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 推薦度:
-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 推薦度:
-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1
以下實錄的兩個問題設計,均針對人教社出版的現(xiàn)行課本第一冊第42課課文。使用這兩個問題設計的兩個班級學生水平相當,人數(shù)僅相差1人(A班52人,B班53人)。為了說明不同的問題設計所產(chǎn)生的不同的課堂效果,作者還將呈現(xiàn)學生在后繼活動中的表現(xiàn)。本文將對兩個問題設計進行對比、分析和討論,探討問題設計中應注意的因素,使其真正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
1.對比
1,1.問題設計
教師A:1.I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popular during the 1990s?
2.Was it about city life?
3. Did people think money was important in the 1950s?
4. Were young students angry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60s?
5. How much money can country music bring in?
6. Are country music singers all from Tennessee? Where are they from?
7. Why did the first country singers like to sing to the guitar?
8. Does country music change a lot today? Why?
教師B:1.Did American country music first appear in the early 1990s? Is it still popular today?
2.Why has country music become a big business now?
3.What do the modern values of the USA mean?
4.Wer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50s and in the 1960s about the same subjects? Wha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60s? Why?
5.Do country music singers sing to the guitar? Are they all from Ten nessee?
1.2.問題類型及參與人數(shù)
問題類型
(約占問題總數(shù)%) 提問人數(shù)(人) 群體參與率(約%)
A班 B 班
A 班 B 班
A 班 B 班
直接獲取信息型
50% 3%
4
3
14% 40%
間接獲取信息型
32% 44%
5
4
20% 94.3%
探究型
30% 33%
4
6
32% 98%
學生插問(質(zhì)疑)
4% 26%
2
9
4% 28%
1.3.學生在后繼活動中的表現(xiàn)
課堂活動
參與人數(shù)(約占總?cè)藬?shù)%)
A 班
B 班
Note Taking(閱讀筆記)
全部照搬課文
35%
5%
部分照搬課文
45%
15%
參照課文簡明扼要
15%
46%
基本上不再翻閱課文,簡明扼要
5%
35%
Summarizing The Text (概述課文)
重點不突出,近似朗讀課文
35%
8%
能說出主要內(nèi)容,但基本上摘錄課文中
55%
25%
的相關(guān)句子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主要內(nèi)容
10%
67%
Topic Discussion: Music, People and society(討論:音樂、人和社會)
不參與
A班沒有此項活動
0.01%
參與,但不太開口
12%
積極參與
78%
2.分析
兩位教師的問題設計數(shù)量相差無幾,但A班的問題缺少探究性,學生很容易在課文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且在難度方面沒有遞進。從量化統(tǒng)計結(jié)果看,群體參與率不高,問答過程中幾乎沒有學生質(zhì)疑。后繼課堂活動中大部分學生的閱讀筆記和課文概述抓不住重點,且不能用自己的話語陳述要表達的內(nèi)容。
B班的問題設計具有很強的探究性,難度上層層推進,且沒有按照課文的順序提問,學生必須在對課文有完整透徹的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回答這些問題。此外,由于問題本身具有一定深度,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所以提問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群體參與率較高,且因為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很活躍,所以也容易發(fā)出質(zhì)疑。由于問題設計的導讀作用很到位,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比較準確,所以在后繼課堂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積極,活動質(zhì)量高于A班。
轉(zhuǎn)貼于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的問題設計產(chǎn)生的課堂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我們從上面兩組問題設計可以看出,兩位教師對問題設計的預定目標各不相同。教師A的預定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從課文中獲取一定的信息。我們還可以看出,這位教師潛意識里在追求一種非常形式化的“課堂效果”,那就降低問題的風險性,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率高。這種做法顯然是受“為教而設計教”的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所致。教師B的預定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分析處理信息,并通過分析、處理信息,探究課文的深層涵義,并形成自己的看法。這是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的。該教師并沒有刻意追求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率,而是更多地關(guān)注學生的參與、思維以及學習方法的滲透等。
3.討論
3.1.教師應準確領會閱讀的真正意義
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搜尋信息,語言無論是以口語形式還是書面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交際。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讀者對文意的捕捉、剖析、感悟、發(fā)揮等。教師的提問,要促使學生盡可能好地完成這一過程,就要設法使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便引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思維潛能,使他們對課文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教師還應注意問題的設計應在為被提問者提供闡述觀點的機會的同時,能給未被提問者提供評價、指正別人的機會,這樣,才能保證這項課堂活動的參與率。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搜尋信息,而沒有促使其參與處理信息、整合信息的過程,提問就很容易變成“指定任務”,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答案在課文的哪個位置?”、“我是否找到了那個位置?”上。提問一旦變成任務,閱讀就變成被動活動。我們知道“Reading is anything but passive…It involves processing ideas generated by others that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language.”(D.Nunan,1999)。這種“指揮棒”式的問題,還有可能使未被提問的學生產(chǎn)生“這個問題與我無關(guān)”的想法,長期如此,思維的萌芽畏縮,參與意識漸弱,而學習一旦變成旁觀活動,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3.2.不可忽視語言的輸出量問題
語言學習需要輸入和輸出相結(jié)合(H.D.Brown,1987),否則就達不到學會運用之目的,而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應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課文教學的任務就不僅僅是閱讀課文,它還包含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而運用能力的訓練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語言的輸出量。那么,課文教學中問題設計就應考慮到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語言輸出量問題。以上列舉的兩個問題設計,學生在作答時的語言輸出量顯然是有差異的,也正是這個差異,導致學生在后繼課堂活動中的表現(xiàn)大不相同。這也反映出教師對語言習得規(guī)律的認識存在著差異。
3.3.教師角色轉(zhuǎn)換的形式化在問題設計中的反映
問題設計過程中出現(xiàn)提問過于簡單的'現(xiàn)象,不僅是因為教師對課文教學及閱讀的實質(zhì)或?qū)W生的認知水平把握不準,另一個原因是有些教師反感學生出錯,反感學生“遲鈍”,希望學生對提問快速作出反應,而且最好是正確的反應,以求體現(xiàn)“課堂氣氛”或“課堂效果”。看上去教師在問答過程中引而不講,讓學生“自己去做”,但實際上學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這種追求表面效果的做法,反映出教師本身并沒有真正進入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師生之間實際上是這樣一種關(guān)系:
Teacher:questioner, task assigner, inspector, controller
Student: information hunter, correct answer pursuer, careful error-protector
流于形式的教師角色轉(zhuǎn)換對于構(gòu)建師生間的合作關(guān)系,促進教學沒有任何積極作用。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應當是:
Teacher: facilitator with the tool of necessary questions, task presenter, organizer, participant and monitor
Student: question user, finder and active player, motivated risk taker
4.建議
4.1.問題設計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促使其在對文章進行感悟、釋義、質(zhì)疑、評價以及與同伴交流過程中達到與作者互動的目的。
4.2.問題設計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出機會,讓他們通過表述對課文的理解、評判、感想等達到運用語言的目的。
4.3.問題設計應考慮到與后繼課堂活動的整合,為學生參與后繼活動作好語料準備。
4.4.問題設計不是指揮棒和檢測儀,關(guān)注師生間的合作關(guān)系,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課堂環(huán)境是問題設計的兼容價值之一。 參考文獻
1. H.D. Brown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Hall, Inc.
2. D. Nunan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USA.
3. 郭書彩:“外語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情感與認知因素”,《外語教學》20xx.2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2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盡管如此,面對基礎差的學生,我們還是無能為力,效果不明顯。因此,我們就要探究問題究竟在哪里?為什么學生的英語總是提不高呢?應該怎樣教呢?下面就是總結(jié)出來的教師的困惑:
1.音標:學生不會讀,沒有能力自己拼讀新單詞。2、單詞:教師在困惑:該分散教還是集中教?3、語法:學生對句子結(jié)構(gòu)的把握很薄弱4、聽力:高考聽力越來越難,甚至有個別大學四、六級的題目,而學生的聽力時間越來越少,所以聽力的提高非常緩慢。5、閱讀:學生的最大問題是閱讀速度太慢,理解能力薄弱。6、口語:由于高考不怎么考口語,口語被很多人忽略了。7、寫作:用中文的思維寫英語。
那么高中的英語應該怎么教?高一的英語應該教什么?高一一入學的新生,我們就應該告訴他們:中英文之間存在著兩種語言文化背景;兩種語言民族習慣;兩種語言表達規(guī)律。所以,由于中文的思維和英文的思維不一樣,高一的學生首先要知道知道兩種文化的不同,然后從一開始就用英文的正常的思維來學英文,不要總是以中文的思維來學習英文。
反思:本學期開學我們沒有做到的東西就是:沒有去介紹中英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強調(diào)中英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所以,在下學期,這一課我認為需要補上。畢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有了這個基本認知后,高一的學生就要從最基礎的東西學起,所以即使到了高中,他們實際上還要補很多學英語一定要掌握的東西:音標,詞類,基本的句子結(jié)構(gòu)。再次從基礎學起。
1.音標:很多學生,尤其是差生的最大的困難是記不住單詞,記不住單詞是因為不會讀單詞,不會讀單詞是因為不會音標。雖然是高一的學生,但實際上在我們這樣中等的學校,中等的學生里面,沒有幾個人完全掌握了音標,大部分高一學生的音標水平基本上等于零。所
以,我認為,高一的學生入學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學音標,我們確實有花時間去學習音標,但是只是用了兩三節(jié)課的時間。目標是基本上每人都可以自己獨立地把書本上大部分的新單詞拼讀出來。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音標不是一兩節(jié)課就可以教會學會的東西,學習音標需要在會讀的基礎上大量地練習,達到熟練的程度,達到一看到音標就可以不費力地拼讀單詞的程度。
2、單詞:學會音標后下一步就是大量地記單詞。記單詞是一件很需要下功夫的事,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一定要付出努力。但是,怎樣才能夠讓付出的努力有收獲呢?我們可以試著用五個步驟” :
1). 音節(jié)拼讀,準確讀詞。
2).拼讀準確清晰;
3).自然集中注意;
4).注意力快速擺動轉(zhuǎn)移;
5).限制聯(lián)想”。
3、詞類:我認為高一就要讓學生學習十大詞類,不能等到高三才學習,那時已經(jīng)太晚了。本人很贊同這個觀點。學生在學習單詞的時候就要搞清楚單詞的詞性,然后知道什么詞可以放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例如,定語的用法和位置,介詞的位置,狀語的位置等。只有把這些詞類的基本用法搞清楚才有可能寫出的句子。反思:本學期我們沒有時間去講詞類,但也從來沒想過在高一就講詞類。所以,我的這個建議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高一下學期可以看看有沒有時間去講詞類。
4、句子:有了單詞后,學生要學的就是句子結(jié)構(gòu),也是我們教學中最重要的地方。沒有句子,就沒有文章,就談不上學習英語。所以,在高一階段,學生必須學習五種基本句型,而且必須要過關(guān)。在這方面,我給了我們一點建議。我認為,英語的句型簡化后實際上只有兩種:be句型和do句型。然后就是把句子擴展,把各種句子成分添加到基本句型里面,把各種詞類用在句子里面,從而組合成高級的句子。反思:我個人很贊同我的觀點,所以我堅持在高
一上學期必須要教五種基本句型,也建議備課組長統(tǒng)一要求全級教授五種基本句型,因為沒有正確的基本句子,到后面的從句等高級句型學生就很難學下去。所以,這個基礎一定要打好。而在本學期中,雖然我們也教了五種基本句型,但我相信還不是很到位,有的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所以,句子結(jié)構(gòu)這個方面也需要在后面的學習中不斷地鞏固。
5、語法:我認為,給高中生講語法,不要把他們當高中生,要用最簡單的詞匯,不要出現(xiàn)生詞。他主張的語法教學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正反向語法拓展訓練——由易到難,由難到易”并且根據(jù)學生常犯的錯誤,我建議“時態(tài)分離教學”,“時”為“過去、現(xiàn)在、將來、過去將來”;“態(tài)”為“一般、進行、完成、完成進行”。分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清楚地掌握時態(tài)。反思:我的說法里面,令我們恍然大悟的是要用最簡單的詞匯教學生語法。如果單詞的意思又不懂,語法又是新學的,那么學生肯定很費勁。另外一個讓我們恍然大悟的是,我提到:我們小時候?qū)W語文的時候,都是老師給我們字,我們自己寫詞語,詞組,然后讓我們自己造句;但是反思一下我們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我們從來沒有給學生機會自己造句。通常我們都是直接給學生句子,或者是給中文讓學生翻譯成英文,從來都沒有給學生機會造自己的句子。這就有可能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因為老師給的句子不一定都和他們的生活相關(guān),會令學生覺得這些英語他們都用不上。當然,讓學生自己造句會是一個很費時的過程,而且老師無法檢查學生的句子對錯與否,所以,讓學生自己造句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做法,但是需要經(jīng)過一定時間對學生加以訓練。
6.閱讀:閱讀能力是學生的弱項,主要原因在于詞匯量低,閱讀速度慢,還有就是自身的背景知識缺乏等原因?qū)е碌拈喿x理解能力低下。針對初級階段的學生,我在講座上給我們介紹了“如何以爬的`姿勢飛行?通過非機械性重復迅速提高閱讀速度”的胡敏的十遍讀書法,具體做法是:第一遍;通篇快速瀏覽,捕捉全文大意。第二遍:總結(jié)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第三遍:總結(jié)動詞和名詞的搭配。第四遍:總結(jié)大副詞與動詞、形容詞的搭配。第五遍:查找?guī)Ы樵~的短語。第六遍:體會英文語序,注意英漢對比。第七遍:研究句子開端,追求表達變化。第八遍:透析句子之間聯(lián)系,銜接手段。第九遍:把握過渡手段,
領會文章布局。第十遍:汲取語言精華,摘錄文章亮點。我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只能是在初始階段可以嘗試,因為它很費時?偟膩碚f,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要靠學生多看多讀多練。正如中文里的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覺得英文也是這樣,所謂見多識廣,讀多了,不僅在閱讀速度上有幫助,在文章的理解上也會有幫助。
以上是我對英語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和反思。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因此首先要將學生進行分層。我尊重學生的意愿,安排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并選擇相應的層次。同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各種測試手段,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
A、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
B、基礎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
C、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yōu)秀。
當然,學生的分層是動態(tài)的,學生可以依據(jù)學業(yè)的變化及時“升層”和“降層”,使自己始終處于最適合發(fā)展的層次。
1,備課的分層
我在每次備課時都會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大綱,查閱相關(guān)資料,收集有用信息。根據(jù)學生的分層情況,確定不同教學內(nèi)容的具體目標。在知識點的挖掘上,既要注重培養(yǎng)中等以上學生的運用能力、應變能力,也要照顧到英語薄弱學生的接受能力?傊O定的課堂內(nèi)容、練習層次、問題難度都要體現(xiàn)分層教學的特點。切忌盲目追高或求全。
2,授課的分層
根據(jù)備課要求,我的授課主要著眼于B層中等學生,實施中速推進,課后輔導兼顧A、C優(yōu)差兩頭,努力為基礎較差的學生當堂達標創(chuàng)造條件。具體做法是:對C層學生少講多練,讓他們獨立學習,注重培養(yǎng)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其解題的技能技巧;對B層學生,則實行精講精練,重視雙基教學,注重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的處理,著重在掌握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對A層學生則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點,淺講多練,查漏補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時進度以A、B兩層學生的水平為標準,上課以
A、B兩層的要求為公共內(nèi)容。課堂提問注重層次性,提問簡單的問題或直接從課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我就優(yōu)先考慮A層學生,并輔以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偶爾也給點難題,培養(yǎng)他們勇于嘗試的精神。遇到難度較大或語言運用能力較強的問題時,可以讓C層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人人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課堂活動安排上,機械性的訓練,我優(yōu)先考慮A層同學,并允許其犯一些錯誤,而對于B、C兩層同學則提出較高的要求,在其他同學“知其然”的同時,他們就應該知其“所以然”。一些難度大的練習活動可以把不同層次的學生交叉安排。比如對活表演,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同臺表演,可以讓A層學生選擇臺詞較少的角色。又如課文的當堂復述,A層學生可以在一定的提示下或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有的甚至可以看書模仿。在知識點的介紹上,可以通過板書或口頭提示,讓學生們清楚哪些是必須當堂理解的基礎知識,哪些是拓寬和延伸,使得聽課的學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閱讀的訓練,A層學生應先要讀懂,達到一定的速度,細節(jié)題要有一定的準確率。C層學生應重視思維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更全面、深刻、邏輯地考慮問題的能力。
3,練習和作業(yè)的分層
練習和作業(yè)是課堂教學反饋的形式之一。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教師就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經(jīng)常運用練習對學生學習進行監(jiān)督,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矯正。在完成課堂練習時,有些同學在四五分鐘時間。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02-24
高中英語教學設計熱門02-10
【精】高中英語教學設計12-12
關(guān)于高中英語教學設計模板02-15
英語教學設計10-01
英語教學設計[經(jīng)典]12-19
英語教學設計[精選]10-27
英語教學設計01-01
英語教學教學設計01-12
【精】英語教學設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