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認識比教案

時間:2022-12-11 19:38:47 教案 投訴 投稿

認識比教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比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比教案

認識比教案1

  活動名稱:

  春天在哪里

  活動目標:

  1.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2.了解春天的特征。

  3.學習簡單的詩歌創(chuàng)編。

  活動準備:

  圖片、磁帶

  活動過程:

  1.欣賞詩歌《春天在哪里》。

  出示圖片,幼兒欣賞錄音。

  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天在哪里?翠柳(牡丹、燕子)是怎么說的?為什么這么說?

  教師引導幼兒再次欣賞圖片,并鼓勵幼兒說一說春天的.特征。

  2.創(chuàng)編詩歌《春天在哪里》。

  你見過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你能像詩歌里那樣談談你知道的春天嗎?

  教師示范創(chuàng)編。如:迎春花說:“春天在我的枝條上,瞧吧,迎風吐香!”

  引導幼兒仿照詩歌的句式創(chuàng)編詩歌。

  3.畫一畫:春天時的我。

  春天其實也在我們身上。想一想,和冬天相比,春天給你帶來了什么新變化?(如衣著等方面)

  讓幼兒畫出春天里自己的樣子。

  詩歌:《春天在哪里》

  翠柳說:“春天在我的衣服上,瞧吧,綠葉飄蕩!”

  牡丹說:“春天在我的花蕊上,瞧吧,艷麗芬芳!”

  燕子說:“春天在我的翅膀上,瞧吧,萬里飛翔!”

  風箏說:“春天在我的線兒上,瞧吧,迎風直上!”

  湖水說:“春天在我的浪花上,瞧吧,嘩嘩歌唱!”

  春在哪里,太陽公公開了腔:“春在大地上!”

認識比教案2

  [教學目的與要求]

  (1)學會進入與正常退出windows 98的“畫圖”窗口。

 。2)認識windows 98“畫圖”窗口的組成。

 。3)初步認識繪圖工具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重點與難點]

  windows 98“畫圖”窗口特有的組成。

  [教學準備]

  計算機圖畫。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為慶!傲弧眹H兒童節(jié),學校舉辦了計算機繪畫比賽,小明參加了這次比賽。瞧!下面就是小明畫的一幅圖畫。(演示圖畫)

  圖上畫了些什么呀?用計算機畫圖的軟件有很多,小明使用的是windows 98里的“畫圖”程序。我們今天就來認識這個“畫圖”程序。

  出示課題:認識“畫圖”(板書)

  二、新授

  你們知道怎樣來啟動這個程序嗎?下面請同學們看老師是怎樣操作的?

  1、啟動“畫圖”程序

  步驟:在啟動windows 98后,單擊“開始”按鈕,鼠標指針依次指向“程序(p)” “附件”,單擊“畫圖”命令。(師演示)

  這時屏幕上就出現了“畫圖”程序的窗口。

  學生操作:啟動“畫圖”程序(師巡視)

  2、認識“畫圖”窗口

  “畫圖”窗口除了有標題欄、菜單欄、狀態(tài)欄外,還有一些特有的組成部分。

 。1)畫圖區(qū)

  在這個窗口中,有一大塊空白區(qū)域,這就是用來畫畫的地方,我們把它叫做“畫圖區(qū)”。

 。2)工具箱

  畫畫當然需要很多工具,在畫圖區(qū)的左邊有一個工具箱,里面有橡皮、鉛筆、噴槍、直線等16種繪圖工具,這么多工具怎樣來記呢?不要著急,把鼠標移到其中一個工具按鈕上,停留幾秒鐘,你會發(fā)現什么?(出現此按鈕的提示)而且形象化的按鈕本身也能幫助記憶。

  那么我們怎樣來選擇這些工具呢?下面老師就以“直線”工具為例。

  方法:單擊工具箱中的“直線”工具按鈕,“直線”工具按鈕立即凹下去,這表示已經選定了“直線”工具,使用它就可以到畫圖區(qū)去畫直線了。

  [試一試]

  認識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并試著分別選定工具箱中的“多邊形”、“噴槍”、“矩形”工具。(學生操作)

 。3)工具狀態(tài)選擇器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選定不同的工具時,在工具箱的底部分別出現了不同的選擇,我們把它叫做“工具狀態(tài)選擇器”。它是用來確定所選定的工具的類型、大小、范圍的。(師演示)

  (4)顏料盒

  一幅好的`圖畫當然少不了色彩,你們知道選擇顏色的地方嗎?(在畫圖區(qū)的下面)我們把它稱為顏料盒。使用時只需把鼠標指針移到你要選用的顏色上,單擊就可以了。

  3、退出“畫圖”程序

  如果我不想畫畫了,那怎樣來退出這個“畫圖”程序呢?

  方法:單擊“文件(f)”菜單,出現下拉菜單后,找到“退出(x)”命令,單擊它。(師演示)

  如果還沒有保存畫好或修改過的圖形,則在退出“畫圖”程序時,屏幕上會出現一個對話框。這時,如果單擊“是(y)”按鈕,則保存圖形后再退出;如果單擊“否(n)”按鈕,則不保存圖形就退出;如果單擊“取消”按鈕,則不退出“畫圖”程序。

  [練一練]

  練習啟動和退出“畫圖”程序。

  教師巡視。

  [讀一讀]

  請同學們把書上的“讀一讀”看一下,看完以后告訴老師,你知道了什么?

  4、練習

 。1)說說啟動“畫圖”程序的方法。

 。2)說說工具箱中有些什么工具。

  三、小結

  今天我們初步認識了“畫圖”程序,學會了怎樣進入與正常退出windows 98的“畫圖”窗口,以后我們再來進一步學習“畫圖”程序的使用。

認識比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和熟悉的事物,經歷認識千米,體會1千米長度的過程。

  2.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會用千米作單位表示較長的距離。

  3.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感受長度單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會從圖里收集數據信息。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會用千米作單位表示較長的距離

  教學難點

  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和熟悉的事物,經歷認識千米,體會1千米長度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想一想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你們掌握的怎么樣呢?老師要考考你們。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1.雙人書桌的長度是120( )。

  2.旗桿的高度是300( )。

  3.有一項田徑比賽是200( )跑。

  二、填空。

  2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300厘米=( )米

  同學們掌握的都不錯,接下來我們要學習一個更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

  講授新課

  1、估算一下:你家到學校有多遠?

  師提示: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1分鐘走的路程和從學校到家用的時間進行估算。

  學生展示:

  充分交流學生估算的`方法和結果。教師選擇典型數據

  65×20=1300(米)

  67×15=1005(米)

  ≈1000(米)

  介紹1000米可以寫成1千米,千米用字母km表示。并板書:

  1000米=1千米或者1000m=1km

  2、說一說,算一算。

  你家到學校不到1千米,還是超過了1千米?

  根據估算的結果,用千米描述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

  學生交流:我家到學校860米不到1千米等等。

  教師介紹:標準操場1圈是400米。算一算幾圈是1千米?

  師生共同計算出結果2圈半是1千米。

  3、師:千米(也叫公里)是一個比米大的長度單位,表示比較遠的路程時,用千米作單位。

  馬拉松賽跑全長約是42千米。萬里長城全長約是6300千米。

  長城只有6300千米,為什么叫做萬里長城呢?

  教師介紹“里”是我國以前用過的長度單位。1千米=2里

  想一想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師總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

  重難點精講

  100米的跑道

  想一想:沿著跑道跑幾次是1千米?

  10個100米是多少米?(1000米)

  1千米=1000米

  所以跑10次是1千米。

  歸納小結

  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要求測量的比較精確時,用毫米作單位;表示比較遠的路程用千米作單位。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ㄎ澹╇S堂檢測

  1、填空

  2千米=()米

  2千米500米=()米

  2、口答:

  8千米=()米

  6千米=( )米

  4千米=()米

  5千米=()米

  3千米=()米

  3、選擇

 。1)冰箱的高度是140()。

  A厘米 B米 C千米

  (2)世界上最大跨海大橋——寧波杭州灣大橋建成后,將使慈溪到上海的路程縮短

 。玻埃埃 )。

  A厘米B米C千米

  4.把每小時行的路程和合適的出行方式用線連接起來。

  800千米 60千米 4千米 15千米

  板書設計

  認識千米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七、作業(yè)布置

  1、完成同步練習上的習題。

  2、預習課本40、41頁。

  八、教學反思

  資源文件列表:

認識比教案4

  認識鐘面、整時

  教學內容:

  P59主題圖及例1,P60課堂活動第1題的第1小題,練習十二第1題的第2、3小題,P63數學文化——計時工具的變化。

  教學目標:

  1、認識鐘面、時針、分針,掌握整時在鐘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認讀這些時間。

  2、能結合現實生活了解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時間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3、了解計時工具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

  教學重點

  一只實物鐘表、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一、導:

  1、猜謎引入。教師:請小朋友們先來猜一個謎語:沒腳能行走,說話不口,它說是幾點,人人都遵守。學生猜出是鐘表后,教師告訴學生,鐘表在生活中處非常大,下面我們看看這樣一幅圖。

  2、出示主題圖。教師:仔細觀察這幅圖,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教師:大家都看到了圖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這個小朋友什么時候起床?(早上)你從哪里知道的?

  教師:這個小朋友要按時起床,就需要知道時間。在生活中我們主要靠什么知道時間的?(鐘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鐘表。(板書課題)

  二、思:

  1、師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認識鐘面、時針、分針,掌握整時在鐘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認讀這些時間。

  2、學生按P59主題圖及例1的要求獨立思考,通過動手操作鐘面的形式,認識鐘面、時針、分針,掌握整時在鐘面上的表示方法,認讀這些時間。

  3、學生自學P63數學文化——計時工具的變化。了解計時工具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議:

  1、師:你們在自主學習的時候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你們是怎樣解決的?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并完成主題圖下面的“議一議”。

  師巡視指導。

  四、展:

  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鼓勵學生展示、質疑、挑戰(zhàn)、糾錯、補充。

  五、評:

  1、教師點評學生在以上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展示環(huán)節(jié)的情況(以激勵為主,適當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師: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認識鐘面、時針、分針,掌握整時在鐘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認讀這些時間;了解計時工具的變化。歸納起來就是: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六、檢:

  1、師出示鐘面模型,讓學生分別指出那個時針、分針、秒針。

  2、師將時針撥在整時,讓學生說出是幾時。

  3、師說幾時,讓學生在鐘面上撥出幾時。

  七、練:

  1、P60課堂活動第1題的第1小題。

  2、練習十二第1題的第2、3小題

  板書設計

  認識鐘面、整時

  主題圖例1

 。裕裕

  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課后反思

  認識幾時半

認識比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主動合作的意識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的特征;會用尺子畫角。

  教學難點: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教具學具:

  三角尺、尺子、活動角、圓紙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今天林老師帶來了一位新朋友,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總是喜歡躲起來。你們猜猜看它是誰呀?(學生踴躍發(fā)言,激發(fā)學生興趣)

 。2)同桌討論、交流(3)師引導學生說出角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這位新朋友。(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探究體驗

  1、今天林老師也想和你們一樣,想找個害羞的這位新朋友,你們和老師一起找找看。(出示課本第38頁主題圖)

  有的同學在做操,有的同學在踢球,老師拿著三角板準備上課,老爺爺在修剪樹葉,校園的早晨真熱鬧!

  在這幅圖里,你能找出我們剛認識的新朋友――角嗎?

 。ㄖ该麑W生說,出角)

  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發(fā)現了圖中有這么多的角!現在咱們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時鐘上的角是什么樣的呢?(從主題圖中讓一名學生指出三個物體,并標出角。)

  讓我們給這些角脫掉美麗的外衣,角就是這樣的。(出現三個不同的角的圖形。)大家看清楚了嗎?

  2、剛才我們在校園里找到了許多角,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說給大家聽聽。(學生舉例)

  3、這張紙上有角嗎?(師出示圓紙片)那你能不能用這張紙折出一個角來?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圓紙片試一試。

  折好的同學把角舉起來,讓大家欣賞欣賞。

  你是怎樣折的?(指名說)誰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樣?

  用手摸一摸我們折的角,有什么感覺?

 。◣熓痉睹,學生摸,指名說)你摸的是哪個地方?

  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用尺子沿著邊畫,兩條邊畫得不一樣長。然后拿下折角。師邊說邊板書:頂點、邊、邊。)

  指出屏幕上角的頂點、邊。

  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板書: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4、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ǔ鍪5個圖形,說說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師拿出活動角)

  請同學們拿出活動角,玩一玩,好玩嗎?(好玩)我們先做一個角,你能把這個角變大些嗎?再大一些。你能讓角變小些嗎?再小一些。你發(fā)現了什么?

  老師做了一個角,你能做一個比它大一些的角嗎?(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師的大嗎?(師生比較活動角的大小)

  這兩個角誰大誰小呢?(示大小不同的兩個角)

  你為什么認為第一個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們會折角,會比角,那你會畫一個角嗎?

  你能試著畫一個角嗎?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請仔細觀察老師是怎樣畫角的:先確定角的頂點,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直的線,這樣就畫成了一個角,這兩條直直的線就是角的兩條邊。(師邊說邊示范畫:先畫頂點,再從頂點起向一個方向畫一條邊,最后再從頂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另一條邊。)

  說說老師是怎樣畫角的?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請同學們按老師剛才的方法畫一個角,畫完后在小組里互相欣賞。

  誰愿意把你畫的角給同學們欣賞一下。(展示學生畫的角,學生自評、互評、師評)

  三、課堂小結

  閉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研究了有關角的知識:想想角是什么樣子的,它由哪幾部分組成,角的大小和誰有關,我們是怎樣畫角的。再打開書第38―39頁,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

  四、應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五、課后實踐:

  請同學們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給爸爸媽媽看。

  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內容雖然簡單,但由于學生年齡教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很難理解“角”這一抽象概念。經過一堂課的教學后,我想從兩個方面對自己教案進行反思:

  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原有的經驗知識水平。教學中,在學生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后,我設計了“(出示幾個角)讓學生指出頂點,邊!边@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想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鞏固。但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對角的各部分名稱這一內容掌握得很好,

  二、教學中存在問題:我把“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薄敖堑拇笮∨c兩條邊叉開有關系”這一點有的學生混淆,特別是差生不夠明白,放在“認識活動角”的后面。通過教學實踐后,有些無法通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來證實。,把這一內容放到了畫角的后面,讓學生在畫一小一大兩個不同角的過程中自己暴露出問題(有學生通過增加邊的長度來使角變大),然后由教師引導解決,從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有關系”這一樣對于學生就更明白啦。

認識比教案6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知道“0”的兩種含義:沒有的含義和起點的含義;規(guī)范“0”的寫法,使學生能較整潔地書寫“0”。

  2.培養(yǎng)學生想像力、合作、探究能力,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3.通過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系系相關。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9頁“0的認識”及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具學具準備

  1.3只小猴圖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沒有桃子的圖片。

  2.直尺割裂圖。

  3.跳遠起點條及終點位置標志條,一把長米尺。

  4.數字卡片,磁性黑板(用來完成練習四第2題)。

  5.魚缸圖投影片(用來完成練習四第1題)。

  6.1~5的數字卡片和一張空白卡片(為寫“0”做準備)。

  教學設計

  談話:老師帶來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誰?看它的表情是怎樣變化的?猜猜為什么有這引進變化?(出示三幅表情各異的猴子圖。)

  [利用學生喜愛的小猴子形象,創(chuàng)設懸念,引起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

  學生描述三個猴子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說都行。

  揭謎底,教學第一種含義

 。汉镒映蕴易幽銈儾聦α,但要吃幾個桃子數數看。

  1.揭示第一含義──什么也沒有。

  出示2個桃,學生用2表示,舉數字卡片“2”。

  出示1個桃,學生用1表示,舉數字卡片“1”。

  出示空盤子,沒有表示“沒有的卡片,學生產生疑問!

  教師問:用哪張卡片表示,有嗎?有的學生領悟到什么,舉起課前讓準備的空白卡片。

  揭示課題:什么也沒有用“0”表示。

  板書:0的認識。板書“0”并領讀。

  2.發(fā)散思維,充分想象。

  老師豎起2根手指,讓學生說是幾(學生讀“1”);再豎起1根手指,學生說是幾(學生讀“2”)。

  [教師為學生實踐的機會與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學生活動,感受數的意義,初步建立數感。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師:老師握起拳頭,我一根手指也沒有豎起來,這時我指頭的個數可以用0表示。那么,你能想辦法用桌上的文具、書包里的書或其他東西表示“0”嗎?

  學生充分聯(lián)想,利用藏起桌上的物品、書包里的`書、口袋里東西等等方式來表示“0”。

  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種含義

  1.揭示第二種含義──起點。

  出示直尺,讓學生進行觀察。

  教師:表示什么也沒有時用“0”,直尺上也有“0”?纯础0”在哪兒?在幾的前面?(0在1的前面。)

  師:直尺上從“0”開始越往后數越大,反過來,數越大,離“0”就越遠(學生從前往后讀

  0~5,體會數越大離0越遠)。

  師:利用這個原理可以用直尺量東西,這時“0”就表示起點,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數幾,達到的數越大,東西就越大。

  讓學生試比較三角板和黑板擦的長度,讓學生看到兩面三刀樣東西的一端都對齊“0”起點,三角板的另一端對齊5,黑板擦的另一端對齊2,說明三角板的長邊長,黑板擦的長邊短。

  教師強調:量東西長度時,“0”就是起點。然后,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起點“0”。

  2.學生活動,體會起點。

  師:見過運動會上賽跑嗎?運動員跑步的起點就相當于“0”起點。見過跳遠嗎?“0”也可以表示跳遠的起點。

  教師可以用長米尺示范性地量,說出大概遠近,注意強調:尺子的“0”起點對齊跳遠起跳的“0”起點。

 。ㄊ孪仍诮逃懊娴厣腺N上“0”起點紙條。)

  a.指名請學生到教室前面從老師設好的“0”起點起跳,比賽跳遠。

  b.說說怎么比才公平。

  c.說說課后比賽跳遠時,也要注意什么。

 。ㄒ宦犝f比賽跳遠,學生立即興趣大境,而且主動當起了小裁判,從“0”起點起跳的規(guī)則也深入人心。)

  [將知識教學融于有趣的跳遠比賽活動中,以動促思,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的情趣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數學的工具性。]

  教學書寫“0”

  教師:學習了“0”的這么多作用,我們應該掌握好“0”,寫好“0”。

  a.說說要寫好“0”應注意什么。

  可以先讓學生說說怎樣寫“0”,注意什么。(注意0要封住口,要寫得長長圓圓、要圓滑,沒有棱角……)

  b.教師邊邊示范寫“0”。

  學生跟教師書寫。然后全班同學在書上第29頁描寫“0”,請兩面三刀位同學上小黑板描寫,全班同學公有缺點。(學生提出的優(yōu)缺點比老師想的要更有針對性,更貼近學生實際,教師要充分肯定,鼓勵學生的說法,但也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鞏固練習

  1.練習四的第1題。

  a.學生依次數出每信魚缸里各有幾條魚,用數來表示。

  b.學生在書上填寫,注意書寫整潔規(guī)范。

  2.練習四的第2題。

  a.學生分組活動,按順序排列寫有0~5的數字卡片。

  b.排好順序的小組派代表上臺演示。

  c.有不同排列順序的組都可以上臺展示,鼓勵不同的排法。

  全課

  這節(jié)課你都學到了什么?

  評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的感受是課伊始,趣味鮮;課進行,趣味濃;課結束,趣未盡。

  本節(jié)教學有以下特點:

  1.創(chuàng)設情境,以動促思。教師向學生多方面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2.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lián)系,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認識比教案7

  教學內容:

  新世紀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P16-17頁。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2、探索并發(fā)現、理解三種線的特征,體會直線、線段、射線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動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探索并發(fā)現、理解三種線的特征,體會直線、線段、射線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教具、學具準備:

  自制課件 直尺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活動一:說一說

  1、師板書:線

  2、談話:這是什么字?說說你平時見過的線。

  3、導入:剛才大家談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線,今天的數學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數學中的三種線,這三種線分別叫做直線、線段、射線,同時板書課題:線的認識(直線、線段、射線)

  4、引發(fā)思考:看到課題你有什么問題?

  活動二:看一看

  1、課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圖。

  2、畫一畫:

 。1)教師示范用線表示一條斑馬線。

 。2)學生試著用線表示:斑馬線、射燈發(fā)出來的光線、鐵軌。(學生在紙上畫一畫,教師及時展示,并相機對比用上直尺和沒有用上直尺的同學的作品,適時進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3、課件演示抽象出來的三種線。

  活動三:想一想 認一認

  1、思考:你們覺得這三種線都可以叫做什么?為什么?

  2、認一認(課件演示三種線的名稱,并認識端點)。

  3、閉眼想象,動手描描。

  活動四:說一說

  1、獨立思考:直線、線段、射線都有什么特征?

  2、小組交流。

  3、全班反饋。

  4、討論:這三種線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5、小組匯報交流。

 。ń處熝惨暎x擇學生認可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當學生匯報時沒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師可以出示:

  名稱

  共同點

  不同點

  直線

  都是直的

  線段和射線是直線的一部分

  沒有端點,可無限延長

  線段

  有兩個端點,不可無限延長

  射線

  只有一個端點,可無限延長

  活動五 讀一讀

  1、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三種線,請個別學生辨認。

  2、學生在本子上分別畫出三種線,同桌相互辨認。

  3、提出問題:其實這些圖形都有自己的名字,書上16頁告訴大家怎樣讀。(學生自學課本)

  4、同桌相互讀一讀。

  5、提出問題:射線AB和射線BA一樣嗎?它們有什么不同?

  6、教師小結。

  活動六 闖一闖

  1、猜謎語,打一線的名稱。

  有始有終 無始無終 有始無終。

  2、找一找。你能從中找到線段、射線、直線嗎? 總結反思。

  1、說說收獲。

  2、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我們的知識在一天天增長,如果說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線來表示你們日益增長的知識,你們喜歡用哪條線來表示?

  以生活中的線引出數學中的.線,加強生活與數學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興趣。

  開門見山引出三種線的名稱,直接切入課的主題。

  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整理并明確本節(jié)課的目標。

  通過看一看、畫一畫,讓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直線、線段、射線的過程,為進一步體驗、對比三種線的特征做基礎。

  在起名和說原因的過程中初步體會三種線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通過課件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三種線的表象。

  這個環(huán)節(jié)重點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交流討論,匯報整理,進一步理解三種線的特征、聯(lián)系、區(qū)別。重點引導學生從線的形狀、端點個數、延長情況等方面進行匯報,并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對線的認識。

  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交流。

  教師在總結時注意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通過畫、辨認加強對每種線的特征的認識。

  自學課本,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拓展練習設計,通過幾個成語的出現猜線的名稱,溝通學生對語文文字理解和數學概念直觀形象的認識。

  此練習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加深對三種線之間聯(lián)系的理解。

認識比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想象、歸納,經歷圓的概念的得出過程,并掌握圓的概念。

  2、經歷圓心、半徑與直徑等概念的發(fā)生過程,掌握圓心、半徑與直徑等概念。

  3、能夠獨立探索與發(fā)現半徑與直徑的屬性以及它們的關系。會用圓規(guī)畫圓。

  4、通過操作、想象培養(yǎng)空間觀念,積累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的經驗。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圓的定義及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進一步探究半徑與直徑的關系及用圓規(guī)畫圓。

  教學難點:歸納并理解圓的定義。

  教學準備:課件、作業(yè)單、圓片、圓規(guī)。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過渡:同學們看過《奔跑吧兄弟》這個節(jié)目嗎?其實節(jié)目中不僅僅有游戲,還有一些數學知識呢!黃隊接受到了一個尋寶任務,寶物埋在距離小旗三米的位置。

  提問:寶物可能在什么位置?(學生先匯報再白板演示)

  探究圓的定義

  師:1、如果用3厘米代表3米的距離,(用直尺示范三厘米)

  2、請你在作業(yè)單上將你認為寶物可能在的'位置像這樣都點出來。

  3、展示匯報。(一生到展臺前展示)

  請同學們抬頭,看這位同學畫的點。

  提問:有比他畫的點多的嗎?如果繼續(xù)畫,還能不能點出可能的位置呢?

  師: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把同學們畫的點都匯集在這一張紙上面會是什么樣子?(學生可能說到是個圓)

  4、揭示課題

  我們來認識一個新的平面圖形:圓(板書:圓)這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認識圓(板書:認識)

  師問:圓是由什么組成的圖形?

  生:無數個點

  師:是什么樣的點?

  生:到一個點的距離都相等的點。

  5、師小結:我們知道了到一個點的距離等于3厘米的所有點組成一個圓。

  提問:那么到一個點的距離等于4厘米的所有點組成一個什么圖形?(完整的說)

  到一個點的距離等于1分米會組成一個什么圖形?(學生回答)

  6、你還能像老師這樣描述一個圓嗎?

  師提問:誰能對照板書來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是圓?(同桌互相說一說)

  出示圓的定義:我們一起來說下什么是圓(學生齊讀一遍)

  其實圓就是由無數個點組成,也可以說這些點就說在圓上。

  請同學在白板上點出圓上的點。

  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一)、認識圓心:

  請你快速把剛才畫的點連成圓。

  比較學生連成的圓引出圓心。

 。1)看看這位同學連出來的圖形是不是圓?(展示手畫的圓)

  追問:這是不是圓?為什么?(距離不等于3cm)選擇一個點進行驗證。

  (2)接著看(出示圓規(guī)畫的圓)

  提問:你是用什么畫的?(圓規(guī))

  師:圓規(guī)是我們畫圓的專用工具,誰和他一樣也是用圓規(guī)畫的?請你來說說怎樣用圓規(guī)畫圓。

  3、指各學生介紹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

 。饧獾牡胤桨醋。┠膫尖尖?(針尖)按在哪里?(按在點上)

  師:針尖所在的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

  4、在白板的圓上標出圓心,請同學們也標出你們的圓心。沒有用圓規(guī)畫圓的同學請先用圓規(guī)畫圓,再標出圓心。

  提問:除了確定圓心,還需要確定什么?

  ①角度,誰懂他的意思,其實是指什么?

  ②長度,誰懂他的意思(兩個同學說)也就是指圓規(guī)兩個腳之間的距離不變。

 。ㄖ钢樇猓┻@個腳在哪里?(圓心)另一個腳在哪里(圓上)

  師:兩腳之間的距離其實就是圓心到圓上點的距離。

  (二)、認識半徑:

  1、請同學們把圓心和圓上一點連成線段。(學生動手連半徑)

  2、師介紹:這條線段就是半徑(板書:半徑)字母r表示。(在白板的圓上用字母表示半徑)

  3、觀察半徑,提問:誰來說說什么是半徑?(學生概括半徑的意義)

  4、學生進行匯報。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點的線段叫半徑。

  5、學生通過讀加深對半徑概念的理解。(學生邊讀老師邊圈出關鍵詞)

  師提問:你還能不能再畫幾條半徑呢?

  6、學生在自己畫的圓內畫半徑。

  提問:你畫出了幾條?你畫出了幾條?你呢?還能再畫出半徑嗎?(還能)你發(fā)現了什么?(半徑有無數條)

  7、觀察半徑,它還有什么特點?(相等)

  師:如果我現在想要畫一個半徑為二十厘米的圓應該怎么辦?

  生反饋,師黑板演示畫圓。

  請在作業(yè)單上畫一個半徑為2厘米的圓,對比你們畫的圓和老師畫的圓一樣大嗎?(不一樣)也就是說這里半徑相等指的是同一個圓內。

  (三)、認識直徑:

  師:請同學們拿出老師事先給你的圓,將圓只對折一次,再打開,觀察一下,它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折痕)

  1、請你借助直尺將這條折痕描出來。

  2、我們發(fā)現這條折痕描出的是一條線段。

  2、這條線段有什么特征?

  3、學生匯報:

  師適時板書:通過圓心兩端在圓上

  4、師小結:其實像這樣通過圓心、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

  5、一起說說什么叫直徑?

  6、學生總結: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學生齊讀)

  7、請同學們在圓上畫出直徑,并且用字母表示出來。

  提問:將圓換個方向對折,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折再打開。如果像這樣折下去,你發(fā)現了什么?(可以畫無數條)請根據直徑的定義在圓上再畫幾條直徑,并且量一量,看看直徑還有什么特點?

 。ㄋ模、研究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師小結:在同一個圓內,半徑有無數條,并且相等,直徑也有無數條,也相等,那么半徑和直徑有沒有關系呢?

  1、在作業(yè)單的圓內,先畫出一條半徑,再畫一條直徑,量一量,看看半徑和直徑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并將結果填寫在作業(yè)單上。

  半徑(cm)

  直徑(cm)

  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學生進行同桌合作學習,探究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4、學匯報交流。板書:d=2r r=d/2

  5、練習:對口令

  如果一個圓半徑是4厘米,直徑是多少?

  如果一個圓直徑是5分米,半徑是多少?

  (五)、研究圓心和半徑的作用:

  1、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體中都有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圓形物體)

  2、梳理圓心與半徑的作用:

  師:這些圓有大有小,是什么決定了圓的大?(半徑)是什么決定了圓的位置?(圓心)

認識比教案9

  教學內容:

  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說一說、估一估一系列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ㄒ唬┣榫痴勗挘瑢胄抡n。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什么節(jié)日嗎?(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有什么習俗呢?(賞月、吃月餅)(課件)同學們愛吃月餅嗎?(愛)

  師:這里有4塊月餅,怎樣分給兩個小朋友才公平呢?(課件)

  生:一人分2塊,這樣才公平。

  師:數學上把“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如果有兩塊月餅,又該怎么分呢?(課件)

  生:每人分一塊。

  師:現在月餅只有一塊(課件),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

  生:能。(師板書: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師: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塊);半塊用哪個數表示呢?用我們學過的數能不能表示出來呢?(不能,學生猜測1/2)師:對!就是 1/2,(課件出示1/2),誰知道1/2是個什么數?

  生:分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著眼一個“探”字,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知道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1、認識1/2

  師:誰能結合剛才分月餅的過程說一說1/2表示什么意思?

 。ㄒ龑W生說出: 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書: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指名學生再次說說1/2的意思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1/2) 師:現在同桌相互說說1/2的意思。

  師:1/2怎么寫呢?(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先寫一短橫—,表示平均分;再寫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后寫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1/2怎么讀呢?(生讀一遍,再書空寫一遍。)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初步感知分數“1/2”的含義,學會分數的讀法和寫法!

  2、理解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塊月餅可以是 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2)、動手折一折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 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1/2涂上顏色)

  生: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師:(巡視指導),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 1/2 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生1:我把這張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這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 1/2。

  生3:我把這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師:追問,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師:對!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發(fā)展自己,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 1/2,豐富1/2的表象。著眼一個“動”字。通過有意識的追問,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1/2,引出1/4

  師:老師也折了幾種圖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們的1/2呢?請大家用手勢判斷“對”或“錯”,看誰反應快!(課件出示:) 生1:第一一個對,因為它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生2:第二個錯,因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個不是1/2,應該是1/4。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練習,進一步明白1/2的含義,同時巧妙的引出了】

  4、 探索 1/4

 。1)、認識1/4

  師:誰來說說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 1/4。

  師:誰會寫 1/4?

  生:一生上臺板演,全班書空。

 。2)、探索1/4

  小組活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并涂一涂。

  師: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組合作,小組交流,小組自愿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說說1/4表示什么意思?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為什么每份都能用1/4來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師:很正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理解 1/2的基礎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比較明白:相同的圖形,雖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進一步明確分數的含義。】

 。ㄈ㈧柟叹毩、拓展應用

  來!睜大雙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畫面讓你聯(lián)想到幾分之一?(課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廣告。

  東東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來了八人,剛解決這個問題,又來了第九個人。

  看廣告讓你能聯(lián)想到幾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從哪個畫面中聯(lián)想到1/8?

  生:第一幅畫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從哪個面畫中聯(lián)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畫面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這里的1/2是整個蛋糕的1/2嗎?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開始就有9個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這塊蛋糕的?

 。ㄋ模┗貧w生活、全課總結。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分數,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就能發(fā)現它們。下面就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內容吧!

認識比教案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

  實踐探索法和演繹概括法等教學法 ,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層層升華,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二(1)班準備明天參觀科技園,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說給小組同學聽。

  各小組匯報。

  讓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同學們正在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他們正在分食物呢!

  這么多分法中,哪種最特別?(分糖果的最特別,每份都一樣,每份都是4顆。)

  2、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每組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糖果數量以及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小組1:我們組有6顆糖果,我給他倆都是1顆,我4顆。

  小組2: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個人都有2顆。

  小組3: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份各是1顆,2顆、3顆。

  ……

 。2)教師追問:這么多種分法中,哪種最公平、公正?

 、傩〗M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顆。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觀察:從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顆,你們又發(fā)現了什么?(每份的數量同樣多。)

  出示小精靈的話,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頁“做一做”第1、2題。徐盛自主完成,集體訂正。

  二、互動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圖。

  師:要把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樣分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用學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后匯報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分法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6個盤子里,每盤分3個。

  分法2: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里……還剩6個,每個盤子里再放一個。

  分法3:還可以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3個放在另一個盤子里,依次類推。

  第三種分法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可能會說是根據三六十八,就知道每個盤子里應放3個;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

  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均應給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幾個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三、鞏固拓展,解決生活問題。

  1、聯(lián)系實際,練習體驗。

  (1)出示題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法,然后借助學具擺一擺。最后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的匯報進行展示。

 。2)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盒?”

  讓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些變化(“2份”改成“5份”),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盒?”

  學生在組內自由分。

  教師小結:把10盒酸奶平均分,雖然分的份數不一樣,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1題。

  提問:把8根火腿腸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強調平均分),下面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對?

  學生判斷,交流反饋: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對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錯的。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2題。

  提問:一共有幾個貼紙?平均貼在3條線上,是指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每條線上應貼幾個?

  嘗試解決,并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fā)現的平均分現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書設計:

認識比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4-5頁的內容。例3、例4練一練和練習一第46題

  教學目標:

  1、學生正確認識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觀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讓學生在應用練習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體驗毫升的應用價值。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養(yǎng)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作風。

  教學重點:

  學生正確認識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觀念。能進行升和毫升之間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

  形成1毫升的容量觀念。

  教學準備

  量杯、量筒、滴管、各種小容器

  教學過程:

  一、認識毫升

  1、前面我們學習了容量的單位升,生活中哪些容器用升為單位?(學生舉例)

  2、比較發(fā)現升和毫升作為單位的不同之處。

  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單位的容器。

  提問:這些容器的容量與我們前面接觸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3、揭示課題:毫升。

  可見,毫升是在講師比較少的液體時常用的單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來表示。(板書:mL,ml)

  二、聯(lián)系生活,認識容量單位毫升

  1、初步認識毫升,記住常用數據。

  出示練一練1 讓學生細心觀察并記住常用的數據。

  初步感受:計量比較少的液體,常用毫升作單位。

  2、體驗1毫升,形成1毫升的概念

 。1)觀察1毫升水和10毫升的水,談談自己的想法。

 。2)實驗:用滴管向空兩杯滴入1毫升的水。

  看一看,想一想,數一數,多少滴水大約是1毫升。那么10毫升是多少滴水。

  試著把1毫升水倒入手心里,試一試,摸一摸,多嗎?

  三、升與毫升的進率

  1、請每個組長拿出課前老師發(fā)的量杯。請小組里的同學仔細觀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完成試一試。請同學們將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量杯時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過實驗,請小組里的同學討論,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完成練一練3

  5、拿出500毫升的飲料。想一想,這種飲料需要幾瓶正好是1升。如果是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三、練習一

  1、練習一4

  仔細讀題,小組交流發(fā)現了什么?匯報是要求說明理由。

  2、練習一6

  根據生活經驗完成?梢愿渌萜鞅纫槐。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跟大家交流交流。

  板書設計:

  認識毫升

  1升=1000毫升

  作業(yè)設計:

  【必做題】

  升與毫升的換算。

  【選做題】

  到附近商店調查,記錄幾種容量用毫升做單位的商品。

認識比教案1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物品,經歷用米作單位、用小數表示物體長度的過程。

  2.進一步認識小數,會用小數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3.初步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老師出示小黑板,讓學生讀出每種物品的長或寬,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

  2.老師出示藍靈鼠的問題:把上面物品的長度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改寫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寫不好,老師要作為參與者示范改寫一個,特別說明把用幾米幾分米幾厘米表示的物體長度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時,要在米數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

  3.在學生明確改法后,老師臨時出一兩道題,請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學改一改。

  二、說一說:

  先讓學生讀教材上的.內容,然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知道或改寫的小數。如:自己的視力是多少等等。

  三、試一試:

  老師出示小黑板,讓學生把第五單元實踐活動中投沙包時記錄的成績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并進行交流。

  四、練一練:

  第一題,老師輔助學生實際測量身邊的物品?梢宰寣W生先估計一下,再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如:門和黑板可請學生和老師共同測量;課桌可讓學生同桌合作,一人測量,一人記錄。最后交流記錄的結果。

  第二、三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評判。

  第四題,讓學生在家中自己測量,用米作單位記下測量的結果。如果家里沒有這些物品,可選擇別的物品代替。

認識比教案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52---54頁。

  教材簡介

  這個信息窗呈現的是各種各樣的輪子。擬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發(fā)現各種各樣的輪子都是圓的,引發(fā)學生提出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疑問,自然而然的引出對畫圓以及圓的特點的研究,明確怎樣畫圓、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從而明白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學習圓的`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

  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談話:同學們,你認識這些交通工具嗎?仔細觀察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出示情境圖,學生觀察。

  談話:這些輪子都是圓形的。根據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的呢?……

認識比教案14

  【教學內容】

  西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負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窘虒W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負數意義;會讀寫負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0是正負數的分界點。

  2.經歷正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的過程,增強符號意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3.在認識負數和應用負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窘虒W重點】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負數意義 【教學難點】0是正負數的分界點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揭示課題

  1、游戲規(guī)則是:老師說一句話,你們要快速說出與它意思相反的話。比比看,誰反應最快。電梯上升5層;我在銀行存入1000元錢;零上10攝氏度;比海平面高800米。

  2、談話引入:昨天,王老師帶著50元錢到樓下小賣部買東西,結果一算賬要80元,還差30元。老板是熟人,先記賬。東西讓我提走。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我現在究竟有都少錢呢?請同學們幫幫老師。(生回答)今天我們來學習負數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二、聯(lián)系生活,學習新知

  (一)例1以溫度初識負數

  1、試一試(練習卡)

  零上8攝氏度,記作()℃,零下8攝氏度,記作()℃。(生答,并說為什么要這樣表示)

  2、以溫度計為實例初步認識負數(課件)

  (1)出示溫度計,讓學生觀察,以哪個溫度為分界點?(0攝氏度)師介紹:常態(tài)下水結冰時的溫度是0攝氏度,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攝氏度。0攝氏度是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板書0、.)比0攝氏度高的溫度用帶“+”號的數表示(板書+)。通常+可以省略不寫(板書括號)。比0攝氏度低的溫度用帶“—”號的數表示(板書 —)20℃、5℃,—20℃、—35 ℃(生再說幾個溫度)(2)讀一讀。(包括試一試)。

 。3)填一填。把剛才讀到的溫度填在表中(展臺出示表格),介紹填法(已帶單位只填數)。(生填))(4)練習(課件)

  3、師:我們把0攝氏度作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用帶+和—的數表示出一對相反的量。(板書相反的量)

 。ǘ├2以海拔加深對負數的認識。

  1、出示例2(課件)觀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海平面的高度為0米,是分界線,以上用帶+數表示,以下用帶—數表示,又表示出了一對相反的量。

  3、讀數,填數

  4、練習(課件)填在表中(生答)

  5、說意義。太平洋最深處海拔高度是—米,青海省祁連山海拔高度是4000米。

  (三)認識正負數

  1、師小結正負數的概念,學生議一議,0呢?

  2、交流匯報。

  師提示

  (一)這樣的正負數很多,打上省略號。

 。ǘ+可以省略,而—不能省略。師說幾個正負數(分數、小數)讓生判斷。

  (三)0是分界點,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3、把表橫放,引入數軸的初步感知。

  4、師:我們以前學過的數,除了0以外,其他的都是什么數?(正數)

  三、課堂練習(課件)(一)基礎練習

  1、讀一讀,填一填。

  正數有哪些,負數有哪些。剩下的0呢?(強調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判斷

  提醒0攝氏度以下的溫度負得越多越冷。

 。ǘ┨嵘毩

  1、智力搶答。

  提示已經答了三道題。

  2、讀一讀,議一議。(小組討論)(三)拓展練習

  1、照樣子說一說(練習卡)

  2、解決開始時提出的問題。老師現在有多少錢?(—30元)。我提著東西回家,家在11樓,電梯應該按哪個鍵?剛進電梯,又突然想起還要接孩子放學,要到地下一樓車庫去開車,又應該按哪個鍵呢?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外作業(yè)

  你知道最早使用負數的是哪個國家嗎?上網或看書了解更多有關負數的知識,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一起交流吧。

認識比教案15

  教學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重點:

  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準備:

  圓柱的平面圖、圓柱實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

  (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厘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安全、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發(fā)現了什么?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么?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么?

  3.圓柱的高:

 。1)課件顯示: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思考: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關?

 。2)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合課本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僬n件顯示:裝滿牙簽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簽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簽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說些什么?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2)尋求發(fā)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趯W生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后說出自己的發(fā)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fā)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儆懻摚浩叫兴倪呅文芊裢ㄟ^什么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成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谙胍幌耄寒攬A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形?

 、垡龑〗Y: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8頁“做一做”的第2題。

  2.做第20頁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3.做第20頁的第4題。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20頁的1、2題。

  板書:

  ┌長方形

  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 → 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 → 長方形的寬

【認識比教案】相關文章:

認識方程教案03-29

認識時分教案03-29

認識顏色教案04-13

《倍的認識》教案01-03

認識空氣教案01-05

倍的認識教案01-01

認識電腦的教案05-24

認識梯形教案11-26

《認識角》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