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時間:2022-07-30 09:32:52 總結(jié) 投訴 投稿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總結(jié)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xué)習(xí)、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dá)能力,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jié)吧。但是卻發(fā)現(xiàn)不知道該寫些什么,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歡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

  句讀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是學(xué)習(xí)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和劃分節(jié)奏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墩Z文課程標(biāo)準(zhǔn)》在“教學(xué)實施建議”中指出“有些詩文應(yīng)要求學(xué)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薄白⒁馔ㄟ^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感情。”這就要求我們在文言句讀方面要下足功夫。

  讀準(zhǔn)句讀就是指讀準(zhǔn)文言文句子的節(jié)奏。讀準(zhǔn)句讀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能破句,以便讓別人聽清并聽懂句子的意思。要讀準(zhǔn)句讀還有一些規(guī)律可循。

  命題規(guī)律探尋

  讀準(zhǔn)句讀,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二是句中短暫停頓。從近幾年中考試題來看,考查的重點為后者,即句中停頓。

  解題技巧與方法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句讀題。那么,給文言文劃分節(jié)奏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其實,文言文中的節(jié)奏劃分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guān)鍵可抓的。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guān)鍵,就會給文言文劃分節(jié)奏帶來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試試:

  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遇上關(guān)聯(lián)想一想,總領(lǐng)詞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省略成分?jǐn)鄾]錯,提示停頓理當(dāng)然。

  專有名詞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這是一首文言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的口訣。下面詳細(xì)解說這一口訣,以便大家靈活應(yīng)用。

  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頓一兩次是常事,停頓二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頓二次或三次以上,做題時也可以省去可劃可不劃的地方。

  ②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通常情況下,文言句子的結(jié)構(gòu)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相似,都是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成分構(gòu)成,朗讀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中心詞與補語之間要停頓。

 、塾錾详P(guān)聯(lián)想一想,總領(lǐng)詞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設(shè)、轉(zhuǎn)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示總結(jié)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或句首發(fā)語詞,如“夫”、“蓋”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后面要停頓。

 、芄哦褚灰髦兀~狀語須打住。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朗讀時要分開讀;在名詞活用作狀語的這個“活用詞”之前要停頓。

 、菔÷猿煞?jǐn)鄾]錯,提示停頓理當(dāng)然。

  古代漢語通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處停頓準(zhǔn)保沒錯,有些語氣詞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緩語氣,在這個詞的后面停頓合情合理。

  ⑥專有名詞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古代漢語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號名、官職名等的詞語,我們要加以分辨,在這些專有名詞的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2

  一、《世說新語》二則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

  (1)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

  (2)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君與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一會兒

  驟:急

  (2)撒鹽空中差可擬

  差:大體

  擬:相比

  (3)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棄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含義。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詞對用時,表示否定)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泛指小輩

  今義:兒子女兒

  (2)與友期行

  古義:約定

  今義: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與“來”相對

  (4)相委而去

  古義:舍棄

  今義:委托

  (5)下車引之

  古義:拉,牽拉

  今義:領(lǐng)

  (6)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看

  今義:顧忌;理睬

  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輩談?wù)撐恼碌牧x理。

  (2)白雪紛紛何所似?

  白雪紛紛揚揚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風(fēng)飛舞。

  (4)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時分。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6)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友人感到慚愧,下車來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就進門了。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3

  《狼》知識要點歸納

  一、文學(xué)常識:

  體裁:是短篇小說,選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聊齋”是他的書房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郭沫若盛贊蒲氏的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詞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異義:

  ①股:古義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為屁股。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幾何:古義:多少,這里是能有幾何的意思。 今義:數(shù)學(xué)中的一個分支。

 、鄱汗盼难晕闹谐霈F(xiàn)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只增笑耳。今為耳朵。3、詞語活用:

 、倨湟蝗谇(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垡焕嵌雌渲(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芸智昂笫芷鋽(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菀鈱⑺砣胍怨テ浜笠(隧,名詞作動詞:從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應(yīng)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頭扔給狼”。

  5、虛詞:

 、僦(1)助詞,無實在意義,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后面,起湊足音節(jié)。久之。 (2)代詞,它。例:又?jǐn)?shù)刀斃之(代狼)(3)助詞,的。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4)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例: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谄洌(1)恐前后受其敵:代狼 (2)場主積薪其中:代指麥場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積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積薪 (5)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斷其股:代狼

 、垡裕(1)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2)以刀劈狼首:介詞,表示工具,用。

 、苡冢航樵~,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荻哼B詞,表轉(zhuǎn)折,但,可是。 例: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6、一詞多義:

  (1)意: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圖。意暇甚:神情。

  (2)敵:恐前后受其敵 : 敵對,這里是脅迫、攻擊。 蓋以誘敵: 敵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敵:前面

  三、全文翻譯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dān)子里的肉已經(jīng)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只狼,緊隨著走了很遠(yuǎn)。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后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jīng)扔完了,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匆娨暗乩镉幸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lián)幽闷鹜赖。兩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p>

  過了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zhuǎn)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見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鉆過去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jīng)鉆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后面砍斷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現(xiàn)屠夫害怕,對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協(xié)退讓的詞語是:屠懼,投以骨;復(fù)投之。

  2、恰當(dāng)表現(xiàn)狼貪得無厭(貪婪兇惡)的語句是:

  (1)綴行甚遠(yuǎn)。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3)復(fù)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恰當(dāng)表現(xiàn)狼狡詐陰險:(1)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擔(dān)持刀。

  4、表明屠戶不失時機奮起反擊的詞語是:“暴起”“劈”“斃”

  5、文中作者議論性的'語句是: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五、內(nèi)容理解

  1、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的整理故事情節(jié).

  答:第一自然段:開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發(fā)展:懼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結(jié)局:殺狼。

  2、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dá)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3.結(jié)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發(fā)表評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樣寫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現(xiàn)狼的狡猾的語句:“綴行甚遠(yuǎn)”“一狼得骨止??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等。

  5.屠戶的機智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文章寫出屠戶的機智,主要是通過他的動作和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

  “顧野有麥場??乃奔倚其下,弛擔(dān)持刀!薄巴辣┢,以刀劈狼首,又?jǐn)?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過記敘兩只狡詐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終雙雙被屠夫斃命的故事,諷喻像狼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并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4

  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徘徊:古義-明月停留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義-內(nèi)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義-美貌的`人)

  3.凌萬頃之茫然(凌:古義-越過今義-欺侮)

  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子: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今義-兒子)

  詞類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詞作狀語)

  2.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使動)

  3.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使動)

  4.正襟危坐(正:形容詞使動)

  5.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

  6.西望夏口(西:名詞作狀語)

  7.下江陵(下:名詞作動詞)

  8.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詞作動詞)

  9.侶魚蝦而友糜鹿(侶,友:名詞意動)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5

  文學(xué)常識

  1、《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xì)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xì)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nèi)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xì)而具體(字?jǐn)?shù)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

  2、《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國別體歷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jīng)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稇(zhàn)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全書由十二“本紀(jì)”、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它不僅是一部相當(dāng)完備的古代史書,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xué)成就的代表作品。魯迅先生曾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正說明了《史記》在史學(xué)和文學(xué)上的偉大成就。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6

  (1)名詞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駐軍)

  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

  質(zhì)于齊(做人質(zhì))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填然鼓之(擊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東面而視(面對)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稱帝,稱王)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以甕作;以繩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記)

  范增數(shù)目項王(以目示意)

  道芷陽間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勝(處罰)

  (2)名詞用作狀語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dāng)晚)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廟禮之(在廟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dāng)面)

  日食飲得無衰乎(每天)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秋水時至(按季節(jié),隨著時令)

  順流而東行(向東)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樣;像包裹

  一樣;像口袋一樣)

  內(nèi)立法度(對內(nèi))

  天下云集響應(yīng)(像浮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吾得兄事之(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頭發(fā)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時常)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7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侍衛(wèi)今義:指中醫(y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fā)盡上指冠

  高一語文常用知識點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shè)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語文學(xué)習(xí)五種方法

  1.大量閱讀

  博覽群書是培養(yǎng)孩子語文素養(yǎng)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xué)習(xí)的根本。

  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孩子語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國心理學(xué)家克拉森的心理實驗研究表明,學(xué)生充滿興趣的課外閱讀對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作用,遠(yuǎn)遠(yuǎn)大于機械的寫作訓(xùn)練。

  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特別讀喜歡課外書。

  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

  這樣的孩子在寫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構(gòu)思、神奇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見地,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

  總之,他們由于見多識廣而語文根底厚實。

  堅持閱讀是培養(yǎng)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特別是多讀一些文辭優(yōu)美、氣魄宏大的散文,對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比如《魯迅文集》,《讀者》雜志對培養(yǎng)這些能力和素養(yǎng)都很有幫助。

  博覽群書不但是孩子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

  因為豐富的'知識是創(chuàng)造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也是見識增長,智慧來源的途徑之一。

  這里需要強調(diào)一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遠(yuǎn)離名著,培養(yǎng)孩子閱讀經(jīng)典名著要從小引導(dǎo),循序漸進。

  同時要注意不但要閱讀,而且要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2.背誦經(jīng)典

  背誦經(jīng)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素養(yǎng)基本功之一。

  初中畢業(yè)生,如果能背誦15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現(xiàn)代白話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語文功底應(yīng)該是不錯的。

  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6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語言精華,那么,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jié)引導(dǎo)他們走向閱讀的海闊天空,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

  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xué)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chǔ),將來孩子就很難成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人。

  3.勤寫日記

  日記能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別能力,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dá)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

  寫日記的好處大大超過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養(yǎng)孩子寫日記的習(xí)慣要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寫短些,每天一、兩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長。

  內(nèi)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寫,想象的,現(xiàn)實的,國內(nèi)的,國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聞必記,有為必記,有見必記,有感必記。

  但一定不能出現(xiàn)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現(xiàn)象,哪怕一兩句也要寫上,寫得荒誕一點,不合常規(guī)也行,但必須要寫下去,目的是為了習(xí)慣的養(yǎng)成,終止了,就前功盡棄了。

  只要老師與家長引導(dǎo)得當(dāng),一定能夠大幅提升孩子的寫作水平與語文水平。

  4.開闊眼界

  要孩子懂得: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

  語文學(xué)習(xí)應(yīng)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只靠課堂就能學(xué)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xué)習(xí)的課堂.。

  語文學(xué)習(xí)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引導(dǎo)孩子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去逛書店、旅游、看展覽、做采訪、搞調(diào)查、看焦點訪談;討論下崗分流、西部開發(fā)、腐敗現(xiàn)象、庸俗文化……

  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變的信息社會中,感受人世間的愛與恨,美與丑。

  5.寫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靈性的,是需要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

  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世界各國的學(xué)校都非常重視,例如美國從小學(xué)開始,寫作就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到博士畢業(yè)都是如此。

  提高語文成績有哪些竅門

  可能有些同學(xué)會覺得,語文即使不聽課,在考試的時候,也不會有什么影響,所以上課的時候,經(jīng)常不注意聽課,或者是利用語文課的時間去睡覺,這種做并不對,我們一定要利用好語文課的時間,然后在課下的時候,用少的時間去學(xué)習(xí)語文,其實有些時候,語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課后的時候不怎么學(xué)習(xí),課上認(rèn)真聽講一點,你的成績也會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課的時間,對你學(xué)習(xí)很重要。

  語文中,有很多知識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的,有些東西可能老師講我們也聽不懂,所以學(xué)習(xí)語文,還要有一定的自主學(xué)習(xí)能力。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8

  語法現(xiàn)象:

  1.積累性的

  實詞:重要實詞、通假字、偏義復(fù)詞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虛詞:重要虛詞、固定結(jié)構(gòu)

  2.規(guī)律性的:

  詞類活用、各類句式

  文言文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

  翻譯文言文的標(biāo)準(zhǔn)是: 信、達(dá)、雅

  “信”要求忠實于原文,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nèi)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zhàn)術(shù)不好,弊病

  在于賄賂秦國。

  “雅”要求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風(fēng)格準(zhǔn)確的表達(dá)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例:以勇氣聞于諸侯。

  “達(dá)”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翻譯的程序

  1、先讀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上下文翻譯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點。

  3、進行初步的字字落實的翻譯,特別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錯的字和關(guān)鍵的字的翻譯。

  4、對文句中一些特殊情況(如各種修辭、文化常識、專有名詞、習(xí)慣用語)的處理。

  5、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文言句子準(zhǔn)確表達(dá)出來。

  6、查對字詞的落實,謄寫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為主:對原文逐字逐句對應(yīng)翻譯,字字落實。

  例: 鄭人使我 掌其北門之管。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等到太子丹用荊軻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計謀,才招致禍患 。

  意譯為輔:在尊重原文的基礎(chǔ)上,靈活地增減 內(nèi)容,改變句式,使文意連貫。

  例1: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張衡到職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請求告老還鄉(xiāng)。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樊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

  擊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9

  《蘇武傳》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劬蛞笆笕ゲ輰嵍持ィ和ā皬l(jǔ)”,收藏。

 、芸兆钥嗤鋈酥赝觯和ā盁o”,沒有。

 、菪帕x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薹钔龀M觯和ā盁o”,沒有。

 、叽蟪纪鲎镆臏缯邤(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嵋蚱抡瘩,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2.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相當(dāng):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dāng)于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jì)。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7.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dāng)、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3.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谑箘佑梅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jié)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勖~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jié)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wǎng)紡繳,檠網(wǎng)、檠:名詞做動詞,結(jié)網(wǎng)、用檠矯正。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

  (6)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

  4.一詞多義

  ①使

  (1)數(shù)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谡Z

  (1)以狀語武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語:說的話。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苁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食:吃。

  3)廩食不至食:糧食。

  4)給其衣食食:食物。

 、莅l(fā)

  1)方欲發(fā)使送武等發(fā):打發(fā)。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發(fā):發(fā)動。

  3)恐前語發(fā)發(fā):被揭發(fā)。

  5.特殊句式

 、俚怪镁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為見女”

  (4)子卿尚復(fù)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fù)為誰乎”。

  (5)何以復(fù)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fù)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谂袛嗑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郾粍泳

  (1)見犯乃死,重負(fù)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0

  《寓言四則》

  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nèi)容的文學(xué)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yuǎn)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chuàng)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xiàn)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jì)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xùn)好比是靈魂!

  3、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jì)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jì)末,希臘寓言開始?xì)w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兑了髟⒀浴分械墓适拢缜嗤艿亩瞧、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寓意:愛慕虛榮、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別人重視。

  《蚊子和獅子》寓意:驕兵必敗,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要謙虛謹(jǐn)慎。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秴问洗呵铩纷鳛槭o(jì)、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xué)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nóng)、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rèn)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聽途說,要通過調(diào)查研究,自己判斷事情的真?zhèn),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p>

  《列子》,相傳戰(zhàn)國鄭國人列御寇著!稘h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读凶印返膬(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nèi)有很多膾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兒童辯日》、《歧路亡羊》、《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xué)遺產(chǎn)。

  《杞人憂天》寓意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jù)的瞎擔(dān)心。比喻沒有根據(jù)或不必要的憂慮。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dān)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dǎo)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jīng)]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為什么還擔(dān)心天回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dǎo)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

  那個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開導(dǎo)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么擔(dān)心會陷下去呢?”

  (經(jīng)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消除了疑慮,很高興;開導(dǎo)他的人也消除了疑慮,很高興。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1

  一、一詞多義

  1、見:①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見面,動詞)

 、谵D(zhuǎn)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被,副詞)

  ③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我,代詞)

  2、相:①兒已薄祿相,幸復(fù)得此婦(命相,名詞)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宰相,名詞)

 、凼牟幌喔羟,且暫還家去(復(fù)指你,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苤χο喔采w,葉葉相交通(互相,副詞)

 、葜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輔助,動詞)

 、尬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互相,副詞)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輔助,動詞)

 、鄤俨桓覐(fù)相士(觀察,審察,動詞)

 、崆谛酿B(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她,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獬跗呒跋戮牛覒蚰嗤。(我,表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

  3、迎:①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ㄓ,動詞)

 、谌薩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動詞)

 、圻m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迎娶,動詞)

 、苄聥D識馬聲,躡履相逢迎(迎接,動詞)

 、輰④娪伲菜鶜w乎?(投降,動詞)

 、薰蛉松鯋叟,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動詞)

 、呲w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動詞)

  二、古今異義的詞

  1、下床:媒人下床去,諾諾復(fù)爾爾。

 、俟帕x:從座位上起來。

 、诮窳x:離開床

  2、多謝: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俟帕x:多多勸告。

  ②今義:謝謝。

  3、交通: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俟帕x:交錯相通。

 、诮窳x:交通運輸。

  4、可憐:可憐體無比,阿母為你求。

 、俟帕x:可愛。

 、诮窳x:讓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俟帕x:自作主張。

 、诮窳x:沒有束縛,自由自在。

  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1、第一遍讀文章時不要做題,第二遍閱讀時再做題。

  2、遇到生詞不要急,試題中一旦出現(xiàn)生詞,一般會注上中文詞義,如果沒有注出詞義,那么學(xué)生應(yīng)該這樣處理:

  ①利用構(gòu)詞法知識猜測詞義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寫法③有些名詞要根據(jù)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義④有的生詞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題目當(dāng)中出現(xiàn)的,學(xué)生要根據(jù)上下文指出表達(dá)該詞在文中意義的選項。

  3、弄清問題

 、儆械膯栴}是根據(jù)文中的句子設(shè)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確的答案②有的問題是根據(jù)文中的一段話設(shè)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斷找到正確的答案③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jù)整篇文章設(shè)計的,要求學(xué)生認(rèn)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jù)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與文中事實相反的選項②文中完全沒有談到的內(nèi)容的選項③不合情理或荒謬的選項④間接或次要的選項在這樣精泛結(jié)合的學(xué)習(xí)過程中,不僅學(xué)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學(xué)生的思維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

  語文閱讀理解?碱}型

  1.內(nèi)容概括

  2.記敘文人稱及作用

  3.記敘的詳略和線索

  4.記敘的順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

  6.句子賞析和加點詞語賞析

  7.標(biāo)題、句子、文段的作用

  8.結(jié)合實例(現(xiàn)實)談感受

  9.表現(xiàn)手法(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2

  一、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jié)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guān)鍵。

  積累卡片

  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yǎng),奉養(yǎng)。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wěn),安定。例: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jīng)。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

  3.從

  (1)跟,隨。例: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xué)習(xí)。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

  (1)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lǐng)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xué)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6.當(dāng)

  (1)面對,對著。例:木蘭當(dāng)戶織(《木蘭詩》)

  (2)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dāng)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3)應(yīng)當(dāng)。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方

  (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yuǎn)方來(《論語。學(xué)而》)

  (3)當(dāng)……時。例:方其遠(yuǎn)出海門(《觀潮》)

  (4)將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國

  (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

  (3)國都,京城。例: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葑酉嗔骸)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5)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

  9.會

  (1)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體會,領(lǐng)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3)匯集。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4)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dāng)凌絕頂(《望岳》)

  10.見

  (1)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游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2)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3)接見。例:將軍豈愿見之乎(《隆中對》)

  (4)了解。例:見往事耳(《孫權(quán)勸學(xué)》)

  (5)認(rèn)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xué)》)

  (6)xiàn,引見。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11.將

  (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2)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3)帶兵的人,將領(lǐng)。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帶領(lǐng)。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rèn)前朝(《赤壁》)

  (7)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

  12.盡

  (1)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2)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3)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4)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5)完,沒有了。例: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6)全,這里作動詞,“吃盡”。例: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13.文

  (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fā)文身(《觀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xué)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必看!20xx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必看!20xx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

  (5)識別,認(rèn)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二、常用虛詞

  知識點總結(jié)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種.種語法關(guān)系。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七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biāo)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dāng)靈活。

  常用虛詞例釋

  1.但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谶B詞:用在復(fù)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勺g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①代詞:相當(dāng)于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谶B詞:A.表示遞進,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B.表示轉(zhuǎn)折,相當(dāng)于“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 C.表示順承,相當(dāng)于“然后”。例: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D.表修飾,相當(dāng)于“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E.表并列,相當(dāng)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3.耳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dāng)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表示限制語氣,相當(dāng)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驢》)

  4.何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為學(xué)》)B.代處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诟痹~: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dāng)于“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dāng)于“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

 、谥~: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jié),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③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捕蛇者說》)

  6.或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诟痹~: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7.乃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诟痹~: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fā)生、出現(xiàn)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后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诟痹~: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編者注)

  9.且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生、出現(xiàn)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B.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連詞: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連詞:A.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11.遂副詞:A.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終于”“結(jié)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12.也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谡Z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已”“已經(jīng)”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 B.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出現(xiàn)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②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接分句,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15.矣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矣。(《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B.表示

  三、多音字

  知識點總結(jié)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讀音有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類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異讀”,約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讀音加以辨析、記憶。如“將”:jiā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lǐng)”解,副詞可作“將要”解;jià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āng(動詞),作“愿”“請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qū)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ó,一般用于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ò,薄荷(專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區(qū)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口語和書面語等。如“給”:口語讀gěi;書面語讀jǐ,給予、給養(yǎng)。

  4.方言詞匯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于部分地區(qū)。如“忒”:tè,差忒(差錯之意);tuī(方言),風(fēng)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xù)使用到現(xiàn)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詳見第二節(jié)“異讀字”。)

  常見多音字例釋

  行xí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述而》)

 、谶\動天行有常(《荀子。天論》)

  háng

 、俾纷癖宋⑿(《詩經(jīng)。七月》)

 、谛辛续x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漢樂府。雞鳴》)

 、酃糯婈牼幹,二十五人為一行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陳涉世家》)

  難nán困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xué)》)

  nàn患難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數(shù)shǔ ①動詞,計算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

 、跀(shù)落,列舉罪狀晏子請數(shù)其罪(《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shù作數(shù)詞用,譯為“幾”騎千余,卒數(shù)萬(《陳涉世家》)

  shuò副詞,屢次,多次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為wéi①制,造,做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公輸》)

 、诔洚(dāng),當(dāng)作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③擔(dān)任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苁侵熊幊ㄕ邽榕(《核舟記》)

  ⑤稱為,叫做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拗,寫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咭詾,認(rèn)為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唷把伞迸c“為”合用,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wèi①介詞,為,給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趯Γ虿蛔銥橥馊说酪(《桃花源記》)

 、蹫榇嗽笧槭邪榜R,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④連詞,因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騎qí動詞,騎馬其子好騎(《塞翁失馬》)

  jì名詞,一人一馬叫一騎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少shǎo①名詞,少數(shù)人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诓欢嚅e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③稍微賓客意少舒(《口技》)

 、苌贂r,一會兒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輕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小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陳涉世家》)

  好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

 、谙嗌,交好外結(jié)好孫權(quán)(《隆中對》)

  hào愛好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舍shě舍棄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shè房屋又漸如高舍(《山市》)

  號háo大聲喊叫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大聲哭號呼而轉(zhuǎn)徙(《捕蛇者說》)

  hào ①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②稱號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勖钐柫钫偃稀⒑澜芘c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間jiān ①中間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晏子春秋》)

 、诒矸课莸牧吭~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③夾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茈x間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異讀字

  知識點總結(jié)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xiàn)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采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墻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zhuǎn)化為動詞。所以,在習(xí)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qū)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xiàn)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這里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yīng)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fā)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lǐng)的稱呼,應(yīng)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ěhàn”。

  異讀字例釋

  信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食其在用于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搓幒盍袀鳌)

  房古同“旁”,讀páng,用于“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當(dāng)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yè)”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臭作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亂》)

  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例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乘作動詞,在表示“駕”“坐”“趁”等意時,讀chéng.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在表示“車輛”或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例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xué)而》)

  讀表示“誦讀”等意時,讀dú。例: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的意思時,讀dòu.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泛在表示“漂浮”“廣泛”“浮行”等意思時,讀fàn.例: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時,讀fěng.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創(chuàng)當(dāng)表示“始造”“首創(chuàng)”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在表示“創(chuàng)傷”的意思時,讀chuāng.例:夫身中大創(chuàng)十余,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罷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當(dāng)表示“疲勞困乏”之意時,同“疲”,讀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出師表》)(注:教材中“罷敝”寫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兒”的意思時,讀nǚ。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作人稱代詞時,則同“汝”,讀作rǔ。例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降動詞,在表示“降落”“降臨”“降給”“下達(dá)”等意時,讀jiàng.例

  必看!20xx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中考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在表示“歡悅”“平和”的意思時,讀xiáng.例: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識點總結(jié)

  通假字,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簡稱。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們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并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記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夠用,想記一事而無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來代替。

 、凇氨居衅渥帧钡耐僮。古人寫作時,不用原字或倉促間想不起原字,而寫成了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種類

 、佟奥暸宰帧贝妗靶温曌帧。

  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座)

 、凇靶温曌帧贝妗奥暸宰帧。

  例: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廷)

 、弁暸缘淖只ハ啻。

  例: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壟)

 、芤敉蛞艚淖窒嗷ゴ妗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見通假字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釋義、例句及出處順序整理

  說悅愉快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女汝你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知智智慧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還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湯燙用熱水焐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齊劑湯藥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止只僅僅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陰蔭樹蔭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棄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xué)》)

  帖貼粘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火伙同伴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竦聳高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

  爭怎怎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見現(xiàn)出現(xiàn)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西江月》)

  要邀邀請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體知識

  知識點總結(jié)

  1.說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從內(nèi)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fā)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xiàn)象的`看法,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屬于議論性的文體,與現(xiàn)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初中階段所學(xué)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

  2.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dá)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jié)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初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

  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nèi)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寫給同鄉(xiāng)晚輩的贈序。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nèi)容多含頌揚、鑒戒之意。我們學(xué)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文言文標(biāo)題中的“……記”,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游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dāng)中,大多數(shù)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fēng)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xué)到的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核舟記》等。

  6.傳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fēng)貌。這種文體,慣用于史書。一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xué)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后學(xué),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講究謀篇布局,文質(zhì)俱佳。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3

  石頭城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lán)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書憤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揚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4

  虛詞歸納

 、胖

  縱一葦之所如(助詞,取獨)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茍非吾之所有(助詞,取獨)

 、朴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給)

 、瞧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連詞,表轉(zhuǎn)折)侶魚蝦而友糜鹿(連詞,表并列)

  耳得之而為聲(連詞,表順承)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

  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為標(biāo)志的判斷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非”為標(biāo)志的判斷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標(biāo)志的判斷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動的`被動句

  (其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省略句

  (其聲)舞幽壑之潛蛟——省略句

  詞類活用(詞性轉(zhuǎn)換)

  歌窈窕之章(名詞用作動詞,歌詠)

  擊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詞用作名詞,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下)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舞動)

  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作狀語,向南)

  渺滄海一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渺)

  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譯作狀語加動詞,向東進軍)

  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通假字

 、倥e酒屬客屬—囑勸酒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fēng)馮—憑憑借

  ③山川相繆繆—繚盤繞

 、芘e匏尊以相屬屬—囑勸酒尊—樽酒杯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5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席: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

  2、蒙: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承接)

  3、因: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沿襲)

  4、舉: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撲: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6、卻:卻匈奴七百余里(擊退)

  7、隳:隳名城,殺豪杰(毀壞)

  8、躡足:躡足于行伍之間(用腳踏地)

  9、揭:揭竿為旗(舉)

  10、抗: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高,強)

  11、度、絜:試使山東之國與陜西省涉度長絜大(用尺量,衡量)

  12、愛:向使三國各愛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風(fēng)俗,指邊遠(yuǎn)地方)

  14、謫戍: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被征發(fā)戍守邊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yè))

  16、鞭笞: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狀,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起事,起義)

  二、通假字

  1、合從帝交,相與為一(通縱)

  2、贏糧而景從(通影,影子)

  3、外連衡而斗諸侯(通橫)

  三、一詞多義

  1、制:

 、偻趿巍⑻锛、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指揮)

 、谇赜杏嗔Χ破浔(制服)

  ③用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guī)模)

  ④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縫制)

  2、亡:

 、僮吠鲋鸨,伏尸百萬(逃亡)

 、谇?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弁潭芏鲋T侯(滅亡)

 、芎忧芹磐鲆詰(yīng)(通無,沒有)

  3、利:

 、儆惺Y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好處)

 、谝蚶吮,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坌懦季淅l何(鋒利)

  4、固:

 、偾匦⒐珦(jù)崤函之固(險固)

 、诠虈灰陨较U(鞏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④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5、遺:

 、偾?zé)o亡矢遺鏃(丟失)

 、谝共婚]戶,路不拾遺(遺留下來的東西)

 、勖晒蕵I(yè),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遺陛下(wi給予)

  6、度:

  ①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制度)

 、谠囀股綎|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du計算,量)

 、廴f里赴戎機,并山度若飛(越過)

 、芷叫亩戎峁麩o一失乎(du揣度)

  四、詞類活用

  1、固: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

  3、斗:外連衡而斗諸侯(使動,使斗)

  4、南、西: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名作狀,向南,向西)

  5、約:于是從散約敗(動作名,條約)

  6、鞭笞: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動,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卻:卻匈奴七百余里(使動,使退卻)

  8、彎: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形容詞使動,使彎)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動,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詞使動,使削弱)

  11、固: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12、甕、繩: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13、賢: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形作名,賢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名作狀,像云一樣,像影子一樣)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動,引,招致;朝:名詞使動,使來朝見)

  五、難句翻譯

  1、振長策而御海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

  譯:高舉長長的鞭子,用武力來統(tǒng)治各國;吞并東西二周,滅亡各個諸侯。

  2、然后踐華山為城,因河為池。

  譯:這樣以后,憑著華山當(dāng)做城,就著黃河當(dāng)做護城河。

  3、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譯:天下的人像云一樣聚集響應(yīng),(許多人)擔(dān)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勢變了。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5篇01-07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15篇)01-07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08-04

文言文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合集15篇01-07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8篇10-17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集錦8篇)10-17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匯編8篇)11-10

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09-30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匯編8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