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計劃3篇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我們又將奔赴下一階段的教學,不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以期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學計劃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學計劃 篇1
1、本學期要抓好實驗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江蘇教育網”中的教材教法培訓資料,對教師進行教材教法培訓。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仍將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科學教師的培訓。以各種形式,靈活、有效、充分發(fā)揮科學課程改革進程中的亮點與精華,向全鎮(zhèn)科學教師展示一些精品課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強與溧陽市教研室的'聯系,積極爭取各種培訓的機會。
科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huán)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
《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fā)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huán)境的關系。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tài)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通過生態(tài)瓶的制作、觀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后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fā)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并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制作一個小車。
教學重點:
1、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2、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3、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
4、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5、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6、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7、交流實驗設計方案和按計劃進行實驗操作。
8、用實驗檢驗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從地形圖中發(fā)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點,知道并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2、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表的地形地貌。
3、實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學、合理。
4、整理分析對比實驗獲得的數據,分析結果。
5、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6、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二、教學目標要求:
知識與能力:
1、“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讓學生對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為產生深厚興趣,學習用簡單的控制實驗獲取事實的方法,用圖畫和文字記錄動植物特征的方法,體驗在實驗過程中詳細記錄收集數據的必要性,經歷進行簡單實驗設計的過程并運用收集到的數據和資料進行交流和探討。
2、“在陽光下”單元,圍繞著太陽與地球、太陽與人的關系展開研究,引領學生“將太陽作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熱的提供者)”來認識,來開展活動。
3、“材料”單元,從方法上指導學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征,讓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具體要求來選擇合適的材料,利用材料、創(chuàng)造材料。
4、“健康生活”單元,讓學生關注健康,學習有關身心健康的科學知識,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的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過程與方法:
1、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2、利用簡易的日影觀測儀,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并收集相關的數據,根據觀察數據,發(fā)現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guī)律。
3、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4、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歷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2、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guī)律的,在實驗觀察中養(yǎng)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3、培養(yǎng)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4、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五年級二班共有53人,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yǎng)得到相當的培養(yǎng),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yōu)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tài)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態(tài)勢一般。
四、教學進度安排表:
五、教學內容檢測與評價:
1、要綜合關注學生科學概念的建立、過程與方法的習得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
2、依據學生的記錄單,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信息的水平和態(tài)度。
3、評價學生堅持長期觀察活動的情況,如觀察種子萌發(fā)活動中的表現。
4、評價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的表現。
5、與家庭生活保持聯系,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所學知識經驗的應用。 六、綜合實踐活動安排:
1、搜集信息、 現場考察、自然狀態(tài)下的觀察。 2、做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 3、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yǎng)。 4、科學游戲、參觀訪問、競賽。
5、科學欣賞、社區(qū)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6、角色扮演、科學幻想信息發(fā)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七、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9、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10、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11、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獲。
12、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浙教版科學教學計劃五: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示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為更好的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我對本冊教材、班級學生情況等方面作了細致地學習或分析,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今年我任教的是五年級1個班,每周2節(jié)課。五年級學生應該已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再加上兒童與生俱來的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肯定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huán)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復習檢測約8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40課時。
《生物與環(huán)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fā)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huán)境的關系。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通過對生態(tài)瓶的制作、觀察,探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后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fā)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并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制作一個小車。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yǎng)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fā)生的原因、變化及規(guī)律。
3、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力做一名稱職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盡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獲。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科學教學計劃 篇3
一、建立機構,明確職責,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學校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和實驗教學工作領導小組。
2、強化實驗教學日常管理
(1)學校按要求制訂實驗室主管領導職責,實驗員職責,科任教師職責,學生實驗守則,職責分明,責任到人。
(2)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嚴格執(zhí)行儀器設備借用,領用,損失賠償制度。
(3)實驗室在借用、領用、儀器、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時必須進行填寫登記,手續(xù)要完備。
(4)建立完整的管理帳冊,資料檔案,定冊清查帳、物、卡,每學期末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盤點。
(5)各種儀器、設備的存放要根據其性能和學科特點,科學分類擺放,并加強防護工作。
(6)圖書室、閱覽室面向學生開放,開設閱覽課。堅持定期補充新書,不斷提高圖書使用率。
(7)加強對計算機教學的`管理,配備專職教師,加強學生上機操作,實踐并每期考核一次,檢查學生情況。
二、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基礎建設。
1、加大對學校教育技術裝備及實驗基礎建設,保障有可靠的安全設施和良好的通風條件。
2、實驗經費要?顚S,建立實驗經費專帳,保證教學的政黨開展。
三、規(guī)范實驗教學行為,開展實驗教學研究。
1、實驗教學要實行實驗計劃、實驗申報、實驗備課、實驗報告“四對口”。
(1)實驗計劃:每期次,各實驗科目任課教師要制訂詳細的演示,分組實驗計劃。
(2)科任教師的每次演示,分組實驗都要實行申報制度,認真填寫實驗中報單,并與計劃、備課一一對應。
(3)科任教師的每次演示,分組實驗都要備課,備課的內容要有課型、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器材清單、裝配示意圖和實驗步驟,課后有實驗情況記載和實驗效果分析。
(4)每次分組實驗學生都要完成實驗報告,每次實驗報告都要批改,有時間記載。
2、實驗教學過程要規(guī)范。
每一次演示,分組實驗教學目的要明確,實驗之前要與實驗員一道預做實驗,實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雙邊活動,弄懂實驗原理,分析實驗數據,掌握實驗操作要領,鼓勵學生勇于實踐、積極探索。
3、大力開展實驗教學研究。
驗的領導每期原課不少于5節(jié),并有聽課記錄,課后及時與教師和實驗員交換意見,提出改進措施。
(2)學校每期舉行一次演示,分組實驗教學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
(3)學校每期組織一次學生實驗操作考查。
(4)每學期舉行一次實驗教學專題研究活動。
4、各類實驗開出率要達標。
演示實驗,分組實驗開出率要到100%,演示實驗成功率達到95%以上,分組實驗成功率達到100%。每次分組實驗開出的組數要達到開組數的98%以上。
四、建立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和實驗教學工作獎懲機制。
1、學校對實驗教學、裝備管理工作按工作職責實驗實行評估,計入個人工作量和工作業(yè)績,實驗員和管理人員在評優(yōu)、晉級等方面享受教師同等待遇。
2、在學生中開展一次小發(fā)明、小制作、小論文評選活動,對優(yōu)秀者給予通報表彰和獎勵,并報送上級參評,對指導教師進行獎勵。
3、開展自制教具、實驗論文和實驗優(yōu)質課評比,擇估選送市、地參評,獲獎者按標準進行獎勵。
4、教導處對教師開展實驗教學情況納入教師檢查范圍,并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獎懲。
【科學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科學教學計劃10-08
科學教學計劃09-01
科學的教學計劃02-13
蘇教版科學教學計劃01-30
科學教學計劃(薦)07-06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0-06
科學的教學計劃(精選7篇)10-08
小班上科學的教學計劃07-16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09-11
科學教學計劃15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