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案1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將相和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將相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理屈詞窮、絕口不提、理直氣壯、允諾、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3.給課文事件加小標題,搞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及各事件與整個故事的關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學重點:
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發(fā)生在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師:通過課前預習,你都了解到了哪些相關資料,讓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師出示背景資料補充。)
生2:我知道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好是和好。
生3:……
二、合作交流
師: 同學們想一想:在這三個事件中,有一位貫穿始終的靈魂人物,他是誰?(生交流)對,卿相藺相如。
師: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是否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后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士大夫,澠池之會后的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書上特別說明的是職位比廉頗還高。(出示古代大夫和上卿的有關規(guī)定,幫助學生理解廉頗對藺相如的不滿)
師:那作為同朝為官、戰(zhàn)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抽生讀書)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三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廉將軍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機板書)
師: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誰的角度?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引導學生用“將相之所以不和,是因為藺相如__________,還因為廉頗__________”來從表象和實質兩個層面感悟:將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為藺相如的官位比廉頗高,實際是因為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沒有本事,只靠說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還高的`官。
三、品讀體驗
師:你覺得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說的那樣就靠一張嘴,沒有什么能耐呢?生:不是。
師:老師給你們布置一個任務,趕快從文中找事實來說服廉頗吧!
出示學習任務:
。1)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學習建議:建議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語揣摩人物特點,并有感情的朗讀,然后采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3)友情提示:你可以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可以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xiàn)作對比,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勾畫描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的句子。
師:好,來,按課文敘述順序交流你畫出的內容。(抽生交流)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么?
(2)文中用假設句式說明什么?
生:藺相如早就把計策相好了,可以說是胸有成竹。
師:指導學生朗讀。
2.“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怎么樣地)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f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僮杂勺x這段話,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藺相如得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的?和氏璧既然已經回到自己手中,藺相如再說話可就——理直氣壯了。誰能讀出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話來?(抽生同時提醒余生:現(xiàn)在,我們就是秦王,聽聽藺相如的話。)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边@是有勇。
、隗w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3.到了舉行點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自讀這段話體會藺相如是個什么樣的人。
4.“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僮x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②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的什么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維護趙國的尊嚴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暴ぉげ晃窓鄤
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張嘴,學生總結靠著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5.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無畏的上卿,面對廉頗的這些片面評價時卻說出了怎樣的話?(抽生讀)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你聽出了什么?(預設交流:藺相如回避廉頗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
6.同學們,我們尚且聽出了藺相如的識大體、顧大局,更何況是大將軍廉頗呢!于是他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來看插圖,廉頗與藺相如共同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在腦海中想象一下兩人見面會是怎樣的情景,他們會說些什么。
7.你認為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
8.一個知錯就改,另一個真誠相待,都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從此過后(出示齊讀)——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師:同心協(xié)力這四個字濃縮為一個字,就是課題中的——和。是呀,俗話說:“人和百事旺,家和萬事興”,國家也一樣,正由于將相二人同心協(xié)力、和衷共濟保衛(wèi)趙國,秦國很多年都不敢再來進犯趙國。
9.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相對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
四、鞏固延伸
同學們,我們平常在寫作文描寫人物時,要想表達人物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哪些方式呢?(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
師:那么我們對廉頗和藺相如的了解主要是通過人物的什么知道的?(語言)你能通過一段話來表達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嗎?
板書設計:
將 相
勇于改錯 完璧歸趙 勇敢機智
顧全大局 澠池之會
不 和
負荊請罪
將相和教案 篇2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突出地表現(xiàn)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贊揚了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領會和學習這一寫作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著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宗旨,圍繞課文教學重點,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步驟:
(一)疑
在正確讀出課題后,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看著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紛紛提出:“將”是誰?“相”是誰?“將”、“相”為何失和?又怎樣和好?……質疑以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在學生質疑時,教師板書:
(二)讀
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去讀課文。在閱讀中識讀生字新詞,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并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明確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當中,教師去掉上面板書中的問號,第一次完善板書。
(三)講
要求學生講講三個小故事。既是復述的訓練,又進一步熟悉故事內容,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作準備。三個小故事的復述指導由“扶”到“放”。具體做法如下:
“完璧歸趙”:師生一起閱讀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共同列出提綱(小黑板上)。讓學生邊看提綱,邊看課文插圖進行復述。
“澠池會”:讓學生自己閱讀故事,列提綱,看提綱復述。
“負荊請罪”:讓學生看課文插圖,回想故事,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
(四)品
一品人物特點。在復述故事后,追問:你覺得“將”、“相”各是怎樣的'人?讓學生充分發(fā)言,師生評判,形成共識,第三次完善板書。
二品課文是如何體現(xiàn)人物特點的(這是整篇的教學重點,花時要多)。先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用筆劃出文中能體現(xiàn)人物特點的語句,并分別注明體現(xiàn)了人物的什么特點;然后進行交流。交流時隨機進行品讀,要求讀出適當的語氣,讀出感情。
通過交流、品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廉頗、藺相如的可貴,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思想教育。
三品課文的寫作方法。在前兩品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本課的寫作方法。
(五)寫
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一次小練筆:寫一個人物片斷。要求選取一件典型的事,注意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xiàn)人物的一個特點。小練筆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真正掌握學到的寫作方法,也使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
關于教學設計的三點說明:
1、把預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讀”),有利于加強指導,提高教學效益。
2、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較多。不要集中學習,可隨課文識讀理解,個別詞語也可隨課文進行說話訓練。
3、教學時間為兩課時。
將相和教案 篇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生字:璧、允、廉、頗、侮辱、拒。
2.新詞:理屈、示弱、抵御、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xié)力、負荊請罪。
3.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
。ǘ┠芰τ柧汓c
1.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4.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ㄈ┑掠凉B透點
學習藺相如對敵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ㄒ唬┍疚牡闹攸c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ǘ┍疚牡碾y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突破難點。
。ㄈ┍疚牡囊牲c是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決這個疑點的辦法是先解決本文的重、難點,再達到水到渠成解決疑點的目的。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根據課后思考題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分組討論、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復述課文。
4.課堂口頭、筆頭練習。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鞔_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
。ㄈ┲攸c、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激趣導入,板書課題。課前同學們齊唱《黃河頌》。聽到同學們雄壯有力、氣壯山河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歷史上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將相和》,就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將相和”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并存。秦國最強大,要統(tǒng)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ǹ吹秸n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解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誠意:真心。
絕口:因回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虧。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巴觇禋w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3)質疑問難,教師巡視、點撥。
4.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①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诒疚闹饕v了一個什么故事?
。ū疚闹饕v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6.學習第一個小故事。
。1)指名朗讀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生各抒己見,歸納整理:
。ㄆ鹨颍呵赝跗髨D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斗秦王。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整理:
、僬Z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保C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勇敢。)
、谡Z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保C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壅Z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機智勇敢。)
7.看圖講述,訓練表達。
打出幻燈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1,發(fā)揮想象,說說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復述故事能力。進一步了解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的人。
8.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9.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ㄋ模┛偨Y、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課下請同學們預習“澠池之會”。
。ㄎ澹┱n堂練習
簡要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lián)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ǘ┲攸c、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檢查。
(1)“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后,被趙王封為上大夫,那么,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1)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自學提綱:
、僮x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ㄓ懻摗⒔涣、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趙王,要趙王鼓瑟,并且叫人記錄下來。
經過:藺相如針鋒相對地逼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
結果:秦王沒占到便宜,只好放趙王回國,相如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
、诋嫵雒鑼懱A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a.畫出人物言行。
。ㄕZ言:“請您為趙王擊缶!;“您跟我現(xiàn)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行動: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為趙王擊缶,叫人記錄下來。)
b.思考: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表現(xiàn)了他什么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ㄓ懻、交流、點撥:
因為秦王讓趙王為他擊缶,并且讓人記錄下來,這實際上是秦王侮辱趙王,貶低了趙國的地位,所以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xiàn)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
。ㄇ赝鯎趔竞,不敢拿趙王怎么樣,是因為廉頗大將軍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秦王只好放趙王回去。)
、壑笇в懈星榈乩首x,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小結過渡:在澠池會上,藺相如機智勇敢、置個人生死于不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藺相如維護了趙國、趙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很不服氣,認為藺相如只是靠一張嘴上去的,而且職位還在自己之上,于是將相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個小故事。
。2)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倌x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诋嫵鋈宋锏难孕,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ㄓ懻、交流、點撥:
、倨鹨颍毫H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生矛盾。
經過:藺相如處處回避、忍辱退讓。
結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诜治鎏A相如的語言、行動:
。ㄕZ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表現(xiàn)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北憩F(xiàn)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墼僮x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燈片,閱讀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
a.藺相如這樣說,是不是自我吹噓?為什么?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不是自我吹噓,因為這是在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他的情況下說的。)
b.這段話包括幾層意思?
。ò▋蓪右馑肌R粚右馑际钦f藺相如回避廉頗并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對國家安危的重大關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表現(xiàn)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
c.“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边@句話說得對嗎?文中什么地方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ㄕf得對。從澠池會見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邊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說明廉頗在保衛(wèi)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苤笇в懈星榈乩首x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佼嫵鋈宋锏恼Z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ㄕZ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
。ㄐ袆樱好撓聭(zhàn)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哿H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ㄒ驗榱H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回避他,并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該,于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說明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總結、擴展
1.通過學習,你了解到藺相如、廉頗各有哪些高尚品質?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你更喜歡誰?為什么?
。ㄌA相如有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誰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說明理由。)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詳細說出因果聯(lián)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ㄋ模┱n堂練習
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第三課時
。ㄒ唬┟鞔_目標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三個故事間聯(lián)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ǘ┲攸c、難點、疑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解決疑慮:
(1)分角色朗讀全課,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廉頗的什么品質?
。ū憩F(xiàn)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xiàn)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兩人愛國的好品質。)
。2)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敘述了誰和誰的矛盾?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這些矛盾可以歸納為哪兩種矛盾?
(討論、交流、點撥:敘述了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敵我矛盾;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是個人矛盾。)
。3)貫穿兩種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誰?(藺相如)藺相如在這兩個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別采取了怎樣不同的解決辦法?
。ㄓ懻摗⒔涣、點撥:對秦國敵我矛盾采取堅決斗爭、針鋒相對的解決辦法;對同廉頗的內部矛盾采取顧全大局、求和、團結的解決辦法。)
。4)三個小故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ㄓ懻摗⒔涣、點撥:師:三個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藺相如有完璧歸趙之功,才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師:而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奇功卻是廉頗與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是因果關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個故事的總的起因,如果沒有這個原因,也就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而最后藺相如忍辱退讓,廉頗受感化,負荊請罪,主要是由于他們看到了大敵當前,有共同抗秦的愛國之心,這是促成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ū疚耐ㄟ^記敘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xiàn)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將相愛國的好品質。)
。ㄈ┛偨Y、擴展
本文通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使讀者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請同學們自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學習將相團結一致、全力合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
1.形近字組詞:
2.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后的感想。
。ǹ筛鶕䦟⑾嗟母呱衅焚|來談感想,如果在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都能向將相學習,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那么,我們一定會把國家建設得更好,成為真正的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將相和教案 篇4
《將相和》詞句教學。
教學片段:
1、抓住“負荊請罪”一詞深入理解。
提問:
。1)“負”是什么意思?結合插圖說說,廉頗為什么要背荊條,脫戰(zhàn)袍去請罪呢?
(2)“請罪”是什么意思?換成“認罪”行不行,為什么?(換詞比較,體會情感,實質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滲透錘煉語言的意識。)
2、表演體會。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練一練:廉將軍負荊請罪時會說什么?他說話時怎樣的態(tài)度、語氣才能表達出他那種慚愧的心情?看到這情景,藺上卿呢?(語氣、情感、態(tài)度都是口語交際訓練中不可忽視的要素)
。2)指名上臺演一演。
(3)師生共評,規(guī)范語言、行為、態(tài)度。
。4)小結: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將”是那樣的誠懇、坦率,“相”是那樣襟懷寬廣。為了國家利益,將相不計前嫌,握手言和,成為流芳千古的美談。
教后評析: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也是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最經常、最廣泛、最具體的訓練過程?谡Z交際作為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于閱讀教學過程的始終。它是閱讀課上交流信息、表達情感、探究問題、提示規(guī)律、發(fā)展思維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同時“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對學生語言的規(guī)范,聽說的態(tài)度以及說話習慣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都非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與發(fā)展。在《將相和》“負荊請罪”一節(jié)教學中,我抓住“負荊請罪”這個重點詞,
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深入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領悟字里行間深刻的內涵,恰到好處地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從而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詞,體驗情感,使學生體會到說話或寫文章時斟詞酌句的重要性,從而強化錘煉語言的意識。
1、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口語交際的最佳訓練點,使閱讀課上的口語交際既符合閱讀教學的特點,更好地促進閱讀教學任務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閱讀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訓練有別于口語交際課,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語交際,閱讀教學與口語交際必須兩者兼顧,辯證處理:從閱讀教學角度審視口語交際,口語交際必須建立在學生對課文閱讀、理解、感知、感悟的過程中進行,對閱讀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口語交際的角度審視閱讀教學,強調了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抓住一切可訓練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給學生充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指導學生說完整、具體、有序的話,說優(yōu)美動聽的話,說內容豐富、合乎情理的話;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交際習慣和交際態(tài)度,讓學生在具體的文本情境中,體會各種不同的交際方式,交際目的以及交際環(huán)境,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逐步得到鍛煉,提高與發(fā)展。
將相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能正確的讀寫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連系。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ò鍟n題)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三個小故事。你們能從標題中看出是哪兩個人物嗎?(學生自由發(fā)言)那么“將”“相”各指誰?“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讓我們讀文去看看吧!
二、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3、提出你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得問題準備組內討論。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學生現(xiàn)在小組內交流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初步解決一部分問題,留出有價值的問題和難以解決的問題,班內交流。
4、教師同學生共同分類歸納重點問題
(1)完璧歸趙
藺相如為什么要說“這塊比上有點兒小毛。俊
藺相如為什么要讓自己的腦袋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怎么會心甘情愿的讓藺相如回國?
(2)澠池之會
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
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3)負荊請罪
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
廉頗至藺相如門上請罪時為什么要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
四、布置作業(yè)。
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勾畫重點問題答案,為下一節(jié)課的匯報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廉頗和藺相如,讓我們感知古人的機智和風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點問題提示。
引導: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小故事?練習多讀讀,自由結組,解決故事中的問題。
三、圍繞“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說說為什么?”這一話題,交流討論并指導朗讀。
1、藺相如:機智勇敢;熱愛祖國;胸懷寬廣;顧全大局;
2、廉頗:英勇善戰(zhàn);熱愛祖國;知錯就改;
3、要求學生想全理由,組織好語言。
4、指導學生朗讀藺相如和廉頗的相關語句。
重點語句
1、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的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2、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四、總結。
《將相和》中,藺相如和廉頗使兩個同樣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流芳千古,傳為佳話,讓他們身上的這種優(yōu)秀品質在我們的身上發(fā)揚光大吧!
第三課時
一、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想。
廉頗到藺府負荊請罪會怎么說,怎么做呢?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學生自己練習說一說。
2、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一個片斷。
3、讀習作,師生評議。
二、編排課本劇。
1、選擇一個小故事,試演。
2、師生品評
三、布置作業(yè)。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選做)有條件的學生看看表現(xiàn)“將相和”內容的戲曲的錄像、錄音。
將相和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資料。在理解課文資料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yōu)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學習重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資料,感受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A案
第一課時
一、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資料
1、導入:你必須聽過或讀過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它們都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資治通鑒》等)名著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我國漢代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生讀)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資料,領悟文章中心
1、聽課文配音朗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哪三個故事?指名說后再讓學生上臺板書。(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
2、學生自讀課文,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當場交流解決。
3、指名接力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哪些自然段講“完璧歸趙”?哪些自然段講“澠池之會”?哪些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讀后反饋、明確:第1~10自然段講“完璧歸趙”;第11~14自然段講“澠池之會”;第15~18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4、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學邊聽邊想,再提出幾個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2)先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再指名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3)以下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提及,能夠由教師提問,重點討論:
①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導秦國去。……”
藺相如說話前為什么要“想一會兒”?(一是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務必思考成熟,二是因為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著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xiàn)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為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犧牲的精神。)
、谔A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你對“理直氣壯”的理解。
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因為藺相如已經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鄣搅伺e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夠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tài)?(踏實、坦然、簡單、放心、沉著、簡單、無懼無畏)
④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么?
。ㄇ赝醯摹翱涂蜌鈿狻迸c藺相如的“大大方方”構成比較,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爸坏谩闭f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從這個故事中你能夠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完成練筆:
藺相如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于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
、堇首x課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走進課文,理解資料
前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天我們繼續(xù)學習新的資料。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樣樣?
(2)提問:
、僭谡n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谶@場斗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趙國贏占了上風。因為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秦王和趙王一樣為對方演奏樂器,秦王吃虧了。再說,趙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藺相如逼著擊缶的,秦王和藺相如身份不一樣,要求對方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說是趙國占了上風。)
、勰隳苡靡恍┰~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答案能夠是──廉頗只能說犯錯,不能說有罪。廉頗認為自己有罪,這說明廉頗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也能夠是──如果廉頗不及時改正錯誤,就要成為國家的罪人。
。3)廉頗負荊請罪,能夠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透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二、回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后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
三、布置作業(yè)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有條件的同學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
。ǜ=ㄊB門市康樂小學黃秀婷福建省廈門市金尚小學蔣麗萍)
B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吹秸n題,你們想明白什么?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他們?yōu)槭裁春秃茫?/p>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一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件事情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根據提綱給課文分段,說說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由和轉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里開始寫到了不和。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么?(廉頗內心的不滿……)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有一天會鬧僵,到那時,趙國可能將國將不國了。你此刻的任務是勸服正在氣頭上的,什么也聽不進去的廉頗。為了勸好,老師推薦大家讀讀全文,看看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
3、出示學習提示:
(1)學習任務: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了藺相如并不僅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學習推薦:推薦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揣摩人物特點,并感情朗讀,然后采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3)友情提醒:你能夠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能夠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xiàn)跟藺相如作比較,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4、學生自主研讀課文
5、交流
第二課時
一、感悟體會
1、說說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了藺相如并不僅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f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僮杂勺x這段話,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藺相如得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边@是有勇。
、隗w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情緒,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僮x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
②從那里能夠看出藺相如得什么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暴ぉげ晃窓鄤
三、主角體驗
1、導入:廉頗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錯誤。于是有了動人的負荊請罪這一幕。
2、讀一讀書上描述負荊請罪的句子。
3、引導學生看插圖,書上只說:“他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绷H負荊請罪一向被后人傳為美談,我想他們當時必須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說的話還原出來。
4、學生寫作,交流。
5、想象說話: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他們會說些什么?這件事傳到趙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廉頗的屬下或藺相如的屬下看到大將軍廉頗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這天的你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想說什么?請你任意選取一個主角說一說。自由準備──同桌互說──指名說。
6、同學們,一位功勛卓著,叱咤風云的老將軍,他能夠脫下戰(zhàn)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門前認錯,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氣魄!所以,有句俗語叫: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
四、總結提升,課后延伸
1、學完了課文,請你結合課文資料,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2、感興趣的同學能夠課后去閱讀有關的書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么趙國之后怎樣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將相和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情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的課題,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一個故事。你能看出是哪兩個人物,是什么故事嗎?那個“將”是誰?“相”又是誰?“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
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就課文中內容給每個故事各加一個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三、質疑問難,理解課文內容
1.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遇到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做好記號,準備跟同學討論。
2.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有關知識的'問題和一些新詞的理解,引導學生查工具書來解決。
(2)有關文章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指點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反復思考,反復討論交流。
教師可抓住以下類似的問題展開討論,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①秦王為什么沒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氣壯”等詞語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跐瞥刂畷希赝鯙槭裁磿䴙橼w王擊缶?抓住“不動聲色”及藺相如的話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寫廉頗將軍駐守邊境的句子體會其對秦王的威懾力,從而明白趙王獲勝的原因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
、蹖⑾酁槭裁磿弧昂汀?又為什么“和”了?
在討論交流的同時,隨機選擇有關句段朗讀,以加深理解、體會。
四、評價人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文中講到了趙王、秦王、藺相如、廉頗等幾個人物,下面我們來開個“人物評價會”。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從課文中舉出事例來說一說,評價時要抓住課文中的敘述、描寫,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標記,做好準備。
五、拓展練習
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象:廉頗到藺相如府負荊請罪,會怎么說,怎么做?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自己練習說一說。
2.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幾個片段。
六、總結
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故事。
將相和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解題導入新課:學生自學課文;檢查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教學步驟:
一、解題
1.介紹時代背景(略)
2.抓題眼“和”,理解題意(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自學
要求:(1)查字典學習字詞,解詞要聯(lián)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3)給文章分段;(4)擬定三個故事的.小標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注意:
廉頗 藺相如 膽怯 抵御 上卿
。2)組詞
秦 璧 擊 協(xié) 澠
泰 璧 缶 脅 淹
。3)解詞:
完璧歸趙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攻無不克 負荊請罪 同心協(xié)力
(4)指名讀課文:課文寫了哪三個小故事,并說明這三個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個故事的大意。
。6)給三個故事擬小標題。
四、熟讀課文
五、質疑問難
將相和教案 篇9
復習導入后,讓學生仔細讀文,看看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中,對文章內容有何感悟?(可以抓住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段落甚至一個標點,來談你的理解和感悟。)邊讀邊畫,可以批注。
在學生充分自我感悟基礎上,我引導他們小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匯報。(可以小組形式進行)我預想中,學生也許會按照文章的寫作順序進行匯報。但第一個學生的發(fā)言,就直指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我便順其自然,循著學生的思路往下進行,沒想到,這節(jié)課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過程如下:
將相和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yōu)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谶@場斗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
、勰隳苡靡恍┰~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回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后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
四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著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五、布置作業(yè),課外拓展。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討論故事中的人物。
板書設計:將——————————相
廉頗和藺相如
。ㄖe就改)(愛國)(顧全大局)
將相和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和氏璧”可謂國寶,是世所罕見的珍貴文物,由此,本課在教學時,可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yǎng)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和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品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領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因課文內容年代久遠,內在聯(lián)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由于諸多原因,學生接觸文物機會幾乎沒有,對保護文物的意識也較淡薄。加強文物保護意識的教育,是本課滲秀法制教育的重點。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
2、掌握“趙國、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廉頗、推辭、削弱”等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1.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2、教學中滲透《中華人民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yǎng)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一)本課的重點是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二)本文的難點是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教法:情境教學、以讀助講、
學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用具:《將相和》有關資料及相關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4個生字;會寫“趙、璧、騙、撞、怯、廉、頗、辭、諸、削”10個生字;掌握“完璧歸趙、撞碎、膽怯、削弱”等詞語。
2、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出示和氏璧圖片,講關于它的故事。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文物”這個詞,并讓學生自由說說身邊出現(xiàn)過或聽說過的文物,從而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培養(yǎng)學生保護文物的意識。)
【設計意圖:以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對《文物保護法》的簡介,樹立學生保護文物意識,完成在學科中滲秀法制教育的目標!
二、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出示課件:戰(zhàn)國地圖,介紹背景:“將相和”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并存。秦國最強大,要統(tǒng)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時代背景,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更好的學習課文!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不和到和的。)
【設計意圖:緊扣“和”字,既培養(yǎng)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又教會學生抓住課題閱讀文章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大膽猜測,三個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緊緊圍繞“和”這一關鍵詞。】
三、檢查預習,掌握字詞
(1)課件出示要檢查的生字,讓學生讀,并積累該課詞語,學生大聲讀。(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
(2)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可以讓其他的學生解答,學生說不出來的教師可以解答。重點理解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兩個詞。
【設計意圖:學習語文就是積累和運用的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既使學生積累了詞語,又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出示閱讀提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設計意圖:“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和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是基礎。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為下面的感情朗讀以及對話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五、交流自學情況,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由題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言歸于好的呢?學生討論完成填空:
出示課件,學生補白:
因為藺相如()立了功,被封為(),他又在()立了功,被封為(),廉頗認為他()而爬到了自己頭上,所以將相(),后來,廉頗知道,藺相如避著,為的是(),所以,廉頗(),將相()。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以“整體感知”為主,切忌將課文肢解。為了避免將三個看似“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成“絕對孤立”,我將學生的視覺拉向課題中的“和”字,這就抓住了“文眼”。有“和”必有“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這就把矛盾的焦點指向了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藺相如的“嘴”上?纯刺A相如是怎樣憑著一張嘴官拜上卿的。這就將三件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條不可分割的主線.】
六、拓展延伸,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相信你們對祖國歷史上發(fā)生許多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的祖先真的很偉大,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請同學們下去收集資料,了解一下我國有哪些珍貴的文物。同時,回去認真讀一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了解一下,做為一名小學生,應該怎么樣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禮物。
七、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抄寫字詞
3、收集文物資料,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設計意圖:這兩項作業(yè)不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而且為下一課時做好了準備。】
將相和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小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請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二、交代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出示幻燈片)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這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4)輕聲讀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xiàn)了他什么品質?
、谔A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請大家找找比理直氣壯更勇敢的詞。這兒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厶A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苊鎸μA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xiàn)的很被動呢?
、輾w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完璧歸趙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6)復述完璧歸趙(提示: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梗概進行。)
⒋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幻燈出示學習方法)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觀看錄像剪輯,學習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2.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品質?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3)秦王又沒占到趙王的便宜,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樣?
(4)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學們,澠池會上,秦王與趙王是打成平局,還是分出勝負?為什么?
3.小結過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封為上卿,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他的什么品質呢?
五、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
2.檢查自學情況。
(1)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2)讀一讀: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當時是怎樣說這段話的?讀一讀,體會他的語氣。(讀出廉頗的滿腔怒氣和對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
(4)廉頗忽然醒悟,他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那這兒為什么要用罪?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5)這個故事一直被后人傳為佳話,你想想他們當時都說了些什么話?(出示負荊請罪圖片)請同學演演。
(6)想象說話
、偃绻敃r老百姓看到這一幕,他們會說些什么?
、谶@件事傳到秦王或趙王耳朵里,他們可能說些什么?
、哿H的手下看到他負荊請罪,又有什么感想?
、苣憧吹竭@動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有什么想說的嗎?
(7)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結:家和萬事興,國家也是同樣,一個國家,既要有驍勇善戰(zhàn)的武將,又要有能言善辯的文官,大家團結一致,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并從課文中舉出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2.在讀書筆記上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附:板書設計
相 將
完璧歸趙 勇敢機智
澠池之會 忠君愛國 勇猛善戰(zhàn) 愛國
負荊請罪 胸襟開闊 勇于認錯 顧全大局 知錯就改
將相和教案 篇13
一、復習舊知,提出問題。
1、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板書:顧全大局、胸懷寬廣),所以負荊請罪的結果是——將相和好了,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
2、既然有“和”,就說明他們曾經“不和”,為什么“不和”呢?
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為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不服氣。
討論“嘴”指什么?(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為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只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藺相如幫趙王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完璧歸趙”(出示貼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就來聽一聽,在這個故事中,趙王面臨著怎樣的難題?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宓2~3自然段
1、 聽2~3自然段錄音,說一說:趙王遇上了什么麻煩事?(秦王知道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和氏璧,就寫信說愿意拿十五個城換這塊璧。)
2、 趙王接到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趙王為什么如此著急?
(引讀):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話說說趙王為什么而著急?
(趙王深深地知道秦國并無誠意以城換璧,如果如信上所說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如約交付城池,趙王就只能白白吃虧,讓秦王輕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話做,只怕秦王會以此為借口,發(fā)兵進攻,到時候遭秧的就是趙國。)
、娴4~7自然段
1、正當群臣無策,趙王左右為難之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勇敢機智的藺相如。(板書:勇敢機智)
聽4~7自然段錄音
2、 我們來看看,所謂“機智勇敢”的藺相如是怎么給趙王出主意的。
(生齊讀第6自然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這塊和氏璧到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3、我們以前學過,文章一般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
、 在這段話里,能否從藺相如的言行中體現(xiàn)出機智勇敢呢?抓住重點詞品一品,填好表格,說說為什么。
、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嗎?
(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給秦王發(fā)兵進攻制造機會。)
、 “愿意”: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這是兩個假設句的連用,表示對兩種情況的對策。藺相如把兩種情況都考慮到了,說明他慎謀遠慮,考慮周全。
、 句式訓練: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說一句話
⑷ 朗讀指導:藺相如把問題考慮得非常透徹,連對策都想好了,真可謂是成竹在胸。該怎么才能把這幾句讀好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绲8~9自然段
1、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向秦王獻上和氏璧(板書:進宮獻寶)。秦王喜歡這件寶物嗎?從哪里看出來的?
朗讀訓練:指名學生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贊嘆”
2、看來,這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也愛不釋手。可他卻“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是因為他太專注于欣賞寶物了嗎?這種情況藺相如料到了嗎?
所以在藺相如看來,秦王(引說)“果然”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可知秦王并無誠意,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惡斗。那么藺相如到底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呢?
3、總結學法,自學8~9自然段,完成表格
請同學們用剛才學第6自然段,先聽課文錄音,再找人物言行,然后抓關鍵詞句,最后悟思想品質(板書:聽、看、抓、悟)的方法自學課文第8~9自然段,和你的學伴討論討論,談談你們的發(fā)現(xiàn),完成表格。
、 聽第8~9自然段錄音
⑵ 自學8~9自然段,完成表格
4、學生反饋,教師點撥
、盘A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知道秦王沒有交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點給您看!
、 這塊和氏璧是稀世珍寶,真的有“小毛病”嗎?
藺相如這么說是為了什么?(板書:設計取回)
、 朗讀訓練:藺相如設計從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該怎么說秦王才會相信呢?
指名讀——齊讀
、 秦王聽藺相如這么一說,果然中計,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
一連串的動詞“捧、退、靠、站”充分體現(xiàn)了藺相如的機智敏捷。
、 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① 理解“理直氣壯”
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引導學生說出秦王理屈,而藺相如已經看清了秦王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氣壯地揭穿騙局。
那藺相如對秦王說這番話的時候,除了“理直氣壯”之外,還包含了怎樣的情緒呢?(怒氣沖沖、人璧共存亡的膽量、大義凜然)
、 朗讀訓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指名讀——分組賽讀——齊讀
、 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這時,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為什么?
原因: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秦王就范是真。因為秦王對和氏璧愛不釋手,絕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和氏璧被撞碎,這也是藺相如的機智之處。
果然,秦王中計(引讀: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說一切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個城指給他看。)
、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句式訓練:這是一句間接轉述句,我們一起來直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話(生齊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我才肯交出來!)
藺相如要秦王舉行“隆重的典禮”,目的是什么?
、 造聲勢,讓其他五國都知道秦王欲向趙國交城換璧;
、 拖時間,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時安全地送回趙國。
、 秦王萬般無奈,只好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而藺相如回到賓館之后,還是覺得秦王絕沒有誠意拿城換璧,于是(引讀)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板書:完璧歸趙)
此處,可以看出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
、 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趙國,可能會有怎樣的后果?
此時,情況危急,秦王隨時可以給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風度,大大方方,他的膽識實在是讓人佩服。
、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自由練說——指名說
、 歸納:藺相如對秦王說,假如你有誠意的話就先交城,我們趙國也會馬上把和氏璧送過來,不然,就算你殺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會被天下人恥笑,原來秦國是這么不講信用。
、 朗讀訓練: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 藺相如和秦王據理力爭(板書:據理力爭),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的送藺相如回國。
、 朗讀描寫秦王的三句話
1、朗讀訓練:藺相如的言談舉止,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隨機應變和敢作敢為。而他的勇敢機智也讓因貪婪而理虧的秦王處處表現(xiàn)得很被動,總是被藺相如牽著鼻子走。請同學們找出描寫秦王無可奈何的句子,再讀一讀,相信你能讀得很好。
自由讀——指名說(出示)——指名讀——男女分讀——齊讀
、 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說一切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個城指給他看。
、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送藺相如回國。
2、作者通過描寫秦王處處受制于藺相如來表現(xiàn)藺相如勇敢機智的寫作方法叫做,(引生齊說:側面描寫)。
、 第10自然段
這場斗爭的結果如何呢?
(引讀)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參照板書,詳細復述
1、 學了這個故事,我們都為藺相如的勇敢機智而折服,相信同學們也都希望能把這個故事從頭到尾,有條有理地講給別人聽,那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試一試。
2、藺相如“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經過,大致上可以分為這么幾步(指板書):進宮獻寶→設計取回→完璧歸趙→據理力爭。同學們可以根據板書和自己制作的表格,在加上故事的前因後果,自己先試著說說看,自己練完之后,講給同桌同學聽一聽。
3、指名說
四、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機智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將相和教案】相關文章:
將相和教案09-17
《將相和》優(yōu)秀教案08-25
將相和優(yōu)秀教案02-15
《將相和》的教學教案反思10-06
將相和教案(精選3篇)03-07
《將相和》教案(精選15篇)02-13
將相和教案2篇02-19
將相和教案15篇02-08
《將相和》教案14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