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wù)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jié)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yīng)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反思1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全篇文章文筆優(yōu)美、語言清新流暢。
本教學設(shè)計是第一課時,教學時,我讓學生在學會生字新詞、了解內(nèi)容、理清文章脈絡(luò)線索的基礎(chǔ)上讀邊想象,結(jié)合對課文重點語句的品味來充分領(lǐng)略草原的自然之美。通過品讀來再次體會課文的寫作特點。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yī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加深對課文理解和體驗,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上課伊始,我先和學生談話,讓他們談?wù)勛约簩Σ菰挠∠螅缓笞寣W生看到優(yōu)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的大草原。這樣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chǔ)。
2、理清脈絡(luò),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印象
本課內(nèi)容雖長但是脈絡(luò)十分清晰,全文分兩大塊——景美、人美!熬懊馈钡膬(nèi)容在第一自然段,“人美”部分指的是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這樣理清思路后,就為順利學習下文打下了基礎(chǔ)。
3、抓住重點語句,感悟草原美景
《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本課時的教學我始終把朗讀放在第一位。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草原的美是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抓住句中 “一碧千里”等詞深入理解,讓學生再美美地讀一讀。進一步體會到讓作者沉浸其中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反思2
《草原》是被譽為“人民藝術(shù)家”的老舍先生寫的,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語言美于一體的感人之作。
我設(shè)計本課時的主要學習目標是:學習第一自然段,感受、體會草原的風光美,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鑒于學生沒有到過草原的經(jīng)歷,即便是從電視上領(lǐng)略過草原風光的學生也很少,為達成這個學習目標,我的教學設(shè)計是這樣的:初讀,理清線索;再讀,借助幻燈圖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最后,在品味課文重點詞句來充分領(lǐng)略草原的自然美。
多幅草原風光幻燈片的播放,把學生帶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學生有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草原的無邊和美麗。文字幻燈片和風光幻燈片的配合使用,使學生的品味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學生的理解和品味有了具體表象的支撐,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從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不少學生都喜歡上了這段話,并能有感情地流暢地背誦下來。
這節(jié)課,我的課堂設(shè)計主要是圍繞下面的問題來展開的:“草原景美在哪里?從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寫得美的句子,并說說這些句子美在哪里?”有時想想,的確是呀,在課堂上,做教師的并不須要提太多的問題,即使是一個問題,學生能從多方面進行挖掘理解,把他們自己在讀書中領(lǐng)悟到的東西表達出來了,不到位的教師略作點撥,這就足夠了。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反思3
本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有:
一、揭示課題,檢查字詞。
重點關(guān)注了“渲染”的“渲”和“羞澀”的“澀”。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學生目前完整地朗讀一篇課文,開學至今還是第一次,也許是突發(fā)奇想,心血來潮。效果令人滿意。朗讀完畢,感覺是帶著全班學生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盡興地游覽了一番。反思學生不愛讀書,是否同教師的范讀少有關(guān)?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所以,盡管自己的朗讀還不夠?qū)I(yè)水準,但還是應(yīng)該在學生面前勇于讀書,我相信這對于學生是一種最好的朗讀的教育——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即使讀得還不夠好,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三、理清思路,編列標題。
第一自然段是先讓學生朗讀,然后概括。學生想到:詩情畫意、美不勝收、如詩如畫等詞語,板書:美景如畫。后邊四個小節(jié)讓學生默讀,獨立練習概括。多數(shù)學生的`反應(yīng)并不熱烈,只有少數(shù)學生表現(xiàn)較為活躍。最后黑板上形成的板書為:歡迎遠客——熱情相見——盛情款待——聯(lián)歡話別。第二節(jié),有學生概括為“騎馬迎客”。第三節(jié)有學生概括為“熱情好客”、“民族團結(jié)”、“團結(jié)友愛”等,均不夠恰當。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與“中心”的把握總是容易混淆。第四節(jié)中“盛情”一詞,也是引導而得。而最后一節(jié),先是有學生概括為“依依惜別”,就把“聯(lián)歡”的場景全刪除了,顯得不夠完整。由此可見,學生的概括能力的確也是需要好好訓練的。
四、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這個環(huán)節(jié)由于時間關(guān)系,并未充分展開。學生只是讀了課文第一節(jié),找到其中的比喻句與擬人句。這樣的句子好在哪里?值得細細品味。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反思4
《草原》課文很美,反而讓我無從下手,心中沒底。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好四處找尋現(xiàn)成的教案或課堂實錄來閱讀。我把支玉恒老師的課堂實錄讀了一遍,除了驚嘆還是驚嘆。再認真讀一遍,除了感慨還是感慨:教學大家真的是信手拈來,游刃有余。
拋開驚嘆和感慨,我決定備課,沒想到,我的腦袋一片空白,連導入語都不知道怎么寫。思前想后,才決定用《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入新課。課前,我讓學生認真聽這首歌的詞中都唱到了哪些景物。這是為了讓學生在音樂中想像草原的風光。接著,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學生有的說“大”,有的說“很綠”,可見學生的詞語積累得非常少,即使積累了一些詞語,但等到要用時卻拿不出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才能說出“一望無垠”、“一望無際”、“一碧千里”等詞語。
就這樣開了一個頭,接下來便要講解課文。我采用提綱挈領(lǐng)的方法,先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并找出最能概括草原特點的一句話。學生似乎不明白“概括”一詞什么意思,問題一拋出,我就發(fā)現(xiàn)有學生眉頭緊鎖。于是,我換了一種問法:哪句話最能寫出草原的特點。這回,學生們對問題的理解又近了一步。但是,當我巡視他們畫出的答案時,我不禁心涼,還有的學生找不正確,三分之一的學生畫的是具體描寫草原景色的句子。我納悶,是我的問題太難?還是學生讀不懂課文?甚至是不熟悉課文?我不知道。
當學生把“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边@一句找到時,我在黑板上寫下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边@兩個詞。我問學生“老舍是怎樣寫出草原的一碧千里的?”學生思考片刻后只有四、五個舉手,我想,敢舉手的肯定是會的。提問一個舉手的學生,果然答對了。課上到這,我感覺到有些吃力。學生對課文不熟悉是造成反應(yīng)慢的重要原因?磥,在上新課之前要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讓學生以多種方式讀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迅速做出反應(yīng)并準確地從課文中找出相應(yīng)的語句做答。否則,學生的學習就很被動,進度也很慢。
講解第一段的時候,我雖然有些地方處理得不到位,但還有一點是讓我自己比較滿意的。通過語句的對比來體會語句的情感。這是我最喜歡使用的品詞品句的方法之一,也是我認為最實用的一種教學策略。
在指導朗讀第一段時,我就發(fā)現(xiàn)學生在讀第一句話時不能很好的定位感情基調(diào),要么過高昂,要么過平淡,這也是我在備課時考慮在內(nèi)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呢?直接告訴學生讀的方法,這會讓學生難以理解;直接范讀給學生聽,學生的體會會很淺。于是,我使用“句子對比讀”的方法。我先讀課文的第一句話,再讀“這次,我又看到了草原”。后者比前者僅多了一個“又”字,其所表達的情感完全不同。學生一聽,便“刷”的一聲把手舉起來,爭著告訴我有什么不同,并且,學生能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既快又準地找到“愉快”一詞來解釋作者寫第一句話的心情。
這么一來,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間的情感,還很好地把握住了朗讀的感情基調(diào)。
支玉恒老師對詞語的考究是最令我佩服的。在他的課堂實錄中,我對他引導學生探討能否將“高歌一曲”與“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二者對調(diào)這細節(jié)印象深刻。因此,在今天的課堂上,我也靈機一動,學著支老師的引導和提問方法讓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一問題。沒想到,學生很感興趣。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給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很少。等他們匯報討論的`結(jié)果時,我心里是有些失望的。因為學生很難將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有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卮饐栴}的吳家慶和肖海加兩位同學都認為不能將“高歌”和“低吟”調(diào)換,他們的理由大同小異,基本上是認為調(diào)換了之后不能體現(xiàn)出老舍第一次看到草原時的心情。這樣的理解不能算錯,但由于我不會引導,自己對這一問題研究得不夠深入,從而不能使學生作出更精彩的回答。
課文的第二部分有四個自然段,分別講了四個內(nèi)容,我采用概括小標題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內(nèi)容,這一招是從支玉恒老師的課堂實錄中學來的,實踐起來效果不錯!支玉恒老師是穩(wěn)扎穩(wěn)打教課文,他采用“讀說式”學習法逐段講解,逐段分析。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拾級而上,對第二部分有了更透徹的理解。
但我覺得第二部分是一個整體,總的寫出了草原人的熱情好客。因此,我在概括完各段的小標題后讓他們說說草原上的人給我們留下什么印象。學生都會說“熱情”、“好客”,于是我把這兩個詞板在黑板上。然后,我讓學生從第二部分找出具體體現(xiàn)蒙古人熱情好客的語句。無論學生找到哪個句子,我都順著他的思路講下去,提及每句中應(yīng)注意的地方。我覺得這樣講授第二部分靈活性大一些,不會顯得那么死板。誠然,支老師按課文順序逐段分析的方法更能讓學生理清作者寫作的思路,讓學生學到了一些寫作方法。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即使研究了名師的教學方法,在實際的課堂中,仍會產(chǎn)生靈動的瞬間。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草原》課時教學設(shè)計03-13
《草原》教學反思05-29
草原教學反思04-01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教案設(shè)計08-26
《母雞》課時教學反思11-17
《草原》的教學反思范文10-07
課文《草原》的教學反思10-06
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09-01
關(guān)于《草原》的教學反思01-28
課文《草原》的教學反思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