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一):
《故宮博物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一篇典范的以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現(xiàn)代說明文。文章相對淺白,怎樣在教學中做到既講習就應講習的基本資料、又適度發(fā)掘有價值的教學因素,這就值得深究了。
閱讀學習說明類文章,讀懂當然是基本目的,但這個“懂”務必是語文課程范疇的“懂”,因此,本文的教學絕不能自覺不自覺地以了解、增進故宮有關知識作為教學目的(關于故宮的知識、資料圖片可適當引介,但終究只是個“引子”而已)。語文教學的宗旨所在和對話指向――絕非僅僅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文本表達的資料(文本的原生價值),更在于讓學生學習文本表達相應資料時所采用的言語手段(文本的教學價值),指向其言語形式。葉圣陶先生指出:“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故,說明文的閱讀教學務必堅決地站在語言文字立場之上展開。學習說明性的課文,我們更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和語言表達,關注作者思考問題所表現(xiàn)出的科學的思想態(tài)度,按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7―9年級)中提出的相應要求,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資料”,“獲取主要信息”,“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好處和作用”等。
說明文的文體知識當然就應教,就應滲透,但是怎樣教、怎樣教更好呢?“只要是學習一篇說明文,就必須要讓學生弄清楚說明對象、說明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結構、說明語言……這樣一來,說明文的學習還有什么美感可言?”(《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2期《警惕:說明文教學的去語文化》)學生在本單元前兩篇經(jīng)典說明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的學習中,對說明文基本的文體知識已有較充分的把握和訓練,如果再按部就班地按照相關套路設計這篇課文的學習,難免有些枯乏,很可能滑向一種簡淺的重復和浪費,既不合乎學情,也不貼合教材編者意圖,更體現(xiàn)不出單元教學統(tǒng)攝下的篇目教學側重點。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主要進行兩方面的教學活動――
開展兩大板塊活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學生對課文進行比較充分的預讀。
一是“理讀”,理清文章脈絡。主要包括兩點,一是給文章劃分層次、理清文章結構,二是交流預讀時填寫的故宮平面圖并作解說,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作為現(xiàn)代好處的科技說明文,務必用西方好處上的理性分析的解讀方式”(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而“這些課文要用什么方法閱讀呢?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意思的路子,至少也能夠作為閱讀方法的一個選項”(王曉春《語文課什么是好》)。透過劃分段落層次,學生不難看出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故宮平面圖課本上雖有一幅簡圖,但顯得太“小氣”,填起來不方便不醒目,因此我另行設計刻印了一份平面圖,要求學生按照課文帶給的脈絡線索在預習期間完成,課上以導游身份進行解說。
這一方面主要體現(xiàn)的是課程標準“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獲取主要信息”的教學要求。
二是“細究”,揣摩言語手法。那里包括三個板塊――
其一,分析解說技法的把握,學習“分解說明層次清晰”:引介什么是“分解說明”技法,并舉例分析,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其他典型語段作為例證;
其二,分析解說重點的把握,理解“突出重點詳略得當”:引導學生速讀文章重點解說太和殿部分資料,概括各段段意,分析局部說明時采用的說明順序、理解文章選材上詳略取舍關系的處理;
其三,分析解說語詞的把握,品評“雙向錘煉優(yōu)化表達”(語義、語音):透過比較分析三組語句,分析本文語義表達上的準確周密、得體貼切,語音傳遞上的整齊勻稱、富有節(jié)奏。
第二大方面主要體現(xiàn)的是課程標準“理解、分析主要資料”、“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好處和作用”等教學要求。
說明方法的運用、說明語言的特點滲透在以上資料的學習中。所有學習項目的設計力求“有真意、有新意、有深意”,教與學追求“真正的語文”。
最后視實際狀況開展1―2項課堂上的語言實踐活動,作為訓練提高方面的小檢測。
作業(yè)設計為“《故宮博物院》語言實踐綜合練習”,分必做和選做兩類,著重考查和訓練學生相應的語言實踐潛力。
【教學目標】
○通讀課文,透過劃分段落層次、概括層意和填注、解說故宮平面圖,提取文本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結構,理順說明順序。
○透過細讀,分析、學習文本可資借鑒的三種言語取向――
其一,分解說明層次清晰;
其二,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其三,錘煉語詞優(yōu)化表達(語義的準確周密、得體貼切;語音的整齊勻稱、富有節(jié)奏)。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研討點撥等。
【教學用具】班班通ppt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上課之前進行充分預讀,完成“預讀要求”項目、填注《故宮平面示意圖》。)
一、導入,引入正題
■出示奧巴馬訪華游故宮的一組圖片,導入正題。
■檢查疏解重點的字詞音義。
鰲()頭湛()藍蟠(龍額枋()藻()井矯()健
中軸()線金鑾()殿迥()然不同
肅穆:嚴肅而恭敬。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和諧動聽。
井然有序:形容整齊的樣貌。
二、理讀,梳理文脈
■速讀課文,在每個自然段前面標注數(shù)字序號(如①),然后用“‖”將全文劃分層次,概括每一層層意。(自讀分析)
■根據(jù)課文資料,同桌之間核對預習時填注的“故宮平面示意圖”,此刻請你作奧巴馬總統(tǒng)的導游,按課文路線進行簡要解說,并對有關景點作簡要介紹。(互動交流)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二):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
二、教學對象分析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其次是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借直觀的畫面,構成感性認識,然后才能到達目的。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理解故宮的建筑布局及特點。
2、培養(yǎng)把握實物說明文空間順序和立足點的潛力
3、開闊眼界,激發(fā)對祖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自豪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說明的空間順序——條理性
(2)方位詞的準確運用——立足點
2、難點:找立足點。
五、教法設計
從實際出發(fā),遵循知識傳授與潛力發(fā)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學生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學生興趣。
2、讓學生當導游,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筑結構及布局,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潛力。
3、以課文第六段為突破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實現(xiàn)以點代面的目的,突出課文重點,解決難點。
4、口頭作文,鞏固知識,促使?jié)摿w移。
六、教學步驟
。ㄒ唬、導入
同學們,一提起北京,大家就會想到什么?(長城、故宮、圓明園、天壇、頤和園等等)是的,北京是一座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古城,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天,就讓我們走進紅墻黃瓦的巍峨宮殿,去領略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風采。(出示圖片視頻初步感知。)
。ǘ、自讀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采用什么順序,有哪些依據(jù)?
2、全文采用什么樣的結構介紹?重點介紹什么建筑?
3、速讀課文,制作故宮平面圖并展示。教師多媒體演示。
小結:全文按照參觀游覽的路線(空間順序),抓住中軸線,由南向北。從天安門出發(fā)à穿端門à進午門à過漢白玉橋à來到前三殿:細觀太和殿,略觀中和殿出保和殿à走向內(nèi)廷;略看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à進御花園觀賞景色à走出順貞門、神武門à最后登臨景山公園鳥瞰故宮全貌(對照平面圖)。這也是故宮的建筑順序。——詳略得當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從不同方面印證故宮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的特點,高度贊揚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美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重尋作者行蹤(訓練學生以行蹤介紹建筑物的潛力)
請學生當導游,演示課件,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故宮。flash演示并介紹。
小結:文章基本上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推進,又輔以左右(東西)兩旁建筑加以介紹,同時將線路上的建筑分成幾個部分,總體、個別介紹相結合,給人清晰鮮明的印象。
。ㄋ模⒕x5——8段,引導學生透徹理解寫太和殿的文字(生讀,師投影太和殿圖片)
1、作者介紹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狀況說明順序是怎樣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資料:規(guī)模、外觀、內(nèi)部擺設和裝飾、位置、功用
空間順序:從外到內(nèi)、由下到上、先中間后兩邊
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摹狀貌
2、作者為什么重點解說太和殿?為什么強調(diào)中軸線和“龍”的圖案?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個故宮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統(tǒng)治權利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觀氣勢雄偉、色彩壯麗,內(nèi)部裝飾莊嚴富麗,處處飾以龍形,且建于中軸線上,最全面、最突出地體現(xiàn)了故宮的本質(zhì)特征,即處處反映出以皇帝為中心,皇權至上的特點。
3、從第六段中找出方位詞,確定立足點
運用空間進行說明,方位詞的準確使用很關鍵,所謂方位詞就是表示方位的詞,如上、下、左、右、前、后、東、南、西、北、中等,然而確定方位詞是有標準的,我們把這個標準叫做“立足點”或“觀察點”,離開了立足點就無所謂上下左右。由此可見,研究方位詞,便能夠確定立足點。(本段分析略)
教師小結:立足點有兩種狀況:不斷變換立足點和立足于某一點。從本文來看:從天安門到景山,立足點在不斷變化,用的是“動點觀察”。“動點觀察”要注意一方面恰當使用方位詞,交代空間位置關系,另一方面恰當交代行蹤的變化。如:從……往里,沿著……,穿過……。而寫太和殿時,使用“靜點觀察”,如以朱漆方臺為立足點,寫它的前面、后面、上面、兩旁……。
。ㄎ澹、潛力實踐
口頭作文:學生介紹我們的學;蛘唠娊淌,師生點評。
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使用方位詞,確定行蹤路線。(示例:故宮介紹。)
。、布置作業(yè)
總結歸納后設置作業(yè):以空間順序寫一篇說明文,介紹我們的學校、教室,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間。
七、教學效果預測
1、強化了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2、充分發(fā)揮了多媒體課件在說明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3、強化了學生語文潛力的訓練,提升語文素養(yǎng)。
4、構成學生空間觀念,學會運用空間順序介紹建筑物的方法。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了解故宮博物院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的特點;
2、了解方位詞在空間說明順序中的重要作用;
3、學習本文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4、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激發(fā)他們民族創(chuàng)造精神。
【教學難點、重點】
1、重點:
、帕私夤蕦m博物院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的特點;
、屏私夥轿辉~在空間說明順序中的重要作用。
2、難點:
了解方位詞在空間說明順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1、認真預習課文,畫出有關游覽的方位詞語。
2、查找有關故宮的資料、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呈現(xiàn)故宮相關圖片)
同學們,我們剛剛看到的就是明清兩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如果你有去參觀,肯定會情不自禁地贊嘆它規(guī)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統(tǒng)一。個性是那些珍藏著的無數(shù)稀世珍寶,更和其建筑藝術一樣聞名于世,每個參觀者從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華靡費,并為古代廣大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驚嘆不已。
下面,請打開課本,讓我們按照作者給我們安排的游覽路線,去參觀一下這座宏大壯麗的古代建筑群吧。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四年(即1406年),歷時14年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1925年改名為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chǎn)”。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詞語教學:
紫禁城(jīn)鰲頭(áo)金鑾殿(luán)額枋(fāng)蟠龍(pán)攢(cuán)磬(qìng)鎏(liú)迥然不同(jiǒng)中軸線(zhóu)藻井(zǎo)
3、畫出有關的方位詞,理清游覽路線,填好故宮博物院平面圖。
、沤淮雄櫟脑~:“從……往里……,沿著……穿過……到……”
“走進……”“進了……就到……”“從……出……就到……”
、品轿辉~語:“北面”“中心”“中軸線上”“后面”“往北”……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故宮博物院
2、作者抓住故宮博物院的哪些特征來寫請迅速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證明。
A、規(guī)模宏大壯麗:
紫禁城的城墻十米多高。
宮城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城墻外是五十多十寬的護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上。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B、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
臺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風流云……
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桂,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一,有行龍、開龍、降龍.多態(tài)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齊,正中安放著一個大圓鎏金寶頂,輪廓十分化美。
C、布局統(tǒng)一:
紫禁城(東西南北各)有四座城門;
城墻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瓏奇巧的角樓;
三大殿建筑都處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
紫禁城前后兩大建筑群“基本一樣”。
3、全文按什么順序進行說明
總說和分說相結合。
分說時,又按由南向北的空間順序:
天安門→端門→午門→漢白玉橋→太和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廣場→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四、課堂小結
課文緊緊住事物的特征,利用合理的說明順序,向我們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給我們留下一個清楚的了解。一般而言,凡是介紹建筑或建筑群的說明文,大抵都按照空間順序,即參觀游覽的方位變化,進行詳細的說明。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明確故宮博物院的特征、說明順序;
2、嘗試著向家人有序地介紹故宮博物院。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默寫詞語:
2、故宮博物院的總體特點是什么課文按什么順序進行說明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說明方法:
、抛辖堑某菈κ嗝赘,有四座城門。(列數(shù)字)
⑵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打比方)
、乔鍖m、交泰殿、坤寧宮稱“后三宮”,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作比較)
二、合作探究
1、故宮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絕不可能都一一作詳細介紹,務必詳寫重點部分,略寫一般才行。那么,課文重點介紹了哪個宮殿
太和殿
2、作者介紹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狀況
(學生小組討論)
A、臺基──修建得很高(三層臺基高七米),設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個圓雕龍頭),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B、外觀氣勢雄偉(是故宮最大的殿堂),色彩壯麗;
內(nèi)部裝飾莊嚴富麗;
C、位置和功用(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借雄偉的建筑顯示威嚴。
3、課文怎樣安排這一部份的說明順序
由外到內(nèi)、總說和分說相結合。
4、作者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為解說的重點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個故宮的重點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統(tǒng)治權力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5、在介紹建筑群中,重點介紹主要建筑,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分清主次,有詳有略,才能突出重點,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寫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課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為重點,詳細介紹它的方位、外觀、內(nèi)部裝飾以及功用,使讀者既對故宮的“心臟”──太和殿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又能由點到面,對故宮的整體特點產(chǎn)生比較深刻的印象。
三、體驗拓展
1、體驗感悟:
以導游者的口吻,介紹其他景點,可結合課外查找的有關資料
、賹W生講解:
、谄溆嗤瑢W認真聽講,加以評點或補充。
2、拓展交流:
、倌忝靼讍,皇宮為什么被稱為“紫禁城”
“紫”,即紫微垣,代稱皇帝,供皇帝、皇后、皇族居住。又因嚴禁百姓靠近,所以叫紫禁城。
、谀阌秩绾卫斫馓偷罾锒嘧硕嗖“龍”的圖案的用意
因為皇帝自命為真龍?zhí)熳,所以用龍來突出皇權、皇帝的尊嚴?/p>
四、課堂總結
北京故宮博物院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獨特風格。本文詳略得當?shù)剡x取了材料,合理安排說明順序,用不長的篇幅,鮮明地介紹出了規(guī)模宏大、結構精美、布局統(tǒng)一的故宮。學習本文,我們要明確介紹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另外還要學習運用空間順序介紹建筑物的方法,學以致用,把握方位詞語。
五、布置作業(yè)
1、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標志是一座三間三樓的石牌坊。明亮的檐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門的緩長坡道,汽車可循此直達陵門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傾斜臺地,東、西兩側各建面闊三間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為過去守陵衛(wèi)士的駐所。正面建陵門,高十五米,寬二十四米,深八米,藍玻璃單檐歇山頂。屋身用花崗石砌成無梁殿式樣,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
(提示:采用空間順序,由南向北,依次介紹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門)
2、完成語文作業(yè)本:
3、請以空間為序,為學校寫一篇說明文。
A、應思考清楚怎樣安排空間順序;
B、要心中有數(shù),重點介紹哪一幢建筑物。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四):
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因為本篇課文只用一課時講解全文,因此重點在研讀介紹太和殿的有關段落,其他說明可一讀而過。在教學中,強調(diào):介紹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筆墨,要詳略得當,詳略的處理卻須根據(jù)建筑物的特點而定。
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冊書中剛剛接觸到說明文,雖然有前兩篇文章(《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作鋪墊,但是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潛力還很薄弱,所以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激發(fā)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很關鍵。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習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筑群和總分結合的寫作方法。了解方位詞在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時的重要作用。
。2)學習本文突出重點、有詳有略說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故宮博物院在建筑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2.潛力目標
。1)認識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筑群和總分結合的寫作方法的特點。逐步培養(yǎng)相關潛力。
。2)認識突出重點、有詳有略說明事物的方法。逐步培養(yǎng)相關潛力。
3.德育目標
。1)、認識故宮是中國古代的藝術寶庫,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他們進一步發(fā)揚民族的創(chuàng)造精神,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完美而努力學習。
(2)、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靡生活(批評),并為廣大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驚嘆不已(贊美)。
4.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珍視、熱愛故宮博物院的感情。
。2)、開闊眼界,激發(fā)對祖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1.理清本文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
2.方位詞在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時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1.以太和殿為例,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厣?/p>
2.揣摩語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繪多姿多彩的龍的用意。
教學方法:
1.啟發(fā)與自學相結合。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提醒學生注意方位詞的運用。在教師的點撥下,理清課文說明順序。
2.圖示法。刪繁就簡,一張醒目的方位示意圖便濃縮了全文的說明資料。
3.知識資料延伸拓展,培養(yǎng)潛力。內(nèi)化課文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A.導語(1分鐘)
1.唐朝詩人駱賓王(初唐四杰之一)曾這樣描述過紫禁城,“未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故宮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是中國數(shù)千年宮殿建筑藝術的總結性杰作,這天,讓我們順著作者的指引,去參觀見識下那規(guī)模宏大壯麗的故宮博物院。
2.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了《中國的石拱橋》、《蘇州園林》兩篇說明文。“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而“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他“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那么,我們這天將要學習的“故宮博物院”又會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此刻,就讓我們順著作者的指引,去參觀見識一下。
3.板書課題
A.作者作品簡介(略詳見導讀資料一)
B.課文生字詞(略詳見導讀資料一)
C.題目解說(略詳見導讀資料一)
D.整體感知課文,速讀課文,思考
提示:使用導讀資料二《故宮博物院》平面圖;教師在黑板的右邊畫《故宮博物院》簡圖(根據(jù)課后練習一)。
1、故宮博物院最大的特點是:規(guī)模俄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風格獨特。
2、邊讀課文,邊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并完成課后練習一的圖表。
3、說明的順序:空間順序——由南向北的游蹤順序。
E.學生當導游,復述課文資料,概括課文結構。
提示:使用導讀資料三(一)《故宮博物院》課文結構圖。
板書資料:
第一部分(1-2)總體概括介紹故宮博物院:規(guī)模俄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風格獨特。。
第二部分(3-15)分說前朝和內(nèi)廷。重點介紹太和殿,詳寫;其余略寫
第三部分(16)景山回望故宮,總述并再次強調(diào)故宮博物院的藝術特點。
F.研讀課文5——8段思考
1.學生齊讀5~8段。
2.學生精讀5~8段,思考:(同桌之間交流,選同學回答。)
。1)作者介紹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狀況?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作者為什么把太和殿作為解說的重點?
。3)揣摩文中寫“龍”的句子,探究作者這樣寫的原因。
明確:
。1)對太和殿,先寫使三大殿成為統(tǒng)一整體的臺基——臺基修建得很高(三層臺基高七米多),并且設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個圓雕龍頭),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寫太和殿外觀氣勢雄偉(是故宮最大的殿堂),色彩壯麗(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的斗拱、額枋、梁柱,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內(nèi)部裝飾的莊嚴富麗(金鑾寶座、雕龍屏、金柱、藻井、額枋等上面都裝飾著多姿多態(tài)的龍);最后從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說明它在設計方面的象征好處——過去封建皇帝憑借雄偉的建筑顯示威嚴。使用的說明順序是由外到內(nèi)、總說和分說相結合。
概括板書:
資料:規(guī)模、外觀、內(nèi)部擺設和裝飾、位置、功用。
空間順序:從外到內(nèi)、由下到上、先中間后兩邊。
文段結構:總說——分說結合。
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摹狀貌。
。2)、太和殿是“前朝”及整個故宮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統(tǒng)治權利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地位十分重要。
另外,它在整個故宮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觀氣勢雄偉、色彩壯麗,內(nèi)部裝飾莊嚴富麗,處處飾以龍形,且建于中軸線上,最全面、最突出地體現(xiàn)了故宮的本質(zhì)特征,即處處反映出以皇帝為中心,皇權至上的特點。
(3)文中寫龍的句子有:“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huán)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tài)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寫龍,大概是基于這樣的思考:
一是說明對象的特征決定的,故宮曾是封建統(tǒng)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服務的;
二是龍有象征好處,歷朝歷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為受命于天的“真龍?zhí)熳?rdquo;,把龍作為自己的化身,龍是皇權的象征。
教師總結:說明文在以空間順序說明事物時,要抓住重點,詳略分明,這樣才能突出說明事物的特征。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實踐中,要學習作者這種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寫作特色。平均使用筆力,只能分散讀者的注意力。
3、從第六段中找出方位詞,確定立足點。
運用空間進行說明,方位詞的準確使用很關鍵。所謂方位詞就是表示方位的詞,如上、下、左、右、前、后、東、南、西、北、中等,然而確定方位詞是有標準的,我們把這個標準叫做“立足點”或“觀察點”,離開了立足點就無所謂上下左右。由此可見,研究方位詞,便能夠確定立足點。
立足點:大殿正中朱漆方臺;殿頂?shù)闹醒氲窠痼待?/p>
方位詞:正中、上面、兩旁、下面、背后
說明順序:以朱漆方臺為立足點
由上—后—兩旁
以蟠龍為立足點
由周圍—下
G.課堂總結
故宮博物院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紹的東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間房屋,九十多萬件藏品,九百多萬件檔案材料),如果全部說明,難免太多太雜,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軸線,采用空間說明順序,突出重點,詳略分明,使“故宮博物院”給我們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體會到至高無上的王權尊崇,驕奢驕奢淫逸的帝王生活,這些宏麗的建筑都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贊賞之情,作者由景生情,由情寫景,值得我們借鑒。
H.作業(yè)
1.課堂拓展訓練
2.課外作業(yè):
。1)生字詞
(2)、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3.預習第15課《說“屏”》
備課資料補充:
1、1945年八年抗戰(zhàn)最后取得全面勝利,華北戰(zhàn)區(qū)受降儀式在太和殿舉行,第十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孫連仲將軍作為中方代表理解日軍投降,受降典禮僅有短短的25分鐘,但是目睹這一幕的在場中國人無不群情振奮,歡聲雷動。二十五分鐘永載史冊。
2、主要殿堂名字解釋
(1)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tuan)傳》中關于“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的著述,意思是說宇宙間的一切關系都可得到協(xié)調(diào)與調(diào)和。
。2)、中和殿,“中和”一詞源于《周易》,是說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關系得到協(xié)調(diào)和順,其意在于宣揚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3)、保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保和”出典同太和殿殿名,意思是持續(xù)天地萬物間的和諧關系。清代殿試考狀元之地。
。4)、乾清宮—明清政務重地。該宮是后三宮的主題建筑。乾清二字見于唐韓愈《六合圣德詩》詩句“乾清坤夷”,意思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
(5)、養(yǎng)心殿—清王朝最高權力中心。慈禧兩朝“垂簾聽政”重地。
。6)、交泰殿—皇后壽慶之所。該殿位于乾清、坤寧兩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
。7)、坤寧宮—明代皇后寢宮。清朝帝后洞房花燭處。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壁之意。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五):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說明文以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故宮博物院》這篇文章是一篇比較典范的說明文,課文按照游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并詳略得當?shù)慕榻B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也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能夠從中獲得對故宮的一般性了解,又能夠增強我們對祖國的傳統(tǒng)建筑藝術產(chǎn)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說明順序和文章的結構對我們學習、寫作說明文都具有指導性。所以這篇課文的學習掌握,對于學習本單元其它課文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而且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借直觀的畫面,構成感性認識,然后才能到達目的。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它的歷史地位已沒有必要詳細講解,至于它的建筑風格我們又沒有專業(yè)的知識,所以在理清說明文的順序后,重點分析文章的5到8段。因為作者在取舍時,也是抓住了太和殿的重要性,對它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描述。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祖國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了解故宮博物院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
2、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潛力目標:
1、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體會本文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說明事物的寫法,學以致用,初步學寫說明文。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發(fā)揚民族創(chuàng)造精神。
教學重點:(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文章總體結構:總―分―總。
教學難點:(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體會本文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說明事物的寫法,學以致用,初步學寫說明文。
教法:1.多媒體課件2.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3、圖示法。4、延伸拓展法。
學法:1.創(chuàng)設情景法2.誦讀訓練法3.設疑法及合作探究法4、拓展練習法5、賞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故宮以前是我國明清兩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如果你有幸置身其中,就會情不自禁地贊嘆它建筑的精美和布局的完整統(tǒng)一。個性是在那連綿錯落的宮殿中所珍藏的無數(shù)稀世珍寶更是和其建筑藝術一樣聞名于民,每個參觀者從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華靡費,并為廣大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驚嘆不已。
(提問)哪些同學去過故宮?請講講你見到了哪些建筑?(略)從剛才同學的回答來看,大部分同學未到故宮,那么我們來看課文是怎樣介紹故宮的。
二、新授
。、正音解詞:
。、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⑴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故宮)
、颇敲次恼率前词裁错樞蛘f明的?(空間順序)
、墙o課文劃分段落
、俳榻B故宮概貌。
、诜謩e介紹故宮中的前三殿,后三宮、御花園。
③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宮全貌。
3、課文分析:
方位詞的準確運用是我們這一課的重點之一,請同學們用彩色筆,隨著我們講解課文劃下來。
第一部分:
朗讀這一段,看看這兩節(jié)分別講了什么資料。
請一位同學說說第一節(jié)介紹了故宮哪幾方面的資料?
。ㄎ恢谩v史、地位)概括介紹故宮博物院。故宮有幾個名稱?誰能說出它們的由來?
、抛辖牵越ㄖ,整個建筑群在城墻內(nèi),表示皇帝的最高權威,在北京城中(zhě)心,又稱城中之城,墻為赭色,因此稱赭色城的禁區(qū)為~。
⑵故宮,從明清兩代皇帝的宮殿得名,“故”指從前的(事情或處所),明清兩代是早已過去的舊事,因此我們這天稱他們的宮殿為~。
⑶博物院,展覽陳列各種文物或標本,供人們參觀的地方,“院”指全國性的最大規(guī)模的。)
掛圖,讓同學說明2節(jié)介紹了哪些地方。
。ǔ菈;四座城門;宮城的形狀占地,宮殿和房屋的數(shù)目;護城河;角樓)介紹了故宮的總體布局。這一節(jié)哪句話介紹了故宮的藝術風格?
。ü蕦m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
這句話提綱挈領,把故宮雄偉壯麗的全貌作了概括說明,從三方面講出了建筑群的特點,是全文的總領句,請畫下來記住。
第二部分:
從第3節(jié)開始,作者帶領我們按空間順序游覽故宮,那么從文中看來,作者游覽故宮是從哪開始的?
。ㄌ彀查T)我們將由南向北游覽故宮。
作者運用了哪些詞,把我們從天安門帶到故宮?(見書)
這些詞的運用體現(xiàn)了什么?(空間方位的轉移)
“進了太和門,就到了紫禁城的中──三大殿”
課文用了幾節(jié)來寫三大殿(4~10節(jié))
4節(jié)總寫了三大殿,三大殿外觀上的特點是什么?
。á俑撸捍A⒃谄呙锥喔叩呐_基上,臺基有三層
、谄妫ㄅ_基):〈見書劃線處〉)
大家試想一下,下雨的時候,水從鰲頭里流出來,象不象是千百條龍在噴水。
作者將立足于七米高的臺基上,依次介紹三大殿。
對于三大殿,作者所用筆墨并不平均,而是重點介紹了太和殿,5節(jié)是從哪方面介紹的?(外觀)
讀課文,作者分別從高度、面積、格局、色彩、氣勢來介紹太和殿的外觀。
太和殿是故宮最大的殿堂,金黃、大紅看上去富麗堂皇,再襯上藍天,白玉石臺基,更是艷麗奪目,金碧輝煌,體現(xiàn)了前面所說的“宏大、壯麗”。
。豆(jié)、作者介紹太和殿由外觀轉入內(nèi)景,對內(nèi)景的描述,哪個字用得最多?(“龍”)
這一節(jié)不僅僅寫出了殿中龍的圖案之多,而且寫出了“雙龍戲珠,單龍飛舞”以及“行龍、坐龍、開龍、降龍”等多姿多態(tài)的龍,并且在最后加上“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使得這些圖案更顯得生動活潑,聯(lián)想到臺基上看到的一千多個龍頭,我們簡直到了“龍”的世界。
做書后練習四
。饭(jié)、為什么三大殿要建在中軸線上?象征皇權(象征一切以皇帝為核心,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封建統(tǒng)治者期望他們的皇位代代相傳,永世不變)
8節(jié)、太和殿的用途是什么?(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大典是什么樣的呢?文章描繪了大典時的場面,臺基下跪拜的百官,御道兩邊的儀仗,端坐于寶座上的皇帝,以及鐘磬鼓樂的幽遠聲,煙霧迷蒙,繚繞著一種神秘莫測,莊重肅穆的氣氛,同時也突出了太和殿的重要作用。
對于太和殿作者用了這么多筆墨,那么他又是如何寫中和殿、保和殿的呢?
對于中和殿、保和殿、作者僅僅指出了他們的用場。
這樣有詳有略的方法,使得重點突出,因為太和殿最能反映故宮的特征和本質(zhì)。
教學反思:
按照新課標要到達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力,發(fā)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仡欉@天這堂評優(yōu)課,我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處: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篇幅較多,閱讀難度不是很大,能夠作為閱讀訓練文章,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快速準確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潛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詞語,句子,理解文章的語文,尤其是透過對一些關鍵性詞語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謀篇的特點。
我將此文的授課環(huán)節(jié)設計為三個部分:導語引入,文本解讀,課后討論,時間為2課時。從整體上看,導入部分較好,簡單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體。資料理解上,透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疏通文意,體會文章篇章結構安排的特點。學生透過閱讀和討論,比較迅速而準確地提取出關鍵信息。整節(jié)課程基本上到達了教學目的。
不足之處:
1、沒有真正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皆在老師主觀引導下進行。
2、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在學生質(zhì)疑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guī)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盡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采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
3、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jié)課前面在文本資料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于后面的討論題目沒有充分展開,前松后緊。
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前設計稍有改動,因為時間關系,我沒有帶領學生比較“前朝”與“后廷”的詳略。
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頭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資料更利于學生學習潛力和成績的提高;同時,透過學習和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03-03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02-18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模板11-02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15篇02-27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15篇)06-23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精選15篇06-23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15篇05-22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15篇)05-22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集合15篇06-23
《故宮博物院》教學設計(匯編15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