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精選21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
最近我們221寢室六個人一起看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很特別,叫《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書中的主人公約翰先生因為家里有許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煩心事,決定遠行去散散心,誰知在路上堵車,他選擇了掉頭,另尋他路。返途行駛三四個小時,充斥著約翰先生內心的獨白,直到車廂油量不足,偶遇到一個咖啡館,本書著重描寫了約翰進入咖啡館后的經(jīng)歷。其中重點是靈魂叩問的三個問題:為什么來這里?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通過和咖啡店的服務員凱西、客人和店主邁克的對話,發(fā)人深思的描述使小說被推向高潮,引人思考,找尋各自的意義。
“你為什么來這里?”
“你害怕死亡嗎?”
“你滿足嗎?”
在書中最讓我們喜歡的是關于廣告和物質需求的部分,廣告往往都直擊人的欲望或者恐懼,隱晦的告訴你如果你擁有了這樣東西,你就會擁有了什么,而你得到的絕不是僅僅這件東西,而是比這件東西本身更重要的,比如身份、快樂等等,而這些都是你渴望得到的,或者害怕沒有的,而需要這些東西就需要去賺更多的'錢去購買這些東西,買東西慢慢的成為了一種快樂,你需要買東西就要去賺錢,然后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在賺錢這件事上,對自己來說不知道需要多少錢才能滿足,如果說這是個無底洞般的循環(huán),那么你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當然,書中自然也給了我們建議,如果能全身心的投入自己覺得重要而且有人生價值的事情上,那固然是好,如果不行,那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在此之前你需要思考和尋找自己真正喜歡和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當然這不是靠想就一定知道的,我們需要不停的付諸實踐,努力去尋找,也許暮然回首你便會在你無法遇見的時刻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
因此我們唯有弄清自己存在的意義,弄清楚自己對成功、幸福和圓滿的定義,才能把精力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情不在同一頻道,你就會浪費許多精力。等你有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情時,你可能已經(jīng)沒有力氣或者時間了。在反向浪上浪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留給正向浪的時間和精力越少。我們應該像綠海龜一樣,從不與海浪相爭,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優(yōu)化自己的效率。
人們清楚自己存在的意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后,不要有太多的顧慮,也別操心生存問題,知道該做什么以后,全力以赴去做,投入這件事情上散發(fā)的激情熱情,會讓別人呈現(xiàn)指數(shù)理論的忍不住去幫你,讓一切水到渠成,順風順水,那么幸運的巧合也會順其自然的到來。
轉變自身的心態(tài),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除了自己,沒人關心你的生活是否圓滿。永遠不要因為其他人或者事情失去自己對命運的掌控。要積極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動接受安排。要學會移走你人生中的高爾夫球,鼓起勇氣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2
什么樣的心境,狀態(tài),就容易看什么樣的書。偶然看到《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本書,其實一開始并沒有報很大的希望,因為很多暢銷書很容易針對市場的口味,打著雞湯的名義走著治愈系的營銷模式。
但每次看完,都有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果然還是經(jīng)典名著值得看,畢竟經(jīng)過了時間的洗禮才成為經(jīng)典。其實,這本書就是在討論人生的意義,我們存在的價值,直白的說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想啊,現(xiàn)實啊,我們平時的一些矛盾。
其實,對我來說,算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生怕又是一個坑。本書的作者就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他和書里的約翰一樣,曾經(jīng)非常迷茫,然后不顧一切走上了旅行,然后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悟寫成了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約翰某天出游散心,意外走進了一家咖啡店,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
你為什么來這里?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這是咖啡店菜單上的三個問題,也是貫穿這本書的三個問題。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就像好友在聊天一樣。其實,這些問題,不像書中說的很少有人會問自己,因為我其實很久之前就有想過這些問題,最近尤其有這種生活沒趣的想法。而且,也喜歡和朋友聊這些話題,所以,當書中四個人聊天的時候,感覺就像和朋友在對話一樣。
很多約翰的想法,我都有。很喜歡這種聊天的氛圍,很好。其實,看完整本書,還是沒有找到答案,本來也不是為了給出答案,只是像朋友一樣聊聊天,說說自己的問題,給出一些想法,但是找到一本和自己完全意氣相投的書,還是很開心的。
有時候很想抓住人內心非常臨界點的轉瞬即逝的說不清的情緒,這本書抓到了,就像找到了知己一般。“有時,在你最意想不到,可能也是你最需要的時候,你會突然來到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認識新的人,見識各種新事物。我就有過這樣的體驗,那是一個夜晚,我走在一條黑暗、偏僻的路上,F(xiàn)在想來,當時的情景正是我那個階段人生的寫照。我迷路了,也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我不知道腳下的路通往何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前往那個方向。
我丟下工作,給自己放了一周的假,想要逃離與工作相關的一切。其實,我的工作不算糟,盡管它有時候確實令人沮喪。但比這些更關鍵的是,我每天坐在格子間里,工作十到十二個小時,以后升了職,頂多就是搬進獨立辦公室,工作時間變成十二到十四小時,我忍不住開始想,人生就該如此,再無其他選擇了嗎?高中的時候,我為了考大學而努力;上了大學,我為了找工作而努力;再之后,我來到公司上班,把時間花在努力升職上;現(xiàn)在,我開始質疑那些引導我沿著這條道路前行的人,懷疑他們只是把自己曾經(jīng)接受過的指導跟我重復了一遍。
隨著時光流逝,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旅程會在這里結束。他們窺探籬笆墻上的小洞,清楚地看到他們想過的那種生活,但出于一些原因,他們不會打開門,走進那種生活!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3
聽著《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思考“我為什么來這里”“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這是第一次看哲學相關的書。
今年23歲還未研究生畢業(yè),沒有正式日復一日的工作,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尚早,但希望在這個年齡想想我的PFE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有許多“原來如此的瞬間”,看公眾號時、看欣賞的朋友社交平臺的發(fā)言時、在看完一部剖析人性的電影訪談聽完某句臺詞時,但從未靜下心來思考我的.人生意義。書里有句話,如果我認為的重要的事情不重要,那什么是重要的?常常有人從籬笆墻上的小洞窺探別人的生活,卻永遠不會打開這扇門走向這種生活,我們每日都在被反向浪占據(jù)大部分碎片時間,對待自己向往的生活只是透過籬笆窺探,好像那只是理想狀態(tài),不會屬于我。
可我們有創(chuàng)造自己人生的能力!生命=生存+生活,一天有16h屬于自己,8-10h屬于生存,剩下6h大概率是自己可以支配的生活時間。為了活下去,大半時間在各大領域謀生,大部分人是不快樂的,因為我們沒有自由選擇工作的能力,但希望我們能每天用1h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就是所謂的“正向浪”,剩下的5h自由的在生活氣息中游走,盡量減少在“反向浪”中的時間消耗。
我的PFE是什么?——未來,能力能夠承載欲望,我可以一項一項的給愿望清單劃勾,我單獨的健康的個體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難得在抗疫期間讀到這樣一本書,未進入職場尚不知該是多么滿檔的日程,自由的氣息是學生獨有的奢侈品,我該感到幸運啊!每天可以用自由的時間看電影寫影評聽書聽歌,希望我漸漸地可以成為那只大海中正向游走的海龜。
努力走過那扇門并永不回頭。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4
32歲的美國作家約翰·史崔勒基(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企業(yè)高管),生活陷入迷茫而毅然踏上環(huán)球之旅,寫下《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迷路的約翰鬼使神差地走上了一條少有人走的“岔路”,幸運地遇到了“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這是一間神奇的咖啡館,迷茫的人總會來到這里,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封面語,引出三個人生哲理問題,為我?guī)硪宦匪伎。我覺得引導思考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最難能可貴之處,是他讓我安靜下來思考,從而找到更深層的心靈共振。第一個問題,你為什么存在?有的人,窮其一生得不到答案。主人公約翰,跟隨著奇遇的咖啡館里那張?zhí)貏e的菜單,那位智慧而善解他意的服務員凱茜,在饑餓不安中找到了安全感,找到了滿意的答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做想做的.事情,就自然找到了存在的意義!第二個問題,你害怕死亡嗎?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就會為實現(xiàn)這個意義做一切想做的事情,根本沒有時間思考這個問題,也就不懼生死!第三個問題,你滿足嗎?唯有擁有目標,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就會獲得滿足感。所以我們要干一行愛一行,熱愛本職工作,善于從工作中發(fā)現(xiàn)樂趣,滿足感就會提升。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我不僅跟隨其中的約翰,慢慢思考、清晰了三個問題的答案,還與作者產(chǎn)生了認知的共鳴---
幸運總是垂青于樂在其中的人,確實如此。書中借凱茜之口提到那些做事樂在其中的人,他們把時間花在與PFE(存在意義)一致的事情上,于是大好的事情總是被他們碰上。驚喜發(fā)生時恰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似曾熟悉的感覺。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23年的教齡。一直認為我的工作很重要,不僅僅是一名語文老師,更是閱讀并使用國語的推廣者,傳統(tǒng)文化的傳遞者,我要我的學生喜歡讀書,喜歡文字,習慣閱讀,終身摯愛。所以我一直致力于上好每一課,盡我全能思考研究,引領他們最大限度閱讀中外經(jīng)典,享受閱讀。這些年來津津樂道,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兒,從不覺繁瑣勞累,于是不經(jīng)意間我成為了孩子們喜歡的老師,擁有了學生喜歡的語文課,成為20--年我們區(qū)唯一破格晉升的中小學高級教師的老師。我愛我的工作,愛我的學生,是他們讓我早早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幸運,源于我一直在享受工作!
遵循規(guī)律,才有效率,確實如此。
書中凱茜智慧緣于她有故事。凱茜夏威夷浮潛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只綠海龜,只需要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能把一個擅長游泳的人甩在身后。原因在于海龜?shù)膭幼髯裱K倪\動規(guī)律。它從不與海浪相爭,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當海浪推向岸邊,與海龜行進方向相反,海龜會浮起來劃水,但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浮在原地。當海浪向海洋的方向涌起時,它會加快劃水速度,這樣就可以乘著海浪前進了。她之所以無法追上它,就是因為自己不顧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終都在劃水。在這個故事里,海龜?shù)摹跋蚯坝巍辈痪拖喈斢谖覀冋嬲胱龅氖虑,也就是我們的存在意義。如果一個人弄清了自己為什么存在,就能把時間花在有助于自己實現(xiàn)目標的事情上。故事里的“反向的海浪”,就是和這個意義無關甚至會阻礙你實現(xiàn)這個意義的事情。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情,不在同一個頻道,就會浪費許多精力。等你有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情時,可能已經(jīng)沒有力氣或時間了!我曾經(jīng)多次經(jīng)歷情緒波動,浪費很多時間,周圍人與你觀點相悖,事與愿違,浪費你時間的人與事情時有發(fā)生,想想都正常,生活茶米油鹽,一地雞毛,哪有那么容易讓你策馬奔騰,瀟瀟灑灑?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讓我有思考,該選擇去做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人生這場旅程,只有自己了解并在意自己存在的意義!余生慢慢領悟踐行---存在的意義,認真活,重要的事情認真做。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5
你是否經(jīng)常會去咖啡館里坐坐,點上一杯美式或者拿鐵,一份糕點。度過最愜意的下午茶時光。
這本書會帶給一份新奇的想象,在這間咖啡店,會遇到不一樣的際遇和體驗。
他和書里那個“約翰”一樣,曾經(jīng)非常迷茫。
他本來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企業(yè)工作多年。32歲那年,他突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環(huán)球之旅,花了9個月時間,走過7萬英里路。
返回美國后,他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悟寫成《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本來是自費出版,沒想到一年之內就變成暢銷書,被翻譯成了39種語言。他是旁人眼中的“瘋子”,不顧一切走上旅行和寫作這條路,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成為更多讀者人生旅途中的伙伴。
這本書中采用的寫法是從寫旅行開始,遇到一間咖啡館,里面的工作人員與故事主人公問答聊天模式開始的記述.通俗易懂的問題,引人深思遐想.無數(shù)次的揣摩和逗趣間的幽默,向我們展現(xiàn)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經(jīng)歷,職場中的困境,以及個人身心變化和內心的改變,做出一系列回答和反問.
“我認為,海龜—綠海龜教給你的是,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個頻道,你就會浪費許多精力。等你有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時,你可能已經(jīng)沒有力氣或時間了。
“不管別人讓我們相信什么,不管我們在廣告里聽到什么,不管我們對工作的高壓有什么感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以前我忘了這個道理,所以在各種各樣的外界力量影響下,我總是努力調整自己,不知不覺被它們控制了!
“除了我自己,沒人關心我在哪兒擊球;同理,在生活中,只有你真正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永遠不要因為其他人或事失去對自己命運的掌控。要積極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動接受安排。要學會移走你人生中的高爾夫球。”
通過這本書,留給我的.印象感悟是:“體驗不同的事物,接觸不同的理念,留意自己對各種事物的反應,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尋找答案.”人生,仿佛是要找尋向往的方向,努力調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有些是自己可以改變的改變不了的迷茫時,請告訴自己,制定改變計劃,找到存在(生活)的意義!∧骘L可獨立,迎風可悅喜。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6
當我的腦子出現(xiàn)這句話的時候,仔細地想了一下,我是個沒什么野心的人,對物質并沒有太多的欲望,這就意味著好滿足,然而這也意味著沒有上進心。
更多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心情更像是平平淡淡,沒有滿足一說。
這樣子的我,真的能開心地過完我的一生嗎?我想起高中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對閱讀跟寫字有濃厚的興趣,極想做一個作家,但是當我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辦法將興趣跟職業(yè)相結合,逐漸放棄了作家的想法。
前幾天朋友跟我說:你的表述能力退縮了很多,我感受到了她的`痛心與恨鐵不成鋼,從上大學之后,我慢慢地不閱讀,不再去表達自己,我進入了新的圈子,感覺自己成為了一個異類,后來我想,可能我也不喜歡閱讀,是因為當時的我無處可去,而書籍給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在黑暗且陰雨連天的時候,給我提供一所小屋,一小盞燈。但當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穩(wěn)定下來之后,我就開始忘恩負義,拋棄了它。
而如今我也自食其果,當時內心堅定的我,開始越來越迷茫。
我滿足嗎?
不,我并不滿足,我丟失了真正的自己,在《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里有提到“PFE”這個詞,中文可以直譯為生存意義,我生存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我現(xiàn)在所作所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如今我也不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回答。
也許書籍會給我答案,也許生活會讓我實踐,但只有我自己才能寫出這份答卷。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7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了作者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自駕出游后的一次巧遇。
“我”因迷路來到“你為什么來這里咖啡館”,并在菜單里看到了三個問題:你為什么來這里?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經(jīng)過店員們的指引和幫助,“我”找到了答案也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書中有三個極富教育意義的故事間接回答了這些問題。
綠海龜不與海浪相爭,懂得遵循海水的運動規(guī)律。而我們唯有弄清自己存在的意義,才能把精力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在反向浪上浪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留給正向浪的就越少。我們應像綠海龜一樣不與海浪相爭,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優(yōu)化自己的效率。
第二個故事中的商人最終恍然大悟,明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卻偏偏把時間花在準備上,等退休后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應抓住當下的每一刻去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為了“準備”而錯過陪伴家人的時間,豈不是得不償失?
約翰的朋友安妮是世界頂尖商學院的高材生,她分享了自己職場拼搏的心路歷程。每天庸庸碌碌,為彌補心中的空虛,用物質來獎勵自己因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買得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工作掙錢,而留給我們真正想做的事的時間也更少了。
因此,我們要清楚存在的意義,明白真正喜歡的事情是什么,不要用“物質”去獎勵拼命工作的自己,每天多留出一點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也能擺脫工作和生活帶來的煩惱。
雖然整本書只有薄薄一冊,但留給讀者思考的人生哲理很深刻。人們清楚自己存在的意義,知道自己想要的以后,不要有太多的顧慮,全力以赴去做,投入我們所熱愛的一件事所散發(fā)的激情與熱情,會讓別人忍不住去幫你,一切水到渠成,順風順水,幸運的巧合也會順其自然的到來。轉變自身的心態(tài),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自己說了算,不要因為他人或者某些客觀因素失去自己對命運的掌控。
我們要積極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要學會移走你人生中的高爾夫球,鼓起勇氣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對于人生的問題,相信閱讀過此書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8
大家都知道有病假、產(chǎn)假,但都沒有聽過“健康假”吧
健康假其實就是在自己健康的時候,讓自己時不時地休個“健康假”,去做自己最享受的事情。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在生病了,有事情的時候才會請假,那么為什么不能在自己健康的時候,休息一下呢,非得等到病倒了才去休息。
所以書中建議讓自己休個“健康假”,去做自己享受的.事情,休息好了再出發(fā),狀態(tài)會更好呢~
我們可以在“健康假”期間,去做自己享受的事情,比如閱讀一本喜歡的書、去海邊沖浪、去游樂園玩一玩、做一頓自己滿意的飯等等。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9
讀完《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認為它是一本哲學類書籍。
國外的哲學類書籍太“拖拉”?
這類簡單哲學問題,換著角度講。搞一個莫名有的故事。
國外人喜歡聽故事的習慣,在哪個領域都一樣啊。
但這個故事太牽強。
三個問題,寫得簡單,搞得復雜和神秘。
就是不喜歡直說,是吧?
雖然我不知道書里講的道理我懂沒懂,但還是可以從具體情況角度來回答一下這關鍵的三個問題的。
一、我為什么來這里?
我為什么存在?
你來這個世界到底為了什么?
其實每個人的出生都不是自己決定的。
有故事說孩子你原本是天使,在天上看到人間某個美好的人,你就把自己投胎到她身上。
也有現(xiàn)實證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大吼:你們生我,我同意了么?
生物學研究卻表明不論你主觀如何想,客觀就是結合和成長,是百年來科學想揭秘的生命誕生過程。
然而,生活就是主觀的呀,但主觀的決定是在一定認知的基礎上。
新生兒的認知哪有基礎,由此,它當然做不出正確的決定。
但是,多少新生兒的出生并不是父母期待的。
想生兒子卻生了女兒,想生個愛學習的,卻生了個調皮搗蛋的?
這個前提對后面會說的個人“存在的目標”有很大影響。
但除去了這個出生的角度:我為什么來這里?
還有成長過程中個人認知的角度:我為什么來這里?
二、我害怕死亡么?
對我個人而言,我一點也不害怕。
他們常說,害怕死亡是人類最普遍的恐懼之一。
我常常想,未必。
生的苦和努力會讓死的害怕要小很多。
但是不害怕死亡,不代表要主動去死。
知道生的不易,就不會輕易去說死。
死亡只是人類必經(jīng)之路而已。
健康地老死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努力和尊重。也是對自己的最大尊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在靠近的感覺、帶來衰老變化的感覺,是很有意義的一個體驗。個人還覺得很有趣。
你不變老,你永遠不知道這個過程的所有體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其實,心愿不達成,只要盡最大努力了,也不會害怕面對死亡的.來臨。
三、我滿足么?
任何感覺都有前提。
這個問題也不例外。滿足就是一種感受。
比起吃不飽飯的日子,我現(xiàn)在是太滿足了。
比起我在知識荒漠中煎熬的日子,我現(xiàn)在是太滿足了。
有人需要我,我很滿足。說明我的存在很有價值。
大家都不需要我了,我也很滿足。說明大家都過得不錯。
全力以赴做事情,就能體驗到做事情后的幸福感。
比如,最近身體不舒服,狀況似乎很差,但我全力以赴去運動,之后就能體驗到很美妙的感覺,這種滿足不依賴外界,而只依賴自己的行動,這種滿足可以說是持久的幸福了。
真正享受每一天。
或者說,每天都有享受時光的時候。
四、PFT(存在意義)
這三個問題講完,似乎每本書都有一個世俗的目的:要達成一定的成就目標。
這本書中講的就是PFE(Purpose for existing)“存在意”義。
存在就是存在本身而已,要什么意義?
目標是個主觀詞,是個人的主觀,但也是社會的主觀。社會主觀的狹義理解就是群體價值觀吧?
個人主觀會有三種趨勢就是順從、抗議或超脫社會主觀。
書上講的個人主觀目標就是個人內心的目標,一點也沒涉及到社會主觀,是空中樓閣似的提問和回答。
只講遵從內心,只向自己發(fā)問,是多愚蠢的脫離實際的烏托邦。你能實現(xiàn)?
不斷接納新事物,更全面的去認識社會主觀,可能就是一種最現(xiàn)實的一種途徑。
一個人最初存在的意義,應該就是完成生命的體驗,從出生到死亡。
你生下來,父母就會主動完成一個目標,養(yǎng)活你。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目標就到此為止:你能養(yǎng)活自己就行了。
而有的父母,就在你出生之前就對你有了更多的目標,光宗耀祖、成為人才、成為大官、學習出色等等。
做符合目標定義的事情。
關鍵途徑涉及到人、活動、經(jīng)歷、旅行或者其他事物。
探索和迎接與PFT相關的各種事物。
那些事物都可能不在你身邊、所在城市、所在國家等。
利用時間去突破這些限制。才能實現(xiàn)PFE。
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在收斂到一點,到考個穩(wěn)定工作,安穩(wěn)度日。
書中講了一個綠海龜?shù)墓适,就是說遵循大勢而為,把精力用在你想做的事情上面。
書中也講了一個漁夫的故事,就跟中國的放羊娃的故事差不多。
但是大部分漁夫和放羊娃,如果沒有家庭長輩的支撐,他們都不可能安穩(wěn)地靠捕魚或放羊養(yǎng)活自己。這才是本質所在。
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大部分人不想,而是并不現(xiàn)實。
我記得我問過一位年紀很大的大娘一個問題:你幸福么?
她說:有什么幸福不幸福的,別人有的我都有了,就行了。
就是勞累一生,不管起點如何,至少整個村里是沒有被落下:別人有兒有女,我也有,別人村里有房,我也有,別人給孩子在市里買了房子,我們家也給孩子買了,兒女也正常結婚生子了。
兒女平凡好像也無所謂,兒女都是正常勤勞人,他們跟隨這個年代該有的都有了。
這樣普通的一生,好像是放羊娃的一生,又好像不是。
他們哪有什么PFE?有的只是努力攀比和跟隨,不過是對美好生活的努力奮斗。
有活干,就是他們每天想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就是喜歡么?他們都沒問過自己。
他們把精力都放在勞作上和跟隨發(fā)展上。你要是問他們?yōu)槭裁炊嬖冢?/p>
可能繁衍人類還是比較貼切的答案。
只是,從生活條件上來說是越來越好了。
另外,尋找和確定PFE,大概可以多讀些傳記。
從人類長河和規(guī)律上來確定PFT,可能更會符合實際一點。
指數(shù)理論。
激情和熱情會呈指數(shù)級放大。
滿足感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
學會移動高爾夫球的位置使其適應你的揮桿,而不是你努力去適應高爾夫球的位置。這是主動與被動的區(qū)別。
新體驗、新理念,接觸和了解新事物,才會改變你的認識。
美景每天都會出現(xiàn),不論你忙碌與否、看到與否、知道與否。
祝愿大家的PFE和實現(xiàn)的方法都會逐漸清晰起來。乘著正向浪前進。
書籍要讀幾遍才不會膚淺?這本書我就讀了兩遍,每遍都是不一樣的感受。
希望以后能夠脫離膚淺的評價遠一點吧。
這一篇先膚淺一下。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0
有這樣一家咖啡館,它的菜單背面寫著三個問題:
“你為什么來這里?”
“你害怕死亡嗎?”
“你滿足嗎?”
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有很多人都找不到答案。這家咖啡館,就出現(xiàn)在美國作家約翰·史崔勒基的《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中。
主人公約翰雖有著體面高薪的工作,但他對自己的未來仍然一片迷茫。而這時,一家咖啡館的出現(xiàn),讓他找尋到了未來前進的方向,也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其中一個篇章講了“反向浪”的故事。人與海龜進行游泳比賽,綠海龜?shù)?動作遵循著海水的運動規(guī)律。當海浪推向岸邊,與海龜行進方向相反,海龜會浮起來劃水,但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浮在原地。當海浪向海洋的方向涌起時,它會加快劃水速度,這樣就可以乘著海浪前進了。
海龜從不與海浪相爭,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之所以無法追上海龜,就是因為我不顧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終都在劃水。一開始,我還能與海龜并駕齊驅,有時候還得放慢速度等它。但是在反方向的海浪中,我越是用力向前游,就越是感到疲憊。等到海浪前進方向再次與我游泳方向相同時,我卻沒有足夠力量順勢向前了。
隨著海浪一來一去,我越來越疲憊無力。海龜卻始終借助海水的力量,優(yōu)化自己的效率,這就是它游的比我快的原因!皬牟慌c海浪相爭”是海龜?shù)闹腔,但人類往往不顧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終都在用力地游。
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一個頻道,你就會浪費許多精力。等你有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時,你可能已經(jīng)沒有力氣或時間了。
我們的生活中現(xiàn)在需要大量的時間處理垃圾信息,無法自拔的游戲、各種無用社交,甚至你每天都在做但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所有事,通通都是“反向浪”。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1
什么樣的心境,狀態(tài),就容易看什么樣的書。偶然看到《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本書,其實一開始并沒有報很大的希望,因為很多暢銷書很容易針對市場的口味,打著雞湯的名義走著治愈系的營銷模式。
但每次看完,都有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果然還是經(jīng)典名著值得看,畢竟經(jīng)過了時間的洗禮才成為經(jīng)典。其實,這本書就是在討論人生的意義,我們存在的價值,直白的說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想啊,現(xiàn)實啊,我們平時的一些矛盾。
其實,對我來說,算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生怕又是一個坑。本書的作者就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他和書里的約翰一樣,曾經(jīng)非常迷茫,然后不顧一切走上了旅行,然后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悟寫成了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約翰某天出游散心,意外走進了一家咖啡店,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
你為什么來這里?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這是咖啡店菜單上的三個問題,也是貫穿這本書的三個問題。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就像好友在聊天一樣。其實,這些問題,不像書中說的很少有人會問自己,因為我其實很久之前就有想過這些問題,最近尤其有這種生活沒趣的想法。而且,也喜歡和朋友聊這些話題,所以,當書中四個人聊天的時候,感覺就像和朋友在對話一樣。
很多約翰的想法,我都有。很喜歡這種聊天的氛圍,很好。其實,看完整本書,還是沒有找到答案,本來也不是為了給出答案,只是像朋友一樣聊聊天,說說自己的問題,給出一些想法,但是找到一本和自己完全意氣相投的書,還是很開心的。
有時候很想抓住人內心非常臨界點的轉瞬即逝的說不清的.情緒,這本書抓到了,就像找到了知己一般!坝袝r,在你最意想不到,可能也是你最需要的時候,你會突然來到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認識新的人,見識各種新事物。我就有過這樣的體驗,那是一個夜晚,我走在一條黑暗、偏僻的路上,F(xiàn)在想來,當時的情景正是我那個階段人生的寫照。我迷路了,也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我不知道腳下的路通往何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前往那個方向。
我丟下工作,給自己放了一周的假,想要逃離與工作相關的一切。其實,我的工作不算糟,盡管它有時候確實令人沮喪。但比這些更關鍵的是,我每天坐在格子間里,工作十到十二個小時,以后升了職,頂多就是搬進獨立辦公室,工作時間變成十二到十四小時,我忍不住開始想,人生就該如此,再無其他選擇了嗎?高中的時候,我為了考大學而努力;上了大學,我為了找工作而努力;再之后,我來到公司上班,把時間花在努力升職上;現(xiàn)在,我開始質疑那些引導我沿著這條道路前行的人,懷疑他們只是把自己曾經(jīng)接受過的指導跟我重復了一遍。
隨著時光流逝,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旅程會在這里結束。他們窺探籬笆墻上的小洞,清楚地看到他們想過的那種生活,但出于一些原因,他們不會打開門,走進那種生活!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2
之前讀《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時自己的內心充斥著迷茫和焦慮,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和目標,想找到自己的方向,但是卻不知道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什么,人生一片迷茫。看完《世界盡頭的咖啡館》,學到了一些東西,看到有些人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為著人生的意義而生活,感動于那種投入,羨慕著那種篤定,也知道了自己應該去尋找和發(fā)掘自己的人生意義,但是眼前確總覺得隔了一層霧,迷迷茫茫,無從下手。
最近讀了《重返世界盡頭的咖啡館》,看到約翰在第一本書之后人生發(fā)生了變化,他的回歸也是來渡后來人吧,突然發(fā)現(xiàn)一味的迷茫并不能解決問題,關鍵是動起來。在《重返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本書里學到了更多可操作性性的內容。
參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個太龐大的工程,所以應該先從小處著手,比如說這個人生五事。當你完成其中三件,你就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等你更加了解了自己,也就更容易明白自己的人生意義。所以我計劃先列出這輩子最想做、看或體驗的五件事,把時間和精力都優(yōu)先花在這些事上,其余的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關于孩子,關于愛。邁克說“艾瑪出生之前,我早就把自己照顧好了。我見過了想見識的東西,經(jīng)歷了想經(jīng)歷的事情……我已經(jīng)做好了付出的準備!彼晕覀兊孟葷M足自己的需求,這樣孩子出生后,你才能把他們當成一件美好的禮物。這些小家伙來到你身邊,給了你幫助他們的機會。換尿布并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饋贈。孩子特別小的時候,這種機會你一天能有十幾次!焙⒆幼钚枰木褪菚r間、關注和愛!钡俏覀兪紫纫獫M足自己的.需求,自己被愛著,被滋養(yǎng)著,才能溢出愛來愛別人,包括孩子。所以有時候我們憤怒、煩躁,沒有耐心,不是孩子的原因,更是因為我們自己太久沒有得到愛的滋養(yǎng),我們的感情匱乏了,已經(jīng)沒有愛可以給出來了,那就先愛自己吧,先安撫自己的靈魂。
不再對孩子發(fā)火,不要把氣撒在剛好在場的人、或者你明知道比你弱小的人身上。尤其不要因為你知道對方會原諒你,就把氣撒到那人身上!蔽覀儼炎约赫鋹鄣娜搜埖阶约旱纳铮@比把人邀請到家中做客更重大。結果他們卻拿這些本該好好珍惜的人當撒氣桶!睂氊悾c你的相遇,我萬分感恩,感謝你來到我的生命里,我會努力成長,盡我最大的能力陪你走一段生命里程,給你生命里足夠多的愛,讓你有力量經(jīng)歷未來的風雨,愿你前程似錦。
“世界上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活不到退休年齡!蹦敲次覀冞要拼命的計劃退休之后做什么嗎?如果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很多的夢想和準備,計劃退休開始,但是卻沒活到那一天,人生不會有遺憾嗎?為什么不從現(xiàn)在開始做呢?為什么不從現(xiàn)在開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開心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每天精力充沛,自信陽光,身上自帶光環(huán),自己開心,也會把這種能量傳給身邊最愛的人。
“此時此刻,有人在非洲觀賞大象,有人在創(chuàng)業(yè)或者回大學深造,還有人決心多花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你也可以做這樣的選擇!庇谐汕先f人正在過著你想要的那種生活,你為什么不加入他們呢?我們無法選擇在哪兒出生,但是可以選擇在哪兒停留。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身份,但可以選擇和什么樣的人來往。從今天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3
跟隨約翰的視角,再次來到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一次不是在美國的某個不起眼的街道,而是夏威夷的一個島嶼上。約翰恰好在這里旅游時誤入這家咖啡館,遇見了他的老朋友——拯救之神凱茜。與上次不同的是,約翰這次不再是需要拯救的對象,他能夠再次出現(xiàn)在咖啡館,是基于他在開悟后環(huán)游世界的經(jīng)歷和感悟,與咖啡館的人們一起幫助下一個幸運兒。
“我輕輕捏了捏凱茜的手,很溫暖。她是真實存在的,我真的回到了咖啡館!奔s翰似乎在極力證明凱茜的存在,似乎想要給讀者一種錯覺,仿佛真的進入了咖啡館,親身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思考人生的真諦。
回顧上次的問題——你為什么來這里?你滿足嗎?你恐懼死亡嗎?即便寫完讀書筆記,這幾個問題依然讓我感到困惑,也許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不得不說,在寫作時聽著《白日夢想家》的主題曲確實很棒。當然,我應該時常提醒自己思考這些問題。今天,我再想一想這幾個問題,我感覺我還是很喜歡做設計的。盡管同學們很多人轉行或考研,我一直堅持在這條路上,真心希望未來能夠有所成就,或是做一些重要的設計,或是為自己的家設計一個完美的空間。說到這兒,我似乎覺得當下整理好自己的小房間,把桌子收拾得干凈整潔,并添置一些有趣的電子設備,如果能再加上一塊大顯示器,那生活已經(jīng)相當完美。在這樣的書桌上,我覺得沒有什么是我完成不了的。
似乎我還是挺害怕死亡的,恐懼任何人的離開。時常會關心遠方人身上的苦難,最近讀《昨日的世界》時,我也感嘆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的.命運,以及如今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現(xiàn)狀。我害怕死亡,因為我的人生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做,還有很多大事要完成。同時我也不滿足,如今的生活條件并不充裕,這讓我無法滿足于現(xiàn)狀,但我依然感激能好好活著。因此,我需要去做一些能夠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事情。
直覺當然是需要積累的,我記得《認知覺醒》里提到頂級的成長是基于感性的力量。例如,丘吉爾在對德作戰(zhàn)中無意間更換座位從而避開了炮彈,林肯也喜歡以貌取人,憑感覺行事。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這種內置的導航系統(tǒng),同時也要不斷積累感性的力量。約翰的“原來如此”筆記本如今也出現(xiàn)在我的便簽中,記錄生活中的感悟、頓悟和習慣,深夜時拿出來看看,展開其中的內容描述一下感受,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新來的客人杰西卡遇到了這三個問題:你為什么來這里?你在自己的游樂場中玩耍嗎?你有MPO(最重要的事)嗎?咖啡館的凈化方式還真是人性化,根據(jù)個人情況設定問題。第一個問題總是開啟內心反省的關鍵鑰匙。實際上,小時候我的游樂場非常廣闊,整個村子都是我的游樂場,小伙伴們一起玩跳皮筋、踢毽子、打石子、捉迷藏、抓魚等,每天都玩得不亦樂乎,常常玩得忘記回家,母親經(jīng)常在村里村外來回找我回家吃飯。但是自從長大、工作,甚至成家后,我把我的游樂場給關閉了,因為沒有精力再去經(jīng)營,每天都被生活瑣事填滿,不知道人生所謂何物,更不知道自己是誰。
思考大學時期的游樂場似乎是跟朋友一起去逛街、看看大武漢,甚至一起去旅游,但機會實在太少,我們都是窮人。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時常要工作到半夜,甚至凌晨回家,我缺少了很多自己的事情,就像是關閉了自己的內心游樂場。在周末或調休的時候也會出門拍拍照,朋友圈的人也會羨慕我時常擁有自己的游樂場,但我的內心游樂場外表光鮮亮麗,內部卻有很多破舊的設施,因此我離開了那份工作。談及為何離職時,我似乎很難解釋我是想重開內心游樂場才離職的。MPO類似于斜杠青年的標簽,但似乎MPO更加簡單易懂,斜杠青年需要做出一些成績才能這么說,否則似乎不太貼切。我的愛好讓我成為一名攝影師,或許我更喜歡這種身份,未來是否會把它放在主要人格的位置上,這要看時代和機遇。
面對果園里挑選果子的經(jīng)典問題,我們不知道最開始遇到的是最好的,還是最壞的,似乎只能用“還好”來形容當下的選擇。有了比較的眼光就會發(fā)現(xiàn)更好的,安于現(xiàn)狀隨波逐流似乎就會陷入定式思維。找工作也是,迫于生活壓力,似乎會逐漸接受最開始接受不了的東西,似乎加班也不是不行,但我們又清醒了,對“還好”說不。
“她把牌子翻過來,之前它其實是一片橢圓形的漂流木,上面寫著——店主休健康假中,稍后就回。凱茜把牌子掛在前門上,有字的一面朝外,讓來咖啡館的客人能看到。她說大多數(shù)人用休病假的說法,人們通常喜歡硬撐到底,病得不行才讓自己休息一下。他們請假,從導致他們生病的忙碌工作中脫身,但養(yǎng)好病卻是為了再次回到工作崗位上!边@很重要,為了工作似乎一直在養(yǎng)好身體,換個角度思考才是人生應有的角度。沒有假期是不治愈的,缺少班味的人生才是最對的味道。
凱茜說:“有時候,人們太長時間沒有盡情享受過心潮澎湃的生活,便忘記了兩者的區(qū)別!薄拔也幌胨さ。”杰西卡說。“這是學習站起來的必經(jīng)之路。”凱茜回答,同時把她的沖浪板放入水中。有時候做一些冒險的事情未嘗不是生活的調味劑,前年公司需要我去深圳駐場一年,在離開前的一個晚上跟幾個朋友一起租車去崇明看日出,晚上就在車里度過,與我們正常的生活很不一樣,所以至今仍能記得那個瞬間,沖浪也是如此,不站起來怎么感受風浪。
現(xiàn)在,就在這一刻,我相信世界上某個地方一定有人在做我厭惡的事。我可以集中注意力去想這件事有多卑鄙、多不公或者多自私,但是那樣的話,我會錯過眼前這一切。”“所以你看到不喜歡的頻道時會換臺!蔽艺J為調頻是當下生活中最值得掌握的技能,經(jīng)濟的低迷、事業(yè)的煩惱、親人朋友的不信任,各種問題都交織在單一的生活中,學會調頻能讓我們在線性的時間觀念下獲得僅有的自洽。
發(fā)火就是恐懼,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就想一想我們在害怕什么,這樣是否會釋然。憤怒的小野人始終處于要么戰(zhàn)斗要么逃跑的緊張狀態(tài),總怕突然發(fā)生什么不測,喜歡無限放大自己的恐懼,與其這樣傷人害己不如做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人。學會換臺,像導演一樣,演員狀態(tài)不對就給出“卡”,像教練一樣,作為場下人看到比賽場中的不對勁就會喊暫停,換一種打法,隨之扭轉戰(zhàn)局,總之我們不要沉浸在一個時空中,給自己多元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睍械倪@句話我不知道是作者的意譯還是刻意為之,我感嘆在國外人們也這樣說小孩嗎?很有意思的一點。當然,“只要你能接受,孩子當然能當你的老師!庇袝r候應該訓練孩子自己做老師,去教一些剛學會的東西,這樣會更加迅速地掌握知識,對于孩子來說也會獲得一些成就感。
如果你錯過一道特別好的浪,可以欣賞它,為看到這樣的浪而感到開心。別把時間都花在后悔上。海上永遠會有另一道浪等著你。不要為打翻牛奶而傷心,充滿干勁總會有好運的,就像《英雄聯(lián)盟》里的一句臺詞,好運不會眷顧懦夫。
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緊張和沮喪與別人肯不肯刷牙毫無關系。你這是要向一個無辜的人宣泄你的憤怒,這不公平。很多時候對人發(fā)火不一定源于對方,我們面對工作中的不公與委屈更不能像家人朋友去宣泄,情緒的轉移并不是很好的辦法,記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4
我突然想起來我畢業(yè)時候的場景,17年6月底剛來到深圳,跟大學同學合租,找了一份銷售的工作,成人教育行業(yè),關內上班,關外生活,十點上班,每天早上八點起,每天的通勤不下三小時。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路上不堵車,業(yè)績不好的時候每天加班到九點,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印象深刻的是那個長且暗的巷子,和那趟似乎永遠都不會來的.公交車。
兩個月之后,越發(fā)覺得自己不適合銷售,首先沒有太強的目標感,其次我自認為是一個道德感比較高的人,當推售的產(chǎn)品沒有給我的客戶帶來顯而易見的幫助的時候,就會有濃濃的愧疚心(老實說,公司的產(chǎn)品的確很差,售后也跟不上,出問題經(jīng)常踢皮球),沒有底氣跟潛在客戶推薦課程,業(yè)績很差。
而低業(yè)績意味著低收入,當時一個月收入3000-3500,房租占了900,還有交通費至少210,室內點一份外賣大約20,現(xiàn)在還能記得這么清楚,大概是那段時間真的過得很艱難。
把那份工作辭了之后,再也沒想過找銷售的工作。
那段時間找了大半個月的工作,但自己只有銷售的工作經(jīng)驗,我跑了很多個區(qū),面試的公司大部分離住所都很遠,當然很多面試都沒有通過,通過了的,又因為了解到外包直接拒絕了,因為租了房子,找工作很受限,不想再花三四個小時在通勤上,但是住所附近的工作又要經(jīng)驗,工作越找越遠。
尤其是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的室友問我進度,我當時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可能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她擔心我的生活要如何應對,后面為了生活,找了一份并不是很滿意的工作,因為離得太遠,公司提供住宿,也從住的地方搬到了另一個公司。
我一個人,就在路上不停地走來走去。
后來其中也發(fā)生了很多波折,我對自己的職業(yè)越來越迷茫,我選擇這份職業(yè)的初衷,是覺得能給其他人帶來幫助,而幫助他人能讓我有成就感,心理上得到滿足,但是后來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我開始動搖,這份職業(yè),對于我的人生來說,真的有助益嗎?我現(xiàn)在工作只是在生存嗎?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5
“那是一個夜晚,我走在一條黑暗、偏僻的路上,F(xiàn)在想來,當時的情景正是我那個階段人生的寫照。我迷路了,也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我不知道腳下的路通往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要前往哪個方向!边@是許多剛進入大學生活學生的寫照,我也是如此,而《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本書給了我啟發(fā)。
故事由出門散心的約翰意外迷路開頭,在鬼使神差下走到了少有人的“岔路”,幸運的遇到了“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那一夜凱茜、邁克、安妮的一席話改變了他的一生,并對自己有了全新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
打開“為什么咖啡館”的菜單,等餐時思考的三個問題:你為什么存在?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開始,我與約翰一樣對這些問題充滿疑惑,但當我對這三個問題開始思考時,我的世界正在發(fā)生改變。它們就像美食一樣,引誘我產(chǎn)生思考,去探尋我的存在意義。這三個問題是相互關聯(lián)的,最終核心都是讓我們定義自己的PFE(Purpose For Existing)。
凱茜說的“反向浪”的例子,我受益匪淺。凱茜曾追逐海龜,卻怎么也追不上那只看起來游得很慢的海龜,這正是因為海龜從不與海浪相爭,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而人類卻不顧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終都在劃水,F(xiàn)在社會大量的'垃圾信息,令人沉迷其中的游戲,都是“反向浪”。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個頻道,你就會浪費許多精力,等你有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時,你可能已經(jīng)沒有力氣和時間了。
“一個人怎樣把握自己的命運比他的命運是怎樣更加重要!睍羞~克所說的一個故事也讓我感受到把握命運的重要性。一位客人總是夢到自己要打一桿非常難打的高爾夫球。在夢里,他要打的球放在各種荒唐又難打的地方。每次他都努力站穩(wěn)腳跟,練習揮桿,但總是打出一記壞球。但一次醒來,他洞悉了一個深刻道理!俺宋易约海瑳]人關心我在哪兒擊球。永遠不要因為其他人或事失去對自己命運的掌握。要積極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動接受安排!蔽蚁朊總人都要學會移走人生中的高爾夫球。
“如果你已經(jīng)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沒理由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機會!边@便是對你滿足嗎,你害怕死亡嗎,的最好答案。商人與漁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當我們刻意去追求幸福時,可能幸福就在我們身邊。那些做事樂在其中的人,他們把大多數(shù)時間花在與自己PFE一致的事上,都是閃閃發(fā)光的。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溫柔可擋艱難時光。只要是真正的熱愛和喜歡,不論時間過去多久依舊會滿懷熱情和期待。
我到這書中的咖啡館坐了坐,它沒有咖啡,但有人生疑惑的答案。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生活本就是一件享受的事。只愿所有對未來迷茫的人,能迎來到“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6
很多人都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挺好”,但有的人就是要尋找比“挺好”更令人滿意的狀態(tài)、更棒的生活。
當兩個選擇擺在你面前:一個是用一生追求自己的生存意義,另一個就是活著。
您有想過,你會怎么選嗎?我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甚至每個時代的人的選擇會不一樣。
如果是我,單純的活著,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后,我會問自己:我還可以更好嗎?我怎樣才能更好呢?
這個更好就是在追尋生存的意義。書中的主角是約翰,在一個特別的咖啡館,遇見了幾位特別的人,經(jīng)過了哲學的提問、靈魂的碰撞、內心的抉擇和思考,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而拉姆昨天分享了自己在迷茫的時候,走進閱讀花園,體會到心靈的放松,與王梅老師遇見,然后加入讀書會,并在每一次的.閱讀和交流中內心的力量被喚醒。
最開始在聚會中是王老師不斷的在問:“拉姆,你有什么想法呢?”
后來,拉姆開始自己問自己:“關于這件事,我的想法是什么?我想怎么做呢?”
當拉姆開始思考人生,并去踐行的時候,她變成了閃閃發(fā)亮的人,她的氣質都散發(fā)著自信。
好奇妙啊,拉姆的經(jīng)歷和書中主人公的經(jīng)歷居然重疊了;太快樂了,原來一個人的經(jīng)歷真的可以被書本來驗證。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人們尋找答案的方法各不相同。
有人通過冥想問自己為什么存在,有人一邊聽自己最愛的音樂,一邊記錄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選擇到大自然中自己一個人靜一靜;也有不少人選擇和朋友或陌生人交流分享這個話題;還有人會通過閱讀,在書中理念和故事的引導下找到答案。
那么,來閱讀花園點上一杯咖啡,打開一本心儀的書,在咖啡的香氣和書香中傾聽靈魂的喃喃細語,這個時候答案就會浮現(xiàn)在心里。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7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非常好讀,而且作者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他和讀者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讓我們跟他一起接受凱西和邁克的提示。
我必須承認,凱西那個綠海龜?shù)墓适掠星脫舻轿摇昂}攺牟慌c海浪抗爭”,我太喜歡這句話了。
這句話真的太“莊子”了,讓我想到了“安時而處順”這句話。
還有邁克那個高爾夫的故事——“要學會移走你人生中的.高爾夫球”。
我突然在想,無論是綠海龜?shù)墓适逻是高爾夫球的故事,都是在告訴我:作為該作為的,不作為不該作為的。
綠海龜知道抗擊海浪是不該作為的,因為抗擊海浪會消耗它的體力。所以,它在不該作為的時候,便不去作為。
引申到生活中,不該做的,消耗的,沒必要的,沒意義的,負面的,便該不作為。
綠海龜知道順應海浪是該作為的,因為海浪可以幫助它游的更遠更快。所以,它在該作為的時候,便立刻去作為。
而引申到生活中,我突然發(fā)現(xiàn)相對于思考“我該做什么”比思考“我不該做什么”要難得多。
生活中如果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那么就很難去安時而處順。
如此想來,那句“你為什么來這里?”便變得尤為重要了。弄清楚自己的目標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就好像,如果綠海龜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這海浪的脈搏對它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到底,我為什么來這里?
我該做什么?
我不該做什么?
當然,如果我知道了我為什么來這里,我肯定也就知道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了。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8
書中說:只要清楚你自己想要什么,就好像給自己的潛能發(fā)送一個信號,一切都能對號入座了。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腦子里就想到自己之前一直在向著產(chǎn)品經(jīng)理這個崗位努力,而現(xiàn)在也干上產(chǎn)品經(jīng)理了,這就是在給自己的潛能發(fā)送了一個信號,然后后面只要自己努力,就會達到自己的目標。
一切以目標為導向,最終結果都不會差的`。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19
最近我們221寢室六個人一起看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很特別,叫《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書中的主人公約翰先生因為家里有許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煩心事,決定遠行去散散心,誰知在路上堵車,他選擇了掉頭,另尋他路。返途行駛三四個小時,充斥著約翰先生內心的獨白,直到車廂油量不足,偶遇到一個咖啡館,本書著重描寫了約翰進入咖啡館后的經(jīng)歷。其中重點是靈魂叩問的三個問題:為什么來這里?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通過和咖啡店的服務員凱西、客人和店主邁克的對話,發(fā)人深思的描述使小說被推向高潮,引人思考,找尋各自的意義。
你為什么來這里?
你害怕死亡嗎?
你滿足嗎?
在書中最讓我們喜歡的是關于廣告和物質需求的部分,廣告往往都直擊人的欲望或者恐懼,隱晦的告訴你如果你擁有了這樣東西,你就會擁有了什么,而你得到的絕不是僅僅這件東西,而是比這件東西本身更重要的,比如身份、快樂等等,而這些都是你渴望得到的,或者害怕沒有的,而需要這些東西就需要去賺更多的錢去購買這些東西,買東西慢慢的成為了一種快樂,你需要買東西就要去賺錢,然后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在賺錢這件事上,對自己來說不知道需要多少錢才能滿足,如果說這是個無底洞般的循環(huán),那么你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當然,書中自然也給了我們建議,如果能全身心的投入自己覺得重要而且有人生價值的事情上,那固然是好,如果不行,那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在此之前你需要思考和尋找自己真正喜歡和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當然這不是靠想就一定知道的,我們需要不停的付諸實踐,努力去尋找,也許暮然回首你便會在你無法遇見的時刻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
因此我們唯有弄清自己存在的意義,弄清楚自己對成功、幸福和圓滿的定義,才能把精力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情不在同一頻道,你就會浪費許多精力。等你有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情時,你可能已經(jīng)沒有力氣或者時間了。在反向浪上浪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留給正向浪的時間和精力越少。我們應該像綠海龜一樣,從不與海浪相爭,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優(yōu)化自己的效率。
人們清楚自己存在的意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后,不要有太多的顧慮,也別操心生存問題,知道該做什么以后,全力以赴去做,投入這件事情上散發(fā)的激情熱情,會讓別人呈現(xiàn)指數(shù)理論的忍不住去幫你,讓一切水到渠成,順風順水,那么幸運的巧合也會順其自然的到來。
轉變自身的心態(tài),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除了自己,沒人關心你的生活是否圓滿。永遠不要因為其他人或者事情失去自己對命運的掌控。要積極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動接受安排。要學會移走你人生中的高爾夫球,鼓起勇氣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20
書中提到「人生五事」,也就是在自己沒有弄懂人生的意義的時候,應該把精力投在小事中,比如最重要的五件事上,把這五件事完成后,你就會越來越了解自己,那么其余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讓我想起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要事第一」,把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規(guī)劃好、做好,那我們的人生就不會差的。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 21
《重返世界盡頭咖啡館》(Return to the Why Cafe)里也有三個問題,分別是:「你為什么來這里?你在自己的游樂場中玩耍嗎?你有MPO嗎?」
第一個問題看似一點沒變,但敘述的角度有所改變:發(fā)問者和回答者的位置改變了。這一次,去夏威夷旅行的主人公成為了咖啡館的一份子,而不僅僅是一位單純的客人。他不但成功地烤出了法式吐司,還在廚房里學會了新的技術――比如如何煎蛋卷。這一次,他暫時客串了咖啡館招待以及廚師(這兼職可太妙了)。在與咖啡館的兩次相遇之間,他已經(jīng)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之大,到了他個人都覺得難以置信的地步――然而,這還不夠。
不同視角帶來變化。新的人物加入,不止一個,但每一個人都有其象征意義。至于出現(xiàn)的沖浪運動和沖浪人,那就不僅僅是象征意義了——有機會去海邊沖浪,完全可以試試看這里的建議啊。
這次的咖啡館,迷路而來的客人是……感覺生活”挺好“但是完全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根本不開心的杰西卡,而所有人里,我認為最重要的引導者并不是重返咖啡館的主人公(笑),而是那個七歲的沖浪小女孩――邁克的小女兒艾瑪。
第二本書里多了個有意思的對比:孩子和成年人的視角,這也是第二個問題提出的背景。游樂場不是只屬于孩子的,除非成年人選擇了這種觀點并且鎖上了自己的游樂場。
這段話蠻值得記錄一下,“他說’參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個太龐大的工程,所以應該先從小處著手,比如說這個人生五事。當你完成其中三件,你就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等你更加了解自己,也就更容易明白自己的人生意義!
宇宙的GPS……這真是個非常現(xiàn)代化的措辭,在討論靈性的時候;蛘邞摪堰@里聽上去縹緲的”靈性“直接換成更接地氣的詞,比如”生活“或者”如何生活“。
這個表達比”吸引力法則“更直接:”和GPS一樣,宇宙會給他們提供他們真正喜歡的東西!
“根據(jù)我們的行動、想法、意圖,它會為我們送上我們想要的東西!
換言之,我們越關注什么,越把時間花在哪里,那么宇宙會默認我們越想要。多簡潔明了(攤手)。越是簡潔的法則,越是強大。
“凡是過去都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沒有過去,此刻也不會發(fā)生!
“可我不喜歡我的過去!
“沒關系,你不必喜歡自己的全部過去,也不必釋懷。你只需知道,過去的作用是把你帶到現(xiàn)在……這就夠了!
有點遺憾并沒有去海邊沖過浪,對于書里提到的沖浪細節(jié)不熟悉。但我游泳游得相當不錯,想來有些東西應該是相通的。
“選擇一道浪。
這就相當于選擇你想去哪兒。這就是你的存在意義。用我自己的情況來說,它首先是我的人生五事,然后才是我的PFE。這樣說是因為PFE對我來說太大了,我很難一開始就把它想明白。
調整好你和沖浪板的方向,去沖浪。”
“享受吧!如果你只是一直劃水,人生一定會變得很無聊。你讓自己的熱情白白耗盡了。重點不是時刻為享受人生做好準備,而是去真真切切地享受人生,去馭浪而行!
《重返》這本書提到了一個點,“所有的憤怒的根源都是恐懼。”
這點真是令我會心一笑。
沒錯――當人們陷入恐懼時,很多時候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恐懼和最初引起恐懼的那件事已經(jīng)不相干了。然后主人公和新來的杰西卡又聊起了死亡,以及綠海龜。言語有些瑣碎,也很日常。
好吧,這一次(終于)輪到主人公給別人講故事了。不過也只有這里。
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好的忠告來自七歲的艾瑪:I a sage.
這是好幾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不過最末尾的SAGE正好有圣人以及神圣的意思。
T――直覺(intuition)
A――另一道(another)
S――小(small)
A ――問(ask)
E――每個(Every)
對了,還有沒說的’g’――GO。ㄐ袆樱。
聽上去這些經(jīng)驗之談全部是關于沖浪的,但又如此適用于人生。順便說,在第一本書寫作的00年代,遠離海灘的人們談論“沖浪”時他們到底在談什么?哦,是上網(wǎng)。是的,最初的互聯(lián)網(wǎng)遠沒有如今強大發(fā)達——新生事物總是更稚嫩笨拙,卻也更開放更富有冒險精神——現(xiàn)在很少聽人這樣用這個詞了,或許因為大家每天都已在泡在海里了吧……
邁克之后和他聊起的父女之間的事,發(fā)生在某次旅行中途的瑣事。和愉快無關,但在此時此刻反而顯得格外真實。這里的一點溫馨出現(xiàn)得恰到好處,成功使得行文免于淪為高大空洞的說教。對待生活,對待親人,甚至對待自己,我們一直都是知道應該怎樣去做的,只是有些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忘了。
杰西卡說以為過去的自己是被困在一個盒子里,直到她發(fā)現(xiàn)……其實盒子并不存在。多有趣,像不像契科夫《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重復到乏味,平常到瑣碎,一天又一天。仿佛一直原地踏步,仿佛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沒發(fā)生。仿佛。
——那是真的嗎?
盒子。游戲場。孩子。
人生。游戲。成年人。
這里突兀出場的是兩位夏威夷的原住民(或許也不大突兀畢竟咖啡館就在夏威夷),年長的圖圖講述了一個關于水手和獨木舟的故事。何本何末,何輕何重的道理在不同文化里自然有不同講述方式,但書里這個打著鼓唱著歌的版本真是生動活潑哈哈哈――想踏上冒險之旅的水手,堅持要在最后才放上最重要的東西,結果就是一直收拾不好獨木舟,最后,他放棄了冒險。
說來,第二本書和第一本書展開的方式非常類似,都是某一天,主人公在某個地方意外地走入了這家咖啡館之后遇到的人與事,以及這次經(jīng)歷對他帶來的啟示與改變。第二本篇幅更長,層次更豐富的原因是視角變多了,加入這個短暫相遇場景的人變多了,揭示了生活中的更多面向,涉及到了更多人際關系――比如父女,而且對話不再拘泥于主人公與某個人之間,而是所有發(fā)生在咖啡館里的對話。不同人之間的對話。
比如圖圖和杰西卡談到一直觀望等待的人,談到迷霧中的'小路。
記得那首詩嗎,弗洛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在多年之后,我輕聲將往事回顧。那時林中有兩條道路分岔,我選擇了更人跡罕至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這里的語句未必準確,因為多年下來這首詩在腦海里留下的最深印象其實只是一幀畫面:白日里空寂無人的樹林,草地上兩條分岔的小路。后來也讀過詩歌評析,知道對這首詩的解析其實正好和一般的理解相反……不過其實無妨。
不知為何,在回憶這首詩的時候居然將作者記成了華茲華斯。浪漫派的不同現(xiàn)代詩歌雖然風格相近,究竟英國人的風格還是要更含蓄華美一些,“我好像一朵孤獨的流云,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鮮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開放!
補充,華茲華斯在詩里說的“金黃水仙”是歐洲十分常見的黃水仙,六花瓣金黃色,花蕊金黃色或橙色。在國內被稱為洋水仙,喇叭水仙,這花學名里帶的Narcissus正是傳說中因自己倒影太美而溺水的希臘美少年納斯瑟斯。早春時節(jié),一叢叢散落青翠草地中黃水仙花同時開放,明艷如金色朝霞,非常美麗。
相比之下,弗洛斯特詩歌里的畫面并非有多美,但卻非常能引得讀者共鳴,或許是因為常見?正如書這里提到的晨曦中被迷霧遮蔽的道路,誰又沒有見過呢?人類的悲喜雖不盡相通,但有些微妙的感觸卻是可以借助類似的景色傳遞。畢竟,剝開文化種族性別性格的種種差異之后,人還是人。于生死之間,我等的根本處境并無不同,又怎么不會有類似的感受?
快結束的時候,終于談到了第三個問題里的MPO,多重人格順序(Multiple Personality Order)。這概念沒怎么展開書就結束了,說到人在社會里總會扮演不同角色,完全可以坦然接受所有角色,而不是強求自己一定要如何扮演,或者只允許自己扮演某個角色。個人感覺,這里的第三個問題這里收束得過于倉促了,也可能是將來伏筆。
書的尾章很短,度過了愉快的大半天時光的主人公不是自己騎著自行車離開的,是恰好打算離開咖啡館的杰西卡開車送他(和他的自行車)。這一次,沒有尾聲了。不過咖啡館這系列如果還有第三部我肯定不會感覺意外。三部曲才是所謂傳統(tǒng)嘛(大笑);蛟S下一次,會是一場雙主角的相遇咖啡館故事吧。
生活就是一場盛大的冒險不是嗎?誰知道,我們會在何時,與誰,在哪里重逢呢?
——不知道啊。
——這才是生活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吧。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有感12-26
重返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后感10-08
微觀盡頭_微觀盡頭讀后感09-22
夢的盡頭作文03-14
路的盡頭鮮花盛開作文11-24
人生——讀《人生,有盡頭嗎?》有感05-04
《蟲蟲世界》讀后感09-12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09-13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