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使用工具》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使用工具》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使用工具》教學反思1
課堂活動:
分兩大活動陣地進行探究。
其一,我們用過什么工具。在這活動中我安排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曾經使用過的工具,以調查表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是統(tǒng)計自己組的同學共用過多少種工具。課堂氛圍很活躍!學生統(tǒng)計的工具還真不少,應該說我們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經驗的.。例舉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鉗、錘子、鑷子、螺絲刀、斧子、開瓶器等等。
其二,分組活動,每組發(fā)了較多的工具和一塊木板,木板上面釘著不同的釘子,要求先觀察選用什么工具好。然后讓學生用工具,把釘在木版里的鐵釘、圖釘和螺絲釘弄出來,并做比較:哪種工具用著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記錄。目的為了讓學生在交流探討中認識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樣的事情,使用恰當?shù)墓ぞ吣芙o我們帶來方便和省力。最后對教科書上的幾項工作進行探討,選擇使用滑輪、斜面、杠桿,讓學生對工具進行再一次的觀察。
整堂課下來學生興趣高漲,熱熱鬧鬧的,可到最后總結以上活動,引出“簡單機械”時,學生還是犯迷糊。關于機械的定義,書上的定義給我模棱兩可的感覺,書上是這樣闡述的:在工作時,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叫做機械。我們都知道這個“省力”是針對力學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對省力的外延無限地擴大化;還有對其另一個中心詞“方便”,孩子對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義擴大化,于是他們想到“電飯鍋”、“鉛筆”、“電火爐”等。
課后想想:
假如用力學去解釋那肯定能精確,但小學階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學原理。小學科學概念的廣而淺,有時候真為難到科學教師。
《使用工具》教學反思2
單元起始課,是各單元教學內容的開場白。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話用在單元起始課的作用上還是很貼切的。可是,單元起始課“該怎么上”和“上到怎樣的.程度”,卻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問題,或者是有所重視但不知如何實際操作。
《使用工具》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機械和工具”的第一課,主要有兩個教學內容,分別是“我們用過什么工具”和“選用什么工具好”。在研讀教材之后,我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教材沒有對“工具”的概念進行界定。那怎么行?既然是研究工具,當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工具!于是,我決定課一開始就拋出一個問題:你認為——什么是工具?
2班的學生最認真,好幾個同學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了闡述,我及時給予肯定。然后按“機械”——“簡單機械”——“工具”的講解順序讓學生明確了科學范疇上的“工具”概念。(機械: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位裝置。構造比較簡單的機械,叫簡單機械,比如螺絲刀、鐵錘、剪刀、鑷子等。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稱為工具。)
然后是認識各種常見工具。我準備了大量的圖片,采用讓學生先看圖搶答再核對的方法,并隨機向學生介紹了各種工具的主要用途。
本課的重點戲是“拔釘子”活動,我自作主張,加了個“釘釘子”的活動。原以為,這樣簡單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事,學生不可能感興趣,全班演示一下就差不多了。沒想到,學生爭著搶著要動手,輪不到的同學干脆離開座位跑到實踐學生的旁邊看,甚至還對他指指點點。到現(xiàn)在我還在后悔,當初沒有給每個小組準備一份實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