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教學前反思:
一、解讀文本: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名人風采”,安排了四篇課文!缎车膬鹤印肥亲詈笠黄,而且是唯一一篇記敘外國名人的課文。本篇課文,展示了林肯的智慧與寬容,坦蕩善良。課文主要圍繞林肯的三段話展開描述,這些話,是林肯演說辭里面的內容。這類題材的課文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要在林肯的演說中感悟他的思想,難度是頗高的。
二、目標定位。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1、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尷尬”、“卑微”、“名門望族”等詞語的意思,并能選擇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詞語,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學方法: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運用角色體驗,找重點詞句,初步體會文章主要內容。
三、教學流程及目標達成的設想。
1、初讀課文,學生字詞,第一課時要讓孩子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通過指名讀、齊讀、將詞語放進句子中品讀的方式,讓孩子很快的理解詞語的意思。
2、第一課時要讓孩子們多讀課文,讓課堂書聲朗朗,準備設計三次朗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第一次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第二次要求讀流利,到第三次檢查讀書情況,如指名讀、小組讀、男生或女生讀等等。
3、在檢查讀書過程中,感悟描寫,體悟情感,從林肯的話中體會林肯偉大的心靈,用加拿大外交官朗寧和林肯的辯論的方式作比較,為深入理解課文作鋪墊。
4、在學生多次朗讀課文之后,讓學生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把握學生初讀情況。
實踐中反思:
這節(jié)課我進行了三次的試講,每一次都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有待改進,也使我深刻反思教學的不足之處并采取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例如:
1、進入高年級段后,常聽老師抱怨說課文這么長,內容這么深,學生不好理解,一篇課文都得教3、4個課時,教學時間太緊張了之類的話。剛開始時我也有同感,不過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后,我感覺長課文照樣可以在一或兩課時來完成。
應對策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熟悉課標對本年級段的要求,其次要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同時查閱和課文相關的資料,要知道學生需要一杯水,我們教師可能卻要有一缸水,再次參閱教參之類的書,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標再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最后再設計教學過程。這樣教師把教材把握好了,教學設計又很合理,那課堂效率自然會高。
2、老師的話太多,太羅嗦,生怕孩子沒聽懂。
應對策略:進入五六年級的學生,在以往的四年的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所以不需要老師再逐段進行批講,可以放手讓學生課前進行充分的預習,把很多課堂上不必要進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放在課下進行,比如正確、流利的讀課文、查一些詞語、學習生字等等,這樣就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為了讓自己的話語盡量做到言簡意賅,把時間節(jié)省下來用在更有必要的教學點上,我把第一課時的詳案一字一句都詳細地寫出來,自己反復練習上課,讓我的同事們給我模擬課堂聽講,把自己的“廢話”一字一句地廢除。
3、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我提出問題后為了讓學生能根據(jù)我的意圖更快、更完整地表達出來,常常急于引答,甚至代答,結果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并沒有通過課堂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應對策略:
課外拓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可以讓學生先了解和閱讀一些和課文相關的書籍、資料,學生對這些課外內容了解得越多,他就越能對文本理解得更深。我在教《鞋匠的兒子》一課時,就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去了解林肯,讀《林肯傳》等,那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就對林肯這個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林肯所處的時代有更深的理解,就能更好實現(xiàn)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4、多次朗讀課文之后讓學生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原本是想了解把握學生初讀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后進生由于概括能力比較差,不少學生只能答到一兩個要點,難于完整地概括文章內容。
應對策略: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決定降低問題的難度,把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改為讓學生說說讀后知道了什么,目的是讓后進的學生也能有話可說,也能獲得成功感,并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現(xiàn)實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讓學生學有所知、又所得。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鞋匠的兒子教學設計10-12
鞋匠的兒子教學設計03-04
《鞋匠的兒子》教學設計最新12-13
《鞋匠的兒子》的教案08-25
鞋匠的兒子教案08-25
《鞋匠的兒子》教案07-22
鞋匠的兒子教學設計范文(精選5篇)10-06
《鞋匠的兒子》教案11篇01-22
《鞋匠的兒子》教案10篇03-09
鞋匠的兒子教案11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