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的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論語》的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論語》的心得 篇1
媽媽板著臉說:“為什么考不好,是不是又粗心啦!750字作文”這是爸爸在和上海親戚聊天。可以說,沒有他們的領導和人民的團結,就沒有現(xiàn)在的我們。到了銀夢湖,乘船西行到了"農(nóng)家樂"那里人人好客,坐在寬敞明麗的樓閣里,陣陣菜香撲鼻來;如今,微笑已融化了阿姨心底里封鎖著的堅冰,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微笑還可以使更多的人擺脫煩惱的枷鎖,可以使更多人的生活變得陽光燦爛。
整篇課文是針對兩個內(nèi)容的。前三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后三則則是講學習態(tài)度。第一則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的是學習并經(jīng)常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因此惱恨,不也是君子嗎?這則論語教育了我們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寬容的品質(zhì)。特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告訴我們學了知識就要溫習知識,這樣學習一定會好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這是我經(jīng)常說的話。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溫習舊的知識,從中可以學到新的東西,就可憑此當老師了。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預習復習的好習慣,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新的知識,這樣我們也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則,第三是告訴你正確的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過不知道該怎樣學習,千萬不要只知道讀書而不知道思考,這樣就會迷惑不解。也不要只知道空想而不讀書,就會陷入困境。所以我們不能走兩個極端,既要讀書,也要思考,這樣才是對的。
后三則則是講學習態(tài)度了,那就要看看我們的學習態(tài)度端不端正。端正的.態(tài)度就是學好的關鍵。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提的一個問題。說明了孔文子學習好又喜歡學習,不以為向比自己成績低的人請教看做恥辱。
這種優(yōu)良的學習態(tài)度真值得我學習。這一則是表現(xiàn)學習態(tài)度的精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告訴我們,學了知識而不說出來,刻苦鉆研不知道疲倦,教導別人不知道疲倦,這些我哪一點做到了呢!孔子非常謙虛,其實這幾點他都有,但是他還是說他沒有做到,這是多么謙虛呀!最后一則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我們幾個人同行,其中必有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學習,他們的缺點要加以改正。
我們要取長補短,這樣我們才能做得更好。
讀《論語》的心得 篇2
學期,我們學校新加了一門課程——經(jīng)典教育。我們五年級學習的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墩撜Z》中有很多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學會的知識,要按時去溫習它,這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嗎?"是啊,對于學過的知識,我們只要經(jīng)常去復習,就能夠更加深刻記住所學的內(nèi)容,對學過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可以學以致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有沒有盡力?與朋友交往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復習?"
這句話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我每天都按照這三點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我相信,我就可以改掉生活中、學習中的一些小毛病,讓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的到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改掉一些壞習慣。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學習《論語》,以及其他的經(jīng)典著作,在經(jīng)典閱讀中茁壯成長。
讀《論語》的心得 篇3
細品《論語今讀》后,發(fā)現(xiàn)它所帶給我的啟示,絕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觀點,不僅向我呈現(xiàn)了《論語》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讓我開始摒棄以往對《論語》的不合理的偏見,試圖重新辯證地去看待《論語》,而且給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發(fā)現(xiàn),《論語》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的'圣賢之言,它與我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在此,我將從不同方面細論我讀《論語》及《論語今讀》時所得的體會。
對于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币嗉,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于經(jīng)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里的“學”是屬于理性范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為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并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讀《論語》的心得 篇4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弊x書總是能夠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使人的心中開滿繁花,灑滿希望的種子。每次翻開《論語》的篇章,我都感覺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與一位平和、謙恭、智慧的老人在對話。
作為一名社會人,孔子是明禮的典范:他只要看見穿喪服的人,穿戴著禮帽禮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時,一定會站起來;他陪君子說話時,不會沒輪到他說話就插話,不會不看人的臉色而貿(mào)貿(mào)然說話;他說“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凡此種種,有人會說這是舊思想,舊論調(diào),會束縛人的,現(xiàn)代社會追求的是平等,是自由。我卻以為這些說法實在是為放縱自己找托詞。反觀當今,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讓許多人迷失了自我。人們對自由恣意的吹捧,讓許多人已經(jīng)失去了“社會人”的概念,失去了應有的“敬畏”意識。該講的道理不講,該遵守的規(guī)則不遵守,該崇尚的品質(zhì)不崇尚,在物欲橫流的經(jīng)濟潮流中變得越來越自私、任性,變得沒有原則與底線。然而,我們的自由絕不應該是無限放大“自我”,而應該像孔子老先生一樣,記得時刻縮小“自我”, 做到心中有“禮”,舉止有“禮”,將自己放在社會這個大背景下,無論有沒有規(guī)則都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無論有沒有人監(jiān)督都舉止若常。這才是“真我”,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人”。我想,無論是兩千多年前,還是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都需要這樣的文明人,也只有這樣的文明人,才能夠在兩千年后還依舊受到人們的瞻仰與敬佩。
作為一位名師,孔子是謙遜的楷模:他同別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請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去和他;他說講到圣和仁,我怎么敢當?不過是學習和工作總不厭倦;他還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些句子絕不會出自一個高高在上的`師者、圣人所言。它就像出自一個溫文爾雅的老人之口,沒有訓誡,沒有滿口的大道理,每句話說出來都是那么自謙,讓人很容易親近。難怪孔子“三千徒眾立,七十二賢人”,誰不愿意擁有一個這樣能與學生平等交流的老師呢?同為老師,對照自己的言行,是否能像孔子一樣懷揣一顆好學的心,平等的心,謙遜的心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只要自己俯下身子,認真、耐心、虛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讓他們敢說,讓他們愿意說,讓他們喜歡說,那么自己也會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也會讓孔子謙遜的品質(zhì)在我的身上彰顯出非凡的光彩。
作為一名教育家,孔子是智慧的縮影:他對待學生態(tài)度溫和但要求嚴厲,舉止有威儀,卻不顯得兇猛,神色莊嚴而又安詳。這不正是我們這些老師想追求的與學生相處的理想狀態(tài)嗎?但想要做到孔子這樣,可不是把這句名言背熟就行,它需要下大功夫修煉自己的品行,擴充自己的學識,豁達自己的心胸。有了層次和境界,你骨子里透出來的就是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是一種讓學生喜愛與信服的氣質(zhì)?鬃咏虒W生時,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語文教學的課堂,想到了一味的“灌”與“填”給學生帶來的危害。如果我們也能像孔子一樣,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表達,讓學生創(chuàng)造,給課堂帶來鮮活的生機與力量,那么學生也一定會具有創(chuàng)新力與探索精神,我們的國家必將有光明的未來?鬃诱f:“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真可以說是亙古不變的警世名言。一個長期從事教育的人,難免會憑借已有的經(jīng)驗進行懸空揣測,絕對肯定,拘泥固執(zhí),唯我獨是。一旦形成這樣的習慣,那他一定會固步自封,難以精進,所以我們要時刻清醒地審視自己,客觀地對待問題,不斷地研究探索,才是一名智慧的老師,一個值得信賴的教育者。
“純真是需要一點固執(zhí)的,否則難以為繼!笨鬃泳褪且粋純樸真誠的人,《論語》就是一本純樸真摯的書,而想求得這點純真也必然是要有一點固執(zhí)的。我想,做一名老師,或許需要的就是純與真;我想,我也必盡自己所能,努力求得一點純與真。
讀《論語》的心得 篇5
孔子是古代圣人,他說古代的學習,今天的人,F(xiàn)實!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一些光榮的事情都在宣傳。有些可能是一些膚淺的努力,華麗的'寵物,有些是現(xiàn)實的。他們經(jīng)常發(fā)送朋友圈,也是一種自我宣傳。然而,做事,首先應該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發(fā)和自愿的行為。學習,首先是為了自己的成長。
里面有幾句話對自己的震撼比較大。例如,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貴,與我如浮云。這是對現(xiàn)代人盲目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警示。如今的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yè),盲目追求物質(zhì)利益,坑蒙拐騙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很難持續(xù)很長時間,事情曝光后,有些人可能會進監(jiān)獄。一人得利,人人受罪。凡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必須遵守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條路是合乎道義的。
此外,論語六言六蔽,對自己也有很大的震撼作用。正如右:子說:好仁不好學,它的盲目也愚蠢;好知不好學,它的盲目也蕩;好信不好學,它的盲目也絞;好勇不好學,它的盲目也亂;好學不好學,它的盲目也瘋了。六種美德,不學習發(fā)展到極端就成了一種壞習慣。雖然善待他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不知道真相,不管是非,這不是一件好事,會變成一種愚蠢;雖然一個人很聰明,但不學習不提高自己的培養(yǎng),缺點是容易放蕩不羈;一個人誠實但不學習,缺點是小信,小偷傷害自己(魏生死在樹上);喜歡直率而不好學習,缺點是說話尖銳刺人;喜歡堅強而不愛學習,缺點是傲慢。做人做事恰到好處!做人做事恰到好處。!
論語是一本關于人際關系的書,是一位教人學好的倫理老師。想要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朋友,不妨好好讀一讀。
讀《論語》的心得 篇6
論語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jīng)有老子為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里行間中透露著生活,人生,行為,政治的哲理,較之于道德經(jīng)所需的文學素養(yǎng)論語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較于老子的“個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為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于嚴酷,墨家過于功利,道家過于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奔;“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贝藶榭鬃又⒌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為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贝藶榭鬃又挥延^。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贝藶榭鬃又松^。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幾于道,謂圣人。
讀《論語》的心得 篇7
我的爸爸雖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機,但是敬職敬業(yè),是同事們一致認同的好司機!在家里他又是一個好爸爸!檢查作業(yè)、接送我們上學的樣樣都不落下,可行了!在生活中,爸爸樣樣是我的好老師,可有一次,我卻當了爸爸的小老師!
今天我當了一回爸爸的拼音小老師。我把26個字母寫在了一張紙上,并且每天教爸爸4~5個,可今天會讀了第二天就又忘了。而且還都不準呢,可傷腦筋呀!通過幾天的學習,爸爸已經(jīng)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讀法和寫法了,真是不容易!但是,直到現(xiàn)在爸爸還是沒有完全的學會拼音。所以我做拼音練習卷的時候,爸爸總會和我一起做,積累更多的拼音知識。
這件事,讓我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币馑际牵簬讉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原本我覺的這句話很荒謬,難道我也能做老師的'老師、爸爸的老師嗎?通過這件事我終于明白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也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在我們班里,我不僅要向心靈手巧的孫卓奕、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沈書煜、關心集體的劉藝靈等好同學學習,也要向平時不聲不語但是也有自己優(yōu)點的同學學習,比如黃宇通平時雖然一聲不響,但是他卻精通宇宙知識,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
漸漸的讀論語成為我每天的閱讀習慣。通過讀論語學做人,讓我每天都有收獲,思想每天都有提高,并且讓我明白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因此,我要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爭做一個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論語》的心得 篇8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感觸頗深,這本書給我?guī)淼淖畲蟾惺苣^于那種平和、淡定的心態(tài)。正如該書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們需要這樣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因為他讓我們感覺到了溫暖。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一直認為《論語》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讀罷覺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樸素的,簡單的,他所能讓我們獲取的是心靈的寧靜和快樂。
首先在《于丹〈論語〉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訴我們,人應該有信仰。物質(zhì)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nèi)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于信仰。在這里,于丹講到了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要看每一個百姓內(nèi)心是否快樂。那么我們到底快不快樂呢?于丹在這里提到了一組數(shù)據(jù),從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從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為什么在物質(zhì)極大繁榮的今天,人們依然不快樂呢?!在這里我想談談“安貧樂道”。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很難再有人認可這個觀點。我想談談我對這種思想的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有虛榮的一面,沒有誰甘愿過苦日子,當我們看到別人穿著高檔的衣服,用著名牌的化妝品,可能都有一點點嫉妒。其實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逾越自己,讓自己時時生活在這樣的陰影里面。我也希望擁有明亮寬敞的房子,高檔的時裝,名牌的化妝品,但是這些真的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嗎?我們擁有了這些就一定會快樂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不會在物質(zhì)發(fā)達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為追求永無止境,永遠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鄭智化的那首歌一樣,“我身上背著重重的殼,想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趕不上飛漲的房價……”所以何必要去比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樂的,其實快樂就是一種感受。當你用你自己掙的錢去享受屬于你的生活的時候;當你盡情享受親情的時候;當你和摯友歡聚的時候,你還有什么不快樂嗎?快樂是一種心態(tài),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滿足,像顏回那樣在艱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著樂觀的態(tài)度。所以我認為“安貧樂道”并非告訴我們要安于現(xiàn)狀,而是讓我們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不要單純的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因為畢竟物質(zhì)生活不是我們的全部。
同樣,面對遺憾,孔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沒有人一生沒有留下一點遺憾的.。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其擴大,也可以將其縮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兒時母親因拔牙引發(fā)心臟病,去世了,這個陰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終在她準備拔牙之前,她因為極度擔憂和恐懼而死去。一個遺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瑯邮沁z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對它,它就會被趕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生命中,既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遺憾或失意,就注定無法改變了,你無論怎樣費盡心機去想、去反思,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遺憾也已無從彌補,既然是徒勞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當不幸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讓它盡快過去,拿出更多的時間,以一種淡定、平和的心態(tài)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漢時的司馬遷,因李陵案發(fā)受牽連入獄,受宮刑。他出獄后,忍受巨大的精神與肉體的折磨,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記》。我相信沒有哪種痛苦大過司馬遷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著這些,依然能夠向著自己的目標前行,最終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你一定可以收獲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價值的東西。讓我們用一顆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對生活的缺失與遺憾,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飽滿、充盈。
在《于丹〈論語〉心得》中,它也為我們闡述了交友、處事的態(tài)度,對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對人生的規(guī)劃。在這些章節(jié)里面,《論語》的思想無不告訴我們,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顆仁愛之心及勇敢、從容的處世態(tài)度,當然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與收獲,還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這在交友及處事上尤為重要。
“過猶不及”這個詞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和朋友、親人相處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于丹在這里提到了《豪豬的哲學》,這個故事很早前就聽過了,當時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義,今天重新讀來,頗有感觸,可以說將《豪豬的哲學》用在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們和親人、朋友、甚至愛人相處都需要一個安全距離。
“君子”是《論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可是我們該如何判定君子呢?《論語》的思想告訴我們“君子不憂不懼”,一個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內(nèi)心的仁、知、勇,這樣就少了憂、惑、懼。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所以這個思想,或者說這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其實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真君子。
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和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在這兩方面《論語》的思想強調(diào)了從內(nèi)心出發(fā)的重要性,它告誡我們要以修身為起點,要從最近的、從內(nèi)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們可以達到從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們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憐憫的心去體諒他人。這就又歸結到開始我們所提到的平和的心態(tài),這種平和、淡定貫穿著《論語》思想的全部,我們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diào)內(nèi)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當然這是需要千錘百煉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樣,是經(jīng)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的。所以,當我們感到不平衡,和別人比較的時候,應該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靈。“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边@是于丹心語里面的一句話,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讓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我們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擁抱平和淡定的快樂。
讀《論語》的心得 篇9
前言:
關于讀《于丹;論語>心得》的幾篇文章,已經(jīng)寫出來幾年了,一直放在電腦里,沒有拿出來發(fā)表。主要原因還是覺得寫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時間太久,自己覺得要寫的東西太多,顧不到改它了,況且時過境遷,再花很多時間去改,恐怕也不妥當,就原樣發(fā)表吧,不對之處請讀者指教。
正文:
繼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講《三國》聞名于世之后,又一顆新星北師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論語》而冉冉升起。他們的書也正在熱賣。其實央視《百家講壇》已經(jīng)播出了多年,在壇上講課的專家、學者也不計其數(shù),為何獨有他們更火紅呢?我想除了他們所講的內(nèi)容是家喻戶曉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國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從《三國演義》上所知,有人講三國的真人真事則自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而在于丹則不只是聽故事,找真實,其內(nèi)在的原因,只怕是要歸結到人生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方面了。
《論語》,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語錄,在舊的私塾里是孩子們必讀的。盡管比較通俗,其實在儒家經(jīng)典里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論是漢代的董仲舒疾呼“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是宋人程顥、程頤倡導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說的擴展。關于“仁”說,任繼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學,只是一個‘仁’字。只有體會到‘仁’的真義,才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當作自家的痛苦,與別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這樣,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兩片,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廣,即是恕。忠是仁之體,恕是仁之用。所以說,忠因恕見,恕出忠出。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廣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濟眾,萬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萬物,這都是恕的事。盡心以行,誠敬以守,無時無地不在推廣此仁之心,這就是忠的事!保ā度卫^愈禪學論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學為核心的儒學比孔子當初所倡導的‘仁’卻走得更遠了。
儒家學說或者說儒教,早在“五四”時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來重提呢?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學說不加以擴展,原汁原味的拿來,恐怕有用的東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來“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見《任繼愈禪學論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學理論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從孔子的《論語》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較多的養(yǎng)分,以為今用;二來恐怕也是順應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潮流。
《論語》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時期,其中除了闡述“禮”的規(guī)范以外,也還有許多有用的成分,和諧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币簿褪钦f,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當然!岸Y”是當時的行為規(guī)范,與今天的道德規(guī)范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規(guī)范也必須有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這一點是共同的。
不過,孔子不僅倡導“和為貴”,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說,和是有原則的,不能為和而和,必須以禮為指導原則。今天,“和”是有原則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還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保ㄓ诘ぁ墩撜Z》心得P.10)這一段話不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時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規(guī)范,使人民確立這種信念,并且自覺遵守這一規(guī)范,人人在這個規(guī)范內(nèi)行事,違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應當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道德規(guī)范。規(guī)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員與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違章違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近些年,國學熱在中國大地興起,傳統(tǒng)文化典籍備受推崇,不但大學里開設了國學課程,不少地方也開始出現(xiàn)私塾教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與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講座、活動,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電視媒體,解讀被譽為中國人《圣經(jīng)》的《論語》,當然會火起來。從這些看來,《于丹〈論語〉心得》的出現(xiàn),是否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道德回歸呢?
讀《論語》的心得 篇10
論語,一個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文學,論語讀后感500字。他講述了“仁”.“禮”.“德”……的教育,讓我們懂得了真心待人,與人為善彬彬有禮,敬賢禮士,冰清玉潔,嚴于律己 ……
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仁”,我們要先讓自己學會去愛,在引領他人學會去愛,讓世間充滿愛,大愛滿人間!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作,也是人類歷史與世界各國共同的寶貴財富。
讀《論語》,讓我懂得了君子之道,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學論語,學寬容。學論語,學正義。學論語,學義氣。
讀了論語,我們要學會寬容和忍讓。即使別人對不起我了,我也應該原諒她。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學會了寬容別人,也就快樂了自己。我們何樂而不為?
讀了論語,我們要學會正直和善良,我們用真心對待他人,用心底那顆最忠誠,最熱情,最樸素,最真誠的心對待別人。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所以對待朋友要有義氣,才夠朋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論語給予我們的是無窮的真理與智慧,未來的日子我將通過論語不斷地進行自我增值,不求做一個腰纏萬貫的有錢人,只求做一個心明如鏡的快樂人!
讀《論語》的心得 篇11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之間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經(jīng)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fā)著光芒。在閱讀越來越呈現(xiàn)碎化片的今天,經(jīng)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帶給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鬃拥脑掗_辟了我學習和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究世界的奧秘!皽毓识拢梢詾閹熞印?鬃拥母嬲]教會我復習和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溫習和深深感悟。“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一句話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傳則習,在學習上不斷反省,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論語》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教會我修養(yǎng)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獲得提高自我的喜悅!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我要寬容,需要培養(yǎng)廣闊的心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焙唵蔚'一句話,告訴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需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鬃釉裕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笨鬃右苍鴰煆亩嗳,而他的?jīng)歷也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習到要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論語》教會我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一種喜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贝嗽拺俏覀兦嗌倌甑淖毅憽N覀兩頌樽鎳幕ǘ、未來的棟梁,肩負著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前路荊棘遍布,前方雷雨交加,我們?nèi)沃囟肋h,但“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甭L路,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小一部《論語》卻蘊含著巨大道理,而我們每次的閱讀也不過是管窺蠡測罷了,其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讀《論語》的心得 篇12
孔子作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他的弟子們稱之為“天縱之將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認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優(yōu)點,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司馬遷不僅將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之中,而且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評論中也寫到:“天下君王至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己焉。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弟子的所整理記錄。《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非常豐富,現(xiàn)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nèi)容以倫理,教育為主?v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為門生的對話或對門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為二十章,看似一個松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一個整體。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于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者有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為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倡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要強調(diào)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處于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有教無類”--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例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如子貢),然而大多數(shù)都是貧苦出身,特別是四科十哲中的,如貧苦交加的顏回、子路等。
“因材施教”--孔子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性格,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學計劃。
處事方面:“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nèi)心的坦蕩、自信,太然而自內(nèi)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淡定。但這種寬容變得有尺度,并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抱怨,以德報德。當回憶自己過去遇到的種種情況,也許會有許多情緒,可是走過來回頭再看的時候覺得其實一切沒什么,不管是幫助自己的還是嘲諷過自己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這些都不過是人生中的一點經(jīng)歷而已。
交友方面:“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這句話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并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堅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則。慢。 事業(yè)方面:“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論語》作為我國傳統(tǒng)著作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是儒家思想的結晶。它教會我們凈化自己的心靈,滌蕩內(nèi)心的浮躁,提高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哪芰。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娬撜Z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了中國近20xx多年。
“禮”表現(xiàn)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鬃由钤趧邮幉话驳拇呵飼r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鬃诱J為“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遵守周禮,這邊是仁了!叭收邜廴恕边@里的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
讀《論語》的心得 篇13
學期初單位要求我們每人要讀一本好書并在書上寫下讀后感。真的是很汗顏,一學期下來真的是一頁書都沒看過,倒是忙里偷閑的在手機的讀書網(wǎng)站里拜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可是因為是網(wǎng)絡讀書我又何以在書上寫下讀后感呢?沒辦法,只有敲擊鍵盤憑記憶而寫,我想能夠記下的也肯定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 培根說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你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莫洛亞說閱讀所有的優(yōu)秀名著就像與過去時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進行交談,而且是一種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對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我們展示的都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是的,這也許就是我喜讀《論語》的原因之一,從它美妙的文字理我讀出了對人生深邃的積淀,對人性深刻的挖掘。并能使我在閱讀時能夠掩卷思考論語所告知我們的那些樸素與溫暖,那些永遠不會逝去的腳下樸素的起點。 ? 在《論語》里最常見的一個詞就是“君子”,“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字的《論語》,“君子”一詞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 。那君子是一個怎樣的標準呢:按照孔子的言語,界定,描述君子第一要做到是一個善良的人,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與內(nèi)心,他的內(nèi)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yǎng)而后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能夠時時的反躬自省,無所愧疚。他還說“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個人有了仁義的大胸懷,她的內(nèi)心無比仁厚才能做到不計較得失?,才能真正的做到守望內(nèi)心的.寧靜與力量,一個內(nèi)心無比平靜的人也是內(nèi)心無比強大的人,一個內(nèi)心無比強大的人才能游刃有余于世事浮沉之中,在人生的俯仰間,安之若素。 ? 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當今的繁榮時代給現(xiàn)代人所帶來的迷惑,只有當我們的內(nèi)心無比平靜時,我們才能冷靜的思考如何讓取舍,得與失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在于和熊掌不可兼得時,你必須有取有舍,取就必須舍,舍了才能取,正所謂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 一個人只有內(nèi)心寬闊了,你才能夠具備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無所畏懼?鬃痈嬖V我們做人的標準不是苛求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經(jīng)歷用來苛責內(nèi)心。所以只有內(nèi)心平靜了,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少了對外界的抱怨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我們學習的終極目的。 ? 幸福不是你擁有了多少,而是你的內(nèi)心滿足了多少。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覺,是君子就會時時感覺到幸福無處不在。讓我們做君子吧,讓我們都能成為那個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如何?
讀《論語》的心得 篇14
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是更近,也可以說更遠,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應該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
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應該掌握什么樣的原則。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怎樣才能處理好這復雜的人際關系呢?
今天我翻開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是它讓我懂得了怎么處世怎樣用心來處世。
首先,一顆冷靜平和的心是不可缺少的;其次,你的公正,你的直率,你的磊落也用的上,同時更要有耐心。
有一個哲學預言,名叫《豪豬的哲學》,講的是一群豪豬一起取暖,可身上都長滿了刺,這樣一來靠的近了都刺到了身體,而遠了就沒辦法取暖,慢慢的豪豬就找好了合適的位置,是因為他們有耐心,同樣我們?nèi)艘惨粯犹幨酪心托摹?/p>
《論語》真的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想,這不僅是論語里面的一種道德理想,它同樣適用于21世紀,孔子和他的弟子享受的那種快樂,同樣是我們今天快樂的源泉,這大概是《論語》給我以及今人最大的借鑒和經(jīng)驗所得吧。
【讀《論語》的心得】相關文章:
讀《論語心得》感受06-19
讀《論語》心得范文09-23
讀《論語》給自己的啟示及心得08-20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08-28
讀論語心得體會03-08
讀《論語》心得體會03-27
讀論語心得體會09-14
讀《論語》心得體會范文03-31
最新讀論語心得體會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