
。4)教師小結平均分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個或幾個。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樣多。
三、鞏固練習
1、獨立進行平均分。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礦泉水,獨立完成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務。
(2)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
2、練習三的第1題。
(1)讓學生用小棒代替花,動手往3個花瓶里插花。(畫三個圓圈表示三個花瓶)
說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設計兩種插花的方案。
(2)交流。請學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3)評價。讓學生相互評價,欣賞自己的作品。
3、練習三的第2題。(做出判斷后,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4、練習三的第3題。
。1)用小棒當學具。
先學生說一說,準備了幾個“梨”(小棒),為什么?
。2)學生獨立完成把梨平均放進4個盤里的任務。
。3)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分得,結果怎樣?
四、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教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還學會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要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個,也可以每次每份放兩個……最后,每份分得同樣多。
《認識平均分》教學設計3
目標確定依據(jù)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能運用數(shù)及數(shù)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合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概念,并結合具體的實例嘗試平均分。
3、學情分析:
“平均分”的概念學生不是很了解,但學生對“每份同樣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是很困難,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分一分,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
學習目標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評價設計
1、學生嘗試分糖活動,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分一分,并獨立完成課堂練習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準備春游食品的情境圖。以小精靈聰聰?shù)纳矸菡f二(1)班明天要去參觀科技園。小朋友正忙著準備春游食品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食品。
2、讓學生觀察畫面,并請學生說一說了解到的情況。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我們來幫助二(1)班小朋友準備春游食品好嗎?我們先來分糖。
。1)學生用6個小○表示,嘗試分一分。
(2)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3)匯總分的結果后告訴學生: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4)讓學生再次分一分,這次要求把6個糖平均分。
2、鞏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8頁“做一做”第1題。
學生看清題意。特別請學生說一說“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書第8頁“做一做”第2題。
一共有x片楓葉,每x片一份,平均分成了x份。
讓學生用12張正方形卡片代替楓葉,擺一擺。擺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學例2,嘗試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書第9頁例2提出: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請各組用實物圖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分的結果。
。4)教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個或幾個。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樣多。
4、獨立進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書第9頁“做一做”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獨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務。
。2)交流。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分的。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的第1題。
(1)回憶:什么中平均分?
(2)判斷:哪是平均分,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2、練習二的第2題。
動手在線上畫圓,然后填空。
3、練習二的第3題。
(1)讓學生根據(jù)題意準備學具卡片。請學生說一說,準備了幾個“風車”。
。2)讓學生獨立完成把風車平均分成3份的任務。
。3)交流。請學生說一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四、歸納總結。
1、請學生回憶: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2、教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還學會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要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個,也可以每次每份放兩個……最后,每份分得同樣多。
板書設計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樣多
【《認識平均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平均分》數(shù)學教學反思10-07
平均分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10-27
《認識平均分》教學反思(精選11篇)10-17
平均分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模板10-29
平均分的認識教案范文08-26
平均分教學反思10-06
滕衍平《蜜蜂》教學設計范文10-08
認識物體教學設計05-21
大數(shù)的認識教學設計05-19
認識小數(shù)教學設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