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泰山記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泰山記教案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
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
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jīng):盡。
僻不當?shù)勒撸浩А?/p>
3.理清思路:
問:
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
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
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jīng)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jīng)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
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生用原文復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
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
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
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
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
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
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
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
察點,描寫日出。
附:板書設計
登泰山記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掌握游記順序,賞析景物描寫片斷。
難點:結合本文寫景狀物進行藝術審美,借鑒本文的修辭手法和描寫技法。
【教學課時】2課時
【相關鏈接】
一、作者介紹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榖,清代桐城(今屬安徽)人,因書齋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庫全書》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辭官,就在這一年辭別京師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寫了《登泰山記》。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于散文創(chuàng)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chuàng)始人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因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韓愈、歐陽修等人的作品,講究“義法”,要求語言“雅潔”。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歸序》《武季子哀辭》、姚鼐的《登泰山記》等。桐城派散文特點:提出“義法”主張!傲x”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達中心的形式技巧!拔恼嘛L貌一般簡潔平淡,而鮮明生動不足”。
三、寫作背景
姚鼐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館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jīng)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后,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
四、題目解說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五、文體解說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種形式: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垭s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認讀字音
(1)汶水(wèn)(2)濟水(jǐ)
。3)磴(dènɡ)(4)徂徠(cú)(lái)
。5)皓(hào)(6)絳(jiànɡ)
。7)鼐(nài)(8)罅(xià)
。9)樗蒱(chū)(pú)(10)岱祠(dài)
2、理清結構
二、精讀課文
(二)、誦讀第1段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其陰,濟水東流(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2)陽谷皆入汶(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陰谷皆入濟(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當其南北分者(當:介詞,在)
2、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作者是怎樣寫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這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這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這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線路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二、誦讀第2段,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詞,在)
。2)自京師乘風雪。(乘:這里是“冒”的意思)
。3)歷齊河、長清。(歷:經(jīng)過)
。4)越長城之限。(限:界限)
。5)至于泰安。(至于:到、到達)
。6)是月丁末。(是:這、此)
。7)酈道路元所謂環(huán)水也。(所謂:所說的)
。8)余始循以入。(以:表修飾)
。9)道少半。(少:不到)
。10)復循西谷。(循:沿著)
。11)崖限當?shù)?(當:動詞,擋住)
。12)世皆謂之天門云。(云:助詞,無意義)
。13)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負:背負;燭:名詞作動詞,照。)
2、作者詳寫寫登山的過程,說出作者的登山線路以及文章的寫景特點。
登山路線: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嶺—循西谷—至山巔。
寫景特點: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jīng)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好處費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麗。
3、作者是怎樣描寫山頂所見之景的?
作者用“蒼山負雪,明燭夕照”寫出從曲折的山徑并在冰雪與迷霧之中初至山頭時剎那的感受。然后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畫”,俯視“半山居霧若帶然”。作者視野由遠及近,由上而下,既層次分明,又照應前文。寫山、水、雪、霧、日光、城郭,這么多的內容,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來了。正是這些山、水、雪、霧、日光、城郭交織著,才構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表現(xiàn)出冬季泰山靜穆、森嚴的美。
作者用詞及其生動形象!柏摗薄盃T”兩個動詞,把山與霧擬人化,寫出了山靜中的動態(tài)、霧動中的靜態(tài)。“燭”名詞作動詞,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霧比作飄帶,形象有趣。這部分通過對雪、日、霧三種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寫,鮮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渾景象。
三、誦讀第3段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1)戊申晦,五鼓。(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大風揚積雪擊面。(揚:卷起)
。3)亭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彌漫)
。4)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稍見:逐漸看見。)
。5)須臾所五采。(采:同“彩”)
(6)正赤如丹。(正:純正)
。7)回視日觀以西峰。(以:助詞,表示方位)
(8)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絳:大紅;皓:白;駁:雜;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
。9)極天云一線異色。(極:盡。)
2、文章通過寫景物變化描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四、誦讀第4、5段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其遠古刻盡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當?shù)勒。(僻:偏僻;當:在?/p>
。3)多平方,少圜。(平方:古義:平整,方形的。今義:①指數(shù)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圜:同“圓”)
。5)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至:距離)
2、本段寫了觀日出后的游覽,主要寫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什么好處?
人文景觀: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跡:道中石刻。
好處:先以日觀亭為參照物寫周圍的建筑,再寫返回途中所見的道中石刻。這樣寫,不僅展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凸顯了泰山的人文內涵,也使文章顯得豐富深刻,體現(xiàn)了“桐城派”重考據(jù)的文風。
3、第五段是如何描寫泰山的自然景觀的?
自然景觀——寫土質: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寫樹: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至日觀數(shù)里無樹;寫雪:冰雪,雪與人膝齊;寫水:無瀑水;寫鳥獸:無鳥獸音跡。
作者這樣寫給人留下了泰山總體印象:一是泰山蒼勁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靜美;
【問題探究】
1、本文有怎樣的藝術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描寫,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于山頂俯視的“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側面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之外,又以“明燭南天”“絳皓駁色”等進行側面烘托,既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又生動有趣。
。2)語言簡潔、生動。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了第1段中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也能體現(xiàn)語言簡練、生動的特點,寥寥幾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了出來。
。3)比喻、擬人的運用。本文有幾處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
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作者初登山巔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動的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凇般胨、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是作者山巔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且停留在山腰間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特別是“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tài)的霧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美的享受。
③“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盎虻萌湛煞瘛钡纳椒,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態(tài)卻是相同的:“皆若僂”。這一比擬不僅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俊,并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2、本文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洋溢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贊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偉多姿的景色,美不勝言,使人心曠神怡。作者不顧條件惡劣,克服種種困難,登山一覽的高昂情緒也很感動人。在作者筆下隆冬時節(jié)風雪彌漫的泰山優(yōu)美絢麗,毫無冷落蕭條之感,作者頂風冒雪,豪情滿懷,胸襟開闊,既無孤芳自賞的清高,也沒有“獨釣寒江雪”的凄楚、孤寂的情懷。文章的基調是積極的、樂觀的、豪邁的,使人讀了不僅能欣賞到自然的美,也能領悟一些人生的真諦。古代記漩散文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是很可貴的。
【課堂練習】
1.下列劃橫線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汶(wèn)水濟(jǐ)水徂(cú)徠
B.絳(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齊
C.若僂(lǚ)少圜(yuán)摴蒱(chūpú)
D.須臾(yú)山巔(diān)姚鼐(nài)
【答案】B(膝xī)
2.對下列劃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京師乘風雪。乘:冒著
B.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循:沿著
C.其遠古刻盡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幾:幾乎
【答案】C(漫:磨滅)
3.下列句中劃橫線詞語,古今意義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A.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B.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D.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A(B項“至”是動詞到達,“于”是介詞,到;C項“下”指腳下,現(xiàn)多用于對朋友的敬稱;D項“平方”并且呈方形,今常用為數(shù)學名詞)
4.選出與“明燭天南”中的“燭”用法相同的一項()
A.腰白玉之環(huán)
B.孔子師郯子
C.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D.其陰,濟水東流
【答案】.A(名詞作動詞)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斷句的一項是()
A.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B.中谷繞泰山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C.稍見去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觀道中石刻
【答案】D
6.對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蒼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雜樹,(山)多松
D.(山)生石罅,(樹)皆平頂
【答案】D“山”改為“樹”
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
B.城墻有內外之分,里面一道為“城”,外面一道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墻。
C.農歷每月初一為“朔”,十一為“望”,最末一天為“晦”。
D.桐城姚鼐記,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流派。
【答案】D(“桐城”指籍貫)
8.對泰山日出這段文字分析鑒賞有誤的一項是()
A.先從日出前的風、雪、云寫起,與上文“蒼山負雪”照應;“大風揚積雪擊面”,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頂?shù)母惺埽终媲小?/p>
B.作者抓住日出時色彩變化的這一特點,以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偉、壯麗的景象。
C.作者回頭看西邊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視,“絳皓駁色”,顯示了“紅裝素裹,分外妖燒”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圖,本段是泰山日出圖,前者著力指“靜”狀,后者有意給“動”態(tài),動靜相宜,相輔相成。
【答案】C
9.情景式句式默寫
(1)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边@一筆把山和水聯(lián)系起來了。
。2)“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
(3)“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朗了。
10、翻譯下面句子。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長城。
(2)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逐漸看見云中立著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
。3)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p>
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登泰山記教案3
教學目標: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有哪位同學去過泰山,給我們當一回導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見所感。介紹泰山(詳見幻燈片)……
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首,(復習五岳),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東泰安,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shù)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实鄣姆舛U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shù)以干計的詩文刻石?鬃恿粝铝恕暗翘┥蕉√煜隆钡馁潎@,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世界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chǎn)。今天我們就跟隨姚鼐的腳步再次去膜拜泰山。
2、分析
桐城派和方苞: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
作者介紹: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他有室名惜抱軒,學者稱他為惜抱先生。他少時家貧而體弱多病,學習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進士,歷任山東、湖南副考官!端膸烊珪佛^開,任纂修員。不久,請病假辭官還鄉(xiāng),先后主講梅花、鐘山、紫陽等書院,達四十余年,所到之處,土子都以能入他門為榮幸。他為了宣揚桐城派主張,使青年便于學習古文,選輯了《古文辭類纂》七十四卷,選文七百余篇。這是現(xiàn)代流傳廣,影響較深的一部古文選本。
姚鼐少年時隨伯父姚范學習經(jīng)學,以姚范好友劉大櫆為師,學習古文,深受其影響。他發(fā)展了方苞、劉大櫆的理論,提出文章要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并重。在學習方法上,主張多讀多做,要從摹仿到自我脫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論體系,使這個派別真正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較大影響的作家。由于生活經(jīng)驗所限,他的散文內容較貧乏,偏重形式,寫景文章成就高。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
復習:記是一種文體,可以敘事、寫景、狀物,目的往往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課內學過的作品有《核舟記》(明朝魏學洢)、《小石潭記》(唐朝柳宗元)、《岳陽樓記》(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記》(宋朝歐陽修)和《登泰山記》(清朝姚鼐)。
1、通翻
2、聽錄音,每節(jié)各用一句話概括內容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23節(jié)合并)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艱難登山的經(jīng)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艱險的登山過程→到達山頂時所見明麗的景色)
我們先來看他來泰山的路線,你會用哪個詞來形容這段旅程?(艱苦)。尤其是哪幾個詞?“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自”、“歷”、“穿”、“越”、“至于”幾個動詞蟬聯(lián)
而下,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吻合,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怎樣的形象?(風塵仆仆的神態(tài),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真是一字一圖,字精意工。
第三段:觀日出的過程及日出時雄渾壯麗的景象。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極寫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象。
第四段:寫泰山的古跡(建筑群與石刻),反映其悠久歷史與人文氣息。
第五段,總結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點。
線索:本文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3、如果你是泰山旅游的開發(fā)商,現(xiàn)在你要做一個推廣泰山旅游的活動,首先是像西湖十景一
樣也弄個泰山十景什么的。你會給泰山的`景點取什么名字?在你取得名字之后請為這一景點寫一段推廣詞。范例:1.蒼山負雪。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參考文字: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蒼山負雪圖。
4、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請結合原文談談你的想法。參考:“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擬人,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半山居霧”,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作者寫景攝取了大自然的靈魂,達到神真,不愧為寫景的高手。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刮起山上積雪撲打在臉上,亭子以東從山腳下起都是云霧彌漫著。”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引入,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皳P”、“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
太陽出來前是,“自足下皆云漫”,“漫”寫云霧之大!吧砸娫浦邪兹糸似褦(shù)十立者,山也! “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吧砸姟焙魬恕拔骞摹,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極天云”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堪稱“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筆細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日出后的景色,“回視日觀以西諸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边@是說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陽光照射,呈紅色,有的得不到陽光照射,現(xiàn)白色。這兩種顏色錯雜相問。所有的山峰都像彎著腰一樣。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這里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xù)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xiàn)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fā)人向上。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對比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含義,也是作者所以要長途跋涉、頂風冒雪登臨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反正該寫的,最值得寫的都寫完了,第45段還有必要交待嗎?(分開談談)
第四段明確:寫泰山的人文景觀,提到點綴于日觀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勝古跡,可說是一幅日觀峰古跡圖。列舉: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大凡作山水畫,既要有山有水,還要有人物,又要點綴一些屋宇和其它,這里簡要介紹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跡,既增強了游記的知識性,也有助于表現(xiàn)歷史悠久的泰山的個性特征和整體風貌。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作者以“三多”、“三少”“三無”,多石,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shù)臓蠲。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后幾句,以“無”字組成的短句,用簡明的文字,寫出泰山之冬的靜美。以上兩節(jié)都是對泰山風貌的有力補充。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工于結局,結句“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煞住全篇,收得似盡而不盡,既給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回味的余地。寫作特點: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主旨:通過記敘自己在農歷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繪了壯麗雄渾的泰山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登泰山記教案4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作者介紹《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理清文章思路讓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登泰山記教案5
【教材定位】
《登泰山記》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6課文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壯美。
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體會文章善于取舍,將小細節(jié)與大印象結合,描寫、敘事簡潔明快的特點。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了解“記”的文體特征,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文言實虛詞,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讀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
【教學重難點】
體會語言精煉、用詞生動、修辭巧妙等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杜甫一首《望岳》帶我們領略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巍峨。今天,讓我們跟隨作家姚鼐,走近別樣的泰山風光,一起學習《登泰山記》。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2.了解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jīng)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
3.解題
①“登”,即由低處向高處行進;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稱。
、凇坝洝,古代一種散文題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5.了解文體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和主張。“記”在唐代進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wěn)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wěn)固。
“游記”是“記”的一種。它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散文體裁,形式靈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ㄒ唬╊A習檢查:
1.明確字音
汶水(wèn)濟水(jǐ)徂徠(cúlái)
樗蒲(chūpú)絳皓(hào)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線索是什么?
明確 以游蹤為主線,以時間為輔線。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①陽:山的南面
、陉柟龋荷侥厦婀戎械乃
、郛敚涸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明確 “皆”。兩個“皆”字,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句子顯得頓挫有力。
【思考2】研讀第二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俪耍撼,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谙蓿航缦蓿@里指城墻
、垌悖菏
④循:順著
、菅孪蓿合耖T坎一樣的山崖
⑥幾:幾乎
、哓摚罕
、酄T:照
、峋樱和V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記述登山時間、同伴、路線,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明確 “乘”“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lián)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tài),寫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明確 “四十五”“皆”“石”“七千”。這些詞寫出了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艱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
(3)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明確 “迷霧冰滑”“幾”“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了。
(4)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明確 “負”“燭”。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明確 “照”“畫”“居”“帶”。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鞍肷骄屿F”,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試概括這一部分景物的特點。
明確高峻、壯闊、雄渾。
【思考3】研讀第三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倩蓿宏帤v每月的末一天
、谖骞模何甯
、蹣O天:天邊
、懿桑和安省
、萁{皓駁:大紅、白、雜色。
⑥僂:駝背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 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明確 “揚”“擊”“皆”。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明確 “丹”“紅光”“動搖”“東!。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語調應高亢激昂。
3.試概括這一段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明確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從形狀、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繪了一幅絢麗壯美的日出圖景。
【思考4】研讀第四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①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诼耗
、凼В喝笔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 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2.這一段列舉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何好處?
明確
(1)人文景觀: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
(2)好處: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思考5】研讀第五、六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汆鳎和皥A”
②罅:裂縫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和做結。
【思考6】分析手法
活動: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凇巴砣照粘枪胨、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邸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思考7】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明確示例一:世之奇?zhèn)ス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經(jīng)風雨,怎么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
【思考8】分析特點
1.桐城派劉大櫆提出了古文寫作的“因聲求氣”說:“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币ω菊J為“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請誦讀品味文章的前兩段,解說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樣的內在精神——“神氣”?
明確 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渾壯麗,表現(xiàn)的神氣: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時間是寒冬臘月,表現(xiàn)的神氣:迎難而上,不畏艱險。山頂所見表現(xiàn)的神氣:歷經(jīng)艱險,始得奇觀。
2.姚鼐首次系統(tǒng)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jù))、文章(辭章)三者相統(tǒng)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和旗幟。請結合全文內容證明此觀點。
明確
①義理方面,不僅寄寓了“神氣”,還描寫泰山本身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
、谵o章方面,全文脈絡分明,結構有序,語言節(jié)奏分明,描寫形象。
、劭甲C(考據(jù))方面,寫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紹了登山路線和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且說明了汶水與長城的位置,是寓考據(jù)于文辭的典型。
【思考9】對比閱讀
游黃山日記(徽州府)(節(jié)選)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筇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huán)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數(shù)黑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電成冰堅滑不容著趾。余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云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wèi)者。由此而入,絕讞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shù)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間,冉冉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币讯鴱奶於挤鍌扰识,透峰罅而下,東轉,即蓮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頂、石筍矼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shù)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shù)十文,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后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后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其陰屬寧之太平。
余至平天磯,欲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饑,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币蛑敢簧^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后中食,則令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庇嗳缪缘琼,則天都、蓮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huán)繞于后;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
問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山上的松樹特點鮮明,樹身不高而樹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稱之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jīng)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幫他安排了登山路線、午飯時間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頂前有一塊巨石,先伏后起,像是兩截,在山坳里突出懸空,上面還長著怪松。
明確B
分析:“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jīng)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錯誤,結合文章第二段游蹤可知,作者“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shù)次,至天門”,然后“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可見,作者是從蓮花峰到天門,然后再到前海。
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任務引導】本文寫景記游,始終圍繞作者的活動進行,從自京師“乘風雪”而來到“觀道中石刻”而歸,作者對整個流程的記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一)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ǘ┥朴谧プ【拔锾卣鳎擅钸M行烘托。
。ㄈ┯霉P簡潔,詞語精當。
(四)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六、明晰主旨
通過記敘自己在農歷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繪了壯麗雄渾的泰山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登泰山記教案6
[教學目標]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重點]
本文詳略恰當?shù)奶攸c。
[教學難點]
側面烘托的手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三.句讀:下列句子中停頓不當?shù)囊豁検牵?)
A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B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皆謂之天門/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苦帶然
D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2.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當:在。其:指泰山。
3.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歷:經(jīng)過。限:界限。至于:到達。
4.道皆砌石為磴 磴:山路上的`石臺階
5.余始循以入 循:沿著、順著。以:而。
6.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道:走路,名詞作動詞。遂:于是
7.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及:到。限:本義門檻,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8.明燭天南 明:明亮。燭:照耀,名詞作動詞。天南:定語后置,南邊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陽。
(二)一詞多義的解釋。
1.居
A 半山居霧若帶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
C 居十日
D 居廟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僅僅足
意思:停留;居;過;處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長城之限
B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C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時月
E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門檻;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師乘風雪
B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C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
D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意思:冒著;乘坐;趁;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嶺
B 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E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F 萬戶侯豈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義;政策,方法;取道;說
(三)內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處?“我們”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課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觀峰。
2.用“其級七千有余”“明燭天南”“半山居霧若帶然”,從側面點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從文中找出記敘登山路線的詞語。
答:自、歷、窮、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復循、遂至
4.作者描寫了哪些景色?
答:“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五.作業(yè):讀誦一、二段
第 二 課 時
一.補充注釋: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記月,即當時的十二月;蓿涸履┮蝗眨炊湃,農歷每月初一是“朔”,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五鼓:古代五時鐘,以打更擊鼓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兩小時,晚七點起更,五鼓相當于五點鐘。
2.大風揚積雪擊面 揚:卷起
3.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自:從
4.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純正
6.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承:承接
7.其遠古刻盡漫失 盡:全
8.僻不當?shù)勒?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縫,前面省略“于”。
(二)一詞多義解釋
1.或
A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C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國破滅,率賂秦耶?”
意思:有的;或許;有時;有人
2.極
A 極天云一線異色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C 初極狹,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E 南極瀟湘
F 屋極有窗以達氣
意思:盡頭;盡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盡;頂點
3.視
A 回視日觀以西峰
B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C 子孫視之不甚惜
D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E
意思:看;審察;對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較
4.坐
A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B 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余口盡殺之
C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 停車坐愛楓林晚
意思:與“站”相對;判罪;座位;因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C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意思:開始;最初;才;開頭、開端。
(三)指出下列帶點詞語的詞性活用情況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嶺
3.明燭天南
4.其陰,濟水東流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之。
1.須臾成五采
2.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級七千有余
6.汝識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當中流
五.內容分析:
1.課文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風、雪、云;日出時—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寫:泰山日出美如畫(壯觀);側面描寫:而皆若僂——泰山(高峻)。
2.第四段寫了泰山的自然景觀,也寫了人文景觀,試列舉這些人文景觀,并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列舉: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寫泰山自然景觀的?
答:寫土質—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寫樹—多松,生石罅,平頂;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寫雪—冰雪,與人膝齊。寫水—無瀑布。寫鳥獸—無。
六.作業(yè):課后練習,背誦全文。
登泰山記教案7
〔設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設計提要〕
本設計根據(jù)各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第二段:導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jù)第一段內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幫助和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xiàn)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fā)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jù)第二段內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jù)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jù)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jīng)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shù)穆?lián)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jù)第三段的描寫,聯(lián)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fā)言,其他同學對發(fā)言同學的發(fā)言作出評論,教師作。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jīng)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調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xiàn)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法做一個.,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的藝術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登泰山記教案8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登泰山記》譯文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登泰山記教案9
教學目標
能聯(lián)系有關背景材料研讀課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具體分析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能掌握文中“繩、夭、病、復、全”等實詞和“以”、“之”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分析課文
1、學生個別朗讀全文,初步體會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2、檢測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并完成思考練習一、二。(充分利用觸摸區(qū)響應,移動響應,文本響應,配梅花插圖)
3、簡介作者。龔自珍,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散文家,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他對清朝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和腐敗的政治深感不滿,力主“更法”“改圖”,廢科舉,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則徐、魏源等人組織“宣南”詩社,講求經(jīng)世致用之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義,也仍然為保守勢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擠打擊。在北京輾轉10年,都是做小官,最后還被迫棄官回鄉(xiāng)。他的革新思想在當時產(chǎn)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并對后來的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起了推動作用。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有功焉!(配作者及梅花插圖)
4、寫作背景簡介。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本文寫于1839年,是作者辭官南歸之后寓居江蘇昆山時所作。(配梅花插圖,利用觸摸區(qū)響應并閃爍圖標“八股文”和“文字獄”各三次)
(1)八股文:明清科舉制度的一種考試文體,每篇有部分組成。在內容上,八股文只許為圣賢立言,講四書五經(jīng)所講過的道理,如有所闡發(fā)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學的范圍。這種內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體,是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對當時文化思想的發(fā)展危害很大。
(2)文字獄:舊時統(tǒng)治者往往故意從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以鎮(zhèn)壓知識分子,叫“文字獄”。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興文字獄,刑罰殘酷,株連眾多。龔自珍《詠史》:“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5、具體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了重大的政治主題。下面展開討論并完成表格內的有關內容,具體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充分利用觸摸區(qū)響應)
表層意
言外意(比喻義)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
(封建統(tǒng)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
(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yǎng)、遏)
(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豢養(yǎng)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
(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措施:(購、縱、順、毀、埋、解、復、全、辟、貯)
(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
療梅的愿望:(誓、必、甘、窮)
(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6、分析作者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的強烈愿望,這種思想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它的主旨其實可以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話來概括。然而作者以慨嘆作結,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這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那么作者為什么會以慨嘆作結呢?作者所追求的只是個性解放,所依靠的力量只是他個人的力量,這當然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另外,從《己亥雜詩》中的兩句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也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作者把這種希望寄托在“天公”即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身上,這就決定了他的政治主張最終是不可能得到實現(xiàn)的。這體現(xiàn)了作者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雖然如此,作者為改革沉悶的政治局面所體現(xiàn)出來的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忘我的犧牲精神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
登泰山記教案10
一、導入
韓愈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痹谏鐣陌l(fā)展進程中,歷來的先知先覺們往往因為其眼光前瞻、洞察敏銳、見解犀利而與濁世格格不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人類意志養(yǎng)成了他們牢騷滿腹則“大鳴大放”的銳氣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批判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近代杰出的思想家龔自珍的小品文,去感受時代先驅的文人情懷。
二、作者
龔自珍,自幼博覽群書,精通歷史、地理、文字、經(jīng)學。但多次應試不第,38歲中進士,做過校對官、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48歲辭官南歸,在江蘇云陽書院講學。曾與林則徐、魏源等結成“宣南詩社”,多表達對腐敗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變革社會的急切愿望,是首開近代文學風氣的詩人和散文家。代表作是辭官南歸途中又北上迎接后離京的妻兒,沿途所作的.絕句315首,概稱“己亥雜詩”。其第5首“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第125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弊顬橛忻
三、解讀
、乓蛔x(自由朗讀),正音、明句讀。
明確:
、傥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谟/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③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
、苊/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萦/以文人畫士孤僻之隱/明告鬻梅者
、尬娜水嬍恐/之烈/至此也
、贫x(譯練結合),解決《優(yōu)化》夯實基礎部分;課后練習第二題。
⑶三讀(點名抽讀),找各段中心句。
明確:
、傥娜水嬍恐溨抑链嗽眨
、谟璞痉俏娜水嬍,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鄹F余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瘸辄c學生緊扣中心句,概括各段內容,用兩個字濃縮。
明確:梅禍———貯梅———療梅
⑸什么稱之為“禍”?文中指什么事呢?作者對此有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災害;江浙之梅被斫正、刪密、鋤直;憤慨。
、式裉靾@藝不就是在修枝裁葉嗎?怎么理解“梅禍”呢?
明確:園藝是為了美,從這個角度看并沒有值得大驚小怪的,文人畫士的做法無可厚非;但自然本性被戕害,個性魅力被磨滅,生命張力被束縛。
、藦慕阒返脑庥鲋形覀儠(lián)想到什么呢?
啟悟:梅→人
、搪(lián)系《己亥雜詩》第5首、第125首你覺得“梅”“文人畫士”“療梅”具體指什么呢?
明確:人、人才;束縛人性、扼殺人才的人和制度;復歸自由人性、惜護個性人才。
、腿鄬W生齊讀課文。
《登泰山記》說課稿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兩課時
登泰山記教案11
【素養(yǎng)目標】
語言建構:積累文中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審美鑒賞:品味文章的精彩語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維發(fā)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寫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及其藝術效果。
文化傳承: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課時安排】三課時
【知識儲備】
一、題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側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v覽東部沿海廣大區(qū)域的地理形勢,泰山突兀挺拔雄偉壯麗踞高臨下,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歷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當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禪建廟塑神。泰山因而成為游覽的圣地,歷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記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為“桐城派”主要作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三祖”。
三、背景視窗
這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使人們感受祖國山河的無限壯美。
【重點梳理】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半山居霧——居:停留。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絳皓駁色——駁:雜,錯雜。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C鳡T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整體感知】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內容和你的閱讀初感受。
【文本賞析】
1.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2.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3.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怎樣進行描繪的?
【限時檢測】
(一)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先后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寫出了登泰山時天氣的惡劣以及路途的艱辛。
3.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三句用很少的筆墨給我們勾畫出一幅泰山夕照圖,寫出了泰山的安詳、明媚,以及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
4.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寫自己在泰山頂上觀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對天氣的描寫與前文“迷霧冰滑”照應,再次突顯了天氣的惡劣。
5.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奇幻無比,為下文寫日出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
(二)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
2.少圜()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2.濟水東流()
3.崖限當?shù)勒撸ǎ?.道少半()
一詞多義
當:1.當其南北分者()2.崖限當?shù)勒撸ǎ?/p>
3.僻不當?shù)勒撸ǎ?/p>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級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視日觀以西峰()
限:1.越長城之限()2.崖限當?shù)勒撸ǎ?/p>
道:1.道皆砌石為磴()2.道少半()
有:1.其級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謂之天門云()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日: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2.其遠古刻盡漫滅()
特殊句式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4.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5.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6.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7.復循西谷
【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游大龍湫記戴名世
距樂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濱海。余以歲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坐少頃,出寺門里許,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龍湫來,為錦溪。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shù)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變?yōu)槭瑥堄诳罩,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變(yōu)槭聯(lián)卧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tài),不可勝數(shù)。
又行百余步,徑窮路轉,得大龍湫,為天下第一奇觀。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其側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tài),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驟雨,如云,如煙,如霧;或飄轉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為深潭,觀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數(shù)十步,水忽轉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濕。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盤溪橫而不下。蓋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shù)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tài)也。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有亭,曰觀不足亭。而龍湫右側絕壁,曰連云障,障上有風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疾作。
又有小龍湫,在東谷靈巖寺。水自石城諸溪澗來,會于霞障之右,從巖上飛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懸流,變態(tài)稍不及大龍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許,形如立劍,望之光明瑩潔而搖動,亦奇觀也。
相傳大龍湫上數(shù)里,復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shù)百丈,與大龍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蕩,觀大龍湫,御風,恍惚仙去。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循錦溪而行循:沿著B.不可勝數(shù)勝:超過
C.相去數(shù)十步去:距離D.形狀頓異頓:立刻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倚天而濱海B.忽為風所遏
C.蓋其石壁高五千尺D.會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屬于描寫大龍湫瀑布的形態(tài)的一組是
、偎肿笥蚁,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tài)
、酆龃笞⑷缋,忽為風所遏④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
、輳膸r上飛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風,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根據(jù)游蹤先后介紹了燕尾泉、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認為大龍湫是天下第一奇觀,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態(tài)豐富多變。
C.文章除了正面描寫,還運用鋪墊、襯托和側面描寫來突出大龍湫變幻多姿的形態(tài)。
D.文章先敘述描寫,后抒情議論,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余以歲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3分)
(2)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tài)也。(3分)
登泰山記答案:
1.示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
第二段:敘述從京師來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經(jīng)過以及所見之景
第三段:寫山頂看日出的過程,描繪泰山日出前后的優(yōu)美景色
第四段:返記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補記泰山的自然景觀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2.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4.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文言現(xiàn)象
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
4.戊申晦(晦,古義: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shù)勒撸ㄏ蓿好~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
當: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shù)勒撸〒踝,動詞)
3.僻不當?shù)勒撸鎸Γ瑒釉~)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不定的零數(shù),數(shù)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shù)勒撸ㄩT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shù)勒摺⒌乐忻造F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shù)勒撸ㄍ希?/p>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1.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1.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1.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ā把孪蕻數(shù)勒摺币痪渲校跋蕻數(shù)馈睘椤把隆钡亩ㄕZ。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吧焙竺媸÷越樵~“于”,“于”相當于“在”)
10.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huán)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1.B(盡)3.C(①寫的是錦溪小瀑布,⑤寫的是小龍湫,⑥寫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議論”“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有誤。)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從芙蓉村越過丹芳嶺,到達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著懸崖直流,沒有這種變化的形態(tài)。
登泰山記教案12
一、 設計目的:
1、 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生活意識。
2、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縮短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
二、 教學思路
依照課文,重組教學內容。請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泰山,為游客設計登山線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紹重點景觀。
三、 教學過程
。ㄒ唬 導語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我們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ǘ⿵V告激興
根據(jù)課文第一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多媒體課件顯示):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ㄈ┰O計線路
根據(jù)課文第二段內容,讓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好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ㄋ模┌才庞纬
根據(jù)課文內容,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ㄎ澹┲攸c景觀介紹
根據(jù)課文內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留連忘返。
1、 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 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時,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涂停ㄗ鳂I(yè)):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四、 創(chuàng)意說明
1、 優(yōu)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巨細,重點常被淹沒。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并完成了課后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 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tài)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jīng)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游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松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讀寫聯(lián)袂
為泰山作廣告,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介紹泰山景觀等,就不是簡單的古文翻譯,而要調動文學描寫的手法,才能介紹得詩情畫意。讀了一篇古文,也寫活了幾處景物。
登泰山記教案13
一、解題
記,一種文體,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
關于泰山的評論有:
盧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價值,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并在人與自然的概念闊眼界,這是中國對人類遺產(chǎn)的巨大貢獻。
郭沫若:泰山應該說是中華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
季羨林: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與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治學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yè)于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又發(fā)展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將他們及其追隨者稱作“桐城派”。桐城派興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勢力最大的一個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所僅見。
桐城派文論的核心是義法。明確提出義法說和對義法的內涵進行反復闡述的是方苞。他主張“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容,基本上是宋儒的義理,但又力戒空疏,強調濟于實用;還主張“言有序”,是說文章講究表現(xiàn)形式,要有章法結構。義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內容、有條理、結構謹嚴、合乎體制的文章。義與法的關系,有主有次,相輔相成,內容和形式要成為完整的統(tǒng)一體。方苞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內容決定著形式。義法說還包括對謀篇布局“尚簡去繁”的要求和對語言文字“雅潔”的提倡。
其后的劉大櫆在義法說方面,又加以豐富和補充,強調了散文應具備的情感和氣勢。他認為,文章的思想內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藝術本身卻有相對的獨立性,提出了神氣音節(jié)說。所謂“神”,大體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養(yǎng)在藝術上完滿而成熟的表現(xiàn);所謂“氣”,大體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氣勢及其所呈現(xiàn)出的面貌;所謂“音節(jié)”,則是指長短相間、錯綜配合的句式結構和抑揚頓挫、瑯瑯可誦的語言因素。后來桐城派文人都把因聲求氣奉為不易之旨。
方苞兼論義法,劉大櫆以法為主,姚鼐則擴充和發(fā)展了方、劉之說,使桐城派文論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姚鼐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見有以下三點:
提出義理、考據(jù)、辭章的統(tǒng)一。姚鼐生當乾、嘉考據(jù)風盛之時,他將宋、漢學和辭章結合起來論述文章和學問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論文解識宏通之處。這對擴張桐城派的壁壘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選文和作文的標準,即“文章八要”的主張。他在所編選的《古文辭類纂》的序目中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者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彼f的神、理、氣、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聲、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語言的音韻文采。精寓于粗,即內容寓于形式。從而概括出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的特征,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藝術論。
提出文章風格的陰陽剛柔說。他將不同的藝術風格概括為陽剛陰柔兩大類,認為這兩種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劑,又會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風格來。他還認識到文章風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氣質的表現(xiàn),可以通過藝術形象來分析和顯示作者的風格。這是對古文家在文學風格理論方面的概括和總結,是桐城派文論的精彩之處。
三、內容分析
各段主要內容:
第1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2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4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在文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3幅壯麗的圖畫: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圖。時間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線是“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乘”“歷”“穿”“越”“至于”這幾個動詞不但由遠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準確地表現(xiàn)了時令和地形。如“乘”字寫出了作者頂風冒雪趕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峽谷的幽深。下面轉入對登山的描敘!坝赡下吹恰,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是總寫他與友人的登山路線。在這幅登山圖中,作者對“南麓”“中谷”“天門”“東谷”或敘或描或議,隨意點染,然后重筆描出泰山極頂?shù)难┚,這是一幅以視覺為主的鳥瞰圖:“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幅圖畫以南天門為主體,峰上是圓圓的晚日燭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徠,蜿蜒的汶水和鱗次櫛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負雪的群峰,這些滲透著大自然磅礴氣勢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構成了一種無比壯美的意境,而那皚皚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飄然的霧帶又在壯美中涂上一層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紅日,靜穆的群峰與飄動的霧帶,在色彩、動靜上又構成了對比和映襯,使這幅雪后登山圖呈現(xiàn)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絢麗色彩和生動氣勢。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圖。作者仍是先交待時間、地點和動機:“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边@是幅靜態(tài)的畫。但一個“待”字卻寫出了觀日出的虔誠和急迫的心情。接著描繪日出前的氣候和周圍的景色:“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這是寫氣候惡劣,但氣候越是惡劣,也就越能反襯出作者觀日出的虔誠!吧砸娫浦邪兹魮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边@是寫日出前周圍群峰的景象,一個“稍”字點出了天氣由陰沉逐漸向晴朗轉化的過程,也暗示天出現(xiàn)亮色。下面正面寫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在這段描敘述中有速度的變化,有色彩的變幻,有大海的襯托,更有紅日升空君臨天下的磅礴氣勢。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渾氣勢、斑斕色彩寫得淋漓盡致,至此作者意猶未盡,又用西邊群峰作進一步的渲染和陪襯:“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奔让枥L了旭日臨空,光照萬里的磅礴氣概,又暗示了日觀峰之高,是觀日的最佳處,再次突出了日觀峰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圖。這是作者觀日出后游興的余波,也是讓讀者在觀日出的強烈震動和感奮后來個間歇小憩,表現(xiàn)了作者在構圖上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的特色。作者敘泰山景物分兩個方面,一是名勝古跡、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幾筆帶過;另一是描繪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圓、少雜樹)、三無(無瀑布、無鳥獸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寥寥幾筆就把泰山的山、水、樹、石的特點概括無余,使泰山極富有個性,很見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過以上四幅畫面,以登覽為線索,把以日觀峰為主景的泰山風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準確而富有氣勢地描述出來。
為什么等待戈多
——解謎《等待戈多》
高二(3)程遼
習慣于傳統(tǒng)戲劇中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和精美凝煉的對白,《等待戈多》簡直讓人瞠目結舌。然而這部廢話連篇的無戲之劇卻把無聊、空虛的境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節(jié)跌宕的傳統(tǒng)戲劇,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關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戈多,卻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全劇有關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處。首先是:
“愛斯特拉岡(后稱‘愛’)咱們到底要求他給咱們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爾(后稱‘弗’)你當時難道沒在場?
愛 我大概沒好好聽。
弗 哦……沒提出什么明確的要求。
愛 可以說是一種祈禱。
弗 一點不錯。
愛 一種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確。
愛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說他瞧著辦。
愛 說他不能事先答應。
弗 說他得考慮一下。
愛 在他家中安靜的環(huán)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愛 他的朋友們。
弗 他的代理人們。
愛 他的通訊員們。
弗 他的.書。
愛 他的銀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愛 這是很自然的事。
弗 是嗎?
愛 我想是的。
弗 我也這么想。(沉默)”
無異于廢話。再看第二處。
“弗 哦,他是……可以說是個相識。
愛 哪兒說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
弗 不錯……我們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樣……
愛 就我個人來說,我就是看見了他的面也不認得他。”
后面兩處是寫孩子上場告訴等待著的愛和弗,戈多今晚不來了,明天準來。
劇中并沒有明示戈多是誰或是什么。
據(jù)說1958年該劇在美國上演時,導演問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笨梢娮髡咭仓皇前l(fā)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而謎底似乎連他自己也未能揭曉。
根據(jù)劇中人物混亂的語言,我們大概可以拼湊出,戈多是愛、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倆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來但每天都沒來。如果說戈多是某個具體人或者某個具體事,或是代表希望,愛、弗就不必只是百無聊賴地等待,都可以去尋找、去追求,就像傳統(tǒng)戲劇中寫的那樣。他們幾次等得無聊透頂,絕望地喊:“我們干什么呢?我們干什么呢?”難道竟是他們想不到去尋找嗎?不,是他們不能尋找,因為戈多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仇不得報的時候,哈姆雷特就會揮舞著寶劍復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時候,羅密歐與茱莉葉就會向命運宣戰(zhàn);夢中的天邊外不能到達的時候,羅伯特就會被遙遠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羅伯特如愿以償?shù)爻隽撕,便會因為失去露絲而使理想悲劇變成愛情悲劇。為生存、為情感、為信念而奮斗,這些都是有意義的故事。人總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結果呢?一個指向沒有指向的概念就產(chǎn)生了。人們就開始等待戈多。
因為空虛,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時戈多已經(jīng)來了。他在哪兒?
誰是戈多?
以上三個問題有著同樣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過去的事,一件、兩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我們就像是等待戈多的兩個人,傳帽子當游戲,對罵是消遣,上吊來解悶。我們?yōu)槭裁磿羞@么多意義,要做這么多事?因為剝去事務繁忙的華麗外衣,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空虛。心是永遠不能遺失的,卻是從人穿上外衣的一開始就被遺忘的。所以人馬不停蹄地忙碌、尋找、穿上更復雜的衣服,因為他似乎缺了點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兩個人說:“嗯?咱們走不走?”“好的,咱們走吧!比缓笏麄冏粍。人能往哪兒走呢?換來換去也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沒走。沒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經(jīng)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滿足。這時候戈多就來了,就開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厲害的大力士舉不動的是自己。很無聊,很難受,但是戈多不來,你怎么離開?
追尋戈多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化身為了花花世界。
萬般無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登泰山記教案14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簡練的語言。
2.在反復誦讀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試讀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節(jié)組合:
當其/南北分者
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大風/揚積雪/擊面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
極天/云/一線異色
是日/觀/道中石刻
其遠石刻/盡漫失
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
2.以下幾處凡須連讀以明確語意的,用底線標示:
余始循以入
磴幾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極天云一線異色
視日觀以兩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至日觀數(shù)
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二、第一段導讀
1.汶水,濟水怎樣分流?誦讀原文語句。
“泰山之陽,??陽谷皆入濟”。首先介紹泰山突兀于汶、濟二水之間,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濟水淙淙東去,“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點出了萬壑爭流的壯美景觀,名山傍水,分外壯觀。
2.古長城橫亙于哪里?誦讀原文語句。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這句既點出古長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成為兩水分界線,又寫出泰山形勢之險,依山筑城。
3.怎樣介紹日觀峰?誦讀原文語句?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以古
長城作為參照物,寫日觀峰,既點明泰山最高點,也為這次泰山之行樹起了一塊指路牌。
4.小結:這幅泰山地理概貌圖,猶如電影的遠景鏡頭,又如繪畫中的鳥瞰圖面。作者系用由“面”(兩水)到線(古長城)再到點(日觀峰)的寫法,為后文的敘述設下伏筆。
5.誦讀。要求層次分明,字音清晰。前兩句重音在“陽”“陰”“陽谷”“陰谷”上;后兩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
三、第二段導讀
1.由三人分讀第二段,并全段由幾幅畫組成?
2.為第一層內容擬標題:旅游路線圖?/p>3.劃出自京師至泰安的有關動詞,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生動!俺孙L雪”乃全文點睛之筆,作者悄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為登山之難,覽之豪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歷”“穿”“越”“至”,一氣讀來感到作者不辭漫長的旅途和行程的艱辛,正頂著風雪由遠而近,快速行進,以歸返自然,縱情登山攬勝。其游興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為第二層
內容擬標題:登臨泰山圖。
5.劃出自山麓至山頂?shù)耐緩,品讀登山之險。
作者從南麓出發(fā),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經(jīng)由中嶺,復循西谷,到達山頂,重點表現(xiàn)一個“登”字。作者好像一個導游,引導我們一道攀登,突出“險”字!俺扇缛菀讌s艱辛”,山高達四十五里,石級竟七千有余,從中嶺到山巔,有不少山崖像門戶一樣擋著山路,人們稱之為“天門”,峰巒險峻,霧重冰堅,攀行何其艱難,正如作者在《歲除與子穎登日峰觀日出作歌》一詩中所寫:“堅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險才到頂”,登山充滿苦趣,但樂趣亦在其中。
6.為
第三層內容擬出標題:晚清文照圖
7.登山固然艱難,但登上極頂,那陡然呈現(xiàn)的泰山氣象萬千的景色,又激動著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一幅其妙無比的泰山夕照圖,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這幅瑰麗的風景畫描述出來嗎?學生自由朗讀,描述畫面。
提示:
座座青蒼的山峰,身披皚皚的白雪,通明的銀光照亮了南天,蒼山與白雪相互襯托,雪光與日光交相輝映,憑高俯瞰,遠處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靜地沐浴著夕陽余輝,汶水和徂徠山相依擁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圖畫,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宛如輕柔的腰帶在飄蕩,朦朦朧朧,恍恍惚惚,似動非動,別具風味。當我們和作者一起沉浸在這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審美氛圍之中時,我們又禁不住問姚鼐,你說是畫,又像哪一幅?作者沒有回答,因為這群山的青色,積雪的白色,夕陽的余輝構成的場景只存在于每一個人想象的畫面上。而這一明朗而開闊的畫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認為這幅風景畫中哪些詞語用得精妙?
蒼山負雪: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承受著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動變?yōu)橹鲃,賦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表現(xiàn)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蒼山宛如一位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著一層厚厚的銀裝,多么富有神韻。
明燭天南:“燭”是一種光化反應。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
能反射天南,繪出積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奪目光彩,呈現(xiàn)出雪光與日光爭輝的奇景。
登泰山記教案15
教學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二、掌握有關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對文章思想內涵的了解
教學難點:
掌握有關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1、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竄講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問: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描寫的一個重點。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寫出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三、竄講有關重點字詞:
戊申晦(晦,農歷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義為:昏暗,夜晚。)
稍見雪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稍”,逐漸,漸漸。今常義為:稍微,略微。句意為:漸漸看見云霧中數(shù)十個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與子穎坐日觀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語“余”其句意為:我與子穎坐在日觀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天邊有一條云帶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亭東從腳下都有是彌漫的云霧。(云:云霧,名詞。漫:彌漫,布滿,動詞。判斷句用皆表判斷。)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東海也。太陽升起來,純紅如朱砂的顏色,太陽下面有紅光,跳動地承托著它。有的人說:這就是東海。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絳縞駁色,而皆如僂——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陽光的照謝,有的得不到。紅白兩種顏色相錯雜,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樣子。
總結:這一部分描寫日出的`情景。按時間順序寫,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日將出:稍見——云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如僂。
講解第四自然段
抽學生朗讀第中自然段
向學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泰山的人文景觀,行以日風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講解有關字詞:自唐顯慶以來!耙浴边B詞連接“來”。句意為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
不當?shù)勒。當: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來不及去看?/p>
翻譯:日觀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東岳大帝的廟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歷代皇帝行宮在碧霞行君祠的東邊。這天我們還觀看了路上的的石刻,從盲顯慶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的字跡全都磨損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來不及看。
(介紹古跡,表現(xiàn)泰山古老的風貌)
講解第五自然段:
抽學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寫了什么?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
講解有關字詞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句意為:樹生在石頭的縫隙中。)至石觀數(shù)里內無樹。(至:距離。至石觀峰的幾里內沒有樹。)(少圜:圜通假字通圓,很少有圓的)
翻譯:山上石頭多,土少,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圓的。雜樹少,松樹多,松樹長在石頭的縫隙中,都是平頂。遍地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石觀峰的幾里以內沒有樹,而積雪很厚,和人的膝蓋平齊。桐城人姚鼐記。
全文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作業(yè)設計:課后第二、三大題
板書設計:
登泰山記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jīng)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登泰山記教案】相關文章:
《登泰山記》教案07-22
《登泰山記》教案03-13
登泰山記教案一等獎最新 登泰山記教案設計06-03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05-03
《雨中登泰山》教案03-22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11篇05-03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11篇)06-15
登泰山作文03-24
登泰山的作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