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楊氏之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出示名言,了解古文
要想學好文言文,首先應當弄清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不同。開課伊始,我課件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里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引導學生說一說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有什么區(qū)別。使學生了解文言文比較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等特點。通過交流,一方面為學生學習課文做了鋪墊,另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讀通讀順,讀懂讀美
在教學中,留給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時間。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等,告訴學生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講究斷句,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把古文讀通、讀順。再指導學生結合注釋和自己積累的學習經(jīng)驗,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把課文讀懂。然后引導學生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詞“甚聰惠”進行思考:你從文中哪里體會到楊氏子甚聰惠?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然后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抓住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理解,而后緊抓“應聲答曰”體會楊氏子的聰惠,比較“孔雀是君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感受楊氏子回答之妙,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xiàn)出了應有的禮貌。最后,引導學生讀出對楊氏子喜愛的感受,讀出古文的韻味,把課文讀美。
三、適當引導,感悟學法
在探究交流、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等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閱讀,學以致用
最后,在學生學習興致正濃時,拓展《世說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有了這篇文章的學習經(jīng)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處,我發(fā)現(xiàn)學生再讀古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能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魅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驚喜,同時也充分說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2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如何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讀懂文言文呢?我采取了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讀通短文
為了讓學生讀通短文,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然后根據(jù)學生讀文的情況示范讀文,并告訴同學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勺寣W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后,發(fā)現(xiàn)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于是我又范讀了一遍,再采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總算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了。
2、讀懂故事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的內(nèi)容,我出示了這樣的思考提示:你對楊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楊氏之子還有誰?他們談了些什么?你從哪句中知道的?在感知故事大概內(nèi)容的基礎上,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分三步落實每一句話的意思。
(1)將注釋中重點詞語的解釋批注在文中。
。2)針對不理解的字詞提出問題。
。3)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
3、體會語言 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我讓學生討論說說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為什么?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說話的例子,說一說。
學完此文,雖然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古文,但學了這篇課文后我發(fā)覺他們對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確實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 故課后我又推薦孩子們《世說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3
教學了《楊氏之子》后,思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作為一篇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設法上好。為此,本該一個課時完成的教學任務,筆者破天荒用了三個課時,即20xx年3月30日早上的三節(jié)課,為的是“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課時
筆者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與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的《楊氏之子》視頻共同上課。不用說,作為農(nóng)村小學生能跨越時空傾聽于老師上課,是莫大的榮幸。既有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有身臨其境的緊扣單元主題“語言的藝術”之熏陶,也有“化文字為表情、動作”的啟示,更有演講、表演才藝的啟迪。
第二課時
我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展示聽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楊氏之子》后的收獲,也可以提出不懂之處與同學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中,有機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且讀且背,且演且舞。有學生的獨立展示,有師生互動的場景,也有學生眾說紛紜的情景。如一位學生認為孔君平是趁著楊氏之子的父親不在時去為難的,至于事實如何我們暫且不談及,關鍵是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比解決無數(shù)個別人設計好的問題重要得多,因為這個問題至少開發(fā)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理應視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端倪,可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奇葩。
第三課時
在探究楊氏之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中遨游“語言的藝術”,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的語言之興趣。然后結合生活中的`具體語言中的藝術,升華“語言的藝術”。最后,以五年級語文課課練《楊氏之子》的練習題為基點,把理論落于實際、傾瀉于筆尖。
總而言之,教學了楊氏之子,雖然花時過多,但是收獲更多。多在教學好了“語言的藝術”這一單元的開篇課例,多在賦予了學生初次走進文言文、感知文言文魅力的翅膀,多在師生樂此不彼的課堂教學。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4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孩子們閱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以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興趣為重點進行備課和授課。
一、成功之處
教學開始,我通過范讀、領讀、劃出分節(jié)線后自讀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眱簯暣鹪唬骸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边@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拙娇吹綏蠲,聯(lián)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币馑际牵阈諚,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边@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要通過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xiàn)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二、不足之處:
沒有注重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三、改進措施:
應該讓孩子們用文言文演一演,這節(jié)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5
作為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設計本課的初衷是想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一個范例,做一個教材二次開發(fā)的嘗試。上完這節(jié)課,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誦讀是走進文本的最佳途徑。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么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并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讀古文,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指導;各種形式地讀,各種形式地評,讓學生自己去找讀古文的感覺。只要文言語感有了,至于停頓呀、節(jié)奏呀這些外在的技巧性的東西就不言自明了。
二、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
小學高年級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閱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創(chuàng)編故事、拓展閱讀等環(huán)節(jié)都加大了難度,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目的就是不僅要教他們讀懂課文,更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三、用好教材,合理開發(fā)教材。
從使用教材的角度來看,本節(jié)課對教材的使用還是比較合理和充分的。從課文、注釋、插圖到課后習題,都很好地助力了課堂教學,也為孩子們打開了學習古文的一扇窗。創(chuàng)編故事環(huán)節(jié),雖算不上是對教學的二次開發(fā),但卻用活、用實了教材,既是對課文閱讀的有效補充,也落實了課標中要求的“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節(jié)選自《世說新語》中的其他兩篇小故事是拓展延伸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用策略、用方法,激發(fā)閱讀的興趣,開啟閱讀經(jīng)典的大門,是對教材的有力補充。
回想著課堂上孩子們興奮的笑臉,爭先恐后舉起的小手,妙語連珠的'回答……這一刻,我明白了:其實借助本篇教材為孩子們學習文言文做一個好的示范和引領,讓孩子們愛上閱讀古代經(jīng)典不就是我的目的嗎?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的參與率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于一部分人,還有少數(shù)學生一直游離于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創(chuàng)編故事的時候,留給學生的時間較緊。一看學生靜默的時間有點長,就下意識地去催促。表面上看,好像是擔心學生寫作有困難,實質上是對自己把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
當我們心中只有純粹的教學,眼里只有學生的發(fā)展時,教材就會用活,課堂就會生花。正如曹培英說的:只要學生真正在讀、在想、在寫、在活動,又怎么會耽誤教學時間呢?
教學即是研究,研究更是為了教學。化用《禮記》中的一句話來說:“教研相長也。”其此之謂乎?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6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對于這樣的文章,相信學生理解起來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是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讀起來也很難,因為它不同于我們普通的現(xiàn)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導學生的朗讀,需要指導學生的斷句,需要指導學生的背誦。我能感覺得到,教師執(zhí)教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比較充分,讓學根據(jù)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這和我們課標相吻合。
趙主任的點評讓我們耳目一新。他從學生的書寫出發(fā),點評了王老師的課程,并且給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個人的看法:類似于這樣簡短的文言文,學生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教師指導朗讀之后,考慮是不是可以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來完成教學目標,壓縮課堂時間,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譯,讓學在學習中體會文章的意思。但是個別字的意思需要重點指導。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7
昨日我執(zhí)教了五年級下冊的文言文《楊氏之子》,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聽到一位老師教學了這篇課文,因為就學法、教法和她有不同的理解,為了驗證我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我決意親身將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做實踐的檢驗。我認為文言文的教學,因為學生對它的接觸少、理解難,自然應該在目標定位上要求低一些,著重初步的感受、理解,進而產(chǎn)生喜愛之情。然而文言文的教學若學生通過初步的感受、理解,初次的學習后,對文章的意味沒有產(chǎn)生足夠的體會,則他們對文言文不可能產(chǎn)生熱愛之情,他們很有可能因此而覺得文言文章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產(chǎn)生厭倦、厭惡情緒。所以初次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情感方面下功夫。但這些目標的達成都有賴于切實的課堂行動,最最要緊的便是:教給學生以簡單可行的方法,盡量展示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全過程,并取得真實的效果理解文意、體味文趣。
在昨日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和我的狀態(tài)都不大好,有些緊張,可喜的是最終調(diào)整過來了。教學基本按著先前的預設進行,但一開始我便忘記了題目意思理解和生字讀寫這兩個小環(huán)節(jié)。隨后發(fā)現(xiàn)時已進行到深讀版塊,一邊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慚愧不已,一邊又努力尋找適宜的時機做補充。我想當時這么做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尚難以脫離預設的東西,做隨機應變的教學。二是我確實覺得教學中缺了這兩處對學生塌實的學產(chǎn)生了影響。后來終究逮到機會嵌進去了,但直到現(xiàn)在想起仍覺得深深的緊張,設若當時我稍微猶疑一些,不做補足的話,這課也許就多了更多的缺憾,不但形式上難以完整,而且學生的學也必會產(chǎn)生更多的缺憾。當鈴聲響起時,我的課堂教學基本完成,勉強算得上完整。從學生當堂的反應來看,盡管有些因怯場而顯得緊張、冷漠,但從他們的回答和書本上的筆記來看,應該大部分達成了預定的目標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現(xiàn)在回想這節(jié)課,我覺得她給我?guī)淼氖斋@是豐富的'。她叫我明白自己在課堂調(diào)節(jié)方面的很多不足,正是因此而不能引領學生更快的以最佳的狀態(tài)進入學習。她還讓我知道,不論是公開教學還是其他各種環(huán)境中的語文教學,心中一定不能迷失了方向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教師的一切展示、一切手段的輔助、一切方法的使用,都應在心中思量:這樣是否對與學生的發(fā)展更好?所以不論當時課堂上有多少其他人,上課者必須做到心中只有學生。通過她我還明白一切的是與非都起源于細節(jié),惟有把握細節(jié)的精準,才有結果如意的可能性。許多時候是與非、成與不成都只是一線之隔,你所要作的是持續(xù)向前。另外,她更使我明了不論哪件事情,我想把他做好的話,必得付出艱辛的努力,而我的水平永遠都是很差很差的!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8
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xiàn)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么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jié)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
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
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后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發(fā)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著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
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nèi)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范文08-05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范文06-01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范文05-30
楊氏之子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04-22
小學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6-12
《楊氏之子》的聽課反思04-21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通用16篇)05-24
《楊氏之子》教學設計04-02
楊氏之子教學設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