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錦集5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快板,初步感知快板的韻律和節(jié)奏。
2、讀出快板的風趣幽默,能根據節(jié)奏進行自我創(chuàng)編。
3、學會快板書,表演出快板的樂趣,有嘗試表演的欲望和興趣。
4、能自由發(fā)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5、樂于與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發(fā)兩人合作表演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學會快板書,有參與表演的欲望和興趣,并能自我創(chuàng)編。
活動準備:
PPT、快板
課前準備
帶領幼兒認識快板及蟈蟈。簡單了解快板的藝術特點,了解蟈蟈的大小和生活習慣。
活動過程
一、比一比吹牛皮
師:小朋友,認識我嗎?(不認識)我來告訴你們,我就是鼎鼎有名的吹牛大王,誰敢給我比一比。
幼兒積極舉手。
師:我跑得快!
幼:我跑得快!
師:我比汽車跑得快。
幼:我比火車跑得快。
……
嘗試用這樣的談話引導孩子簡單理解“吹牛皮”的含義。
師:小朋友我們吹了這么多,我們說的這些話是真的嗎?
幼:不是。
師:對,說的這些做不到的`大話,就叫吹牛皮。今天,我就給大家?guī)硪皇缀寐牭目彀鍟úシ耪n件)《吹牛皮》。誰認識這些字?
聽一聽吹牛皮
教師示范:我先來給小朋友說一說這首有趣的快板,小朋友仔細聽,感受一下它和我們平時學的故事、詩歌有什么不同?
師說幼聽。
師:聽完了有什么感覺?有趣嗎?你覺得哪兒有趣?
幼兒自由評論。
師:小朋友們這么感興趣,我還給這首快板配上好看的畫面,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
二、學一學吹牛皮
1、回憶鞏固兒歌內容
快板里說了誰在吹牛皮?(兩個蟈蟈)兩個蟈蟈都吹了什么?
幼兒回答后,播放相應的動物圖片。(鵝、雞、狗、驢、虎、獅)
聯系圖片練習快板。
指名教。
2、分角色練習
(1)師幼對話練習
。2)男女孩對話練習
(3)加動作對話練習
三、編一編吹牛皮
猜猜它們還會吹些什么?將幼兒想到的動物編入快板,享受自己創(chuàng)編的快樂。
在創(chuàng)編時,有意指導快板中對仗的格式,如南——北、東——西、關外——關內,
讓幼兒創(chuàng)編時,注意反義詞的對仗格式。
四、明理結束
1、師:你們剛才吹得都很帶勁兒,我們來看看這兩只吹牛皮的蟈蟈的下場。
2、播放課件,齊讀剩余部分:他們兩個吹得正起勁兒……誰叫他倆吹牛皮!
師:兩只蟈蟈怎么樣了?(喂了雞)我們小朋友回過頭來想一想,吹牛皮好不好?
3、幼兒自由表述。
五、活動延伸
1、回憶快板兒歌這種形式,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看看電視或網絡上的快板書。
2、在區(qū)域活動內投放快板,讓幼兒有興趣嘗試快板表演。
活動反思:
《指南》中培養(yǎng)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教育建議提到:“在閱讀中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改編故事部分情節(jié)或續(xù)編故事結尾。鼓勵幼兒用故事表演、繪畫、泥塑等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和故事的理解……”因此在幼兒興趣最高的時候,適時切入創(chuàng)編兒歌情節(jié)既能訓練孩子思維,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感情升華,明理結束
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既要讓孩子們對這一曲藝形式產生濃厚的興趣,達到意猶未盡的效果,又要讓孩子理解吹牛皮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我選擇了讓孩子們自己談感受、談認識從而明理結束這節(jié)活動。
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正確感知10以內的數量,能按群目測數群。
2、能把兩部分數量合起來看,學習按群測數。
3、敢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教具:5、6、7、8、9、10的實物卡片共6張。
學具:幼兒用書,鉛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目測數群,感知10以內的數。
教師分別出示實物卡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說一說:圖片上有什么?有多少?L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教師帶領幼兒一一點數,并說出物體的總是。
。2)學習按群測數。
教師啟發(fā)幼兒用“合起來”的方法說出總數,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個xx?說一說:你們覺得這幾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最快?為什么?組織幼兒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帶領幼兒看5的實物卡片,啟發(fā)幼兒用“合起來”的方法說出總數。教師引導幼兒觀察6——7的實物卡片,鼓勵幼兒自己用這種辦法說出總數。教師借助手勢,啟發(fā)幼兒用手畫圈表示總數。
2、操作活動。
。1)看實物和圓點連線。(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實物和圓點的數量,說一說,圖上有什么?每張卡片上的數量是多少?啟發(fā)幼兒用連線的方法,連接數字和相應的卡片。
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請你給多的一組打√,再寫上數字。
。2)統(tǒng)計活動。
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哪些動物?請你將同類的動物圈在一起。啟發(fā)幼兒按標記在格子里寫上相應的數字。
3、活動評價。
。1)重點評價:“看圖連線”和“按標記寫數字”,請幼兒自己講述操作過程。
。2)對操作正確以及能邊操作邊講述的幼兒給予表揚。
活動反思:
所謂目測就是要求幼兒用小眼睛一看就知道一堆物品是多少個。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在數學方面,中班幼兒能目測1—5的數量,也就是說,小朋友不用一個一個的邊用手指點,邊在心里數,而是一看就能報出數量,再通過接著數,讓幼兒知道這個方法就是比一個一個點數快得多呢。讓孩子先看一堆的一共是幾個(一下就看出來,先可以少一點,慢慢的可以加多再練習)再接著往下數。最后的得出的數就是總數了。目測的本領學會了孩子會覺得很開心的,
集體活動新授知識點時,教授方法可以由簡單到難逐步提升,以促使幼兒更容易掌握新知識,剛開始的時候,幼兒還不會應用目測的方法,通過反復幾次的練習,幼兒很快會掌握該方法。老師可以誘導孩子先用眼睛數5個,再用手指點數后邊的。漸漸地他們也覺得這個方法好用,也產生了數數的興趣。最后,我們做個小結:目測數群是很簡單卻很快的數數方法。幼兒能積極參與活動。
不足:在集體時和幼兒比比哪個辦法數的快就更好了。
大班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了解五星紅旗的用途。
2.學習升國旗的方法。
3.體驗當小旗手的自豪感。
教學準備
幼兒已經認識、感知過國旗、課件
教學重點與難點
了解五星紅旗的用途、學習升國旗的方法。
教學方法與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談話討論法
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幼兒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播放課件,出示五星紅旗,讓幼兒明確五星紅旗是祖國的象征。
師:你知道五星紅旗代表什么嗎?你在哪些地方看見過?
幼兒講述自己有關五星紅旗的`經驗。
幼兒通過自己的已有經驗討論
以出示五星紅旗的方式引發(fā)幼兒的討論,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了解五星紅旗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時刻代表中國國家的形象。
。ㄉ龂斓那榫埃,激發(fā)幼兒爭當小旗手的愿望。
師:你以前見過國旗嗎?你是在哪里見過?見過誰升國旗?解放軍叔叔是怎樣升國旗的?(教師播放天安門升旗的錄像,讓幼兒感受升旗時莊嚴的氣氛,并感受升國旗是很光榮的事情)
幼兒觀看視頻,回答教師提問
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討論,加上教師的引導,較好的激發(fā)出幼兒當小旗手的愿望,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作鋪墊
2、引導幼兒學習升國旗的方法,體驗當小小升旗手。
教師在升旗場上介紹升旗的方法:兩個小旗手合作,一個人往下拉繩子,一個人往上放繩子,隨著國歌慢慢將國旗升到旗桿頂端。
幼兒佩帶升旗手標志,輪流當小旗手,學習升國旗的方法,教師進行指導。
3.幼兒說說自己當小旗手的感受。
教師:當小小升旗手真光榮,我們以后還在幼兒園的升旗時間輪流當小旗手。
2、幼兒自由說說自己的自己的想法。
3、幼兒學當小旗手
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學習升國旗的方式,并感受升國旗的自豪感。
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樂曲的基礎上,初步學跳雙圈集體"筷子舞"。
2、通過使用道具,嘗試探索"筷子舞"的舞蹈動作。
3、表現舞蹈歡快、熱烈的情緒。
4、愿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5、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讓幼兒欣賞樂曲,并準備好配套磁帶或CD。
2、每人一副筷子(兩雙一捆,用橡皮筋扎緊,尾部系上綢帶),幼兒腰扎紅腰帶。
活動過程:
1、跟隨音樂拍手。
2、學習舞蹈動作。
(1)自由創(chuàng)編男、女小朋友的舞蹈造型動作(預備動作)。
。2)探索在身體不同位置敲擊筷子的動作。
師:小朋友,筷子可以在胸前敲,還可以在身體的什么位置敲呢?
。3)和老師一起練習在身體不同位置敲擊筷子的動作。
。4)看兩位教師完整示范1~16小節(jié)的舞蹈動作。
(5)男女小朋友分別學習1~16小節(jié)的舞蹈動作。
。6)站成雙圈(女內、男外),完整地跳1~16小節(jié)的舞蹈動作。
。7)聽17~24小節(jié)的音樂,看教師的舞蹈示范動作。
。8)學做17~24小節(jié)舞蹈動作。
3、完整地跳雙圈集體舞。
(1)第一、第二遍注意動作合拍。
(2)第三、第四遍,逐步能有表情地跳舞。
活動反思:
在課堂教學時,幼兒表現出對筷子的喜愛和熟悉,回答問題也十分踴躍積極,因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樣東西。但是在課程教學中,發(fā)現幼兒雖然對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會正確拿筷子的幼兒卻不多,大部分幼兒只是用右手握著,不知道應該用手指頭拿好。
在活動過程發(fā)現幼兒的積極性都很強,由于課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兒都十分興奮的拿著(握著)筷子在夾小碟子里面的食物,正確拿著筷子的幼兒可以很快就夾起小碟子里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兒就有點困難了。
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幼兒是否還不夠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讓幼兒在吃飯的時候盡量的拋開湯匙進而使用筷子這樣會不會慢慢改進幼兒拿筷子的錯誤拿法呢?在實際生活中盡量讓幼兒實行這一措施。
課堂的氣氛還算穩(wěn)定,幼兒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師身上,只是幼兒能不能正確的拿好筷子進餐這方面還需要大大的加強!
大班教案 篇5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什么東西不見了》,選自幼兒園主題課程幼兒用書大班下冊主題二《科學放大鏡》中的次主題二《超級變變變》。本次活動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新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索的欲望。""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溶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科學現象,糖融化了、雪融化了……在成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卻深深吸引著我們的孩子,我們應抓住教育的契機,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望,從而培養(yǎng)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tài)度、方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選擇了《什么東西不見了》這一科學活動,作為科學探索的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求知。針對幼兒這一特點,我們從培養(yǎng)幼兒愛科學,學科學、記錄、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為此,我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感知、理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系。
二、說活動目標
重難點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多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的情感、能力、態(tài)度、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因此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制訂了以下目標。
1、知道有些物體能溶于水。
2、初步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系,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讓幼兒初步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系,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三、說活動準備
1、玻璃杯多個、碟子2、食鹽、面糖、冰糖、糖塊、木塊、玻璃珠等3、記錄表、熱水、涼水、筆若干
四、說教學法教法:
在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正如新綱要中所說的:"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參與活動,用激情感染幼兒,對幼兒起示范帶動作用,引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2、啟發(fā)提問法: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fā)性,引起幼兒的思考
3、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的觀察,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學法:
1、操作比較法:操作法是幼兒運用最多也是最感興趣的一種方法讓幼兒實際操作,幫助幼兒比較,自己找出答案。
2、嘗試實驗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學中做,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鼓勵幼兒用已有的物品做實驗,從實際實驗中得出形象準確的答案。
3、談論交流法:通過師幼、同伴互相交流,更好的了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水溫、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
五、說活動流程
(一)、出示實驗材料,激起幼兒的活動興趣,進行第一次探究活動。
投放的材料有食鹽、面糖、玻璃珠、木塊)我會告訴幼兒今天我們要做一個實驗,你們走到實驗桌前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么樣的實驗材料(幼兒活動,老師指導)讓幼兒輕輕回到座位,問幼兒誰愿意告訴我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師小結:食鹽、面糖能溶于水,玻璃珠、木塊不能
(二)讓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操作,什么樣的物體溶化的快,什么物體溶化的慢,進行第二次探究。投放的材料有食鹽、面糖、冰糖、糖塊、攪拌棒。。我會現引導幼兒觀察出示的材料,說出他們的不同,引導幼兒猜測:如果把這四種物體放入水中,那種化的最快,為什么?(幼兒活動,教師指導)再請小朋友輕輕回到座位上,大膽說出自己操作的結果。
教師小結:物體溶化的快慢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
(三)進行第三次探究活動,引導幼兒體驗物體溶化的快慢與水的溫度攪拌有關教師準備同樣大小的冰糖,涼水、熱水、攪拌棒,讓幼兒大膽進行操做活動,讓幼兒感知物體溶化的速度與水的溫度、攪拌有關,并進行交流記錄(記錄時畫的快的用笑臉,慢的用哭臉)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繼續(xù)探索關于溶化的知識并實驗。
教學反思:本次活動,我們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從孩子的經驗和水平出發(fā),不強調用書上的原話,不強調科學知識和概念,而改為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語言來提問,并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表達他所發(fā)現的科學現象。通過提出問題,讓幼兒先猜測、再操作、最后驗證的辦法,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仔細觀察、認真記錄,并且把自己的發(fā)現說出來與同伴分享。
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地調動,大膽地去做、去說。真正實現了幼兒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的有效互動。
【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的教案04-12
大班教案01-21
大班教案[經典]11-09
(精選)大班教案10-13
大班教案[精選]10-25
大班教案(精選)09-30
大班教案(精選)09-30
大班教案(經典)09-17
【經典】大班教案08-01
【精選】大班教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