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按內(nèi)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古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diào)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過于注重結(jié)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fā)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那么再和《憶江南》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感受會大不相同。不過,讓學生直接去比較異同,對五年級剛接觸詞的學生來說,太理性化,難度也大了。不如換個問法:白居易和張志和筆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幅呢?這樣從學生的情感出發(fā),觸及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詞的初步鑒賞能力。
其實,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開發(fā)重組,豐富了課程內(nèi)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jīng)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我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2
學習吟誦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即使不能說是錯誤的,也是偏離的。今天教《古詩詞三首》,我按照我學習后的正確方法來教的。
第九冊《古詩詞三首》包括了兩首詩一首詞,分別是《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秋思》上學期我們吟誦背過,不在課堂上講,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思”讀第四聲,因為古詩中,名詞的“思”是念去聲的!熬┛诠现抟凰g”的“間”念第一聲,這個字是押韻的,押鄰韻。如果不押韻,詩意就斷了。(晉如老師的話)
這一課,先講詞。因為詞的知識,學生以前是不懂的,因為以前的我也不懂。我首先讓學生對“詩詞曲”有個明確的認識: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根據(jù)朝代來區(qū)別的;寫詩、填詞、制曲,這是根據(jù)寫作方式來分的。為什么是填詞?因為每個詞調(diào)都是“調(diào)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嚴格的要求,不是亂寫的',是“填”進去的,就像填空題一樣,所以叫“填詞”。
那么,“長相思”是怎么樣一個詞牌?是雙調(diào)(有上下片),8句,36字。各三平韻1疊韻。跟上學期學的“憶江南”詞牌是不同的,“憶江南”是單調(diào),5句,27字,3平韻1疊韻。這個非常好理解,所謂雙調(diào),就是有兩個段落,名為“片”。課本的標調(diào)是依據(jù)字面意思的,體現(xiàn)不出詞的押韻,其實在詞里,標點的更大作用是標示韻腳。所以我教學生全部改正過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在詞里,標點符號體現(xiàn)是韻腳標示。凡是押韻處標“!碧,不押韻處標“,”號,逗處標“、”號,除此外沒有其他的標點符號。所以懂詞的人,一看這個標點就明白了。
“程、行、燈、更、成、聲”是韻字,屬于《詞林正韻》(《詞韻簡編》)里的“十一部”。《詞林正韻》(《詞韻簡編》)是所有填詞的人填詞所依據(jù)的韻書。
了解了這首詞牌的特點之后,我們就開始吟誦這首《長相思》,是徐建順老師的調(diào)子。在吟誦的過程中體會情感,幾遍之后,大部分孩子都會吟了,會背誦的孩子也有不少了。
學完詞之后,再學詩。拿到一首詩怎么去讀?首先要分析詩體!恫创现蕖肥且皇灼呓^,也就是近體詩。近體詩必須是嚴格按照平仄和押韻要求的。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3
明白了詩體之后,我就讓孩子們標平仄。像黃海韻、張嘉文這些預習比較自覺的孩子來說,他們在預習的時候已經(jīng)標好平仄了。我讓黃海韻上黑板來寫平仄,她只錯了一個地方“隔”標成平聲了,這是受普通話的影響的,其實“隔”是入聲字,所以是“仄聲”。如果是標平聲的話,就違反了平仄的原則了。整首詩的'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很重要,這關乎這首詩是怎么去讀的:平長仄短。我們首先是誦,也就是按照平仄的原則去讀——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即使不會吟,也要懂誦。不懂的人,按照以往的“2221”或“223”節(jié)奏了,其實這一對比,就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會誦了,吟就水到渠成了。應該說,會誦,“礦泉水調(diào)”都會吟的。為了更準確表達詩意,創(chuàng)特色的吟誦調(diào),那是更好的要求了。
越來越感覺到如果語文老師不學吟誦,不學平仄,古詩詞的教學就永遠是相隔的,根本不懂古人為什么這樣寫詩,詩是如何表達感情的。教會了學生古詩的方法,以后他們拿著一首近體詩或詞,也懂得該從哪些方面去欣賞了,而不僅僅是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知道單憑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大可能是曲解了詩人的愿意和情感的。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4
該組教材是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xiāng)村”這一專題編排的。三首詩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仡櫿谜n的教學,總結(jié)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依托動詞,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詩運用動詞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把詩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詩中孩子的動作“脫、穿、敲”,然后讓學生模仿詩中的孩子進行表演,也來做一回無憂無慮的“稚子”,大家紛紛行動起來。表演后,我讓學生進行自我和他人評價,通過評價,學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塊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銀鉦”,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剛才同學們的表演沒有把孩子的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來,甚至還有的學生趁機鬧騰,經(jīng)過這樣的“抓動詞――表演――評價”,學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愛。
2.教學收獲(思得)
(1)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但同時也是古詩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由畫入境,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xiàn)詩意的畫面,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如詩的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我啟發(fā)想象農(nóng)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干些什么活,學生會說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積肥等,想象詩人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練習,互相表演,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nóng)民的艱辛,達到較好的效果。
。2)古詩所描寫的什么季節(jié),是我們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一個知識點。在教學《村晚》時,我并沒有按照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詩句、詩意中進行推理。學生從“山銜落日”判斷出是傍晚,從“草滿池塘”可以推斷出是夏天,再從“寒漪”推斷出是秋天,最后綜合起來,正是“夏末秋初”,這樣讓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處(思失)
教學《四時田園雜興》中,我引導學生借注釋,明詩意,悟詩境時,教學策略過于簡單。學生們對詩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陰學種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勞,但對詩中體現(xiàn)的孩子的天真可愛,學生不容易感受。教學時,我以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愛,應該下功夫琢磨。教學策略的單一,導致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沒有引領學生扎扎實實地進入詩歌的意境。
4.改進措施(思改)
小學生閱讀能力尚在形成階段,要不斷地讓學生總結(jié)課堂上所學到的閱讀方法,并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以一篇帶多篇”閱讀,使之形成能力。古詩中像這樣描寫兒童活潑可愛的詩篇還有很多,應該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積累,并開展“賽詩”會。這樣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積累這方面知識。
《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吨勺优返脑娋渖噪y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根據(jù)注解,讓學生討論、想象,也不難理解其意,同時也感受到了古詩的優(yōu)美,達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鑒賞的目的。
《四時田園雜興》是這一單元的詩歌,詩的內(nèi)容比較淺顯,但是,問題的是字音,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詩的意思確定字音,學習時反復強調(diào)。要想很好地體會詩中所要表現(xiàn)的`樂趣,就要抓住后兩行體會: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了落實課標中: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體了解詩意后,我引導孩子想象:小孩子看著大人勞作,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在桑陰下種瓜,他們把種瓜當作一種游戲,在游戲中感受樂趣。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們學種瓜時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這項內(nèi)容安排成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想象詩中后兩句描述的畫面,用一段文字表達出來,在交流時,有很多同學寫得很精彩,有兒童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還有些寫了背景。效果不錯?磥硪院筮@種方法可以經(jīng)常用,既進行了小練筆,有訓練了想象能力,同時也體會了詩人的情感。可謂“一舉三得”。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nóng)村晚景的詩,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丶业暮⒆訖M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diào)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gòu)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nóng)村晚景圖,抒發(fā)了詩人對鄉(xiāng)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村晚》時,在實踐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畫中延伸,體驗成功”這一方法。我讓學生動手添畫,使畫面更加完整。這不僅是給學生起個示范作用,而且讓他們覺得老師和他們是一起學習的伙伴,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們個個都畫得非常認真,非常用心。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古詩內(nèi)容,又讓學生在敘述中鍛煉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言。
在《村晚》這首詩的教學中,改變了古詩教學一味講解、生硬體會詩意的傳統(tǒng)教法,從插圖激趣、讀中自悟、延伸閱讀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從畫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個性化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而且學得快樂,體現(xiàn)了讓學生“樂學”的教學新理念。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5
用了三個課時,和孩子們共同閱讀理解了《山行》《楓橋夜泊》兩首古詩。用古箏曲磁帶和掛圖,作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了。學生都喜歡讀古詩,腦子里也記了不少古詩。當我問記得哪些古詩,愿意誦讀給大家聽嗎?學生非常踴躍,課內(nèi)外的古詩朗讀了不少。但是針對三年級的年段特征,我必須涉及到詩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著痕跡,使學生感悟詩意?我費盡了心思,范讀,看圖,激發(fā)各種形式的讀……可是快到下課,除了查了課外書的學生,其余學生幾乎不會開口,我只有將詩意逐句講給他們聽,不一會,全班大部分學生都會了。唉!不知道這是我的悲哀,還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兩節(jié)課使學生理解了詩意,多種形式的朗讀古詩后,我決定加上第三課時,這節(jié)課我重點在兩首詩的比較。相同在什么地方?學生說,相同都是詩人看見眼前的景寫的詩,都是寫秋天的詩,都寫了火紅的楓葉。那有什么不同?學生說,不同在觀景的地方不同。時間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樣。在學生了解詩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著力加強了朗讀對比,請兩個學生,請一個讀出高興的語氣,一個讀出憂愁的語氣來分讀這兩首古詩。
讀后點評,說說哪讀得好。學生在評價中獲得了朗讀的技巧,喜的情緒要讀得“節(jié)奏快點,聲音向上點”。憂愁的情緒,要讀得“節(jié)奏慢點,聲音低沉。”學生最后再讀這兩首詩時,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6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nèi)容以寫景為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為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fā)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yōu)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huán)境中復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lián)系時代背景。
教學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為我班學生發(fā)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借助注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匯報交流。因為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fā)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币痪淅斫庥欣щy時,及時引導,實現(xiàn)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xiāng),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為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guī)律——這是我執(zhí)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了解詞的知識,從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敝笇W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江南好”。然后,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后回洛陽后的生活的簡單了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jié)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為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匯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zhì)疑問難環(huán)節(jié)。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7
《暮江吟》這首詩是一首寫景佳作。詩句語言流暢,格調(diào)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詩句的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題西林壁》是北宋詩人蘇軾在1084年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詩人緊扣游覽廬山的獨特感受,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讀來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雪梅》運用對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長處和不足,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nèi)烁饔兴L,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長補短,互相學習。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2、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于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2、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于題壁詩的,有關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nèi)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1)解詩題,知作者。(2)初讀詩,正字音。(3)再讀詩,清節(jié)奏。(4)抓字眼,明詩意。(5)多誦讀,悟詩情。然后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自讀、齊誦、輪誦、唱誦或表演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有了這些作鋪墊后,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nèi)在含義。經(jīng)師生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币簿褪俏覀兂Uf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痹诶斫夂x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發(fā)現(xiàn)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及如人的立場不一樣,所以評定一個人是好是壞的結(jié)果也不一樣;犯錯誤時,自己往往不能發(fā)現(xiàn),總是當別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3、在反復吟誦中,體會詩情。
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了讀的功能,剛開始就讓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詩,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讓學生在與文本、老師、學生的對話中讀一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為零距離走進詩境打下基礎。課堂上自主讀和互動聽讀相結(jié)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閱讀課文,使學生逐步達到讀得準確,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在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借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三、不足之處
由于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的內(nèi)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懷著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在學習古詩時,把三首詩詞放在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感受詩句所描述的意境。然后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diào)的模仿。結(jié)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8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古詩詞的語言精煉,想象豐富,情愫真摯,傳唱千年不衰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jù)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注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后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nèi)容上的相似之處,在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學完后,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嘗試著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
總體來說,學生課外收集了很多描寫思想的詩歌,由于課堂展示時間有限,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少了,這些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引起注意。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9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zhì)并非為求異。
為探求兩首古詩內(nèi)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nèi)涵!霸姟笔恰拔摹钡臐饪s,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jié)合,使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0
一、教材解讀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堕L相思》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xiāng)寄情的佳作。
二、設計意圖及不足:
對于古詩教學,我覺得應讓學生多讀古詩,從讀古詩中談出自己對古詩的理解。但我在講古詩詞三首時,讓學生讀的少,學生沒有從古詩中找出重點詞來理解古詩的意境,而對詩人當時寫古詩的背景更理解不透,彈不出自己的感受,讀不出自己的'感受。以后再講古詩詞這樣的課文,我會讓學生從中找重點詞、句來表達古詩的意思,表達對古詩的理解,小組討論,談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激起學習古詩的興趣。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1
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么?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lián)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jié)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jié)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2
本課的兩首古詩《鋤禾》和《憫農(nóng)》均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朵z禾》描寫了農(nóng)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糧食的來之不易!稇戅r(nóng)》寫了農(nóng)民雖然辛勤勞作,但仍免不了餓死的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詩人對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
這兩首詩,孩子們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課堂上,我在朗讀方面主要引導學生如何讀出感情在,如何讀出節(jié)奏來。因此,我先讓學生了解五言詩的特點,然后劃分停頓,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練習朗讀。學生讀得都挺有感覺,而且一些學生搖頭晃腦的,挺像小詩人的。
關于古詩的意思,我沒有進行繁瑣的講解,主要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來理解。由于我們的孩子身處農(nóng)村,經(jīng)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辛勤勞作的身影,因此,更能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學完《鋤禾》,我適時地創(chuàng)設情境:吃午飯時,小弟弟看見賣羊肉串的來了,就要把米飯倒掉,買羊肉串吃。爺爺勸阻他說:“你沒學過‘xx’這句詩嗎?可不能浪費。 睂W習《憫農(nóng)》這首古詩,學生提出了質(zhì)疑,為什么農(nóng)民豐收了卻還是要餓死呢?于是,我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講了剝削者的殘酷與丑陋,講了苛捐雜稅以及人吃人的不平等現(xiàn)象。孩子們聽了都很同情那時的農(nóng)民,痛恨那些地主惡霸、貪污的官吏。課末,我還補充了《江上漁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燒》,通過讓學生誦讀這些詩歌,學生的感受會更加深刻,也更加會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3
在我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兩首古詩之后,我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充滿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一課時上完了兩首古詩后,再利用一課時來繼續(xù)開展“西湖美”的古詩誦讀會便應運而生。一課結(jié)束時,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了我的課后小記。
一。誦讀、吟唱入詩境,放手還給學生一片學習的自主天地
誦讀乃學詩之根本,古人學詩為作詩,今人學詩為傳承與怡情。在這次活動中,誦讀的多樣性被靈活的小組學習活動演繹和格外精彩。誦讀組的由誦到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學習過程,雖然不全是在課堂中背誦出來,但課前的活動準備同樣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在課前所準備的詩配樂的活動展中,讓我真的驚嘆,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他們選樂之合適,按排不同的人讀不現(xiàn)的詩,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詩一下子就走進了課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暢。這是學生在課外的自學準備中不僅具備了學詩、悟詩的能力,也同時也發(fā)展了他們處理學習中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這是我在開展此次活動之間多少次擔心的問題,如今,他們小組成員的構(gòu)成與詩的學習任務配對得恰如其分。誦讀與唱歌能力較強的學生都集中在這兩個組中,他們各自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課前那樂此不疲的身影時不時地浮現(xiàn)在我眼前。一時間,我不由地嘆道:“詩海之大,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遨游!”有時候,再好的“耕種”也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寫詩、畫詩入佳境,開拓古詩學習的新途徑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簡簡單單、輕輕松松教語文、學語文,在不知不覺中很多教師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時,卻丟失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與藝術性,使語文課直指品詞讀句的狹隘范圍;仡^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設置中,也不乏語言學習性強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寫詩、畫詩這兩個實踐活動,看似寫寫畫畫而已,但實則是本次活動進入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要求學生讀詩,還要求學生把詩讀懂、讀好。寫字,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畫詩,則是檢驗學生是否用心讀詩的絕妙之處,這個任務是隱藏在這個活動中的,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學生對品讀古詩的畏難情緒的產(chǎn)生。一則發(fā)揮了這部分學生特長——畫畫,二則也讓他們在“畫什么”“畫成什么樣”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真正走進他們能走近的古詩。特別是在學生解讀自己的畫作時,則掀起了不小的學習熱潮。不僅解讀的學生密切關注古詩,而且其他聽的學生也關注古詩。特別是對于《蘇堤春曉》一詩中“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钡睦斫膺^程很讓人回味。在畫作中,學生畫了一只鳥在晨霧的籠罩下,正在蘇堤上飛。另一個學生把上指出他畫錯了,認為一個“過”字讓畫面應該停留在黃鶴已由遠而近沖破晨霧,飛過蘇堤向著朝霞出現(xiàn)的地方。在反復的推敲下,畫作學生認識到了自己解讀有誤,其學生則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個“過”字在全詩中的重要與精彩。
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品味字詞的樂趣,西湖美景也在這個辯析的過程中呈現(xiàn)她西子般的秀麗。
三。以教材為依托,再遠也有回歸的航線
以本為本,是我們在保障教學有效性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如何盡最大可能發(fā)揮教材的作用,這是考驗我們語文教師智慧的.時候。正如很多教師所說,一個學期4個多月,就學26篇課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哪里得到夯實呢?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教材當成一個例子,而且是一個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還有與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學生在完成課內(nèi)學習時,我們就要著力于為他們尋求多維度的學習空間。在本次的誦詩會上,學生不僅能讀會唱,還能寫會畫,更能說會品,這是由于學習空間的拓展所帶來的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這時,學生古詩的誦讀、積累、感悟能力就與我們的教材要求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
四!爸卦娸p人”,教與學的習慣都有待改進
由于活動豐富,學生在本次活動中主要以展示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顧,這也反映出本次古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詩,是詩人生命的再現(xiàn),當我們接觸到一首詩時,應首先讀詩人,這在平常的教學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點。同時,我也注意到,對于詩人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的了解,我們往往都只注重課堂的“簡介”,而沒有真正在課前、課后去了解詩人。因此,這導致了我們學生“重詩輕人”的學習習慣,使得這次活動中,學生對詩的演繹缺少了一些真實生命的氣息。因此,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教”的引導上。
一次嘗試,一點收獲,一些遣憾,在閱讀教學之后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一塊煥發(fā)教材魅力與教師魅力的“自留地”,古詩教學的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發(fā)揮它的意韻無窮,讓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詩洋溢出她最悠遠的生命活力。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guī)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jié)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jù)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jù)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shù)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jù)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chuàng)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15
古詩教學三步走《古詩兩首》《鋤禾》、《憫農(nóng)》教學反思
本課兩首五言絕句《鋤禾》、《憫農(nóng)》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xiàn)了詩人對當時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nèi)容,說說圖上畫的農(nóng)民勞動的情景,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jié)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么?并告之從哪里讀懂得。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寫農(nóng)民伯伯種糧食的勞動場面,從“日當午、汗滴、辛苦”等詞看出,第二首詩也寫了農(nóng)民伯伯的勞動,從“春種、秋收”等詞看出。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后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后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
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于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后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復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復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后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游戲,還是照老規(guī)矩,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個組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總共也只有34個孩子,所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不是難題。最后,又讓同桌進行了過關,每個孩子都完整地將詩意說一遍。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nóng)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nóng)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我又問:我們平時該如何做呢?孩子們表達了要愛惜糧食的決心。最后,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兩首古詩,再次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詩人對農(nóng)民的同情。
《古詩兩首》教后反思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說到動情處,我配樂范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jié)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并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nóng)》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嘆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nóng)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后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后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nóng)》。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nóng)民們在忙著干什么?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閑田”一詞。農(nóng)民們種了那么多的地,按說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nóng)卻躺在了地里,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說,那個老農(nóng)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稗r(nóng)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說。
而《鋤禾》則為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彼麄円幌伦泳兔靼琢宿r(nóng)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著他們中午在食堂里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里邊都包含著農(nóng)民伯伯的汗水?粗n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fā)出來了!豆旁妰墒住氛娴暮苡薪逃饬x哦!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1-05
古詩教學反思小結(jié)最新 關于古詩教學的反思10-29
古詩教學反思01-08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07-22
古詩蜂教學反思12-21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03-28
關于古詩教學反思(精選8篇)06-28
古詩教學反思簡短(精選5篇)06-28
古詩教學的反思(通用19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