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90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學習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課前談話:
師:孩子們,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師,真有禮貌!你們愿意和老師交個朋友嗎?(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現在有多高?(學生個別匯報)
師:看來,同學們的身高有高有矮,誰能說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是這么高嗎?還是這么高?
(學生疑惑時,老師故意找出班上較矮和較高的學生,欲以他們的身高作標準,由此展開爭議)
師:那你們認為我們班同學的身高大概與哪位同學差不多?猜測一下這位×同學身高大約是多少?這是我們班每個同學的身高嗎?(不是)那是什么呢?
師:孩子們,現在對平均身高有感覺了嗎?帶著這種感覺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義,讓生在腦海中對“平均數”有一個表象!
一、情境導入,講解例1
1.聯系生活,情景激趣
為爭創(chuàng)全國衛(wèi)生城市,我校四年級同學自發(fā)組成環(huán)保小組,利用周末去收集飲料瓶。請看,這是其中一組收集的瓶子數量,老師把它繪制成了象形統計圖。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2.發(fā)現信息,提出問題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匯報,教師引導。
教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1)小組合作,嘗試解決問題。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預設學生會想到“移多補少”和“數據的總和÷份數”的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提供的練習紙上畫一畫、移一移,直觀地看出平均數,也可以動筆計算求出平均數。
。2)匯報交流,理解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
教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學生:13個。
教師:大家都同意這個答案嗎?13是怎么來的?
、佟耙贫嘌a少”的方法。
結合學生口述,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教師:這種方法對嗎?你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你們是怎樣想到這個方法的?
教師:同學們想到了用多的補給少的這個方法,使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可以叫“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礦泉水瓶嗎?
引導學生初步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數,而是4個人的整體水平。
、谙群喜⒃倨骄值挠嬎惴椒。
教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結合學生口述,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過程。
教師:怎樣列式計算呢?
學生:(14+12+11+15)÷4=13(個)
教師:誰看懂這個方法了?能再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嗎?
教師:像這樣先把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合起來,再除以4,也能算出這個小隊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教師:誰再來說一說這種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數”這一課題。
教師: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平均數)
師:那么,13是這四個同學實際收集的瓶子數量嗎?
師:看來,平均數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個虛擬的數。
師:那平均數13和他們實際收集到的數量相比較,你又發(fā)現了什么?仔細觀察這組數據:實際收集的數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們與平均數13相比,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師: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個,平均數會發(fā)生變化嗎?變多還是變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個呢?
小結:這樣看來,平均數很敏感,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其中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動都會引起平均數的變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數,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還是運用平均分來計算,都為學生理解平均數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撐,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2.教學例2,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1)承上啟下,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在今天上課之前,你們在生活用平均數的機會多嗎?實話實說,不多。那我們今天來用一用好嘛。請看大屏幕:今天老師想邀請你們來當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樣的素質?(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學比賽踢毽子,男生隊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為哪個隊贏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仔細看數據。
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也可以比較兩組隊員踢毽個數的平均數。
教師:哪個隊求平均數比較簡單,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導學生用平均數的意義來說明道理,求幾個數據的平均數,就相當于把這些數據的總和平均分成這么多份,每份都同樣多,平均數可以代表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4)巧設矛盾,比較人數不同的'兩個隊成績。
教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如果男生隊再加一個人,誰會是最后的贏家呢?請各位裁判員獨立思考后給出最終的裁定?并說出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學生會進行爭論,有的認為看總數,第一組應該領先,有的認為在人數不同的時候,用總量來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數來比較。
教師:為什么不公平?誰再來說一說?
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公平的深入思考,體會平均數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引導學生拿著學習單,說計算的方法。
師: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是的,求平均數。通過統計圖更能清晰地說明你們的觀點?矗ㄍnD)通過移多補少,一眼就能發(fā)現哪隊的整體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數能反應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質疑-爭辯,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練習一:三個鉛筆筒,裝了鉛筆,分別6支、7支、5支,平均每個筆筒裝了多少支?
師:看看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
提問: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補少
呈現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怎么移多補少?
指出:移多補少。
2.練習二:小麗有這樣的三條絲帶,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平均數是18cm
追問:用什么方法?
指出:測量后獲得數據,用求和平分法。
在獲得數據的基礎上,移多不少。
3.練習三:冬冬來到一個池塘邊,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對嗎?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說池塘里每一處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較淺,只有幾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較深,超過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會有危險。
師:平均數反應的是整體水平,它會掩蓋掉很多的信息,萬一這條小河是這樣的話,你覺得東東有危險嗎?
師:所以呀,孩子們,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們一定不能隨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識,時刻注意安全。
4.練習四:中國男性平均壽命74歲,女性平均壽命77歲。
問題一:一位73歲的老伯伯看了這份資料后,不但不高興,反而還有點難過。這又是為什么呢?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平均壽命74歲反映的只是中國男性壽命的整體水平,這些人中,一定會有人超過平均壽命的。
問題2:如果有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著,老奶奶的壽命一定會比老爺爺長?
引導學生運用平均數的知識來解答:不一定!雖然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并不是說每個女性的壽命都會比男性長。萬一這老爺爺特別長壽,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長些。
師:要想長壽,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讓我們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就要養(yǎng)成體育鍛煉好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總結
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哪些知識?又學到了哪些方法?
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統計量平均數,什么是平均數呀?平均數就是將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的數,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平均數。通過兩種方法研究平均數,分別是求和平分、移多補少方法。我們在探究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特性: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一個數據的波動會影響到平均數,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數學源于生活,我們還認識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說得真好!走出課堂,愿大家能帶上今天所學的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下課!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2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起點是在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時、分、秒的相關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時常在學生的身邊環(huán)繞,并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說學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時間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明確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本單元內容包括: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單元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
單元教學難點:
計算一天以內經過的時間。
單元教學關鍵:
教學中注意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系。
單元課時安排:
5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49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時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并產生積極學習數學的興趣。教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計算一年內有多少日。發(fā)現并掌握平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
年歷卡、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導入新課
1、故事導題
故事發(fā)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個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著一張簽發(fā)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邊境通行證,在深圳海關準備入關。盡管他經過整容,變了模樣,可還是被檢查證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識破,將他扣留。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2.同學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嗎?學習了“年月日”的知識你就清楚了。(板書課題)
3.年、月、日是表示時間的單位,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呢?(時分秒)時分秒是表示時間較短的單位,年月日是表示時間較長的單位。
二、探究新知
1、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應用。
(1)課件展示書上提供的各個情景,讓學生說說呈現的是什么情景,這些情景發(fā)生在什么時間?然后讓學生進行有效回憶:“你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紹介紹嗎”?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報紙上、日記里、食品和藥品標簽上的保質期。)
。3)根據你的生活經歷說一說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
2、合作探究,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
師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年歷。教學生學會看年歷。小組合作,根據問題合作探究: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哪幾個月31天?哪幾個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師說明: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1天的幾個月叫做大月,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0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小月。
分別找出:兒童節(jié)、元旦、國慶節(jié)、教師節(jié)、勞動節(jié)、婦女節(jié)的月、日,說出今年這些節(jié)日是星期幾。用鉛筆在今年的年歷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說出那天是星期幾。
3.探究記憶,大月、小月天數的方法。
師提問:你覺得大月、小月的天數對我們有用嗎?怎樣才能很快的記住大月、小月的天數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介紹用拳頭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舉起左手拳頭,背向自己,數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從數一月份的地方數起。
讓學生朗讀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識,基礎練習。
(1)搶答:大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個月?那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老師出生在11月,這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2)小游戲(判斷大小月)游戲規(guī)則:大月舉右手,小月舉左手。3月、9月、2月……
5、認識平年和閏年。
問: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嗎?(出示幾張不同年份的年歷)使學生明確: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學生出題“考”老師。由學生根據年歷卡說出年份,老師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2月有多少天?(引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師說明:其實,閏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規(guī)律的。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認真觀察做一做的月歷,你發(fā)現了什么?提問:你能按規(guī)律再寫幾個閏年嗎?每幾年里有一個閏年?
師小結: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耙话恪闭f明還有特殊的情況。如果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學會計算全年天數。
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計算平年、閏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問是怎么算的,有沒有比較簡便的方法。
小結: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三、鞏固新知,應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連續(xù)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這兩個月是()月和()月。
2、判斷。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個大月,5個小月。
。3)25個月就是2年多5個月。
。4)因為1900是4的倍數,所以1900年是閏年。
3、找規(guī)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強今年12歲,可是他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5、故事揭謎: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邊境通行證是偽造的。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6――27頁。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發(fā)現和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2、 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 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會按角的大小給三角形分類。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新
談話:你學過哪幾種角小于平角的角可以分為哪幾類(銳角、直角和鈍角)怎樣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或鈍角那么三角形可以分為幾類呢又有哪幾類呢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就一起來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分類。(板書課題:三角形的分類)
二、 師生互動,引導探索
1. 出示書本上6個三角形
提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每個三角形的內角,說說他們各有幾個銳角、直角或鈍角。
指定幾個學生回答。、
出示表格,根據學生的回答填寫①號三角形。
、 ② ③ ④ ⑤ ⑥
銳角個數
直角個數
鈍角個數
提問:你會照樣子填一填嗎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并交流.
2.三角形的分類
提問:觀察上表,這些三角形可以分為幾類怎樣分在四人小組內討論。
交流討論結果。
學生可能出現的分類: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一個鈍角兩個銳角的三角形,一個直角兩個銳角的三角形。
再次組織學生討論:你們分成的三類三角形有沒有相同的地方(都有兩個角時銳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另一個角有的是銳角,有的是鈍角,有的是直角)我們抓住不同處來分類,你認為可以怎樣分
談話:三角形按角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類。
提問:那么什么樣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什么樣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樣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出示各類三角形的`定義:
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2. 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1) 判斷一下說法對嗎
3個角都是鈍角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個直角。
有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
談話:三角形的3個角中只可能有一個鈍角或一個直角,至少有兩個銳角;3個角一個角大了,另兩個角就小了。
(2) 教師出示一次三角形,用紙擋住兩個角,讓學生根據露在外面的一個角,猜一猜這個三角形屬于哪種三角形。
只露出一個直角;只露出一個鈍角;只露出一個銳角。
組織學生討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第(1)題是直角三角形,第(2)題是鈍角三角形,你們回答的非常準確。第(3)題只露出了一個銳角可能是銳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鈍角三角形,因此無法判定是什么三角形。
3. 用集合圖表示分類結果。
(1) 出示一個橢圓,談話:如果我們用這個圈表示三角形這個整體,你能把它分成幾部分,填寫出每部分的名稱嗎要求學生嘗試著在集合圖中表示分類的結果。
(2) 出示學生填寫的分類集合圖,并說說對圖意的解釋: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三、 鞏固深化,拓展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指導學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從而判斷畫出是什么三角形。
提問:你在用三角尺比三角形的角是,是3個角都比的嗎如果不是,你是怎樣比的
談話:只要量出三角形中最大的一個角是什么角,就能判斷這個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1) 獨立完成,展示部分學生的答案,共同校對。
(2) 提問:你在判斷圖中的三角形時使用的什么辦法(有的憑觀察,用的用三角尺去比量)
(3) 談話:判斷一個三角形是哪一類三角形時,一般情況下憑觀察就可以作出判斷,如果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接近直角時,就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量一下,再準確地作出判斷。
3. 做想想做做第3、4、5題
組織學生動手做一做,再展示部分學生的操作結果,共同評議。
4. 做想想做做第6題
學生各自動手畫,展示學生的答案。
提問:你畫出的線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5. 做想想做做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作圖,再在小組內交流。
師生共同小結:可以分別從3個頂點向對邊畫線段,把它分成兩個三角形。其中從直角頂點向對邊畫線段,可以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個銳角三角形和一個鈍角三角形。從其他兩個頂點向對邊畫線段,只能分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
四、 總結提高,課后延伸
談話: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哪些有關三角形的知識自己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查閱來獲得更多的知識。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9加幾的方法;
2、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了解“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4、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9加幾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13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激趣
小朋友們,十月份是我校的體育節(jié),我們學校不僅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還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
二、新授
1、組織學生討論“一共有多少盒?”的`問題。
、傩〗M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②組織全班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2、請小組代表向全班學生介紹本組的方法。根據學生的發(fā)言,教師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
、冱c數出結果。
從9接著數。
從4接著數。
、谕扑愠鼋Y果。10加4等于14,9比lO少1,所以9加4等于13。
、塾谩皽愂ā庇嬎愠鼋Y果。
3、理解“湊十法”。
、俨僮鳎鹤筮厰[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飲料。
演示口算過程。
②教師邊提問邊指導操作:回憶一下,剛才的同學是怎樣移動飲料的?該怎樣移動小棒呢?(指名演示)
(箱子外面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還剩幾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飲料一共是多少盒飲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蹎枺涸谶@幾種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4、解決“踢理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
5、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問:你還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小組討論后發(fā)表意見,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引出課題)
三、反饋練習
1、練習二十第l題。
、傧日f圖意,再列式。
、诩w評議,訂正,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2、練習二十第2題。
3、練習二十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5
設計說明
1.注重運用直觀的畫面學習知識。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想讓小學生把數學學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時,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現知識、掌握知識。如讓學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進而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的走動情況,進而發(fā)現1時=60分。
2.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發(fā)展思維。
數學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jié)課的教學采用同桌學習,小組交流的形式,注意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鐘面模型
學生準備: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揭示課題
師:昨天我們的預習作業(yè)是小組合作畫一個鐘面,哪個小組愿意來說一說你們在鐘面上都畫了些什么?
小組代表上臺展示,介紹自己小組畫的鐘面。
師:同學們的鐘面都畫得很漂亮。雖然大家畫的鐘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有幾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鐘面上都有1~12這12個數,都有時針、分針和很多刻度線。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關于鐘表的知識:認識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預習引入,通過小組合作畫鐘面,以及欣賞其他組的鐘面,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互補、互學,了解鐘面的本質,同時加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學習意識和學習的欲望。
⊙預習反饋,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認識大格。
師: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在鐘面上怎樣算是一個大格嗎?(學生回答)
師:每兩個數之間就是1個大格,從12到1是1個大格,1到2也是1個大格。
師:你還能說說從哪到哪也是1個大格嗎?鐘面上一共有幾個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個大格呢?我們來數一數。(鐘面上有12個大格)
(2)認識小格。
師: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
在小組內數一數,交流后匯報。(出示放大的鐘面,一起數一數)
師:其他大格里也有5個小格嗎?再找?guī)讉大格數一數。(每個大格里都有5個小格)
師:那么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預習,對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匯報和交流,加強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對鐘面的認識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時、分的概念。
(1)認識“時”。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大格和小格,那么你知道鐘面上的指針是怎樣走的嗎?(鐘面上的指針走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
演示時針從12走到1的過程。
師:時針從12走到了幾?走了多少?時針走1個大格是多少小時?(時針走1個大格是1小時)1小時也稱1時。
師:時針走2個大格是多少小時?走3個大格呢?
師:時針從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時?你是怎么知道的?從12走到6呢?如果從7走到11呢?
小結:時針的走動一般是以大格為單位的,要知道時針走了多少小時,只要看時針走了多少個大格即可。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課本第8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欣賞、操作、交流等活動,發(fā)現圖形中的一些簡單排列規(guī)律。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推理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3、在探究規(guī)律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到規(guī)律能創(chuàng)造美,激發(fā)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圖形排列的簡單規(guī)律,掌握找規(guī)律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表述發(fā)現的規(guī)律,并會運用規(guī)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利用比賽,感知規(guī)律
記憶比賽:男女生分別記憶兩組數據,得出有規(guī)律的好記,沒有規(guī)律的不好記。得出規(guī)律的重要性,引出課題:找規(guī)律.
二、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數學小精靈聰聰聽說我們學習找規(guī)律,也來到了這里。他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說呀,在這春暖花開、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光明小學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園聚會了!他們把會場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學們又蹦又跳玩得可開心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師: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燈籠、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裝飾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黃紅、黃紅)
我們就把這一面黃旗和紅旗看作一組。(板書:一組)
2. 接下來講解小花、燈籠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隊伍的排列。
小結:像彩旗、小花、燈籠和小朋友的隊伍,都是按都是按順序為一組,一組一組重復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復3次,像這樣的排列我們就說它是有規(guī)律的。
四、學以致用,擺出規(guī)律
小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闖關,應用規(guī)律
六、聯系生活,找出規(guī)律
七、情感教育,總結本課
八、教學反思: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2~23頁。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認識三角形;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的過程,自主發(fā)現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并能利用關系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fā)現、創(chuàng)造、交流等有趣的數學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 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判斷、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其產生對生活的理性思維的數學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探究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 認識三角形的特征
1、(由課前“考眼力”游戲中,不見了三角形導入)三角形躲到哪兒去了哦!它到我們的生活中來了,你找到了嗎 (斜拉索和橋面形成三角形,橋柱和橋面形成三角形。)
2、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三角形(舉例)
3、請同學們自己想辦法利用老師準備的材料做一個三角形。
4、展示作品,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在匯報擺三角形時,說明每條線段都必須首尾相接,才能圍成三角形。
5、老師把它畫到黑板上來,教學三角形的邊、角、頂點,請一位同學上來指一指三角形的邊、角、頂點,下面的同學數一數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呢請你們結合剛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說一說。
6、我們知道了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們就用這些特征來判斷下面哪個圖形是三角形
二、認識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1、用三根小棒圍三角形。
2、匯報。
3、實踐操作,探索發(fā)現。
(1)(出示4種小棒)老師準備了這樣4根小棒,請你任選3根小棒,看能否圍成三角形;
(2)邊操作邊由小組長負責將實驗結果記錄在實驗表中。
(3)小組討論,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成怎樣的'關系
第1根長度
(厘米) 第2根長度
(厘米) 第3根長度(最長)
(厘米) 能否圍成
三角形
先由小組討論匯報后得出結論。(出示結論)
4、驗證結論。
三、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題。
2、判斷如果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長度為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谟瞄L度為4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③要擺成三角形,第三邊還可以是幾厘米(討論后回答)
7厘米行嗎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長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線串成一個三角形可以有幾種方法為什么
強調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四、總結延升:
1、今天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了三角形,從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識
2、展示各種運用三角形圖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僅僅是因為它的美嗎它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呢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發(fā)現三角形中更多的奧秘!
板書設計:
認識三角形
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8
一、生活質疑、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你們能說說自己的一些作息時間嗎?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有關的時間)。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時或用幾點半表示時間,還有的同學用像7∶20這樣的時間來表示。你能從表面上正確讀出這樣的時間嗎?(課件顯示)請同學們看這是小紅同學的午飯時間。你知道是多少嗎?(學生猜測。)
有的學生猜是2時,有的猜是12時10分。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讓學生盡可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一時間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樣才能正確的讀出這樣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這樣的時間,好嗎?(板書課題: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認識鐘面。
師:要認識這樣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屏幕上顯示的鐘面或手中的學具鐘面,互相說一說:你看到鐘面上有些什么?
a.小組觀察交流,教師巡視。
b.分組匯報議論結果,小組間互相補充。
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有12個數。
2.認識幾分。
a.師:同學們都知道:時針是用來記時的,分針是用來記分的。你知道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多少是1分嗎?
生: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小格是1分。
師:對。(課件演示1分。)
師:分針走1大格是幾分?為什么?(5分。)
b.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一個數字各是幾分?
c.小組交流后,匯報進幾分。(課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說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針?(60分。)你能很快記住每個數表示幾分嗎?(學生想辦法記住。)
d.課件演示分針走到5、8各是幾分?
3.認識1時=60分。
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有什么變化(課件顯示。)
生: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一個大格。
師: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時針走一大格是幾時?(1時。)
這說明1時和60分是什么關系?(相等。)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時=60分。
4.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認識了鐘面,知道了時針和分針從12走到每個數字各表示幾時或幾分了。
5.學習讀時間
師:現在你知道小紅的午飯時間是幾時幾分了嗎?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說說你是怎樣看出是12時10分的?
a.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b.介紹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時針指著12就是12時,分針指著2就是10分,所以是12時10分。
師:這位同學的方法是先看時針,再看分針。誰還想說一說你的方法?
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c.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從剛才同學們的介紹中,老師學會了讀時間的方法,這就是先看時針,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針,分針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對嗎?
d.練習。那你能用這個方法讀出小紅的這些作息時間各是幾時幾分嗎?(課件顯示。)
學生回答后,教師問:同學們都能正確讀出這些時間,你能把它們記下來了嗎?
學生獨立寫,兩生上黑板寫。寫完后,教師講解說明兩種不同的記時法。
三、鞏固練習
同學們都能正確的讀出和寫出時間,下面我們做幾個練習,看誰學的最棒,好不好?
1.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2.連線。
3.撥表練習。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想。)
你能在表上撥出這些時間嗎?(能。)請同學們拿出表準備好。(課件顯示。)
我上午8時15分上第一節(jié)課,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時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說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
撥完一個就集體訂正,或同位互相檢查。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怎樣學到的?
師:下課時間到了,請同學們看現在的時間是多少?(讓學生觀察實物投影儀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學到家的時間記下來好嗎?
反思:
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真是一舉兩得。
小小商店
教學目標
1.通過“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過本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人民幣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6~87頁。
教具、學具準備
“文明顧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個,讓每人準備一個錢包(自制),學具人民幣若干。
引入
師:小朋友,你知道開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嗎?
生:三毛時代廣場。
師:來到三毛時代廣場,你最喜歡哪個柜臺的東西?為什么?
生1:玩具柜臺,因為……
生2:食品柜臺,因為……
師:當你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把它買下來嗎?
生:愿意把它買下來。
師:你都自己用錢買過哪些東西?
生:面包、學習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聰明又能干,會畫畫、會折紙,還會自己買東西。下面我們玩一個買賣商品的游戲,好嗎?
師:開一家綜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學生各抒已見。
師:對,首先先將商品按不同種類放在柜臺上,并掛上相應的牌子。誰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臺?(點六名學生上臺將商品分類放在貨架上,并掛上相應的牌子。)
師:其余的小朋友可一邊欣賞精美的.商品,一邊給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學生擺完后問:這幾位小朋友是按什么擺放的?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學習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師:這些商品上標的價錢,你都認識嗎?
師:誰愿意讀一讀。
生:一只恐龍18元……
師:萬事具備,只欠東風,F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總經理(掛上胸卡),F在我聘任8個組長擔任“小小商店”的小經理和收銀員,其余的小朋友當顧客,有請“小小商店”的成員和大家見面。(學生上場。)
師:俗話說的好“商場如戰(zhàn)場”,連我們“小小商店”也不例外。還是讓我們聽三個柜臺的小經理是怎么介紹本柜臺的商品的?
a、玩具柜臺經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b、學習用品柜臺經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臺經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師:各經理介紹的真棒,我們也持以優(yōu)質的服務,物美價廉的商品,歡迎您的光臨!噢,對了,忘了告訴大家,我們“小小商店”還特設了一個回收站,你們知道回收站是回收什么的嗎?
生:瓶子、廢紙、易拉罐、舊電池……
師:請回收站的站長為大家介紹一下。
(鼓掌。)
師:聽了這幾位小經理的介紹,我想許多小顧客也有點心動了,心動不如行動,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興而來,滿意而歸,這是讓我們的“上帝”做決定吧!
師:我們在購物時,人特別多,你們應注意什么?
生:注意……
師:對,我們要文明購物。在這里,告訴每個顧客一個好消息。如你在購物時講文明、守秩序,小經理會發(fā)給他一顆文明顧客星,你們能得到這樣的榮譽嗎?
。ㄉ。)
師:接下來,就有請小經理和收銀員做好接待顧客的準備,各位顧客,讓我們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嗎?
(學生排隊購物)教師巡視。
游戲
師:看得出來,每位小顧客都有收獲,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務是否得到大家的滿意呢?(生答。)
師:你在購物中,遇到麻煩和問題了嗎?你是怎么解決的?(生可提各種問題,大家也可幫助解決)詢問幾位顧客,都購買了什么東西?花了多少錢?
[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進行交流的習慣。]
師:看樣子,“小顧客”們在“小小商店”購物非常愉快,讓我們一同問問各柜臺收銀員,共收入多少錢?
玩具柜臺:收入……
生活用品柜臺:收入……
學習用品柜臺:收入……
師:請回收站站長匯報一下你們的成果。
。ㄉ。)
師:你們打算怎樣處理這些東西。(生答。)
教師小結。師:通過這個購物活動,你學會了什么本領?(互相交流,談感受。)
教師總結。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9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復習的是百分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常見的百分率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基礎之一。
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創(chuàng)設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復習百分數的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生活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索新知。復習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百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并在列表對比中,明確百分數與分數的區(qū)別和聯系。
2.巧用圖示,有序地復習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
思維導圖在教學中備受關注,因為它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考過程,把知識要點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有序地復習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時,結合學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間互化的方法用圖示表示出來,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并輕松掌握三者之間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間的可逆關系。
3.重視遷移,培養(yǎng)學生類推的能力。
根據百分數與分數的密切關系,百分數問題在解題思路和方法上與分數基本相同這一特點,聯系分數知識復習、理解百分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使學生能夠正確解答百分數問題。這樣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溝通分數、百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情境激趣
(出示課件)一件絨衣的成分如下:
羊絨:14.8%
超細羊毛:73.5%
天絲:11.7%
讀出這件絨衣成分的相關數據,并說出這些數據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情境,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復習熱情,為高效復習作鋪墊。
⊙復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
1.復習百分數的意義。
(1)什么叫百分數?它的意義是什么?(板書:百分數)
(像14.8%、73.5%、11.7%…這樣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百分數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數和分數在意義上有什么不同?
(結合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展示,列表對比)
百分數 | 分數 | |
意義 | 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 |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
區(qū)別 | 百分數通常只是表示兩個數的倍比關系。 | 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數的倍比關系,又可以表示一個具體數量。 |
聯系 | 百分數可以看作分母為100的特殊分數。 |
2.復習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傩蹬c分數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谛蹬c百分數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郯俜謹蹬c分數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2)鞏固練習。
、侔严旅娓鲾祷砂俜謹。
0.625= 0.2= 0.6= 3=
、诎严旅娴姆謹祷砂俜謹。
= = =
、郯严旅娴陌俜謹祷尚祷蛘麛。
42%= 108%= 5.4%= 200%=
3.復習百分數應用題。
(1)復習常見的百分率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116頁12題)
取小麥500 g,烘干后,還有428 g。計算出這種小麥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決問題,然后復習其他常見的百分率)
(2)復習百分數乘、除法應用題。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3題第(3)、(4)、(5)小題]
、僖患r衣原價125元,現在降價20%,F在售價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②一件襯衣降價20%后,售價為100元。這件襯衣原價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垡患r衣售價為100元,一條長褲的價錢是這件襯衣的150%,這條長褲的價錢又是一雙皮鞋的。這雙皮鞋售價是多少元?
長褲: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結。
解百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準單位“1”,解題思路與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一樣:單位“1”已知,求比較量用乘法計算;單位“1”未知,求單位“1”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在系統復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復習應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解題方法,使學生利用百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114頁5題。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復習,你都進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識?
⊙布置作業(yè)
教材116頁13題。
板書設計
百分數(一)
1.百分數的意義
2.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
3.百分數應用題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例1,做一做和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數對,掌握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2)引導學生經歷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探索過程,體驗用數對確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簡潔性,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正確地用數對描述物體的具體位置。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ǘ嗝襟w展示圖片)同學們還記得嗎?在20xx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成功發(fā)射,10月16日6時28分返回艙在內蒙古大草原安全著陸,圓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讓全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但是你們知道在茫茫無邊的大草原上,我們的科學家是怎樣迅速地找到返回艙著陸的位置的嗎?這全依賴于“GPS——衛(wèi)星全球定位系統”。大家一定覺得很神奇吧!學習了今天的內容,你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板書課題: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認識列、行的含義及確定第幾列第幾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們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請第一列的學生站起來向大家揮揮手),第一行在哪里,(請第一行的同學站起來向大家揮揮手)數一數,咱們班一共有幾列幾行
(2)多媒體課件把全班同學的座位轉換為座位示意圖
師:哪位同學上來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問:數列數和行數的時候,你們分別從哪邊數起?
教師小結: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數列數的時候是從左往右數,數行數的時候是從前往后數。
。3)誰能說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幾列第幾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讓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誰。學生交流反饋。
剛才同學們都用了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同學的位置,那么在書面上應該怎樣記錄位置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吧。
2、認識數對,會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師提問:剛才同學位都能說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幾列第幾行)
師:其實在數學上有一種統一的方法,既簡單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結:用一個括號表示位置,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兩個數之間用逗號隔開,我們把物體的位置用這個簡單的方法表示,稱為數對表示法(板書)
那么反過來,數對(5,3)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小組探究,交流匯報。
(2)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自己的位置數對。寫后與同桌互換檢查。
。3)數對闖關活動。
第一關:下面兩個數對是表示哪位同學的位置的,就請這位同學站起來。
。4,3)、(3,4)
這兩個數對有什么區(qū)別。
。2,3)、(3,1)、(1,3)、(3,3)。請坐在這幾個位置的同學逐一站起來。
第二關:誰能給這些數對分類。
。3,4)、(3,3)、(2,3)、(4,3)、(3,1)、(1,3)
第三關:在坐標軸上確定上面這幾個數對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這里的話。(如下圖),其他數對的位置分別在哪里?讓學生思考并完成。
3、確定方格中的位置。
師出示例2,先讓學生說出圖中幾個場館的位置數對,再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其他場館的位置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介紹“地球上經緯線知識”
2、現在同學門應該知道科學家們怎樣迅速的找到反回艙了吧,GPS-衛(wèi)星全球定位系統就是監(jiān)測出“神舟五號的降落的位置的經度和緯度,從而幫助科學家們快速的找到英雄楊利偉叔叔了。
3、“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對思想”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四、全課總結。
。1)同學們今堂課你收獲了什么?
。2)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1
設計說明
“億以內數的讀法”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具備了認識億以內數和讀萬以內數的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要注意突出以下兩個方面:
1.溫故知新,做好鋪墊,實現知識的`良好遷移。
本節(jié)課的設計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通過復習數級、讀數等知識,勾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為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做好鋪墊,并在知識的遷移中使學生在思維能力、遷移類推能力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fā)展。
2.關注過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先教學整萬數的讀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按個級的讀法來讀,后面加讀一個“萬”字;在此基礎上進行非整萬數讀法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該讀,哪些0不該讀這一讀數中的難點;最后總結出讀數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數位順序、表計數器
學生準備
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邊起,每四個數位是一級。個級上的數位有()、()、()、();萬級上的數位有()、()、()、()。
2.讀出下面各數。
3612236112366123
師:上面每個數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個數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數的分級和萬以內數的讀法,突出個級數的讀法,有利于把個級數的讀法類推到萬級,為本節(jié)課學習含有兩級數的讀法做好鋪墊。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及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自主探索并總結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用長方形紙片(長3Cm,寬2Cm)與方格紙。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生成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研究兩個數的因數,掌握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數的倍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在數軸上標出4、6的倍數所在的點。
拿出老師課前發(fā)的畫有兩條直線的紙。
在第一條直線上找出4的倍數所在的點,畫上黑點。在第二條直線上找出6的倍數所在的點,圈上小圓圈。
2.引入公倍數。
(l)學生匯報,多媒體課件出現兩條數軸,并根據學生報的數,仿效出現黑點和小圓圈。
(2)觀察:從4和6的倍數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3)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數軸合并在一起,閃現12和21。
(4)我們發(fā)現:有些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如果讓你給這些數起個名,把它們叫做4和6的什么數呢?(板書:公倍數)
說說看,什么叫兩個數的公倍數?
3.用集合圖表示。
如果讓你把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填在下面的圖中,你會填嗎?試試看。同桌兩人可以討論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數。
學生匯報后問:
(1)為什么三個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號?
(2)4和6的公倍數還有哪些?有沒有最大公倍數?
(3)有沒有最小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幾?(板書:最小公倍數)
4的倍數6的倍數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數:
5.引出例1。
前面學習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我們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磚鋪地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再來研究一個用長方形墻磚鋪成正方形的實際問題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學生任意選擇操作方式。
、儆瞄L方形學具拼正方形。
、谠谟∮懈褡拥募埳厦娈嫵鲇瞄L方形墻磚拼成的正方形。邊操作、邊思考:拼成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與長方形墻磚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2)反饋并揭示意義。
、僬堖x用第一種操作方式的學生上來演示拼的過程,并說一說拼出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老師根據學生的演示板書正方形邊長,如6dm
、谡堖x第二種操作方式的學生匯報,老師讓多媒體課件閃現邊長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邊長還有可能是幾?你是怎樣知道的?
、苡^察所拼成的邊長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與墻磚的'長3dm、寬2dm的關系。體會正方形的邊長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數,而6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思考:兩個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之間有什么關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這兩個數的其他公倍數。)
、蓍喿x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進一步體會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實際意義。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畫一畫,說一說。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第一次跳到同一點,第2次跳到同一點是在第幾格?第3次呢?
引導學生將本題與例1比較:內容不同,但數學意義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2)完成教材第89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組正好分完,說明總人數是4的倍數;6人一組正好分完,說明總人數是6的倍數?側藬翟40以內,所以是求40以內4和6的公倍數。
(3)獨立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2題。
(4)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題。
指導學生找到寫出兩個數的公倍數的簡便方法,先找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再用最小公倍數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數。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本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并通過解決鋪長方形地磚的問題,了解了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板書設計:
最小公倍數(一)
4的倍數:4、8、12、16、20、24、28、36……
6的倍數: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數: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數:12
教后反思:
優(yōu)點: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怎樣進行約分,在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找到約分的技巧,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總結出約分時的注意事項。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充實,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層練習的時候題目較簡單,沒有體現由易到難,分層練習這個過程。其次本節(jié)課從整體上來說更像一節(jié)純粹的做練習課,缺乏必要的講解和語言文字的修飾,更只是簡單的習題羅列。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3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知識的一個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時這節(jié)課也是為后面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假分數與整數、帶分數的互化、分數四則計算等打下基礎的一課。因此本節(jié)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遍性和發(fā)展性,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以及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目標。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知道分數的產生,理解并掌握單位1 及其分數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創(chuàng)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滲透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的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單位1,歸納出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單位1 及其分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方法手段及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并能在網絡環(huán)境下做出自我檢測和評價。為實現上述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將本節(jié)數學課設計成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這個環(huán)境中,通過提供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相關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利用計算機的交互功能,讓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去完成學習任務。對于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輔導與幫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探究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jié)又快到了,你們高興嗎?每到這一天,我們學校都會組織野營拉練活動。
(播放情境動畫: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向大山中走去)
師:同學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別提多高興了?墒怯幸粋低年級的小同學在吃午餐時卻遇到了一個問題。
(出示課件:一張餅,4個人分)
師:原來啊,他們組有4個人,可是他只帶了一張pizza餅,該怎么分才能讓大家都滿意呢?你們愿意幫幫他嗎?
師:從這里不難看出,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結果,比如分東西、測量或計算等,這時就需要用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這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研究分數的意義。
說明: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歸納意義
1.回顧舊知
師:三年級時我們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分數的哪些知識?
2.小試身手
師:現在老師想讓同學們親自動手分一分,看看從具體事物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分數。同學們愿意嗎?請學生點擊進入到小試身手的界面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物品,點擊放大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數?
問:你們得到分數了嗎?誰愿意說說是怎樣得到的?
(指名選擇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數的學生進行匯報)
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力求實現學習自主性。把學習資源交給學生,讓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結果必然各異,得到的分數自然也各不相同。讓學生從動手操作中,親身體會分數的產生,同時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歸納,從而為獨立歸納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3.嘗試歸納
問: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分數?
師:讓我們看看最科學的說法。(出示分數的意義)
4.理解單位1
問:同學們想一想,單位1可以指什么?
師:同學們說的都對,大到宇宙空間,小到微塵沙粒,我們想用分數的思想去研究誰,就可以把誰看作單位1。
說明:按照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展開新知的探索,并通過觀察、操作、思考、歸納等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意識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平臺上,并給他們一個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間,去主動構建知識的體系。根據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及思維特點,在探索中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網絡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合作意識。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建構,師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實現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認識,充分體現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和自主性。
5.即時訓練
問:你能找出這兩則報道中的單位1嗎?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畫面)
問:同學們,看到這個畫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細觀察,你還發(fā)現了什么?(上面有12支蠟燭、8朵玫瑰花)
。▌討B(tài)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從這個畫面中,你發(fā)現了哪些有關分數的知識?
(學生可以分別把一整塊蛋糕、12支蠟燭、8朵花看作單位1進行闡述,并從上得到相應的分數)
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這里,觀察的角度不同,單位1也不同,通過觀察和思考,使學生明確,雖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們確定的單位1不同,這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意義也不同。
四、自測反饋
師:同學們現在又學會了很多關于分數的知識,請點擊進入到自我挑戰(zhàn)的內容。比比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挑戰(zhàn)練習。
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進入不同類型的練習,同時在學習活動中,充分信任學生,使學生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和活動,通過課件的反饋功能及時發(fā)現自己的錯誤,最后通過知識點的統計結果可讓學生自我檢測學習效果。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師:同學們戰(zhàn)況如何?完成所有挑戰(zhàn)練習,而且全都正確的舉一下手。
問:誰能說說,這些人還可以用哪一個數來表示?為什么?
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巧妙地讓學生把剛剛學到的分數知識適時恰當地運用于課堂當中,不但及時地檢測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情況,考察了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而且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數離我們的生活其實非常近。
五、思維拓展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組更難的挑戰(zhàn)思維的練習,你們愿意嘗試嗎?(出示開放題)
說明:練習設計,層次多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節(jié)課的練習,分為自我挑戰(zhàn)練習和開放拓展練習。這樣的設計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而且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有用的數學,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能力。
六、現場調查
師:現在老師要進行一項小調查。請同學們進入到參與調查的界面,發(fā)表一下你對這節(jié)課的評價。
你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有趣嗎?是覺得很有趣?還可以?還是沒意思?根據你自己的意愿,選擇一項提交上來。
。▽W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選擇提交)
師:我們來查看一下結果。從這個結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關于分數的問題?
說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學習情感的空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方式和效果進行評價,而且在統計結果中還可讓學生根據相關信息提出分數問題,對理解分數的意義又一次進行了提升。
七、全課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和體驗,請把你的想法簽寫到留言板上吧!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4
知識背景和目標定位:
《折線統計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單式和復式)和條形統計圖(單式和復式)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
基于以上認識,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1、認識折線統計圖,并知道其特征。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征進行合理的推測。
3、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觀看科技展錄像?吹竭@些畫面,你想說點什么?
2、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這幾年參觀科技展人數的情況,你認為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表示參觀人數呢?
3、課前我已收集了近幾年來參觀科技館的人數,并把它制成了這樣一張統計表。仔細觀察,你能從統計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表 20xx年4月
年份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人數(萬人) | 24 | 18 | 30 | 36 | 36 | 54 | 60 |
出示問題:在相鄰的兩個年份中,( )年到( )年參觀人數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這個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計算)
4、能不能不通過計算,換一種方式就可以直觀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數增加最快呢?(條形統計圖)
但是,我在科技館發(fā)現了他們用這些數據制成了這樣的一幅統計圖。(課件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這幅統計圖中,橫軸表示?縱軸表示?
(2)每年的參觀人數在這幅統計圖上都找到嗎? 誰來指著說一說。
(3)這幅統計圖是通過什么來表示出每年的參觀人數的?(板書:點:數量多少)
(4)思考:目前這幅統計圖也只是反映出了統計表里的信息,還不能解決剛才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有必要我們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帶著下面三個問題來看一看。仔細觀察,獨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
2、深入探究
(1)哪年參觀人數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數沒有變化?哪年到哪年人數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問題,在統計表中想知道參觀人數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過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現在能直觀的看出來了嗎?(通過線的陡度來看)
板書:平—不變
陡—快
(3)借助這幅統計圖,體會一下這幾年參觀人數整體變化情況。你是怎么看出的?
讓學生看整條線段,感受整體趨勢。
課件演示整體上升的過程。
你們是通過什么看出來的上升的趨勢的?(板書:線)
總結:通過折線的起伏,來反映出數量的增減變化。這正是這種統計圖的特點,不僅能夠看出數量多少,而且能夠更清楚地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補充板書:增減變化)。
3、為統計圖起名字
你知道這種統計圖叫什么名字嗎?讓學生根據這幅統計圖的特點,自由起名。(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4、預測
能不能根據這幅折線統計圖來猜想一下,20xx年會有多少人來參觀?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來參觀,還要年底再作一次調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
我們已經對折線統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三、實踐應用。
1、分析折線統計圖
出示馬鞍山師范附小四年級春季收費標準統計圖,從圖中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說的?
總結:全國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免收學雜費了,這項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們千家萬戶的好事、實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兒童能重返校園,是義務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聰聰、明明兩人患病期間體溫變化的統計圖
請學生當小醫(yī)生,分析一下聰聰和明明體溫變化情況。
3、“小華學習了折線統計圖,覺得折線統計圖的優(yōu)點很明顯,就去文具店作了調查,并繪制了一幅統計圖。請你認真觀察分析這幅折線統計圖,你發(fā)現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銷售情況)
(1)讓學生體會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則需要制條形統計圖;若描述同一事物的變化趨勢,則制成折線統計圖。
(2)如果想讓它合理,怎么在這張統計圖上作一些簡單的修改?(改成條形統計圖)
(3)做完這個問題后呢,就給咱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繪制折線統計圖,在什么情況下繪制條形統計圖,這個問題其實是以后要研究的內容,你們剛才的發(fā)現已經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課件圖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國歷史,于上古時代已能看見統計圖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顯示已使用“分組”的觀念區(qū)分大、小事,并運用實體的圖像表達所觀察到的事象。
到商湯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劃為九塊,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塊為私田,中為公田,顯見井田制度已略具統計圖之輪廓。
到宋代,南宋史學家鄭樵的圖譜思想等,則與現代統計圖表的制圖原則相近。
至清朝,統計圖已廣泛的制作與運用,包括農工商統計圖、交通統計圖及教育統計圖等。至今,統計圖已廣泛用于生產生活,也演變出形式各異的統計圖。除了我們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以外,還有柱形統計圖、餅形統計圖、面積統計圖、雷達統計圖等等。
師: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無窮無盡的變幻,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tài)。其實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統計圖,看(課件出示樹的年輪)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嗎?
五、教學反思。
我教學復式折現統計圖這節(jié)統計課的內容,感覺有許多應該改進的地方。
在設計課的時候,我力求做到讓孩子們在感知單式折現統計圖和統計表的基礎上,體會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復式折現統計圖的優(yōu)點。復式折現統計圖便于比較兩個數量的變化情況;便于比較兩個數量總體發(fā)展趨勢和階段發(fā)展情況;同時對發(fā)展的數量作出簡單的未來發(fā)展趨勢預測。
本著這樣的設計理念,我盡量將課堂設計的內容豐滿一些,訓練點廣泛一些,同時在發(fā)現中獲取學習數學的樂趣。
但是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沒有備透學生。
首先,學生的課前復習沒有做好。
課前,我應該讓孩子們做好單式折現統計圖的復習,在復習中鞏固繪制的方法,技巧。即:描點,標數,連線。畢竟這是四年級的知識,時隔一年時間學生已經將知識遺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節(jié)復習課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復習,那么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也一定會得以突破。
其次,對于此類統計學的數學知識,應該給學生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例如:某一數量總體呈現何種趨勢;某一階段呈現什么趨勢;波動較大;平穩(wěn)發(fā)展等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如果教師能夠相機真確引導,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中感到無話可說了。課下我問過許多同學為什不舉手回答問題呢?他們說,不知道怎么說服清楚。
第三,教師過于相信學優(yōu)生,導致出現繪圖馬虎現象沒有及時更正。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又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備課更應備好學生,不能單憑自己的“一廂情愿”設計課。要知道,再好的預設,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這樣的生成才會精彩。一堂課可以不完成教學任務,但必須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畢竟我們的課堂不是作秀。平時中求發(fā)展才是真正為學生著想。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5
(一)教學內容:
表內除法(一) 課本P13~36頁。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劃分為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兩節(jié),包括下面一些教學內容: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表內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它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除法的初步認識分兩個層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引出除法運算,說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材結合具體事例和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平均分”開始,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探討動學習活動,逐步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樣編排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實踐活動,既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又促使學生對“除法”產生親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按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分成兩段。第一段,被除數不超過12,第二段,被除數不超過36.
第一段,被除數不超過12,即所用的乘法口訣中積不超過12.第二段,被除數不超過36。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訣求積的逆思考。
解決問題是結合除法計算出現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孕伏解決問題的'內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后編入了解決有關平均分的實際問題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內容。教材對解決問題的內容,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先編排用除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再編排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材內容,注重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和事例設計情境,為學生發(fā)現、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生動的資源。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難點: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突破方法:
1、結合具體事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認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探討動學習活動,逐步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注重創(chuàng)設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對于數學問題的意見和想法。
(五)課時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認識
平均分………………………………………………2課時左右
除法…………………………………………………3課時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7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左右
課題:平均分
設計者 楊瑩瑩
教學內容:
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ㄒ唬、探究例1
1、各小組動手操作
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ǘ、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板書課題)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三)、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學生匯報分法。
A把15個橘子先每個盤子放1個,又在每個盤子放1個,再在每個盤子放1個,也就是一個一個地分,每份分得3個橘子。
B先每個盤子放2個,又在每個盤子放放1個,每份分得3個橘子。這樣分快些。
C在每個盤子放3個,剛好分得每份3個橘子,這樣分更快些。
D剛才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把15個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個橘子。這就是把15個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個。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三、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2、 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ㄗ寣W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3、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4、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5、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5-2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4-16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3-25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1-0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1-05
有關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3-06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3-17
小學數學圓教學設計03-13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找規(guī)律》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