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大道之行也
——節(jié)選自《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
大道在天下實行時,把天下作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們都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的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當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孩子,讓老人能夠終其天年,成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年幼的人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必須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必須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是理想社會。
注釋
1、選自《禮記·禮運》!抖Y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為:是,表決定。
4、〔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推舉,選舉。
5、〔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修:培養(yǎng)。
6、〔親〕意動用法,用如動詞,以……為親,撫養(yǎng)。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
7、子:以.......為子
8、〔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10、〔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11、〔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必須要自己私藏。惡(wù),憎惡。藏:私藏。于:在。貨惡:賓語前置。
12、〔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憎恨在公共勞動中不出力的行為,卻不必須為自己謀私利。力惡:賓語前置。
13、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因此”“這樣一來”。
14、〔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閉,杜絕。興,發(fā)生。
15、獨:單獨。
16、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人;第二個親,父母。
17、養(yǎng):供養(yǎng)。
18、是:這。
19、終:終老,終其天年。
20、〔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21、故:因此。
22、〔外戶〕泛指大門。
23、而〔是故謀閉而不興〕:連詞,表并列。
24、〔閉〕用門閂插門。
25、謂: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能夠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能夠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二、有些詞語在必須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yǎng)”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創(chuàng)作背景
此篇選自《禮記·禮運》!抖Y記》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由西漢戴圣對戰(zhàn)國至秦漢的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大道之行也》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話,是為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為生活在一個動蕩不止、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一個理想社會,所以才有了這番言論。
名家點評
云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余建忠:什么樣的社會是最美好最理想的社會?什么樣的社會最為全人類所向往?人類歷史發(fā)展了幾千年,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們一代又一代地進行探索,但至今并沒有找到完滿的答案。然而,在中國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我們的先哲早已描畫了人類社會的美好藍圖,這就是《大道之行也》。(《文學鑒賞》)
編者簡介
戴圣(生卒年不詳):西漢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chuàng)者。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據(jù)《成安縣志》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官九江太守。與叔父戴德俱學《禮》于后蒼。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時稱“小戴”。圣授梁人橋仁、楊榮。由是小戴有橋、楊氏之學。又曾選集古代各種禮儀的主要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大道之行也》教案06-22
大道之行也教案01-05
《大道之行也》教案03-08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shè)計05-22
《大道之行也》初中教案03-16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shè)計05-22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08-05
《大道之行也》教案15篇02-02
大道之行也教案(15篇)02-27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shè)計范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