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初中物理教案

時間:2023-02-25 09:13:07 教案 投訴 投稿

【精】初中物理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qū)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5)會用公式計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6)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標

 。╨)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包括組裝滑輪組,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機械的效率。

  3、情感目標

 。1)、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加深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素養(yǎng)。

  二、實驗器材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一大一。┹喗M成的滑輪組,長1米的細繩2根。

  三、教學方式

  引導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

  教學目標

  活動1

  復習提問

  一、回顧-----各種簡單機械

  1、 省力費距離的機械;

  2、 費力省距離的機械;

  3、等臂杠桿。

  1、使學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機械;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機械的結構;3、為導出“機械效率”作準備。

  活動2

  猜想

  二、猜想----比較直接對鉤碼做功和使用機械對鉤碼做功的大?

  1、教師演示兩種做功形式并提出問題;

  2、學生猜想,比較二者做功大小。

  1、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活動3

  制訂計劃進行實驗

  三、探究-----W總和W有的大小

  1、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師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證據和計算;

  3、學生陳述自己的猜想和證據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機械的效率》。

  1、會動手實驗;

  2、會收集數據并進行計算;

  3、

  活動4

  分析論證

  四、分析-----W總〉W有的原因

  1、 機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結論: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W額外=W總-W有用

  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W總=F·s W總=W有用+W額外

  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公式:

  5、機械效率沒有單位,永遠小于1。

  1、能對自己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論證。

  2、理解各概念的含義。

  活動5

  應用

  五、觀察----一些機械的機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動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小組討論;

  2、學生各抒己見;

  3、老師進行提示和小結。

  1、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活動7

  設計與評估

  七、探究----設計改變機械效率的方案?

  1、每組設計一個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師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進行分類;

  3、學生陳述能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師總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會設計一種或幾種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機械效率中改變機械效率的原理。

  活動8

  交流與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電壓表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正確使用電壓表進行測量,知道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

  2、通過測量電壓,掌握電壓表使用方法,提高動手操作及實踐能力。

  3、體會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養(yǎng)成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電壓表的使用方法。

  【難點】正確使用電壓表進行測量。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上課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電路中電壓的大小應該利用什么儀器進行測量?舉手最快這名同學你請來說。他說測量電壓要用電壓表。請坐,看來你對于之前的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同學們,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電壓和電源兩端電壓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呢?能否利用電壓表測量并得出結論?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來走進今天的新課《用電壓表測電壓》。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同學們我們先來從連接電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實驗儀器?老師聽到有的同學說要用到電源、開關、導線,還有的同學說需要小燈泡、電壓表等儀器。

  我們已經知道了要用到的'實驗儀器,那么再來想一想,怎樣正確使用電壓表?第二排這名男同學你請來說。很好,請坐,他說使用前,要預估待測電壓,選擇電壓表中恰當的量程,使用中電壓表要注意正接線柱電流流入,負接線柱電流流出,且電壓表要與被測用電器并聯(lián)。還有哪位同學能來補充?同桌請來補充。她說如有需要,可以直接與電源進行串聯(lián),此時測量的是電源電壓。待示數穩(wěn)定后讀數,認清所選量程所對應的分度值,進行正確讀數。使用后要將儀器整理放回。請坐,看來同學們對于上節(jié)課的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了。

  要用電壓表進行測量電壓,具體步驟是什么呢?老師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了一張實驗儀器圖,同學們試著結合圖片說一說測量的具體步驟應該是什么?靠窗的這名女同學你請說。她說先將電壓表接在小燈泡的兩端,接通電路,讀取電壓表的示數;再將電壓表接在電源兩端,接通電路,讀取電壓表的示數。觀察兩次測量電壓表的示數。很好,請坐,總結得十分全面。

  那么同學們,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呢?老師在這里告訴大家實驗的注意事項。首先一定要先連接電路,檢查無誤后再閉合開關進行測量。每次想要更改電路,需要先將開關斷開,再進行操作。

  現(xiàn)在同學們相鄰四人為一小組,老師給大家十分鐘的時間,結合桌上準備的實驗儀器進行測量吧。好,時間到,老師通過巡視發(fā)現(xiàn)同學們都參與其中,并且分工明確。現(xiàn)在我們找一組同學說一說,他們組的測量結果?第三小組代表請說。第三小組說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兩次測量數據是一樣的,都是3V。那么通過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他說,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很好,請坐,看來你們觀察得很仔細,總結得也很正確。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更換電阻,再次測量,看一看上述實驗結果是否正確。老師看到很多同學都已經展示了他們的測量結果,并且得出的結論與上述實驗相同。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這節(jié)課馬上接近尾聲了,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都掌握了哪些知識?我們重溫了電壓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并通過實驗,知道了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這一結論。

  下課后,同學們試著想一想為什么電壓表使用時要與被測用電器并聯(lián)?

  同學們,下課!

  四、板書設計

 。裕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a.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實例

  b.知道可以用做功來度量內能的變化

  c.能用做功和內能的改變關系解釋摩擦生熱等與內能有關的常見物理現(xiàn)象

  d.知道內能與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學建議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jié)內容先由一系列生活事例、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小,然后上升到理論高度,進一步說明做功與內能改變的關系,并指出功和能具有相同的單位,最后又以思考題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

  分析二:本節(jié)內容一方面從生活實例入手分析,另一方面從功能關系理論分析,較好地說明了做功是如何改變內能的.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教法建議

  建議一:做好演示實驗和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是使學生學好本節(jié)內容的關鍵,因此要準備好實驗.另外為了學生比較好理解實驗,得出結論,在實驗前最好引導學生復習內能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建議二:做功不是改變內能唯一的.途徑,熱傳遞也能改變內能,因此只有做功,而無熱傳遞時,做功多少才等于內能改變量,在講解過程中不要忽視這一前提.

  建議三:由于生活實例很多是做功使物體內能增加,所以學生較容易認為做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往往忽視它也能使物體內能減少,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實驗2,并提前滲透一點能的轉化與守恒的思想.

  建議四:在壓縮空氣點火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用力迅速壓縮,若第一次未點燃,可重復實驗一次.注意每次實驗前要向玻璃管內注入新鮮空氣,以保持氧氣的含量.另外,乙醚的含量要適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課題

  做功和內能的改變

  教學重點

  知道做功和內能變化的關系

  教學難點

  做功的物體本身的內能減少

  教學方法

  實驗、講授

  教

  壓縮空氣點火裝置、廣口瓶、兩用抽氣打氣筒

  知識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內能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一般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溫度降低,內能減少

  二、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

  實驗:壓縮空氣點燃棉花

  三、做功的物體本身的內能減少

  做實驗2

  四、內能與做功的關系

  甲對乙做功,甲的內能增加,乙的內能減少.

  在只有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條件下,內能改變量等于做功多少

  內能和做功的單位都是焦耳

  五、作業(yè)

  P-18頁1、2

  引導

  做實驗

  引導

  引導學生:做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能不能使物體內能減少?使誰的內能減少?

  做書本上的實驗2

  分析、講解

  回憶、復習

  觀察實驗現(xiàn)象

  分析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

  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

 。ㄈ缒Σ辽鸁幔诲N子錘鐵釘,鐵釘溫度升高)

  類比思考問題

  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分析

  探究活動

  調查在生活實際中有哪些事例是利用做功改變內能的?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一些實例了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4.通過使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與協(xié)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質量的單位以及換算;

  2.學習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大水泥釘、小水泥釘各一枚,訂書針一錠,天平。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1) 一根大水泥釘與一根小水泥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鋼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鋼的量不同)

  (2) 一根訂書針和一錠訂書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相同材料構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于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質量的概念

  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

  2.質量的單位

  (1) 講解:

  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 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補充:生活中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2)引導估測常見物體的質量 及小資料的講解。

  一只蘋果的質量 、你身體的質量 、

  一袋方便面的質量、一只雞蛋的質量

初中物理教案5

  【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 教學重點 】

  力的測量原理。

  【 教學難點 】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fā)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 …… 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yè)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練習

  【 實踐活動 】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 教學反饋 】

  本節(jié)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教案6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jié)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塊放在酒精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系著體積相同的規(guī)則的鐵塊,不規(guī)則的石塊,干木塊等,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減;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認識出發(fā),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guī)則鐵塊和不規(guī)則的石塊隨著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說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lián)系,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xiàn)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lián)系,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xiàn)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于“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lián)系,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lián)系,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于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于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說明氣體對浸沒在它里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于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xiàn)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并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guī)律的關鍵.

初中物理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lián)電路電壓的計算規(guī)律,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過程,得出串聯(lián)電路電壓的規(guī)律,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能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tài)度,增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鍛煉和同學之間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規(guī)律

  (2)難點:實驗探究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演示實驗:先用一只小燈泡組成一個簡單電路,同學們觀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聯(lián)進去一個相同的燈泡,觀察第一只小燈泡的亮度是否變化。

  問題:為什么兩只燈泡串聯(lián)在一起亮度會變暗呢?

  導出課題: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規(guī)律。

  環(huán)節(jié)二:科學探究

  問題1:回憶關于電壓的'知識。

  回答1:電壓符號“U”,單位是伏特,簡稱伏(V),還有千伏、毫伏等單位。

  問題2:還記得電壓表怎樣使用?

  回答2:(1)電壓表要與被測電阻并聯(lián)。(2)電流從正接線柱進入,從負接線柱流出。(3)注意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量程。

  教師引導:為什么串聯(lián)之后小燈泡變暗了呢?這其實和串聯(lián)電路電壓特點有關,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串聯(lián)電路電壓有什么特點。

  實驗探究:探究串聯(lián)電路電壓的規(guī)律:

  1.猜想:串聯(lián)電路中,每個燈泡電壓小于總電壓。

  5.交流討論:實驗中哪些數據不符合結論,為什么?操作是否正確?小組分工是否明確?

  6.總結:串聯(lián)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電壓之和。

  問題3:我們已經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誰能解釋一下課前老師演示的小實驗呢?

  回答3:當電路中只有一只小燈泡時,它的電壓等于總電壓。而兩只小燈泡的電壓之和才等于總電壓,所以此時沒個小燈泡電壓減小,亮度變暗。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淺談本節(jié)課收獲。

  作業(yè):填寫實驗報告,整理實驗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8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fā)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jié)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fā)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fā)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一、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guī)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fā)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fā)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fā)出的光是發(fā)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后仍是發(fā)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fā)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fā)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通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會聚,什么是發(fā)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通過三棱鏡以后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為什么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為什么對光起發(fā)散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可以把教學內容事先繪制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2、新課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

  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教師介紹光具座等實驗儀器及使用方法,應在演示臺上邊演示邊講解,講述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1)光源發(fā)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著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過發(fā)生折射的現(xiàn)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過這兩類折射以后是否能會聚于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節(jié)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么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過前后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通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通過前后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通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3、總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發(fā)言,以利于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于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xiàn)新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9

<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教案</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示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使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

  過程與方法

  領悟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zhàn)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2.養(yǎng)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的過程

  難點:運用數學一次函數圖象分析出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式

  【教學用具】

  教師方面:電流表、電壓表、學生電源(或三節(jié)干電池)、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開關、導線。

  學生方面:電流表、電壓表、三節(jié)干電池、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開關、導線。以上器材為一組,每三人準備一組器材。(若學校條件好,可將干電池換成學生電源,實驗效果更好。)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究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的知識。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如:①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②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這些例子同時還揭示了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定性關系。

  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值,還知道導體兩端的電壓值,你能不能計算出通過它的電流值呢?(或用數學表達式表示出來)

  二、進行科學探究

  1.提出問題

  讓學生回答: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有什么定量關系?

  2.猜想或假設

  應根據以下兩個事實來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想像力,進行猜想或假設

  ①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

 、趯w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

  學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導體兩端的電壓增大幾倍,導體中的電流也增大幾倍;

  ·可能是U=IR;

  ·可能是……。

  3.設計實驗(采用啟發(fā)提問式,幫助學生設計實驗)

  以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一問一答

  問:我們所學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哪些量可以測量出,分別用什么儀器來測量?

  答:能測量的量有:電流和電壓,儀器分別為電流表和電壓表。

  問:電阻不能測量,我們怎樣知道導體的阻值呢?

  答:可以給出導體的電阻值。

  問:也就是說在研究電流和電壓、電阻之間關系時,我們是固定電阻不變,讓電壓發(fā)生改變,觀察電流的變化,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叫什么?

  答:控制變量法。

  問:實驗時,針對于某一導體測量一組電壓和電流值,行嗎?

  答:不行。

  問:為什么?

  師生共同回答:多次測量可以減少誤差,同時考慮到物理規(guī)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應該多測量幾次。

  教師還應進一步指出:不僅針對同一導體測量幾組電壓和電流值,同時還要更換定值電阻反復進行實驗,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是不可忽視的。實驗時,給出了二個不同的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

  問:我們在實驗要多次測量電壓和電流值,那么怎樣去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呢?

  學生1答:改變電源的電壓,如:增減串聯(lián)的干電池的節(jié)數。

  學生2答: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

  師總結指出:同學們知道了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方法,請大家根據你認為最適合你的方法和剛才我們設計的'思路,對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選擇你所需的實驗儀器,并畫出能夠同時測量電壓和電流的電路圖。

  4.進行實驗

  實際操作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處于斷開狀態(tài),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測量次數不要過多,根據時間而定,一般測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若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的情況下,盡量使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成整數倍地變化(如:1V,2V,3V……)。同樣若用干電池(或學生電源)改變電源電壓時,也應該使電源電壓成整數倍地變化。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指出學生在實驗中錯誤,并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填寫實驗數據。

  5.分析和論證

  數據處理時,可引導學生仔細思考測量數據:分析電壓是怎樣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到電流的怎樣變化;同時還應考慮到實驗會有誤差,可能數據不很一致。得出電流、電壓的關系的結論。

  結論:電阻相同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然后指導學生用測量的數據對照課本圖7.1-1畫出U-I圖。

  啟發(fā)學生對比數學中的一次函數的知識,推導出U-I表達式:U=IR 。

  6.評估

  要求學生在探究報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動一些問題,如:

 。1)實驗設計方案是不是最優(yōu)的,還可能會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沒有什么失誤,讀數時會不會有失誤。

  (3)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還有哪些問題還不清楚,哪些問題弄明白了。

  ……

  7.交流

  要求學生課后進行交流,交流時,可以相互交換各自的探究報告,也可以口頭表述自己在探究與他人不同的意見,同時還應聽取他人正確的意見。交流時,不應只是交流探究結論,交流的重點應放在探究的過程中。

  如:為什么我的猜想和別人不一樣?

  為什么我的方法與你不一樣?

  為什么你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結論不和你一樣?

  ……

  作業(yè):

  完成探究報告,并在報告寫出對自己所選的實驗探究過程進行評估。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密度的計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質的特性。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概括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體積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對于不同的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過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義.

  2.培養(yǎng)運用 物理 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種物質密度.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教學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的問題,積極主動進行探究的良好品質.

  通過密度概念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欣賞均衡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包括三部分內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單位.

  密度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重要 物理 量.從上節(jié)實驗中學生已經看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等.

  本節(jié)通過實驗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成正比,且單位體積的同種物質的質量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學生在 數學 中雖然學過比例的知識,但是用到 物理 中來,理解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是有困難的,所以課文中對此作了解釋: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表示體積增大幾倍,質量也增大幾倍,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幫助學生把 數學 知識用到 物理 中來,理解比值的 物理 含義.考慮到用比值定義 物理 量比較抽象,教材在說明比值的含義之后,仍用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定義密度,以便于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給出計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過例題說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題計算的基礎上講述密度的單位,使學生對密度的單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 學習。

  教法建議

  建議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一、重點、難點分析

  密度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 物理 概念,也是今后 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jié)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讓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jié)的 教學難點 .現(xiàn)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紹密度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jié)教學的關鍵.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 物理 量,它表征的是單位體積的物質質量大小的差別,在一定條件下,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上節(jié)實驗學生已測量出體積相等的鐵塊、鋁塊、木塊的質量,利用測量的結果可引導學生認識鐵塊、鋁塊、木塊在體積相同時質量上的差別,即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還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體積不相等.對每種物質來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體積的大小沒有關系,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比值的 物理 意義,可通過具體數字使學生認識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就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

  2.密度的公式

  為了加深認識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只跟物質的種類有關.在正確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礎上,討論公式的 物理 意義,明確三個 物理 量間的關系.

  通過課本上的例題,教給學生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驟進行計算,特別是對單位的運算要加以強調.

  對于公式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由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和體積的比是一個定值(即密度不變).因此,不能認為物質的密度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即當 一定時, .

  (2)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密度大的質量大,物體的質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當 V 一定時, .

  (3)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密度大的體積反而小,物體的體積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當 m 一定時, .

  3.密度的單位

  可引導學生認識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和體積單位組成的.應使學生懂得密度單位的意義和讀法.

  二、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

  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2.模式結構: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密度的定義.

  3.師生由密度公式討論導出密度的單位.

  六、 教學過程

  設計示例

 。ㄒ唬┬抡n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qū)分、鑒別不同的物質.

  教師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塊、鐵塊、銅塊實物,分別讓學生進行區(qū)分辨別.指出: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qū)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

  教師拿出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顏色都是白色,問學生:你們怎么能鑒別出哪種是鐵塊,哪種是鋁塊?引導: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區(qū)分,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手感覺一下輕重.提示:拿出一個已調節(jié)好的托盤天平,分別把兩金屬塊放在兩盤中,讓學生說出哪個是鐵塊,從而引入新課.

  學生實驗一:用天平測量具有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鐵塊、銅塊、鋁塊)的質量.

  學生實驗二:測量不同體積的相同物質(鐵塊)的質量.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導學生將實驗數據填入表格中,分析實驗數據,概括結論.

  表一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

  銅塊

  鋁塊

  表二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1

  鐵塊2

  鐵塊3

  實驗一結論: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實驗二結論:同種物質,不同體積質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相同的`.(投影顯示)

  設疑:以上兩個實驗,客觀事物不同,有沒有共性的東西?

  很自然順勢提出為表述這樣的客觀現(xiàn)象有必要引入一個新的 物理 概念—密度.

 。ǘ┬抡n教學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學生實驗三:測三個鋁塊的質量.最大的鋁塊體積是最小的鋁塊的三倍.較大的鋁塊的體積是小鋁塊的兩倍.同樣測出體積成倍數關系的三個鐵塊的質量.(也可以不是整數倍)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鋁塊1

  鋁塊2

  鋁塊3

  表四

  質量(g)

  體積( )

  質量/體積( )

  鐵塊1

  鐵塊2

  鐵塊3

  實驗三結論:鋁塊體積增大2倍,質量也增大2倍.鋁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體積增大2倍,鐵塊的質量也增大2倍,鐵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歸納推理:

 。1)同種類的物質,它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且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

  (2)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確: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不同種類的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質這種特性的 物理 量.

  2.密度的概念教學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表示符號:ρ

  (2)密度的公式:

  這個公式的得出實際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應的運算法則,也就是要求出單位體積的質量應當用除法,所以同學們對 物理 知識的 學習,尤其是一些 物理 公式,一定不要死記硬背,要學會運用 數學 方法研究 物理 問題.

  密度是反映物質特性的 物理 量,物質的特性是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區(qū)別的一種性質.密度描述的是:各種物質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所含的質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質的密度與該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運動狀態(tài)無關.由于物體在溫度發(fā)生變化時,體積會發(fā)生變化(即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而質量不變,則物體的密度要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在物質發(fā) 生物 態(tài)變化時(例如水結成冰)密度一般有變化.

  例如一塊鐵,它的溫度升高了,體積會膨脹,但是質量沒變,這樣根據 ,公式中分子不變,分母變大,分數值應當變小,所以密度會變小.

  上邊這些變化有時比較小,比如鐵塊溫度升高.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情況下,可以不考慮密度的變化.,但有些變化較大就必須強調條件,比如氣體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條件,是0℃及1個標準大氣壓下.正是由于這樣,我們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并不是說物質的密度是永遠不變的,它還是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要發(fā)生變化的.前兩節(jié)我們講的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屬性是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質量與形狀、狀態(tài)、位置無關.各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溫度和狀態(tài)下.今后我們討論的問題,大多是溫度變化不大的情況,可以把密度視為定值.

  3.密度的定義及公式教學說明:

  (1)通過設計實驗盡量使 物理 概念形象化,使學生順利地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

 。2)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體條件,單純用 數學 公式討論問題.

 。3)建立正確的 物理 模型,明確同種物質密度跟質量不成正比,跟體積不成反比的結論.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題

  一塊鋁,它的質量是 0.675t,體積是 25 ,求鋁的密度.

  請同學們完成這道計算題,解題也要按要求寫出已知、求、解、答.單位一律采用國際單位.

  學生練習,教師在學生中巡視,發(fā)現(xiàn)同學在解題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練習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題過程:

  已知:

  求:鋁的密度

  解

  答:鋁的密度是

  教師邊講解要求及過程,邊分析巡視中發(fā)現(xiàn)的學生計算中的問題,提醒同學今后注意.

  由例題的講解進入密度單位的介紹.

  5.密度的單位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看到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與體積單位復合而成,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單位是“kg”、體積單位是“xx”,則密度的單位是“xx”,常用單位還有“xx”.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比如

  (三)總結、擴展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對同一種物質來說,在一定條件下,密度是一個常數.密度表示的是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鋁的密度是 ,它的意義是1立方米的鋁的質量是 .可見物質的密度是用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質量的多少或它體積的大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說物質的密度跟它的質量成正比,跟它的體積成反比.例如一塊鋁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呢?沒有,因為當這塊鋁切去一半時,體積變?yōu)樵瓉淼亩种,質量也變?yōu)樵瓉淼亩种唬? m V 的值即 并沒有發(fā)生變化.

  探究活動

  【課題】實驗分析金屬的一些屬性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

  通過實驗,探究幾種金屬和塑料彈性、密度、硬度,說明生活中是怎樣應用物質的這些屬性的.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xiàn)新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熱量及其單位,理解比熱容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探究,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熱量及其單位,探究物質比熱容。

  【難點】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1: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復習之前的知識,“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哪幾種?”

  環(huán)節(jié)2:講授新課

  1.熱量:進行追問“在熱傳遞中,物體內能的改變與吸熱或放熱有什么關系?物體內能的變化與物體吸熱或放熱的多少有什么關系?”

  引導分析,在熱傳遞中,物體吸熱,它的內能增加,物體吸收多少熱量,它的內能就增加多少;物體放熱,它的內能就減少,物體放出多少熱量,它的內能就減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熱量來量度物體內能的變化,由此引出熱量的概念。

  2.比熱容:緊接著從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入手,舉出生活中燒水的現(xiàn)象,說明同種物質,質量不同時,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不同的,引出提問“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相同時,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他們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相同嗎?”引發(fā)學生進行猜想。

  【提出問題】

  不同種類的物質,吸熱的本領一樣嗎?

  【猜想與假設】(讓學生思考或小組討論后回答)

  (1)可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

  (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3)可能與物體的溫度變化有關。

  (4)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

  (5)可能與物質的物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變化有關。

  在設計實驗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控制變量。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制定計劃: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1)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與質量的關系,要控制物質的種類,溫度的變化相同。

  (2)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溫度變化的關系,要控制物質的種類與質量相同。

  (3)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物質種類的關系,要控制質量、溫度變化相同。

  設計實驗: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分小組設計討論后交流,教師從旁指導。

  1.實驗器材:2個鐵架臺、2個500ml的燒杯、2個同規(guī)格的”熱得快”、2個攪拌器、秒表、量筒、溫度計。

  2.實驗步驟:

  (1)取兩個相同的燒杯,甲燒杯里裝400g水,乙燒杯里裝400g煤油,使它們的溫度都處于室溫,給他們都加熱相同的時間(如1-3分鐘,使他們吸收的熱量相同),觀察它們升高的溫度是否相同。

  (2)接著上次繼續(xù)實驗,如果讓他們都從室溫升高到40℃,觀察加熱所需要的時間是否一樣(吸收熱量是否相同)。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進行實驗:

  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實驗,并隨時記錄好實驗數據,教師要對實驗步驟進行必要的演示,從旁進行指導。

  收集證據:

  在對實驗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質量相同、初溫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使它們吸收相等的熱量,煤油上升的溫度較高;要使它們上升相同的溫度,對水加熱的'時間更長一些,水吸收的熱量更多一些,即給相同質量、不同種類的物質加熱,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對它們加熱的時間是不同的,這表明它們所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種類的物質,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不僅與質量有關,還與物質本身的性質有關,如何表示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引出比熱容的概念。

  通過剛才的實驗證明,以及大量實驗表明,不同種類的物質,在質量及溫度變化都相同時,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一般不同,這是由物質本身的性質及狀態(tài)決定的。通過類比密度的定義,由此得出比熱容的定義。介紹單位及讀寫法。

  3.查表

  讓學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質的比熱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1)在表中比熱容最大的是哪種物質?比熱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義?

  (2)不同的物質比熱容一定不同嗎?

  (3)比熱容反映了物質的什么特性?

  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應用

  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熱容較大這一特性的應用,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1)為什么我國北方有些地區(qū)冬季供暖用的”暖氣”就是用水作為工作物質將熱量傳遞到千家萬戶的?

  (2)為什么汽車發(fā)動機的冷卻循環(huán)系統(tǒng)常用水作為工作物質?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并進行解答。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范文,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3:鞏固提高

  用比熱容思想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

  環(huán)節(jié)4:小結作業(yè)

  小結:找同學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作業(yè):課后完成練習冊本節(jié)的內容。

  四、板書設計

  略

初中物理教案12

第五節(jié)<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 </span>升華和凝華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的分析,以及實驗的觀察,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2.通過對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的觀察與分析,知道升華過程要吸熱,凝華過程要放熱。

  3.通過教學活動,能在物態(tài)變化中識別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升華吸熱現(xiàn)象的分析,知道用升華的方法可以獲得低溫的環(huán)境。

  2.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升華和凝華的物態(tài)變化的學習,使學生感受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在教學活動中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使學生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

  升華和凝華的定義及條件。

  教學難點:

  會分析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

  課前準備:

  少量的碘、燒杯、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枯樹枝、玻璃片

  教學設計圖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實例和實驗引入新課:提出問題,既然物體可以從固體變成液體,再由液體變成氣體,那么物體可否不經過液化過程,而直接由固體變成氣體?也就是除了我們學習過的四種物態(tài)變化外,還有其他物態(tài)變化嗎?學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師生討論引出升華和凝華物態(tài)變化。

  二、新課學習

  1.演示實驗:“人造雪景”:在一個燒杯內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熱,再將一根涼的枯樹枝放人燒瓶口內,經片刻輕輕拿出枯樹枝,便可看到在樹枝上布滿了“雪花狀”的'萘。這是由于固態(tài)的萘吸熱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萘,氣態(tài)的萘遇到冷的樹枝又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萘。

  或者播放視頻:升華

  觀察演示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正確與否,它們果真是直接變化的嗎?

  2.學生實驗:碘升華和凝華

  通過學生實驗進一步感受升華和凝華過程以及升華吸熱和凝華放熱的現(xiàn)象,大家看到什么現(xiàn)象?

  實驗注意:控制碘量:只需少許碘粒。控制溫度:需要緩慢加熱。強調觀察無液態(tài)碘的出現(xiàn)。玻璃片要和燒瓶口密封。在學生分組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可以詢問學生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對于沒有達到預期觀察目的的學生,可以做適當的操作、觀察指導。指導學生體會凝華放熱的現(xiàn)象可以在玻璃蓋片上滴幾滴水,觀察有碘蒸氣遇到蓋片時的現(xiàn)象,同時用手摸一摸蓋片感覺一下蓋片的溫度變化。

  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玻璃管內原來有一些固體物質,加熱之后這些固體物質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中間過程中物質有變成液態(tài)嗎?這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在師生共同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①給固態(tài)的碘加熱后,燒杯內出現(xiàn)了紫色的碘蒸氣,沒有液態(tài)的碘出現(xiàn),說明固態(tài)的碘受熱后能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碘蒸氣。

 、谕V辜訜崂鋮s后,燒杯壁和玻璃蓋片上出現(xiàn)了紫色的碘顆粒,沒有液態(tài)的碘出現(xiàn),說明氣態(tài)的碘蒸氣遇冷后又可直接變?yōu)楣虘B(tài)的碘。蓋片上的水在碘蒸氣凝華時,冒“熱氣”,蓋片有些變熱。說明碘凝華過程要放熱。

  板書:

  升華: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

  凝華: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

  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3.組織、指導學生分組討論:

  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著在窗子玻璃上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為什么?

  分析用久的白熾燈泡為什么會發(fā)黑?用久的日光燈管為什么在兩端也會發(fā)黑?

  對于生活中常說的“下霜”,能不能理解為霜是白天降的?

  根據升華和凝華的定義,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是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通過教師和學生對升華和凝華應用的討論,使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說明物質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變成氣態(tài),直接就可以從固態(tài)變成氣態(tài)。通過學生對實驗和日常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的分析,使學生對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有進一步的認識。

  回憶實驗,分析各個狀態(tài)變化的吸熱、放熱情況。

  三、板書設計

  升華: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

  凝華: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

  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初中物理教案13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2、領會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實驗操作技能,能初步學會有目的地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xiàn)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guī)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標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yǎng)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yǎng)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學習重點

  聲音產生的原理;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學習難點

  探究物體傳聲實驗;估測聲速。

  教具與媒體

  鼓一只,吉他一把,紙屑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臺,鬧鈴一只,氣球一只。

  學生合作組器材: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一個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教學程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依據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事先錄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fā)出聲音?(同學回答)

  教師: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

  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依照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總結出4個,然后逐個進行探究。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究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ㄒ唬┌l(fā)聲的物體在振動

  1、先觀看有關的視頻(什么是聲現(xiàn)象)。

  2、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1)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受。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些運動”的方法?

  觀看視頻資料(奇妙的現(xiàn)象)

  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ǘ┞曇魝鞑サ奶骄啃曰顒

  1、提出問題:我的講課聲是怎樣傳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氣是氣體,那么液體能傳播聲音嗎?

  3、固體是不是也能傳播聲音呢?

  實驗:在一個玻璃缸內盛有水,手拿兩塊石頭在水中撞擊,在外面也能聽到撞擊聲。(或把一個正在廣播的收音機用塑料袋裝起來,用細線吊著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樣也能聽到收音機的聲音)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他們都是能夠傳聲的介質。

  4、引導學生做些小實驗。

  桌子的傳聲實驗:將耳朵緊貼桌面,另一同學在桌子的另一端敲擊或摩擦,會聽到清晰的聲音。

  5、觀看視頻(聲音的傳播)

  聲波:聲音向外傳播時形成的波(與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傳播聲音呢?

  讓學生觀看真空罩實驗的錄像。

  思考問題:月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如何進行交流呢?

  (三)聲速

  1、提出問題: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2、生活實例:距離不同的兩個喇叭,我們聽起來的聲音是不同的,總感覺近處發(fā)聲早。

  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幾種物質中的聲速。

  找出傳播最快的、最慢的傳聲介質,并總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的聲速小于液體的聲速,液體的聲速小于固體的聲速。

  4、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5、測聲速

  我們利用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們能夠測出其時間差,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這種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了。

  能聽出。

  學生: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學生動手做實驗

  師生共同活動

  讓學生回答感受

  觀看視頻

  通過空氣

  讓學生舉一些固體、液體能傳聲的生活實例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感觸頗深。新教材作為課改實驗的主要載體,對教育部頒布的《物理課程標準》做了較為準確的解讀,較好的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的課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為本,特別注重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于點滴之處都體現(xiàn)出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學科滲透和新科技的納入,這一切都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受到了實驗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們的普遍歡迎。

  具體說來,新教材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㈠知識內容方面

 、傩陆滩膬热莞采w了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所有科學內容標準,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對過往的一切舊教材的揚棄中,一改過去“難、繁、偏、舊”的特點,所選內容典型、實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難度適宜,沒有過多過繁的計算,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讓學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學習上。

 、谛陆滩奶貏e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從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產生與發(fā)展、物理學研究方法的養(yǎng)成等諸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知識的闡述和理論的建構是通過科學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聲音的產生、光的傳播規(guī)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得到。這不僅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坌陆滩妮^好地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改理念,特別注重聯(lián)系實際,每一章節(jié)都從學生熟知的自然現(xiàn)象開始,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觀世界的奧秘,培養(yǎng)學生探究自然的熱情和興趣,既注重知識,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許多這樣既來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的實例:P94頁的“推與拉”、P98頁的“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P116頁的“迷你實驗室”關于現(xiàn)代科技的介紹等?梢哉f新教材在貼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識的現(xiàn)代化、實用性及生產應用上做到了有機的統(tǒng)一。

 、苄陆滩奶貏e重視與其它學科的協(xié)調與整合,特別是正確的哲學觀點和人文科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節(jié)《探索之路》和第三節(ji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介紹、P75頁的“信息窗”對牛頓生平的介紹等。這一切對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至為重要。

  ⑤新教材在結構體系上大膽探索,具有強烈的互動特質,設置了如“實驗探究”、“探究點撥”、“討論與交流”、“請?zhí)釂枴、“實踐活動”、“信息窗”等內容,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實現(xiàn)了教材資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傩陆滩脑隗w現(xiàn)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社會定位和培養(yǎng)

  目標,特別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學科的融合,在教學中努力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方法,并且學會合作學習,善待他人,正視批評。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教育,教導學生理性地認識世界、認識宇宙,并以多種形式提倡并培養(yǎng)科學的批判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這一切都為學生今后的自然科學的學習以至發(fā)現(xiàn)都奠定了基礎。

 、谛陆滩母髡鹿(jié)都辟出相當的篇幅對中外古今的物理學家、科技成果做了適時介紹,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

  ㈢編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懊馈薄捎昧16開銅版紙印刷,彩圖鮮明,文筆生動,印刷清晰,裝幀精美,引人入勝。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新教材通俗易懂,讀起來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編排、表述與學習情境、活動設計上都注意到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相適應,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坌陆滩乃刑骄炕顒拥脑O計都本著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假設、推理、發(fā)現(xiàn)精神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延伸至課前、課后,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頁“掛鎖是怎樣工作的?”,P66頁“調查班級同學的視力情況”等。 當然任何新事物的誕生,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四個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節(jié)編排與學生其他必要相關知識的儲備脫節(jié),學生不能正確學會使用數學等基礎學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學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認識,由于數學教學的滯后,本該教育學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學科聯(lián)系意識,不能收到扎實的成效。如果將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學期,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對來說,新教材的基礎知識較少,基礎題作業(yè)不足。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明顯缺乏適應性,不能準確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核。這樣是否會影響到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建議在這方面能否加強一些。

  3、新教材作業(yè)中社會調查比重過大、要求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學生的年齡層次?(例如:P62頁的第二題要求學生在課外獨立研究凸透鏡的全部成像特點等。)另外,教材極少數地方存在錯誤與疏漏。(例如P52作業(yè)第二題中小貓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所有四個供選答案竟無一正確。)

  4、當前各實驗學校的師生普遍感到與新教材配套的課程資源相當匱乏。建議新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將教材中選用的圖片等素材制成光盤,配套發(fā)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為素質教育探索過程中全體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盡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終究瑕不掩瑜。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成功嘗試。應該說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實驗,又是一種大膽的探索,這對素質教育的深入、課改理念的推廣,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我們知道,我國的基礎課程改革才剛剛起步,課改教材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著課改工作的逐步推廣,課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們的義務教育物理新教材也會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教案15

  第——怎樣認識和測量電流

  【教學目標】

  (1)通過類比的方法理解電流的概念,

  (2)掌握電流方向的規(guī)定

  (3)掌握電流單位及換算

  (4)認識電流表,知道電流表的圖形符號。

  (5)會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和正確讀數

  【教材分析】

  電流的概念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更輕松的理解和接受電流,老師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水流”、“人流”、“車流”的形成,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流動的物質如水、人、車,二是朝某一方向。與“水流”、“人流”、“車流”類似,電流的形成也要有兩個條件,就是電荷和向一定方向,把電流的概念引出。電流方向的問題是物理學的規(guī)定,要求學生記住通過P15圖11-27的演示看到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電流有強弱和水流有急緩類似,公式I=Q/t可補充,同時電流的單位的內容也隨機說明介紹。認識電流表借助實物和掛圖講解,用電流表測量電流通過實驗器材操作演示給同學們看,有時間和條件的讓學生動手練習,達到增強記憶加深印象和提高興趣的的效果。

  【學情分析】

  學生對電流的概念比較難理解,用類比的方法講解讓學生通俗易懂。電流表的讀數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寫法上不要忘了單位。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避免出現(xiàn)錯誤的操作動作。

  【教學理念】

  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電流的方向的規(guī)定

  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和正確讀數

  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電流的概念

  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閉合開關,電燈會亮,風扇會轉,各用電器會工作,說明電路中有電流通過了電燈、風扇和各用電器。通過用電器是否工作來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那么電流是什么呢?物理學中常用電流與水流、人流、車流來類比,引入電流的概念。

  一、認識電流

  1、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或者說向一定方向移動)形成了電流。

  2、電流方向:物理學中規(guī)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由于正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說電流的方向與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用電器接入電路閉合開關時,電源外部電流沿著電源正極→開關→用電器→電源的負極的方向流動,電源的內部電流從電源的負極→電源的正極的方向流動。

  如圖11-3-1所示串聯(lián)、并聯(lián)電路電流方向。會標電流的方向

  3、電流的定義:用每秒電荷通過導體任意橫截面的電荷量表示電流的強弱叫電流。用字母I表示。表達式I=Q/t,其中Q表示電荷的多少,單位庫侖,簡稱庫,符號C。t表示時間單位秒符號、電流的單位:國際單位安培,簡稱安,符號=1C/s 常用單位:毫安(mA),微安(μA)換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臺燈工作時的電流為的含義:表示每秒通過臺燈的電荷量為

  二、怎樣測量電流

  1、認識電流表

 、僮饔茫簻y量電路中電流的大小

 、陔娐贩 圓圈內的A表示所測的電流用安培作單位。

 、塾腥齻接線柱,標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線柱,另二個標數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線柱。二個量程:“0~”“0~3A”對應的分度值分別為,

  2、電流表的使用

  為了方便學生記憶,將書P16電流表使用說明書詳解后歸納為以下幾個字。

  ①校零:使紅色指針對準“0”刻度線。

 、诖(lián):只串不并,并則短路,因電流表電阻很小,相當于導線。

  ③正進負出:使電流從電流表“+”接線柱進,從“—”接線柱出。

 、芰砍蹋汗罍y或試觸(從大量程先試,如偏角小則試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許把電流表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

  3、電流表的讀數方法

  ①看量程

 、诳捶侄戎

 、劭粗羔樝蛴移硕嗌傩「,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數就是電流表的示數。但記住一定要把單位讀出來。練習讀出下圖11-3-2電流表的讀數,若改用“0~3A”的量程結果又怎樣?

  4、用電流表測電流

  在活動3中目的是使學生能正確接入電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確讀出讀數;比較讀數的不同,知道用哪個量程測量會使結果更準確。注意:在電路電流不超過的情況下使用“0~”的量程,讀數會更準確。因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測得的結果越準確。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自我評價與作業(yè)

【初中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2-09

初中物理教案02-23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12-30

初中物理教案【熱門】03-20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12-31

初中物理教案光的反射12-29

初中物理教案20篇04-19

初中物理教案(15篇)12-29

初中物理教案精選1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