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活動反思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班活動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班活動反思1
活動目標:
1.學習給幼兒園除雜草、揀石頭等,體驗勞動的快樂和生活活動的樂趣。
2.懂得維護幼兒園的整潔和干凈,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
活動準備:
1.事先向家長發(fā)通知,鼓勵孩子在家里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
2.了解拔、揀的基本方法。
活動過程:
一、事先向每個家庭分發(fā)一份周末活動告家長書,告知此次活動的目的,并讓幼兒在家也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
二、向幼兒介紹此次活動的目的和所勞動的地方——幼兒園花壇。
三、提出要求:
1.在拔草的過程中保持安靜,不大聲喧嘩。
2.拔下的雜草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能隨意放置。
四.幼兒分成三小組,分別有兩位教師和一位保育員共同負責好孩子的安全和勞動的各個事項。
六.檢查并體驗勞動的成果。
七.清理雜草并回教室個人衛(wèi)生。
反思和建議:
幼兒因為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因此顯得很高興,跑來跑去的人很多,顧著和別的`小朋友說話的人也好多,不過孩子們還是很喜歡這樣的活動,草很小但是孩子們還是覺得很開心,眼看著小小的草被孩子們一棵一棵的拔掉了,他們的心里都感到了滿足。
小班活動反思2
最近我在關注孩子們區(qū)角活動的情況,發(fā)現(xiàn)去娃娃家的孩子越來越少。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娃娃家游戲時總是重復類似的活動內容比如:燒飯,吃飯,喂娃娃吃飯和給娃娃過生日等。作為老師的我,我敏感的意識到這樣的游戲活動狀況處于停滯狀態(tài),于是我在游戲分享的時候,引導幼兒一起討論關于娃娃家孩子們能作什么事情的討論!
幼兒們聽了紛紛舉手,樣子十分激動,很想說給大家聽。
通過討論,孩子似乎對娃娃家又有了新的游戲欲望,過了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到“娃娃家”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且還會換著角色玩,這次指引讓我由衷的感到:孩子就像漂在大海中的一葉小舟,當它不再前進的時候,我們老師就像是一縷海風輕輕的吹動它,直到它靠岸,走向人生的旅途,我們只有默默在內心祝福每個孩子走好人生!
作為教師,要求我們應該保持一點兒童的興趣。幼兒期是“疑問期”,它突出的表現(xiàn)是好奇、好問和好嘗試,在這一時期,許多成人看來是視而不見的事物,卻往往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為對他們來說,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身體所接觸到的,都是新鮮的。“只要人們沒有做到以童年的歡樂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歡欣的激情,只要他沒有沉醉于孩子氣的頑皮活動之中,我們就沒有權利談論什么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保ㄌK霍姆林斯基)
多營造一個兒童的世界,你便多了一條通向心靈的途徑,在與孩子嬉笑游戲時,當你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兒童越會對你油然而生親切之感——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小班活動反思3
《新年樹》是一節(jié)美術活動,我將這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引導幼兒認識新年飾品;
2、通過裝點新年樹,感受迎接元旦新年的那份喜悅。在上這次活動之前我準備了唱《新年歌》,還準備了裝點新年樹的`小飾品供幼兒和家長操作。整個活動在實踐中學習,可以說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
活動的組織中,我將教學活動貫穿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復習歌曲《新年好》,告訴幼兒新年快要到了,我們要制作新年樹,迎接元旦新年的到來;二是引導幼兒指認新年樹的飾品;三是家長和幼兒一起裝飾圣誕樹;顒舆M行中,我充分借助音樂聲效營造濃濃的節(jié)日的氣氛,讓幼兒和家長在音樂聲中一起裝扮新年樹,感受新年的到來;顒咏Y束后,在反思中,我發(fā)現(xiàn)如果我在講解的時候再緩慢一些,細致一些同時給幼兒多一點空間的話,讓其發(fā)揮而不是按老師所講的話去做的話那會更好一些,學習效果可能更加明顯。
小班活動反思4
剛從爸爸媽媽們的懷抱里出來的一群小不點,他們在幼兒園里已經(jīng)感受到了集體生活的樂趣,他們喜歡和同伴快樂的游戲,但由于年齡特點,他們身體的協(xié)調性、控制力還沒有充分發(fā)展,時常會在游戲中磕磕碰碰,給快樂的游戲帶來一些陰影。
《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培養(yǎng)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
因此,給幼兒搭建一個個有助于提高其自身協(xié)調性、靈活性的鍛煉平臺,更快更好地發(fā)展他們的身體控制能力,使他們在幼兒園能更快樂的生活至關重要。
因此,我設計了小班健康活動《身體骨碌碌》,我把活動的目標定位為:
1.通過找一找,動一動,感知身體上會轉動的部位,體驗運動的樂趣;
2.嘗試在墊子上連續(xù)滾動身體,鍛煉幼兒身體協(xié)調性、靈活性,發(fā)展自身控制力。同時,我把重難點定位在:嘗試在墊子上連續(xù)滾動身體,鍛煉幼兒身體協(xié)調性、靈活性,發(fā)展自身控制力。圍繞以上的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小手小腳操的準備運動——找一找,動一動的初步感知運動——嘗試直線連續(xù)滾動運動——借助游戲《刺猬摘果子》運動,來搭建一個層層遞進地鍛煉平臺,讓孩子們在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中運動著,鍛煉著。本次活動通過三次執(zhí)教,每一次都不同程度地對一些細節(jié)進行了修改,但主體的環(huán)節(jié)始終圍繞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來開展,因為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是本次活動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
起始環(huán)節(jié):準備運動——小手小腳操。
帶領孩子們在兒歌聲中運動自己的小手小腳更符合小班孩子的運動規(guī)律,他們在老師更是興趣的帶動下伸伸手、轉轉手、踢踢腳等,不但很自然地進入運前準備階段,更為主題在做鋪墊。在活動中,我采納了大家的意見,借助布條圍個圓圈作為隊列,縮短了孩子和老師的距離,不但排除孩子們在視線上的相互抵擋,而且大大創(chuàng)設了一個寬松自然的氛圍,為孩子們更大膽的運動起了較大的作用。
探索環(huán)節(jié):找找,動動,初步運動身體中能轉動的部位,體驗運動的樂趣!
《綱要》指出: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身體骨碌碌,而身體上哪些部位會骨碌碌地轉呢?孩子們在好奇性驅使下的,主動地發(fā)現(xiàn)并嘗試,老師借助大家的嘗試引導他們轉轉勃子、腰、膝蓋等等,最后我以“我的XX轉一轉,骨碌碌骨碌碌”兒歌的形式在帶領大家一起運動,這樣不但讓孩子們運動了,更關鍵的是讓孩子們體驗到了轉的運動的樂趣,為孩子們更大程度地參與整個身體轉動起了伏下了埋筆鋪墊。三次執(zhí)教中,雖然孩子們發(fā)現(xiàn)嘗試的情況有好有差,這是正常的,因為孩子和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關鍵是老師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能讓孩子們知道轉動的部位并主動的轉起來才是關鍵。
[page_break] 練習環(huán)節(jié):初步嘗試身體在墊子上連續(xù)滾動,發(fā)展幼兒協(xié)調控制力及靈活性。
《綱要》對于教育內容的選擇有明確的原則:即適合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符合幼兒的現(xiàn)實需要,又有力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和視野。自主地滾對于小班的孩來說是有經(jīng)驗的,也是比較容易的,因此,我借助墊子來讓孩子們連續(xù)地滾,這樣就在孩子們原有的水平上增加了挑戰(zhàn)性。因為墊子表面是軟的,在上滾增加了難度,同時有了墊子也就意味著滾動的時候沿著直線滾,無疑又給孩子們帶來了挑戰(zhàn)。
但只要是在孩子們能力范圍內的挑戰(zhàn),孩子們越感興趣。畢竟是第一次,有的孩子們難免會有生疏的動作,于是老師的手把手引導是本次活動的關鍵。在活動中,練習的要領我同樣采用兒歌的形式,即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又把枯燥的動作要領解化成朗朗上口的語言,使孩子們更好地關注到,為他們掌握要領更有效的練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鞏固環(huán)節(jié):借助游戲,進一步練習、鞏固翻滾的要領,體驗活動的樂趣。
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fā)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xié)調性、靈活性是《綱要》對于健康活動的一個要球。而游戲的方法永遠是孩子們最喜歡和最愿意接受的。借助游戲《刺猬摘果子》來進一步讓孩子練習翻滾的動作是本次活動的高潮。如何讓孩子們更大程度地進入游戲活動更是關鍵。
因此,我首先創(chuàng)設情景:幫兔媽媽摘果子來吸引孩子們,讓孩子們從練習滾動的環(huán)節(jié)自然轉入到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而是否有效掌握、領會游戲的.規(guī)則又是游戲成功的首要條件,因而我又通過兔媽媽講解規(guī)則——老師借用兔媽媽的話講解規(guī)則的兩次講解,有效地讓孩子關注到了規(guī)則,從而能正確地開展游戲。同時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兔媽媽自然地介入游戲活動,不但有助于游戲的真實性,而且大大解決游戲時老師關注孩子們程度,正是如此“雙管齊下”的方式,鞏固練習的環(huán)節(jié)順利、有效,孩子們成功地體驗到了游戲的樂趣!,
同時,在活動中我積極實施“各領域的內容有機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原則,讓孩子們在數(shù)一數(shù)中轉動關節(jié)、讓孩子們找一找、動一動的探索發(fā)現(xiàn)、請孩子們按顏色種類放置果子、引導孩子和兔媽媽說謝謝等禮貌用語,注重孩子全方位發(fā)展。當然,在活動中還是有一些細節(jié)值得我們再去推敲和思考的,因為細節(jié)的處理的好,對活動的有效起著更大的作用。
“讓孩子們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xié)調、靈活”是健康領域的一個目標,而培養(yǎng)孩子動作的協(xié)調和靈活要我們教師平時的一個個有效教學活動的實施來達成。但可能我們縱多的教師都有懼怕開展體育活動的現(xiàn)象,因為這是相對其他領域來說是比較開放的活動,相對來說對孩子的“收放自如”實施較其他領要難!而我通過以上活動的實施,在這個問題上有了較大的收獲:創(chuàng)設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平臺,引導孩子有效地鍛煉。
因此,我們在設計健康領域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到這一點,這樣你的活動才會有成功的可能,孩子們才能在成功的活動中有所收獲!
小班活動反思5
一 、 《小問號》活動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講到: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發(fā)展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
本周的主題內容是《小問號》,由于幼兒年齡小,知識經(jīng)驗不是很豐富,因此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發(fā)動家長資源,我向家長介紹了這一活動的重要意義,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配合,他們?yōu)楹⒆觽冑I了各種書籍、磁帶、vcd,內容有:謎語、腦筋急轉彎、十萬個為什么、藍貓?zhí)詺馊柕龋秃⒆右黄鹂椿蛳蚝⒆咏榻B各種知識,充實孩子的大腦。每天回家我都要求幼兒重點了解2——3個小問題,能說題目,也知道答案,這樣就具備了來當小問號的基本條件。
《綱要》中所說的發(fā)展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一個環(huán)境,也就是我們老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所以,我們在主題區(qū)域內收集了幼兒的各種問題,請幼兒用繪畫的形式展示在區(qū)域內,并請幼兒來爭當小問號,“鱷魚為什么會流眼淚?”“蜈蚣有幾條腿?”“誰肚子最大?”“什么房不能?”五花八門的題目從孩子們的筆中畫出,“我會的!”“我知道!”,每個孩子都表現(xiàn)得那么積極,小問號站在區(qū)域內是那么神氣,孩子們在這個舞臺里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讓知識在上空飛揚,在心頭回蕩!讓想說、敢說、喜歡說的種子在他們心間萌芽!
在幼兒學習活動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加以解決。如:在開展“小問號”主題活動中,出現(xiàn)了“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哪些物體能浮出睡眠等問題,這時我提供了各種操作材料,先讓幼兒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互相操作、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并用記錄的方式展示在調查區(qū),在幼兒商量、討論、交流的同時,我適時地鼓勵每個孩子都來說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和見解。在此同時,又要引導幼兒學習傾聽同伴的想法、分享別人的方法。從而來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對一個問題的不同理解,這樣有利于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讓孩子覺得大家一起想出來的方法有可能是最好的。
孩子們通過合作進行學習,彼此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充滿了互助和競賽;顒又忻總人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孩子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同時,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合作中學會了溝通、互助、分享。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與欣賞。所以,合作學習不僅能有效地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投入,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而且能激發(fā)每個人高度的求異思維。這種合作的意識和品質對孩子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具有很深遠的意義。
這次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更多是觀察者,支持者。由于具體的內容的選擇是源于幼兒的興趣,因而是與幼兒的發(fā)展水平相符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需要通過觀察,把握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通過適當?shù)慕槿、引導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要想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題活動的效益。家長及社區(qū)資源是極為重要的,家長的知識、信息的多元化成為幼兒,甚至是教師的最佳輔導老師。社區(qū)資源的豐富性,也成為主題活動的深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獲得最積極的配合與協(xié)助,幼兒園與家長,幼兒園與社區(qū)的溝通是非常關鍵的。在活動過程,我們并不強調幼兒對某些特定知識技能的習得,而是將知識與概念隱含于幼兒樂于參與的情境中,引導幼兒在情境中探索與實踐,主動地習得知識和技能。幼兒不僅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習,而且也是在自己的興趣下組織自己探索的學習。
對于集體中的每位幼兒在主題實施過程中,他們都是活動的主人,都是參與者、設計者、收益者。通過實踐,我們感到主題活動以分組教學的組織形式,有利于教師的觀察與指導,更利于幼兒的參與與實踐,大大提高了師幼互動的質量,讓每位幼兒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 、 小一班區(qū)域活動計劃
區(qū)域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活動,是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動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形式,它能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fā)展和提高。區(qū)域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一種學習活動,讓幼兒在自立、自由的探索活動中學習、探索,掌握知識。而不是先教后玩,也不是邊教邊玩。我們把區(qū)域活動看作是能給幼兒提供一個優(yōu)化的有利于幼兒活動與表現(xiàn)的良好環(huán)境和機會,它可以合理地安排各項活動,提供充足的能刺激幼兒活動的材料,建立和諧、自由、輕松的氣氛,從而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
一、區(qū)域設置,適合幼兒
根據(jù)幼兒健康、社會性、認知、語言、藝術等方面發(fā)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fā),為孩子創(chuàng)設了科學探索區(qū)、美工區(qū)、娃娃家、點心店、閱讀區(qū)、音樂表演區(qū)等不同形式的區(qū)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并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
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本著合理布局便于流動的原則,根據(jù)活動室的特點,將閱讀區(qū)、點心店、娃娃家等區(qū)域設為固定區(qū),其余設為活動區(qū)。
二有計劃地投放材料
創(chuàng)設活動區(qū)要有一定的計劃性,要根據(jù)近期的教育目標和孩子發(fā)展水平有意識地選擇和投放一些材料。
有計劃、有目的投放材料是區(qū)域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最近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投放材料。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三、區(qū)域活動的總目標
創(chuàng)設一個幼兒喜歡的、自由的、開放的環(huán)境,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活動,培養(yǎng)幼兒積極主動、活潑開朗的個性,促使幼兒樂意和他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
四、各活動區(qū)域分目標
1、美工區(qū):喜歡參加美工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演。
2、科學探索區(qū):樂意用多種感知周圍的物品、現(xiàn)象,了解物品的顏色、大小、形狀、數(shù)量、方位等明顯特征,嘗試簡單的比較、分類,喜歡操作、擺弄,嘗試提問和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
3、表演區(qū):喜歡用身體動作來表達自己想
法和各種思想,做有規(guī)律的動作,能用聲音、動作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娃娃家:喜歡和同伴一起做游戲,學會分享、等待與輪流,體驗與教師、同伴共處的快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動規(guī)則。
5、閱讀區(qū):喜歡看圖書,并愿意把看到的內容講給小朋友聽,在講講看看中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豐富詞匯。
6、點心店: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結累,特別是吃點心的事例,模仿點心店師傅的工作。大膽地制作,熱情的招呼,鍛煉幼兒開朗的性格和體驗游戲的快樂。
五、區(qū)域之間的聯(lián)系
加強區(qū)域間的配合,滲透,相互促進。不同區(qū)域雖然是相對獨立的,但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聯(lián)系起來,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使幼兒保持活動的興趣。比如引導幼兒在美工區(qū)印小魚等送到娃娃家,制作花環(huán)送到表演角。幼兒對這些活動會很感興趣,在做做玩玩中能輕松地得到了相應的知識。
六、活動開展內容暫定
第一到三周為準備階段,第四周起為幼兒自主開展游戲活動
1)美工區(qū):蘋果、香蕉、印章畫(蘿卜)、手指畫、毛筆畫、小汽車、小房子、輪船。
2)科學探索區(qū):鹽不見了、平衡(天平)、往瓶中灌水、泡黃豆、聲音振動、沉浮。
3)表演區(qū):節(jié)奏練習、小魚游、小花舞、小鳥飛、小鴨舞、小孔雀、創(chuàng)編。
4)娃娃家:我和爸爸媽媽是一家、招待客人、爸爸媽媽去上班。
5)閱讀區(qū):我喜歡看圖書、看地圖找家、我叫XXX、我給你講故事。
6)點心店:餅干、湯圓、饅頭、水餃、包子、蛋糕。
七、加強指導,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
在區(qū)域活動中要重視講評,以講評推動活動的深化。小班幼兒評價能力差,開始可先組織幼兒說說:你今天玩了什么?和誰一塊玩?以后逐步引導幼兒說說:你是怎樣玩的?誰玩得好?為什么?讓幼兒在講評中把自己的經(jīng)驗感受與同伴分享,體驗成功的快樂,發(fā)展
口語表達能力。而教師的講評則以表揚、鼓勵為主,推廣幼兒的成功經(jīng)驗,把活動中的不足之處告訴大家,提出新的游戲要求和規(guī)則,使幼兒在愉快、自信的感覺中結束,并激發(fā)幼兒下一次繼續(xù)活動的愿望。
八、活動時間:
周一、周三、周五上午10:00――10:40
周二、周四下午15:45――16:25
小班活動反思6
音樂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的音樂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能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的表現(xiàn)出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在一年多的工作中我越來越困惑這樣一個問題:應該如何開展音樂教育?特別是新教音樂活動。從教學以來,我在實踐中經(jīng)常反思、觀摩、實踐,但在自己的音樂教學中總感覺缺少了什么,整個活動下來覺得不論是孩子還是自己都覺得這個活動沒有意思。但同樣一個活動、同樣的環(huán)節(jié)在其他老師那卻能收到幼兒積極的反映。問題出在哪?作為教師的我肯定逃脫不了,是自己的積極性不夠、激情沒有,還是準備工作沒做好……
帶著這些思考以及所作的努力,在這學期又開展了小班的音樂教學,新教歌曲《藍鳥》,它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旋律比較活潑;顒幽繕嗽O在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合節(jié)拍跟唱兩個方面。在活動前我從材料的準備、動作的設置、自身對于歌曲的表現(xiàn)力、以及各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孩子的反映、我的引導策略都做了周全的準備。活動開展時,第一的練聲環(huán)節(jié),孩子的積極性還很高,但是當進入活動的主體環(huán)節(jié)時,孩子的興趣逐漸的減弱,最后我感覺自己在唱獨角戲,孩子們則是一臉的迷惑,有的還在自娛自樂。見此情景,配班老教師在旁邊說了一句:“你自己都沒有激情,你讓孩子怎么被你帶動,被歌曲感染呢!”當時一聽,我不禁懵了,心想從前一天我就開始準備這個活動,我已經(jīng)把自己的狀態(tài)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怎么還是沒有激情呢,缺少感染力呢。事后再一次和搭班老師交流,她以客觀的角度說:“在我看來你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就是缺乏生氣,你的聲音、語言聽起來就是太過平緩,缺少煽動力!彪m然她的話讓我很難受,但是也讓我了解了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是自身感覺與他人感覺的不統(tǒng)一。此外,我也感受到在這次活動中的練聲環(huán)節(jié)所占的時間過長,浪費了孩子較多的有效注意時間。
引用許卓婭老師在《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心理調節(jié)》中所述的理論,就是我們可以把音樂教育活動過程中幼兒的不理想反應看成是由“不適宜的喚醒狀態(tài)”引起的的不適宜的心理反應的外在表現(xiàn)。在不適宜喚醒的狀態(tài)下,幼兒都不可能集中注意的'觀察、體驗、思考或表達,也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學習。也就是說,只有在“適宜喚醒”的條件下,教師所期望的最佳學習反應狀態(tài)才可能出現(xiàn)。因此主要可以從幼兒、教師、材料等三大方面來著手調整。根據(jù)自身的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重點調整教師自身的狀態(tài)。由于幼兒是人群中情緒易感性最強的群體,所以,教師必須時刻清醒的認識到:你的情緒表現(xiàn)應該是以教育目標為出發(fā)點的,為了幼兒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發(fā)展,就必須有意識、有目的的隨時將自己的情緒、情感調整、控制在與教育目標相匹配的狀態(tài)上。只有當教師自身的情緒表達能夠同時與音樂和幼兒發(fā)生共鳴時,幼兒才能夠同時被教師的情緒和音樂所吸引和打動……
學習了許卓婭老師的“心理喚醒”理論,并結合自身的體驗與反思,又再一次開展了小班的音樂教學活動《跟你碰一碰》,該活動雖然在教學目標上與前一活動不同,重在讓孩子感知、體驗四二拍與四四拍之間的差異以及轉換,但是與幼兒的互動,教師情緒、情感的調整是相通的;顒忧罢J真準備,清楚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顒又,我以超出自我感覺的夸張情緒進入活動,引導孩子,并及時調整活動,吸取孩子的建議,有效地將游戲《一二三四五》與活動目標、重點相結合,以致孩子的參與積極性高漲,與教師互動良好。活動后在與老教師的交流中,得到了肯定,不過她反映,我的狀態(tài)還可以再好一點,語言表達上還欠缺一點。這讓我有了奮斗的動力與目標,要繼續(xù)與老教師交流、學習,積極反思與探討
小班活動反思7
小班語言活動《水果寶寶去旅行》是我來到轉龍鎮(zhèn)幼兒園第一次公開教學活動,雖然以前也參加過此類型的教研活動,但是還是有那么一點小緊張,在緊張的情緒中準備了此次活動。我設計這節(jié)課是希望通過兒歌欣賞,圖片展示,游戲活動等活動來培養(yǎng)幼兒對兒歌的興趣,發(fā)展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編能力,體驗兒歌和游戲帶來的快樂。為了這一節(jié)課我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設計流程,編寫教案,下載音效,選配樂,制作課件等,本以為是胸有成竹的,但上完了課心情并未感到輕松,在反復回憶活動過程及聽取同事們的聽課意見后,我對我的這節(jié)課作如下反思:
一、活動準備不夠充分。
教授者對課堂狀況應該有個預設,對幼兒的認知面應該有個預測。如我在問到"什么是旅行?"的時候,小朋友們都答不上來,最后在問幾個孩子未果的情況下,我就自己作出了回答,這樣明顯地削弱了課堂的`氣氛,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也就是說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既沒有預設也沒有預測,只是重點備了教材而忽視了還要"備孩子"!"備孩子"就是對你教授對象年齡層次,認知層次應該有個很準確地了解,這樣才能做到你拋下一個"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繼而一個接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聯(lián)系,才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而平時我們在和孩子交流關于旅行的話題時總是說"去哪兒玩的呀?"等等,沒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接觸一些書面語,導致了認知面的狹窄。這是我要在以后的日;顒又幸⒁饧訌姷摹
還有我的課件中西瓜爺爺沒有在火車頭上,以至于活動中幼兒發(fā)現(xiàn)后一直在強調誰來開火車,還差一個,這些都是以后我在設計時應該想到的,應該準備更充分些、考慮更周全些。
二、環(huán)節(jié)需要多推敲,語言需要多錘煉。
有人說教無定式,的確,教學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教學就是一種駕馭的藝術,誰有較強的駕馭能力,那么他的課堂就一定有非凡的氣場!但這種駕馭是基于一個很科學的環(huán)節(jié)設定而說的。比如說我這堂課的游戲活動就沒有設計好,事前我想過用頭飾帶幼兒游戲,可是我考慮到我班幼兒平時我們就會以角色扮演來游戲,所以在活動中我也沒用頭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還是應該準備一些頭飾,那么孩子會更感興趣,效果就更不一樣了。
一個擁有超強駕馭能力的人他的語言能力也是超強的,每句話都不累贅,每個問題都擊中要害。而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我的語言有些啰嗦,太多的"嗯,呀"等象聲詞。有些地方過度不自然,比如在導入西瓜爺爺?shù)目ㄆ瑫r就很含糊地帶過了,如果換成這樣:出示了火車圖片后就問"火車是空著的,要想讓他動起來必須有人來開呀,那他是誰呢?",然后亮出西瓜的圖片,貼近火車的駕駛室,再問"西瓜爺爺開火車去干什么呢?",然后就順理成章地導入第一句兒歌"西瓜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這樣一來干凈利落,毫無贅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流暢。
教育就是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進步!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到這些存在的不足,做到充分備課,注重環(huán)節(jié)的科學緊湊性,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加強語言方面的錘煉,爭取做個有超強課堂駕馭能力的教師。
小班活動反思8
角色游戲是幼兒喜歡的一種游戲,尤其是小年齡幼兒。她是幼兒對未來社會角色身份和未來社會角色交往以及未來社會角色情感的初步體驗。在角色游戲時,孩子們充當著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現(xiàn),如各種語言、動作、形象等,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對未來社會角色身份的初步體驗。
角色游戲同時也是較難玩“好”的一種游戲。對于剛進入集體社會的上小班幼來說,脫離了原本獨個的生活方式,進入一個集體小社會,一方面孩子們生活經(jīng)驗缺乏,另一方面則是難以掌握所表演的社會角色,如營業(yè)員、醫(yī)生、理發(fā)師等的行為、語言乃至社會義務。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啟蒙老師。所以,孩子們最先熟識和接觸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對角色身份的體驗也就是從爸爸媽媽開始的。幼兒體會不同身份的角色,最早最多從“娃娃家”開始,“娃娃家” 游戲堪稱是學前教育中角色游戲中的“經(jīng)典”。孩子們在游戲中充當爸爸媽媽的角色,很自然地去模仿爸爸媽媽的言談舉止,學習他們的日常行為,將自己理解的爸爸媽媽形象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孩子們對角色身份的初步體驗,而這初步體驗對孩子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正因如此,幼兒教師就更應該重視角色游戲的指導,為孩子們尤其是小年齡的孩子的將來充當真正的社會角色打下基礎。以下截取所帶教小班一年間10個主要時間段的游戲觀察記錄:
★案例一:相親相愛一家人
觀察時間:小班第一學期 九月份
游戲背景:
娃娃家是學前前兒童喜歡并善于模仿學習的角色游戲。2-3歲的托班孩子,在游戲表征上水平大都只是停留在擺弄玩具上,進入小班了,為了豐富游戲的情景,教師增加了角色的扮演(爸爸、媽媽、姐姐、寶寶等),孩子們對此非常的感興趣。
游戲行為實錄:
俊俊和馨馨在娃娃家玩,只聽見 “哇”的一聲,聞聲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俊俊哭了,我走上前問“俊俊,你怎么啦?”、“她搶我的煤氣灶。”俊俊指著馨馨說!败败澳銥槭裁匆退麚寲|西呀?”、“他不把煤氣灶給我燒菜呀!”、“你們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當?shù)膵寢,我當(shù)陌职帧彼麄儺惪谕暤馗嬖V我!澳悄銈兊陌职謰寢屧诩依镆灰獡寲|西的呀?”他們兩個直搖頭,“對呀,爸爸媽媽是一家人,要相親相愛,你們今天當?shù)氖前职謰寢,所以也要相互謙讓,好嗎?”他們倆聽了以后使勁地點了點頭。
游戲行為反思:
進入小班集體生活才一個月,大多數(shù)幼兒剛剛開始接觸角色游戲,所以對角色游戲很感興趣,而且很喜歡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別喜歡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但是一旦他們真正玩游戲的時候又經(jīng)常會忘記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別是當幼兒之間出現(xiàn)共同爭奪某一件他們共同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他們就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現(xiàn)了“爸爸”和“媽媽”爭奪東西的場面。
指導與調整:
在游戲中,我們經(jīng)常會提醒幼兒,生活中爸爸和媽媽是怎樣做的?寶寶又應該怎么做?寶寶可不可以碰煤氣灶?爸爸、媽媽能不能搶東西?經(jīng)過我們的多次提醒,幼兒間爭搶的行為慢慢少了。
★案例二:寶貝一家親
觀察時間:小班第一學期 十月份
游戲背景:
角色游戲是小年齡孩子表現(xiàn)生活的游戲,在游戲中可以產(chǎn)生許多的互動。今天的角色游戲開始了,琪琪和楠楠來到了娃娃家,戴上了媽媽和哥哥的牌子!皨寢尅北鹆送尥,給小床整理,哥哥則在一邊看著,一會兒幫忙,一會兒進入廚房,開心的玩起了“過家家”游戲。 游戲行為實錄:
“我是媽媽,你是哥哥,媽媽給寶寶穿衣服,你自己到廚房里去燒飯好嗎?”媽媽琪琪對哥哥楠楠商量道。“我不會呀,燒飯應該是媽媽的呀!备绺玳@然很不愿意。媽媽說:“我們是一家人呀!我現(xiàn)在沒空啊,我要給寶寶穿衣服,她要上學了呀。”“那等爸爸回來燒嘛。ò缪荨职帧暮⒆诱萌コ燥灨闪耍!蔽疑先⑴c他們的游戲:“我來做客啦!好餓呀!”。媽媽和哥哥開始愣在那里,后來哥哥反應快讓我請坐。“媽媽”這時也停止整理,來到廚房胡亂的抓起一個水果和一種蔬菜就放在小碟子里給我示意讓我吃,還提醒我說:“這些是假的,不能放在嘴里吃的,要假裝吃!蔽倚χ隽艘粋假裝吃的動作:“啊嗚、啊嗚”。我請媽媽和哥哥也坐下,大家一起笑著“吃”東西了。
游戲行為反思:
3-4歲的孩子愛模仿的特點十分突出,模仿是這一時期兒童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模仿掌握別人的經(jīng)驗,習得良好得行為習慣。例如:模仿爸爸媽媽照顧寶寶得樣、燒飯的動作等。一般孩子認為燒飯是媽媽的事情,所以當媽媽提出讓哥哥做時,哥哥百般不情愿。這樣就容易在游戲中產(chǎn)生沖突,將游戲僵持。教師適時的進入,可以幫助幼兒緩解矛盾,以自己小客人的身份提醒和豐富游戲情節(jié)。
指導與調整:
這個階段幼兒年齡小,雖然容易將假想和實際相混淆,把一些娃娃家的造型逼真的玩具當作真的放入口中。但隨著生活經(jīng)驗的逐步豐富,一些孩子也意識到這是游戲,是假的食物(游戲中媽媽提醒我不能吃是假的)。在游戲評價中,老師可以提醒幼兒:不能把玩具放入口中,即不安全又不衛(wèi)生。
★案例三:孤單的小餛飩
觀察時間:小班第一學期 十一月份
游戲背景:
角色游戲是幼兒較喜歡的一種游戲。她是幼兒對未來社會角色身份和未來社會角色交往以及未來社會角色情感的初步體驗。在角色游戲時,孩子們充當著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現(xiàn),如各種語言、動作、形象等,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對未來社會角色身份的初步體驗。因此,師就更應該重視角色游戲的指導,為孩子們尤其是小年齡的孩子的將來充當真正的社會角色打下基礎。
游戲行為實錄:
珊珊拿著鍋子和勺子十分投入地在煤氣灶上燒著飯菜,不一會兒,就看見在鍋子里裝滿了小小的五顏六色的塑料積木!俺燥埩恕彼严闼旨堊龅男○Q飩放在小碗中。放了幾個還不滿足,樂此不疲地又用小碗盛了餃子、湯圓,小小的桌子上放滿了食物。這時,坐在一旁的“姐姐”靜宜說“娃娃要吃奶了”,馬上拿來一個大的奶瓶,端坐在墊子上,一手抱著娃娃,一手輕輕的將奶瓶朝娃娃嘴里送。珊珊叫她來吃餛飩,靜宜沒有理會,繼續(xù)喂娃娃。珊珊只能自己管自己吃!鞍职帧毙窠輨t自顧自的擺弄飲水機。
游戲行為反思:
3歲左右的幼兒發(fā)展特點是自我意識萌芽,直覺行動思維,注意不穩(wěn)定。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學習和游戲的內容是模仿真實的生活實踐,對角色游戲很感興趣,而且很喜歡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別喜歡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稍谟螒蚧顒又校齻帶著角色身份的幼兒獨自行動,各自管各自燒飯或喂娃娃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才開始分工合作燒飯和菜、喂娃娃吃飯,可見幼兒的合作意識不強。因此在初期的交流分享中,以教師示范,孩子模仿為主,促進和激發(fā)幼兒的簡單合作意識。同時在擺放材料上需要考慮投放一些半成品,促進新的游戲情節(jié)發(fā)生,提高合作的頻率。
指導與調整:
游戲中,教師以客人角色的身份進入到游戲中,珊珊笑瞇瞇地做開門狀。教師說:“誰在燒飯呀,菜怎么這么香呀?”珊珊連忙很自豪的說:“這是我燒的飯菜”!教師接著說:“我是小客人,我?guī)砹藵h堡包,我們一起吃飯吧!”就這樣,大家圍坐在一起,興高采烈的做出吃的模樣。
★案例四:快樂的果果
觀察時間:小班第一學期 十二月份
游戲背景:
娃娃家游戲已經(jīng)開展了大半個學期了,大部分的孩子都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零星的娃娃家游戲的經(jīng)驗,她是很多孩子喜歡去的好地方。孩子們在娃娃家中嘗試著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進行游戲。從最初的分配角色要引導孩子認識娃娃家的格局布置和角色任務,再到過程中的指導和教育孩子材料整齊收放等等,這一系列的變化都預示著孩子對角色游戲的不斷了解,從“喜歡玩”轉化成“有角色的玩”。
游戲行為實錄:
天天吃完點心就急著去了小閣樓,他帶上了爸爸的牌子將燒飯的材料全都拿出來,自言自語的說:“我今天要給燒許多好吃的菜!闭f完就開始動手燒起來了。果果覺得無所事事,她今天是姐姐,看到有“爸爸”在燒飯了,沒有事情做了,就站在閣樓角上和下面的孩子打招呼。我進入娃娃家,看到小床上的若干娃娃和衣服比較凌亂,就建議她去洗一洗,曬一曬,順勢模仿了洗衣機洗衣服的動作。果果果真也將一件件的衣服拿出來,掛在衣架上。做好后,她跑到爸爸那兒一起端飯菜。我以“阿姨”的角色表演給他們看如何做一個小客人,游戲結束時和他們一起參與整理。
游戲行為反思:
1.一段時間的開展,孩子們對娃娃家的游戲已經(jīng)比較了解,但孩子們的游戲行為似乎只局限在給娃娃燒菜、給娃娃洗衣服,晾衣服等。沒有了更多的發(fā)展。有的只是停留在擺弄材料上,例如果果一開始的行為。如果教師沒有引導,她也覺得理所當然的開始和結束,沒有進一步的情節(jié)發(fā)生。因此教師在觀察和指導中要有提示,有重點,并且以鼓勵為主,進一步引導孩子了解不同的角色。
2.小班孩子喜歡模仿,我們老師都是孩子模仿的鏡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教師要多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就像今天,老師的參與使孩子變得積極了,教師的示范和引導給孩子樹立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在老師的帶動下,孩子愿意學著積極參與。
指導與調整:
進行娃娃家角色游戲的模擬展示,讓孩子們能夠在觀看、討論、嘗試的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 ★案例五:凌亂的娃娃家
觀察時間:小班第一學期 一月份
游戲背景:
娃娃家游戲深受大家的喜愛,可是每一次玩好后,里面都是亂七八糟的,有的孩子將材料搬到東搬到西,一些材料因此散亂不堪。等到游戲結束,有時顧不上整理好就匆匆下樓,弄得娃娃家每次都要再次回頭整理并且花上好長時間。
游戲行為實錄:
這次游戲時,晨晨和靜靜當了娃娃家的爸爸媽媽,他們將灶頭、碗等從廚房搬到了房間的`床上,弄得家里很臟。我就扮成奶奶來到孩子們的游戲中。我說:“家里發(fā)生什么事情了?這么亂?”孩子們你看我,我看你,有點不好意思了。我以奶奶的口吻說:“奶奶和你們一起整理,好嗎?”孩子們很想在我面前表現(xiàn),靜靜說:“我會整理的,你看!”說完,就開始
將碗、灶頭等東西搬回到廚房間,忙碌了一陣子,一些東西不知道怎么樣擺放了,于是我?guī)椭麄円黄鹫。最后我們看著整潔的娃娃家說:“我們夸夸自己真棒,現(xiàn)在干凈了。” 游戲行為反思:
老師是孩子模仿的一面良鏡,抓住小班孩子好模仿的年齡特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教師要多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像今天,老師的參與使孩子變得積極了,在老師的帶動下,孩子愿意學著去整理。同時老師也可以把一些整理的要求,方法在共同的游戲中教給孩子。因此,教師的示范和引導給孩子樹立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有了老師的指導,孩子就嘗試去整理。在慢慢的學習中,孩子的動手整理能力就提高了。永遠記得這句話:“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苯處熞喙膭詈捅頁P孩子,以提高孩子的動手的積極性。孩子們的整理能力也在一天天的練習中得以進步。
★案例六:三個寶貝的新鮮事
觀察時間:小班第二學期 二月份
游戲背景:
我班的娃娃家經(jīng)過一學期來的不斷開展和調整,最近根據(jù)孩子活動的需要,重新進行了娃娃家布局的劃分、材料的增添(有玩具煤氣灶、廚具、可操作的大嘴巴的娃娃、各種喂娃娃吃的‘蔬菜’、‘勺豆豆’等)。孩子們出于對生活的模仿和探索,出于對新鮮的玩具的感興趣,一有空就三三兩兩到娃娃家中玩。
游戲行為實錄:
今天娃娃家的廚房里有三位小朋友—‘媽媽’敏敏、‘爸爸’琦琦、‘姐姐’媛媛。 ‘媽媽’敏敏的樣子很足,她將水杯和碗疊疊好。如老師預設的那樣,取出籃子里的‘食物’放在砧板上切起來。
‘爸爸’ 琦琦在娃娃家中無所事事,也不愿意成為媽媽的副手,或端飯或打掃衛(wèi)生。剛開始只是站著看她們,然后站在閣樓上面和別的角色區(qū)的孩子搭訕,并將家里的東西遞來遞去。見此情景我提醒他說:“你也去給娃娃準備吃的吧!”他聽了也沒有動手。最后他自己也到廚房去拿了一個炒菜鍋,重復擺弄炒的動作。
‘姐姐’媛媛很用心給娃娃喂奶瓶,見此情景我稱贊道說:“你是娃娃的姐姐了,真會照顧它”。媛媛聽了很開心。我繼續(xù)觀察,建議幫助媽媽勺小米,她也照做了,不過在按點子勺小米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媛媛有漏數(shù)的想象。 “你勺的小米給誰吃呀?”我問!暗葻昧,給娃娃吃”說著她便找了個碗,把勺好的盛進去等著媽媽來燒!畫寢尅裘魺蔑埡竽贸鋈齻碗,將燒好的食物盛出來,提醒姐姐來吃飯。對于爸爸的無動于衷也沒有辦法,就兩個人吃。 游戲行為反思:
1.教師對于孩子的活動應該懂得去觀察、等待、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應關注并敏感地察覺幼兒的需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及時支持鼓勵幼兒的表達,不能把我們的一些思想,想法強加給我們的孩子。例如游戲中教師試圖引導‘爸爸’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是材料本身吸引了孩子,這也說明材料是游戲中重要的支撐框架。教師要根據(jù)主題或其它即使調整,使娃娃家的生活鮮活且具有實質的可操作性。
3.轉變教育觀念,正確看待我們身邊的幼兒,對孩子們之間發(fā)生的一些新鮮的事情,教師要及時的給予支持和鼓勵,這樣的可以幫助孩子積累快了的經(jīng)驗,在以后的活動中能夠更加的積極投入。
指導與調整:
組織幼兒交流和討論不同角色的任務,使孩子有一定的角色意識。對一些簡單游戲行為的孩子要給予啟示和示范。也可將娃娃家可以做什么事拍成照片布置出來,這樣讓孩子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有所啟發(fā),知道可以做的事情有許多。
★案例七:什么菜最好吃?
觀察時間:小班第二學期 三月份
游戲背景:
娃娃家是小班孩子都喜歡的游戲內容,他們每天都希望能夠到娃娃家里去擺弄玩具,特別是當老師根據(jù)孩子的游戲情況,不斷增添游戲材料、豐富游戲情景時,孩子們對于娃娃家更是樂此不疲。
游戲行為實錄:
今天,天天和佳佳一吃完點心,就來到了娃娃家,天天是爸爸、佳佳是媽媽。天天看看媽媽佳佳在燒飯,他看了許久,說:“給我燒一會兒,好嗎?”佳佳將玩具遞給了天天,這下天天可起勁了:“炒炒,炒蘿卜,我喜歡吃蘿卜!薄澳俏覠龡l鯽魚吧,我喜歡吃魚!眿寢屨f。天天裝作沒聽見,一邊管自己燒一邊嘴巴里在嘀咕著。佳佳看了會兒開始眼紅起來:“天天,你燒了很長時間了,該我來了,我燒的菜最好吃!碧焯炜刹蛔專骸澳闳プ鰟e的,我會燒的,我的菜也很好吃的!薄拔覜]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呀?”見商量不成,兩個人就要起沖突了,目睹這一情景,我馬上以奶奶的身份加入游戲,引導天天繼續(xù)燒飯,佳佳可以去洗衣服、折衣服,還可以去拖地板。戰(zhàn)爭終于結束了。
游戲行為反思:
孩子們對娃娃家的游戲已經(jīng)比較了解了。但是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游戲中情節(jié)仍局限在給娃娃燒菜、給娃娃洗衣服,晾衣服等,沒有了更多的發(fā)展。有時因為游戲情節(jié)的不豐富而導致爭搶玩具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指導與調整:
1.我們拍了一些娃娃家里可以做什么事情的照片布置在娃娃家,讓孩子們看了以后,不斷嘗試新的游戲內容。
2.多進行娃娃家的模擬游戲讓孩子們能夠在觀看、討論、嘗試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 ★案例八:三杯茶
觀察時間:小班第二學期 四月份
游戲背景:
今天,我上娃娃家做客,剛一入座,就有三杯茶(媽媽怡怡,爸爸軒軒、寶寶果果)送到我的嘴邊,一定要我喝他(她)的那杯茶,活動中,我看見孩子們將菜放在了桌上,掉在地上的菜撿起來送到了我面前。
游戲行為實錄:
我不做聲響,將掉在地上的菜假裝吃了幾口,就裝叫肚子疼。孩子們在一旁著急地說:“肚子疼要吃藥的,還要掛鹽水的。”我說:“我現(xiàn)在疼地很厲害! ‘媽媽’怡怡說:“不要緊的,我先幫你揉一揉吧,揉了就不疼了!薄畬殞殹f問:“你怎么會肚子疼的?”我說:“剛才你們把掉在地上的菜洗也沒洗就拿給我吃了,所以我才會肚子疼的。”孩子們仿佛受到了啟發(fā),爸爸軒軒把菜端到廚房洗了一下,‘媽媽’怡怡給我揉揉肚子,‘寶寶’果果則給我端了一杯熱開水。大家爭著把家里整理了一番。娃娃家這下又變得整齊了。
游戲行為反思:
幼兒已經(jīng)初步有了角色意識,不在停留在簡單的玩具擺弄上,在游戲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從孩子們招待客人、給客人服藥,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活動中的語言
交流也逐漸豐富起來了。 教師通過扮演角色,參與游戲進行暗示,支持了幼兒游戲的發(fā)展。 指導與調整:
游戲中除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外,可提供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戲中可用來替代的
材料、道具等,放在柜子中供幼兒自由選擇,同時也可啟發(fā)幼兒發(fā)揮想象,使角色游戲更生動、有趣,符合幼兒的興趣。
小班活動反思9
我們班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很不均衡,發(fā)展得好的比如時晴瑜、胡辰逸等,不僅語音清晰,詞匯豐富,而且詞能達意,自己的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語言發(fā)展得差的孩子則是語音發(fā)音不準、多用單詞句,自己的意思也表達得不清楚,需要老師去猜測。這樣就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既要照顧發(fā)展得快的、又要照顧發(fā)展得慢的幼兒。
這個活動的重點不是理解種植的有關知識,而是讓幼兒在笑聲中領悟道理:種瓜不是容易的事。因而,蛤蟆種瓜時的焦急心情與滑稽可笑行為應該予以充分渲染。在活動中,我用夸張的語氣、動作、表情等等,孩子們看得哈哈大笑。在笑聲中孩子們的心情得到了放松,這時我有意識地請平時說話不流暢的幾個幼兒來講講關于這個故事的問題,奇怪了,他們這次竟比較流利地講述了起來。
從這個活動中可以看出,在我們的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去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這對于孩子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激發(fā)興趣要巧妙:對于剛入園的幼兒來說,教師可以用游戲化的口吻,指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閱讀繪本,懂得繪本是供我們觀察和閱讀的一本書。教師可用簡練、指示性的語言引導幼兒仔細地觀察畫面內容,大膽地表達想法。如:晚上,種子還是沒有出來,蛤蟆著急了,它在為種子做什么呢?幼兒回答:蛤蟆在唱歌,蛤蟆在彈琴……教師:小朋友說得真好,看看蛤蟆的身邊放著許多書,猜猜它還為種子做什么?幼兒:講故事。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蛤蟆對著種子哇哇大叫,種子會出來嗎?為什么?幫助幼兒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大膽地猜測和想象,雖然此時的想象漫無邊際,但使繪本教學不僅僅只局限在繪本本身,而是使得繪本閱讀更加豐滿,更加立體。創(chuàng)設氛圍要輕松:《綱要》在語言領域指出:要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在寬松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中,幼兒的心情自然是舒暢愉悅,活動氛圍也顯得輕松自在。在《蛤蟆種瓜》這個活動中,我用詼諧輕松的語調、幽默夸張的動作,引領幼兒邁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天真可愛的蛤蟆想出多種辦法讓種子快快發(fā)芽,如大聲喊、唱歌、講故事、點蠟燭,在癡癡等待中,竟迷迷糊糊地睡了個長覺,一覺醒來,青青的小苗已破土而出。幼兒在聽聽講講中,覺得故事越來越有趣,越來越好玩,從而吸引他們一直看下去,講下去。
教學方法要得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組織任何一個繪本活動時,要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標”,也就是說,一定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以利于達到預期的目標,促進孩子的發(fā)展。活動中,我根據(jù)小班孩子直覺行動思維占優(yōu)勢的特點,采用邊講邊猜的方法,讓幼兒在傾聽、學說對話中,大膽猜測故事的發(fā)展情節(jié)。再是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理解、表現(xiàn)西瓜的成長過程,孩子們扮演一顆顆瓜種,我則扮演太陽和雨滴,在我的語言提示下,孩子模仿種子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的動作,他們學得非常投入,覺得自己就是一顆顆瓜種,師幼互動更加積極融合。
當然,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認真解讀教材,精心設計教案,靈活組織過程,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地反思教學實踐,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閱讀、理解、思考和表達,讓幼兒在閱讀中體驗快樂,在閱讀中收獲成長。
小班活動反思10
在整個活動中,我以“媽媽帶寶寶游戲”的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游戲環(huán)境中玩玩學學。整個活動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不同的形式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濃厚。
但是在第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有所不妥,我以媽媽帶寶寶游戲的形式,在音樂聲中作鳥飛,魚游,兔跳,鹿跑的動作,并且邊學邊引導幼兒說:“拍拍翅膀飛呀飛”、“搖搖尾巴游呀游”等等。目的是為了讓幼兒學念兒歌,因為這些都是兒歌里的句子。
活動后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是有局限的,活動的目的性太強,沒有讓幼兒充分發(fā)揮自主性,讓他們根據(jù)自己對各種動物的理解,來進行模仿,表達表現(xiàn),完全是跟著教師做動作。雖然兒歌中的句子時熟悉了,但是如果能先讓幼兒自由表現(xiàn),然后再用兒歌中的句子對幼兒的動作概括,可能效果會更好!
小班活動反思11
一、 設計思路:小班幼兒剛入園,吃飯時,我請幼兒去洗手,他們會有各種理由不去洗,“我洗過手了,我在家里洗的!薄皥D書是干凈的,不臟!薄耙路慌K,媽媽剛給我換的!薄巴婢叨嗥裂剑慌K! 當我告訴幼兒這些東西是臟的,洗干凈的小手摸到它們也會變臟時,幼兒會聽從我的建議去洗手,但同樣的事情、同樣的理由以后還會出現(xiàn)。用小毛巾擦一擦,把幼兒認為干凈物品上的“臟”東西從隱蔽的狀態(tài)顯現(xiàn)在眼前,幼兒真正理解了“臟”的概念,才會把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愿望,有效地轉變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愛洗手的習慣。
二、活動名稱:該不該洗手
三、活動目標:
1、知道周圍的許多東西是不干凈的,許多臟東西是看不見的,吃東西之前愿意洗手。
2、引導幼兒關心周圍的人,愿意與周圍的人分享自己的食物。
四、活動準備:
1、好吃的食物一袋;白色濕毛巾;玩具、圖書等物品。
2、剛剛洗過手,分三組坐在桌旁,看圖書、玩玩具、聊天。
五、活動過程:
1、 情景設置:大班哥哥姐姐送來好吃的食物老師: 你是哪個班的小朋友?到我們班有什么事嗎?大班幼兒:我是大班的小朋友,給弟弟妹妹送晚點來了。我們吃晚點時,覺得幼兒園的晚點太好吃啦,想起小班弟弟妹妹還沒有吃過,一商量,大家就派我把好吃的晚點送來啦。老師: 哥哥姐姐真好,有好吃的東西自己不吃,給我們小弟弟小妹妹吃,我們應該說什么呀?(謝謝哥哥姐姐!)
2、請幼兒聞一聞晚點的味道,激發(fā)幼兒想吃好吃的的愿望。引導幼兒商量吃的方法。
提問:
1) 哥哥姐姐送來的好吃的真香,誰想吃呀?請幼兒將桌上的物品收到架子上。
2) 這么多小朋友都著急吃一袋好吃的,我們怎樣做才能快點吃到呢?
3)小朋友現(xiàn)在能吃好吃的嗎?為什么?
4)誰不愿意去洗手?為什么?(手不臟,手沒摸臟東西,周圍的'物品不臟。)
3、小實驗:它們干凈嗎用白色濕毛巾擦拭幼兒認為干凈的物品如:圖書、桌椅和玩具等,引導幼兒觀察并發(fā)現(xiàn)毛巾顏色的變化。結論:我們周圍的許多東西都是不干凈的,許多東西臟了,小朋友用眼睛都看不出來,臟東西還會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呢。干凈的小手,摸了這些東西就不干凈了。
提問:
1) 毛巾為什么變臟了?臟東西是哪兒來的?(圖書、桌椅和玩具是臟的,毛巾一 擦,臟東西就跑到毛巾上。)
2)剛才小朋友為什么說它們是干凈的?(看不見)
3)小手洗干凈后,再摸圖書、玩具、桌椅和衣服等東西,還干凈嗎?
4)現(xiàn)在誰愿意先去洗手,把我們用眼睛看不見的臟東西洗掉,再回來吃好吃的食物?
4、小朋友洗手,品嘗食物,引導幼兒將好吃的送給客人吃。哥哥姐姐有好吃的東西,想著送給我們小弟弟妹妹吃,他們真好!
小班活動反思12
活動設計背景
每次分果時,孩子們都喊著:老師我要大的,每一次我都因勢利導拿出一大一小的兩個果讓孩子們作比較,他們能通過觀察比較很快能說出那個大那個小,但當我出示兩個一樣大的果讓孩子們比較時。他們就不知道用語言描述:“兩個果一樣大”所以在上學期教研課我特設計了此活動,意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觀察、比較能力,學習描述物體的大小特征。
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2、比較物體的大小,學習描述物體的大小特征。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比較能找出一樣大的物品,并學習描述其特征。
活動準備
1、紅色和藍色的大小盆,大小圓形紙片若干。
2、大熊和小熊圖片各一張
3、一些大衣服和小衣服
4、一些碗
5、一些大果和小果
6、用紙箱自制的游戲箱一個,游戲箱有一個大皮球和兩個小皮球。
活動過程
一、比較“大”“小”“一樣大”
1、教師出示大盆、小盆各一個,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他們有什么不同?區(qū)分出他們的大小,并能說出:紅色的盆大,藍色的盆小。
2、教師出示兩種大小不同的盆若干,請一個幼兒任意取出一個盆,請另一個幼兒取出同它一樣大的盆。反復再請一些幼兒上來取盆子
二、操作活動
(一)、出示大熊和小熊圖片,讓幼兒說出那個大,那個小。
1、教師拿出衣服請個別幼兒找出大衣服給大熊穿上,找出小衣服給小熊穿。
2、教師拿出果請個別幼兒把大果送給大熊,小果送給小熊。
3、教師出示一些碗,請個別幼兒上來找出一樣大的碗
。ǘ┘w操作練習
聽指令取圖形。教師出示兩種大小不同的圖形紙片若干,并發(fā)出指令,請幼兒拿大圓形、小圓形或一樣大的圓形,幼兒馬上從桌上拿出相應的圓形紙片舉起來。教師的指令可以多樣化,,如教師用大和小描述各種實物,可以說“大西瓜” “小蘋果”,幼兒拿出相應的圓形紙片。
三、延伸游戲《奇妙的箱子》
玩法:請幼兒把手伸進紙箱中,摸一摸紙箱里有什么。引導幼兒描述摸到的物體形狀——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然后,按教師的指令正確地取出大球小球或兩個一樣大的球。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能按我的教學目標完成我的教學任務。我通過大量的實物讓幼兒比較大小一樣大,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出示盆子讓幼兒比較大、小一樣大時,大多數(shù)的孩子能通過觀察比較找出大盆、小盆、一樣大的盆 。在集體操作練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突破教學教學重難點的'環(huán)節(jié),我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綠色的大圓形、一個黃色的小圓形、兩個藍色的一樣大的圓形。在操作過程中我清楚地觀察到每個孩子的發(fā)展水平,能力強弱,大部分孩子都能積極參與,但有部分孩子操作目的不明確,這可能我給他們準備的圓形太多,以至導致一些孩子不懂得怎樣拿。在第三環(huán)節(jié)游戲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孩子的興致最高,通過活動延伸這一環(huán)節(jié)鞏固了孩子對大小的認識,但在摸到物體后孩子對物體的描述還欠佳。在日后的語言表達能力方面還得多加強培養(yǎng)。
小班活動反思13
娃娃家是小班獨有的一個區(qū)域,也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一個區(qū)域,在這里,他們可以盡情任意的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當爸爸,當媽媽,或者哥哥姐姐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區(qū)域里進行游戲。
在我班上也有一個溫馨可愛的娃娃家,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卻不知道要怎么玩,于是第一次進行活動前,我先幫小朋友分配好不同的角色,樂樂是媽媽,晨晨當爸爸,小宇是哥哥,百惠是妹妹,而不同的角色我也給予了不同的任務,比如媽媽負責做菜,爸爸要負責打掃房間,哥哥帶妹妹一起玩娃娃等等。
剛開始小朋友們都玩的`特別起勁,可沒過一會就開始各玩各的了,我發(fā)現(xiàn)后立刻提醒小朋友們,可是沒到三分鐘就又開始玩別的了,要么就是忘記了自己最開始所扮演的角色。
當天,我想了很久,為什么小朋友們會忘記自己最開始所扮演的角色呢?為什么大家會融入不在一起玩呢?后來又一次區(qū)域活動我問晨晨,你扮演的角色是 爸爸,為什么不去打掃房間呢?晨晨告訴我在家里爸爸從來不打掃房間。我這才明白原來我所以設計的“爸爸”根本沒有按照孩子們日常生活自己所知道的爸爸那樣。
接下來進行的區(qū)域活動,我都會事先詢問小朋友們在家里他們所知道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是怎么做的,根據(jù)每個寶貝所知道的稍加改變,終于讓每個小朋友都認真的加入游戲了。
其實區(qū)域活動不止要讓孩子體驗游戲,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生活,體驗他人。
小班活動反思14
小班寶寶喜歡吃甜食,很多寶寶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太愿意聽從成人的勸告學習保護牙齒,很多家長都對此提出了他們的困惑。所以我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fā),設計了一個有關孩子們感興趣的情境故事“大嘴怪愛吃甜食”——“大嘴怪牙疼了”——“大嘴怪牙疼的原因”——“我們來幫大嘴怪吧”——“大嘴怪在小朋友的'幫助下學會了刷牙”由淺到深的進行了教學。在幼兒平時的交往中我們又常?吹,幼兒非常樂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經(jīng)驗。如:知道同伴用的是小白兔牙膏,于是也要媽媽買同樣的牙膏;在游戲中學著探究怎么刷牙,同時教大嘴怪怎么刷 牙,并告訴娃娃要保護牙齒……為此,我嘗試用游戲的形式引導幼兒,使他們樂意主動學習保護牙齒的方法。
“大家來刷牙”以幼兒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密切聯(lián)系幼兒已有經(jīng)驗,所以教學時我考慮把幼兒在生活中的經(jīng)驗和感受帶入課上,再把課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生活中去,以游戲形式展開與幼兒的親密對話,讓幼兒說說、做做,從而養(yǎng)成愛刷牙的衛(wèi)生習慣。體驗的過程就是親歷實踐的過程,創(chuàng)設一種真實的情境,讓幼兒的認識在實踐中習得,行為在實踐中養(yǎng)成。當幼兒在情境故事中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后,也會在生活中落到實處。
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氣氛活躍,體現(xiàn)出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體現(xiàn)出老師是孩子的引導者、材料的提供者。也體現(xiàn)出了整個活動孩子是活動的主體。活動目的達到,活動效果比較好!
小班活動反思15
活動目標:
1.幼兒自由扮演生活中各種角色,并體驗角色帶來的快樂。
2.以各種形式拓展幼兒的相關經(jīng)驗。
活動準備:
1.各種有趣的道具和漂亮服裝
2.為幼兒創(chuàng)傷小舞臺,供幼兒隨意展示自我
3.歡快的音樂供幼兒展示時走時裝步。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出示各種漂亮衣服圖片, 結合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談談平時哪些人會穿這些衣服?什么時候會化裝?
2.回憶大書中的內容,讓幼兒用我是……的句式完整的把書中的內容說出來,并根據(jù)角色的變化教師引導幼兒用聲音的粗,細,高,低,大,小等多種形式來完成閱讀。
二、拓展。展示活動
1.今天我們班上也請來了很多的公主。王子。奧特曼。蝴蝶姑娘等等,你們想不想扮演這些人物呢?
2.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扮演的角色,并用”我是…。.”的句式表達。
3.教師把布置好的小舞臺拿出來,并告知幼兒:我們今天開一個化妝舞會,請幼兒大膽的展示自己的風采。
4.幼兒從小舞臺走向黑板并像小朋友說出:我是……
三、總結分享
教師表揚大膽展示的幼兒,并提出不足的地方,讓幼兒說說為什么我要扮演這個角色,我喜歡這個角色的什么地方。
活動反思:
這節(jié)活動中我主要讓幼兒體驗角色的樂趣和各種角色的特點,整個活動中以幼兒為主人翁,教師只是引導幼兒把自己的想法和對角色的理解表達出來。并結合讀本中的內容把句式:”我是…。” 完整的表達出來,讓幼兒能夠學以致用。而不是教師讀一句幼兒跟著讀一句;顒又形覝蕚涞姆浅3浞,每位幼兒都有不同角色的衣物。頭飾。道具,以及布置的小舞臺都能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他們愿意主動,積極大膽的參與其中。
在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會主動的與同伴之間交談,我穿的'是公主裙,我是白雪公主,我是奧特曼,我是鎧甲勇士,我是美羊羊……孩子們的那種喜悅全部表現(xiàn)在他們的臉上。在回顧大書環(huán)節(jié)中我用肢體語言給他們以提示,我是漂亮的公主,有的幼兒表現(xiàn)不出來語言變化的特點,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給他們些簡單的幫助,讓他們能更清楚的表現(xiàn)出角色語言的變化,如用細細的,甜美的聲音表現(xiàn)出公主的聲音。用粗粗,大大的聲音表現(xiàn)出幽靈的聲音;顒又形也捎昧艘龑У姆绞阶層變鹤杂砂l(fā)言,多給孩子說機會,小班孩子的語言發(fā)展并不是很健全,他們表達方式上有些缺陷,我太急于讓孩子馬上說出我心里的想法,以至于有的孩子還在說的同時我就用自己的語言引導她跟著我的思路說下去。這樣孩子的想象力沒有充分的發(fā)揮,全憑老師的想法來控制幼兒的想法,這點我做的不好,我應該慢慢的聽他們說,并用我的語言幫助他們歸納總結。
活動中還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有兩個小女孩都非常想扮演白雪公主,可只有一套公主的衣物,在孩子們爭辯的時候我沒有及時的去制止。而是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問題,但小班的孩子在解決問題上多半以暴力形式解決問題。贏的那方則得意洋洋的選擇了公主裙。我當時應當馬上上去制止他倆的行為,并告知他們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是不對的,讓他們明白。學會禮讓。和同伴一起商量在遇到矛盾,沖突時候該怎么辦。最后展示的環(huán)節(jié)中我放了歡快的音樂,讓幼兒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從小舞臺走向黑板處為觀眾展示自己的扮演的角色并說出我是…。.幼兒各式的造型很有趣。但在這環(huán)節(jié)中有些零亂,事先我沒有很好的交代清楚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怎么走,或是要按照先后的順序來走。所以有的幼兒急于表現(xiàn)自己的風采,就一擁而上使整個活動出現(xiàn)混亂。于是我馬上調整了策略,向幼兒們交代活動的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講述后幼兒有了常規(guī)意識,知道要一個跟著一個的走出來。并不是所有人全部出來。整個活動下來我感覺有好的方面也有很多的不足,如活動很有條理性,準備的非常充分等等。
不足處在于教師的引導過于太快,沒有交代清楚環(huán)節(jié)的要求等等。我們要學會更多的讓幼兒表現(xiàn)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幫助的作用。通過此活動后我想我學會了很多,也知道今后我該朝哪方面去努力。
【小班活動反思】相關文章:
小班兒歌活動反思04-03
小班游戲活動反思04-05
小班音樂活動反思08-14
小班語言活動反思03-08
小班美術活動反思04-09
小班半日活動反思04-20
小班《春天來》 的活動反思04-04
小班主題活動反思04-03
小班烏鴉喝水活動反思04-03
小班變變變活動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