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書筆記 篇1
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說明《論語》這本儒學中的“圣經(jīng)”有太多太多的營養(yǎng)等待我們?nèi)ノ ?/p>
一翻《論語》我們一定會看到“仁、德、孝、學、禮、和、知”這七個字,它們整部論語的核心,更是整個儒學的核心?梢哉f儒學的核心是《論語》,而《論語》的核心便是這七個字,我們便要讀懂這七個字。
讀懂它們不容易,兩千多年來多少名人在思考這個詞題到今天也說不清楚,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
“仁”即愛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包括陌生人。這一點與墨家類似,但是儒學沒有一味的愛人!白釉唬何ㄈ收吣芎萌耍軔喝。”說的便是這個道理。那些好人要愛,知錯能改的人要愛,唯獨犯了大錯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愛。愛人有限度,有底線,所以說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沒有底線。
“德”即道德,與道家有些相同之處。但道家提倡順其自然,但孔子認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憋@然孔子認為道德不能順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論語》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拋棄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華!靶€┮舱,其為仁之本與!”會讓我們終生受用。
“學”即思學,按照王守仁的'話說是“知行合一”。這正是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學習秘決的高度概括并提純。
“禮”是“克己復禮”,這可以說是孔子被現(xiàn)代人指責的一個地方。在我看來,它其實是指不能越過的道德底線,“禮”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為和諧,現(xiàn)代社會缺少這個,如同人人心懷“和”便不會鋌而走險去犯罪,不會對貪污抱有一絲幻想,不會為了貪欲去侵略他國。
“知”便是“智”。正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水變幻莫測,飄乎不定。沒有實體,卻實實在在在那里。有明,純潔,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這便是智慧。
這七個字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頭,我也只在這海邊撿些貝殼暗自竊喜,卻可能永遠也見識不到這遼闊的大海。
《論語》讀書筆記 篇2
有緣來品讀《論語》一書,便深深的為它所吸引。語文課本中,眾多文言文名句都出自《論語》,便在初中就對這本書有著濃厚的好奇感,品讀中華的博學經(jīng)典,感受著歷史傳承的美德,使我對這本書流連忘返,對有著一層面紗的中國有著更多的追隨興趣。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對孔子所言的摘抄與解析,在這本書里有許許多多的哲理意義,有親情、友情;有尊師重道、學習方法、思想品德,無論你現(xiàn)在需要被解答什么,放下焦躁的心,跟著《論語》,你便有答案了。
《論語》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學習和親情了。
首先來說學習,無論你是小學剛進校的孩童,還是頭發(fā)斑白暮暮遲年的老人,你都要學習。學習是沒有年齡的分界,就好比美麗的音樂沒有時間和過節(jié)的局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年齡不是問題,一心向?qū)W者總會用那么個“毅”,更何況“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再者“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睖亓晫W過的知識,更是有著新的理解與體會——為學常溫自有境界。
孔老先生是個十分重視學習的人,他認為學習不僅能獲取知識,而且是一個人內(nèi)心快樂的源泉。人活在世上如果能通過學習每天都能對世界有新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并且有所感悟有所體會,才真正算是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當你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感悟的時候,才是對于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這個時候世界才真正屬于你,你會體會到一種智者的歡悅,它涵蓋了三重境界,當我們學習時,我們要懂學、會學、樂學——只有懂得學習,學會學習,樂于學習才能真正了解了學習的真諦。
學習中還不忘多多反省自己,不光學習要反省,事事也要反省。常常反省自己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明朗,讓自己的作為不失君子風范,人缺少了自我檢查和約束的精神,才會讓社會變得污濁如泥潭?鬃訉Υ词∮兄鴩栏竦淖晕以u價與領悟,故《論語》中寫道:“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庇辛朔词,做事更要嚴謹,不要有絲毫紕漏,自我反省正是一種少犯錯的措施。
親情為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之一,報答更是對親情的最好時機體現(xiàn),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世間眾事皆有報答之感情,真情往往最重要。孔子講述了一系列有關親情,為的便是讓弟子曉得為人所應有的本質(zhì),不要忘記中華偉大的情懷歷史。親人們將我們撫養(yǎng)長大,我們的報答之情不應去學,應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恩,親人的陪伴是莫大的幸事,有何理由要去摧毀了它,要去蔑視這海上漂浮的冰山——它小么?哪兒。
《論語》一書的只是道德更是多之又多,領悟的所感只是微微一點罷了,孔子十七歲便身為人師,幾乎可以說是用盡一生來教育弟子,其語被記錄作《論語》,由此可見孔子作為古代士人之地位,更何況其不僅知道做人、育人,也通曉琴樂、書禮,可謂人才。
品讀歷史經(jīng)典,感受了千年的歷史傳承,就像先開神秘面紗的一角,同時又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來自圣哲的洗禮和熏陶,沉迷在書中,無法自拔。
《論語》讀書筆記 篇3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反省自己越多,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己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修養(yǎng),完善自己的學習,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斷地完善和改善最后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達到成功的彼岸。
為別人出主意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樣,和朋友交往必須真誠?傊畬σ选θ艘艺\、誠信。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要常復習,而且必須要落實在行動上,去實踐它,所謂“學以致用”。這里的習絕不可以單單理解為復習,應包含認真實踐。
《論語》讀書筆記 篇4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樣看“中庸”這兩個字的;蛟S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它含有一些貶義的成分。但《論語》中所說的中庸,或者說我這里所說的中庸,卻不是那個意思。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衷的態(tài)度”(金山詞霸?高級漢語大詞典)。個人覺得,還可以推而廣之,將中庸解釋為:不走極端,尋找矛盾雙方之間的平衡點。應該說,這是貫穿整部《論語》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
有人說我的這種言論是在抹殺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其實不然。我主張打倒的,是那個作為思想枷鎖的《論語》,是那個用所謂的“仁義道德”(魯迅語)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的《論語》。將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論語》。
所以,我主張這樣讀論語:僅僅把它當作一部書,不帶歷史偏見地來讀。
這樣讀一讀,我覺得,《論語》本身并不是框框條條道德規(guī)范。它是鮮活的生活。
首先,論語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倫理著作不一樣,他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專門的論述,他只是一個個生活中的.片斷,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語將被記錄下來。,所以顯得十分自然。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鬃訄詻Q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于庭”,孔子聞之大發(fā)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為,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鬃右蟆盀閲远Y”,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tǒng)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睂ζ胀癖娛┮远Y,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論語》讀書筆記 篇5
論語,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边@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是啊,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lián)系心靈的橋梁。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么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jié)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jīng)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捍衛(wèi)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yōu)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我的態(tài)度之中,優(yōu)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chǎn)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鬃雍茉缇瓦@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書筆記 篇6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筆記】夫子言此四端,乃學人之常理,人之常經(jīng),故夫子諄諄以教。修德,以日新;學以日進;聞義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tài)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筆記】志懷天下不見用,也不影響夫子閑居之心情。能安住當下,同樣需要心志篤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態(tài)呢?夫子之道,能退能進,進則以濟天下,退亦足養(yǎng)乎身心。有大志,而不為大志所累,方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論語》讀書筆記 篇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幾句話出自春秋時期的孔子及其弟子之手的流傳千古的一本著作—《論語》。這本書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在中國,這本書是家喻戶曉的,還被尊稱為“五經(jīng)之輨轄,六藝之喉衿!边@本書中的道理被后人延用至今?鬃拥膶W說也流傳出中國,傳播到國外。
謙虛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眲e人的言行舉止,必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無論你是多么學識淵博的學者,還是萬人敬仰的科學家,你都要虛心向別人請教。你可知《程門立雪》的故事,故事中的學生為了請教老師一些問題,在老師門外,冒著大雪,冷得哆嗦,依然等著,我們要虛心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贝竺ΧΦ幕实厶铺,他虛心接納魏征的建議,居安思危,戒驕戒奢。沒有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向下臣學習,而是向魏征學習。最后,在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這一盛世局面。
讀了孔子的言論,我知道了一個人無論是有多少成就,你都要虛心請教別人,做到謙虛為人,謙虛好學,這樣,你才會有更大的成就。
反省
《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堅持反省自己在為人,與朋友交往和復習知識等方面的做法,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使自己得到升華。這是人有所成就的重點—堅持反省自己的行為。
《子張》篇中記載的,子夏所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边@就是一個人修身的根本,不斷反省,做得更好,不斷升華自己!
孝順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言道:“百善孝為先!庇凶釉唬骸捌錇槿艘残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夫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君子專注于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也就產(chǎn)生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就是‘仁’的基礎!
子曰:“弟子,凡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你可聽過《扇枕溫衾》的事呢?東漢江夏安陸入黃香,他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在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十分感動,鄰居們都夸贊他孝順。
傳承中華美德,做好仁德之人。
仁德
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仁德之道,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薄墩撜Z》中,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边@是孔子對“仁德”的理解!墩撜Z》可謂是把“仁德”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啊!孔子正是做到了“仁德”,他的'芳名才會流傳千古。如何做好一個偉大的人—首先要做到“仁德”,“仁德”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仁”則為善、剛、毅、省……“德”則為謙、讓、助……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彼裕覀円鰝仁德之人。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道理,久久回味,仔細咀嚼,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品味《論語》,對話圣賢,“仁德”之道,顯于其中!墩撜Z》中的道理不僅指導著當前人們的行為,而且引領人們走向更文明的生活。它使我們終生受益。
《論語》讀書筆記 篇8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恢被畹搅似呤䴕q,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nèi)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笨鬃影言捯呀(jīng)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nóng),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鬃訒宰畈┐蟮男貞,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專業(yè)知識,又具備著經(jīng)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fā)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范,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吧斫讨赜谘詡鳌保坝H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敖處熃逃⒆右托摹,我們經(jīng)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fā)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yè),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yè)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diào)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
所以,作教師的,應該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論語》讀書筆記 篇9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nèi)A夏子孫的驕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詩文。這些經(jīng)典詩文,寄托了我們先輩對人國與道義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捧著這本厚實而蘊含著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的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類社會正處著急劇變化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jié)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yǎng)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孔子曾說:“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在風和日麗暖的季節(jié),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qū)別,郁郁蔥蔥,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jié),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jīng)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huán)境下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著君子的節(jié)操,唯有這樣,民族魂才得以發(fā)揚,唯有這樣,中華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揚,國家才得以發(fā)展壯大!后有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nèi)W習。而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征途上、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是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白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于奉獻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時代哦不斷發(fā)展不囿于陳規(guī)而勇于創(chuàng)新;不敢于驕傲而奮發(fā)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總結(jié),為人民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fā)展的攻堅戰(zhàn),又是民族精神進步的光輝點。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有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jīng)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F(xiàn)在,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棵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論語》讀書筆記 篇10
朋友,不知給你上過課的老師們有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yōu)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年過半百的“老教師”?那些啊,和我比起來,可都不如我厲害,你可知道,咱們北京東路小學的孫校長親自來為咱們五(1)班的同學們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同學們穿著整齊地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們展示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可把我嚇壞了,那么多的語文老師注視著我們。為了使咱們放松心情,孫校長一開始和我們玩起了“猜名字”游戲,大家頓時輕松起來。不久后,我盼望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那響亮的“上課”聲中開始了。這次的內(nèi)容是“走近《論語》”,《論語》我們在晨讀中早就讀過了,但正如孫校長說,溫故才能知新。我們大家在他的帶領下又讀了六條論語,每一條論語,那孔子所說的經(jīng)典語句,在孫校長那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里,都有了新的認識,而且不同于以往的體會。不愧是北小的校長啊,上課就是不一樣!我暗暗贊嘆道。
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有些不習慣,手心里全是汗,也不怎么敢舉手,但后來,我在校長那生動活潑的課堂環(huán)境下,敢發(fā)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膽子大起來了,自己手心里的汗也少了許多,輕松多了。這應該就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吧。
學習了這節(jié)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圣人之言;我還有個小小的心愿: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論語》讀書筆記 篇11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里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jiān)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并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么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了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并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xiàn)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jiān)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后遭世人冷遇的凄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鬃赢敃r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伙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論語》讀書筆記 篇1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ㄕ撜Z先進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過其中體現(xiàn)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保ā墩撜Z》?公治長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
說到這里,岔開說幾句。因為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說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說的,我們不能將某一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說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jié)論,而應該聯(lián)系整體,聯(lián)系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tǒng)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jié),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里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焙笳卟恢獜暮慰甲C,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鬃佑袥]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我們要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諂媚的人、背后毀謗的人和夸夸其談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保臼希┳釉唬骸扒裳裕钌,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ü遍L)我將孔子這六類人的對舉看作是對第一條標準的具體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線。我覺得以上這兩條標準非常符合孔子對“仁”的追求。從“恭、寬、信、敏、惠”這些“仁”的細目來看,“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質(zhì)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實踐“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滲入了他的這一標準。直、諒和多聞分別從立身、對人和學識三個方面對選擇朋友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又完備的要求。
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xiàn)。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裾哌M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ㄗ勇罚┪覀円M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這畢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現(xiàn)實中我們既要結(jié)交激進者,也要結(jié)交狷介者,優(yōu)勢互補。這樣,我們就可避免偏執(zhí)。
《論語》讀書筆記 篇13
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延續(xù)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huán)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jù)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jié)、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
另外,為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jié)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了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為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傳弟子們編撰而成。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彼鼘χ袊鴼v史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深遠!墩撜Z》之在中國,猶如《圣經(jīng)》之在西方。目前,“英語潮”、“韓語潮”的興起,卻讓我們將古代的精華遺忘在了角落。為了讓大家對中國的經(jīng)典著作,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質(zhì),更為以后的英語翻譯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師才特有此布置。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英語翻譯人才,首先就應該對本國的文化十分熟悉,這樣才能將正確的信息傳達給外國人!半p語人才”是要掌握兩種文化,并會熟練應用兩種語言的人才。假如連自己本國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傳播我們的悠久歷史呢?
對于人倫關系的探討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說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系大致分為五個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見,朋友關系是人倫關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豐富,僅就《論語》而言,可以將其梳理為以下三個部分。
朋友的作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保ɡ锶剩┤嗽谏鐣胁豢赡苁枪铝⒌模镆灶惥,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jié)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于哪種類型。從內(nèi)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于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系加以維系。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
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系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了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chǎn)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保臼希┘兇獾挠亚閹淼氖浅摴目鞓。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3-30
論語的讀書筆記02-27
《論語》的讀書筆記03-28
論語的讀書筆記04-08
論語讀書筆記08-03
論語讀書筆記04-21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03-21
關于論語讀書筆記06-15
論語讀書筆記摘抄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