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教學設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師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師教學設計1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演義小說。該書以東漢末年到西晉建立期間的社會歷史為背景,著重敘述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反映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政治腐敗、生靈涂炭、農民起義、諸侯割據的社會現實。該書結構宏大,情節(jié)曲折,塑造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疤煜掠⑿壅l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令后人嘆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脈絡,復述故事情節(jié)。
2.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抓住描寫張飛的關鍵詞語,感悟張飛的性格特點,學習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方法。
3.體會劉備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學會尊重他人、以誠待人、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質。
一、新課導入
諸葛亮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任何時候提到諸葛亮,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因為,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百分之百的中國的智多星。今天,我們將學習的“三顧茅廬”不過是諸葛亮眾多故事之一,但是,僅僅從這一個故事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們就可見一斑。(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拜謁(yè)綸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傾頹(tuí)存恤(xù)
殆盡(dài)疏懶(lǎn)鄙賤(bǐ)
如雷貫耳(guàn)頓開茅塞(máo)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窗外日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未審得入覽否:明白,知道。
不勝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竊命:篡奪國家權力。
而不知存恤:愛惜,體恤。
總攬英雄:廣為延攬。
惟將軍圖之:考慮。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俳癫僖褤戆偃f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軍隊,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高低。
、谝嬷蓦U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益州地勢險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業(yè)。
2.作者鏈接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山東東原(今山東東平)人,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回答:誰“三顧茅廬”干什么?
【交流點撥】劉備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
2.以各種形式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通過讀課文,了解劉備、諸葛亮分別是什么樣的人。
【交流點撥】劉備求賢如渴、禮賢下士;諸葛亮滿腹經綸,智慧過人。
3.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
第一部分(1):劉備準備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
第二部分(2-3):劉備與諸葛亮見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諸葛亮隨劉備出山。
(二)深層探究
1.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交流點撥】第二段中張飛、劉備的對話以及“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等細節(jié)描寫;第四段中“在莊中共宿一宵”等情節(jié)。
2.文章主要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見面,卻多次寫到張飛,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點撥】文章多次寫張飛與劉備的對話,是通過寫張飛的急躁、魯莽來反襯劉備三顧茅廬的耐心與誠心,表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好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交流點撥】小說通過典型的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為了見到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個時辰”,態(tài)度十分恭敬,張飛則是粗獷豪放,莽莽撞撞。諸葛亮則是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他未出茅廬而能對天下形勢正確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學了《三顧茅廬》后,你有什么收獲和啟發(fā)呢?
【交流】
、傥覀儗θ艘欢ㄒ\心誠意;
、诋斀裆鐣惨纬勺鹬厝瞬牛瑦巯瞬诺娘L氣;
、垡獙W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課后閱讀《三國演義》或觀看相關影視作品。
名師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夠依據兩首詞的聲律之美反復吟誦,做到聲情并茂;
2.準確理解兩首詞描述的景物情狀,領悟其不同情感、意境。
【教學重、難點分析】
《柳永詞兩首》皆屬慢詞!锻3薄方坪婪,《雨霖鈴》純屬婉約。從詞之體式入手,確定教與學的目標。課堂力求聲情并茂地吟誦從而對詞由聲律而語言而情感意境,給予整體性認識。通過對《望海潮》所描繪的都市生活景象——杭州之繁華美麗的欣賞,領會詞人抒發(fā)的思想情緒,鑒別此詞別樣風格;品賞《雨霖鈴》離別之苦,領悟情景交融的凄約之美。兩詞比較,力求鑒賞有得。
【教學方法】吟誦與比較品鑒結合、學生自讀自悟與老師示范指導結合。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精心設計課前預習
。ㄒ唬┎檎蚁嚓P資料:
1.詞的知識(包括詞的起源與名稱、詞的分類、詞牌與標題等);
2.柳永其人其事;
3.能夠幫助自己讀懂兩首詞的相關資料。
。ǘ┭凶x《柳永詞兩首》,思考下面的任務。
1.請每位學生背誦《柳永詞兩首》中最喜歡的名句,最好能默寫并說出喜歡理由。
2.依據注解、借助工具書,讀懂兩首詞的內容并聲情并茂地吟誦。
3.從填詞緣起、描寫的情景、詞的風格和情緒意境等方面將兩首詞比較鑒賞。
一、課堂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賞宋代詞人柳永的兩首詞——《望海潮》、《雨霖鈴》。請大家打開書,一起誦讀兩首詞。
針對誦讀時的字音,自我糾錯,后教師明確重要字詞音義。
正音正字釋詞——
形勝:地理形勢優(yōu)越。參差:形容樓閣、房屋高低不齊。
天塹:天然的壕溝,此處形容錢塘江的壯闊。塹,qiàn。
重湖疊巘清嘉:白堤兩側的里湖、外湖和遠近重疊山峰都很秀麗。巘(yǎn),山峰。清嘉,秀麗。高牙:原指軍前大旗,因旗桿以象牙為飾而得名。詞中代指高官孫何。
異日圖將好景:圖,畫下來。將,助詞,常用于動詞后,無實義。
凝噎:噎(yē)。因為悲傷喉嚨梗塞得說不出話來。
二、回顧預習,達成目標
(一)、學生自讀兩首詩。建議:教學之時,完成預習(一),讓學生自讀相關注解,結合自己預習搜索的資料,思考后再針對預習題發(fā)言。引導學生把握詞的體式特點,了解詞人身世,從而利于更好地讀懂兩首詞。
提問預習作業(yè)(一)1、關于“詞”的相關知識,你知道多少?
同學發(fā)言后,教師明確,投影顯示
。1)詞的起源與名稱:詞產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廣為流傳,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樂府”、“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2)詞的分類:
按字數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婉約派以寫閨情、離緒為主,以清麗婉約見長,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對社會生活的種種感受皆可入詞,大氣磅礴,飄逸灑脫,代表作者有蘇軾、辛棄疾等。
。3)詞牌與標題:詞之標題是詞之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詞之主要內容;而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
提問預習作業(yè)(一)2、關于柳永其人,你了解多少?
同學發(fā)言后,教師明確,投影顯示: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后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身世坎坷,多次應進士試卻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歌伎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于這樣的生活境遇,他便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yè)詞人。
柳永精通音律,擅長寫歌詞,又擅長譜樂曲。他創(chuàng)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柳永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fā)展了民間詞的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群眾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ǘ)、學生誦讀兩首詩。建議:教學之時,完成預習(二)中之第3小題時,讓學生自由地對兩首詞誦讀幾次,再針對預習題發(fā)言。其引導方向可以從創(chuàng)作起因、表達思路和意象選擇上來品讀內容。提問預習作業(yè)(二)3:兩首詞的意象選擇及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請你依據預習說說。
同學發(fā)言后,教師明確,投影顯示表格1:
詞題
意象選擇
運用作用
望海潮望海潮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用了動靜結合、比喻、夸張等手法,極力鋪排渲染,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西湖與錢塘勝景盡收眼底。極寫杭州百姓之安居樂業(yè),洋溢著祥和歡樂的氣氛
雨霖鈴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闊、楊柳、曉風、殘月渲染凄清冷落的意境,烘托惆悵傷感的人物感情。
提問預習作業(yè)(二)3:兩首詞的創(chuàng)作緣起和描述內容有什么不同?請你依據預習說說。
同學發(fā)言后,教師明確,投影表格2:
詞題
創(chuàng)作緣起
描述內容
望海潮
P34注解②。思考:(1)應是寫作于杭州;(2)據說,柳永前往京城開封應考,路過杭州,為拜謁兩浙轉運使孫何而作此詞。
此詞著力描寫錢塘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借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雨霖鈴
思考:(1)應為寫作于汴京(今河南開封);
(2)傷于離別而作。
此詞著力描寫在蕭瑟的秋天里,詞人與其紅顏知己傷心地惜別之情。
。ㄈ⿲W生再次自由誦讀兩首詞后進入自由討論,針對預習題發(fā)言。其引導方向,可以從布局謀篇、氛圍格調、思想情緒等視角來欣賞作品。
提問預習作業(yè)(二)3《望海潮》《雨霖鈴》詞的.風格和情緒意境有什么不同?請你依據預習說說。
同學發(fā)言后,教師明確,投影表格3:
詞題
風格特征
情緒意境
望海潮自創(chuàng)慢詞。
1)以大開大闔、直起直落的筆法,描述杭州之繁華景象,仿佛展開了一幅宏偉壯麗的歷史畫卷;(2)大量運用數字組成的詞組,帶有夸張語氣,對豪放詞風形成起了幫助作用。整首詞因期盼孫何的召見、賞識而唱贊美奉承之詞。上片再現了杭州的繁榮和美麗,下片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畫卷。但是,畫面之美與音律之美交融,別具神韻。
雨霖鈴取唐時舊曲翻制。
。1)詞調聲情哀怨,委婉吞咽凄惻;(2)語言通俗,感情真摯,聲情雙繪,凝練有力。(3)章法起伏跌宕,變化多端,不拘一格。比如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白描手法。整首詞撰一對戀人餞行時之難分難舍之別情,渲染濃烈,融情于景,暗寓別意。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里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里幽幽而瀉。
。ㄋ模⿲W生自由討論,總結學習柳永詞的體會,獲得鑒賞古代詞的方法。
提問:如何來通曉一首詞,請你依據前面的學習,說說自己讀懂一首詞的方法性體會。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明確,投影顯示:
第一,把握詞的體式特征;
第二,了解詞人創(chuàng)作動機;
第三,理解詞的描述內容;
第四,品味詞的情緒意境。
教師小結。解讀意象——整串文本——領悟意境
三、表演誦讀,獨自品味
建議:讓學生在對詞的體式特征、詞人個性、文本內容和情緒意境比較全面的理解之下,再自我表演性地誦讀,做到聲情并茂,大家品評。
四、反復研讀,撰寫評論
布置作業(yè),投影顯示:
王灼評《雨霖鈴》“頗極哀婉”。而徐培均評《望海潮》“世人論宋詞,說起豪放派作品,多推東坡的《念奴嬌》,即使上溯,也只及于范仲淹的《漁家傲》,殊不知柳永此詞早于范作十多年,其寫景之壯偉、聲調之激越,與東坡亦相去不遠”。請你依據上述評家之論,就兩首詞之風格寫一篇400字左右的小評論文。
名師教學設計3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jié)。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發(fā)飄飄,風姿萬千……
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永遠的唐詩,永遠也讀不盡……
他是誰?
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郁頓挫。
后人尊稱他為“詩圣”。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杜甫
世人對于杜甫還有其它哪幾種稱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為何稱之為杜少陵?
因為杜甫曾經居于長安城南少陵這個地方。
為何稱之為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工部。
二、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詩圣”,其詩是“詩史”。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tǒng)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歌分類:
青年時期《望岳》(25歲,現存最早的杜詩)
《春望》(被安史之亂叛軍所俘,帶回長安)
安亂時期《石壕吏》“三吏”“三別”(《新安吏》、
《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
《垂老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息)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
成都時期《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老年時期《登高》《登岳陽樓》《江南逢李龜年》
三、初讀課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四、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ナ∮H—其父杜閑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1、《望岳》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的解釋。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后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
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2、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
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品讀體會
首聯——遠望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挺拔雄偉橫跨齊魯
頷聯——近望神奇秀麗
巍峨高大
頸聯——細望云氣層出不窮
心胸為之蕩滌
尾聯—望中所感望岳而生登頂之意愿
五、主題分析
詩篇描繪泰山雄偉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詩人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抒發(fā)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顯示出詩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極富哲理性,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chuàng)作才華。
名師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作者回憶了幼時保姆“阿長”的幾件瑣事,通過對阿長語言,表情及行為等細節(jié)的描寫,展現了阿長的性格與思想活動,進而展現了亂世中“小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表達了作者“哀民生之多艱”的人文關懷以及“愛莫能助”的深深無奈。
教學目標
1、掌握以下字詞:“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霹靂疏懶懼憚孤孀”,整體感知課文。
2、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3、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5、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6、把握文中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懷念、同情和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的寫法。
2、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ㄒ唬⿲дZ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秘莫測的美女蛇的故事嗎?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長媽媽是作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可以說,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對于魯迅來說,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墒窃凇栋㈤L與<山海經>》里,魯迅卻將長媽媽稱為“阿長”,這是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懷著怎樣一種感情來寫長媽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板書標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魯迅簡介:本文選自《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收錄了十多篇回憶性文章。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是現代世界文壇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魯迅作品簡況: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一部《故事新編》;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散文詩集一部《野草》。
阿長,魯迅稱之為長媽媽,浙江紹興東浦人,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平時也不回家,直到臨死。患有癲癇,1899年發(fā)病身故。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幾篇文章中提到過她,這篇是專門用來回憶和紀念她的。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
憎惡(wù)懼憚(dān)粗拙(zhuō)擲(zhì)震悚(sǒng)
chuāng(瘡)疤孤shuāng(孀)jié(詰)問pī(霹)靂
(2)詞義
辟頭:開頭。
震悚:身體因恐懼或過度興奮而顫動。
煩瑣:繁雜瑣碎。
絮說:絮絮叨叨地說。
瘡疤:瘡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疼處、短處和隱私。
詰問:追問,責問。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懶:懶散而不習慣于受約束。
孤孀:寡婦。
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學生帶著問題速讀課文。
。1)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哪件?為什么這樣安排?
。2)你從這些事中,看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3)課文題目為什么稱長媽媽為“阿長”?
2、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討論明確。
交流點撥
。1)共寫了7件事:①常喜歡切切察察。②限制我行動。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④懂得許多規(guī)矩和麻煩的禮節(jié)。⑤長毛攻城時護城。⑥謀害“我”的隱鼠。⑦為“我”買《山海經》。
重點寫為“我”買《山海經》,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并不能削弱對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對她不好的習慣,我最先是“憎惡”“討厭”的;當聽到“長毛”的故事后,“我”對“阿長”產生了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但當“阿長”踩死隱鼠后,“我”對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當“長媽媽”買來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3)不同稱呼,標志著不同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寫的人物行為,作者用的是抑筆,倘用“媽媽”稱呼,名實不符,用“阿長”名副其實。所以,文章的標題其實標示文章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將“阿長”與《山海經》聯系起來,又是一個看似矛盾的聯系:一個文盲婦女和一本古典名著怎樣聯系起來了呢?有什么聯系?令人好奇。再則,題目用的是45歲時作者的口氣,適宜用“阿長”來稱呼,而且“阿”字又有親昵的意味。
三、文本精讀深入研討
1、精讀課文1~5段,從這5個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交流點撥從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了解到長媽媽“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這些描寫真切生動,作者采用戲謔的口吻來描寫,又顯得很風趣,刻畫出長媽媽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特征。
2、分角色朗讀第6~17自然段。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guī)矩?從對這些規(guī)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交流點撥寄托著長媽媽善良真誠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并不是寫“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
交流點撥從對這些煩瑣的規(guī)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的告誡“我”。
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3、齊讀第18~28自然段,指名學生復述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起因、經過、結果。
交流點撥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里看到過,后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
在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tài)宛然可見。
4、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交流點撥最后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fā)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5、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前后有什么變化?有前半部分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
交流點撥態(tài)度變化:不大佩服她——特別的敬意——這種敬意逐漸淡薄,最終完全消失——發(fā)生新的敬意。“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在具體的描寫中流露出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
四、分析人物感受形象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采用了多種方法,在文中找出來并感受長媽媽的形象特點。
交流點撥
(1)描寫法: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著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jié):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說些什么事”的時候,還要“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jié)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說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jié),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欣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經》后“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對比、映襯法: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渡胶=洝返哪雍汀皩殨边M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五、品味語言感受魅力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細細品味,妙趣無窮。
交流點撥如:“這實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jié)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于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占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边@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于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再如,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后,“這又使我發(fā)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边@段文字中“發(fā)生新的敬意”,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的歌頌。
又如:“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zhí)干戚而舞’的刑天。”這段文字里對刑天“執(zhí)干戚而舞”再次描寫,既前后照應,又表現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視天帝,死而不屈,表現了極強的反抗精神,而“我”酷愛刑天,正曲折地表現了魯迅不屈服于20年代圍攻他的黑暗社會勢力的斗爭決心,使文章具有了“自敘傳”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戰(zhàn)斗力。
六、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總結寫法
。1)詳略得當、欲揚先抑的寫法。
文章前面部分略寫了長媽媽“切切察察的毛病”“管我很嚴,喜歡告狀”“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厭煩的種種規(guī)矩”“‘長毛’的往事”等幾件讓作者厭煩、討厭的事,大揭其短;但后面又詳寫買《山海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述出自己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因此而略寫其他,作者力求寫出一個真實而鮮活的長媽媽的形象,也為后面抒寫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作了鋪墊,是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2)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的寫法。
用“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束很嚴”“擺成‘大’字的睡相”寫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特點;用“元旦早晨塞福橘”“令人厭煩的種種規(guī)矩”“長毛的往事”寫她“淳樸善良、迷信、關心孩子”的性格特點;她為“我”買回《山海經》表現她的真誠熱情、樂于助人,這些事情有詳有略,但都是作者選取的典型事例,更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2、拓展延伸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并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打探,操了多少心才買到這本書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組交流,并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名師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聆聽樂曲,學會欣賞樂曲,感受樂曲的意境。
2、從樂曲聲中聽辨各種鳥鳴叫聲,以體驗這種描繪功能,從中激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3、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記憶各段主題曲調的順序,提高音樂記憶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質,使學生真正從內心感受音樂、體驗音樂、享受音樂。
2、能將樂曲進行分段,清楚分辨出樂曲中的各種演奏樂器。
3、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內涵。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準備:
圖片,錄音機,鋼琴,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并結識了許多的動物小朋友,同學們還記得嗎?請同學們說說,每一個動物都用西洋樂器不同的樂器音色來演繹,不僅形象還很生動,同學們還記得哪種樂器代表了哪只可愛的動物?聆聽一次。
二、欣賞《森林的歌聲》
導入:《彼得與狼》中的'小動物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它們的聲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師將帶同學們去聆聽一個特殊的音樂會,在同學們聽的過程中好好想想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
1、森林中的歌聲來自哪里?是孩子們的歌聲嗎?還是什么歌聲?
2、有多少動物在唱歌,你們見過嗎?
3、聽完樂曲給同學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聽完討論回答。
師:接下來我們再來欣賞一遍。大家在聽的時候要注意樂曲在重復演奏每個主題時,有一些小的變化,大家想想是什么樣的變化?這三段主旋律分別用了哪幾樣樂器來演奏?同學們能分辨它們的音色特點來嗎?這三樣樂器的合理搭配給同學們一種怎么樣的感受呢?
生聽完討論回答。
師:聽完這首樂曲,你們覺得樂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討論回答。
4、師: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前面提出的問題最后在欣賞這首樂曲,并想想學習了《森林的歌聲》對大自然有一種怎么樣的想法或是情感?
小結:
今天,我們聆聽了來自森林的歌聲,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妙的音樂,還帶給我們健康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在我們享受美妙音樂的同時,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最好禮物。想象一下,如果沒有了森林,那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會是個什么樣呢?我們現在要做的,并且能夠做到的就是“愛護樹木,保護森林資源”。
名師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
基于“研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fā)展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草船借箭》教學設計!恫荽杓芬晃模瑹o論是從課文主題、人物形象看,還是從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看,都是實施“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的極好載體。
【設計特色】
以研究性閱讀實現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通讀課文,把握研究主題
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哪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經研究后一般會認定為“神機妙算”。
二、精讀課文,領悟研究策略
教師引入:“請同學們自由讀‘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币浴爸T葛亮知天文”為例,教學過程設想如下:
1.“誰來說說,你從課文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保ㄖ该诖穑哼@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體會體會,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么辦?”“魯
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么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假如你是魯肅,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
“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諸葛亮會暗自高興。這場大霧,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諸葛亮,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
2.“但是,光讀這句話,就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嗎?不能!為什么?因為這場大霧也許是湊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讀一讀,你得聯系聯系上文,誰找到了可以聯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此句,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讀中悟到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
“不過,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啰嗦!前兩天不是沒動靜嘛,沒動靜有什么可寫的?完全可以寫成這樣嘛: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樣寫既清楚又簡練,多好!改不改?為什么?”(組織學生議論。)
3.“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這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周瑜的一聲嘆息:“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讀課文,類化研究體驗
在讀好周瑜的長嘆一聲之后,教師對研讀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剛才,我們通過抓住前后句子之間的聯系,真正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同學們,用聯系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能力。請大家用這種方法,再次研究‘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看看你還能從哪些句子的聯系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研讀,教師巡視。讀后組織交流。
1.以“識人心”為例,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l)“誰來說說,你從哪兩個句子的`聯系中讀懂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指名口答:①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保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寫諸葛亮說話的地方有11處之多,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諸葛亮的笑。你們說,諸葛亮他在笑誰?”(聯系魯肅的吃驚,指出他在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寬厚的笑、幽默的笑;聯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輕易中計,這是諷刺的笑、輕蔑的笑;聯系“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陰謀落空,這是瀟灑的笑、勝利的笑。)
。2)“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并沒有說完!F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寫出來嗎?”(學生練筆,寫后組織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例示: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手朝我們射箭;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手朝我們射箭,箭一定會像下雨一樣;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么把這些話寫出來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為例,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ㄒ龑W生找出:(1)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放回20多里,追也來不及了。)討論:諸葛亮是怎樣算準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名師教學設計7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自讀自悟,能理解詩句中詞語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憑借古詩詩句,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感受古詩的意境,讓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1.課前請學生搜集王冕的資料
2.制作好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冕寫的《墨梅》(電腦出示全文),先聽老師把這首詩讀一遍。
二、解題
1.你們也試著讀讀,看看能否讀通,開始。
2.好,能讀通嗎?那老師來考考大家(電腦出示詞語)。
吾家洗硯淡墨痕乾坤
誰來讀一下,讀對了其余同學跟讀兩遍。
3.齊讀古詩。
三、看來通過第一遍讀大家已經把這首古詩讀通了,收獲挺大的。
下面,老師再讓大家大聲地、自由地讀讀這首詩,看看自己能讀懂哪些,當然有問題也可提出來,好不好?開始
四、討論
大家讀得很認真,有收獲嗎?也有問題吧?這樣,老師給大家一個機會,把你的收獲(當然也包括問題)在小組里交流交流、討論討論,你們說好不好?暢所欲言吧!
五、師點評
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有幾個小組特別的投入,老師要表揚他們。下面,我們就來匯報一下討論的結果。
還有沒有什么疑問?老師有一些問題,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
六、思考
1.請同學們仔細看圖(電腦出示《墨梅》圖),這畫的梅花有什么特點?
2.看著這樸實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長繪畫,他為什么尤其喜歡畫梅花呢?
4.王冕自學成才,鄙視權貴,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操?
5.對啊,這素潔的梅花不正是詩人鄙視俗流,貞潔自守高尚情操的寫照嗎?
七、同學們,再讓我們一起來讀這首詩,從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八、說說本首詩與《石灰吟》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點。
九、欣賞課外的兩首托物言志的古詩,學生進行自讀自悟(電腦出示兩首古詩)。
梅花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名師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船長》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選自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說,全文筆墨集中,以哈爾威船長為中心人物,通過描寫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鎮(zhèn)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險,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展現了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
目標預設: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情感,表現危機到來時的緊迫和危險。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探究,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通過對比突出了船長忘我鎮(zhèn)定、臨危不慌的品質;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刻畫船長果斷堅決的性格;通過典型的特寫鏡頭,展現船長的高大形象。
3、情感態(tài)度于價值觀: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理解船長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舍己為人的精神和尊重婦女、關愛兒童的偉大人性美。
教學重點、難點:
簡單分析哈爾威船長的形象。通過朗讀和感悟課文片段的練習,讓學生感受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設計理念: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在于讓學生實行自我教育”根據“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我在實踐中努力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和諧統(tǒng)一。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和多種角度,為學上提供一個“發(fā)展”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語言智能。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目的。
設計思路: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逐漸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教學中,我注意捕捉探究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發(fā)現。在訓練語感方面以四句話為突破口,運用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悟情。另外在處理教材上。我不拘泥課文的原有順序;問題開放,學生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寫;操作開放,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研讀、交流,可以讀一讀,可以說一說,也可以演一演,較好地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充分借助電教媒體,透過音頻效果,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進入角色,加深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設置懸念。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偉大作家雨果寫的一篇小說《船長》。故事發(fā)生在英國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船長哈爾威像平常一樣把“諾曼底”號輪船從南安普敦開往斯恩西島,誰也沒想到一場可怕的災難正悄悄逼近“諾曼底”號輪船,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翻開課本。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放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詞。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件什么事?
三、自主研讀,理解體味。
1、速讀課文,說說在這件事中,誰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引導并提煉出研讀專題:
你覺得哈爾威船長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教師推薦研讀方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劃一劃描寫船長的句子。
。2)自由選擇說一說、議一議等方式體會船長的偉大形象。
。3)四人為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同桌合作學習,也可以自己獨立研究。
4、學生自主研讀,教師巡回指導。
5、學生交流,集體討論。(以下按學情展開)
。1)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臺上,大聲吼道:“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60人全都就出去!”
①指名讀,注意“吼”的讀法指導。
、谡f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當時船上很亂)你又是從哪里讀懂的?(讀相關句子)
、鄢鍪菊n件:傾聽一段音頻資料,想象畫面中的情景,談談自己的感受?隨機指導學生朗讀相關句子。
教學時就是要運用多媒體手段來適應學生特點,發(fā)揮它的穿透力,串起英雄的精神,讓學生從文字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
④此時此刻,如果你就在這船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而船長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再次朗讀船長說的話,體會船長的鎮(zhèn)定、沉著)
。2)船員趕緊解開救生艇的繩索。大家一窩蜂擁了上去,險些把小艇弄翻了。奧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維持秩序,但整個人群簡直像瘋了似的,亂得不可開交。
、偈聦嵣,人們并沒有照船長所說的那樣做,船上發(fā)生了更可怕的事,看看發(fā)生了什么?
、谝龑W生讀第五自然段。
、壅者@樣亂下去將意味著什么?(死亡)
。3)救援工作進行得井然有序,幾乎沒有發(fā)生什么爭執(zhí)或斗毆。
、僖裕喝欢置姘l(fā)生了急劇的變化。
、趯W生讀課文第24自然段。
、鄞藭r,你的心中會有怎樣的疑惑呢?(學生質疑,預設:什么是“井然有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④指名學生回答。
(4)就在這時,船長威嚴的聲音壓倒了一切呼號和嘈雜的聲音,黑暗中人們聽到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大家沉默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意志,人們感到有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
、龠@僅僅只是船長與船員的一段對話嗎?還是話中有話?
②師生參與討論并交流:你從這段對話中了解到了什么?你再一次感覺到這是一位怎樣的船長?
③面對猝然而來的災難,可以說是死亡,在驚慌失措的人群中,為什么船長卻能夠做到如此鎮(zhèn)定、沉著呢?(體會人物忠于職守的精神品質)
、艽L盡到自己的職責了嗎?(結合課堂的需要,適時展開小型辯論)
、葜笇W生分角色讀課文對話或表演。
四、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品味。
1、師小結后,誦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2、創(chuàng)設情境:看著船長漸漸消失的身影,這一刻你的心里又會有怎么的疑問呢?(學生質疑)
3、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誰能就這個問題談談看法?(發(fā)散學生思維,思考各種可能性)
4、師小結:危難中出英雄。危急時刻,是放棄責任,違背天良,只求獨自活命?還是舍己救人,舍生取義?哈爾威船長已經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做出了響亮的回答。讓我們再看看船長吧!
5、自由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進行角色轉換,想象說話。
假如你就是生還者之一,你想對船長說:……
假如你就是船長,當你隨著船兒慢慢下沉,你想說:……
假如你就是這艘在英倫海峽上堪稱最漂亮的輪船“諾曼底”號,當你身受創(chuàng)傷,目睹遇難的這一幕,你想說:……(拿筆寫下你想說的吧)
6、讓我們將無窮的敬意化為美妙的旋律,獻給他吧。▽W生配樂齊讀課文最后三段)
五、全班學生齊聲呼喚船長的名字——哈爾威船長!
名師教學設計9
活動目標
1、幼兒在了解“家”的基礎上,嘗試用尋找、記錄的方法,了解家中各種物品的數量;
2、進一步理解6以內的數字的實際意義,并能將數字從小到大排列。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張記錄卡;家里的數字
2、課件:我的家(廚房、客廳、臥室。)
活動過程
一、認識數字,理解6以內各數字的實際意義。
1、幼兒交流記錄卡,說說在家中發(fā)現了哪些數字?
(1)直觀的數字(數序):如、電話上的數字、鐘上的數字、電器上的數字;
(2)數量:如家中有6把椅子、3只沙發(fā)等
(3)小結:小朋友記錄了很多數字符號,這些數字有的在家中直接就能找到,而且排列是有順序的'。而有的數字是我們數出來的;如家里有2張桌子、3雙鞋等;
2、家里有很多物品可以用數字表示,現在請說說家里還有哪些物品也可用1――6的數字來表示。
3、教師出示數字,幼兒說出物品的名稱。如:家里有2臺電視機可用數字來表示、家中有6只杯子可以用數字6來表示。此時教師還要注意幼兒量詞使用的正確性。
二、繼續(xù)理解6以內數的實際意義并嘗試將數字從大到小排列
1.看圖:說說都有哪些物品(鞋、桌子、椅子、茶杯、玩具、電視機等)這些物品各有幾樣?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2.看圖:物品歸類;
(1)畫面上是家里的什么地方?(廚房、客廳、臥室)
(2)想一想剛才我們看到的物品都放在哪里?為什么?(如:碗和匙我們可以放在廚房,玩具可以放在客廳,也可以放在臥室里等)
(3)數一數每個房間共有幾樣?哪個多哪個少?
(4)引導幼兒將數字從小到大排列。
(5)小結:今天,我們小朋友交流了家中很多物品可以用數字表示,也知道家中的物品要分類擺放。這樣家里才能既美麗又整潔。
三、延伸活動:記錄班級里的數字。
幼兒可以運用操作卡,繼續(xù)將各種物品分類擺放,并用數字表示。
名師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一、熟讀成誦,進行直覺思維訓練。
二、理解、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思辨思維的運行,進行思維訓練。
三、聯系歷代文人墨客有關“死生”的名句,探究文中王羲之的“死生觀”及其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帶給我們的啟發(fā),體悟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的形成,進行思維訓練。
【教學重難點】
理解、分析本中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思辨思維的運行規(guī)律。
探究文本中王羲之的“死生觀”,及其所提倡的精神境界,體悟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的形成。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教師點撥,學生小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設計:
于丹說過:“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奔匆云届o從容之姿活在當下,把握此刻的每分每秒。也許生活的意義常在我們的眼界之外,讓我們許多身在局中的人無法理解,且生活常常像個不管不顧的老頑童,把我們逼到人生的墻角,讓我們在萬般無奈之下,痛苦地接受它的旨意,但真正在我們完成之后,也許豁然發(fā)現那原來是件大好事;钤诋斚,就是不管未來是繁華還是陰暗,不管現實是平坦還是坎坷,也不管過往是輝煌還是慘淡,我們都會勇敢而踏實地生活,為未來而珍惜現在。因為只有現在,才是我們能夠真實觸碰的現實;钤诋斚,不求延伸生命的長度,只為拓展生命的寬度,活出燦爛無悔的人生!
二、小組自檢
1、“序”的文體常識。
2、字詞理解。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三、“聲情并茂”,品味文本。
1、先欣賞多媒體范讀初步感受本文情感變化,再自由誦讀全文并勾畫出具體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佟八杂文框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凇八郎啻笠樱M不痛哉!
③“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2、作者描寫的“樂”是縱聲歡笑、劃拳行酒之樂,還是從容自如之樂?誦讀文章一、二段,找出作者為何而樂?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薄肯嗑壑畼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薄谰爸畼罚谰埃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薄蹠顒又畼罚肥拢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薄獨夂蛞巳酥畼罚汲剑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薄暵犗硎苤畼罚ㄙp心)
小結:
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人生四大美事即: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謝靈運曾感嘆:“自古以來四美難全!”而于此次蘭亭盛會中,四美俱全,五美齊臻,足可樂也。通過山水竹酒,作者極力為我們營造出素淡、雅致的格調,因此,即使喜悅也不過分顯露,這是作者從容淡雅的心境所致,這“樂”是從容自如之樂。
3、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有部分同學反映:本文思維跳躍性太大,前兩段講“樂”,第三段情感就急轉直下,直逼“悲”、“痛”,過于突兀,那么,由“樂”到“痛”是否真的突兀?
、拧巴础庇珊紊?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保ㄇ檫w)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保ň瓣悾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保ㄈ松虝海
⑵蘭亭盛會本為修禊事,即為消災祈福。人生最大的福莫過于健康而快樂的活著,最大的災莫過于死亡。所以由修禊事聯想到生命,死亡,想到此刻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歸于消亡,于是便產生濃濃的惆悵和哀痛,并最終將這種痛歸結于“死生亦大矣”,就顯得自然而然,毫無突兀之感了。
4、對于“痛”“死生”的.話題曾引發(fā)過無數人的感慨: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連一代梟雄曹操都免不了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由此可見王羲之筆下特別強調的死生之痛,并非獨屬他一人的情感。請同學們從第四段找出還有哪些人有此感受?
明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羧、今人、后人(古今同悲)
5、請大家思考作者深刻論述的“悲”是否消極?
明確:不是!肮讨凰郎鸀樘撜Q,齊彭殤為妄作”。由此可知,作者在感慨“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時,沒有走向消極無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哲學觀,還能于悲傷感嘆中“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遺后人觀覽,足以見得他對生命珍惜鄭重的態(tài)度。王羲之雖出身名門之后,卻能淡然脫身名利場之外,從自然中發(fā)現、理解美,從而在自然中汲取人生的活力與能量,在文風浮華的年代能寫出如此清新優(yōu)美的文章。
四、拓展:
《論語》中有這樣一則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笨梢娍鬃臃磳γつ砍绨莨砩,反對不把人世間的事情做好,而把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為本,活在當下。因為只有活在當下,才可能沉著應對未來。那么,孔子的這種看法不正是對王羲之提出的死生觀最好的回答嗎?
課堂練習:結合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的死生觀及提倡的精神境界,聯系自身實踐生活,思考對自己的啟示,寫一段不少于80字的感悟。(5分鐘,然后找學生展示成果)
五、小結:
于丹說過:“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即以平靜從容之姿活在當下,把握此刻的每分每秒。也許生活的意義常在我們的眼界之外,讓我們許多身在局中的人無法理解,且生活常常像個不管不顧的老頑童,把我們逼到人生的墻角,讓我們在萬般無奈之下,痛苦地接受它的旨意,但真正在我們完成之后,也許豁然發(fā)現那原來是件大好事;钤诋斚拢褪遣还芪磥硎欠比A還是陰暗,不管現實是平坦還是坎坷,也不管過往是輝煌還是慘淡,我們都會勇敢而踏實地生活,為未來而珍惜現在。因為只有現在,才是我們能夠真實觸碰的現實;钤诋斚,不求延伸生命的長度,只為拓展生命的寬度,活出燦爛無悔的人生!
六、板書設計。
。ň蹠贰汲健⒚谰、賞心、樂事
。ㄋ郎┩础檫w、景陳、人生苦短
。ü沤裰┍羧恕⒔袢、后人
七、作業(yè)布置。
以“活在當下”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文體不限。
名師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生字詞。
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你們愛游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山?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游俠”。他就是——李白。(板書)
3.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讀后揭題:他還去過一座山,山名就在剛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嗎?(師板書:天門山)
4.今天,就讓我們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師板題)釋題:“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這兒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讓我們去詩中尋找答案吧!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范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jié)奏。
5.指名讀。
6.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是一幅畫,畫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讀詩,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愿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也。(師板畫天門山。)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著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ǔ鍪镜诙洌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著我們走得更近些。
9.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0.(師板畫兩岸的青山)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11.兩岸的青山相對著,怎么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蹦阒懒耸裁矗空l來畫一畫?(生板畫孤帆、紅日。)
12.現在我們聯系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3.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
1.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著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2.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R讀)
4.是啊,這幅草書行云流水,好像讓我們看到了天門山的氣勢,(讀1、2句)這幅字暢快淋漓,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讀3、4句)
6.配樂背詩。
五、總結
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留在心底吧。觿幼鞅场短扉T山》。)
名師教學設計12
【設計理念】
有人說,幸福是個比較級,有人墊底你才能感覺到。詩詞也是比較級,有比較才能更好地鑒賞。
基于這種指導思想,我在設計《聲聲慢》這一課時,從始至終都在比較中進行,引導他們學會深入到語言里挖掘其深層意蘊,為此,我這一課設計了三次比較,三次比較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
第一次是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給《聲聲慢》和《一剪梅》搭配朗誦配樂的形式,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片段中比較二者愁情深淺的不同,為第二次比較作鋪墊;
第二次比較是《一剪梅》和《聲聲慢》相同意象不同修飾語不同表現力的比較,讓學生分析相同的意象怎么傳達出不同的愁情,通過這次比較,讓學生領略李清照高超的語言表現力,同時認識到要把握詩歌情感,除了要關注意象,還要關注意象的修飾語,為下面的比較打基礎;
第三次是讓學生根據第二次比較得到的認識,比較自創(chuàng)的山寨版《聲聲慢》和原版《聲聲慢》的優(yōu)劣,再次體味李清照語言的高超表現力。接下來,在三次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從上面的分析中學到的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最后,我仿照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設計了一個續(xù)寫式的目標檢測題,要求根據李清照的身世經歷,化用李清照的詞句、體現愁情的程度變化。三個句子,正好體現了李清照人生三階段的三種不同的情感,再次體現了比較教學的理念。
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通過自讀、默讀、齊讀、學生美讀等種種形式,來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領會詩文內容,體會詩人情感。亦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自學質疑來自由疏通詩意;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品味語言、探究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通過仿寫練習來訓練語言……總之,希望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和比較閱讀,體味詞人濃重的愁情,品味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把握透視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討論法、多媒體展示等。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通過反復誦讀和比較閱讀,體味詞人濃重的愁情,品味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把握透視作者情感的方法。
一、初讀感知:
1、一讀——自讀,讀準字音
二讀——默讀,疏通文意
三讀——齊讀,把握感情
2、李清照的`《一剪梅》,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也來齊讀一遍,關注這里表達情感的句子。
3、我有兩段音樂,想分別作這兩首詞的朗誦的配樂,你認為哪個適合《一剪梅》,哪個適合《聲聲慢》?為什么?(播放《琵琶語》與《楚歌》片段、提問學生)
提問后教師總結:
《琵琶語》:細碎如雨的琵琶聲,很古典,很舒緩,淡淡的音樂,表現淡淡的惆悵,展現一種欲說還休、難以割舍的情愫,很適合表現閑愁。
《楚歌》:用民族樂器塤演奏,嗚嗚咽咽,悲悲切切,特別適合表達濃重的愁情。
4、同是寫愁,程度卻大不相同,這是因為這兩首詞寫于不同的時期。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多媒體展示)
18歲之前,快樂的閨中生活,外美如花,內秀如蘭
18---44歲,幸福的婚姻生活,情投意合,神仙眷侶
45歲以后,凄苦的南渡生活,孑然一身,孤苦無依
。ń處熃榻B)18歲之前,是她快樂的閨中生活!俺S浵と漳,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睂懙镁褪撬鞓返纳倥。
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宰相之子趙明誠為妻。兩人情投意合,是一對讓人羨慕的神仙眷侶。
后來金軍入侵,北宋滅亡,李清照一家被迫南渡避難,她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等人生的苦難,無兒無女的她一個人漂泊異鄉(xiāng),孑然一身,孤苦無依,甚至無人知道死于何時,葬于何處。
《聲聲慢》寫于李清照一生的哪個時期?看注釋
《一剪梅》應該寫于哪個時期?“云中誰寄錦書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就寫于李清照新婚后不久,
了解這些史實之后,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這兩首詞中表現的不同的愁了吧?《一剪梅》中的愁是閑愁,是相思之苦,也是一種甜蜜的痛苦,因為有人可思,有人可等,而且思念的人也在思念自己,“一種相思,兩種閑愁”。晚年的李清照國亡了,家毀了,情投意合的丈夫死了,無兒無女,孑然一身,漂泊異鄉(xiāng),已是無國可念,無家可回,無人可思,無人可盼。對李清照來說,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無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無人可等待。所以《聲聲慢》表現的愁,要比《一剪梅》濃重得多,這里有家國之悲,有亡夫之痛,有漂泊之苦。
5、請大家?guī)е覀兞私獗尘昂蟾惺艿降睦钋逭胀砟甑钠嗫,參照白板上的誦讀指導,再讀《聲聲慢》,讀出節(jié)奏,讀出輕重,讀出愁苦。
6、請一位同學范讀,注意停頓、節(jié)奏、感情等(配自制視頻)。
二、比較探究:
1、《聲聲慢》最后,詞人直抒胸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具體指哪些情形呢?或者說詞人的凄苦是從哪些意象中表現出來的呢?
花雁梧桐細雨淡酒晚風
2、《聲聲慢》中的意象,哪些在《一剪梅》中出現過?
花、雁
3、這兩首詞里,用了兩組相同的意象:花和雁。相同的意象怎么傳達出不同的愁情呢?或者說,同樣寫花,同樣寫雁,你從哪看出愁情的輕重不同呢?(學生討論后自由回答,教師最后總結)
花:
《一剪梅》從什么角度寫蓮花?“紅藕香殘”“紅藕香盡”,色和香。紅總給人明快、有活力之感。紅色尚在,香氣猶存,雖然“殘”字讓人傷感,但這傷感并不深切,生活的熱情還在。
《聲聲慢》用擬人的手法,從神態(tài)寫花,她筆下的菊花憔悴不堪,無人采摘,更能觸動飄零人的愁腸。
飄零和堆積:都寫了花的凋零,但凋零的程度不同,表現的愁情深淺也不同;《聲聲慢》中,用落花的堆積的厚重感,寫出了愁緒的厚重。
雁:
《一剪梅》雁——回,一個“回”,帶有目的性。中國一直有鴻雁傳書的說法,雁的回,帶來的是對外出求學丈夫回來的盼望與思念,但也帶來了“云中寄錦書”的希望。
《聲聲慢》雁——過,一個“過”,無停留之意。雁飛過,卻和看雁的人無任何聯系,更別說云中寄錦書的希望。更惱人的是,偏偏又是舊相識,偏偏是那只曾替自己和丈夫傳書的大雁,傳書的大雁還在,丈夫卻已不在人世,心中的思念再也無人可訴,無處可傳,以前的雁回,帶來的是希望,如今的雁過,只剩下痛徹心扉的絕望。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教師總結:從大家剛才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體味到李清照用語的精準,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要準確地把握詞人的情感,除了要關注意象,還要關注什么?——關注描寫這個意象的前后的詞語。
7、我們來看一首山寨版的《聲聲慢》
聲聲慢
黃花憔悴無人收,
酒亦難敵晚風秋。
舊識雁過傷心處,
窗外梧桐雨中愁。
《聲聲慢》中的意象,在這首詩中都出現了,詞好還是詩好?具體好在哪?給大家兩分鐘時間討論,每組抓住其中一處進行分析。
通過比較,引導學生體味下面加點的詞句
淡酒——酒
梧桐雨——梧桐更兼細雨,點點滴滴。
守著窗——窗外
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寫出了時間的變換)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句式:三個反問句、多用短句表達強烈的情感。
淡酒——1、李清照的詞中,有不少寫到酒的句子:“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把酒臨風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都沒有寫到酒淡,反而顯得酒力不小,這里為什么特意強調酒淡?這“淡”是針對什么顯得淡?(并非酒淡,只因愁情太濃、太多、太深、太重,作者本想借酒澆愁,發(fā)現根本澆不了愁,才會覺得酒淡。)
2、用酒的寡淡無味來表現生活的無聊無味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百無聊賴、強烈的期待
在《一剪梅》中,詞人還有心情“獨上蘭舟”排解愁緒,在這首詞里的詞人,連排遣的心情都沒有了,或者說,愁多得無法排遣,也就不再尋求排遣,只是守著窗,等待一個永遠也回不來的人。
。1)人在什么情況下愛守著窗?(盼歸人)(小時候盼父母下班)
。2)詞人還有沒有親人可盼?
。ǜ改感值芩懒,丈夫死了,無兒無女,對李清照來說,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無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無人可等待。
。3)“獨自怎生得黑”是什么意思?人在什么情況下覺得時間過得慢?(無聊、孤獨、痛苦的時候)
席慕容:“我可以握住我的筆,卻握不住我的憂傷,快樂總是乍現又飄零,走得最快的,總是最美的時光!
白天時間難熬,盼著天黑,天黑了時間就好過嗎?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雨天,天的沉悶——心的沉重
外面是細雨蒙蒙,并非大雨滂沱,細雨打在梧桐葉上那種點點滴滴的聲音,一般人是聽不到的,什么境況下能把這種細微的聲音聽得真真切切?(百無聊賴、孤寂)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1)人在什么情況下尋覓?(丟了東西或心中悵然若失)
。2)李清照丟了什么?她想尋覓什么?(尋找她以前所有的美好時光)
。3)找到了嗎?(找的結果直是冷冷清清!袄淅淝迩濉睂懗隽嗽~人所處環(huán)境的特點,也寫出了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苦無依的生活處境。“凄凄慘慘戚戚”則是自己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fā)。)
(4)三組疊詞,順序可否顛倒?(這三個句子,寫了三個層次:動作――環(huán)境――心理,或從精神狀態(tài)到生活處境,再到內心感受,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經歷和生活狀況,及身心和心靈上受到的摧殘。奠定了全詞凄慘愁苦的感情基調。)
。5)可否改為尋覓、冷清、凄慘?(使用疊詞可以舒緩節(jié)奏,形成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委婉細致地表現出詩人愁苦凄楚的心情。且讀起來音律和諧、朗朗上口)
三、總結探究:
剛才各組各抒己見,賞析了《聲聲慢》的語言,品味了李清照語言的精妙,《聲聲慢》值得我們品鑒的地方還有不少,如(教師補充大家剛才沒找到或找到沒說到位的地方),大家在課下可以繼續(xù)探究。藝術的美是無限的,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這節(jié)課對《聲聲慢》的賞析就先到這里,現在大家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來作一個總結:
從這首詞的分析中,你學習到了哪些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提問)
(1)找直抒胸臆的句子,把握情感方向
。2)通過意象,透視情感
(3)關注意象前后的關鍵詞,透視作者情感
。4)知人論世,透過作者的生平身世,把握情感。
四、目標檢測:
根據李清照的身世經歷,續(xù)寫后面的句子。要求:1、化用我們學過的李清照的詩句;2、要體現愁情的程度變化。
年少時,
愁是雨疏風驟后綠肥紅瘦的感傷;
長大后,
愁是;
后來啊,
愁是。
結束語: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作為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為一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苦難沒有壓垮李清照,反而讓她的靈魂飛得更高。一杯殘酒,一片落葉,一陣秋風,一滴秋雨,一聲雁叫,李清照都能點石成金,賦予它濃郁的感染力。一首《聲聲慢》,字字含愁,句句寫愁,滿紙悲愁;讓我們再次齊聲有感情朗誦全詞,讀出詞中愁腸百結、肝腸寸斷的深重的悲苦,以此向這位風華絕代的女詞人獻上我們深深的敬意。
名師教學設計13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畫面內容,體驗詩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歡快的情緒。
2、引導幼兒用詩的眼光觀察周圍物體,大膽進行藝術想象。認識漢字“綠”。
3、幫助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仿照詩歌結構,根據個人經驗、想象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紅黃藍綠彩片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小朋友看,黑板上有些什么?這些東西是什么顏色的?
二、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瞧,老師帶來了什么?(眼鏡)這是什么顏色的眼鏡,這個眼鏡很神奇,咦,你看看帶上這綠色眼鏡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老師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副眼鏡,你們看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看,藍色的天空換成“綠色的天空”(4個依次換)三、認識漢字“綠色”
戴上綠色的眼鏡這些東西變成了綠色。出示“綠色”。讓每個小朋友念一遍。哎,老師用黑色的筆寫的它們念什么呢(綠色)以后我們在認識字寶寶的時候不能光看顏色,要看字的筆畫。
四、集體欣賞詩歌
1、戴上綠色的眼鏡我們看到了“綠色的__綠色的__……”這兒一片綠,那兒一片綠,到處都是綠綠綠,當我把綠色的眼鏡拿掉,你們猜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綠色的世界還有沒有了)
2、那你們知道為什么綠色的眼鏡拿掉了綠色的世界不見了,它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太陽折射出的光是七彩的,但是射到綠色的眼鏡上就把其他的`顏色吃掉了,就只剩下綠色了。
3、如果我換成紅色的眼鏡只會什么顏色呢?換成黃色的眼鏡呢?
4、我們戴上綠色的眼鏡就看到了綠色的世界(集體朗誦詩歌)朗誦1—2遍
五、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1、戴上綠色的的眼鏡我們會看到綠色的世界,如果你戴上紅色的眼鏡呢?又會看到一個什么顏色的世界呢?
2、老師幫你們準備了各種顏色的眼鏡,你把看到的什么顏色的東西編進詩歌里面,誰會來把你看到的編進詩歌里?你拿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眼鏡就會看到的就是__的世界。
哇,戴上這神奇的眼鏡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拿著這眼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名師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墨梅》。
2.學會“硯”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4.積累關于梅的詩句,感受古人對梅的情結。
教學重點:理解古詩的詞語,并說說詩句意思。
教學難點:感受古詩意境,體會作者貞節(jié)自守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會讀詩
1. (幻燈出示課題,播放音樂《梅花三弄》)伴隨著這首古樸典雅的古箏曲《梅花三弄》,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墨梅》。
2.作者王冕,簡介作者。(幻燈)
3.一讀:自由讀詩,反復讀,要做到字正腔圓,讀通讀順。
指名讀,講解生字讀音“硯”,“乾坤”
二讀:光把詩的字音讀準還遠遠不夠,還要有板有眼,不破句,讀出節(jié)奏來,讀出味道來。再指名讀,注意速度。
三讀:師生合作讀,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讀。味道出來了。再換讀。
老師讀題目,作者,生讀全詩。
二、讀懂詩
1.要想讀得更原汁原味,還要讀懂詩的意思。同學們邊讀邊琢磨,看看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都懂嗎,遇到自己不懂的詞語和別人交流。然后試著把每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2.質疑:有沒有什么不懂的?
3.理解“墨梅”:(出示幻燈)梅花有紅色、粉色、白色等顏色,墨梅指的是只用黑色水墨畫成的梅。王冕愛梅,且擅長畫梅,素有“畫梅圣手之稱”,我們一起來欣賞他晚年的巔峰之作——《墨梅圖》
(介紹題畫詩。)這是一首題畫詩,題畫詩,就是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抒發(fā)作者的感情,詠嘆畫面的意境。從而形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比較熟悉的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就是一首題畫詩,只不過這是蘇軾描繪的是惠崇和尚的畫面上的意境。
4.看看王冕是怎么描述這株墨梅的?
讀一二句。在哪兒?理解“洗硯池”(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常常在池邊練習書法,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這里借用這個典故而成“洗硯池”)
理解“淡墨痕”(每一朵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黑色,沒有濃妝艷抹,沒有鮮艷的色彩)“痕”進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墨色淡雅到極點,簡直若有若無,使人對其產生了輕靈飄逸的感受。
讀三四句,說意思!扒鍤狻薄扒ぁ
說全詩的意思。
5.把自己的理解送回詩里,再詩讀,是不是詩味更濃了?
三、悟梅魂
1.墨梅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來寫的?你能找到詩中的關鍵詞句嗎?
板書:墨痕——淡(清雅素淡)清氣——滿
2.(幻燈回《墨梅圖》)《墨梅》中的梅花個個清雅素淡、冰清玉潔,可有人卻說:“王冕,你不去畫嬌艷的荷花,只畫這素淡的梅花,哪里還會有人喜歡你,還會喜歡你的畫呀!”于是王冕就給這畫題上了詩,也給了回答,你能找到嗎?(為什么不畫富貴的牡丹、艷麗的挑花和豐腴的海棠花?為什么不畫粉色白色紅色的梅花?)
3.為什么不畫得鮮艷奪目一些呢?(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梅的顏色好不好看?我們來看一看。
(1)拓展寫“色”的詩:蘇軾詩《紅梅》:梅花的內心是適應寒冷的,不愿隨春天到來而展示自己的美態(tài),但是那像酒后泛起的紅暈無來由地表露在少女的面容上。美不美?
再看曹雪芹的。(有好顏色卻刻意不畫,墨梅與那些紅梅、白梅相比,顯得多么與眾不同,她不靠鮮艷的顏色來取悅別人,她只想讓——清新的香氣充盈在天地之間)
(2)與墨痕的淡相對的,是清氣的——(滿)
拓展寫“香”的詩:愛梅的詩人多,贊梅花之香的詩人也有不少。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懹巍恫匪阕印ぴ伱贰(零落凋殘變成泥又碾為灰塵,只有芳香依然如故。)現在有一首歌就是由此句而來——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
(只不過暗香一詞也并非詞作者原創(chuàng))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和靖《山園小梅》(在靠山的花園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紛紛飄落,這時,園中的梅花卻依次開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獨占花園。青山腳下,小園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見底,潭邊有梅一簇,梅枝橫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映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映生輝。每當夜幕降臨,月灑青輝,晚風襲來,梅香四溢,滿園芬芳。)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王冕《白梅》(忽然一夜花開,芳香便傳遍天下。)
(3)這么多人鐘情于梅花的清香?在這里吸引文人墨客的僅僅是香氣本身嗎?香氣還代表什么?(繼續(xù)出示詩句:堅強品格、高貴氣節(jié)、勤奮、刻苦、高潔、脫俗)
為什么不兩全其美?
(色——外表,氣——內在,不流于世俗,不追求虛浮綺麗的外表,而鐘情于梅花的精神)王冕獨愛梅花的清香,以至于放棄渲染梅花固有的色澤,而選擇以“淡墨痕”來畫梅,目的是為了突出——香氣,清香。
4.感受“人”
同學們,王冕一生寫了無數詠梅的詩,以這首《墨梅》最為有名。他筆下的墨梅有著它獨特的淡雅和清香。
出示:“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這是后人對王冕的評價,你能說說王冕是個怎樣的人嗎?
現實中的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相傳由于王冕的畫畫得特別的好。當地的縣官和一個有權勢的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想見他都遭到了拒絕,最后,當縣官親自下鄉(xiāng)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后趕緊躲了起來,又讓縣官吃了閉門羹。讀到這里,現在你眼中的“清氣”,還僅僅是梅花的香氣嗎?(流、留比較:后者留存、留下,前者流動、流溢)王冕僅僅是在寫梅花嗎?
(自喻,他不在乎“顏色好”,一指梅的顏色,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們來夸獎梅花的顏色艷麗,暗指名譽、錢財、地位,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氣充溢在天地之間,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因而《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這種借助事物表達感情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你還知道這樣的詩嗎?(石灰吟、竹石)
5、小結:就是由于王冕這種鄙視流俗、貞節(jié)自守的高尚情操,才有了這素凈淡雅超凡脫俗的墨梅。讓我們再讀讀這首詩,讀出梅花的高潔,讀出王冕的高潔。
四、拓展延伸,追溯“梅”文化
1、梅花,不畏嚴寒,冰肌玉骨,人們喜愛它的`形態(tài),更敬佩它的精神,古往今來,有許多關于梅花的詩,F在我們來追溯一下梅文化。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了很多的性格和含義,梅花的大紅大紫是從宋朝開始的,當時有所謂的“詠梅兩千卷”。當然,捧紅梅花最不遺余力的就算林和靖了,梅妻鶴子。在古詩中,以梅為題的詩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嘆國恨
古往今來,國家興亡,民族榮辱,百姓悲歡,最牽動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這種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發(fā)傷感之情的橋梁。南宋詩人劉因的《觀梅有感》就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
前兩句寫東風把戰(zhàn)場上的灰塵吹落了,意思是說南王朝已被元軍消滅,戰(zhàn)爭已經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隱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實際懷念的是南宋朝廷。后兩句寫作者想象南宋滅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鄉(xiāng),自古聞名,蘇杭更是封建時代的繁華都市,晚唐詩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詩句。但現在國家已經滅亡,江南當年的繁華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戰(zhàn)爭所帶來的滿目瘡痍、生靈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沒有閑情逸致欣賞梅花了。
劉因是跨越宋元兩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興亡、江南興衰的過程,他在《觀梅有感》中,以梅為載體,抒發(fā)自己對江南的懷念和對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如本詩,陸游
(三)以梅寄閑情
(四)借梅訴鄉(xiāng)情
現代的的詩作有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陳毅的<紅梅>,還有有關梅花的歌曲<紅梅贊>
五、作業(yè)
1.課外自學《竹石》
2.自由組合,出一期“梅花贊”的手抄報。
名師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杞人憂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寓言四則》中的一則寓言。七年級的學生在本單元的前幾課童話、詩歌、神話的學習過程中,已充分調動了自己的練習和想象,學習本課,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體驗,通過快速閱讀、聯想和想象,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積累“亡”、“中傷”等字詞;疏通文意,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
2、通過多種朗讀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
3、激發(fā)學生發(fā)揮聯想和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提到這句話,我們不禁會想到古時候的一則寓言故事——“杞人憂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則寓言。(板書課題)
二、誦讀
1、教師配樂范讀,出示朗讀要求:(1)讀準字音(2)明確節(jié)奏(3)讀出情感。
課件展示:重點字音和重點句子的節(jié)奏:(1)又 有 憂 彼 之 所 憂 者,因 往 曉 之。(2)日 月 星 宿,亦 積 氣 中 之 有 光 耀 者。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明確節(jié)奏。
3、全班齊讀。
4、分角色朗讀:兩人一組,分別扮演杞人和嘵之者,體會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杞人——憂慮、恐懼;
嘵之者——真誠、耐心勸導。
5、學生展示朗讀,教師評價并總結。
三、疑讀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質疑解疑,全班交流。
2、教師指導:課件出示重點字詞:
(1)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2)若躇步呲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3、假設讓你把“杞人憂天”這個故事說給別人聽,你會怎么說清楚明白呢?
學生講述故事。
四、思讀
1、杞人“憂”什么呢?“憂”到什么程度?
明確:天地崩墜、廢寢食
2、討論:杞人的憂有沒有必要?
教師提示:天崩地墜發(fā)生了嗎?
教師小結:對于不會發(fā)生的或毫無根據的事沒有必要憂慮,而讓自己陷在一個牢籠中。
3、嘵之者是怎么為他解憂的?
教師提示:嘵之者勸了幾次?每當杞人提出新的憂慮時,他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4、在嘵之者耐心的勸導下,達到了什么效果?
5、小故事,大道理:讀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
人們常用“杞人憂天”諷刺那些不必要的擔憂,也有人認為其中傳達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你同意哪一種理解呢?
六、課堂小結
其實,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也在所難免,如何更好的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啟迪。
七、作業(yè)布置
寓言的寓意與其情節(jié)設計有密切的關系。任選課文中的一則寓言,重新設計情節(jié),賦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寫成一篇新的寓言。
1、嘴和眼睛的對話
2、樹和斧子
3、畫筆和顏料
4、蜜蜂與花朵
【名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名師的教學設計03-17
名師教學設計02-06
《手指》名師教學設計模板06-26
名師的教學設計 14篇03-18
名師教學設計15篇03-16
名師教學設計(精選20篇)02-07
天窗名師教案教學設計04-04
名師作文教學設計04-18
《牧場之國》名師教學設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