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今天已經(jīng)請了一天的假,原打算回來了之后就直接進宿舍不上課了。但時間正好,所以還是硬著頭皮上了一節(jié)。一節(jié)沒有準備好的課。
《望洞庭》是在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jīng)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為“望洞庭”的大意是:湖光秋月輝映,顯得多么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jīng)過打磨的迷蒙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顆青螺。這是一首簡單易懂的詩歌。
在上這節(jié)課時,我先讓學生讀一次詩歌,這些學生都能很有感情并且流利的朗讀。接著我與學生想到交流對詩歌的理解,借助課文詞語的注解,學生都能理解了詩歌的'意思。我不禁疑問,學生都懂了我應該教他們什么呢?在這一節(jié)的反思中請允許先不追究我沒有準備好的責任。而討論在這樣的一篇課文中,我們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類似的想法最近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毫無疑問這是一群經(jīng)過優(yōu)秀教師引導過的學生,去年語文成績還排在學區(qū)第三名。但是今天這堂課上卻有一些學生在講小話,這讓我內心五味雜陳。我后悔沒有準備好就上了這一課,我也在想蒙校長他以前是怎么樣給這些學生上課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些學生教得這么優(yōu)秀的呢?緊接著我又莫名的感到害怕,害怕我不夠優(yōu)秀而讓這些學生。我為這樣的一節(jié)課后悔不已。
我應該教給這些學生什么知識?我應該怎么樣教?蒙校長又是怎么樣教這些學生的?無數(shù)個問號在我心中。除了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備課我還能做出什么努力呢?我在逃避什么呢?不能逃避了,不能再猶豫了。從明天開始只要能找到百忙中的校長,我一定虛心的向他請教。路在腳下一步步慢慢走吧!
我可愛的學生們,原諒我。一個年輕的教師。老師一定會跟你們一起長大。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詩歌雖短小,卻感情深刻。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
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讓學生充分閱讀古詩,自主理解古詩意思。我設計了五次讀詩:一讀、讀對古詩,讀準字音;二讀、讀好古詩,讀出節(jié)奏;三讀、讀懂古詩,理解詩意;四讀、讀美古詩,讀出感情;五讀、讀熟古詩,背誦古詩。
在教學中我首先安排自學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查閱字詞,給學生創(chuàng)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后,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后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yōu)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理解“湖光秋月兩相和”這句詩意、體會這首詩的意境時,學生不能立刻理解、感悟到位,我雖然前期備課時有預設,但是由于圖片選擇不夠精準給理解、體會、感悟帶來坎坷。這些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學準備中需要更加細致、更加用心。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
在這首詩中,有以下幾個難點:
。1)怎么樣理解“鏡未磨”;
(2)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將“湖面”寫成“潭面”?為了解決這幾個問題,我在教學時我作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理解“鏡未磨”
首先我先讓學生了解“鏡”。古代的鏡子。不是現(xiàn)在的鏡子,而是用青銅,經(jīng)過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來,接著,我設計了如下的安排: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鏡未磨”的意思,“鏡未磨”是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鏡子,在表面上有一層凹突不平的.感覺。然后在進行質疑,作者將湖面比喻成了鏡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覺,那是為什么呢?經(jīng)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覺是因為湖面有細小的波浪在輕輕地涌動,是湖面呈現(xiàn)出層層的波浪,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鏡未磨”的含義。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引導和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解決了這個教學難點。
二、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將“湖面”寫成“潭面”?
在這首詩中,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是詩人認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寬闊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在教學之前,我為了讓學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書“湖面”、“潭面”,讓學生區(qū)別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過出示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懷!弊寣W生理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慢慢地明白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再聯(lián)系詩,通過學生反復地讀,理解詩人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的原因。
這首詩中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兩個比喻句學生能較快理解。前一個比喻句與往常不同,在平時,我們通常說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這樣的比喻學生就見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學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閱的參考資料上這么說:“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所以這個比喻句要結合詩的意境來解說,并要先向學生介紹古時候,使用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故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學這個比喻句,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yǎng)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欲望和樂趣也將大大減少。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望洞庭》是有“詩豪”之稱的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洞庭湖秋月圖。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反復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讀準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詞意、句意、詩意,進而感悟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將想畫面、多朗讀、談感受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說畫面的景色,邊談自己的`感受,相信學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過朗讀會加深對詩句的理解,來進一步體會,這樣,詩中美好的意境就會呈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和作者之間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
在寫法上我也進行了適時的點撥。學生在多讀、明詩意的基礎上,找出了詩中的修辭手法---比喻,通過四人小組活動、交流、填表,懂得了比喻的意義和作用。
在讀詩、背詩時,我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讀書法進行指導,讓孩子們讀出了詩的節(jié)奏和感情。為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貢獻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整節(jié)課我采用了“學習古詩五步法”進行教學,目標明確。多媒體融合教學,使教師教學、文字、畫面、音樂以及創(chuàng)設情境得到了有機統(tǒng)一,使課堂高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贊美之情。
學習古詩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 怎么讓學生通過恰當?shù)恼Z言將詩中的意境描繪出來。教學中,我打破了傳統(tǒng)的逐字逐句的`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獨立思考、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如:在引導學生理解“鏡未磨”時,我從學生熟知的現(xiàn)在的鏡子講起,然后講到古代的鏡子,是用青銅,經(jīng)過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來!扮R未磨”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鏡子,在表面上有一層凹突不平的感覺。然后在引導學生質疑,作者將湖面比喻成了鏡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覺,那是為什么呢?經(jīng)過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覺是因為湖面有細小的波浪在輕輕地涌動,湖面呈現(xiàn)出層層的波浪,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鏡未磨”的含義,很好地突破了教學的一個難點。當學生理解了這首詩的重點和難點時,詩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也就解決了。
當然,在這堂課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我在課堂上,點撥引導的太細,應再多留一些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望洞庭》這首詩中,用了三處比喻:“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其中,把無風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銅鏡,參考資料上這么說:“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敝劣诎丫奖茸髑嗦,原因為:“相傳君山為72位螺娘娘忍痛脫下的螺殼所化,使來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會被惡浪吞沒。把山比作青螺,表達了詩人對這些救苦救難螺娘娘的贊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學時,我出示精美的圖片,并據(jù)此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古詩中多處設喻的恰當、美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課后的練習中,凡遇到“平靜的湖面(或河面)還像什么?”這類問題,學生千篇一律都答“鏡子”。另外在平時的習作中,樂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學生也不多。
問題一,沒有向學生強調古今詞義的變遷。想想看,現(xiàn)在的玻璃鏡既光且亮,用它來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還是合適的嗎?
問題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就說這君山,在唐代劉禹錫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顯得那么柔美。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詩人合詠的`《詠凌云塔》(“洞庭秋水硯池波,且把君山當墨磨。寶塔倒懸權作筆,蒼天能寫幾行多!保┲,它就成了一塊“青墨”,洞庭湖則是“硯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氣。那么,我們在課上,僅僅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夠呢?
總之,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yǎng)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欲望和樂趣也將蕩然無存。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執(zhí)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歌。詩歌短小,卻感情深刻。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反復引導學生朗讀。在讓學生聽完老師的泛讀之后,我就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詩歌,讀的過程中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接著指名幾位學生朗讀,然后再齊聲朗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是將畫面和朗讀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說說畫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過朗讀加深詩句的理解。
在教學“潭面無風鏡未磨”時,我引導學生先看圖,然后語言啟發(fā),這湖面怎么樣?(很平靜),這平靜的湖面就好像——鏡子,讓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感受湖面像鏡子。但是我順勢引導,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預習,知道指的是沒有磨過的鏡子。我順勢啟發(fā)學生設疑!睘槭裁床恢苯诱f湖面像鏡子,,而要說湖面像未磨的`鏡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鏡子,讓學生從視覺角度感受鏡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畫面,讓學生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兩者的相似性,原來,沒有太陽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鏡子。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望洞庭》。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君山上有許多名勝。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長慶四年(824)秋天轉任和州途中經(jīng)過洞庭湖時所寫的。
詩人途經(jīng)洞庭望見了什么呢?他看見的是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洞庭月夜圖。秋天的朗朗清月灑下如水的月華,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為何今夜如此靜謐呀?因為“潭面無風”,風平則浪靜,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扮R未磨”形像地寫出月光下湖面的縹緲、朦朧之美,就像古時沒有經(jīng)過磨拭的銅鏡一樣,沒有鮮亮的光澤。第三行一個“遙望”將我們的視野一下拉向廣闊的八百里洞庭。此時,不僅可以欣賞到洞庭湖面之美,還可以看到美麗的山水之景。作者展開了奇麗的想象,給整幅畫畫上了點睛之筆,如果把月光下泛著銀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個巨大的.白色銀盤的話,那么,湖中風景秀麗的君山就如同這白色銀盤里一枚可愛的青螺。過去也有人用“青螺”來表示古時婦女的發(fā)髻,如果把這座美麗的君山比作小婦人可愛的發(fā)髻,也不乏其美呀。
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想,然后說說自己腦海中的畫面,然后再朗讀體會,學生就能有更深的感悟了。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望洞庭》這首詩想象豐富,比喻新穎。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詩人通過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洞庭秋月圖。
遺憾的是,在實施之中,由于條件有限,沒有精美的課件展示洞庭秋月圖,但幸得課本中的插圖非常精致,值得一用。所以,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用上一些形容詞來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讓學生展開想象,展開聯(lián)想。
接著,就是理解詩意——安排了自學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chuàng)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理解了,想像了,學生表達得還是比較流暢的,特別是文中三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學生都能準確地找出來,并能理解到位,感覺不錯。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能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了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忽視對意境的感悟。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锻赐ァ愤@首詩總體給人空靈、縹緲、溫柔、寧靜、和諧的感受,特別是詩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諧,讓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玲瓏剔透。
根據(jù)這首詩的特點,本節(jié)課,我力圖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豐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畫面美,從而感悟空靈、縹緲的意境美。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時整首詩緊扣“和”教學,首先從“色調”方面來引導學生試著想象下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在學習后兩行詩,感悟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別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兩首詩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寫出了洞庭的'寧靜、和諧的景象。這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賞析,想象畫面。使學生在體會巧妙的比喻同時,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詩名句。一是讓學生遷移學詩的方法。二是領略詩人從不同角度寫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發(fā)誦讀經(jīng)典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絕妙佳句。本節(jié)課設想做到三抓: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抓吟誦:旨在進一步升華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描寫了洞庭湖的湖光月色互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教學中,我通過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拓展提高三部分進行教學。
一、備課要精心
在理解詩意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互相交流初步理解了詩的大意。此時我提問學生詩中“湖”和“潭”指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指的是洞庭湖,接著我又追問,為什么第一句中用“湖”,第二句中用“潭”?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其解。于是我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查字典很快弄明白了,“湖”是形容洞庭湖面積大,而“潭”是形容洞庭湖深的。再結合學生手中的資料,得知洞庭湖的面積是2789平方千米,最深處達30.8米,從而得出結論,作者是從不同方面描寫的洞庭湖。在備課的時候,我忽略了這個問題。說課的時候,閆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查閱了字典,得到了答案。從這一點我知道了,備課必須全面,細致。
二、重點要突出
理解詩中的比喻句是本詩的重點,也是難點。于是,在設計教學時我緊緊圍繞詩中的比喻句展開教學。設計了一個問題“找出詩中的比喻句,用“——”畫出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聯(lián)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解決。
1、理解“湖面無風鏡未磨”
怎樣理解“鏡未磨”,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給學生出示了古代未經(jīng)打磨的銅鏡的圖片,學生通過看圖,在對比著洞庭湖的圖片,可以體會到因為現(xiàn)在的時間是傍晚,沒有太陽照耀下的湖面是暗淡的,又因為作者是遠望,再加上湖面無風,所以會出現(xiàn)湖面出現(xiàn)“鏡未磨“的效果,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出現(xiàn)這種效果是有特定條件的。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引導和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可以解決這個教學難點。
2、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學生理解這一比喻句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青螺,很多學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我找了圖片,課上給學生展示,學生對比著君山的圖片,可以說出,青螺顏色與洞庭湖相似,形狀與洞庭湖相似。從而體會到深秋的君山的美麗。在引導學生體會“白銀盤里一青螺”這一美景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想象在大大的白銀制成的盤子里,有一枚青螺。想象后讓學生說感受,很多同學很難體會到這種意境的.美。我想這里讓學生說說想象到的畫面,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三、讀詩重指導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反復引導學生朗讀。剛開始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在理解詩意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體會完詩情后,引導學生將畫面和朗讀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說說畫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過朗讀表達出詩情。
四、小組合作要加強
本節(jié)課,學生在理解詩意的環(huán)節(jié),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小組代表發(fā)言的形式進行。學生課前進行了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的比較順利。在體會詩情的環(huán)節(jié),我也讓學生小組內進行了討論,但放手的力度不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大膽放手,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在學生疑惑的地方給予指導。我想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望洞庭》這首詩歌時,在讓學生聽完老師的范讀之后,我就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詩歌,讀的過程中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接著指名幾位學生朗讀,然后再齊聲朗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是將畫面和朗讀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說說畫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過朗讀加深詩句的理解。
在教學“潭面無風鏡未磨”時,我引導學生先看圖,然后語言啟發(fā),這湖面怎么樣?這平靜的湖面就好像——鏡子,讓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感受湖面像鏡子。在理解“白銀盤”時,有孩子說:白銀盤是指月亮,還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盤嗎?我沒有急于糾正而是請那位同學再讀詩句,看看插圖,他想了半天,說“白銀盤是指這個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揚了他并告訴孩子們:文中的插圖也會給我們理解詩句意思帶來幫助。這節(jié)課我給了孩子們較多自悟的空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也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時,我充分發(fā)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fā)學生對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后這首詩整體朗讀,了解“秋、月、水、山”四個詞。這四個詞給你們什么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chuàng)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后,試著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望洞庭》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望洞庭》教學反思10-10
望洞庭教學反思02-10
《望洞庭》教學反思04-06
《望洞庭》教學反思優(yōu)秀03-13
《望洞庭》課文教學反思10-06
《望洞庭》教學反思15篇10-07
望洞庭教學反思15篇02-20
望洞庭教學設計10-12
《望洞庭》教學設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