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選3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
角的度量,一直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任何舊知識作鋪墊(除非學生有豐富有課外知識),操作程序復雜。尤其對于動作還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更是一次關于手與腦的挑戰(zhàn)。由于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還只是一個靜態(tài)的、完整的角,并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因此對于讀度數也常常會覺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對教材進行了刪改,嘗試引導學生以一種動態(tài)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數,加以整合后,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覺得做的好的方面
1、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本課教學,我給予了學生大量時間進行思考、探索和實踐,盡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及交流的機會。只要是學生能夠解決問題,我都會反拋給學生,讓他們自行解決,比如:量角器中心點的用處;角的單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認識量角器時,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研究、自主發(fā)現等探究方式,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不只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態(tài)知識點上,更是讓他們能以一種動態(tài)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數。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fā)現,而不由教師直接傳授。皮亞杰指出:每次過早地教給一些兒童自己日后能夠發(fā)現的東西,這樣會使他不能有所創(chuàng)造,結果也不能對這種東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讓學生自我發(fā)現的方法,結果效果很顯明。
2、用“非科學的語言”化解數學。
量角的方法,學生不僅應該會,而且要能說,但每個學生又可能會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純文字敘述,注重實質,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量角的方法,從而化解難點。
二、不足之處
當第一個角出現60°和120°兩種情況時,馬上就有幾位同學認為是60°,而他們的.判斷方法就:因為這個角是銳角,所以是60°,如果是鈍角的就選擇120°。當時我聽到了這樣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沒再強調別的什么了,而其實這是一種失誤。因為當碰到量角器上沒有標出數據時,該怎么辦?
三、建議
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止狀態(tài),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xù)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為此,我建議讓學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指導量角——有了以上的鋪墊,在量角時,學生自然會自覺將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讀數時也會順著旋轉方向不難找到對應刻度,也避免刻意區(qū)分內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覺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無形中也教會了他們學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
一、本節(jié)課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
1、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的方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2、知道量角器的擺放;3、知道角的計量單位是度;4、讓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讀數方法。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在兩個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督堑亩攘俊愤@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是為后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這節(jié)課中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根據本班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時擬訂了這樣四條:(1)認識量角器;(2)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3)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4)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二、主要設想
1、在活動中探索,感受數學知識。
我首先從學生比較喜歡的美術課中的人物簡筆畫入手,不僅復習了上節(jié)課中有關角的知識,而且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學生或許會相信老師告訴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親身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在教學中,我注重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實際觀察——操作——驗證而得出的結論。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合作學習中,我自始自終都是作為配角,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主角,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的相互啟發(fā)、相互評價,取得正確的結論,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多巡視,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的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3、在游戲練習中升華,挖掘數學的應用價值,學以致用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這節(jié)課后,設計了勇奪智慧星的環(huán)節(jié),把本節(jié)課的知識融入到生動有趣的游戲中,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擺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也多次出現了內、外圈刻度看錯的情況。還應該進一步指導學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斷是鈍角還是銳角,再讀度數,這樣就可以避免錯誤。
不管是缺點還是優(yōu)點,在面對課堂的時候,我都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fā)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chuàng)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3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為后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jié)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動機。
這里我制造了第一個問題沖突,設計了“比眼力”——比較角的大小的小游戲。課前我先讓學生畫角,并從中選擇兩組來比較角的大小。這是在課堂上尋找所需教學資源,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來,第二組是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較的,尤其是還要判斷一樣大那是多大,不一樣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問:“能用過去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他們認為不能,從而產生學習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又通過復習測量長度、質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樣測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什么?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遷移,產生量角的動機,那認識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計量單位、掌握測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順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學,重視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其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引入自學,我覺得對他們來說很有必要,當然學生自學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鍛煉,更需要教師耐心的進行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中關于角的相關知識,我就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并做學法指導——劃出重點詞句,做標記等。然后提問:“通過自學,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識?”,匯報落實:“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符號“°”表示”;“把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1度,記作1°”。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匯報時人人都有成就感,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自學能了。
三、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fā)展。
本節(jié)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說,我采取了“順逆結合,縱橫聯系”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量角器上讀角和找角。在教學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
。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讀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
(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25°)。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想一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ǘ┳x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說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說,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回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yè)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
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布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guī)格等要求,課后發(fā)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guī)范,這些不規(guī)范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二是考慮不周全,對于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為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0-06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0-06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選6篇)10-06
角的度量聽課反思10-06
關于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選13篇)06-16
角的度量教后反思10-06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5篇)07-04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范文(通用5篇)10-07
角的度量教案(精選13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