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教案 1
。ㄒ唬┙虒W目的
1.知道利用內(nèi)能的兩種重要方式:加熱和做功。
2.知道熱機中能的轉化。
。ǘ┙叹
鐵架臺,試管,試管夾,試管塞,水等。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什么是內(nèi)能?如何才能改變物體的內(nèi)能?(答略)
敘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課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轉移、轉化是能量運動的普遍形式。人類在利用能量方面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廣泛地尋找其來源,有效地控制其去處,以達到駕馭它,利用它,讓它為人類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們是如何利用內(nèi)能的呢?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3.進行新課
板書:(第二節(jié)內(nèi)能的利用)
(1)利用內(nèi)能來加熱
教師:任何物體都具有內(nèi)能,內(nèi)能的利用也是隨處可見的。我們天天吃飯,那么生米是如何變成熟飯的?
學生:是通過加熱,利用燃料燃燒放出的內(nèi)能使米變熟。
教師:類似的例子還有哪些?
學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內(nèi)能。
學生:熱水袋暖胃利用了內(nèi)能。
。ń處熯可補充一些加熱的例子,如工廠的`熱處理、吹制玻璃工藝品等)
教師:上面的例子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直接利用內(nèi)能轉移來加熱物體的,這是利用內(nèi)能的一種方式。
板書:
一、直接加熱物體
教師:用內(nèi)能直接加熱物體,可以有多種方法。目前人們最普遍運用的還是用火直接加熱。火,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它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煙囪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費大。早在100多年前,門捷列夫就曾說過:“燒煤等于燒盧布”。因為煤、石油、天然氣等本身都是寶貴的化工原料,其產(chǎn)品遍及醫(yī)藥、化工、紡織、交通運輸?shù)雀鱾領域,將它們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的機會。再加上直接燃燒效率較低,勢必造成很大的浪費。
其次是對環(huán)境的污染。燃燒后的廢渣、廢氣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這就造成了對大氣、環(huán)境的污染。
為了趨弊興利,人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問題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為分片供熱(暖氣)。用效率高的鍋爐替代簡易爐灶。有些地區(qū)還采用了大型工業(yè)鍋爐的余熱實行集中供熱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廣了以(煤)氣代煤,從而提高了內(nèi)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時也保護了環(huán)境。
(2)利用內(nèi)能來做功
當然,節(jié)能降耗還有很多途徑,如改燒煤為用電就是其中之一。教師:提到用電,同學們知道電是怎么生產(chǎn)出來的嗎?
學生:是發(fā)電機發(fā)出來的。
教師:不錯,是發(fā)電機發(fā)出來的。那么發(fā)電機利用的又是什么能量?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演示:書中圖3—5所示的實驗。
教師:誰來說一下該實驗中能量的轉化過程?
學生:燃燒酒精放出的內(nèi)能,傳遞給水蒸氣,水蒸氣內(nèi)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動塞子做功,水蒸氣的一部分內(nèi)能轉化為塞子的動能。(機械能)
。ㄒ陨匣卮鹂稍诮處煹囊龑峦瓿桑
教師:這是利用內(nèi)能的另一種方式。
板書:
二、對物體做功
教師:發(fā)電廠發(fā)電就利用了上述實驗原理。發(fā)電廠,首先要用煤加熱鍋爐中的水,水蒸氣獲得內(nèi)能后,帶動發(fā)電機工作,水蒸氣的一部分內(nèi)能先轉化為發(fā)電機的機械能。接著發(fā)電機又在運轉過程中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后一轉化將在電學中學習)
利用上面實驗的原理,人們還制造出了汽油機、柴油機、噴氣發(fā)動機等。這些機器的共同之處都是利用內(nèi)能來工作的。我們稱之為熱機板書:
熱機:把內(nèi)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熱機的發(fā)明,是在17世紀末期。近300年來,經(jīng)過人們的不斷研制和改進,它已成為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重要的動力機器。熱機做為工業(yè)化生產(chǎn)飛速發(fā)展的催化劑,必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熱機的種類很多,我們將在后面幾節(jié)介紹它們中的幾種。
4.小結(略)
5.布置作業(yè)
(1)知道內(nèi)能利用的兩種方式。知道什么是熱機
(2)閱讀:熱機的發(fā)展。
(李瑞海陳海鴻)(人教版教材)
初中物理教案 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 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重 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 點
“像”的概念,區(qū)別實像和虛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xiàn)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chǎn)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chǎn)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實驗1 內(nèi)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 內(nèi)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ǘ┢矫骁R中的像是如何產(chǎn)生的?
閱讀 課本P54-P55
發(fā)光點S發(fā)出的光束經(jīng)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fā)出的,好像S在發(fā)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fā)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fā)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 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ㄈ┢矫骁R的應用
閱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
1.成像
2.改變光路
練習 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 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 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chǎn)生
3. 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yè)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 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后記錄
初中物理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2、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3、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史實資料,學習科學家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3、產(chǎn)生學習的成功體驗,享受學習、享受科學。
二、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
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三、教學過程
講授:質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圖片:鐵絲、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請你用文字表達式表示以上的化學反應。
通過前面的學習,你不但看到了現(xiàn)象,而且看到了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知道了什么物質參加反應,又生成了什么物質。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下角度,是否會有同學從量的角度對這些反應提出問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注重化學實驗中物質之間量的關系的化學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設。
傾聽學生的見解。對每一種意見都要表現(xiàn)出一種理解。
提問:你的觀點動搖了嗎?
設問:如果你們按學案(見附件)上的實驗設計方案再進行實驗,情況又會怎樣呢?
教師可以參與幾組的實驗與討論。
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
導致實驗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師在課上畫龍點睛。
例如:提示它們?nèi)颖篱_后,天平還平衡嗎?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認為值得注意的問題還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案 4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fā)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chǎn)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chǎn)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jié)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fā)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fā)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一、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guī)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fā)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fā)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fā)出的光是發(fā)散光束,光經(jīng)過凸折射后仍是發(fā)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fā)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fā)散作用時(或者根據(jù)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jù)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jù)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通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fā)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會聚,什么是發(fā)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通過三棱鏡以后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為什么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為什么對光起發(fā)散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可以把教學內(nèi)容事先繪制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2、新課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教師介紹光具座等實驗儀器及使用方法,應在演示臺上邊演示邊講解,講述中應強調(diào)以下幾點:
。1)光源發(fā)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著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jīng)過發(fā)生折射的現(xiàn)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jīng)過這兩類折射以后是否能會聚于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diào)節(jié)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么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jīng)過前后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通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通過前后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通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3、總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發(fā)言,以利于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diào)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于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xiàn)新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 5
<meta/><title>教案示例</title>【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使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
過程與方法
領悟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zhàn)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2.養(yǎng)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的過程
難點:運用數(shù)學一次函數(shù)圖象分析出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式
【教學用具】
教師方面:電流表、電壓表、學生電源(或三節(jié)干電池)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開關、導線。
學生方面:電流表、電壓表、三節(jié)干電池、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開關、導線。以上器材為一組,每三人準備一組器材。(若學校條件好,可將干電池換成學生電源,實驗效果更好。)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究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的知識。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如:①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②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這些例子同時還揭示了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定性關系。
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值,還知道導體兩端的電壓值,你能不能計算出通過它的電流值呢?(或用數(shù)學表達式表示出來)
二、進行科學探究
1.提出問題
讓學生回答: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有什么定量關系?
2.猜想或假設
應根據(jù)以下兩個事實來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進行猜想或假設
、偌釉趯w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
、趯w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
學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導體兩端的電壓增大幾倍,導體中的電流也增大幾倍;
可能是U=IR;
可能是……。
3.設計實驗(采用啟發(fā)提問式,幫助學生設計實驗)
以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一問一答
問:我們所學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哪些量可以測量出,分別用什么儀器來測量?
答:能測量的量有:電流和電壓,儀器分別為電流表和電壓表。
問:電阻不能測量,我們怎樣知道導體的阻值呢?
答:可以給出導體的電阻值。
問:也就是說在研究電流和電壓、電阻之間關系時,我們是固定電阻不變,讓電壓發(fā)生改變,觀察電流的變化,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叫什么?
答:控制變量法。
問:實驗時,針對于某一導體測量一組電壓和電流值,行嗎?
答:不行。
問:為什么?
師生共同回答:多次測量可以減少誤差,同時考慮到物理規(guī)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應該多測量幾次。
教師還應進一步指出:不僅針對同一導體測量幾組電壓和電流值,同時還要更換定值電阻反復進行實驗,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是不可忽視的.。實驗時,給出了二個不同的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
問:我們在實驗要多次測量電壓和電流值,那么怎樣去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呢?
學生1答:改變電源的電壓,如:增減串聯(lián)的干電池的節(jié)數(shù)。
學生2答: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
師總結指出:同學們知道了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方法,請大家根據(jù)你認為最適合你的方法和剛才我們設計的思路,對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選擇你所需的實驗儀器,并畫出能夠同時測量電壓和電流的電路圖。
4.進行實驗
實際操作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處于斷開狀態(tài),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測量次數(shù)不要過多,根據(jù)時間而定,一般測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若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的情況下,盡量使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成整數(shù)倍地變化(如:1V,2V,3V……)。同樣若用干電池(或學生電源)改變電源電壓時,也應該使電源電壓成整數(shù)倍地變化。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指出學生在實驗中錯誤,并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填寫實驗數(shù)據(jù)。
5.分析和論證
數(shù)據(jù)處理時,可引導學生仔細思考測量數(shù)據(jù):分析電壓是怎樣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到電流的怎樣變化;同時還應考慮到實驗會有誤差,可能數(shù)據(jù)不很一致。得出電流、電壓的關系的結論。
結論:電阻相同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然后指導學生用測量的數(shù)據(jù)對照課本圖7.1-1畫出U-I圖。
啟發(fā)學生對比數(shù)學中的一次函數(shù)的知識,推導出U-I表達式:U=IR 。
6.評估
要求學生在探究報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動一些問題,如:
。1)實驗設計方案是不是最優(yōu)的,還可能會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沒有什么失誤,讀數(shù)時會不會有失誤。
。3)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還有哪些問題還不清楚,哪些問題弄明白了。
……
7.交流
要求學生課后進行交流,交流時,可以相互交換各自的探究報告,也可以口頭表述自己在探究與他人不同的意見,同時還應聽取他人正確的意見。交流時,不應只是交流探究結論,交流的重點應放在探究的過程中。
如:為什么我的猜想和別人不一樣?
為什么我的方法與你不一樣?
為什么你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結論不和你一樣?
……
作業(yè):
完成探究報告,并在報告寫出對自己所選的實驗探究過程進行評估。
初中物理教案 6
第一節(jié),《認識靜電》教學反思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 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fā)生中和。
課堂因實驗而精彩,由于實驗的成功,學生對于這三種起電方式的理解就比較容易。如果天氣不夠干燥,課就很難上好
二、理解物體帶電的本質時,教師反復強調(diào):質子數(shù)目偏多,或電子數(shù)目偏多。對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鞏固練習中的幾個題也選得比較好
三、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jié)課還要加強復習。
第二節(jié),《探究靜電力》教學反思
一、關于點電荷,不宜講得太多,知道這幾個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帶電體就可看成點電荷,也不是很大的帶電體就不可看成點電荷,一個帶電體能否看成點電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第三節(jié),《電場強度》教學反思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試探電荷就好比是溫度表,這點的溫度是40度,用溫度表測量,溫度為40度,不用溫度表測量,它還是40度。用這個表量得是40度,那個表量也是40度。場源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也是這樣,這點的場強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不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用小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用大點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與試探電荷完全無關
初中物理教案 7
初二是物理學科開始學習的起始點,更是一個關鍵點,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從心理上重視。在如今素質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為實施者——教師,則更應該積極探索以適應新教材的改革,社會的需要。激勵是指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勵使人在某種內(nèi)部或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在一個興奮的、積極狀態(tài)之中。因此在素質教育中實施激勵性教育是勢在必行。在初二物理教學中筆者積極探索激勵性教育,發(fā)現(xiàn)激勵性教育在物理教學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性教育是指:用激勵性語言、行動去觸動心靈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為主體,感化或促進提高。筆者通過實踐、反復調(diào)整、修正,最后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包括:①啟發(fā)式教學、獎勵式授課。②層次性、漸進性提問與追問。③贊許式評價。
一、啟發(fā)性教學、獎勵式授課: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45分鐘,使這45分鐘高質量高效率!
1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新章節(jié)。預習是學習好物理的起點,首先通讀全文找出重點,用紅筆將重點畫出來,并將這些重點記在預習本上。其次,尋找疑點也是預習的精華,是經(jīng)過反復思考,依然尋找不到解答的知識點,將這些疑點都寫在疑點本上,并用紅筆勾畫出,作為標記,上課要注意聽。再者,將預習到的知識和后面的小試驗小制作聯(lián)系起來,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鍛煉自己的動手與動腦、邏輯思維、判斷能力。最后,做一下預習反饋,將本、書合上,分析這一章節(jié)講了什么,頭腦中要有一個知識網(wǎng)絡,并和相應的習題做一下對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鉛筆寫)
2授課過程以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為主線,以教與學為重點,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變被動接受和管理為主動參與,實行導向、導航、導演、引導、指導、輔導,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領著知識走向學生。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潛能,而不是單純品嘗前人創(chuàng)造的成果。教學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啟發(fā)式、實物式、對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講述中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如在講蒸發(fā)時,首先將一塊濕布在黑板一側抹一下,然后對同學們講,一會兒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干了”同學們異口同聲,繼而引出蒸發(fā)。
二、層次性、漸進性提問與追問:
提問的技巧對于激勵性教育來說,也是功不可沒。因為對于一個學困生,如果提問比較難或太容易,他們會覺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問的同時應掌握一個度。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時,首先問一個好
學生,透鏡分為幾種?“凸透鏡、凹透鏡。再問一個學困生,“凸透鏡具有什么特點?”此時,筆者拿一個凸透鏡,放在陽光下,使陽光經(jīng)透鏡聚焦于火柴或一張白紙。“聚光!薄昂!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訴老師,凹透鏡呢?它的特點正和凸透鏡相反,對嗎?”“發(fā)散!薄斑@節(jié)課內(nèi)容只要你好好聽,你一定會。最后我要提問你幾個問題。你先記好了!敝v完之后,再問他,照相機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遠景,你該怎么辦?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總結自然留給了那些聽明白的同學。這樣先提問講后再回答的措施,調(diào)動了他的信心與積極性,以及對物理的興趣與愛好。
三、贊許式評價:
無論在哪些方面,盡量去挖掘學生們身上的優(yōu)點,鼓勵他們的信心,并給以贊許式的肯定!皟(yōu)點單”就是一個很好的措施,使每個學生看到了老師與身邊同學的評價,自己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還有這么多本事沒有發(fā)揮出來,我也能行。其中同學們對一位學習特別差、紀律特別差的學生的意見至今記憶猶新,“學習成績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沒有創(chuàng)造力。記得嗎?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對了嗎。再有,在學習簡單機械時,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較準嗎?你紀律不好,為什么不嘗試一下?lián)Q位思想呢?老師、同學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著你的捷報早日傳來!薄半m然你紀律不好,但你在運動會上為咱班贏得了榮譽。全班感謝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搗亂了,相信你會贏得更多的`掌聲!薄罢娴暮芟M闩话蚜,別給咱班拉分”……記得當時的他非常感動,原來他在老師、同學們的心中,并不是一個什么都不行、無可救藥的學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學習的勁頭。從那以后,發(fā)現(xiàn)認真交作業(yè)的有他,認真回答問題的有他,問問題的有他,他進步了。記得在學完杠桿的應用,他拿來筷子、鉗子、剪刀、鑷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問:“這些是不是杠桿?是什么杠桿?”“你能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真好,F(xiàn)在我們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點、動力、阻力,畫力臂。”正是這簡單的評價,贊許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績突飛猛進。
總而言之,激勵性教育是一種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在實施激勵性教育的同時,時刻銘記著以師生的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為核心,時刻銘記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工頭”,不是領導,不是嚴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楷模。本著這個原則,激勵性教育初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讓激勵性教育發(fā)揮出它的價值,使億萬人的心共同為祖國的明天而跳動。
時代在進步,在發(fā)展,作為物理教師的我們,有責任為教學的改革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時,那么你就融入了為教育事業(yè)的改革、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的一個大熔爐中,通過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錘煉、敲擊、磨礪,反復地調(diào)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就能產(chǎn)生強烈的核裂變效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華。
初中物理教案 8
【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實驗分析過程。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 教學重點 】
力的測量原理。
【 教學難點 】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chǎn)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nèi),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diào)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diào)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fā)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 …… 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yè)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練習
【 實踐活動 】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 教學反饋 】
本節(jié)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教案 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現(xiàn)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和方法
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nèi)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 光的直線傳播的內(nèi)容。
2、 分析解釋有關現(xiàn)象。
3、 知道顏色、顏料之迷。
教學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煙霧、三棱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無前面無相關內(nèi)容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yōu)槭裁纯梢钥匆娢矬w?物體有光線射
入我們的眼睛。例如:陽光、日光燈、電視等。
、趯W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進行新課:
1、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例如:學生舉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幾種類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傳播
演示試驗①:圖片陽光穿過樹林
演示試驗②:激光在水中穿過
演示試驗③:激光在煙霧中穿過
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應用:影、排隊、射擊、日食、月食
(可以讓學生先討論,部分現(xiàn)象要解釋)
3、光的速度:
討論:光有沒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為 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對比說明:34頁圖示在其他介質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問答:(1)我們?yōu)槭裁纯吹搅斯爬系氖澜?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顏色:
(1)、試驗:光的色散說明什么問題?
結論:白光是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后會變成其他顏色。不同顏色的光分散的過程叫光的色散。
(2)、顏色之迷: 不透明物體:
透明物體: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4)、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3、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jié)內(nèi)容。
小 結:根據(jù)板書,總結本節(jié)內(nèi)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1、 完成物理套餐內(nèi)容。
2、 課本后練習。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在怎樣顯示光路、光的傳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課堂反應比較好,以后應加強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較多時間的課時上,不要只顧進度,要避免出現(xiàn)學生的滯后情況。
初中物理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是:初速度方向為水平,只在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運動軌跡是拋物線。
2、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3、理解平拋運動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并且這兩個運動互不影響。
4、會用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解答有關問題。
二、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難點:對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推理歸納
四、教學用具:
平拋運動演示儀、多媒體及課件
五、教學過程
引入:粉筆頭從桌面邊緣水平飛出,觀察粉筆頭在空中做什么運動,這種運動具有什么特點,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一)平拋運動
1、定義: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考慮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舉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離開桌面,小球所做的運動就是平拋運動,并且我們看見它做的是曲線運動。
分析:平拋運動為什么是曲線運動?(因為物體受到與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拋運動的特點
(1)從受力情況看:
豎直的重力與速度方向有夾角,作曲線運動。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勻速運動,速度為V0。
c.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沒有初速度,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體運動。
總結: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在豎直方向上物體的初速度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等于g
(二)、實驗驗證:
【演示實驗】用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時,A球向水平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而同時B球被松開,做自由落體運動。
現(xiàn)象:越用力打擊金屬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無論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總是與B球同時落地。
(2)、用課件模擬課本圖5—16的實驗。
結果分析: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是自由落體運動,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響平拋物體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而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且不受豎直方向的運動的影響。
(3)、利用頻閃照相更精細地研究平拋運動,其照片如課本圖5—17所示
可以看出,兩球在豎直方向上,經(jīng)過相等的時間,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豎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體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過相等的時間前進的距離相同,既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由此說明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是同時、獨立進行的,豎直方向的運動與水平方向的運動互不影響。
(三)、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1、拋出后t秒末的速度
以拋出點為坐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則
水平分速度:Vx=V0
豎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t的位置坐標
以拋出點為坐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則
水平位移:x=V0t
豎直位移:
合位移:
運用該公式我們可以求得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坐標并找到物體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線把這些點連起來,就得到平拋運動的軌跡,這個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四)例題分析
例1.如圖(結合課件),樹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個獵人正用槍對準它,為了逃脫即將來臨的厄運,它想讓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離樹枝的瞬間子彈恰好射出槍口,問松鼠能逃脫厄運嗎?
答:不能。因子彈和松鼠在豎直方向都是自由落體運動,豎直方向的位移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彈的射程內(nèi),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難逃。
例2.一艘敵艦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飛機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擊。為擊中敵艦,應提前投彈。求飛機投彈時,沿水平方向它與敵艦之間的距離多大?若投彈后飛機仍以原速度飛行,在炸彈擊中敵艦時,飛機與敵艦的位置關系如何?
解:用多媒體模擬題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例題解答——書寫解題過程。
飛機投彈時,沿水平方向它與敵艦之間的距離位744m,由于飛機和炸彈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彈擊中敵艦時飛機在敵艦正上方。
(五)、課堂練習
1、討論:練習三(1)(2)(3)
2、從高空水平方向飛行的飛機上,每隔1分鐘投一包貨物,則空中下落的許多包貨物和飛機的連線是
A.傾斜直線B.豎直直線C.平滑曲線D.拋物線
【B】
3、平拋一物體,當拋出1秒后它的速度與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時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體的初速度;
(2)物體下落的高度。(答案:v0=10m/s h=15m )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
1、什么是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可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3、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六、課外作業(yè):
初中物理教案 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能確定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舉例說明.
3.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人推車”“拖拉機拉犁”“磁鐵吸引鐵釘”等例子,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中的力指的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舉例“小孩推墻”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為了使學生更具體地認識力,課本中接著講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動具體的事例和插圖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力是一種什么作用.
本節(jié)內(nèi)容是力學知識的入門基礎課,學生對力的概念的正確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對學生后續(xù)課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建議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教材是通過學生熟悉的彈簧、鋸條受力形變等事例來講述的,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困難,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可向學生展示各種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視頻及動畫,通過討論法引導學生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的結論.
有關“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教學建議
可以向學生提問:人在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啟發(fā)學生舉出一些實例.再從回答中篩選出表現(xiàn)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寫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車、人拉鋸、人提水桶等.
然后對例子進行分析:人推車時,人施力,車受力;人拉鋸時,人施力,鋸受力;人提水桶時,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從而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樣使學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最后明確指出:一個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
有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學建議
教學中應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反映,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受力)物體.
以上內(nèi)容應通過實驗、事例加以說明.
例一:讓學生用力拍桌子,問學生:手有什么感覺?(感到痛)為什么手會感到痛?讓學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同時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讓一個學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問其他學生:為什么這位同學自己會向后退?
分析:人推墻時,人對墻施力,同時人也受到墻的反作用力.
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車,人是否也受到車的推力?
(2)人拉鋸時,鋸是否也拉人?
(3)拖拉機拉犁時,拖拉機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劃船時,用漿向后劃水,船就向前進,這是為什么?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可用本節(jié)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也可使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臺桌上.
學生前來拿起鐵塊.
教師可提問:有什么感覺?
總結學生的回答: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課: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么是“力”呢?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 12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三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三樓。請同學們根據(jù)需要,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選的辦法?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么,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六、作業(yè)
1、根據(jù)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2、動手動腦學物理
初中物理教案 13
一、學習目標
1、知道:質量的概念、國際單位、常用單位及換算,并理解質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它不隨位置、溫度、狀態(tài)、形狀改變。
2、知道:一個雞蛋的質量為50克(1兩),一把面的質量為1千克(1公斤),一個中學生的質量為50kg
3.質量測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還有各類秤也是測質量的工具
4、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5、學會合作,溝通與互助、互動
重點4、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難點5.會用天平稱固體液體微小物體的質量
導課:平時我們說:買2斤面,1斤糖,這就是說的質量的多少。大鐵塊比小鐵塊含的鐵多,這些都是說的'質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質量及相關知識。
二,自學質疑
(一)自主看書,完成以下題目,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和問題
1.質量
(1)物體與物質的區(qū)別
環(huán)顧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樓房、桌椅、汽車、輪船, 所有這些東西叫做物體。
物體是由空氣、水、金屬、木頭 等材料構成的,這些材料叫做物質。因此我們通常說:由物質組成的實物叫物體。例如:桌子是物體,而桌子是木頭做的,木頭則稱之為物質。
(2)質量是物體所含 的多少
(3)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質量不隨物體的溫度改變而改變。例如:一塊冰由于溫度升高, 化成了水,它的形狀、狀態(tài)、體積都改變了,但它的質量 .又例如:一副杠鈴,無論是放在地球上還是帶到月球上,其質量并不隨地理位置的改變而質量 (變、不變。)
2.質量的單位
(1) 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 ,其它單位有 等。
(2)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千進位)
1噸 = 千克 1千克 = 克 1克 = 毫克
1、(3)對質量的單位要形成具體的概念。如5分硬幣的質量約為2克,1個雞蛋的質量約為50克,成人的質量約為60千克等。一把面的質量為1千克(1公斤),一個中學生的質量為50kg
4.質量的測量
.質量測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還有各類秤也是測質量的工具
(2)托盤天平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托盤天平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由左、右托盤、底座、橫梁(含平衡螺母)、分度盤、指針、標尺、游碼組成
(3)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把托盤天平放在 桌面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 處。
②調(diào)節(jié)橫梁右端的 ,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③把被測物放在 盤里,在 盤里加砝碼,按先大后小順序選擇適當砝碼,用 向右盤里增減砝碼并調(diào)節(jié)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平衡。
初中物理教案 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折射定律的確切含義,并能用來解釋光現(xiàn)象和計算有關的問題.
2、理解折射率(指絕對折射率)的定義,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質光學性質的物理量.
3、知道折射率與光速的關系,并能用來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
1、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解釋光現(xiàn)象和計算有關的問題.
2、能解釋自然界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如:海市蜃樓、水中觀像等.
情感目標
通過生活中大量的折射現(xiàn)象的分析,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并正確認識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
教學建議
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概念是重點內(nèi)容.其中對折射率的理解是難點.教學中要注意這樣幾點、
、僬凵涠稍诔踔惺亲鳛閷嶒灥慕Y論提出來的,定律的第二條沒有講正弦比,只是通過實驗講了入射角和折射角哪個大、在高中教學中應該介紹折射定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上的發(fā)現(xiàn)是要經(jīng)過曲折過程的,培養(yǎng)學生不斷樹立勇于探索規(guī)律的思想、
②折射率是掌握折射定律的關鍵,要讓學生理解中體會這樣幾個層次;當光由真空射入玻璃時,入射角、折射角以及它們的正弦值是可以改變的,但正弦值之比都是個常數(shù);對于不同介質具有不同的常數(shù);媒質的折射率與入射角、折射角無關,而是跟光在其中的傳播速度v有關.
、壑v完折射定律應做學生實驗,測玻璃的折射率.讓學生通過實驗理解,是測量式,而折射率反映的是介質的性質、
對于折射定律的應用,要讓學生掌握分析方法,教師可以列舉一些折射現(xiàn)象,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逐漸讓學生認識到規(guī)律對現(xiàn)象的分析方法.
實驗建議
1、現(xiàn)象的演示,可用激光光學演示儀,它的優(yōu)點是可以不在暗室中進行實驗.本實驗利用半圓形玻璃磚的平面和光盤上“90°”刻度線重合,圓心和光盤圓心重合,使入射光射向圓心讓入射光從空氣射入玻璃,折射光從柱面射出,因沿半徑方向而不再折射.這樣改變?nèi)肷浣,可以從光盤讀出幾組不同的i、r值,計算正弦比值、加深對折射定律的理解.
2、在講光的全反射現(xiàn)象時,可以增加一個演示實驗,以使學生對全反射現(xiàn)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一個直徑2cm以上的表面粗糙的金屬球懸掛起來,表面用蠟燭燃燒冒出煙將其熏黑.使其浸入水中從量林側面觀察是一個亮亮的銀球.提出水后是一個黑球.”學生看后很驚奇,然后引導學生用全反射產(chǎn)生的條件分析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效果較好.
3、測玻璃的`折射率的學生實驗,作圖時要求精確,本實驗要讓學生知道:
。1)處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不僅可以直接測量入射角i和折射角r,還可以通過在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上量取等長線段,然后向法線做垂線的方法,如圖用刻度尺測量出AD和BP的長度,這種方法中,AO=PO且注意AO和PO盡量取得長一些,例如要大于10cm,一般可得到三位有效數(shù)字,取不同的入射角得到的n值很接近.
。2)本實驗也可以不用平行板玻璃磚、實驗的關鍵在于用插針法確定射出玻璃磚的出射光線,然后通過連接入射點和出射點找到折射光線.
教學設計示例
。ㄒ唬┮胄抡n
當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將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現(xiàn)象,我們在初中也已經(jīng)初步了解,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光的反射,現(xiàn)在我們討論.
(二)教學過程
光傳播到兩種介質交界面時,同時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
1、折射定律: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2)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在法線兩側.
。3)為折射率它是反映介質的光學性質的物理量.對于同一介質無論、變化,是不變的.對于不同介質的值是不同的.介質的折射率n與光的其中傳播速度有關,由此可知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光速大小是不同的.必須指出光線入射的介質為真空;另一種介質可是任意的,如此定義的折射率為介質對真空的折射率又叫絕對折射率.如果光線在任意“兩種介質中傳播,折射率大的介質對折射率小的介質叫光密介質,反之叫光疏介質.它們是相對的.
理解和掌握折射率的物理意義是掌握折射定律的關鍵.
一束光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時,其能量分配成反射和折射兩部分,隨著入射角的不同,其能量分配的比例也不同、在一般情況下,一束光在兩個介質的界面上會同時產(chǎn)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線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線遵循的規(guī)律與折射率有關.
對于折射率應從下面幾個層次來理解:
A、在現(xiàn)象中,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而兩角的正弦值之比是個常數(shù).
B、對于不同的介質,此常數(shù)的值是不同的.如光從真空進入水中,這個常數(shù)為4/3,光從真空進入玻璃中,該常數(shù)為3/2.顯然,這個常數(shù)能反映介質的光學性質,我們把它定義為介質的絕對折射率,簡稱為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
C、介質的折射率是由介質本身性質決定的.它取決于光在介質中傳播的速度.
D、由于不同頻率的色光在同一種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紅光的傳播速度最大,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春播速度最小,折射率最大.
只有掌握了折射率的內(nèi)涵,才能理解現(xiàn)象,不僅能掌握折射定律,而且為研究全反射現(xiàn)象打下良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
1.測定各種透光物質的折射率
2.研究同種物質對于不同顏色率
3.利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xiàn)象.
初中物理教案 15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課選自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書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jié)。這節(jié)課是高中力學的基礎和重要內(nèi)容,也是高一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掌握好彈力能為今后力學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形變和彈性形變
2、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中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4、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成正比,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確定
2、胡克定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彈簧海綿微小形變演示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體會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無論是推、拉、提、舉、還是跳高,跳水都是在物體與物體接觸時發(fā)生的,這種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稱之為接觸力。我們通常所說的拉力、壓力、支持力等都是接觸力。接觸力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彈力和摩擦力,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由電磁力引起的。本節(jié)學習彈力。(板書彈力)
[新課教學]
一、彈力的.產(chǎn)生
溫故知新:在初中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形變,下面一起來復習一下形變的概念:
形變: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fā)生的形狀或體積改變
問題引領:
1、問題:物體為什么會發(fā)生形變呢?(教師舉手示意)
學生: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
2、問題:如果發(fā)生形變的物體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稱之為什么形變?
3、問題:如果不能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又叫什么形變?塑性形變又可以稱為范性形變或非彈性形變。
。1)彈性形變: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
。2)塑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
4、彈簧發(fā)生的形變一定是彈性形變嗎?(有的同學說是,有的同學說不是)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起課前我們自制的小彈簧,輕輕的彈一彈,我們發(fā)現(xiàn)它能恢復原狀,然后我們在拉住彈簧的兩端用力拉,它現(xiàn)在還能恢復原狀嗎?學生答:不能,那這一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呢?引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1)彈性限度: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5、問題:一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發(fā)生形變嗎?同學們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而實際上所有的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會發(fā)生形變,只是有的形變非常微小,不易觀察。現(xiàn)在請同學們跟隨老師一起伸出一個手指按壓桌面,你能看到手指的形變嗎?你能看到桌面的形變嗎?
那么對于像桌面的這種微小的不易觀察的形變我們就可以用下面的方法進行放大觀察。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示:顯示微小形變
最后教師總結:一切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會發(fā)生形變,只不過一些物體比較堅硬,雖發(fā)生形變,但形變量很小,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
6、問題:那形變和彈力又有什么關系呢?
請用手拉伸桌面上的彈簧感受手與彈簧之間力的作用,我們看到彈簧在力的作用下發(fā)生了形變,由于彈簧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手產(chǎn)生了力的作用。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手的形變,由于手要恢復原狀就對跟它接觸的彈簧產(chǎn)生力的作用。我們就把這種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稱之為彈力。
。1)彈力: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來的形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發(fā)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分析彈力: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彈力的概念,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能恢復原狀的形變是什么形變?學生一定回答彈性形變。對于它接觸的物體要產(chǎn)生力的作用,光發(fā)生形變不接觸的力能稱之為彈力嗎?學生回答不能,例如磁鐵吸引有一定距離的鐵塊。這種力就不能稱之為彈力。所以彈力的產(chǎn)生是有條件的。
請同學們根據(jù)定義總結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學生:一般都能說出接觸且發(fā)生彈性形變。
老師總結:相互接觸物體間是否存在彈力的判斷方法
1、從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判斷
2、從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判斷。
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jù)彈力的產(chǎn)生條件進行判斷下列哪些力屬于彈力(邊講邊練)
課件展示例題:以下各種力屬于彈力的是()
A、壓力
B、地球吸引樹上的蘋果
C、支持力
D、繩子對物體的拉力
二、彈力的方向
通過以上兩個實例分析壓力支持力和繩的拉力的方向。
以搶答的形式完成下列兩個表格。
1、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2、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壓的物體;
3、繩的拉力方向: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案例分析─彈力方向判斷(此處圖根據(jù)需要選擇)
(1)平面與平面間彈力方向:過接觸點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體
。2)點與平面間彈力方向:過接觸點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體
(3)曲面與曲面間彈力方向:與過接觸點的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體
[交流與討論]如何判斷物體間是否有彈力?
三、彈簧的彈力
[學生實驗]: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
課件展示實驗過程,引領學生操作,開始學生實驗。得出數(shù)據(jù)用表格繪圖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從而得出結論。
1、結論:彈簧發(fā)生彈性形變時,彈力的大小F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
2、胡克定律:F=kx
3、k:勁度系數(shù),描述彈簧的軟硬程度,單位是牛頓每米,符號是N/m
四、鞏固練習:(此處習題根據(jù)需要選擇添加)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學案上的習題
【初中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8-18
初中物理教案02-23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12-30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12-31
【精】初中物理教案02-25
初中物理教案【熱門】03-20
初中物理教案20篇04-19
初中物理教案光的反射12-29
初中物理教案(精選20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