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范文匯編十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爬山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爬山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xiàn)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xiàn)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诖耍蚁肜斫馕闹泻x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tài)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補充課外資料,自主練習修改句子中的問題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guī)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yǎng)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懂得學作文應先學做人。
5.通過學習課文,感受葉老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學準備
學生練習朗讀、背誦第6課《爬山虎的腳》,了解有關爬山虎的知識以及葉圣陶的生平。
教師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及字詞卡片,《一張畫像》的修改稿,搜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出“推薦、刪掉、規(guī)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曲線、春風拂面、映入眼簾”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思路,理解“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边@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葉老的認真、平和。
教學重點
理解“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边@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認識兩個修改符號,并能運用其修改句子中的問題。
一、揭示課題,激趣導入
剛才我們復習了《爬山虎的腳》,今天我們要學習這篇課文也寫到了爬山虎,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ㄒ唬┓怕曌x課文,把字音讀正確,語句讀通順。
。ǘ┳詫W生字新詞
同桌練習讀準含有生字的詞語。
。ㄈz查自學情況
1.開火車形式讀詞。
2.自由讀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3.指導“曲”在“曲線”這個詞中的讀音。
4.自由讀這兩組詞。想想第一組和第二組分別是寫誰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認真平和質樸
第一組寫肖復興。
第二組寫葉圣陶。
。ㄋ模├砬逭n文結構
課文寫了葉圣陶先生和“我”之間的哪兩件事?怎么分成兩部分?(修改作文1-5.邀請做客6-10)
爬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二部分“邀請做客”,感受葉老先生的親切、質樸。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能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回憶了葉老先生和肖復興之間的哪兩件事?(結合回答板書:修改作文、邀請做客)
2、引讀重點句:當時的作者并沒有見過葉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腦海中已浮現(xiàn)出這樣的印象: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板書:認真、平和)
二、學習“邀請做客”:
過渡:15歲那年暑假的一天,葉老先生邀請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見到了這位蜚聲國內外文壇的大文學家。這次會面,葉老又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第二部分,劃出相關句子。
1、交流匯報: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
(1)引導:同學們,好好讀讀這句話,你能成為作者的知音,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嗎?(2)引導:怎樣的兩個人會在一起融洽地交談?
。3)引導:“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內心深受感動)為什么作者的“心”會融化呢?
。◣煱鍟河H切、質樸)
2、補充資料,拓展文本
。1)同學們,葉老對“我”包含著怎樣的期待呢?請你看課文插圖,聯(lián)系課文展開合理想象,來猜想一下葉老先生會對作者說哪些期待的話。
。2)引讀葉老期望的話:
“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
“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嘗試命題,引導質疑:
1、回顧要點:同學們,學了課文,我們明白了寫了這樣兩件事——
。ńY合板書,學生回答:修改/邀請做客)
2、嘗試命題:如果讓你來給取個題目,你會取什么呢?
3、引導質疑:原文題目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懷念葉圣陶先生》,課文主要是寫葉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葉老家做客的事,那為什么要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呢?
(二)學習寫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
(1)看,這就是爬山虎。看到這滿墻一大片綠綠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們學過葉圣陶寫的《爬山虎的腳》,描寫的就是葉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墻綠綠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誦幾句。
。3)肖復興又是怎樣來描寫那一墻爬山虎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找一找,劃一劃。
2、品味兩句話:
句1: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句2: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
。1)理解“意義非凡”:如果在作者15歲那年,沒發(fā)生這兩件事,你認為作者的人生會有什么變化?(學生回答,要點歸納:是葉老先生改變了肖復興的命運,引領他走上了輝煌的人生之路。)
。2)補充資料,感受“非凡”:讓我們來看看,那個夏天以后肖復興的文學之路吧。
4、理解題意:
。1)至此,我想同學們一定已經明白,課文就是要借這綠綠的.、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爬山虎(師指題)來贊葉老——(師指板書,生齊讀:“認真、平和,親切、質樸”“堪稱楷!钡娜~老先生!)
。2)美的景色與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這時,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蘊含了更深的含義。
出示最后兩句話,生齊讀:
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3)解讀“綠”:指名讀題
這句話又蘊涵著什么深刻含義嗎?請同學們自由談談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薄⒀a充資料:
教師講述:葉老就是這樣真誠質樸、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僅僅只關心過肖復興,他還熱情關懷許許多多的文學青年,通過書信,通過娓娓的言談,以他創(chuàng)辦的的刊物,影響、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國現(xiàn)代文學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譽為“文壇伯樂”、“感動中國的作家”。
。病懺挘好鎸@位真誠質樸、平易近人的老人,我們也一定有很多話要說——
。、閱讀積累:
推薦閱讀:《我教兒子學作文》(肖復興著)。
爬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2、反復讀課文,結合掛圖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合起來。
學生準備: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自讀探究
。、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描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2、檢查反饋:
(1)讀了這一段,你有什么收獲?
。ǎ玻┻@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腳的?
腳的樣子、腳的形狀、腳的顏色
。ǎ常┨釂枺耗闫綍r注意過爬山虎有腳嗎?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這一段哪一個詞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想看一下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嗎?
。ǎ矗┬〗Y: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快快學習第四自然段。
。、學生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要求分組學習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哪一些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1)找出寫爬山虎爬的句子來;(2)找出表示爬的動詞;(3)自己試著演示爬的過程。
。、檢查提問: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什么?
。ǎ保┲该菔九,問: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你們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嗎?
。ǎ玻⿲W生找出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
。ǎ常┨釂枺号郎交⑹遣皇侵煌吓?你是怎么知道的?
。ǎ矗┬〗Y: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往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看”。
過渡: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怎么樣呢?
。怠W生自學第五自然段。
【學法指導】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
。丁z查反饋:
。ǎ保⿲W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
從“沒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了灰色”知道腳與墻有著密切的關系。
(2)提問: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
第一自然段。
。ǎ常┛偨Y提問: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贰⒃嚤常、3、4自然段。
二、拓展遷移運用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病⑸钪,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像……
顏色:嫩紅
觸——巴——拉、貼
作業(yè)布置
必做【同步達標】:
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抄下來。
選做【創(chuàng)造實踐】:
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援植物,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爬山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guī)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莫名其妙等詞語。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感受葉老的認真、質樸,懂得學作文應先學作人。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yǎng)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課前準備
1、搜集葉圣陶和肖復興的資料。
2、推薦閱讀《爬山虎的腳》生字生詞卡片。生字課件。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1、師生交流搜集的有關葉圣陶和肖復興的資料。
2、兩位作家之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呢?讓我們通過讀課文來了解。
3、板書課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4、看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試讀課文,自學生宇新詞
1、自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注音,讀不順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
教師相機出示卡片,正音鞏固生字、新詞,引導學生結合積累,運用多種方法記住字形。
推薦眼簾刪掉規(guī)范燥熱融洽
黃昏客廳余暉蘊含搖曳莫名其妙
3、匯報交流自學情況。讀詞語和生字卡片。
4、重點指導書寫:篇、翻、糊,幾部分要寫緊湊(課件演示)。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2、組織朗讀比賽,要讀得正確、流利。
爬山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的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shù)牟使P,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如何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如何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如何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動物會爬墻嗎?那有沒有會爬墻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會爬墻的植物。教師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并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說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么?
B、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么?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么?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xiàn)在哪里?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xiàn)在哪里?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爬山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里的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圣陶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二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xù)學習和進一步鞏固如何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背誦2~3自然段。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四、教具準備】
。薄⑴郎交嵨镎故。
。、學生準備水彩筆及白紙一張。
。、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八張。
五、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
1、 出示實物,你在哪兒見過?爬山虎是一種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組成的?(由根、莖、葉組成,可爬山虎還有腳,覺得奇怪嗎?)
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會明白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么樣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課件出示 )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世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ǘ┏踝x檢查
1、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找一找課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檢查交流:
1、開火車讀,齊讀詞語。(課件)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隨機理解“葉柄”、“重疊”
2、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3——5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生長的位置和葉子。)
3、小結:作者按順序先寫( )再寫( )最后寫
。ㄈ⿲W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兒看到了爬山虎?
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都在墻上)
2、教師小結: 作者這樣寫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 其實爬山虎還可以長在巖石上。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哪些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4、再讀第一自然段。
。ㄋ模┲v讀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
2、小組交流,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
3、品味語言。隨機理解:新鮮、舒服、均勻、拂過、漾起等詞語。
新鮮指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
舒服指看上去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當你心情煩躁時,看一看爬山虎,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九霄云外;當你悲傷的時候,看著它心情會舒暢。當你疲憊的時候看到它會覺得神清氣爽。
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這句話寫出了爬山虎的動態(tài)美。我們一般描寫植物只會寫植物的靜態(tài),而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動態(tài)也寫得惟妙惟肖,值得我們借鑒。
區(qū)別“蕩起”與“漾起”的含義。
5、指名朗讀,要求讀出對爬山虎葉子的贊美之情。
6、練習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 ),看著非常( )。葉尖( )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 ),沒有( )起來的,也不留( )。一陣風( ),一墻的葉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ㄎ澹⿲W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出示課件,讀相關句子。
交流討論:生長位置在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莖上添畫葉子和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的語言為根據(jù),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4、再次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的腳作者卻描寫得那么細膩,這都是因為作者在仔細的觀察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指導寫作方法。我們不了解爬山虎的腳,但是看見過蝸牛的觸角,即使沒看見過蝸牛的觸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龍的爪子,所以說采用比喻的寫法能讓我們對描寫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腳有哪些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學習。
爬山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场⒅攸c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合觀察發(fā)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教學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
。薄(chuàng)設審美情景,以 CAI 為主導地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病⒔虒W設計分為四個大的環(huán)節(jié):
創(chuàng)設情景,審美欣賞—細致觀察,建構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為主,而后兩個環(huán)節(jié)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為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審美欣賞
1、啟發(fā)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2、讀課文,重點讀一讀第三、第四兩個自然段,體會一下爬山虎與爬山虎的腳有些什么特點?
。、教師演示 CAI ,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匯,并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钡膭討B(tài)藝術。
。、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
二、細致觀察,建構新知
。薄⑹熳x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CAI,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yǎng)口語表述能力。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础⑦呑x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tài)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三、反饋操作,強化認知
。、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穡?
2、利用 CAI 和教學交互網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根據(jù)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础⒆詈笥米约旱脑捴攸c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怠⒓氈掠^察爬山虎的腳長成的動畫。
四、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墻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
。场⒃ CAI 找到這些詞,并在課件上將這些動詞拖至交互區(qū),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4、分別用鼠標點擊這些動詞,看一看與此相關的描述爬山虎的腳的相應動畫。
5、對照畫面,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可以完整地觀看一遍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完整動畫。
這個簡略的教學方案一個十分明確的特征就是強調了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應用( CAI ),并在創(chuàng)設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教學設計方案中不難看出: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設計有別于常規(guī)電教的本質區(qū)別在于 CAI 課件幾乎主導了整個教學的程序(這也就是 CAI 課件創(chuàng)意與多媒體教學設計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緣故);另一方面就是“學”的意義真的可以在 CAI 具備的物質條件下落實在自我形成的動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慮到如何將常規(guī)教學方案轉變成 CAI 課件創(chuàng)意的表達方式,我們不妨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將有關《爬山虎的腳》的 CAI 設計可能涉及到的教學要點詳細集中起來,以便于整理和觀察。
其實,上述表列式的教學內容表達本身基本沒有意義,但作為常規(guī)教學方案《爬山虎的腳》的設計,可以轉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學創(chuàng)作要素,這些要素就是多媒體需要表達的直觀化素材,我們將這些要素通過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體素材,并說明這些素材的表現(xiàn)形式和策略,那么一個漸趨于完善的 CAI 創(chuàng)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教案 篇9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劃、看、討論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動詞,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這節(jié)課你們想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設計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tǒng)“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tài)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shù)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
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我還為孩子準備了一張畫紙,讓他們親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邊畫邊說出它的正確的位置。這樣既調動了孩子的學習激情,又掌握了知識,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
小組合作討論,劃出相關的動詞,然后匯報。(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
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
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fā)現(xiàn),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新鮮 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爬山教案 篇10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崩斫馍中略~。
、擦私庹n文主要內容。
⒊引導學生初步思考“預習”與“思考.練習”,使孩子對本篇文章的學習重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
、醋x通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能在較短時間內以一定的速度讀通課文。
三、教學準備:
、蓖队捌痢ⅲ
、餐队捌ㄕn文插圖)
四、教學過程:
、遄宰x:(第一輪)
⒈明確自學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拍x:①標出小節(jié);②用橫線劃出生字新詞,并通過查字典將解釋注在課文相應的詞條旁。
、戚p讀:①讀時能聽見自己的發(fā)音;②先通讀,讀不順的地方再反復讀,直到通順(達到“三不”)為止。
、矊W生自學。
、娼涣鳎
、毙π」(jié)數(shù):計11小節(jié)。
、沧x寫生字詞。(試讀與范讀結合;板演、書空與范寫結合。)
、辰忉屧~語:(以思考.練習4的詞語為主)
步驟:⑴讀出詞語所在的句子。
、平忉專苈(lián)系上下文最好,但絕不強求。)
推薦:推舉,介紹。
秘訣:秘密的竅門、辦法。
刪掉:(演示)
顛倒:(舉例)
典雅:優(yōu)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談得投機)
和藹:態(tài)度溫和,容易接近。
蘊含:包含。
受益匪淺:匪,不、非。受益不淺。
平易近人:態(tài)度和氣,使人容易接近。
身臨其境:自己親身經歷。
堪稱楷模:堪,可以,值得?#駱,模范?梢苑Q為模范,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隔岸觀火:形容和自己關系不大,采取旁觀的態(tài)度。
、赐ㄗx:
每生讀一小節(jié),師適當點撥。達到不添、不漏、不錯。
㈢自讀:(第二輪)[出示投影(小黑板)B]
、泵鞔_自學要求:
、艑忣}質疑(自問自答與自問他答結合)
、瞥醪剿伎冀獯稹邦A習”題:
①在文中劃出作者的姓名;
②劃出作者描寫爬山虎的句子,讀一讀。
、劢Y尾句說明了什么?
、撬伎迹毩暎
、偻瓿傻谝活}。
、谠谖闹袆澇龅诙}的句子,并讀一讀。
、矊W生自學。
、杞涣。
⒈補充:文中哪句話點明了題目?
。ㄍ瑫r,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惨龑Х侄危号郎交⒌闹魅耸钦l?寫了主人的幾件事?
⑴簡介葉圣陶(1894─1988),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們曾學過葉老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爬山虎的腳》。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應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課文講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獲獎,葉圣陶先生幫他修改作文并邀請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樽鳂I(yè):
、背瓕懮中略~。
、矊ξ哪┚滟|疑并解答。
【爬山教案】相關文章:
爬山的教案01-06
爬山教案范文02-09
爬山優(yōu)秀教案03-06
關于爬山教案01-10
爬山虎教案04-07
爬山的教案(15篇)02-21
爬山虎的教案03-05
爬山的教案15篇01-06
爬山的教案(精選21篇)04-11
關于爬山教案(精選13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