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4-05-23 09:38:06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經典)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經典)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參與制造人工彩虹實驗,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了解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所反射的光的顏色所決定的。

  2、能對本小組的設計進行改進和完善,對其他小組的設計提出合理的建議。

  3、養(yǎng)成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發(fā)現新問題的好習慣。

  其中組織學生參與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是教學重點,設計提出研究問題、實驗方案是教學難點。

  教學流程:

 。ㄒ唬﹩栴}導入、激發(fā)探究

  1、談話: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原理,我們解決了生活中許多地方的采光問題,還設計了自己的“陽光小屋”。你設計的“陽光小屋”是什么樣子的?還有什么問題嗎?說給大家聽聽。

  2、學生匯報設計的陽光小屋和問題

  3、教師小結,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怎樣才能是我們的陽光小屋充滿色彩?

  設計意圖:問題來源于生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基礎,學生經歷了陽光小屋設計,學生在匯報交流中總結了小屋的特點,一是陽光要充足,二是通風效果好,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出“怎樣讓小屋充滿色彩?”,探究問題自然生成,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ǘ⿲嶒瀸W、交流導疑

  1、引入實驗:學生閱讀課本25也中的資料卡——課件欣賞圖片——匯報收獲和啟示

  2、小組實驗(一)——制造人工彩虹

  ——教師演示實驗,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欲望。

  ——介紹實驗材料,展示實驗要求(實驗材料:三棱鏡、手電和白色紙板;實驗要求:①在準備的實驗材料里找出實驗所需的器材:手電、白紙片和三棱鏡。②實驗中認真觀察,把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③實驗后小組討論,根據觀察的`現象對陽光的顏色做出結論。)

  ——小組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論

  ——匯報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現象和光的顏色(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并且是按照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序列排列的)。

  設計意圖:把學生置于實驗探究活動。學生探究怎樣讓小屋充滿色彩,一是感到突然或者困難,教學時利用課本中的資料和彩虹圖片做啟示,學生會有新的想法,把陽光變成彩虹,便自然引入“制造人工彩虹實驗”,直接要求學生實驗,也會是一籌莫展,以演示實驗示范、展示要求規(guī)范實驗、匯報交流突出探究,讓實驗順利進行,并能有所收獲。

  3、小組實驗(二)——物體的顏色

  ——問題引導,紅花綠葉這些物體的顏色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小組實驗:將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顏色的紙板上,紙板會呈現什么顏色?

  ——全班交流,解開疑惑

  ——引導小結,歸納結論(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式。學生把普通白光分離出七色光后,便會對物體的顏色產生疑問,有了前一個實驗和猜想的基礎,讓學生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將實驗探究引向深入,能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檢測導練、知識應用

  應用解釋現象:

  1、夏天人們都喜歡穿淺顏色衣服,特別是白色的,不喜歡穿深色衣服,特別是黑色的。這是為什么?

  2、房間里人們?yōu)槭裁纯傁矚g把墻壁刷地又光滑又白?

  3、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設計意圖:知識在應用中鞏固。學生探究了有關陽光的顏色組成和物體的顏色知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把探究出得知識應用于生活,起到應用、檢測和鞏固的作用。

 。ㄋ模┙涣骺偨Y、拓展延伸

  1、匯報收獲,體驗成功

  2、實驗延伸:用平面鏡和水做實驗在制彩虹。

  設計意圖:在匯報收獲時體驗成功,在閱讀“知識鏈接”延伸,在要求繼續(xù)研究中拓展。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2

  一、教學內容

  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課《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二、教學目標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在進行了“植物”和“動物”單元的學習之后,學生將在這個單元里開始對物質世界的探究。“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為三年級學生提供了研究周圍常見物體和材料特性的機會。當學生們對各種物體進行探索的時候,他們會發(fā)現,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可以按照組成物體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質來描述這些物體。而材料的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材料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響著周圍的環(huán)境。本課是這個單元的第1課,是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周圍的物體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認6種常見材料并用詞語描述它們。這一課將通過觀察和辨認來引導學生探究材料。他們將觀察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書包和教室里的設施,分辨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這個基礎上找出常見材料,描述它們的特性。這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學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從材料的角度觀察物體、引發(fā)他們對材料的研究興趣,明確研究材料的意義。

  (二)具體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教學準備:

  1、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紙、牙刷、毛巾、鑰匙、玻璃杯、木梳)。

 。病⑽覀兩砩系奈锲、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統(tǒng)計表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問:摸獎見到過嗎,你摸過嗎?今天我們也來摸摸,看看你的運氣如何。老師先告訴你們,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你摸的時候,說說你摸到的感覺,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獎猜謎活動

  請幾名學生到前面來在老師準備的百寶袋里摸各種物品,學生每摸出一種物品都讓他猜猜這種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導入新課

  學生回答后師說:是的,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材料人們使用,今天咱們就來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材料。(板書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要研究的問題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會越感興趣。用摸獎猜謎的形式導入新課,似乎沒有什么新穎之處,但對小學生來說也很意外,在興趣盎然的摸獎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上來。

  二、觀察記錄身邊的材料

  1、讓學生觀察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帶的、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試著把它們寫在表格中。

  2、讓學生觀察書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測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學生邊觀察邊做好記錄。

  3、觀察活動后,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針對三年級小朋友對探究的過程還不是十分明確的實際,我還引導他們簡單說一說自己研究前的設想,特別是如何做好記錄,這對學生開展好自由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談話:我們最常用的材料有紙、金屬、木頭、塑料、玻璃、布。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材料供我們使用,他們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點。就拿我們教室的門來說你們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這些材料有什么特點嗎?

  2、組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的材料,一起來討論一下它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描述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孩子們的交流既是對研究成果的交流匯報,又是對研究方法的梳理,學生們共同分享著集體的勞動成果,在交流、匯報中學會了贊美,學會了理解,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堅定了他們繼續(xù)研究、探討的信心。

  四、課后延伸

  師問:關于“材料”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問題,你們想不想研究?想研究什么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后,師告訴學生我們將在以后的幾節(jié)課中繼續(xù)研究。

  設計意圖:這樣探究從問題開始,至問題結束。在研究了“常見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這一問題后,再讓學生提出關于“材料”還想研究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自然生成新的問題,繼續(xù)研究下去,這樣充分說明教者的“用教材教”的意識。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學內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分析我們的飲食是否科學;

  二是了解我們的食物結構,學會合理搭配食物,并自己設計有益于我們健康的一日三餐:

  三是討論飲食習慣與健康的關系。

  首先教材以組圖的形式出現以肉食為主、以腌制食品為主、以油炸食品為主、以甜食為主等四種早餐配餐方式,意在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來探討這四類配餐方式的價格改革缺點;通過以食物結構金字塔顯示各類食物的相對比例,以資料卡的形式明確說明了食物攝取的比例,認識我們的食物結構和以正言語形式提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需求制定自己的健康飲食計劃來設計一日三餐。在學生對均衡飲食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的拓展活動自由活動,討論飲料食衛(wèi)生問題,開闊眼界,指導學生生活。

  拓展活動中讓學生編輯《營養(yǎng)與健康報》意引導學生綜合自己所學知識,向身邊的小朋友提出合理飲食的建議,加深對科學飲食的認識,并嘗試用學到的知識服務社會、改善生活。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飲食與健康的密切聯系,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養(yǎng)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關注自己與他人的健康。

  2、通過調查活動,搜集資料,小組合作等多種活動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運用資料、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

  3、通過學生在收集活動中的相互交流,培養(yǎng)團體意識,讓他們感受到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4、通過對飲食與健康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糧食,不浪費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日常飲食注意科學、合理地搭配。

  2、學會科學搭配自己的飲食

  教具準備:

  1、學生課外收集、整理飲食與健康方面資料制作小報或資料卡。

  2、向父母、老師或身邊的廚師、保健醫(yī)生了解各種菜譜中的營養(yǎng)搭配技巧,設計一個一日三餐的食譜。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碰到一件令人難過的事,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個學生上體育課的時候,上到半節(jié)課,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暈倒了,你們猜猜他為什么會突然暈倒呢?

  學生紛紛發(fā)言,最后一致認為他突然暈倒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缺乏鍛煉,二是營養(yǎng)不良,教師趁機提出飲食與健康的話題,并板書課題:3、飲食與健康

  二、明確目標,展開討論交流自己的飲食習慣

  師:誰能把自己的昨天飲食情況告訴大家呢?

  教師提問的時候找兩個極端的學生(胖與瘦)

  生1:早餐,我吃的是火腿,午餐,有炸雞還有醬牛肉,晚餐,紅燒鯉魚和炸肉。

  生2:早上,我吃了油條兩根;中午,饅頭和油菜;晚上,花卷和西紅柿。

  生3:早餐一個雞蛋和一個肉包,一杯牛奶;午餐肉炒茄子,涼拌夾角;晚餐一碗小米粥和清蒸魚。

  師:對上面3位同學的飲食情況,你有什么要說的嗎?

  學生自由討論并發(fā)言。

  生:我發(fā)現喜歡吃肉的同學比較胖,因為這樣攝取到脂肪、蛋白質就比較多,一些維生素就比較缺乏,所以容易發(fā)胖。

  生:我認為吃的食物種類多比較好,既有素的也有肉的,飲食才會比較科學。

  生:如果只吃蔬菜和面食,一點肉也不吃不是好習慣,那樣會營養(yǎng)不良的。

  三、交流匯報,得出結論,怎樣搭配食物才合理

  師:同學們說的很對,看來大家對飲食與健康都有起家哦,其實我們平時的飲食習慣有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的飲食

  生:平時我比較挑食,還愛吃零售

  生:平時我總愛吃肉,媽媽說要多吃些蔬菜才健康

  生:有些資料上說,早餐必須要吃而且要吃好。

  生:我可喜歡吃麥當勞和肯德基啦,可是大眾說,麥當勞和肯德基都是垃圾食品。

 。ń處熞龑W生通過反思自己的一些飲食習慣,從自身的許多問題入手,認識到同學們有一些飲食習慣是不正確的,不科學的,需要商榷和探究的。同時也對學生以前的一些科學飲食的知識整理、探究、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資料,找出科學的飲食結構

 。ń處熆梢詾閷W生提供一些直觀圖和資料卡,對照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來

  檢驗其飲食的合理性。也可以布置學生搜索一部分關于兒童健康飲食的知識和資料來豐富和完善,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師生小結:合理的飲食結構應該是這樣的: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成10份,其中米、面食應占4份,蔬菜、水果4份,牛奶、肉、蛋、油應該占2份左右。脂肪、油類和糖類應節(jié)制食用。

  設計一日三餐。

  教師給每一組發(fā)食物圖片若干。讓學生合理地安排一下早餐、中餐、晚餐,并為自己設計一份營養(yǎng)餐。

  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ń處煾鶕䦟<医ㄗh,向學生提供營養(yǎng)餐:早餐,1杯牛奶+麥片+1個蘋果;午餐,高蛋白食物為主+1份水果;晚餐,少油少調味為主+一份水果)

  四:應用拓展,課外實踐

 。ㄒ唬鹤杂苫顒樱鯓幼霾艜幸嬗谖覀兊慕】

  科學健康飲食中,除了膳食結構要合理以外還有什么因素影響健康?

  學生猜測:應具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wèi)生。

  師: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哪些方面?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師生小結:

  1、合理分配三餐。一早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適應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最好的分配比例應該是3:4:3。如果一天吃一斤米飯的話,早晚穩(wěn)中有各吃3兩,中午吃4兩比較合適,切記還要不食早餐。

  2、葷、素搭配。適當葷食中蛋白質、鈣、磷及脂溶性維生素優(yōu)于素食;而素食中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纖維素又優(yōu)于葷食。所以,葷食與素食適當搭配,取長補短,都有利于健康。

  3、不挑食、不偏食。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是由各種食物供給的,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品能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物質。單吃一種食物;不管吃的數量多大,營養(yǎng)如何豐富,也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因此,在飲食中,不可長期挑食或偏食。

  4、不暴飲暴食。俗話說:‘若要身體好,吃飯不過飽’,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飲暴食不僅能破壞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炎等,而且由于隔肌上升,影響以及活動,還可誘發(fā)心臟等,如果搶救不及時,會發(fā)生生命危險。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暴飲暴食。

  5、注意不要食用不潔食品以及過期食品,注意飲食衛(wèi)生。

 。ǘ┻@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你今后將怎樣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飲食?請同學們回家后對家里的飲食情況作一次調查,并提出合理的改進方案

  在家長的幫助下編輯《營養(yǎng)與健康報》 修改與補充

  板書設計

  3、飲食與健康

  一 我們的飲食

  二 怎樣搭配食物結構才合理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4

  知識目標:

  1.搜集有關地震的信息資料,了解地震這種自然現象的發(fā)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災害。

  2.通過模擬實驗和推理想象,自行獲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識。

  能力目標:

  注重學生參與模擬地震實驗過程的感知,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做簡單的實驗,能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驗過程,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識,學會地震自救的方法。

  難點:

  地震成因

  重點:

  地震危害及怎樣避震。

  主要內容:

  《地震》是小學五年級第一單元第3課的內容,教材包括三方面內容:

  1.了解地震的危害——通過模擬活動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有更清晰的認識。

  2.通過模擬實驗和推理想象,理解地震的成因。

  3.在活動中,使學生了解避震的科學常識,懂得如何從容面對地震,知道自救的方法,進行地震模擬演習,讓學生認識到用知識守護生命。

  教學過程:

  一、 錄像激趣,引入課題。

  教師以談話方式導入,看到“5.12這個日子,大家想起了什么?”“關于地震,大家對他了解有多少呢?”

  5月12號,在四川汶川發(fā)生了8級地震,這是繼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又一次在我國發(fā)生的大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和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

  看完這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說些什么?關于地震,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學生交流感受。

  大家提的問題很有價值,這節(jié)課老師與大家共同探究有關地震的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學生提出問題: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前有什么前兆?地震怎樣來預測?地震發(fā)生后人們怎樣來自救?……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確定本節(jié)課主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3.根據地震的現象,研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①觀察地震現象

  播放地震現象的視頻,觀察、了解地震現象

  讓學生結合看到的視頻資料和對生活中的了解,來說一說地震發(fā)生時看到了什么現象?

  (天氣的變化、動物的反常表現、山體滑坡、井水異常、大地、建筑物在劇烈地晃動……)

  教師提問:是什么力量使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動使它造成倒塌呢?

  (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板塊碰撞等)。

  地殼是有一層一層的巖石組成的,地球內部在不斷運動著。

  二、研究地震成因

  1.用上節(jié)課所學的方法讓學生猜測地震成因。

  2.根據學生猜測做模擬實驗:把毛巾、木棒、盒子、木塊放好。

  出示實驗要求: (課件展示)

  請每位同學反復實驗,注意觀察發(fā)生的現象,并認真體會木棍斷裂時手的感覺。

  學生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實驗完成后,讓學生思考并小組交流: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象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地震形成的原因。 課件資料補充:PPT

  (學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興趣的問題,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地表斷裂時的感覺)。

  師小結:大家想,一個筷子在斷裂的瞬間都會引起我們手的震動,那么幾千米厚的巖石層在壓力作用下發(fā)生快速、突然的斷裂會引起的怎樣的震動?釋放出的能量該是何等的巨大呀?

  三、 拓展活動:

  1.地震的危害。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地震引起房屋、橋梁等在瞬間倒塌的現象,從中體驗地震的危害。

  2.預防地震

  介紹地震前兆以及正確避震常識

  讓學生知道地震的破壞力巨大,地震的發(fā)生也不可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地震該怎樣預測,盡量避免災難的發(fā)生。用課件展示地震前出現的異,F象。

  除了觀察地震前兆,還有先進的測震儀對地震進行預測。 (課件展示)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預報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比歐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教育學生當地震發(fā)生時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著、冷靜,然后再迅速的進行自救。

  四、科學應用,避震自救

  進行避震演習,教給學生緊急避震常識。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54-5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會數數量是10的物體,會讀會寫數字10,知道1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掌握10的組成。

  2.培養(yǎng)學生眼、腦、口、手協調活動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4.結合主題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教學設想: 1.通過觀察主題畫、拼擺圖案,"蘋果"連線等創(chuàng)造美的氛圍,通過積極的即時評價和活動,溝在通師生情感,為學生營造一個怡人、愉悅的課堂物化環(huán)境和人際環(huán)境。

  2.以操作為認知的突破口,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合理增加教學厚度,滲透有關數軸和數物、數形對應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10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準備:

  主題畫、小圓片、小紅花、計數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圖、梨子圖片、貼在小黑板上的蘋果圖片(圖上有數)

  學具準備:

  直尺、10朵小紅花、10根小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導立美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10月1日是什么節(jié)日?對,10月1日是國慶節(jié),今年國慶節(jié)天安門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非常熱鬧,大家想看看節(jié)日的天安門是什么樣的嗎?(出示主題畫)引導學生觀察紅旗、燈籠的數量(8),每幅標語的字數(9),幾位小朋友、幾個汽球(9)。教師拿一張帶汽球的小朋友圖片邊跑邊說,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個汽球(貼上畫面),現在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幾個汽球?(10)

  板書:10的認識

  你能用10說一句完整的話嗎?

  二、建構認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認識數字10。

  (1)領讀10。

  看看10和我們前面學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個數字,10是兩個數字組成)

  (2)請同學們拿出10朵小紅花,擺成好看的圖案。(巡視時發(fā)現不同圖案,有選擇地上黑板擺。然后小結:同學們經過動腦擺出了許多好看的圖案,老師也來擺幾種。

  老師今天帶來了10朵小紅花,準備獎給那些守紀律、肯動腦的同學。

  2.教學10以內數的順序。

  (1)出示計數器,先撥9個,再撥1個。"一共有幾個珠子?""10個珠子怎樣得來的?

  (2)拿出直尺。我們數數,從哪個數字開始數?(0是起點)

  從0到9有幾個數字?(10)第10個數字是幾?(9)找到10,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誰能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遍?

  (3)幻燈出示:按順序填數。

 、5口7口口口

 、诳9口口6口口

  2. 比較9和10的大小。

  貼第一、二幅五角星圖,板書:9 10

  9和10誰大誰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左手中、食指叉開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圖,板書:10 9

  10和9用什么符號連接?(右手中、食指叉開示" )" )

  10還可以比哪些數大?(10比0→9中的每一個數都大)

  4.教學10的組成。

  請同學們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兩堆?纯从袔追N不同的分法。(學生邊擺邊輕輕地說組成,教師巡

  視指導。)

  指名學生回答,你想出幾種擺法?怎樣擺又好記又不會漏掉呢?(按順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學10的寫法。

  投影片示范,10由兩個數字組成,所以寫時占兩格。第55頁書寫格學生先描后寫。

  三、游戲鞏固,合作立美

  1.對口令。男:我說7。女:我對3。同位合:7和3組成10。(同時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請10位同學到講臺前來,每人一張寫上數字的梨子圖片。(叫了7名同學后問:"我還要叫幾名同學"?)分成二組,1--5一組,5--9一組。

  手拿"1"的說:"我是1,誰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學迅速跑到"1"旁邊,"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齊答:"對對對,

  請上位",兩人握手上位。

  四、練習反饋,成功立美.

  (1)第55頁"做一做。

  第1題讓學生在數軸上填數,練習數序。

  第2題讓學生用線連出組成10的兩個數。教師巡視指導,請學生板演。(小黑板上貼有寫上0-9的一個重復數字5的蘋果圖片)

  (2)幻燈片出示練習題。填"〉"、"〈"號

  口〉8 口〈10 口〉9

  五、課堂小,整體立美。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老師拿出一個寫有0的紙片說:"我是0,誰是0的好朋友?"學生討論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師說:"對對對,老師和同學是好朋友"。

  板書設計: 10的組成.

  淺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兼評吳曉秋老師的"10的認識"

  周新高 (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體現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豐采,發(fā)揮美能效應,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刨設情境一一學生在羹的氛圍中萌生興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動形象性正契合了兒童學習時的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美的'典型環(huán)境是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本課教學時,吳曉秋老師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景:以國慶閱兵典禮和天安門主題畫面導人,通過燈籠數、紅旗數、標語字數復習8、9,在9個小朋友放飛9個汽球的基礎上,跑來一個小朋友,手里拿著一個汽球,自然導出新知,接著鼓勵學生說說身邊數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認識10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拼擺,教師補擺,用學具小紅花擺出三角形、圓形、四方形、梅花形圖案;10的組成連線練習,把數寫在紅紅的蘋果圖上。這些畫面、圖案和教師簡潔美觀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優(yōu)雅大方的儀表,和圖文并茂的教例,構成一個動態(tài)組合,優(yōu)化了課堂的物化環(huán)境。學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圍中,必然會產生愉悅之感。這種情感體驗對心靈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學生在美的情意中學會學習。

  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學習中的理解,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這不僅是變抽象為直觀,為理解架橋鋪路,更因為手口眼腦的協調動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極大地激活了思維,使學習成為-種和諧活躍的身心運動。本課中拼圖案、擺小棒、比大小、對口令等系列活動,對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學生在活動中的受益也絕不僅僅是10的認識這點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還有效地運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并以游戲"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課活動推向高潮。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評價-一學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斷上進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不僅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溝通師生情感,達到共鳴,進而營造舒心、宜人的課堂人際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吳老師承續(xù)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以小紅花、紅五星、鼓掌等,對思考、操作、書寫、紀律各方面進行即時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喜悅,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美育是心靈的體操,美可以導真啟智,引善育德。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師,不要把科學知識講成冷冰冰的真理,要與美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同時,受到美的陶冶,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6

  活動目的

  通過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小型的太陽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

  活動內容

  實驗太陽灶

  活動準備

  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

  活動設計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一端橫向鉆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于孔徑的鐵絲,然后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90°,各留5厘米,減去多余部分。

  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拿一根細竹簽,削尖兩頭,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裝置放在太陽下,調節(jié)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竹簽長度要耐心調節(jié),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發(fā)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fā)出香味。

  后記

  通過本次活動學生了解太陽灶的初步原來,學生的探究熱情十分高漲。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7

  1 引言

  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基本建設中最具基礎性的核心工作,是教學質量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其水平、質量和成果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是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保證。20xx年教育部啟動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作為這項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是一個理性的繼承和適時的總結,又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推進。加強精品課程建設是深化教學改革,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保證。許多高職院校集中了人力、物力、財力,重點對各專業(yè)的骨干課程進行了建設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著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化和完善,公共《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建設改革也將逐漸提到日程上來。

  2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各個行業(yè)與計算機的聯系日趨密切,計算機網絡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學生掌握必備的計算機文化知識和技能是社會的需要,另外,《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中,幾乎所有專業(yè)都開設這門課程,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水平評估中,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是許多指標考核的內容,如學生基本技能測試、學生專題研討會等都涉及計算機應用能力,這都說明了這門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位置,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技術更新換展迅猛,因而對其加強建設、進行教學改革并納入精品課程建設系列是非常必要的。

  3 《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的確定

  按學院規(guī)定的程序向學院申報,申報材料應包括以下內容:

  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地位、作用。

  師資隊伍狀況:包括現有教師年齡、學歷、職稱、學科專長、發(fā)展趨勢,課程建設負責人,師資隊伍建設規(guī)劃。

  課程現狀:包括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是否完備及完善程度;選用或自編主要教材及輔助教材情況;實驗、實訓開出情況,能否開設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實訓項目;課程教學內容、教育方法改革情況,是否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CAI課件名稱和使用效果;系列課程建設情況等。

  課程建設的總目標(至少應達到院級優(yōu)秀課程)及分階段目標。

  課程建設期限:一年(原則上建設期以教學計劃上課程設置的時間為限)。

  課程建設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課程建設基本要求為依據,提出具體措施。

  課程建設的支撐條件:在挖潛增效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軟件建設要求。

  4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建設的組織機構

  4.1精品課程建設的組織領導機構

  精品課程建設以教研室為基礎,組成院、系、室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領導機構。院級精品課程建設的組織機構為學院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主任由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擔任,秘書長由教務處處長擔任,辦公室設在教務處。其職責是負責全院精品課程的布點、規(guī)劃、過程管理、驗收等工作。各系成立精品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關教師組成,負責本系精品課程的布點、規(guī)劃、實施等工作。教研室主任、專業(yè)帶頭人、精品課程任課教師及教輔人員組成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小組,確定精品課程建設負責人,具體負責制定精品課程建設方案、經費使用方案、組織實施方案以及組織課程的評估與檢查工作等。按照規(guī)定,成立了《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建設小組,成員組成按照老中青相結合、學位、學歷、職稱相結合的原則,組成科學的精品課程建設小組。

  4.2精品課程的過程控制

  精品課程建設的日常工作采取課程建設負責人制,責任人負責制定和實施精晶課程建設的規(guī)劃、運作、自評等工作。精品課程建設的責任人應根據實施計劃認真組織實施,學期中、學期末進行自查,向系精品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匯報并寫出書面材料,報學院精品課程建設指導委員會,書面材料報教務處一份備查。學院每學期結合教學檢查對精品課程進行檢查,每年末召開一次精品課程建設會議,總結交流精品課程建設情況。在建設過程中,院級精品課程小組負責院內部門間的協調工作,并負責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必要的支持。

  5 精品課程建設的實施

  5.1首先確定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的教育思想觀念,堅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教學內容,以雙師隊伍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措施。

  《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建設必須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yōu)橄葘,形成正確的教學觀、人才觀和質量觀,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以學生《計算機文化基礎》證書獲取率作為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從根本上保證課程建設在培養(yǎng)學生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發(fā)揮最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力爭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通過高起點、高標準和扎實有效的工作,把《計算機文化基礎》建設成符合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并適應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精品課程。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建設的目標:近期目標是1年內達到院級精品課程要求;中期目標是2年內達到省級精品課程要求;遠期目標是3年內達到部級精品課程要求。

  5.2確定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內容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建設小組經過充分論證后,確定了課程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試題庫建設和課程考核辦法改革等方面。

  5.3課程建設實施

  5.3.1師資隊伍建設

  精品課程要由學術造詣較高、具有豐富授課經驗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主講。要通過精品課程建設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wěn)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并建立青年教師培養(yǎng)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備輔導教師和實驗教師。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題組經討論確定由三名教學經驗豐富的副高職稱的教師作為主講教師,同時將課題組其他成員分別作為輔導教師和實驗指導教師配備給主講教師,要求輔導教師和實驗指導教師必須堅持每周至少聽主講教師2節(jié)課。

  5.3.2教學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改革應符合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大力補充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并積極探索用現代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改造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新路子,實現教學內容的模塊化。同時,廣泛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積極整合優(yōu)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學大綱時,應突出重點、難點并留有根據技術發(fā)展及時補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對《計算機文化基礎》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一個正確認識,其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計算機操作、文字表格處理、多媒體演示稿制作、網頁制作、通過網絡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其次,根據《計算機文化基礎》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培養(yǎng)能力,將計算機文化基礎進行了模塊化處理,分為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模塊、WORD20xx模塊、EXCEL模塊、FrontPage模塊、Internet模塊五大模塊,對每一模塊的.培養(yǎng)目標和內容進行了細化。例如,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重點讓學生掌握操作系統(tǒng)的使用,過去電腦以WIN98、WIN20xx為主,目前主要以WIN XP為主,因而在教學內容上改為以WINDOWS XP操作系統(tǒng)為主,兼顧過去操作系統(tǒng)。在操作系統(tǒng)內容上,主要以磁盤管理、文件管理、計算機設置為主;WORD20xx模塊培養(yǎng)目標是掌握基本的文字處理功能,重點是掌握實際工作中文字處理能力,采取項目驅動的方式,如撰寫求職信、撰寫請示報告、撰寫調研報告、撰寫自然和社會科學論文格式等。

  5.3.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中應貫徹“學為主體、導為主線、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并重”的原則,通過教師啟發(fā)式的教學,將教學重心從“教”轉移到“學”,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大力引進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啟動并快速發(fā)展CAI教學,提倡現代信息技術下的個性化教學。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針對目前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已開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現狀,《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方法,主要采用針對性很強的項目驅動教學方法,給出題目,讓學生思考怎么做,然后教師講解應該怎么做,最后安排上機實際做,對有些難度大的題目,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到開放微機實驗室做。

  在教學手段上,要求所有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必須采用多媒體教學,能現場演示的采用現場演示教學,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WORD20xx中調研報告,從內容到格式、字體和字的型號大小、字間距、行間距等授課教師都必須相當熟練,這同時也要求教師必須深入實際進行調研。

  5.3.4實踐環(huán)節(jié)建設

  大力加強實踐性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綜合運用和開發(fā)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突出高職特色。實驗、實訓要盡量減少驗證性項目,引入綜合性或設計性項目。課程設計的設置要緊密結合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的要求,內容要盡可能結合工作實際,指導方式上鼓勵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首先《計算機文化基礎》從總學時上,理論和實踐的比例設置為4:6,大大提高實踐教學比重,在環(huán)節(jié)上增加課程設計綜合性訓練,教師從課堂為主轉向以技能教學為主,以課堂講授為主轉變?yōu)橐詫嵺`指導為主,以教師講為主轉變?yōu)閷W生學和做為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獨立思考。

  其次,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實踐比例的增加和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對原有微機室進行了升級改造,并新增兩個百臺微機實訓室,微機實訓室完全建成Intranet仿真環(huán)境,并將其中兩個建設為開放式計算機操作實訓室,實施開放式管理,以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質。

  再次,加強實訓軟件建設,一方面加強雙師培養(yǎng),要求不具備雙師的教師每周必須到實訓室訓練4小時或到企業(yè)一線調研半天,另一方面完善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等。

  5.3.5重視教材建設

  針對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材普遍不太適應高職培養(yǎng)目標的現狀,積極組織人員編寫自己的特色教材,正式出版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教材和《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教材。與此同時,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材開發(fā)建設了多媒體課件庫并到校園網,該教材有紙質教材、電化教材、多媒體課件及網絡課程一整套系列,已形成立體化的教材包。

  5.3.6教學文件建設

  隨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水平評估的深入,通過學習,大家已充分認識到教學文件的重要性,教學文件是各專業(yè)的核心技術,必須投入相當的智力進行開發(fā)。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題組經過對社會的需求調研,進一步修訂完善了《計算機文化基礎理論教學大綱》和《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踐教學大綱》,同時依據實踐教學大綱編寫了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實驗(實訓)指導書、課程設計指導書等,補充完善理論和技能考核辦法。

  5.3.7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控制建設

  在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控制上,嚴格按照學院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積極貫徹過程保證質量的理念,完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標準和相應人員的工作規(guī)范,并嚴格實施。

  《計算機文化基礎》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分類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課堂教學,包括教案、批改作業(yè)、輔導、答疑、研討課等,一部分是實踐教學,包括實訓、課程設計,針對以上各環(huán)節(jié)均制定了標準和規(guī)范,如教師授課要有教案、作業(yè)要有批改記錄、聽課要有聽課記錄等,學生實訓要有實訓報告、課程設計要有作品或產品等,使教學質量具有可追溯性。

  5.3.8試題庫建設

  試題庫建設必須按照客觀、公正、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又要反映社會需求,并考慮到和社會資格考試銜接,《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建設課題組,經過詳細論證,分別建成了理論試題庫和技能測試試題庫,并開發(fā)了網上考試系統(tǒng),理論和技能考核全部實現無紙考試,計算機自動出題、自動閱卷,即可進行階段性測試也可進行課程整體測試。

  5.3.9考試考核建設

  考試考核建設的出發(fā)點就是將學院內部考核和外部社會考核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內外同時監(jiān)督的目的,對于提高教學質量非常有必要,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努力辦成讓社會滿意的學校,培養(yǎng)出社會滿意的人才,不斷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和可信度。

  《計算機文化基礎》內部考核主要是采用試題庫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考核,外部考核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參加山東省《計算機文化基礎》統(tǒng)考進行考核,并且統(tǒng)考成績可作為學生該門課程的最后學習成績。

  6 精品課程上網

  根據《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關于國家精品課程“需在網上提供不少于50分鐘的現場教學錄像”的規(guī)定,參考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標準體系和11項試用標準(簡介)V1.0版》,編輯開發(fā)了上網視頻錄像,主要工作是音頻、視頻素材采集編輯和錄像上網共享的基本環(huán)境架設。

  6.1音頻素材采集制作

  音頻采集編輯軟件要求使用功能強大簡單易用的Cool Edit 20xx軟件,語音要求使用標準普通話,英語要求使用標準美式英語,數字化音頻的采樣頻率為22.05KHZ、量化位數為16位,存儲格式為高壓縮比的MP3,音頻編輯后最后存儲為流式媒體ra格式。

  6.2視頻素材采集制作

  視頻采集編輯軟件要求使用功能強大簡單易用的Premiere 10.0以上版本軟件,彩素材每幀圖像顏色數為24位,視頻采集使用Y、U、V分量模式,采樣基準頻率為13.5MHz。存儲格式為AVI壓縮格式、分辨率為320X240,輸出需要制作成流式媒體rm格式。

  6.3視頻上網環(huán)境建設

  系統(tǒng)需符合國際標準,流媒體采用HTTP流媒體協議。視頻服務器為學院自己架設的服務器,內存512M,硬盤熱插拔10000轉,支持每天24小時不間斷服務,以保證后的正常瀏覽和使用及專家評審。服務器端視頻文件使用rm格式,使用流媒體服務器對外。視頻格式采用總比特率為300Kbps、幀速度為25fps、大小為320x240?蛻舳酥С諻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 RealOne Player等常見媒體播放器,用戶可交互地選擇播放音視頻課件,并可對音視頻課件實現播放、暫停、停止、跳躍等功能。

  7 精品課程建設取得實效

  《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建設在學院精品課程小組的指導和協調下,在課題組成員的積極探索、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非?上驳某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7.1和獲獎情況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建設小組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探索,并積極進行實踐,近年來共發(fā)表學術論文12篇,編寫教材和實訓指導教材5本,為精品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队嬎銠C文化基礎》課程建設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得到了學院和社會的認可,20xx年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課程,20xx年被評為淄博職業(yè)學院教學成果一等獎,一名教師被評為學院學科帶頭人,一名主講教師被評為學院“十佳”教師,一名主講教師被評為淄博市師德標兵。

  7.2教學效果

  從20xx年以來,到目前為止,共有10253名學生,接受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服務,參加山東省計算機文化基礎考試,其中有7800人取得證書,證書獲取率76.9%,最近一次考試的合格率為82.4%,學生評教滿意度連續(xù)三年在95%以上,專家評教教學質量優(yōu)秀率連續(xù)在90%以上。

  8 精品課程的驗收

  由責任人向系、學院提出驗收申請。課程建設組要根據精品課程評估指標體系,如實進行自評,撰寫自評報告與自評總結,提供所需數據和材料,并在規(guī)定期限內將自評結果和自評報告送教務處。學院組織驗收。在課程自評的基礎上,學院專家組對課程自評結果和自評報告進行初審,并采取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現場評估,對評估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進行考核,逐項打分,評定出該課程的總分數與等級,寫出評估結論,提交學院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討論。院教學工作指導委員會對專家組的評估結論與評估等級進行審定,驗收分為優(yōu)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對合格以上者發(fā)給證書,不合格者可參加下一批院級精品課程建設。

  9 《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特色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經過近四年的建設,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9.1創(chuàng)新性

  新體系、新內容、新手段、新思路。課程無論是內容體系、編寫的教材、研制的無紙化考試軟件還是建立的網絡課程等,都有很高的科學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和理念創(chuàng)新的含量。

  9.2先進性

  既保留了《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原有體系,又有實質性的改革和發(fā)展,并將新技術、新產品及時納入課程中,順應并符合21世紀教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符合IT領域的社會需求,代表并引領了課程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

  9.3完整性

  一是有完整的教學文件,如理論教學大綱、實訓教學大綱、教材、實訓指導書、理論試題庫、技能測試試題庫、無紙化網絡考試系統(tǒng);二是有完整的立體化教材,既有紙質教材、電子教材,也有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程;三是完整的評價系統(tǒng),既有院內評價體系,也有院外社會評價體系。

  9.4示范性

  《計算機文化基礎》無論是教學文件建設、多種媒體結合的立體化教材、課程評價體系,還是網絡化無紙考試系統(tǒng),都在國內高職院校中有一定的影響,具有較廣泛的輻射性和示范性。

  10 《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幾點體會

  通過《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建設實施,課題組積極探索和大膽創(chuàng)新,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10.1必須以先進的高職教育思想觀念為載體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以應用為主旨構建教學內容,理論以適用、夠用為主,將實踐教學改革作為課程建設的核心,課程教學由知識傳授型向技能型教學轉變,培養(yǎng)造就高技能型人才,課程建設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新。

  10.2必須將精品課程建設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精品課程建設包括教師、學生、教學文件、教材、教學技術手段、教學制度等要素。在考慮精品課程建設時,必須要有整體的、全局的觀念和視野。若僅將精品課程當作出版幾本高質量的教材,而不同時考慮教師教育,并提高教師的素質,不考慮教學技術的改進和教學制度的改善,精品課程建設就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10.3必須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各要素建設

  精品課程教學要考慮完整的六要素或六環(huán)節(jié)(授課、討論、作業(yè)、實踐、考核、教材),要抓住六大環(huán)節(jié)及其關系整體建設而不是局部建設。

  10.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要堅持形成梯隊和接力團隊,特別注重雙師教師的培養(yǎng),將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措施。

  10.5加強教學文件建設

  按照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貫徹過程保證質量的理念,建設完善各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標準和工作規(guī)范,并規(guī)范化教師和學生質量記錄。

  10.6加強教學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饋

  通過開展教師聽課、專家聽課,學生評教、專家評教等活動,將學生評、同行評、專家評相結合、內部評、外部評有機結合,并及時采集信息進行分析,適時反饋,形成良好機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11 結束語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8

  教學設想:

  本節(jié)課通過一個創(chuàng)意的游戲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人的手如此靈活?這樣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去尋找答案。在游戲中,學生們被鼓勵猜測答案,并展示他們個性化的想象力。同時,采用多種材料和設計多個簡單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我們設計了兩個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猜測箱子和信封里的物品,以便體驗手的觸感和功能。通過這樣的互動體驗,學生們更深入地理解了手的靈巧性以及與手相關的關節(jié)、皺紋和大拇指等構造特點。同時,他們也意識到手具有感受和觸知功能。我們的期望目標是,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并在活動中幫助學生加深對手的構造和功能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能力。

  一、教學目標

  1、手是人體上的一對肢體,具有復雜而獨特的構造。手由關節(jié)、骨骼和肌肉組成,靈活度非常高。手的構造包括關節(jié)的存在,這使得手能夠進行各種精細的動作和靈巧的操作。手指之間也有褶皺,這使手能夠更好地握取物體。而大拇指則是手最重要的構造之一,它與其它四根手指不同,可以與其他手指相對,從而使得手能夠抓取更小或者更大的物體。此外,手還具備感覺功能,通過手指末端的神經末梢,我們可以感受到觸摸、溫度、壓力等外界刺激?傊,手的獨特構造使得人類能夠進行豐富多樣的工作和創(chuàng)造。

  2、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使用不同材料驗證一個猜想。實驗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個性發(fā)展,關注他們在體驗活動后的感受,引導他們學會關愛身邊的殘疾人并激發(fā)對自我探索的興趣。請修改這段內容。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認識手的基本知識,了解手的構造和手的靈巧有關。

  難點:小組的合作學習,自選實驗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

  三、教學準備

  玩具、吸管、膠帶、空管、剪刀、記錄本等。

  四、教學過程?

 。ㄒ唬┯螒驅??: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玩一個新的游戲吧,叫做“剪刀、石頭、布”。大家都喜歡這個游戲嗎?我想和一位學生進行一場比賽,看看誰能贏。這樣不僅能夠讓大家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還能緩解緊張的情緒,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此游戲主要采用手勢來表達,非常適合引導觀察對象的出現。讓我們開始吧!

  我們剛剛進行游戲時,使用到了什么工具或道具呢?我們的手還可以用來做哪些事情呢?你們的手真是太靈巧了!【通過詢問手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對手的興趣。老師著重表揚了手的靈巧性,為學生生成[手為什么這么靈巧?]這個問題作一個鋪墊。因為整個科學探索活動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學生有了手為什么這么靈巧的疑惑,才能形成對手的關節(jié)、褶皺、大拇指等結構的探索研究。引導出有價值、有探索意義、有利于課堂開展的問題,對后面教學活動起到關鍵作用。學生往往會提出很多問題,但其中符合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并不多,所以設計了一些隱藏的鋪墊!

 。ǘ┯^察手的構造:

  現在,我們用巧妙的手來制作一些小動物。你們對自己這雙靈巧的小手有什么問題想要問老師呢?(為什么我們的手這么靈巧?)【再次讓學生用靈巧的手做幾只小動物。讓靈巧這個詞語在學生腦海中浮現。接下來,提出問題:“你們對自己這雙靈巧的小手有什么問題想要問老師呢?”讓他們自己提出一個既感興趣又有探索價值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手這么靈巧?在教學詢問過程中,第一個學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手這么不靈巧?”然后,其他問題也相繼提出,比如為什么我們的手有五個手指?為什么手上會長毛?為什么我們的手這么靈巧?由于問題是學生自發(fā)提出的,他們內心產生了一種尋找答案的渴望,這種渴望引導著他們進行觀察和探索,通常能夠發(fā)現平時忽略的細節(jié),從觀察中獲取更多的收獲!磕敲次覀兛梢匀ツ睦飳ふ掖鸢改?展示觀察手的課題,我們之前觀察過什么?用了什么方法進行觀察?。

  下面我們將以手的靈巧性為切入點,結合之前大家提到的方法,進行觀察。開始活動。當活動遇到困難時,給出友情提示:請思考與手有關的物品。學生們展開活動!驹谖业谝淮卧嚱讨校野l(fā)現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手為什么這么靈巧?”這個問題有些抽象和晦澀,使得學生們很難找到切入點去探索。他們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時積極性也不高。后來,我通過設置一個簡單的問題提示——“與手有關的物品是什么?”來引導學生們進行觀察,這樣學生們就明確了觀察的目標,并且也增加了興趣!

  學生們通過觀察和交流,發(fā)現了手的靈巧性與大腦、骨頭、關節(jié)以及皮膚的皺褶等因素有關。教師在板書上記錄下學生們的回答,并引入了關于關節(jié)、皺褶以及大拇指作用的研究。為了更好地認識關節(jié),教師進行了演示。同時,學生們還隨機發(fā)現了關節(jié)、褶皺以及大拇指的一些特點。

 。ㄈw驗手指的關節(jié)、褶皺及大拇指的作用。

  1、認識手指的關節(jié):

 、僬堃晃粚W生演示關節(jié)的位置,數關節(jié)的個數。

 、陉P節(jié)在人體中起著連接骨骼的作用,使得身體可以進行靈活的運動。沒有關節(jié),人體將喪失活動能力,無法實現正常的運動功能。我認為沒有關節(jié)是不行的。首先,關節(jié)可以提供骨骼的靈活連接,使得人體能夠完成各種復雜的動作和姿勢,如走路、跑步、跳躍等。如果沒有關節(jié),骨骼之間就無法實現這種連接,人體的運動將會受到極大限制。其次,關節(jié)還承擔著保護骨骼和減震的功能。關節(jié)內部有軟骨和滑液,能夠起到減少骨骼之間摩擦的作用,同時也能夠吸收運動時產生的沖擊力,保護骨骼免受損傷。如果沒有關節(jié),骨骼之間的`摩擦和沖擊力將會變得更加劇烈,容易導致骨折或其他傷害。此外,關節(jié)還參與到人體的平衡和協調過程中。通過聯合肌肉和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關節(jié)能夠精確控制運動的方向和幅度,使得人體能夠保持平衡,并且完成精細的動作。沒有關節(jié),這種平衡和協調的能力將會喪失,人體的運動將變得笨拙和困難?傊,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證明沒有關節(jié)是不行的。關節(jié)在人體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關節(jié)將導致人體運動功能的缺失和受限,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坌〗M討論一下,我們可以使用桌上的哪些材料來進行實驗驗證?茖W活動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強調他們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的能力。我們應該堅持讓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索,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分層次開發(fā)他們的思維能力。新課程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開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在進行實驗驗證和體驗活動時,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材料,讓他們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索。通過達到知識目標的過程,我們還能同時完成潛在的目標。

  ④真聰明,我們就用這幾位同學的方法來做一做,看看有什么感受?學生分組體驗。

 、菡l來說說自己的感覺?

  我們再到手上找一找還跟什么東西有關?

  2、認識褶皺:

 、訇P節(jié)處的皮膚和其他地方的皮膚有什么不同?

  ②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它褶皺。你認為褶皺有什么作用?

  ③大家可以玩一玩桌上的吸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芡瑢W們確實觀察得很仔細。手上沒有褶皺行不行?怎么證明?

 、菽敲慈绻覀兪稚蠜]有這個褶皺,該怎么辦呢?好的,下面我們按照這位同學的方法來驗證一下褶皺的作用,開始吧。學生們組成小組進行實驗活動。

 、拊趺礃?學生說自己的感受。

  3、認識大拇指:

 、俪鍪敬竽粗笀D。它叫什么名字?

  ②大拇指和另外四個手指的長法有什么不同?

 、奂热淮竽粗妇哂歇毺氐男螒B(tài),那它是否也具備獨特的功能呢?沒有大拇指的話,手部是否仍能保持同樣的靈活性呢?

 、茉趺醋C明?

  ⑤我們來試試看,看看沒有了大拇指還能不能靈活地去使用剪刀和筆。開始。學生操作。

  ⑥匯報表演,失去大拇指的確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有些殘疾人所失去的并不僅僅是大拇指。對待他們,我們應該懷有同理心和尊重之情。每個殘疾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需要我們關注和理解。雖然缺失某個身體部位可能影響其日;顒幽芰,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無法克服困難。我們可以通過提供適當的支持和資源來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例如,為他們提供輔助工具或技術,讓他們能夠獨立完成各種任務。此外,我們也應該推動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以更好地融入殘疾人的需求。這包括建設無障礙設施,提供充足的就業(yè)機會以及促進包容性教育等。通過這些努力,我們能夠為殘疾人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友好和包容的社會?傊,對待殘疾人,我們應該消除歧視和偏見,尊重他們的權益和尊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平等和包容的社會。

  4、體驗活動小結:

  我們已經進行了幾個游戲,老師感覺大家有些疲憊,所以現在需要休息一下。順便思考一下為什么人的手如此靈巧呢?實際上,手的靈巧程度與手的每個部分的結構密切相關。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xù)研究這個問題。

 。ㄋ模┱J識手的感覺功能。

  手的靈巧不僅僅在于其靈活運動的能力,它還具備許多其他功能。想要了解更多的話,請保持好坐姿。

  1、老師箱子里有些好東西?誰能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

  2、你對這個物品的感覺是什么?為什么呢?請將蘋果作為獎勵送給學生!就ㄟ^給予實物獎勵,可以激勵學生更積極地參與科學活動課程,并在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回憶!

  3、讓學生找出香蕉,獎勵。

  4、手能感覺物體的什么?

  5、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手的本領。每個人從抽屜里拿出一個信封,閉上眼睛摸摸信封,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開始。

  6、請打開信封看一看,猜對得請舉手

  (五)課外延伸

  今天,大家玩得愉快嗎?老師有一個有趣的任務想和大家分享,你們想知道嗎?回到家后,觀察一些動物的"手",看看它們和我們的手有什么不同。你們覺得怎樣呢?【整個課堂活動一直吸引著學生的興趣】。

  教學反思:

  一、激發(fā)興趣,在愉快氣氛中體驗成功。

  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一節(jié)課的效果應該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因為知識是不能直接傳遞的,教師只能傳達信息,而真正獲得知識需要學生主動地進行建構。關鍵在于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地進行知識建構。因此,在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師生互動的游戲——“剪刀、石頭、布”。這樣的游戲活動是學生喜歡的,而且和老師一起進行游戲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了保持學生濃厚的興趣,我在教學中會穿插一些游戲,并用激勵性的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學習交流過程中,我會采用多種形式的互動,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有學生與其他同學之間的互動。我會與學生保持民主、和諧、融洽的關系,在班級中營造愉快的氛圍。通過創(chuàng)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我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充分準備活動材料。

  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探索手的靈活性和關節(jié)構造、了解褶皺以及大拇指的重要作用。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需要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有效地實施他們的想法,我提供了多種材料,如硬紙張、膠帶、空心管、剪刀和紙條。這些材料準備得非常充分,因此大多數學生的想法都能夠成功實施,為他們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多樣性的材料選擇符合不同學生的需求,尊重了他們的個性,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思維發(fā)展。舉例來說,在證明褶皺對于手的運動至關重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空心管來代表手指。老師問道:“這是什么證明?”學生回答:“沒有褶皺的管子不能動,而有褶皺的管子能夠動。”老師進一步追問:“你是如何實現的?”學生解釋道:“我們在管子上割了一個口子!痹诳茖W課教學活動中,材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響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三、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是由學生主動構建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關注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通過親身體驗和探索,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建立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提供多個充滿探索空間的活動,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并根據自己的方式進行各種探究活動,解決相關問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積極有效的知識建構過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的收獲。在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和諧的。教師只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親密伙伴。教師將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探索和發(fā)現,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例如知識結構)。此外,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交流討論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新的思維方式,并充分展示自己。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全面發(fā)展學生的思想、能力和個性,使每個學生在不同學習層次上實現自我。

  四、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這堂課的教學主要采用了科學探究的方式進行,課堂活動圍繞手部探索展開。在第一個活動中,我首先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假設:手是否能夠進行活動,沒有關節(jié)是否可以實現。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們腦海中形成了行與不行兩種可能性,并渴望找到證實自己想法的方法。接下來,我請學生利用桌上提供的一些材料來進行驗證。學生們嘗試使用老師提供的硬紙張、膠帶、空管、剪刀、紙帶等材料進行實踐活動。整個探索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選擇不同的材料,思考關節(jié)和手部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收獲,他們的個性也得到了發(fā)展。通過這次探索活動,學生明確了科學探索的形式:先生成想法,再用各種方法來驗證這些想法。在實踐操作中,有些材料對解決問題有幫助,而有些則沒有。學生們經歷了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了自我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動手和分析的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9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核心內容是讓學生發(fā)展起來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觀念。讓他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處理自然與社會、自然與人之關系等活動中能有一種科學的、正確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學主題”作為認識工具;

  什么是科學主題?自然界本身是統(tǒng)一體,人類認識自然的活動形成了科學,科學常常被看作是對自然界的事物與現象、事實與數據的無盡的描述,或者對實驗事實和探索活動的展示,而一些科學的核心概念可以將這些分立的信息片斷融入廣闊的、有邏輯內聚力的結構中,在這樣的結構中,信息片段的關系可以被顯現出來,這種核心概念就是科學主題。

  自然科學具有6個主題:能量、演化、變化的形式、尺度與結構、穩(wěn)定性、系統(tǒng)與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學主題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中的表現分解為最基礎的重要概念(我們稱之為核心概念)

  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稿草案》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科學教育主要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等四大領域、相關基礎知識。前三個領域是自然科學中最重要的領域,是適合于兒童學習的最基本核心概念,為兒童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對物質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

  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特征、過程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認識人具有一個高級功能的腦。

  通過對地球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地球、太陽系的基本情況及運動的規(guī)律,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第三步:從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尋找哪些科學事實和探究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構核心概念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不是簡單把核心概念的講解告知,而應在教學活動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都進行細致的設計,并能巧妙的深入學生心中。小學生學科學需要學習的是科學家的科學思維、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學家運用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類未知領域的問題;而學生學習的內容則是人類已知領域的知識。換言之,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人類社會已知的一些經驗。在學習這些經驗的過程中,我們希望學生經歷科學家當初探索這些經驗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識和能力,進而有所創(chuàng)造。

  課標指出科學的教學活動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動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過程建構科學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務的設置應有非常好的連貫性,并能符合兒童生理和心智的發(fā)展規(guī)律;探究目標的表述也是直接影響學生認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標比事實性的知識性掌握目標對學生更有意義;教師在一個探究活動過程中的眾多的事實性知識的基礎上引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進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發(fā)展;同還得處理好探究過程與核心概念建構的關系,誰主誰次、是不是每一個探究過程都有必須引導學生去建構核心概念;另外在我們的評價體系中應注重考察學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應用。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明確認識到要準確表達某個物體的位置要約定數的標準,感受到用兩個第幾確定位置的必要性。

  2、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以及類似的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能根據這樣的描述確定相應的物體。

  3、讓學生在觀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動中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提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個、第幾層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等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能根據這樣的描述確定相應的物體。

  難點: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根據提示確定數的順序。

  教學準備:

  課件、板書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談話: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們去參觀一所動物學校。

  二、體會感悟,學習新知。

  1、感受約定方向的必要性。

  媒體出示一排動物在做操。

  談話:看,有一排小動物在做操呢!在這些小動物中老師比較喜歡第2個動物,你知道是哪個小動物嗎?

  追問:老師比較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呀,怎么成了兩個啦?要確定老師喜歡的小動物到底是哪個還要說清楚什么?

 。ò鍟旱趲讉 約定數的方法)

  問:在這些小動物里,老師比較喜歡的小動物從左往右數排在第2個,你知道是哪個小動物嗎?現在大家意見統(tǒng)一了。

  2、感受用“兩個第幾”確定位置的必要性。

  媒體出示四排小動物在做操。

  談話:聽說我們小朋友來了,做操的小動物又多了幾排,在這些小動物中,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從左往右數排在第2個,你知道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是哪個嗎?

  追問: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呀,怎么成了四個啦?現在要確定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到底是哪個還要說清楚什么呀?(板書:第幾排)

  3、理解“第幾排第幾個”。

  談話:前面我們說過要讓大家都明白要按照統(tǒng)一的順序來數,這兒的第幾排第幾個是按怎樣的順序數的呢?咱們來聽一聽。

  媒體播放并出示小猴、小熊的說話。

  提問:第幾排怎么數的?

  學生數后教師說明:對于這些小動物來說,這是前面,這是后面,第幾排就是從前往后數的。我們再跟著電腦老師一起來數一數。(學生數,媒體分別演示各排)

  提問:小猴在第1排的第1個,小熊在第2排的第3個,第幾個又是按怎樣的順序數的呢?

  4、學用“第幾排第幾個”。

  (1)提問:在這些小動物里,老師最喜歡的小動物排在第4排第2個,你知道是哪個小動物嗎?

  提問:第2排第4個又是誰呢?這只小豬排在第幾排第幾個呢?(第3排第2個的豬)

 。2)談話: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哪個?你能說出它的位置嗎?自己悄悄地說一說。

  學生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請下面學生說出這個小動物的位置。(誰愿意到上面來指出你最喜歡的小動物,讓下面小朋友說出它的位置。)

  學生說出最喜歡的小動物的位置,讓其他學生猜是哪個動物。(現在咱們要變個法子來找,請到的小朋友說出你喜歡的小動物的位置,不能說出小動物的名稱,讓下面小朋友猜是哪個小動物。)

  還有好多小朋友想玩這個游戲,這樣吧,咱們同桌活動,聽清要求,可以象這兩位一樣,一位小朋友在書上指出喜歡的小動物,請同桌小朋友說出小動物的位置,也可以一位小朋友說出喜歡的小動物的位置在第幾排第幾個,另外一位小朋友找到這只小動物。注意同桌兩位小朋友一位先說,另一位找,然后再換一換,這位小朋友先說,另一位小朋友找。同桌活動。

  反思小結。(板書課題)

 。ㄈ┓答伨毩暎罨J識。

  1、“想想做做”第1題第1幅圖。

  談話:接下來我們去小動物的宿舍參觀。小猴最性急了,它向我們介紹“我住在第2層第3號”。

  提問:第幾層是按什么順序數的?第幾號又是按什么順序數的?

  提問:那熊住在第幾層第幾號?

  提問:青蛙住在第1層第1號,你能找到它的宿舍嗎?兔子住在第4層第3號,誰已經找到它的宿舍了?

  談話:剛才我們用第幾層第幾號確定小動物的位置,幫助小動物找到了宿舍。(板書:第幾層第幾號)

  2、“想想做做”第1題第2幅圖。

  談話:再去參觀一下動物學校的圖書館吧,這是動物學校圖書館里的一個書柜。(媒體出示書柜圖)

  提問:這里是用第幾層第幾本來確定書的位置的,(板書:第幾層第幾本)這里的第幾層是按什么順序數的?第幾本是按什么順序數的呢?自己悄悄地數一遍。

  提問:看著這個書柜,你還想給大家介紹什么?

 。ㄋ模┞撓瞪,應用拓展。

  談話:剛才我們參觀了動物學校,用第幾排第幾個確定小動物做操時的位置,用第幾層第幾號確定小動物宿舍的位置,用第幾層第幾本確定書柜里書的位置。其實生活中需要確定位置的情況有很多,老師先來舉個例子。

  1、“想想做做”第4題。

  談話:像現在,就可以用第幾組第幾個來確定你們的位置,你們從哪邊開始是第1組呀?請第1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師揮揮手。很快數數自己在第幾組,請第3組的所有小朋友起立,請第6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師揮揮手。第幾個我們從前往后數,(指第1組的第1個學生)那他就是第1組的第1個。你是第幾組第幾個呢?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師:剛才是老師舉的例子,下面你們來說說吧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確定位置?

  師:大家舉的例子真多,有位小朋友說到去劇院看電影時需要確定位置,咱們就來參觀一下劇院吧!

  2、“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看,這是幕布,這就是劇場的前面,觀察一下,這個劇場里第幾排是按什么順序確定的?第幾號是按什么順序確定的?如果讓你設計這個劇院的票,你覺得票上至少要寫清楚什么才能讓觀眾又快又準的找到座位呢?

  來看看,果然象我們大家所說的票上寫著幾排幾號,你們能幫這三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嗎,找到后請在圖上用鉛筆圈出來。

  交流時選取學生作業(yè)展示并提問:你是怎樣找的?

  師:這樣的劇場里我們可以先找到排,再找第幾號。

  談話:這也是一個劇場,這是舞臺,這就是劇場的前面,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劇場座位的排列跟剛才那個劇場有什么不同?

  提問:請幫者3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并用鉛筆圈出來。

  選取學生作業(yè)展示,提問:這樣的劇場里怎樣找座位比較方便呢?

  3、出示火車票、飛機票,師生一起說說如何找位置。

  4、教師介紹汽車上“確定位置聽歌曲”。

  談話:剛才咱們討論的是你們舉的例子,老師再來舉個例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汽車的CD機里可以同時放多張碟片,看,在這輛車的CD機里可以同時放8張碟片,這么多的碟片,怎樣才能快速地找到喜歡聽的歌曲呢?別急,你只要記住你最喜歡聽的歌曲是第幾張碟片的第幾首歌曲,用設定鍵調到相應的位置就能聽到你喜歡的歌曲了。比如老師最喜歡的歌曲是第8張碟片的第1首歌曲,就只要用設定鍵調到第8張碟片第1首歌曲,就馬上能聽到這首歌曲了。(結合媒體播放介紹)

  五、總結延伸。

  1、課堂總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確定位置,你又掌握了什么新本領呢?

  六、涂色游戲。

  談話:接下來我們來做個游戲,看,這是一張方格圖。(媒體出示)

  說明游戲規(guī)則。

  開始游戲。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能全面細致地觀察燒開水實驗過程中發(fā)生的現象。

  2、能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3、利用統(tǒng)計的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4、了解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水)的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

  5、知道水的沸點。

  6、會使用溫度計測定水溫。

  7、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燒瓶、鐵架臺、酒精燈、溫度計、水。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經過前面實驗中那樣凈化處理的水還不能直接飲用。怎樣得到能飲用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將水燒開。(板書課題)

  2、提出問題:燒開水是常見的事情,你注意觀察過燒開水時的現象嗎?

  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組裝實驗裝置,并介紹實驗器材的'使用。

  2、講述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溫度計的上端;

 。2)眼睛要平視;

 。3)液泡不能接觸杯壁或杯底。

  3、實驗操作:(注意觀察燒開水時所發(fā)生的現象,并在課本33頁圖中的相應刻度上用點做記號)

  4、匯報交流燒開水時所觀察到的現象。(如水面逐漸上升,水底漸漸冒泡,加熱到一定時候水面冒“白氣”,沸騰一會兒,水會變少等等)

  5、講述:水燒開了,我們也可以說水沸騰了,水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水的沸點在通常情況下是100攝氏度。水沸騰后,水溫保持不變。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溫的變化過程。

  2、除了水溫的變化,還觀察到了哪些現象?把觀察到了的現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知道蝸牛和蝗蟲的區(qū)別。

  2.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能根據動物特點,描述動物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蝗蟲、蝸牛殼、放大鏡、尺、三角尺、記錄用紙和筆。

  2.以下是原創(chuàng)內容:昆蟲界中,有一種名為蝗蟲的動物。它們通常具有長而薄的身體,以及強大的后腿用于跳躍。與蝗蟲外形相似的還有一類動物,它們也有類似的體型和特征。另一方面,我們有一類動物叫做蝸牛,它們具有硬殼保護體內柔軟部位,并以緩慢的速度爬行著稱。除了蝸牛之外,還有一些長得類似的動物,它們也擁有這樣的特征。此外,存在一些既不屬于蝗蟲家族,也不屬于蝸牛家族的動物。這類動物與蝗蟲和蝸牛在外形上都有差異,可能擁有獨特的身體結構和特征。最后,我們想要展示的是另外幾種動物的圖片,它們分別是大象、長頸鹿和蜂鳥。這些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外觀和生活習性,讓人們對動物世界的多樣性感到驚嘆。以上就是對原文的修改,希望符合您的要求。如有其他需要,請隨時告訴我。

  教學過程:

  一、觀察蝗蟲。

  1.觀察蝗蟲;认x的頭、胸、腹;蝗蟲的頭部:眼睛(單眼與復眼)、觸角、嘴(口器);蝗蟲的腳;蝗蟲的翅;

  2.描述蝗蟲的身體的特點。

  二、比較蝸牛和蝗蟲的身體。

  1.比較蝸牛與蝗蟲的相同點。都有頭部,頭部有觸角、眼睛、嘴;都有運動器官——足……

  2.比較蝸牛與蝗蟲的不同點。身體形狀、構造不同;眼睛、觸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較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

  1.周圍環(huán)境中,跟蝸牛長得相近的動物:田螺、蛞蝓、蚌、蜆……

  2.周圍環(huán)境中,跟蝗蟲長得相近的動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螞蟻……

  3.周圍環(huán)境中,長得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貓、青蛙、魚、鳥、烏龜……

  四、觀察蝗蟲的大小。

  1.比較兩只蝗蟲的大小。

  2.觀察描述一只較大的蝗蟲和一只較小的蝗蟲。

  3.測量蝗蟲的身體長度。

  4.測量蝗蟲的展翅長度。

  五、觀察蝸牛的大小。

  1.測量蝸牛的身體長度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由于蝸牛的身體通常呈螺旋形,并且形態(tài)不固定,所以準確測量其長度十分困難。即使我們成功獲取了測量數據,但這些數據也很難應用在實際中。因此,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蝸牛的尺寸特征,我們需要尋找更加切實可行的測量方法和工具。

  2.尋找比較蝸牛大小的方法。

  3.比較測量蝸牛殼的大小。用三角尺測量蝸牛殼口朝向桌面時的高度。

  六、動物大小的觀察和描述。

  1.請看這張圖,這是一只蜂鳥。這種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嗎?知道這只鳥有多大嗎?老師伸出食指和拇指表示它大約有1-2厘米的大小,同時告訴大家,這只蜂鳥和蜜蜂差不多一樣大小。學生們將會對這只小小的蜂鳥留下深刻的印象?梢钥闯,觀察和描述物體的大小在某些情況下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

  2.討論:獅子、長頸鹿、企鵝、豹子、斑馬、鱷魚、蜜蜂,我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這些動物身體的大小。

  3.說說自己在尋訪小動物的調查活動中,是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動物身體的大小的。

  七、小結。

  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能用放大鏡等工具對螞蟻進行細致觀察,并能用語言、文字、圖畫

  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能嘗試用歸納的方法對觀察到的螞蟻作合理的解釋;能制作簡單的昆蟲模型。

  2.意識到科學探究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觀察時愛護小動物;愿意與他人合作,探討昆蟲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學知識辨別常見的動物類型——昆蟲。

  3.能說出螞蟻的身體構造;知道身體分為頭、胸、

  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是昆蟲,能對常見的動物進行判定是否屬于昆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蟲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發(fā)現并嘗試解決觀察螞蟻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能利用昆蟲的特征辨別常見的動物是否是昆蟲。 【教具、學具】 學生準備:

  每組:材料箱(放大鏡、螞蟻、昆蟲觀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衛(wèi)生球、瓶蓋、小塑料泡沫塊、毛筆),材料袋(牙簽、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師準備:

  各種螞蟻、放大鏡、記錄表;收集、整理與昆蟲有關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資料卡

  螞蟻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昆蟲,數量最多的昆蟲種類。螞蟻能生活在任何有它們生存條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擊自然災害能力最強的生物。中國國內已確定的螞蟻種類就有600多種。中國居室內常見的螞蟻主要有以下三種:小黃家蟻,大頭蟻,洛氏路舍蟻。

  1.談話導入: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捕捉了幾只小螞蟻,你們都把它“請”到我們的課堂上了嗎?你們是怎樣去捕捉的? 2.學生交流捕捉螞蟻的方法。

  3.讓學生畫一只心中的螞蟻,將畫的快的5名同學作品張貼在黑板上。師根據學生所畫的螞蟻總結出畫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螞蟻,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1:腳有幾只? 問題2:腳長在什么位置? 問題3:螞蟻是否有觸角? ??

  4.師引導:關于螞蟻你想了解哪些問題?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螞蟻的`身體構造,看看它們有哪些特點。(板書:螞蟻)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1.制定觀察方案。

  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箱(師提供的觀察器材:放大鏡、螞蟻、昆蟲觀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衛(wèi)生球、瓶蓋、小塑料泡沫塊、毛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訂出自己組的觀察螞蟻的方案。 2.匯報觀察方案。

 。ń處熂皶r引導,在不能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螞蟻會自由爬動,我們無法仔細觀察。)

  讓學生說說本組的觀察方法。

  方案1:把螞蟻關在一個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鏡觀察。 方案2:把螞蟻放在水中的瓶蓋上,用放大鏡觀察。

  方案3:把螞蟻放到昆蟲觀察盒里,用放大鏡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觀察。

  方案4:讓螞蟻爬在羽毛或毛筆上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記錄。 方案5:用膠水粘住螞蟻的腳,拍照片觀察。

  方案6:用衛(wèi)生球畫一個螞蟻的活動范圍,再進行觀察。

  方案7:用大蒜畫一個圈使它的活動范圍縮小,然后用放大鏡觀察。 (螞蟻到處爬,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用什么辦法觀察螞蟻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還不會傷害小螞蟻。) 3.學生分組觀察,出示觀察要求。

  在觀察前讓學生相互補充各組觀察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老師再及時進行總結,并提出要求:

 。1)螞蟻太小不要拿著觀察,我們要借助放大鏡去觀察。 (2)觀察要仔細,小組分工合作,填好觀察記錄表。還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觀察到的螞蟻。畫圖時先畫螞蟻身體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畫出其他部分。

  (3)重點觀察螞蟻的身體的構造,數一數螞蟻的身體由幾部分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點? (4)注意不要傷害螞蟻!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3、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于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合理使用實驗記錄單,能夠測量單位時間內心跳與呼吸的次數,并進行數據分析。

  2、能夠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作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愿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

  2、能夠耐心、細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數的測量活動。

  二、教學重點:

  以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體活動后的變化為線索,將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引入學生的視野,并展現出這兩大系統(tǒng)在支持人體活動上的作用與聯系。

  三、教學難點:

  以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體活動后的變化為線索,將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引入學生的視野,并展現出這兩大系統(tǒng)在支持人體活動上的作用與聯系。

  四、教學準備:

  秒表、聽診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測量儀

  五、活動過程:

  (一)引入當我們跳動的時候,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都參與了運動,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里還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ǘy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關運動的錄像。(播放學生跑步后的體征表現,如流汗、氣喘、疲憊的視頻資料)

 。2)匯報交流:運動后身體發(fā)生哪些變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后究竟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2、探究運動前后呼吸次數的變化

 。1)測試運動前的呼吸次數

  ①一分鐘自己的呼吸為幾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谟懻摻涣髡莆諟y試呼吸次數的方法。

  ③學生測平靜時的呼吸次數并做好記錄。

 、軈R報統(tǒng)計發(fā)現:平靜時大多數同學的每分鐘呼吸次數在20—40次左右。

  (3)測試運動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數①根據我們上課的這個環(huán)境,你能不能設計一個運動量比較大運動項目?

 、趯W生設計并交流室內運動。

 、蹚娬{運動時注意事項后做運動,測試運動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數并做好記錄。

 、軈R報交流:運動后的呼吸次數。

  ⑤對比運動前后呼吸次數的數據,分析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

 、薨l(fā)現:運動后人體的呼吸次數明顯加快了。(板書:運動呼吸加快)

 。ㄈ┖粑鼮槭裁醇涌

  1、提出問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伴隨著運動量的增加,每分鐘呼吸的次數也會增加,那么運動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呢?

  2、體驗活動:反復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氣,有什么感覺?試著解釋為什么會這樣。

  學生猜測。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將會采集人體在平靜、一定量的運動以及運動后幾段時間內的每分鐘心跳與呼吸次數的數據。

  并引出問題“呼吸為什么會加快”。驗證活動:比較三瓶不同的氣體。

  借助資料,認識到呼吸是氣體的交換過程。

  3、對運動和呼吸之間的關系做出解釋。

  通過測量跳動后的心跳與呼吸次數的變化,研究呼吸為什么會加快,將呼吸、心跳與人體活動的.關系引入學生的研究視野之內。知道運動要消耗氧氣,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氣的交換。

 。ㄋ模┱n的延伸。每天堅持跑步鍛煉,如果我們的呼吸量增加了,說明我們的身體得到了鍛煉。

  (五)作業(yè)板書設計:跳動起來會怎樣呼吸心跳氧氣氮氣二氧化碳呼吸量課后反思:

  4、跳動起來會怎樣

 。ǘ┛茖W概念:

  1、人體需要的氧氣又肺吸入后進入血液,再由心臟通過血管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在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的增加,需要血液運輸更多的氧氣,心臟跳動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運輸血液的數量。

  3、鍛煉身體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有利于身體健康。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的方式,了解到心臟工作強度和工作量。

  2、愿意與同學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實驗活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人體呼吸與循環(huán)過程中,身體各個器官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過程,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二、教學重點:

  了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后,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學難點:

  了解在人體活動過程中,當肺完成氣體交換后,心臟所要完成的輸送血液的功能。

  四、教學準備

 。何、水槽2個、水、心臟模型活動設計:五、活動過程:

  (一)引入1、激活已有經驗提出探究問題

 。1)播放一段有關運動的錄像。(播放學生跑步后的體征表現,如流汗、氣喘、疲憊的視頻資料)

 。2)匯報交流:運動后身體發(fā)生哪些變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顧:運動后呼吸為什么會加快?

 。3)提出問題:心跳為什么會加快?

  2、探究運動前后心跳次數的變化

  (1)認識心臟和心跳

 、伲ǔ鍪拘呐K模型)了解人的心臟是什么樣子的?講解心臟的位置和大小。

 、诳磿私庑呐K不停跳動是在干什么?

 、郏úシ乓曨l)講解:我們的心跳就是心臟在跳動,也就是心臟在收縮和舒張。(板書:心跳心臟收縮和舒張)心臟收縮和舒張一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視頻)認識心臟在收縮和舒張使血液在人體循環(huán)的過程。(板書:血液循環(huán))

 。2)測試運動。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5

  一、導入

  1.牛頓的那棵蘋果樹上的蘋果都掉下來,種子發(fā)芽后能否成長得好?

  2.在種植鳳仙花的過程中,你發(fā)現鳳仙花果實成熟后,種子怎樣傳播出去的?

  3.板書課題: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討論。

  回憶。

  以熟悉的故事引發(fā)思考。

  二、觀察油菜散播種子的方式

  小結:

  油菜種子的結構特點:質量輕。油菜果莢的結構特點:干裂。

  分組觀察

  1.觀察成熟的油菜果莢。外殼有什么特點?

  2.輕捏油菜果莢,你發(fā)現了什么?與鳳仙花比較,推測一下:你覺得油菜的種子是怎樣散播到遠處的?

  三、你還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

  1.指導觀察隨風飛行的蒲公英種子

  a.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蒲公英的種子:你有什么發(fā)現?

  b.推測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種子的?

  c.設計實驗驗證你的推測。

  d.分組設計記錄表,測量蒲公英的.飛行距離。

  e.匯報測量結果,得出結論。

  f.還有哪些植物果實和種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2.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1.鬼針草種子的傳播。圖片(回憶):上山時褲腳經常會粘上什么?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2.觀察番茄種子的傳播。

  a.發(fā)放番茄觀察。

  b.推測傳播方法。

  c.討論交流。

  d.類似的植物。

  3.閱讀教材

  四、總結。

  布置課外活動作業(yè)收集有關植物散播種子的資料。

  五、板書設計: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

  水流傳播

  彈射傳播

  風力傳播

  動物傳播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4-27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0-06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5-23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最新03-12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0-06

科學教學設計03-12

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01-21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經典15篇】05-23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