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想的風箏的聽課反思
近日,筆者有幸觀摩了特級教師丁雪飛執(zhí)教的《理想的風箏》,課堂上可謂精彩紛呈。這里,僅從她的研讀文本,關注細節(jié)說一點個人的感受。
古人說:“預則立,不預則廢!标P注細節(jié)來源于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來源于教師與文本先期對話的深度與廣度。在《理想的風箏》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丁老師從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讀文本,發(fā)掘與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學資源,精心預設教學細節(jié),從而預約精彩生成。
我們知道,文本是由一個個細節(jié)組成的,“窺一斑而知全豹”,細節(jié)往往是解讀文本的突破口。細節(jié)可能是一個看似平常但意義深刻的詞語,可能是一個普普通通但意猶未盡的標點符號,可能是一句樸實無華但意蘊深刻的句子……只有對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發(fā)現(xiàn)細節(jié),把握細節(jié),并以細節(jié)為支點,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成就語文課堂的精彩。
細節(jié)一:品讀詞語的魅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字中包含著激情、含蓄、精煉和美,少不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的地方。教學時,鎖定這些地方引發(fā)開來,會使得教學內涵豐富。丁雪飛老師在《理想的風箏》一課教學中關注了課文中的幾個詞,體會詞的表達效果,呈現(xiàn)了課堂的精彩。
出示: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師:自由閱讀,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么?
生:劉老師的笑談殘腿,讓我們的情感發(fā)生了變化。
師:誰能發(fā)現(xiàn)我們情感變化的真正原因?
出示: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是因為 。但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頭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是因為 。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是因為 。
生:“笑”是因為——劉老師很幽默。
生:“酸”,悲痛,傷心!皾保睦锊缓檬。
師:我們心里為什么酸澀?
生:笑過之后,我們想到了劉老師的殘腿會給劉老師帶來許多不便,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同情,一絲惋惜。
師:從“泛”,你又讀出了什么?
生:“泛”用得很準確,寫出了這種感情是“我們”內心自主升起的感情。
生:“泛”真實地寫出了當時學生心中輕輕涌上而散發(fā)開的惋惜之情。
生:它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們聽了劉老師自嘲式的“笑談腿疾”后不由自主產生的同情、惋惜的感情。
師:是什么讓同學們更加尊敬劉老師?
生:劉老師幽默、樂觀背后的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更加尊敬。
……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丁老師抓住了文本中關于學生表現(xiàn)這個細節(jié)描寫,精心研讀文本,借助幾個詞語,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品悟,從學生的感情變化中感受了劉老師的堅強、樂觀、風趣。這堂課的教學中,丁老師還從“當春風吹綠了大地的時候,人們的身心一齊蘇醒,一種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頭”中的 “浮”,讓學生品讀春天到來后,人們那種難以言喻、油然而生的舒展、輕松感覺;從“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中的“漾”,讓學生品讀劉老師的滿心歡喜和樂觀自信。課堂上,品讀詞語,從學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中,從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感受了研讀文本,關注詞語所呈現(xiàn)出的精彩。
細節(jié)二:關注標點的妙用
新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有人說,會讀書的人,不僅會關注語言文字的魅力,還會關注標點符號的妙用。在《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中,先后三次出現(xiàn)了省略號,書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省略號是省略號的一般用法,表示內容的省略,而另兩次的省略號含義豐富,耐人尋味。
出示一: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
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已經近30不見劉老師了,劉老師應該是80多歲的老人了,有可能已經離開人世。但作者不愿意劉老師離開我們。
生:這里的省略號表示作者心情很矛盾,不愿意再想下去。
生:省略號體現(xiàn)了“我”的思索過程,語意的轉折,希望劉老師健康長壽。
出示二: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師:……, 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對劉老師無限的思念
師:請讀出這份無盡的思念。
生:聲情并茂地讀句子。
生:這一省略號,它留給我們補充的余地,韻味無窮。
師:是呀,它留給我們補充的余地,韻味無窮。當年的學生,現(xiàn)在已經兩鬢斑白,他有滿腹的話兒想對劉老師說。如果你是蘇叔陽,你會說什么?請同學們把想說的話先寫下來,待會兒交流。
在這一組教學片段中,丁老師對省略號的關注,看似課堂上不經意的細節(jié)關注,其實是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緊緊抓住文本,設計細節(jié),在教學實踐中是精雕細刻,由淺入深,讓學生層層剝落省略號表面的面紗,學生才走進文本,感受到其背后蘊藏的情感意蘊。而本課的語文教學也不僅僅只獲得一種情感上的熏陶或僅僅只注重一種標點符號的理性分析,而是兩者完美無缺的融合,讓標點符號產生更為強勁的力量,情與理,知識與能力獲得了更為深層的提高。尤其是“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這句中的省略號,學生體悟了標點符號蘊含的情感,傾訴于筆端,表達了自己的真情。研讀文本,關注標點符號,讓課堂上呈現(xiàn)了精彩。
細節(jié)三:探究課題的內涵
教師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細節(jié)”,涵詠“文心”,把握“文脈”,捕捉“文眼”,藝術地進行文本的二度開發(fā)和智慧生成!独硐氲娘L箏》這一篇課文回憶劉老師放風箏的情景,傳達了他樂觀生活、自強不息的思想感情,同時表現(xiàn)了“我”和同學對老師的尊敬、感激、懷念的滿腔深情。這兩條感情線索有機地交織一體。本課教學,丁老師研讀文本,探究“理想的風箏”的內涵,呈現(xiàn)了課堂的精彩。
課始,圍繞課題設疑
師:課題往往是一篇課文的文眼。有的課題以最簡潔的語言提煉了主要內容,如《三打白骨精》,而有的課題直接揭示全文的主題,本文屬于后一種。這篇課文的題目中哪個詞是中心字眼?
生:理想
師:圍繞這個字眼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呢?
生:為什么說這是“理想的風箏”?
生:這“風箏”承載著怎樣的“理想”?
生:課題“理想的風箏”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生:大家都想知道課題“理想的風箏”的內涵是什么?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也是本篇課文學習的一個難點,相信同學們學完課文后一定會有所感悟。
課中,緊扣課題感悟
出示:那紙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搖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視著那青黑的小燕在風中翱翔盤旋。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句。 (師生同讀。)
師:同學們,此時劉老師仰望白云,注視著那青黑的小燕在風中翱翔盤旋,沒有說一句話,但是他的心里可能會想什么呢?
出示:想象填空 注視著自由翱翔的風箏,劉老師心潮澎湃:
生:他在想這只小燕子,多可愛,多自在。
生:他在想這只小燕子不就是我嗎?只要我不像命運低頭,勇敢、頑強,熱愛生活,我也可以像燕子一樣自由翱翔。
師:劉老師渴望像燕子一樣快樂、自由。
師:此時,他把自己當作小燕子,他還會將小燕子風箏想成誰?
生:他想:這風箏多像我的學生呀!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希望他們能和燕子一樣高飛,成為祖國的棟梁。
師:這燕子風箏寄托著劉老師對學生的殷殷期盼。
師小結:這自由翱翔的風箏,有劉老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劉老師對這學生的殷殷期盼,就是劉老師的理想(扣題“理想”),這是劉老師放飛的一只——
生:讀題——理想的風箏。
課尾,圈點課題提煉
出示: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shù)粉筆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shù)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
師:課文讀到這,相信同學們應該對“理想的風箏”的內涵有了自己的理解,誰來說說?
生:這 “理想的風箏”是劉老師那寫過無數(shù)粉筆字的手制成的,這風箏寄托著劉老師對事業(yè)和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生:劉老師放飛的不僅僅是風箏,他還放飛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這學生的殷殷期盼。他在學生的心田播下了理想的種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對生活的熱愛。
生:讀這句話,再讀“理想的風箏”這一課題,我覺得劉老師也在我們所有讀者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的種子,那就是一種生命頑強、熱愛生活的精神。
在這一組教學片段中,丁老師在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細致入微而得體,他層層推進,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層體會。先巧設情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問:“理想的風箏”有什么特殊的含義?課題“理想的風箏”的內涵是什么?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學習課文,然后借助課文中重點句段,緊扣課題,感悟“理想的風箏”內涵,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情感上進了一層。最后,抓住文章結尾處提到的“理想的風箏”,品讀他的含蓄深刻,學生情感上再進一層,體會就更深入了,真正從心底被文本感染了。對課題這樣的設計,顯示出丁老師教學的深度,成就了丁老師課堂的精彩,我想這一切緣于丁教師對文本的深刻理解。試想,如果我們教師在預設中也能設計好這樣的一個個有效細節(jié),課堂教學就可以預設精彩。
正像特級教師王崧舟所說:教學細節(jié)是可以“打造”的。《理想的風箏》中的細節(jié)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特級教師丁雪飛匠心獨運,蓄意安排。在教學細節(jié)的背后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思想的體現(xiàn)。雖然我們無法預料課堂會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們可以像丁雪飛老師一樣預設一些細節(jié),預設一些精彩。如果我們每次都能精心研讀文本,關注教學細節(jié),語文課堂怎能不精彩呢?
【想的風箏的聽課反思】相關文章:
聽課反思10-12
聽課教學反思05-19
《莫高窟》聽課反思08-08
小學聽課教學反思06-02
語文聽課教學反思03-26
督導聽課教學反思10-06
《楊氏之子》的聽課反思04-21
《“貝”的故事》聽課反思03-17
《風箏》教學反思04-16
風箏教學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