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有感通用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圍城》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圍城》有感1
《圍城》是錢鍾書的一部長篇小說,在20xx年春節(jié)長假里帶著敬仰的心態(tài)讀完了《圍城》,更加覺得這部著作的非凡文學魅力和哲學思考。
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就是:在中國新舊社會交替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方鴻漸不斷地追求戀愛并走向失敗的過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諷刺的筆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寫道:“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xiàn)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弊髡哂煤唵蔚墓适轮v述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而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依然應驗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層面里。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后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并與她們發(fā)生了一段感情糾葛。仿佛印證了“自古多情空余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地渴望擺脫“圍城”,然而沖出這個之后又發(fā)現(xiàn)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說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又似乎預示著新的悲劇的開始。在圍城中有這么一段寫到,驢子望著眼前的蘿卜,以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于是一步接著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這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并不是理想的所在,于是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而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卜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著鼻子走,永無止境。
楊絳說過:“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城內(nèi)的.人想沖出去;橐鲆擦T,事業(yè)也罷,大抵如是!贝嬖谥髁x認為,“如果我們不去賦予生活某種價值,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謬的,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體現(xiàn)在方鴻漸身上,他竭盡全力一次次地試圖擺脫生活的困境。他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者;一個不愿做生活奴隸不屈服于所謂“命運”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使他的理想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方鴻漸的使命——使人生成為可能。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不管結局如何,努力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
《圍城》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劇的現(xiàn)實,并描繪了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狀態(tài),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要勇于承擔自己的生活。我想這也許就是《圍城》的精髓所在吧。
讀《圍城》有感2
在我看來,這部小說中最美的一句話,出現(xiàn)在第四章,方鴻漸與岳丈周經(jīng)理交談的段落: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原句出自蘇軾的《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以及徐凝的《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但如果聯(lián)系上下文,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出現(xiàn)并非在以抒情的方式歌頌愛情的偉大。原文中寫道:“他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薄啊瓏樀盟参恳膊恍枰耍瑢λ塘藲庋。”所以這“三分月色”,更多的是體現(xiàn)周經(jīng)理對于太太的畏懼、委屈甚至是抱怨,是帶有諷刺意味的。
在第八章,看到了眼熟的一段話:
他想起在倫敦上道德哲學一課,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學家講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在念高一時,語文老師曾口述著,讓我們在本子上記下這段話,當時聽起來覺得真是妙極了。隨即,老師讓我們以“天下只有兩種人”作為開頭,后面再添上一句話,輪流站起來發(fā)言。當時我正坐前排,來不及思考太久,便答“大人與小孩”。顯然這個糟糕的答案并不能使老師滿意,她微笑地賜我“站一會兒”。那是令人羞愧的站立。現(xiàn)在想來,哪怕回答“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也是精確和妥帖不少的。記得那一天,收獲掌聲最多的,是一位賈姓男同學的發(fā)言,他說:“天下只有兩種人,姓賈的和不姓賈的!
我并不想如此頻繁地與回憶里愚笨的自己相遇,無奈印象極深,是總也擺脫不掉的。第八章和第九章當中,方鴻漸與孫柔嘉二人的爭吵場景,被描寫得極為精彩。
結婚前的爭吵,孫柔嘉是帶著撒嬌成分的'。她深知方鴻漸憐惜自己,于是肆無忌憚地“兩手按眼,胸脯一聳一聳的哭”。鴻漸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給她的眼淚浸透了,忙坐在她頭邊,拉開她手,替她拭淚,連哄帶勸。結婚初期的爭吵像夏天的暴風雨,吵得厲害過得也快。爭吵過后,兩人都“管制自己,避免說話沖突”,這是有經(jīng)營婚姻的用心在的。
鴻漸打拱作揖,自認不是,要拉她出去吃冰……鴻漸把手按她嘴,不許她嘆氣。結果,柔嘉陪他出去吃冰;楹笕兆泳昧耍捎陔p方家人的介入,誤會越來越深,爭吵也愈發(fā)激烈,兩個人開始不留情面地翻舊賬、揭對方短處、謾罵對方家人,無所不用其極地來發(fā)泄自己心中的不滿。但歸根到底,爭吵的原因都是生活中的瑣事罷了。
最激烈的一次爭吵,也是最后一次。鴻漸再熬不住,說:“那么,請你別再開口,”伸右手猛推她的胸口。她踉蹌退后,撞在桌子邊,手臂把一個玻璃杯帶下地,玻璃屑混在水里……每個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膽氣來,她還嫌不夠狠,順手抓起桌上一個象牙梳子盡力扔他。鴻漸正回頭要回答,躲閃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顴打個著,迸到地板上,折為兩段。
如果說,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姻以悲劇收場,是由于二人并無牢固的感情基礎,那么,如果起初方鴻漸娶了深愛的唐曉芙,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故事里的方鴻漸無法重新體驗,身處現(xiàn)實的人們更是不可。似乎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讀《圍城》有感3
每到周五,我們從早上起床開始,就會興奮異常。
你整理床上的東西,我拿起穿臟了的衣服一股腦兒塞進行李箱。如果誰的飯卡里還有很多錢沒有用完,大家就想著讓她請客。我們知道,過不了幾個小時,我們就可以走出校園,走出我們看作是牢籠一樣的學校。
然而,我們誰也無法逃脫,時間滴滴答答的流逝。誰也不能如科幻片里一樣,瞬間穿越時空來到二十歲,來到三十歲,那時候,我們就可以離開這倒霉的作業(yè),離開這每天坐在課桌前乖乖聽課的日子。因為,兩天的休息后,我們又背著行囊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回到了這個有些枯燥的日子里,忙著操練那一道道習題。
這種輪回,讓我想起了曾經(jīng)讀到的一本書——《圍城》。
錢鐘書的《圍城》里,有句話,我特別記住了,那就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小說的主干是圍繞著主人公的婚姻與職業(yè)而展開的,各個人物大都加入了那場令人尷尬的“圍城”游戲:進去的想出來,出來的想進去,實際上卻是出不來又進不去。作者藉此揭示人類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在這樣一種進進出出而又無可奈何的生存狀態(tài)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無頭蒼蠅,最終在忙忙叨叨、糊里糊涂中結束生命。
我覺得里面的人物都帶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不管是主人公方鴻漸,還是其他一些出場不多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很有特色的,都或多或少的反映著某種人的`性格。其實雖然方鴻漸是一個很普通的人物,但是卻代表了中國很大一部分人的性格,死要面子,有時候會有點自以為是,甚至骨子里透著某種懦弱,但是給我的感覺卻是那么的真實。里面有蘇文紈,對愛情過于羞澀,不敢主動去爭取,有時候又帶著點賭氣的性質,在方鴻漸丟下她以后,他就那么迫不及待的嫁給了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人,中國有很多女性都是這樣。還有唐曉芙,方鴻漸唯一愛的一位女人,最終也還是沒能逃脫一樣的結局。然后方鴻漸就在趙梓楣以及其他人的流言蜚語下莫名其妙的和孫嘉柔走到了一塊。
這座感情圍城,曾經(jīng)令方鴻漸向往,之后又無奈于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yè)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yè)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
我是一個學生,我覺得我也正處在一所圍城中,圍城里有什么?是學校吧,學習和作業(yè)使我想逃出去,然后充滿期盼的進入下一個圍城——工作。而城外的人呢?應該是那些還未上學的小孩子吧,他們滿懷期望的想進入這座圍墻,正如十幾年前的我們。被困城中十幾年,接著就是重復我們所經(jīng)歷的,又進入另一所圍城。
而那些已經(jīng)步入新的輪回的成人們,父母老是在我們面前叨叨,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那童真的美好,你們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師們總是話話兒里帶著遺憾,要是能回到你們的“圍城”里,我定不想留下太多的無奈。
我們茫然了,還是清晰了?
這仿佛無休止的進,出,我們永遠無法逃離。
也許,我們只能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我們不必逃離,要去面對,去正視,去挑戰(zhàn)。
讀《圍城》有感4
前一段時間,看完了錢鐘書的《圍城》一直想寫下自己看此書的感受,但是由于工作時間確實不足,再加上機房是學生上機的地方,自己也不好天天光顧,所以就只能等到今天來抒發(fā)一下自己看書所得。
知道有錢鐘書的《圍城>>這本書記得好像還是高中時的事了,那時在一份高考模擬試題里,有一個作家對錢鐘書《圍城》作了很有哲理的評價。事過鏡遷現(xiàn)在來回想那時的原文已不可能了,但記得當年還是對其中的一句話記憶猶新,那就是:“婚姻就像一個鍍金的鳥籠子,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里面的鳥又想飛出去”,“就如同一座城堡,城堡外面的人夢想住到城堡里面去,城堡里面的人又渴望能夠跑到城堡外面去”。當時接觸這兩句話時,我心里在想,也許圍城值得一看,圍城也許深不可測。就帶著這樣的想一直到看小說前?础秶恰菲鋵嵰彩桥既坏囊蛩兀驗橛幸粋同事在房間里剛好放了一本《圍城》,再加上他是學文的,對此書就更加有非看不可的念頭了。
經(jīng)過幾天,終于把書看完了,內(nèi)容記得并不是很多,但真正覺得有哲理的東西也不過只是那幾句話,也許文章就是一個圍城,才讓我轉到里面去了,但在里面又沒得到什么,又出來了。看完之后,也不明白有何哲理,問學文的同事,說,“是一篇關于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作品”,也許書與現(xiàn)實的時間發(fā)生并不相隔很長時間,縱然在今天仍然像是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所以也就見怪不怪。也許經(jīng)歷一定歷史沉淀后,后人方能感悟我們這個時代發(fā)生在《圍城》故事里的悲哀。
故事講述的主人公是方鴻漸,一個在西方多國留學的中國土生土長的地主兒子,縱使方鴻漸使盡渾身解數(shù),卻仍然無法學通任何一門學科。等到不得不回國發(fā)展時,才想到由于沒學學位而無法面對父親的現(xiàn)實,于是不得不利用非正道手段,辦了一個假的歪打正著的'美國某所不知名大學的博士學位文憑。有了學位主人公才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嚴父。在回國的船上,主人公邂逅了同是留學回國的蘇文紈及“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巾肉短褲,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紅的指甲”的鮑小姐,并與開放的鮑小姐發(fā)生了一夜的情,但方鴻漸回國后,那個鮑小姐就不見蹤影了,方知被傻,但由于與女方發(fā)生了關系也不覺得吃虧,因此也就心安理得了。但在船上邂逅的蘇小姐對他卻是情有獨鐘,一路對他關懷備注,可方鴻漸卻總是以為增添了一份求婚的責任而覺得不可深交。因為方鴻漸并不喜歡他,像他這樣傳統(tǒng)的人,一直在做著渴望有一份真情的夢。
讀《圍城》有感5
在還沒有開始讀《圍城》時,《圍城》在早已聽身邊的人說它寫得怎么怎么的好,總是叫我有時間也去看一看,可謂是如雷貫耳啊。
《圍城》繞著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回國后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而展開的,在此書中中方鴻漸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因為他玩世不恭的形象,形成了他的“圍城”, 許多人都說方鴻漸不思進取,雖然他想要成功,想成為一位名人,但他內(nèi)心的惰性又決定了他的一生坎坷。
方鴻漸想要光耀門楣,于是就買了個,但是買了之后,他又覺有損道德,他的那種那種優(yōu)柔寡斷,以及他做事猶豫不決,疑心過重的性格,導致了他要被圍城所困的悲慘結局。
方鴻漸留洋回國是多么的春風得意,開始到了娶妻生子的時,他的那股傲氣已經(jīng)是消磨殆盡了。從華麗走向了平淡,從少年才俊走成了凡夫俗子,邊成了圍城中的不幸者之一。然而他們走進的不僅僅是婚姻的圍城,更是人生的`圍城。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像方鴻漸一樣的人,而且大多數(shù)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總是在幻想著一些不切實際發(fā)事情,即使知道現(xiàn)實與夢想總是有差距的。一部好的小說是可以給予讀者啟迪,令人有所感悟的,而《圍城》就是其中的一部,它像是一面鏡子,讓讀著看清了人性的丑與惡,善與美。從而懂得思考和反省!秶恰方o告訴了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待人生的。圍在城中的人想跑出來,而城外的人想沖進去。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閑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讀《圍城》有感6
讀完《圍城》后,感受最強烈的便識作家亦諧亦莊、嬉笑調(diào)弄的筆觸,無怪乎楊絳說:《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癡氣’旺盛的鐘書。這樣的錢先生創(chuàng)造了一批癡氣旺盛的人物。
方鴻漸如一個趙辛楣,可謂是這本書中一個好人,一個成功的人。他本為外交官署處長,又為華美新聞政治編輯,后來被三閭大學聘做政治系主任,被解雇了仍能在重慶混的風生水起。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真才實學,處事圓滑。他待方鴻漸也很好,且為人真誠。誤將方鴻漸當作情敵時,敵意醋意不加掩飾,不做笑面虎;誤會澄清后,把酒釋恩仇他唯一的能算得上缺點的,也是香港重逢蘇文紈時,面對方鴻漸的調(diào)侃,趙辛楣竟紅了臉,那張四川小姑娘的'照片終歸是孫柔嘉,趙辛楣的。
忽然別轉臉,手帕按嘴,肩膀聳動,唏噓哭起來她有女孩的 。在重慶,將要見蘇文紈時,她今天穿了件新衣服來的,膽子大壯,并且有點好奇進客堂以前,方鴻漸把草帽掛在架子上的時候,柔嘉打開手提袋,照了照鏡子。她也有女孩的虛榮心和醋意。她沒有什么特點,不像蘇文紈才華橫溢,也不像唐曉芙天真率直,但這也是她最大的特點。
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實是虛偽。背后編排唐小姐,三次電話欲阻唐小姐與方鴻漸見面,又掩飾事實;故意想看到兩個男人爭搶自己的場面,向往優(yōu)越感,實是心機深沉。伸手讓柔嘉拉一拉,姿態(tài)就仿佛伸指頭到熱水里去試試燙不燙,臉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個頭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頭上。實是目中無人。
孫柔嘉和蘇文紈雖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但她們?nèi)杂幸粋共同特點,即如此看來,方鴻漸作為主人公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 那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著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7
讀了錢鐘書先生的《圍城》,頗有幾分頓覺,書中許多角色的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嫣然我就是“綜合體”。于是,沖動的想編排幾句粗陋的文字。好在很多時候我是有自知之明的,自知己量,大不了算個不用雙手抱筆能寫出自己名字的人?墒窍雽懙臎_動無論如何壓不住了,索性“突圍”酸一回,貽笑大方!
圍城之際讀《圍城》,才覺人生處處圍城——“想出的出不去,相進的進不來”。生活圍城、情感圍城、婚姻圍城、工作圍城......
人們起早摸黑,風里來雨里去,忙忙碌碌為生計奔走。柴、米、油、鹽、醬、醋、茶、哪樣不費心經(jīng)手?時日稍久,誰能不煩悶的緊呢?看見光鮮的人,羨心更甚!更別提房子、車子、妻子、孩子、引起的垂涎。生活之瑣碎、困煩實非所愿,但又無力地緊!就如撒懶吃館子一樣,若非顯貴之家,餐餐如此是不堪重負滴。所以,還是規(guī)規(guī)矩矩認清現(xiàn)實,回到自己的轍道上安穩(wěn)過日子。
忽一日,見得近鄰家婆、媳、姑爭執(zhí),場面之宏大百米盡可聞!引得路人,四鄰競相觀望,圍攏一圈里三層外三層如觀斗雞,頓時交通堵塞,喇叭聲四起,末了才聽的只是為了洗鍋碗的聲音太響亮了.......最終還是同住那片屋檐,同吃一鍋飯......生活如戲,總是不該發(fā)生的發(fā)生了,誰苦誰累?反正都是主角,來不及思考,生活猶圍城。
愛恨情仇更難捋清,總是在剎那轉化,盤環(huán)與親情,愛情,友情,交情之間。回顧歷史、文化多少故事皆圍繞一個“情”字起起落落!或悲或喜,不變不休。變了的只是故事中的主角。 情感表達寄予:語言,動作,神色,行為。直可惜!有時小心陪護,還嫌不夠,都想一筆購銷了事,豈是那樣簡單的事呢?
常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關于情感我是說不好的,不如看書,看這世界,感時拾得些許覺悟,再不濟也能發(fā)幾聲唏噓。鐘書先生說:“書里的故事是語言幻成的空花泡影” 即便如此,我倒情愿泡在這絢爛里,隨喜隨憂遣去那許多紛擾,竊以為“憂世傷生”也未嘗不可。
對于婚姻,書中的角色說:“結了婚后,才發(fā)覺要找的不是這個人”,事實上有多少人不是這樣認為的呢?隨著了解的深入,瑣碎的'糾結,都成了相互詬病,攻擊的原因。結婚之前說好的包容與信任,此時早已經(jīng)不知丟到哪兒去了!我并不是要宣揚“拒婚主義”,我想說的是“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jīng)足夠結婚的資本了”所以防不住問一句“你討厭我么?”“我討厭她么?”婚姻雙方是需要平靜的耐下性子去仔細欣賞另一半的。在未來既定的日子里,不斗斗嘴,不鬧鬧別扭,生活也會蒼白的。因為這些是你枕邊的微笑,分離時的牽絆!圍城中的婚姻,需要時間,距離,耐心來解圍。
關于工作“幾人歡喜,幾人憂”,面對滿世界潮涌的“半成品”人才,其競爭何其殘酷?已經(jīng)不是你想還是不想的概念了,只能聊勝于無吧!即使你是個曠古絕今的人才,又能如何?這是一個拼錢,拼爹的年代!退一萬步講,“懷才不比懷孕,不是誰都能看得出來的”!
工作于我就是為了賺生存,養(yǎng)家之資,它到底有多高尚?多體面?產(chǎn)生了多少社會價值和貢獻了多少?去它的!誰在乎呢?大家盡可笑我市儈嘴臉,我只知道我不賺錢就得餓死,家人就得餓死,我只是老百姓!看吧!圍繞工作,圍繞一個“錢”字!派生出了“擇偶標準”,有了社會“無底線新聞”,有了“貪贓枉法”,有了“富二代”“官二代”........這是多么真實的焦慮。!
讀《圍城》,感《圍城》,才知圍城。不是一句哲性很強,很具生活現(xiàn)實意義就能評品的了。鐘書先生“錙銖積累”所言不虛,字字靈性,句句深邃,讀完咂咂嘴吧,都有余香。至于時下那些所謂流行的“無性不歡”的現(xiàn)代中文,不過怪胎而已,不值得一論!
既圍城,須突圍!畢竟,生活之圍城與戰(zhàn)爭之圍城是不同的,不能以暴力手段處之!靜心慢慢想來,人生本就紛攘,也因此而精彩,圍與被圍其實自然,無需太過計較,那些不快樂交給時間去沖淡,塵封吧!不必固守執(zhí)著,若斤兩不舍與小兒賴街何異?因此,自修身性,尊重別人,珍愛自己,和為貴才是正解。
凡事有主見,善安排,根據(jù)需求于圍城中擠進擠出卻是綽綽有余的。雖然會淚流滿面,恰好也是人生的經(jīng)歷與沉淀,更是對生活的尊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圍與不圍都是生活賜予的插曲,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平滑......寬容自己吧!樂觀的對待生活,愛自己!愛他人!大愛無疆何來圍城?若再執(zhí)念想太多就無形自擾了!
讀《圍城》有感8
錢鐘書先生是我喜歡的一位文學大師,他用文字在《圍城》里寫出了你和我!秶恰防镲h散出來的一句話,我想就是:我們的一生,都在追求著認同感和歸屬感。我想我們大多數(shù)人和方鴻漸差不多,我們都被世俗所禁錮,像方鴻漸一樣,我們機械地拿到我們的畢業(yè)證書,拿到文憑。從我們第一次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對他人惡語相加開始,社會就慢慢地對我們揭露開它最原始的惡毒。
我們沒有使他人艷羨的'才華,我們也終究不是佼佼者,就如方鴻漸一樣的生活,蚍蜉一樣活著。也許我們有追求,有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我們離第一又有著不短的距離,始終算不上一個成功者。而我們還是要活,也許有些人還要計算著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我們以后也許會成為人間的一粒塵埃,成為普羅大眾的一員。但現(xiàn)在我們不是,因為我們還心存著幻想,就算你我面對這一整個世界,還是顯得那么平庸,我們的水準和我們想要向命運索要的生活相比顯得羸弱,我們還是執(zhí)著地活著。喜歡《圍城》,是因為我生活中所被囚禁的,不知如何用言語說盡的感情在書中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共鳴。
錢鐘書先生并不直接,而是婉轉地將生活的無奈傳授于我。好讓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了沖出圍城的勇氣。
讀《圍城》有感9
關于《圍城》,早前是那些美、俄、法、德、日等等語言的譯本使我將其定位于名著內(nèi),其實不得甚解;關于錢鐘書,早前的認識也是止于那一張張黑白的照片,他的眼神干凈嚴謹,讓我感覺更有科學家的氣質,如今想來,我實在是眼拙了。在我聞名拜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先生本人的《圍城》之后,先生那種溫和幽默的氣度、那種洞察細微的眼光、那種妙語連珠的文筆,無不使我折服敬仰。
《圍城》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雖然是以二戰(zhàn)前后作為背景,但今天讀《圍城》的時候,我卻時常有一種被批判的感覺,難以釋懷。作品中的方鴻漸這一角色,依然代表著今天很多年輕人的特點,雖不同的讀者就有不同《圍城》,但在此我就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談談感想。
我很難忘記書中方鴻漸對文憑的看法: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就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與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很多時候很多大學生在自己最光華的青蔥歲月里,歲月靜好,卻漸漸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那顆夢的種子,一同迷失的還有那激情四射的活力,漸漸地只希望***能及格,只希望大學能畢業(yè),只希望拿到大學文憑,那曾經(jīng)的藍圖連夢里都不再出現(xiàn)過。
或許,家里的老人問起,就把那看似沉甸甸的文憑炫耀一番,縱然也有千萬般心虛窘迫,但也以為文憑可以遮百丑,還以為到了社會上,有文憑就是有了身份有了價值?蛇@張好像讓人覺著體面的紙究竟可以在什么樣的程度上代表你呢?
方鴻漸后面的人生里,這混來的文憑始終是心里的刺,插在那里拔不掉,隱藏的后患也是災難性的。先是前岳父大人在報紙上宣揚他的博士學位,把他吹成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氣泡,窘迫不已極恐被人看破;后是父親大人讓他去學校講演,又硬著頭皮胡亂一通,貽笑大方;再是大家閨秀蘇文紈揭露假的文憑,致使美麗可人的唐曉芙離他而去;又因為假的.文憑在三閭大學混得教授而心虛怯懦,一談到博士學位臉紅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熱的病人為什么方鴻漸要浪費那么好的在國外讀書的機會,致使回國來一事無成呢?
在小說中方鴻漸始終是一個特別喜歡大發(fā)不必要議論的人,我記得唐曉芙稱之為表演口技,實際上方鴻漸的口若懸河、忽東忽西、言論大于行動的特點時時都有體現(xiàn),不用贅述。既是這樣,就難怪在小說的開頭就寫到他興趣甚廣,無所用心了。
在當下每一所高校,每一個大學生都被寄之以務實創(chuàng)新的厚望,可是所謂年少輕狂,青年人常常心高氣傲、不可自知,總是追求廣度,圖個新鮮,只是涉獵,而不求深度,無論甚解;思想便如無向之風一直飄蕩,便如空中樓閣不曾落實,人已是飄飄然,自然難求專一。
我們也都一直夢想著用知識使自己游刃有余于工作、如魚得水于生活,可是社會青睞的是專業(yè)人才,若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足?小說里有句話一個人,到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想來是很有道理的,20的狂,是青春的活力,30的狂,就是青春欠的債了。
方鴻漸是錢鐘書先生給所有人的一個忠告,青年人便更是應當警覺,圍城譬如囹圄,禁錮的是自由,傷害的是心靈,突破圍城之困方有人生之樂。作文
讀《圍城》有感10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兒時,我們是父母眼中被疼惜的孩子,總想長大后能有一番作為,可是沒有任何人的成長道路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打擊,使我們陷入成長的困境;畢業(yè)以后,我們參加工作,既想在工作中一展拳腳,又想搭載現(xiàn)成的平臺展現(xiàn)自我,可是現(xiàn)實殘酷,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于是我們陷入猶豫的困境中;成家以后,為人父母,我們總想給予孩子所有關懷和呵護,可是不能領略父母一片苦心的孩子總會在叛逆時期做出許多不理智的事情,使我們又被陷入矛盾的困境中,總之,好像許多事情都不能順利解決,可是,無論面對的是什么,最后的結果始終取決與我們面對它的態(tài)度與做法,只需盡到各自人生角色中的職責,真實的面對自己,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就算圍城的困境再高,總能創(chuàng)造與演繹出精彩美好的人生。
透過《圍城》這本小說,讓我領略到它不僅僅是“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的婚姻法則、更深層次的反映的是事業(yè)、生活這座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令其陷入感情的圍城中。而在三閭大學這座事業(yè)的圍城中,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yè)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于這只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yè)低谷。所以也就有了最后的悲涼結局。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后映射人生是“圍城”。真正要闡明的就是:人生本就是一座大圍城,誰都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圍墻下過完一生。既擺脫不了如此的命運,就只在于處在每一個階段,你是否竭盡所能,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chuàng)造這座城池里的異彩,精彩的活在當下。假如你始終想著去沖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生活需要能量來處理好繁瑣的家庭事物,工作需要靈感來攻克難點,精神需要寄托來激勵人心的潛能,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敢于面對人心的弱點,堅持該有的態(tài)度和責任,正面直視那看似堅不可摧實際不堪一擊的困境,相信,只有自己才能完整演繹出人生最真實的精彩。
讀《圍城》有感11
記得四年前第一次讀《圍城》,是為書中幽默詼諧的語句捧腹大笑。兩年前第二次讀圍城,是為書中精準恰當?shù)挠迷~佩服不已。而今天再次捧起圍城,我方才體會到了其中的蒼涼與變遷,蒼白與無奈。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yè)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強勢而又驕傲的蘇文執(zhí),活潑而又執(zhí)著的唐曉芙,敏感而又尖銳的孫柔嘉,她們就是方鴻漸的圍城——情感圍城。
方鴻漸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亦言不由衷,而導致情感圍城的添磚加瓦,使得這座圍城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他恨蘇文執(zhí),恨她的高高在上,恨她的虛榮做作,他恨唐曉芙,恨她拒絕他的感情,恨她棄他于不顧。他更恨孫柔嘉,是她將他一步一步引入她的婚姻陷阱,造成了他這下半輩子所有的'遺憾。
其實我也曾想過,如果在那個月色如水的夜晚,方鴻漸依著自己的心拒絕了蘇文執(zhí),那么最后他的結局會怎樣呢?如果在那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方鴻漸再執(zhí)著那么一點點,等到唐曉芙奔下樓來時,結局又會怎樣呢?如果在孫柔嘉精心布置下的陷阱之前,他能夠穩(wěn)定下心把持住自己,那么最后他的結局又會怎樣呢?
一切的一切都不從得知,我們縱觀方鴻漸的一生,恐怕最多的,就是彷徨與無奈了。
讀《圍城》有感12
從《圍城》發(fā)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tài)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jù)!奔偃绶进櫇u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文憑發(fā)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闭f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fā)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tài)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xiàn)出對方的愛慕了?墒欠讲]有表達什么。到后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墒欠进櫇u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里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tài)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chuàng)造,好比小孩子游戲里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里,覺得有本領跟現(xiàn)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絕對沒有?墒撬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甚至最后娶了孫柔嘉了,還要計較計較她的姨媽給他工作,使他失尊嚴……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范的舉躁,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躁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后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tǒng)?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xiàn)在的企業(yè)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一條心的。多數(shù)的人都像方鴻漸一樣,有那么一點的良心,有那么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zhèn),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這就是我讀《圍城》從中得到的讀后感。
讀《圍城》有感13
我從《圍城》里讀到了種種愛情,也讀出了自己的愛情觀。方鴻漸的身上,赫然有著自己的許多影子。
如果要給現(xiàn)在的自己下個定義,我想該是少年之愛的中期或晚期:
曾經(jīng)不夠勇敢、或者說仍有顧慮,而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
曾經(jīng)順著沖動,笨拙地表明心意,被拒后經(jīng)歷清醒、冷靜、可能還有些故作淡定,最后裝一把看破紅塵的樣子進行所謂的"實力分析";
曾經(jīng)抱著雞湯的幻想"做更好的自己,等待那個人在拐角處不經(jīng)意地出現(xiàn)";
常常懷有自疑與不自信,擔心自己不夠優(yōu)秀,懷著對平庸的不甘乃至惶恐,警告自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奮斗和努力。
后來呀,才開始漸漸了解,單身自有單身的`好處。兩個人的生活或許更暖,但也更擠,需要學會悉心照顧、學會相互包容;而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我可以天馬行空、隨心隨性,多了自由,少了拘束和負擔。
才開始漸漸懂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更要學會自重、自愛和自立,接納自己的開心與不開心,善待自己的情緒和品性?v使只有一個人,也可以和自己愉快地相處、精彩地生活,更何況我從來都不止是一個人。
讀了《圍城》,才開始漸漸認可,愛情與婚姻里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完美的人,只有更合適、更能相互理解體貼的人。縱使如此,沖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感情的維系需要包容、體諒乃至忍耐。畢竟,哪家孩子沒有見過爸媽吵架,可一路小吵大吵,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依然攜手同舟、偕老白頭。
只是,那些能持續(xù)長久地轟轟烈烈、你儂我儂、忘我忘他的愛戀,終究是極少數(shù)、幾乎不存在的,又或許,只能活在肥皂劇和一些少年少女的青春想象里!秶恰犯嬖V我的,是現(xiàn)實與想象的差距。
讀《圍城》有感14
《十月圍城》里有一段小小的愛情。
玻璃窗邊上鵝黃衣衫的少女在弄花,突然街上響起一陣清脆的銅鈴,少女從嬌艷的花株中抬起頭,明亮的額,眼似千湖水,清澈溫暖,看清一下子躥出去的人,抿嘴笑起來,白皙的皮膚猶如綻放的葵花。陽光灑在她的眉心、鼻尖,使她與陽光一樣明媚燦爛。她的名字與她的美麗一樣,阿純。
鈴聲仍然在響,響徹了整條狹窄的街道,一直掩飾不住爽朗笑容的車夫不停往后張望,直到那明凈的玻璃與鵝黃衣衫變成一個小小的.明晃晃的點。他心滿意足地回頭,隨意問老板幾句閑話,笑容刻畫了一個大大的弧線,直扯到了眼角,戛然而止。憩息在眼角,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斜飛進額角。然而,漸漸地似乎那傷疤不復存在,少年的笑容融化了刻在傷痕后的仇恨與敵意。他有點丑,非常普通,他的名字與他的普通一樣,阿四。
阿四愛阿純?nèi)。就算知曉她美麗背后行動如何不靈便。
要是世界只有愛就好了。
要是世界沒有戰(zhàn)爭就好了。
很可惜,命運與時代是不容許置疑與期盼的。
阿四不識字,在他為老板保護連自己都不認識的人的前一天,一定是他短暫一生最美的一天。他剪了一封情信給阿純,“三天后,我取你。”阿純?nèi)⌒λB“娶”字也找錯了,嘴角卻不自禁露出笑容,明眸皓齒映在阿四眼里,是千金難買的珠寶。
周圍有鬧哄哄地戲水踩浪的孩童,濺起一小串一小串的浪花,襯在他們身后,黃昏的微曛披在他們身上。兩個人微笑著,又不好意思地羞怯地扭頭。年輕的臉上有對未來的熱情和憧憬。多希望時間就此停擺。
次日,某條窄小巷弄,煙卷大地,塵拂萬里。幾個鐘頭前還處處宣傳婚慶喜訊的少年,趴在街中央,身旁是血漬。他隨身搭著的白布巾,獵獵地被風吹起來,末端繡著血樣的字眼“純”。那是他們愛情最終的篇章,天人相隔。
只能嘆息這段愛情時間錯誤,地點錯誤,身份錯誤;蛟S阿四與阿純的悲戀只是當時千千萬萬對佳偶眷侶的寫照而已。在那樣一個年代,天是灰的,街是灰的,海是灰的,所以需要淋漓的鮮血來點燃華夏大地,點燃沉睡了數(shù)十年之久的中國人的筋骨。
在民族巨大的生存壓力、沉重的屈辱前,所有今天看來甜蜜清澈的戀情總是首當其沖,淪為犧牲品!皭矍檎\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被匚栋⑺呐c阿純淡如清菊的愛,咀嚼出的卻是泱泱中國當時如何需要庇護的苦澀滋味。
這是一段小小的愛情。
這是一出長長的歷史悲劇。
讀《圍城》有感15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的種種細節(jié),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文中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著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云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這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tài)。
圍城里有一段話,甚是喜歡: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說,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就應比較樂觀,因為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里面最好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就應比較悲觀,因為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里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期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F(xiàn)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期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期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個小孩外貌時,為了表現(xiàn)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fā)笑,卻能到達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說鮑小姐穿著很暴露,文中說她是"局部的真理,因為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著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fā)生著。
"圍城"是什么?不過是錢老先生筆下的方鴻漸等知識分子在追求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過程中的艱難曲折和每次努力過后的失敗,最終只能一步步向絕望的深淵走去,向一個個圍城里走去。它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現(xiàn)代人孤獨的心靈和一無去處的現(xiàn)實困境。其實"圍城人生",不過是進城、出城,沖進去、逃出來,周而復始,永無結局。無論怎樣努力地沖進,逃出,最終都是無奈的。人生總是諸多不得意之處,人生終究不可能按照自己原來的意愿行進。所謂的掙扎,所有的矛盾,亦不過是一場困獸之斗,只會有一個結局,逃不了,避不掉,掙不脫,只能是一出悲劇。人生最大的悲哀不過是還未開始便已知道結局。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yè)、學習與娛樂、發(fā)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完美,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完美,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完美的理想。
【讀《圍城》有感】相關文章:
讀圍城有感04-02
讀《圍城》有感04-28
讀《圍城》有感10-06
讀圍城有感范文10-30
讀圍城有感(通用15篇)03-28
讀《圍城》有感(通用25篇)12-29
《圍城》學生讀書有感12-27
讀錢鐘書的《圍城》有感800字10-06
《圍城》讀書心得10-23
圍城讀書心得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