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高一課文《秋水》公開課教案
一、導(dǎo)語
在中國有一樁有名的公案,便是對莊子的“無為而治”的誤解。人們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消極等待,這實在是誤解了莊子的本意,莊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yīng)客觀態(tài)勢,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意思(君主順物而動,隨天而行,無為而治,萬物才會升騰),莊子可以說是一位處理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莊子》簡介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儒家思想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思想中的無為精神,構(gòu)筑起中國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場失意的文人,在這個后院里,被老莊的瀟灑無為,溫情地安撫過。莊子到底是何許人,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給大家講兩個莊子的故事吧。我想這幾個故事可能勝過我所有蒼白的解釋。
故事一:莊子姓莊,名周,宋國(今河南商丘縣)蒙人,戰(zhàn)國時哲學家,散文家,莊子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妒酚洝飞险f,“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使臣帶豐厚的物品金錢迎請他出仕,并許諾讓他做宰相,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所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暢快我的志向哩)
教師引導(dǎo)學生翻譯,然后歸納。明確:
這個故事說明:莊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種不受任何約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義智慧的人往往喜歡和山水交朋友,而不為仕途所累。在我們今天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物質(zhì)欲望充斥,錢權(quán)高于一切的社會,莊子這種思想實在值得我們學習。關(guān)于莊子的這個思想,建議學生課后閱讀《逍遙游》。
從中我們又可以看到另一點,即:
常人以為貴的,而莊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認為賤的,卻偏偏有時莊子所追求的。
這說明莊子對待事物的價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總是以“功利”為標準來衡量事物,而莊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懷的“超人”。
所以“人都會經(jīng)受災(zāi)患、苦難和磨礪,但當種種坎坷,“功利”已全然無計、陷于無路可走的時候,惟莊子,才能給你以幫助、給你以心靈的棲息之地!”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這應(yīng)該也是一種智慧吧
故事二:傳說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莊子正伸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歌。
這個故事可能不為常人所理解,但我覺得它表明了莊子通達的生死觀,他認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晝和黑夜的更替一樣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應(yīng)一切順應(yīng)自然,安時而處順(安心適時而順應(yīng)萬事萬物的發(fā)展和變化),因此,當與他艱苦度日、相依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沒有像一般人一樣哭哭啼啼,而是敲著瓦盆唱了一曲歌頌妻子一生的歌。
教師總結(jié),并具體介紹《莊子》一書。
莊子一生貧困,卻甘愿閑居獨處,他堅守不妄為、不亂為,順應(yīng)客觀態(tài)勢,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無為而治的主張,他淡泊名利,向往那種不受任何約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生活上一切順應(yīng)自然、安時而處順。莊子的思辯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莊子思想集大成的
《莊子》一書是更是道家的經(jīng)典之一,同學們齊讀,了解《莊子》這部書:
《莊子》一書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現(xiàn)存33篇,其中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般認為,內(nèi)篇是莊子自寫,外篇、雜篇是莊子的門徒所寫!肚f子》散文是戰(zhàn)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它把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像融于一爐;它想像豐富,構(gòu)思奇特,語言豐富,善于對事物進行極細致、生動的描繪。魯迅先生曾稱贊他的文章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課文梳理
莊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學完《秋水》之后,我們肯定會聰明很多。聞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評論:“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他的文化烙印。他的書成了經(jīng)典,至于歷代文人學者對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別的圣哲,我們也崇拜,但哪像對他那樣傾倒、醉心、發(fā)狂?”
今天我們就要真切地認識一下這位讓聞一多先生崇拜到發(fā)狂的莊子了。
㈠初讀課文,讀出文章氣韻
1、單個學生讀,糾正字音及停頓
首先我們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篇課文。
問:這位同學的朗讀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1)糾正字音
涇(jìng)流兩涘(sì)渚(zhǔ)崖之間少(shǎo)仲尼之聞殆(dài)
。2)糾正斷句: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2、過渡:其實,文言文的誦讀,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話的問題,也不是字音是否準確的問題,而是要讀出文章的氣韻,讀出文言文的魅力。下面我們先一起來聽課文朗讀。
教師范讀(配樂動畫朗讀)
整片課文以平行語勢為主,誦讀時語調(diào)要平緩,但有兩個地方有情感的起伏,讀時要注意:一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币x出河伯的洋洋自得、喜悅;二是單看一“嘆”字,就知道較之前,朗讀時應(yīng)該低沉些緩慢寫,以表達心情的沉重。
3、根據(jù)誦讀提示,同學們大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韻來。
4、請一位同學再讀課文,并讓學生點評
、媸柰ㄎ牧x,積累文言知識
同學們把這篇文言文讀的很有氣韻,可同學們能否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這篇課文嗎?下面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課文,并圈點勾畫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式。
同位前后位之間共同解決疑難
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解決
多媒體檢測通假字、詞類活用、句式(注意給點時間落實到課本上)
1、通假字
、贈芰髦螅ā皼堋蓖ā皬健保瑥街保
、诓晦q牛馬(“辯”通“辨”,辨別,區(qū)別)
2、古今異義詞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義:在這時,今義:連詞)
③至于北海(至:動詞“到”;于:介詞,今: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指東海的北部;今義,常指我國一部分海域。)
、軚|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方位詞,東邊)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稱博學的人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養(yǎng)高,明白事理的人,今:今義常用于“大方向”、或者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3、詞類活用
、偾锼畷r至(名詞作狀語,按時令)
②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③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④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
、葺p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4、文言句式
A、判斷句
、俾劦腊,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者,……也”表示判斷)
、谖岱侵劣谧又T,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如果不是……那么就……”)
B、賓語前置句
①以為莫己若者(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即“莫若己”:無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謂也(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即“謂之我也”: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啊。)
C、被動句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用“見……于……”表示被動,“見”表被動,“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比如“他被騙”,我們文言文可以說“彼見欺”,而“他被人騙”,我們就不能說成“彼見人欺”,而要說成“彼見欺于人”。)
D、固定句式
、僖蕴煜轮罏楸M在己(“以……為……”古漢語常見,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谇曳蛭覈L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5、一詞多義
若:1、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2、以為莫若己者動詞,比得上
聞:1、聞道百動詞,聽到
2、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名詞,學識
之:1、涇流之大代詞,這樣
2、我之謂也助詞,賓語前置標志,無意
3、仲尼之聞助詞,的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在
2、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被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見面目副詞,才
2、始吾弗信名詞,開始
、缙纷x課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思考:
、拧⑦@篇文章出現(xiàn)了哪兩個人?
河伯——傳說中的河神若——傳說中的海神
、、河伯在自己的河中及后來到了海中,這前后河伯在感情上有沒有發(fā)生了變化呢?(有)那么,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來,(開始河伯的感情是———欣然自喜,后來———望洋興嘆)
2、河伯為什么“欣然自喜”?請用文中的話回答
生答,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渙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你想象一下百川“灌”河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而灌字很有霸氣,我們籃球上有大力灌藍,灌是從上到下的,那種氣勢力度是令人震撼的,所以河伯就有驕傲的資本了。別的河流是流出來得,我的河流是灌出來的。就是不一樣
。ㄐU強勁的,水流多而且洶涌澎湃,極有氣勢)
“徑流”,直涌的水流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就是那種直流,浩蕩奔涌,一瀉千里的洪水。
為什么會不辯牛馬,這說明了什么?多遠的距離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馬呀?
這是說明黃河非常的雄偉開闊,
應(yīng)該是這樣的吧?請同學仔細看屏幕,PPT顯示黃河的雄偉開闊。
小結(jié):
既然眼前的黃河如此宏偉壯觀,如此氣勢磅礴,作為黃河之神的河伯,他的心情是怎樣?用詞語形容河伯的心理。
(躊躇滿志,洋洋自得,飄飄然)
所以剛才同學的朗誦怎樣調(diào)整一下會比較好一些?
語調(diào)高昂,帶著一種驕傲與自豪,同時語速要慢一點,才能表達出那種有點孤芳自賞的自負與自傲,最好能帶點搖頭晃腦,對嗎?
請同學再讀。
點:好的朗誦,應(yīng)該建立在對文字準確而深刻的理解基礎(chǔ)上。
河伯是“自喜”了,而且以為天下美景盡在掌握之中,但作為局外人的我們知道他的這種“自喜”實際上是一種什么的外現(xiàn)?
。ㄗ源笞载,妄自尊大,夜郎自大)
3、見到大海之后,河伯為什么要望洋興嘆呢?同樣請你從原文中找出答案。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睎|面而視,不見水端
端:邊際。寥寥數(shù)語,將一片無邊無際的海的世界呈現(xiàn)出來。
若你是他,你心里會怎么想?
大海接納眾流、浩瀚無邊,黃河與之相較,實在是太渺小了。
所以河伯“嘆”的是自愧弗如,認識到自己的簡陋與渺小,
河伯“嘆”的是為自己先前的淺薄而甚感慚愧,為剛才的自我得意孤陋寡聞而汗顏,
。 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邊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認識到自己的簡陋與渺小后,又為自己先前的淺薄而甚感慚愧,故而會望洋興嘆。一個喜,一個嘆,河伯的心理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此一“嘆”字,顯示的是河伯自覺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還有一個細節(jié),同學注意到嗎?
在之后的語句中,句末的語氣助詞明顯地多于前段,所以朗誦時停頓的時間要稍微長一點。誰能說一下,此時放慢語速說話的河伯臉上會是怎樣的一種神態(tài)?
(羞愧,若有所思,悵然若失,佩服)
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同學一起齊讀這一部分
4、⑴如果說之前怎們認識了一個狂妄自大的河伯,那么此時的河伯又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知錯就改,有自知之明,謙虛)
錯而能改,善莫大焉(前面我們還認識了知恥近乎勇的廉頗)
蘇格拉底也曾說過“驕傲是無知的產(chǎn)物!痹绞菍W識淵博的人越謙虛蛭他們知道還有更廣闊的世界等著人們?nèi)ヌ剿。為人要謙虛
人都是有弱點的,不能冷靜、客觀地審視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小有成績輒沾沾自喜,妄自尊大,這也是人性之大弱點之一。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這些成語。但是河伯這個井底之蛙,跳到了井臺上,終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們講解鈴仍需系鈴人。人的錯誤的解決,也是得靠自己。特別是心靈上的錯誤。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也永遠不可能改變。那就真的“殆”矣。而此處,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這一點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稱智者。所以我們要冷靜、客觀地審視自我。
、坪硬氖虑檫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呢?
。ú荒芡宰鸫/要有自知之明/知錯就改的勇氣/為人要謙虛/對于世界來講,自己總是渺小的/放開眼界,才能看到廣闊的天地。/)
河伯在秋水到來時看到黃河浩浩蕩蕩,橫無際涯,他驚嘆欣喜,但他面對大海時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從而說明天地難窮,宇宙無窮,以及個人的渺小。
這就是莊子首先要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個人渺小,天地難窮。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淺薄的,請同學們記住:任何時候,“自大”的同義語都是“淺薄”。(自大由于無知)。
河伯已經(jīng)無憾,并值得我們學習?磥,莊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雙眼,蕩滌了他心中的塵埃。
這是不是又可以讓我們想到一點: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個人如果要發(fā)現(xiàn)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礎(chǔ)之上的。(有比較才有鑒別)
、怯幸粋問題我不明白,還有同學能幫我解答?河伯在感嘆自己的渺小時,為什么又要說到孔子和伯夷呢?
、俾(lián)系上文,這里說的“弗信”究竟“弗信”什么?
(“有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者”世上還有如此狂妄,不可思議之人?)
。ā爸倌帷,學識淵博之人,“伯夷”孤竹君之子,他不受帝位,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一般人認為他很有節(jié)義,封建社會把他當作高尚守節(jié)的典型。)
②在現(xiàn)在的河伯看來,“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可不可以?
現(xiàn)在看來是可以的,見識到大海廣闊無邊的河伯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河伯在慨嘆宇宙的無限并進而聯(lián)想到學海的無涯。正像莊子所謂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河伯身上的東西,我們應(yīng)該好好借鑒和學習,否則我們也會“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總結(jié):
栩栩如生的河伯也印證了莊子散文的特點:善于對事物進行極細致、生動的描繪通過具體的故事闡發(fā)抽象的哲理,既給人以藝術(shù)的享受,又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盡管是短短的文字,也能讓我們從中領(lǐng)會到其中莊子的智慧。
5、讓我們有感情的再次齊讀課文,讓莊子的智慧之水,洗滌我們蒙塵的心靈。
四、拓展延伸
讓我們沿著莊子的故事,繼續(xù)。
設(shè)想一下,如果你是海神若,會怎樣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譯文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像大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
海神的話給你什么樣的啟示。
教師明確:
偉大的人總是謙虛謹慎、不斷反躬自省。
“無知者無畏”,“有知者才有所畏懼”,因為天地無窮,宇宙無窮,作為人的我們,永遠是其中最渺小的一員,所以讓我們心懷謙卑去努力學習,心懷敬畏去對待世間萬物。這是我個人讀這文章所感悟到的。
讀了海神若的話,我們更形象、也更理性地懂得了應(yīng)該謙虛謹慎、不斷反躬自省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里程中,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為一座山,同時要放開眼界,成為一座不斷攀升、不斷超越的山。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是充實的,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
莊子是一位智者,莊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懷寧在《忙里偷閑讀莊子》一文中這樣形容:
他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y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隱士,是藐視權(quán)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jīng)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然而,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小結(jié):莊子的思想像燃燒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許多作家的人生之路;莊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著現(xiàn)代人潮濕的心靈。希望同學們在流連于青春小說、流行雜志等文化“快餐”的同時,也留一方凈土給莊子這類大師們,相信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五、布置作業(yè)
1、字詞句式整理到作業(yè)本上
2、用《莊子》里的成語接龍
【高一課文《秋水》公開課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秋水》的公開課教案08-26
《秋水》教案07-20
高一語文《秋水》教案(通用8篇)11-29
《冬冬讀課文》公開課教案08-26
《秋水》教案15篇02-23
《秋水》教案(15篇)03-02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課文公開課教案08-27
遠山秋水10-06
高一語文課文教案(精選15篇)02-18
《秋水》教學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