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半截蠟燭評課
半截蠟燭評課(一):
《半截蠟燭》評課稿
《半截蠟燭》生動地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guān)頭和敵人作斗爭的事。贊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描繪了一場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趙徽、馮姬冬和李云三位老師各富特色的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在與人物心靈對話中體驗了伯諾德一家豐富而復雜的內(nèi)心,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她們的教學構(gòu)成了一個“場”,讓聽課老師在聽課過程中,能不知不覺地浸潤其中,這樣的課絕對是一種享受,這是一種精神相與,是一種生命交融的幸福。聽她們?nèi)焕蠋煹恼n,我身在“場”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卷了進去。以下談?wù)勛约簩Ρ咎谜n的粗淺感受。
我十分佩服三位老師鉆研教材之深入,處理教材之淺出。
1、緊扣線索、具化人物內(nèi)心。
本課重在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活動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暗嵌在行文之中,需要老師點撥,學生自讀自悟相結(jié)合。三位老師都很好地抓住了心理線索,緊緊揪住,讓學生自始自終都跟著伯諾德一家在與德軍周旋,為學生學文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情景、氛圍。如“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就會……就會……”在教學中反復出現(xiàn),引導學生想象伯諾德一家內(nèi)心在想些什么,體會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
2、品詞析句、體會人物品質(zhì)。
三位老師緊扣語言文字設(shè)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抓描述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等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品詞品句,在反復的朗讀中體驗、感悟,不僅僅引導體會母子三人熱愛祖國,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zhì),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養(yǎng)成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良好的習慣,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運用潛力。
3、美丑比較,突顯人物個性。
教學中,三位老師都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從字里行間中認識了德國軍官兇惡的嘴臉,并營造了激烈的戰(zhàn)斗氛圍。雖然本課重點在體會人物精神品質(zhì),但就文本而言,德軍的兇悍野蠻更側(cè)面襯托了伯諾德一家的鎮(zhèn)定、機智。三位老師不僅僅把學生帶到了遙遠的戰(zhàn)爭年代,更為重要的是,德軍的“丑陋”,更彰顯了伯諾德一家“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
這三節(jié)課都十分真實自然,一點也不矯揉造作,教學效果也十分滿意的。
不同之處是:趙徽老師的課,不僅僅課堂設(shè)計的巧妙,更主要是老師的激情,氣氛的渲染,個性是老師別出心裁的引導總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蕩起學生情感的漣漪,能緊緊抓住每個聽課者的心。她這種善于創(chuàng)新,敢于挑戰(zhàn)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馮姬冬老師的課注重了著重引導學生重點研讀伯諾德夫人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讓學生學會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一步步走進人物內(nèi)心,從讀中悟,從悟中讀,讀書很充分,進而讓學生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自主學習杰克和杰奎琳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如此由扶到放,學生充分、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感受其中的快樂,個個都是興趣盎然,受益終身。姬冬個人素質(zhì)十分好,如果課堂能再激情一些,可能對于啟發(fā)、誘導學生內(nèi)心的激情和渴望會更用心一些。
李云老師的課最大的特點是教材吃得十分透,重點抓得個性準,能夠做到根據(jù)重點合理裁剪,大膽取舍,刪繁就簡。教學中,李老師緊扣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關(guān)頭與德軍巧妙周旋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引導學生讀、思、議,體悟語言的精妙和主人公的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簡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使課堂真實自然,井然有序。很值得學習。盡管最后由于時間關(guān)系有點倉促,但真真實實地反映了我們平時的教學。
有一個疑問我想提出來:文中最后小女兒的話“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能夠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似乎極其平常,但如果能找到“燈”這個眼,并將其剝繭,追問學生:“她拿走的是燭臺,為什么說拿盞燈呢?”這樣是不是對理解為什么伯諾德夫人和兒子杰克都沒有成功,而小女兒杰奎琳卻成功了會有幫忙呢?不僅僅僅是因為她“嬌聲”的說,不僅僅僅是因為她觸動了少校的軟肋。還因為她機智地借“一盞‘燈’”引開了德國軍官對蠟燭的關(guān)注。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個想法,提出來我們大家共同討論。
半截蠟燭評課(二):
《半截蠟燭》評課稿
這天,我們一齊學習了王雅潔老師精心設(shè)計的《半截蠟燭》的第一課時教學。課堂中,教者以人為本,以讀為主,重在引導,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給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讀為主,貫穿始終。
《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潛力。王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參與閱讀實踐,引導他們從讀中質(zhì)疑,讀中釋疑,既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閱讀實踐的環(huán)境和空間,又很好地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訓練了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課伊始,教者出示“半截蠟燭”的圖片,引導學生質(zhì)疑。學生的閱讀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師用一些鼓勵的話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guān)頭與敵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讀出個人感受,讀后有所想,有所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變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為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好準備,整個課堂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情意濃濃。
二、以人為本,尊重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本、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nèi)ヌ,答案讓他們(nèi)マq,結(jié)論讓他們?nèi)サ。王老師在教學中,處處體現(xiàn)了她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讓學生自由讀文,告訴學生想怎樣讀就怎樣讀,還學生自主權(quán)。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讓學生自由選取感興趣的學習資料,自由選取學習伙伴。如教學中,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chǔ)上,教者讓學生從文中選取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人物學習,還能夠離開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討論交流。學生情緒很高,討論得很激烈,讓學生在互動中學會合作學習。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讓學生自由表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完課文后,讓學生寫一句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話,學生各抒己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者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
三、轉(zhuǎn)變主角,重在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導,主要體此刻激發(fā)興趣,使學生愛學;營造氛圍,使學生投入地學,給足時間,使每個學生扎扎實實地學;適當開展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中互相啟發(fā),互動地學,并根據(jù)學情,加以引導、點拔。在《半截蠟燭》的教學中,王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用充分賞識、激勵的話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樂趣,獲得成功喜悅。如“你太了聰明了!”、“你真了不起!”、“你把心沉到課文中讀,一邊讀,一邊寫寫畫畫,真會讀書!”……這一句句發(fā)自內(nèi)心的話語去贊美學生,表揚學生,象春雨一般滋潤學生的心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熱情。
一節(jié)好課的設(shè)計,要求教者既要鉆研教材,又要吃透學生,以新《課標》為導向,讓課堂充滿活力,體現(xiàn)人文情懷,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王老師在這一節(jié)課上,精心準備了好長時間,反復推敲、思考、試上,這天最后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wù),但在有些環(huán)節(jié)上,設(shè)計還能夠更優(yōu)化。如在指導學生讀“杰克”這一段資料時,教者能夠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有關(guān)詞句多讀,體會杰克從容、機智,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在學生匯報交流學習心得時,可按學生匯報資料先貼出人物畫像,這樣學生的興趣容易集中到這一段資料中。
于永正老師以前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去領(lǐng)悟課文的內(nèi)涵,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落實‘讀’,讀的方式要多,讀的面積要大,讀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形象;讀出情——讀出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由于理論水平和實踐潛力有限,以上是我對王老師執(zhí)教的《半截蠟燭》的一點認識,如有不足的地方,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半截蠟燭評課(三):
《半截蠟燭》評課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圍繞“為了保護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樣做的”這個問題來展開。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透過各種方式收集資料了解戰(zhàn)爭的背景,然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始終以朗讀為主線,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在朗讀中體會危機的嚴重性,感悟?qū)W生在危機中表現(xiàn)、內(nèi)心世界,進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為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擔心,感受危機的一波三折,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2、在學生對課文資料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讓他們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時刻與敵人斗智斗勇的精神。這個劇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學生喜歡的基礎(chǔ)之上,讓他們自由選取主角,小組合作,揣摩主角特點,并進行表演。而學生也在表演中親自體驗到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潛力。
3、如果教師充分合理利用媒體在教學時創(chuàng)設(shè)緊張的氛圍,更有利于學生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主人公臨危不懼,和敵人斗志斗勇的精神。
半截蠟燭評課(四):
《半截蠟燭》評課
正是春光明媚時,3月1日這一天我們語文組的老師們走進了六(2)班的課堂,聆聽了聞紅君老師執(zhí)教的《半截蠟燭》這一課。
本課生動地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guān)頭和敵人作斗爭的事。贊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我認為聞老師的這堂課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一、多媒體圖片的有效運用
聞老師的課堂一開始就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圖片,透過生動的圖片再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讓學生以及在場的老師都為之動容,既導入了課文,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課的用心性。
二、轉(zhuǎn)變主角,重在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聞老師的課堂貫徹了以生為本這一主旨,充分思考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準確到位的問題設(shè)置告訴學生學習目標,用明確適當?shù)囊龑崾就貙拰W生思路。課堂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掌握在學生手中,讓每個學生都用心的思考、讀、寫、問……
三、多樣扎實的識字方法
聞老師在教學生理解生詞時,不是老師“填鴨式”地給,而是讓學生自己說理解的方法。比如理解“絕妙”這個詞學生透過“拆字法”說出了她的理解,在理解“從容”這一詞時學生透過聯(lián)系上下文法準確到位地解釋了詞。同時聞老師也總結(jié)了“近義詞法”、“反義詞法”等學習詞語的好方法,師生合作,讓課堂活了起來。
聞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生動的高年級學習課堂,也給了我們學習的機會。
半截蠟燭評課(五):
《半截蠟燭》一文情節(jié)跌宕起伏,語言扣人心弦。研讀文本,會發(fā)現(xiàn)似乎有不少令我們不忍舍棄的所謂“訓練點”、“挖掘處”。以前也聽過幾節(jié)本文的公開課,大多是用濃墨重彩的渲染、絲絲入扣的環(huán)節(jié)、華麗煽情的語言編織成一張細密的教學網(wǎng),順利地將學生對情節(jié)的感知、對資料的理解、對人物的感悟一網(wǎng)打盡,但同時也不無遺憾地束縛了學生玩味體悟語言,個性解讀文本,自主探究、自由發(fā)展、互動創(chuàng)造的生命活力。
而蔣老師對于本課的教學資料合理剪裁、大膽取舍,順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根據(jù)人物的表現(xiàn),主要設(shè)計了三大板塊的教學,緊扣伯諾德夫人一家(母親、兒子、女兒)各自在危急關(guān)頭與德軍周旋時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引導學生或讀、或思、或議、或?qū)Вw悟文本語言的精妙和主人公的沉著智慧,簡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擯棄了紛繁復雜的羈絆,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了充滿生命活力的自主空間。
【半截蠟燭評課】相關(guān)文章:
半截蠟燭10-06
(經(jīng)典)半截蠟燭作文12-19
半截蠟燭作文06-03
半截蠟燭教案11-03
半截蠟燭教案10-12
《半截蠟燭》教案07-14
(通用)半截蠟燭作文11-19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01-30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