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分蘋果教案

時間:2023-01-17 13:17:58 教案 投訴 投稿

分蘋果教案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分蘋果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分蘋果教案15篇

分蘋果教案1

  一、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分蘋果”的具體情境與操作過程,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通過具體操作或畫圖的方法解決一些平均分的簡單問題

  3.經歷與同學討論、交流的過程,感受合作與分享的愉快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進一步體會等分的'含義

  難點:進一步體驗平均分

  四、教學策略

  五、教學準備:課件

  六、教學過程

 。ㄒ唬┣榫硨耄沂菊n題

  淘氣家里來客人啦,媽媽準備了一些蘋果招待客人,要淘氣把蘋果分一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幫淘氣分一分蘋果好嗎?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學內容,將問題形象化,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

 。ǘ┳灾魈骄

  出示“分蘋果”情境圖

  1.觀察情境圖

  從這幅圖當中,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2.按份數分,每份有幾個

 。1)布置任務活動

  任務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圓圈代替蘋果,將蘋果公平的分給客人。

 。2)學生活動,畫一畫

  學生在算術本上畫,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3)反饋交流

  方法一:1個1個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個蘋果。

  方法二:2個2個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個蘋果。

  方法三:根據乘法口訣“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個蘋果。

  3.按每份4個分,求份數

 。1)問題情境

  可是這些客人都吃飽了才過來,大家又不想浪費,打算把這些蘋果帶到福利院中去送給老爺爺老奶奶。

 。2)分析數學關系

  蘋果總共有12個,每4個裝一袋,需要幾個袋子?

 。3)學生活動,分一分

  學生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4)交流反饋

  每4個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說明要3個袋子。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和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平均分的過程、結果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比較,發(fā)現異同點

  (1)相同點:都是把12個蘋果平均分,每份4個。

 。2)不同點:

 、侔12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個。

 、诳偣12個蘋果,每份4個,可以分3份。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平均分問題的兩種不同情境,使學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為以后的除法做鋪墊!

  (三)鞏固與練習

  1.小兔子搬蘿卜

  2.圈一圈,填一填

  (四)總結提升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七、板書設計

  分蘋果

  分成3堆 ,每堆4個

  12個蘋果 分的結果相同

  每袋裝4個,需要3個袋子

分蘋果教案2

  教學內容:

  課本第2頁~第3頁“分蘋果”“分橘子”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除有余數除法的書寫格式,使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體會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發(fā)現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余數要比除數小。

  教學難點:

  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教學準備:

  ppt,學生準備小圓片。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二次設計

  一、問題引入:顯示18個蘋果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每盤放6個蘋果,18個可以放幾盤?

  二、探索新知

  1.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1)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

 。2)接著進行全班集體交流。學生可能有很多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如:

  a.通過乘法口訣“三六十八”得出結論:可以放3盤;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盤。

 。3)同桌同學合作用18個圓片擺一擺,驗證推算結果是否正確,教師用實物ppt顯示學生擺放的圓片圖,進一步進行驗證、交流。

 。4)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

  教師指出:18÷6=3也可以用豎式計算。邊寫邊說明:

  橫式:18÷6=3

  豎式:3

  6丿18

  18

  討論:結合剛才分蘋果的情況,在小組內討論一下,豎式中的各個數表示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根據學生口答板書:

  3……商:“3”表示分3盤。

  除數……6丿18……被除數:“18”表示有18個蘋果。

  “6”表示每盤18……商和除數的乘積:“18”表示需18個蘋果。

  放6個蘋果。0……余數:“0”表示20個蘋果全部放完,沒有剩余。

  說明:“丿”表示橫式中的“÷”。

 。5)練習:第2頁“填一填,說一說”的習題。

  學生獨立練習完畢,指名學生板書,進行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第3頁“練一練”第1、2、3題。

  四、總結(除法豎式的寫法。)

分蘋果教案3

  一、情景導入

  1、同學們喜歡吃蘋果嗎?

  2、出示只題圖:你估計一下,大概有多少個?我們一起來數數吧。

  3、揭示課題。

  二、感受新知

  1、 動手操作現在老師想把這10個蘋果分成兩堆,每堆有幾個,可以怎樣分呢?誰來幫幫老師呢?

  2、學生匯報分的情況

  學生邊說老師邊在電腦上拖動蘋果演示學生的'分法。

  3、引導學生有條理地分

  4、 根據這種分法,你能說出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板書:

  1和9 1+9=10 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 10-8=2

  4、對數游戲

  老師出示一張數學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數和老師的數字合起來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組成10。

  三、鞏固練習

 。1) 連線

 。2) 摘蘋果

 。3) 猜電話號碼

  四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分蘋果教案4

  文本分析:

  本文講述了媽媽在哄孩子午睡的時候,自己先睡著了,看著熟睡的媽媽,孩子覺得她很美麗,很溫柔,同時也感受到了媽媽的辛苦與勞累。通過孩子觀察熟睡中的媽媽的舉動,我們感受到了他對媽媽滿滿的愛;而通過孩子觀察時的想象,我們也體會到了媽媽對孩子深深的愛。本文第1自然段描寫了媽媽哄孩子午睡的場景,第2~4自然段詳細描寫了睡夢中媽媽的樣子,用3個并列式的段落描寫了媽媽的美麗、溫柔和辛勞。最后一段還穿插了場景描寫,既表現媽媽睡得很熟,周圍的一切都聽不見了,又營造了靜謐美好的氣氛,讓人感受到家的溫馨。本文以一個孩子的所見、所感來表達母愛,情真意切,語言樸實,是對學生進行關愛父母、感恩父母教育的一篇好文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力營造母子情深的氛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味親情的美好,還要引領學生走進自我,體會現實生活中無微不至的親情,學會感恩,懂得回報。

  教學目標:

  1、認識“哄、先”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發(fā)”,會寫“哄、先”等7個字,積累“的”字短語,會寫“明亮、故事”等4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過關鍵詞句,感受睡夢中媽媽的美麗、溫柔與辛勞,體會媽媽與孩子之間美好的愛。

  教學重難點:通過關鍵詞句,體會媽媽與孩子之間美好的愛。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哄、先”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發(fā)”,會寫“哄、先”等7個字,會寫“明亮、故事”等4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要點把握】

  1、學習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能利用課文信息,說說睡夢中的媽媽美麗、溫柔、辛勞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課件,聽唱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播放一組具有濃濃親情的圖片,隨著美妙的音樂和感人的畫面,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導語:同學們,這首歌是不是勾起了你許多美好的回憶?這首歌是唱給全天下的媽媽的。聽了這首歌曲,你們愿意把自己的媽媽介紹給大家嗎?可以說說生活中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你又是怎樣愛媽媽的。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自由介紹生活中的媽媽。

  過渡:在同學們的心中,媽媽都是這么可親可愛的一個人。有一位小朋友啊,也觀察了自己的媽媽,你們看,媽媽在干什么?

  3、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描述畫面并板書課題。

  (1)學生齊讀課題。

 。2)朗讀提示:“睡了”應該讀得很輕。學生再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交流識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這些字的讀音。

  2、多種方法巧記生字。

  (1)聯系生活實際及動作演示識記:閉、等、吸、粘。

  “閉、吸、等”可以用動作表演識記;“粘”字可以用實物演示的方式識記,比如,把貼著雙面膠的小花粘到黑板上,理解“粘”的意思。

 。2)看部首,識記生字:哄、潤、吸、汗、額、沙。

  “哄”和“吸”都是口字旁,表示的動作與嘴部有關;“潤、汗、沙”的部首都是三點水,它們都與水有關;“額”字的部首“頁”表示頭部,如“顏、頰、頸、頜”等字。

 。3)語境記憶多音字“發(fā)”。

  “發(fā)”在文中念fà,可組詞為“頭發(fā)、白發(fā)”,在“頭發(fā)”中讀輕音。另一個讀音念fā,可組詞為“發(fā)現、發(fā)明、發(fā)展”。例句:我意外地發(fā)(f。┈F媽媽的頭上長了好多根白發(fā)(fà)。

 。4)近、反義詞識記生字:緊、乏。

 、倬o:結合反義詞“松”識記。②乏:在文中找近義詞“累”。

  3、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1)課件出示生字(生字上面注音),請一生當小老師領讀,其他學生跟讀。

 。2)課件出示詞語,學生小組內讀一讀。

  哄人先后做夢閉緊紅潤等人呼吸

  頭發(fā)粘上汗珠額頭沙子乏力

 。3)去掉拼音再讀生字。

 。4)一生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請另一生讀,其他學生評價讀得是否正確。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出示要寫的字。

  哄先閉臉沉發(fā)窗

  2、學生觀察,自由交流:我能識記住哪些字?哪個字書寫的時候要注意?

  指導:“先”的豎要寫在豎中線上,第二橫略長,豎彎鉤寫圓潤;“閉”的門框不能寫得太窄;“哄、臉、沉”是左窄右寬的字,其中“臉、沉”左右大體等高,“臉”左邊寫窄長些;“窗”筆畫最多,上寬下窄,框中的點要出頭;“發(fā)”的撇長伸,與末筆捺的起筆相接。

  3、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寫字,學生描紅,再寫一個。

  4、利用投影儀講評學生的書寫。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說說聽了課文后知道了什么。

  預設:引導學生自由說,幫助學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小組合作,完成下列題卡。

  課文共有()個自然段,寫的是媽媽在哄“我”午睡的時候,她自己先睡著了。睡夢中的媽媽真(),睡夢中的媽媽好(),睡夢中的媽媽好()。

  過渡:老師看出來了,你們都很喜歡這篇課文,你們想不想自己讀一讀?在讀的時候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課文讀到你滿意為止。

  3、學生選擇喜歡的方式在小組內練習朗讀。

  五、背誦積累,作業(yè)設計

  1、課后把這篇課文讀給媽媽聽一聽。還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復習鞏固生字新詞,積累“的”字短語。

  2、通過關鍵詞句,感受睡夢中媽媽的美麗、溫柔與辛勞,體會孩子與媽媽之間美好的愛。

  【要點把握】

  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睡夢中媽媽的美麗、溫柔、辛勞,體會孩子與媽媽之間美好的愛。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生字詞,多種形式鞏固(指生讀、齊讀)。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過渡:同學們生字詞讀得真不錯,老師都忍不住要給大家鼓掌呢!課文是不是也讀得同樣精彩呢?我可要聽聽。誰愿意讀給老師和同學們聽聽?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媽媽睡著時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交流媽媽睡著時的樣子,教師板書:真美麗、好溫柔、好累。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過渡:同學們肯定大都沒有見過睡夢中的媽媽的樣子,因為辛勞的媽媽總是比你起得早,比你睡得晚,對不對?那我們就先和文中的“我”一起去看看睡夢中的媽媽是什么樣子吧!

 。ㄒ唬⿲W習第1自然段。

  1、請學生聯系生活說一說:小時候媽媽是怎樣哄你睡覺的?引導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哄”的`意思。

  2、初步體會媽媽的辛苦:媽媽哄“我”睡覺,怎么自己先睡著了?(教師引導:媽媽累)

  (二)學習“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

  1、出示課文第2自然段,指名朗讀。

  2、出示中心問題,小組同學討論。

  思考:睡夢中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你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

  3、學生匯報:從“明亮的眼睛”“紅潤的臉”可以看出。

 。S機出示與之相關的圖片,找找班上誰有“明亮的眼睛”“或“紅潤的臉”。)

  4、指導學生讀好這3個短語,學習帶“的”字的短語。(出示小練習)

 。ǎ┑难劬Γǎ┑拿紉()的臉()的頭發(fā)

  ()的小河()的小草()的花朵()的小路

  注意:讀好帶“的”字的短語,把“的”字讀得短而輕。

  5、課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導學生朗讀,并說說喜歡哪一句,感受寫法的生動。

  彎彎的眉x,也在睡覺,睡在媽媽紅潤的臉上。

  彎彎的眉x,也長在媽媽紅潤的臉上。

  明確:媽媽睡得很香,就連媽媽的眉x也“睡”得很香。第1句中“睡”字用得非常恰當,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睡夢中媽媽的安靜和媽媽的美。

 。ㄈ⿲W習“睡夢中的媽媽好溫柔”。

  1、學生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睡夢中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1)全班交流討論:好溫柔。從“她在微微地笑著,嘴巴、眼角都笑彎了”可以看出來,她在睡夢中都在想著給孩子講故事,說明媽媽愛孩子。

 。2)理解“溫柔”:讓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人來說說什么是“溫柔”。

 。3)質疑:這段中描述的并不都是看到的情景,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明確:“媽媽微微地笑著”是看到的,“好像在睡夢中,媽媽又想好了一個故事,等會兒講給我聽……”是想到的。

 。4)閱讀推測:為什么孩子看到媽媽微笑,就想到媽媽又想好了一個故事呢?(從中推測媽媽經常微笑著給孩子講故事。)

  2、回憶與交流:你見過媽媽微笑的樣子嗎?那時候,你的心情怎樣?

  (四)學習“睡夢中的媽媽好累”。

  1、學生讀第4自然段,說一說從哪里能看出睡夢中的媽媽好累。

  明確:從“呼吸那么沉”“頭發(fā)粘在微微滲出汗珠的額頭上”“小鳥在唱著歌,風兒在樹葉間散步,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可是媽媽全聽不到”可看出媽媽很累。

  2、課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導學生想象理解。

  她干了好多活兒,累了,乏了,她真該好好睡一覺。

 。1)媽媽干了好多活兒,她都會干什么活兒呢?請學生結合自己的媽媽在家里要做的事情說一說。

  (2)媽媽每天要干這么多的活兒,多么辛苦!此時的媽媽一定感覺很累、很困。當你看到媽媽累得睡著了,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心疼)請你把自己的感受融進文字中,再讀一讀這句話。

  指導:讀這一句話時,語調輕柔,不要太大聲,帶著心疼媽媽、害怕吵醒媽媽的愛意來讀。

  三、總結拓展,升華情感

  1、師生共讀課文。

  過渡:睡夢中的媽媽是那么美麗,那么溫柔,又那么勞累。隨著老師一起,再輕輕地讀一讀課文,讀給我們親愛的媽媽。

  2、(課件播放音樂《搖籃曲》)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

  3、有所發(fā)現:第2~4自然段有什么特點?(整體讀這3個自然段,教師點撥。)

 。ńY構相似,第一句話都是描寫睡夢中媽媽的樣子,其他句子都圍繞這句來寫。)

  4、出示插圖“母子午睡圖”,指導學生觀察插圖。

 。1)你特別想對圖中的孩子和媽媽說什么?

 。2)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什么?(學生自由說一說)

  四、課堂回顧,作業(yè)設計

  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內容。

  小結:學完這篇課文,大家是不是有很多話想對自己的媽媽說?是不是也想找個機會,看看媽媽睡覺的模樣?如果有機會觀察到,一定要與我們分享哦。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了媽媽的美麗、溫柔和辛勞,我們學會了通過找一些關鍵的詞句去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我們也學會了許多生動的短語,如“彎彎的眉x、紅潤的臉、烏黑的頭發(fā)”。在平時的表達中,我們多多使用一些類似的短語,會讓表達更加生動哦!當然,學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白媽媽也有累的時候,也需要我們關心,我們享受著媽媽無私的愛,也要學會去愛媽媽。

  2、課后拓展活動。

 。1)請家人幫忙,查找并閱讀《媽媽心·媽媽樹》《袋鼠寶寶小羊羔》《大棕熊的秘密》這三本書,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偉大的母愛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的道理。

 。2)為媽媽做一件事,讓她感受來自孩子的愛,如幫媽媽梳頭、洗腳,幫媽媽做家務等。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教學重點片段實錄】

  ◆讀中體會,感悟深情(教學重點)

  師:請大家讀一讀第2自然段,你能讀懂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生:我讀懂了睡夢中的媽媽很美麗,我是從“明亮的眼睛閉上了”中知道的,因為“明亮的眼睛”一定是又大、又黑、又亮的,有這樣的眼睛的媽媽一定很好看。

  師:你說得真好,抓住具體的詞語感受媽媽的美麗。誰還能像他這樣結合具體的詞語來說一說?

  生1:老師,我從“彎彎的眉x”也能看出媽媽很美麗,因為彎彎的眉x就像小月牙似的,特別好看,我也希望自己長這樣的眉x。

  生2:我從“彎彎的眉x,也在睡覺,睡在媽媽紅潤的臉上”可以看出媽媽很美麗,因為媽媽在睡覺的時候臉紅撲撲的,就像大蘋果,再加上彎彎的眉x,就更好看了。

  生3:老師,我有一個問題。課文說“彎彎的眉x,也在睡覺,睡在媽媽紅潤的臉上”,眉x都是長在臉上的,可這里為什么說睡在臉上呢?

  師:是啊,眉x怎么能睡在臉上呢?我們都來讀一讀,想一想,是“彎彎的眉x,也在睡覺,長在媽媽紅潤的臉上”好,還是“彎彎的眉x,也在睡覺,睡在媽媽紅潤的臉上”好呢?

  生1:“睡”字好。因為媽媽睡了,眉x肯定也不動了,就像睡著了似的,要是“長”,那眉x還可以動呢!

  生2:老師,我也認為“睡”好。媽媽睡了,媽媽臉上的眉x也睡了,說明媽媽太累了,累得想睡覺。

  師:這兩個小老師講得多好,都能體會字里飽含的感情。媽媽睡了,眉x也睡了,作者用詞多準確啊!

  師:睡夢中的媽媽多么美麗呀!我們應該怎樣讀呢?

  生1:輕輕地讀,聲音大了會把媽媽吵醒!

  生2:美美地讀,因為睡夢中的媽媽很美麗。

  生3:我們都喜歡自己的媽媽,作者也一定喜歡自己的媽媽,所以要讀出對媽媽的愛!

  師:我們就輕輕地、美美地讀這一段,把我們對媽媽的愛讀出來吧!

  賞析: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以學生自讀自悟為起點,針對“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這一中心展開品讀交流,并隨時關注學生的交流,在點評中予以方法指導——抓住具體詞語來分析。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不是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在品中議、在議中辨析,這種建立在親身經歷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是真切而深刻的。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自然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當學生積極交流的時候,教師就成了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小組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思考結果時,教師又成了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

  【教學反思】

  本文語言質樸流暢,給人親切熱情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想象理解、詞句體驗等來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是在范讀中浸潤情感。在舒緩輕柔的《搖籃曲》中,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下,學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關注、向往、投入。二是在想象中豐富情感。媽媽為什么睡著了?因為她很累。這時我緊緊抓住“干了好多活兒”進行生活拓展:媽媽在一天里可能干哪些活兒?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當他們想到媽媽要做飯、洗衣、送自己上學、上班、收拾屋子、照顧老人……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心疼媽媽、愛媽媽的情感。當這種情感被誘發(fā)出來的時候,學生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三是在實踐中升華情感。無論是第一課時的“觀察自己的媽媽睡覺時的樣子”,還是第二課時的“推薦閱讀”,這兩項作業(yè)都是在引導學生跳出文本,將文本中體會到的情感移至生活。如果學生能在生活中讀懂媽媽的愛,并隨時關愛媽媽,那么我們的教學目標就真正實現了。

分蘋果教案5

  活動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歸納概括10的組成,加深認識加減法間的聯系,初步掌握10的第一、二組加減法。

  2.提高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及善于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3.能積極探索新知,在活動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體會加減法的含義,直接快速地湊10。

  活動準備:

  1.人手雪花片10個人手這樣表格若干。

  2.10個蘋果卡片,10級臺階圖,小狗、骨頭卡片,喜羊羊手偶。

  活動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師:孩子們,你們看今天誰來了?(出示手偶)大家猜一猜喜羊羊給我們帶什么來了?(從桌下拿出一盤蘋果)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喜羊羊一共帶來了多少個蘋果。(將盤里的蘋果一個一個地擺在桌上)生:10個。

 。▽10個蘋果卡片橫排擺在黑板上)10個蘋果我們就用10來表示。(板書:10)師:現在喜羊羊想把這10個蘋果分成兩堆,可是又不知道怎樣分。孩子們你們能幫喜羊羊分一分嗎?

  師:喜羊羊說,今天誰分得好,她就把蘋果獎勵給他。

 。ǘ┨骄啃轮w驗發(fā)現1.動手操作培養(yǎng)幼兒數感。

  (1)分一分師:現在請你們聽清老師的要求,請每位幼兒把桌子右上角的10個雪花片放到桌子中間。

  生:(放雪花片)師:我們用這10個雪花片代替10個蘋果,分一分?凑l分得又快又好,開始。

  (在幼兒動手的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貼10個蘋果卡片)(2)說一說師:請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把10分成了幾和幾。

  2.幼兒匯報后整理湊10法師:現在我要請最勇敢的'孩子,把他的分法展示給大家看。其他小朋友請仔細觀察他是如何分的,方法和你一樣嗎?(抽1位幼兒上臺分蘋果)師:XX把10分成了1和9,小朋友們你們同意嗎。

  師:老師也同意他的分法,笑笑的蘋果獎勵給你。

  師:(指圖形)從左往右看10可以分成1和9,從右往左看10還可以分成9和1,它們是一對好朋友,我們記的時候就可以這樣來記,(填表格1、9)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9和1。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記一記吧。

  生: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9和1。

  師:現在又聽老師要求,請把這10個雪花片放在一起。

  師:請你們動動腦筋,剛才我們已經把10分成了1和9,接著我們又可以怎樣來分呢?分好后,把你的分法小聲的告訴同桌的小朋友,開始。

  (生動手分,教師在黑板上貼10個蘋果卡片)。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我把10分成了2和8。

  師(分蘋果,中間用一條虛線分開)師:從左看10分成了2和8,從右看10還分成了8和2,它們也是一對好朋友。(填表格2、8)我們一起來記一記吧。

  生: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8和2。

  師:請你們又把這10個雪花片放在一起。想一想接著我們又可以怎樣分呢?分好后,把你的分法小聲地告訴同桌的小朋友,開始。

 。ㄉ鷦邮址郑處熢诤诎迳腺N10個蘋果卡片)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又找到了哪兩個好朋友?

  (帶著幼兒把剩下的幾種分法一起分完,把表格完成。)師:你們真能干,幫喜羊羊把10個蘋果分成了兩堆,并且有這么多種分法,F在我們一起來記一記你們的分法吧。

 。ㄈ┱硭闶。

  師:剛才大家?guī)拖惭蜓蚍痔O果,她夸你們真聰明,F在,喜羊羊還有一個問題要考考大家,請你們把剛才分蘋果的這幾種分法用加減法算式表示出來,我們看誰最能干。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種分法,左邊有1個蘋果,右邊有9個蘋果,可以怎樣來列加減法算式呢?

  生:(1)1+9=10師:為什么這樣列式呢?你能看著圖告訴我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嗎?

  生(1):左邊有1個蘋果,右邊有9個蘋果,合起來就是10個蘋果。

  師:誰再來列另一個加法算式?

  生(2):9+1=10師:為什么這樣列式呢?你能看著圖告訴我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嗎?

  生(2):左邊有9個蘋果,右邊有1個蘋果,合起來就是10個蘋果。

  師:誰來列一個減法算式?

  生(3)10-1=9師:為什么這樣列式呢?你能看著圖告訴我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嗎?

  生(3):一共有10個蘋果,去掉1個蘋果,還剩下9個蘋果?

  師:誰再來列一個減法算式?

  生(4)10-9=1師:為什么這樣列式呢?你能看著圖告訴我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嗎?

  生(3):一共有10個蘋果,去掉9個蘋果,還剩下1個蘋果?

  師:為了你們能更準確的計算10的加減法,我們還可以通過找好朋友的方法來計算。我們一起來算一算吧。

  (師指表格,學生算)(四)應用拓展,寓學于嬉1.口算師:你們會了嗎?好,老師來考考大家,F在,請大家看老師的卡片,很快的口算出答案,比一比誰算的最快最好。

  (教師出示卡片,學生開火車口算)2.小狗搶骨頭師:(把臺階圖貼上黑板)小朋友們今天的表現真好,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嗎?

  師:有一天機靈狗餓了,到處找東西吃。突然他看到臺階上有一只大老鼠抱著一根骨頭,(出示老鼠),于是,它就想去搶這根骨頭吃。小朋友們,我們來幫小狗搶骨頭,好不好?

  師:我們一起先來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級臺階。

 。▽W生數,教師在臺階上標數字)師:現在老師幫小狗爬上第一級臺階,(將小狗放在第一級臺階上)一共有10級臺階,小狗爬到了第1級臺階,它還要爬多少級臺階才能拿到骨頭呢?

  生:9。

  師:怎樣列算式呢?

  生:10-1=9(教師在第一級臺階上板書算式10-1=9)師:小狗接著爬上第2級臺階,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呢?

 。ǔ橛變禾釂柌⒘惺交卮,教師在臺階上板書減法算式,繼續(xù)把臺階爬完。)3.做練習。

分蘋果教案6

  〖教學目標〗

  1. 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會除法豎式的實際含義,掌握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和試商方法,能正確計算有余數的除法。

  2.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能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4.掌握表內除法計算(包括豎式計算和試商)的基礎上,安排有余數的.除法。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可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數及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同時又可以鞏固表內除法計算,還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部分學生以前就接觸過除法豎式,但是對于豎式的含義、書寫格式及應用還并不明確。教學時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分成一課時或兩課時完成。我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除法豎式和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安排在一課時內進行教學。法打下基礎。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20個蘋果

  師:要把這些蘋果放在4個盤子里面,你可以怎樣分?

  (揭示課題:“分蘋果”并板書)

  師:如果把這些蘋果平均放在這些盤子里,你準備怎樣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的分法主要有:一盤放4個、一盤放5個、一盤放2個、一盤放一個。個別學生說每盤放2個,其他同學都說出了這樣分的不合理性。學生還提出如果是每3個放一盤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2個放一盤就會出現剩余,每4個放一盤則不夠。)

  師:如果把這些蘋果平均放在這些盤子里,你準備怎樣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

  (二)合作學習

  1. 活動一:每盤放2個蘋果,12個可以放幾盤

  小組內交流

  集中交流(說出結果并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生1:通過乘法口訣“二六十二”得出結論,可以放6盤。

  生2:2+2+2+2+2+2=12,可以放6盤。

  生3:12-2-2-2-2-2-2=0,可以放6盤。

  生4:12÷2=6,可以放6盤。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及有疑問的地方。

  2.活動二:每盤放3個蘋果,12個可以放幾盤?

  請學生用12個圓片擺一擺。同桌交流。

  (學生小結:略)

  師:觀察擺的結果,你發(fā)現了什么?

  (如果學生有困難,提示學生觀察總數、分的份數、每份數。)

  發(fā)現分的每份同樣多。

  (3)試一試 書34頁1題(學生可用學具擺)

  在班上交流

  (三)鞏固練習,

  1. 35頁2、3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在班內交流。)

  2.思考題

  (“練一練”的第1題完成后同桌兩人互相檢查,并選一道喜歡的題目互相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的平均分,通 過操作,使學生發(fā)現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 現象。知道學習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 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義。

  1. 引導學生體驗除法分 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1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2種解決這一問題的 方法。在此基礎上,我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 分的兩種情況。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對除法有明確的認識,其實也是培養(yǎng)質疑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讓學生分,積累經驗。

分蘋果教案7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的理解兩數之間的多大小。

  2、更進一步得理解數數。

  3、發(fā)展目測力、判斷力。

  4、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注意:在數物時的手不要遮住圖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時有一定長度的東西來帶領幼兒按物數數。

  二、活動準備:

  1、一張圖,上有20個蘋果、15個梨、10個香蕉,按每排5個用排列法排列

  2、卡紙做的獎品彩色小蘋果、香蕉、梨圖案小勛章數個。

  三、活動過程:

  教師:小朋友們好,你們喜歡吃水果嗎?

  教:那你們喜歡什么水果呢?

  教:那么多,,那天水果王國給我送來了幾個勛章圖案,他們說你們好聰明,是個肯動腦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給你們(拿出水果勛章)你們看好看嗎?幼:好看。

  教:想要嗎?

  教:那好。(拿出圖)你們看這上面有什么呀?

  教:對了,我們來看看他們有多少個,我們一起來數好嗎?

  幼:(1、2、3、4、5、6、...)

  教:小朋友有多少蘋果個呀?誰來回答。

  教:恩,對了,你回答的很好,給你一個蘋果圖案小勛章。

  (一樣的'依次的和幼兒再數一數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數出了香蕉15個梨10個,香蕉和蘋果誰多一點呀?

  幼兒:蘋果比香蕉多一點。(教師在黑板上寫上蘋果多一點,再在蘋果和香蕉的下面對應的寫上個數的數字)

  教師:對了,那蘋果20個,香蕉15個,那么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

  朋友們跟著我說:20比15多,20比15大,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

  (再依次說蘋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關系)

  結束語;小朋友你們回家后再數一數別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誰比誰多,誰的數量大)

  四、教案反思: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在教學的開始,我借助小猴為“分蘋果”發(fā)愁的畫面引入教學,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北菊n讓學生動手分,自主觀察,列出合適的算式。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注重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學生對游戲極大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既強化10以內的加減法,又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同時激發(fā)了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例如,通過師生、生生的伸手游戲,學生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每張小臉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分蘋果教案8

  教學目標:

  1、借助分物活動,回顧并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感受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除法豎式,掌握其書寫形式,了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3、提高學生分析觀察、推理、判斷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體會除法的意義,學會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教學教具:

  課件。

  學生學具:

  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淘氣和笑笑正在分蘋果,他們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去幫幫他們,好嗎?(大屏幕出示主題圖)觀看主題圖,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提問題。

  二、學習新課,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獨立思考解決。 18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你會算嗎?

  2、算一算、議一議。小組合作。在小組內討論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小組匯報

  A組、利用數數的方法,一盤:6個,兩盤:12個,三盤:18個。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圓片擺一擺,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擺小圓片的過程。(直觀展示給學生。)

  B組、利用減法的方法:18-6-6-6=0

  C組、利用乘法口訣:三六十八

  D組、利用除法豎式的`方法

  4、小組派兩名同學,到黑板,一名演示豎式計算過程,一名講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結合學生板書,教師補充,強調豎式的書寫順序:先寫除號,再寫被除數,最后在左側寫除數,商要和被除數的各位對齊。強調除法豎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說一說除法豎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學練習說一說。

  7、試一試:進一步熟練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師強調書寫豎式的順序,完成第2頁填一填,說一說

  182= 639=

  三、學中做

  1、元宵節(jié)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過節(jié),他們分別帶來了很多好東西,我們去幫他們分一分吧。完成第3頁練一練第一題

  學生練習在小組內說一說除法各部分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幾?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錯題解析

  四、質疑

  同學們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五、課堂檢測

  84= 648= 819=

  集體訂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揚。

  六、總結本課

  同學們,在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 書 設 計:

  分蘋果

  186=3(盤)

  豎式

  先寫除號,再寫被除數,最后寫除數,商和被除數個位對齊

  教學反思:

  1、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18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并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試商方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不足:這節(jié)課上得不夠生動、活潑。

分蘋果教案9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的理解兩數之間的多大小。

  2、更進一步得理解數數。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注意:

  在數物時的手不要遮住圖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時有一定長度的東西來帶領幼兒按物數數。

  活動準備:

  1、一張圖,上有20個蘋果、15個梨、10個香蕉,按每排5個用排列法排列。

  2、卡紙做的獎品彩色小蘋果、香蕉、梨圖案小勛章數個。

  活動過程:

  教師:小朋友們好,你們喜歡吃水果嗎?

  幼兒;喜歡。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蘋果、香蕉、杏、還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國給我送來了

  幾個勛章圖案,他們說你們好聰明,是個肯動腦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給你們(拿出水果勛章)你們看好看嗎?

  幼:好看。

  教:想要嗎?

  幼:想。

  教:那好。(拿出圖)你們看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蘋果……

  教:對了,我們來看看他們有多少個,我們一起來數好嗎?

  幼:好。

 。1、2、3、4、5、6、…)

  教;哦蘋果有20個,小朋友蘋果有多少個呀?誰來回答。舉手回答,不舉手我不讓回答,如果不舉手,你也說我也說,那水果圖案小勛章給誰呢?所以回答問題要把手舉好老師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歡你們了,不給你們圖案小勛章了喲(好,XX你來吧)

  XX幼:20個。

  教:恩對了,來,你回答的很好,給你一個蘋果圖案小勛章。

  (一樣的依次的和幼兒再數一數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數出了香蕉15個梨10個,香蕉和蘋果誰多一點呀?

  幼兒:蘋果比香蕉多一點。(教師在黑板上寫上蘋果多一點,再在蘋果和香蕉的下面對應的寫上個數的數字)

  教師:對了,那蘋果20個,香蕉15個,那么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們跟著我說:20比15多,20比15大,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

  (再依次說蘋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關系)

  結束語:小朋友你們回家后再數一數別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誰比誰多,誰的.數量大)

  活動反思: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發(fā)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現象,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fā)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余數的含義。

  1、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余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并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余數除法,發(fā)現可以放3盤,還余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xù)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認識有余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不斷發(fā)現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yǎng)質疑、批判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分蘋果教案10

  目標:

  1、借助分物活動,回顧并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分物活動,認識除法豎式,掌握其書寫形式,了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及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2、結合分物活動,認識除法豎式,掌握其書寫形式,了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

  課前準備:

  掛圖、每人20個圓片或者小棒。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顯示18個蘋果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每盤放6個蘋果,18個可以放幾盤?

  二、探索新知

  1、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1)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

 。2)接著進行全班集體交流。學生可能有很多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如:

  a、通過乘法口訣“三六十八”得出結論:可以放3盤;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盤。

 。3)同桌同學合作用18個圓片擺一擺,驗證推算結果是否正確,教師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學生擺放的圓片圖,進一步進行驗證、交流。

  2、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

  教師指出:18÷6=3也可以用豎式計算。

  討論:結合剛才分蘋果的.情況在小組內討論豎式中的各個數表示什么。指名學生回答,根據學生口答板書:

  三、嘗試:

  第2頁 “填一填,說一說”兩道小題。

  學生獨立練習完畢,指名學生板書,進行集體訂正。

  四、總結:

  本節(jié)課學習了除法豎式,除法豎式的寫法不同于加法和減法,我們在書寫時格式一定要規(guī)范,數位對齊,并且要知道每一步的意思。

  作業(yè)設計:P3頁練一練。

分蘋果教案11

  教學內容:分蘋果

  教學目的:

  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等分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學生能夠進一步體會等分的含義。

  教具:情景圖和分蘋果圖

  教學方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分蘋果。

  先幫助學生看懂圖意,明確兩次分蘋果的要求。進一步組織討論和實際操作。如,把蘋果放在兩個盤子里,每個盤子里放4個蘋果,可以放幾個盤子等。

  二、試一試。

  1、第一題。

  讓學生用小棒或圓片進行操作,把結果填再方格內。

  三、鞏固練習。

  1、第二題、第三題。

  可以圈一圈,或用學具擺一擺,把結果填再方格內。

  2、第四題。

  讓學生用學具具體擺一擺,探索不同的排法。教師可以按照圖中的提示組織“同伴對說”的游戲。

  板書設計:

  分蘋果

  情景圖 分蘋果圖

  把15個蘋果分到4個盤里,平均每個盤子放( ) 個;

  如果每個盤子放2個,可以放( )個。

分蘋果教案12

  〖教學目標

  1.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2.通過實際操作,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的書寫格式,并體會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教材分析

  分蘋果是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是這一冊的開篇。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安排了第一次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介紹用豎式計算除法的方法。接著,教材又安排了第二次分蘋果活動,通過操作使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還有余數的情況,認識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抽象出有余數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并和操作過程聯系起來,以使學生了解每一步的含義,并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驗算。

  教材隨后安排了試一試及練一練,進一步使學生體會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進一步鞏固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直屬機關小學,硬件設備好,每個班級都有計算機和投影機,屬于實驗區(qū)的實驗校,并在20xx年就開始使用新教材。學校地處商業(yè)區(qū),流動人口比較多。

  學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有很大差異。從這兩年的新教材實施中可以看出,學生成為新課程的受益者,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能夠大膽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極少幾個孩子,因為生活體驗少、個性較強,不主動與人合作,缺乏探究和發(fā)現問題的勇氣和信心。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學具中的蘋果卡片。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經驗,建構數學模型

  (出示課件)小熊家里來客人了,好客的小熊拿出了20個蘋果來招待小伙伴們,每人分到了5個蘋果。但小熊忘記了究竟來了幾位客人,你能幫幫他嗎?(學生獨立思考,調動原有經驗,提出解決辦法。)

  下面是學生可能的方法:

  1. 四五二十,分給了4人;

  2.5+5+5+5=20(個),分給了4人;

  3.20-5-5-5-5=0(個),分給了4人;

  4.204=5(個),分給了4人;

  5.205=4(人),分給了4人;

  6.205=4也可以用豎式來計算。

  4

  _____

  5) 20

  20

  __

  這一步可由教師介紹,也可由已經掌握的同學來介紹,注意說清各部分的意義,并結合分蘋果的實際操作來說一說。

  (二)實踐應用

  1. 學生獨立完成書上第2頁試一試。

  2.小組交流各自算法,并說一說算式中各部分的意義。

  (這里需要強調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數里的個位對齊,剩下的0也要和個位對齊。)

  (三)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如果小熊家今天來了6位客人,(再次演示課件)應該怎么樣平均分呢?

  2.用你手中的學具來分一分,可以小組合作。

  3.小組匯報。(我們組給每個客人分了3個蘋果,還剩下2個。)

  4.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物品平均分之后有余數的'情況,誰能給大家舉個例子?(可以找兩個同學說一說)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怎么來解決呢?(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解決)

  5.那么我們能不能知道有余數除法的豎式怎么寫呢?(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寫一寫,然后小組之內交流。)

  6.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有余數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每一步的意義是什么?(在這里要介紹余數和商的位置。)

  7.有了這樣的書寫格式,我們怎么樣來驗算剛才的計算結果呢?

  (每人分3個,6人共分到了18個,再加上剩下的2個,正好是20個,算對了。)

  (四)積極思考,探究規(guī)律

  (出示課件中淘氣和笑笑的故事,讓每個學生自己先想一想故事中有了什么矛盾。)

  1. 在小組內說一說這個故事,為什么淘氣錯了、笑笑對了?

  2.你發(fā)現了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

  3.計算第3頁試一試中(2),你發(fā)現了什么?每道題的余數和除數,有什么關系?(注意檢查學生的書寫格式。)

  (五)回顧小結,贊美激勵

  這節(jié)課快要結束了,同學們說一說你們的收獲吧。

  老師認為你們表現得真不錯,大家都積極地幫助小熊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一天,當我們能和動物真正和平相處時,相信小熊也會走到我們的身邊,和我們成為好朋友,F在和小熊說再見吧。(大屏幕演示小熊告別的畫面)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本節(jié)課力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發(fā)現和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教師介紹了除法豎式之后,讓他們去探究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寫法,當他們在嘗試之后,經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在他們的內心真正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課堂氣氛一直非;钴S,學生始終在學習的情境中思考、討論。特別是對淘氣和笑笑的矛盾,表現得特別的興奮,因為他們在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之后,能夠找到淘氣的錯誤之處。在討論過程中,他們發(fā)現余數不能比除數大,并且為自己的發(fā)現而驕傲。

  〖案例點評

  課堂教學時間是短暫而有限的,教師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充分發(fā)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

  這節(jié)課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創(chuàng)設了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對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20個蘋果,每人分5個,來了幾位客人?有一個學生就提出猜測的方法:7個行不行?6個行不行?5個行不行?4個呢?猜測的結果是,4個可以!尊重學生的想法,既保護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全班學生初步體驗除法中的試商。

  另外,我認為本節(jié)課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促進者。在整節(jié)課中,教師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想,隨時掌握學生的情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自己去操作、思考、探究、發(fā)現。

分蘋果教案1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的理解兩數之間的多大小。

  2、更進一步得理解數數。

  注意:在數物時的手不要遮住圖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時有一定長度的東西來帶領幼兒按物數數。

  活動準備:

  1、一張圖,上有20個蘋果 、15個梨 、10個香蕉,按每排5個用排列法排列

  2、卡紙做的獎品彩色小蘋果、香蕉、梨圖案小勛章數個。

  活動過程:

  教師:小朋友們好,你們喜歡吃水果嗎?

  幼兒;喜歡。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蘋果、香蕉、杏、還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國給我送來了

  幾個勛章圖案,他們說你們好聰明,是個肯動腦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給你們 (拿出水果勛

  章)你們看好看嗎?

  幼:好看。

  教:想要嗎?

  幼:想。

  教:那好。(拿出圖)你們看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蘋果.....

  教:對了,我們來看看他們有多少個,我們一起來數好嗎?

  幼:好。

  (1、2、3、4、5、6、...)

  教;哦 蘋果有20個,小朋友蘋果有多少個呀?誰來回答。舉手回答,不舉手我不讓回答,如果不舉手,

  你也說我也說,那 水果圖案小勛章給誰呢?所以回答問題要把手舉好老師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

  朋友 不喜歡你們了,不給你們圖案小勛章了喲(好,XX你來吧)

  XX幼:20個。

  教:恩對了,來,你回答的很好,給你一個蘋果圖案小勛章。

  (一樣的依次的和幼兒再數一數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數出了香蕉15個梨10個,香蕉和蘋果誰多一 點呀?

  幼兒:蘋果比香蕉多一點。(教師在黑板上寫上蘋果多一點,再在蘋果和香蕉的下面對應的寫上個數的數字)

  教師:對了,那蘋果20個,香蕉15個,那么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

  朋友們跟著我說:20比15多,20比15大,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

  (再依次說蘋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關系)

  結束語;小朋友你們回家后再數一數別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誰比誰多,誰的數量大)

  大班數學教案:分蘋果課后反思: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在教學的開始,我借助小猴為“分蘋果”發(fā)愁的畫面引入教學,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北菊n讓學生動手分,自主觀察,列出合適的算式。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

  3.注重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學生對游戲極大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既強化10以內的加減法,又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同時激發(fā)了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例如,通過師生、生生的伸手游戲,學生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每張小臉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分蘋果教案14

  教學內容:

  分蘋果P40

  教學要求:

  1、學會有關10的加減法,初步理解得數是10的加法和減法,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有關10的`加減法。

  教學準備:

  小圓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分蘋果

  1、用小圓片代替蘋果,動手分一分,并說出相應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組交流。

  2、分組發(fā)言,整理板書

  在發(fā)言過程中,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說。

  3、完成書上10的組成練習。

  二、練一練

 。、哪兩盤合起來是10個?連一連

  先指導讀懂題意,再連一連,生獨立完成,同桌檢查。

 。病⒖谒。生獨立練習。

 。、爬臺階。

  (1)出示小狗爬臺階的圖,談話引入。

  (2)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小老鼠用一根骨頭引小狗上樓去,總共有幾級臺階,小狗爬到了第2級,還有幾級?......

  (3)移動小狗的位置,它現在又爬到了第幾級,還有幾級?......

  9、說一說,填一填。

 。1)先讓學生獨立填寫表格。

  (2)把算式與圖結合起來說一說。如10-8=2表示有10條魚小貓釣上8條,河里剩2條,也可以表示河里還有8條魚釣上來2條魚。

  三、數學游戲

  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完成。

分蘋果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精心設計活動,讓學生獨立與合作相結合,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掌握10的加減法.

  2,發(fā)展學生的數感,讓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

  3,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使命交流意識和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展開教學.

  師:秋天到了,笑笑家的.蘋果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蘋果.今天,笑笑提著籃子摘了10個下來,孩子們你們能幫笑笑把蘋果分成兩堆嗎 (出示10個蘋果)

  2,分蘋果.

  生1:有兩堆蘋果,一堆9個,另一堆1個,(板書10 )

  師: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呢

  生2:一共有多少個

  生3:列式為9+1=10.

  生4:還可以列式1+9=10.

  生5,一共有10蘋果,左邊有9個蘋果,右邊有幾個蘋果

  生6:可以列式為10-9=1.

  生7:一共有10個蘋果,右邊有1個蘋果,左邊有幾個蘋果

  生8:可以列式為10-1=9.

  3,小組合作探究,列出算式.

  用小棒代替蘋果,四人小組合作分蘋果,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問題提得好.師巡視指導.

  4,匯報交流.

  板書 10

  一組孩子提出分成10和0,教師相機作引導,指出,只要能作出合理解釋,就是正確的.

  二,引入游戲,鞏固練習.

  1,游戲:"出數游戲"評出合作最好的小組.

  2,游戲.

  3,出示卡片 兩個合作,一人遮幾個,問另人,我遮住了幾個

  三,小結.

【分蘋果教案】相關文章:

分蘋果教案01-17

《分蘋果》教案08-27

《分蘋果》教學反思04-08

《分蘋果》教學設計04-17

《分蘋果》教學設計15篇04-17

《蘋果》教案03-02

《蘋果豐收》教案02-26

摘蘋果教案02-22

《大蘋果》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