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在线免费视频,亚洲精品免费一级视频,日韩亚洲欧美大陆,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style id="t465f"></style>
<legend id="t465f"><u id="t465f"><thead id="t465f"></thead></u></legend>

<acronym id="t465f"></acronym>

<sub id="t465f"><ol id="t465f"><nobr id="t465f"></nobr></ol></sub>
<sub id="t465f"></sub>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時間:2023-04-22 16:49:25 教學資源 投訴 投稿
  • 相關推薦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第三單元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

  《四邊形的認識》這個單元的內容看起來好像不多,只有4個例題,所以只用了6課時就完成了。但是后來學生雖說已經掌握了求正方形和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可是學生對把求周長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的實際問題時就好像無所適從,總是做得一塌糊涂。因此,一直都沒進行這個單元的考測,還多花了兩節(jié)課去復習,原以為應該沒問題了吧,于是在星期五利用早上的時間再對這個知識點疏導了一下,下午就借了兩節(jié)課進行考測。

  這個單元的考測題的題量較多,所以足足用了兩節(jié)課,但3班還是有幾個學生沒能完成,真是有點失望。昨晚11點多終于把兩個班的卷子批改完了,成績確實是在意料之中。我想這個成績雖說是意料之中,但從這也反映出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反思自己的教學。

  反思一:對這個年段的小孩子的心理特征了解不足。這幾年一直都在低年級打拼的我,這個學期“升級”了,可是這個“升級”卻使我總是心驚膽戰(zhàn),以致開學至今竟瘦了5斤。為什么?人人都說你跟班上,而且你兩個班的成績也非常好?墒乾F實并不是想像中那樣,這幫可愛的“小祖宗”在一二年級時還是挺乖的,很多事都不用我去操心。但一上了三年級他們的思想轉變確實比較大,自覺性也大大降低,總是要在老師的眼皮低下才表現出原來那種乖巧與自覺,尤其是學習積極性,是最讓人頭痛了,在課堂上明明都感覺他們都掌握得不錯的,可是回到家的作業(yè)總是馬虎應付,其中一個班就更明顯,一些優(yōu)生都是如此。這段時間都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效果不明顯,看來我還是對他們這個年段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夠,以致不能對癥下藥。真的要找一些這方面的資料來參考參考,想想辦法才行。

  反思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從這次的試卷分析中我發(fā)現很多中等生對一些概念題都掌握不好,這讓我很郁悶。因為很多的概念在平時上課的提問中學生都能迅速且正確的回答,而且課前五鐘也讀了不少,可學生還是出現很多不應該出現的問題。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簡單計算方法,每天都讀,結果還有一部分學生寫不出來。有一部分學生把“平行四邊形”寫成“平形四邊形”,很多學生不會寫“寬”字。我想這也許是我想錯了,以為學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做出來,平時沒怎么讓學生去寫去練,看來真的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該練的還得練,該寫的還得寫,是我對這點的認識不足所致。

  反思三:在新課教學時,對學情分析不足。在教學《周長》時,自我感覺這幾個知識很簡單,于是把“周長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共3個例題合為一課時授完課,因此教學的時間較緊張,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只是讓學生去掌握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知識進行整理,利用所學的知識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導致學生不會學以致用。后來補充時總是覺得不那么到位了,學生掌握知識較被動。

  總體來說,還是我對教材的把握不夠,總感覺對很多知識點都很猶豫。猶豫的是這樣的知識點應當到什么程度為止,哪些是必須的,哪些則是可以忽略放寬的,還得在教學中不斷摸索。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2

  四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是《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它把加法運算定律和乘法運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學生在學習了加法運算定律后,隨后學習了乘法運算定律,這樣,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學生更容易理解。在簡便計算這一部分中,除了應用“加法和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以外,還安排了減法和除法的簡便計算?梢哉f簡便計算的方法,在這一冊中全部出現了。如何讓學生把這些簡便運算都掌握,并且能融會貫通的運用,這是我們每位老師所思考的首要問題。在教學中我認為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尋找題目的特點。

 。1)看到數字5、25、125想到數字2、4、8。將他們相乘,湊成整數。

  例如:25、36,把36寫成4×9。變成25×4×9,使計算簡便。

 。2)把接近整數的寫成整數和一個一位數相加減。

  例如:202×32,把202寫成200+2,變成200×32+2×32,使計算簡便。

  (3)尋找能湊成整數的數,把它們相加減。

  例如:126×5+5×74,發(fā)現126+74=200,就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計算簡便。

  例如:357-64-57,發(fā)現357和57,都有一個57,相減正好是整數,可以運用數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計算簡便。

  二、巧妙運用簡便計算。

  簡便方法的目的是通過用整數來參與計算,達到使計算化難為易的目的`。題目的簡便計算是千變萬化的,主要是要讓學生看懂根據題目特點,靈活選用簡便計算。

  例如:28×25的計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題目的對比。

  有些學生對于簡便計算,你出10題,他做下來可能是題題錯。學生很難掌握簡便計算的一個原因就是將題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該題該用哪種簡便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加強類似題目間的對比。

  例如:(25×20)×4與(25+20)×4的比較,前者是運用乘法結合律,后者是運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總之,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探究方法,才能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才能喚醒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3

  《小草和大樹》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作為課題,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先讓學生就課題暢談自然界中這兩種事物的特征。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從形象方面不難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樹則很高大。隨后,我質疑:如果小草和大樹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們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樣的人?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著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樹則象征著高貴顯赫的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通的,這樣設計,便于學生產生興趣,并且為下文學習鋪墊。

  《輪椅上的霍金》一文內容實際與學生生活距離較大,學生沒有切身的體驗。因此品味文本語言時,學生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教學過程教師必須激活學生的思維來展開學生的想象,在交流、思考中走進主人公。

  帶領學生學完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一文,我想:文章不僅僅是描寫《魯濱遜漂流記》。走出小說,我讓孩子們明白了家傳的期望,寫寫緬兒的贈言,討論女孩子要不要讀這本書,如何寫一篇讀書筆記。但是正因為小說已經深入人心,后面的教學才能順利地進行,才能讓文章學得有滋有味。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4

  在教學本單元中,由于本人年齡原因,因此,我對教學工作從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為我知道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鉆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孩子們當中,變成孩子們的笑臉,變成學生愉快的學習,變成學生更真實的發(fā)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變成一種真實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現實。

  一、學生在"玩"中學語文,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在識字方面,這一學期學生學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習利用漢字的表意特點來分析字形,并對認字方法有比較系統(tǒng)的歸納整理,學生基本上都學會了運用不同的認字方法來獨立識字。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將學生引領到生活當中去識字,激起學生識字的極大熱情。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整體識記生字,提倡個性化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尋找出自己認為最有效的識字方法,通過不斷的求異,激活學生思維,"玩"出價值。如"闖"字的識字,有的學生說:"這是一只馬跑進門了。""不是,這是馬兒被關住了失去了自由,想沖出門到外面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的學生說:"這是"門"跟門有關系,就是沖進門或沖出門的意思"……一個字有多種識記方法:看字形認字、跟據部首猜字義等等,學生在發(fā)散思維的`"玩"中學得快樂。再如用畫畫的方法記一記會意字;將所學的字、詞貼在家中的實物上"復現";將課外識記的字剪一剪、貼一貼,制成"小報";在班級中評選出"識字大王"等方法、活動都為學生識字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玩"法。

  二、在寫字方面

  我把寫字當作美的鑒賞對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強調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guī)范、漂亮。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5

  今天教學第三單元單元導讀,學生們學的很開心,由此,我今天的心情真的是無比敞亮,太高興了。

  《巨人的花園》直接帶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快樂?”生讀文,然后匯報:能和大家一起玩就是真正的快樂!睅煟悍旁谡n文中的確是這個意思,那讀完課文你覺得真正的快樂究竟是什么樣的?生:“能和別人分享快樂就是真正的快樂!睅煛坝幸粋很重要的詞。”生“分享。”有一種寫作手法貫穿課文始終。生:“對比的寫作手法!

  第二課《幸福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問的嗎?生:這篇課文為什么叫幸福是什么?師:你對課題產生了疑問,帶著這個問題閱讀課文吧。生:“幸福就是助人為樂!睅煛备爬ǹ偨Y的真好!”生:“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的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睅煟骸澳氵\用了課文中的話!鄙骸靶腋>褪莿e人得到幸福自己也會幸福!焙汀毒奕说幕▓@》有相同的觸感,對嗎?你真會學習!”

  《去年的樹》是如何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生讀文。在巡視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孩子知道是“對話”,很多孩子想表達對話卻說不明白。師進行引導。課文中的主角是誰?生“樹、鳥!睅煟骸皹浣洑v了很多改變,可鳥貫穿課文始終,他一路上都遇到了誰?”生“樹根、大門、小女孩……”師:“他們在做什么?”生“交談、交流、對話!睅煛啊度ツ甑臉洹肥侨绾握归_故事情節(jié)的?”生:“對話。”師:“鳥兒會說話了、樹根也會說話了!鄙骸皵M人!睅煟骸霸谶@里我們叫擬人體的童話,《巨人的花園》和《幸福是什么》里的主人公本來就是人,而《去年的樹》中的`主角會說話嗎?”生:“不會說話!睅煛八赃@種把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人的特征的童話就叫擬人體童話!弊x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觸要和大家交流分享嗎?生:“我覺得我們應愛護樹木!薄按髽涞囊簧荚跓o私奉獻!薄靶▲B和大樹的友情很感人!辈还茏髡邉(chuàng)作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們能得出這么多的感悟是我沒想到的。說明他們真的用心感悟了。

  一課帶一課,讀《小木偶的故事》,發(fā)現一下,他和《去年的樹》有什么相似點?生:“都是對話,都是擬人體童話。”用學習《去年的樹》的方法讀《小木偶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觸?

  這節(jié)課也有很多不足,還是有牽引學生的感覺,但總體來說,學生們懂得感悟,學會了知識,樂于思考,勤于動腦、積極舉手。我覺得這節(jié)課值了。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6

  《曹沖稱象》是一篇老課文了,學過文章的學生都會深深記住這位聰明機智的孩子,會被他的聰明所折服。小小年紀的曹沖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塊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簡單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見,曹沖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教學效果: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學習資源,營造了興趣盎然的語文學習生活,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自主學習。課堂上我盡可能把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xié)助學生歸納總結。

  成功之處: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聽故事,愛動手,好奇心強。教學中我充分引導學生在掌握字詞,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教學這一課時,我設計讓學生讀書提出問題,再沿著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學生先默讀課文。之后,我問:“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問題:“曹操為什么要稱象?官員們用什么辦法來稱象?曹沖用的'是什么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后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我的教法,循著學生的問題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學生的問題。

  改進措施:以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小故事為學習材料,創(chuàng)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全文共五個自然段,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介紹的,教學中主要讓學生自讀,多種形式朗讀,解決不認識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過理解文字語言去理解曹沖稱象的辦法。根據課后練習讓學生用順序詞說出曹沖稱象的過程,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7

  本課是寫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草原的熱愛。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歡騰,同是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如何讓學生也能體會到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呢?我先用動畫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大草原有一種向往。學生有了興趣,課上起來就順了。接著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聽老師范讀課文,自己談體會,讓學生說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就著本課的主要內容,學生分段體會本課優(yōu)美的詞句,體會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美麗。最后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對大草原說些什么?

  整堂課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有體現。學生自讀自悟,介紹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品味其中的重點詞句。孩子們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學生只有感受還不行,還得發(fā)揮學生的想象,我問學生:“欣賞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話要說?”學生積極發(fā)言,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表現了同學們對大草原的熱愛。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8

  本單元有四篇課文,一個基礎訓練。在本單元的要求是理解課文中的詞義,能正確地運用常用詞語說句子。通過看圖理解句意以及句子之間的先后順序進而理解課文內容;A訓練的要求是正確朗讀拼音字母,認識大寫的字母。能正確地畫去不是同一類的詞語。能按句子順序能把括號里的詞語正確的加到句子中并把不完整的句子補充完整。能正確地給句子加標點符號。能把幾句話排列成通順的一段話?磮D運用所學的詞語、句式說、寫一段話。

  由于本班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思維死板,不會積累所學的知識,手語比較欠缺,和老師交流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根據學生情況我就降低學習要求,在課堂上充分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動起來,引導他們多多參與演示過程,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生眼界,在講解時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他們理解所學知識,特別注重手語的教學,幫助他們掌握常用的一些基本手語能讓他們理解詞義和句意。從課堂教學情況看這四篇課文中的詞義學生基本能理解,但是在課后問的時候卻什么也不知道,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主動性還沒有調動起來,這在以后的字詞教學中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降低學習要求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解,把字詞講細講準確,在課后抽時間和學生多交流,克服師生之間的交流障礙。在本單元內課文中的句子有了一定的難度,在講解句子時主要是采用演示、看圖的方法讓學生來理解句意,但是學生和圖、演示結合不起來,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不起來,導致學生腦子里沒有所學知識的`概念。盡管是課文但是我還是采取了看圖學文的的方法講解,即使降低了學習要求,但是學生看圖的能力很差,不知道怎樣看圖,理解句子的意思困難還是比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晚自習的時間指導學生反復復習學過的課文,利用晨訓前的一點時間督促學生朗讀課文。

  從我個人來說盡管投入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個人的業(yè)務學習抓的不緊,在學的時候也不動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思考。特別是在評價學生方面存在著情緒化,有的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很到位也具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好,從中我也知道評價的重要性,但是有時候由于個人的心情、時間等因素忽略了對學生的評價,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調動起來。其次我對學生的個別輔導跟不上。其實我班學生的情況是最需要加強個別輔導,但是在這方面老是忙于個人事情,對學生的輔導缺乏耐心,致使自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全面的了解。在本單元內對學生提出了預習的要求也教給了預習的方法,但是在課堂中沒有強化這一做法導致學生預習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fā)揮出預習的作用。

  由于學生還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很多事情都得需要老師去跟,因個人的精力有限,未免很多地方跟的還不到位,使學生的成效不大。從基礎訓練的練習中看學生沒有養(yǎng)成看題目的習慣,不懂得題目的要求,對前面所學的知識沒有記牢,完成各類練習題困難較大,今后在答題的格式方面還需要重點指導。在后面的單元中我將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強化預習的方法,努力克服在這一單元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方法上多想些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9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注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zhàn),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zhàn)。

  為了能讓學生從整體部分來感受草原的魅力,我們設計了一條主線——美,這其中與包括了草原的景美和情美。景美的教學在前面一課時就已經讓學生有了深入的學習,所以本課的重點在草原上的人情美。其實這篇課文的層次結構很分明,從歡迎遠客、主客相見、熱情招待和聯歡畫別四個方面來分別謝寫了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為此,我們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一、感受景美,熏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從課文和畫面入手以各種景美作為切入點,喚醒孩子們對草原的感情,同時也是為了訓練孩子們朗讀的技巧。

  二、圍繞情美,分層展開

  在設計上,我特意讓孩子們從從歡迎遠客、主客相見、熱情招待和聯歡畫別四個方面來體會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這一點的設計是為了打開孩子們的思路,進入草原那樣一個和漢族風俗習慣完全不一樣的.地方,給與孩子們足夠多的時間和信任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體會,因為有些感受是老師無法替代和言傳的!

  三、抓住重點詞,讀出意境美

  在2—5自然段的過度上,重點讓學生通過讀和思來感受大草原上的風光和人情美,讓學生沉浸在這種意境中。讓學生畫出相關語句,抓住重點詞句,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迎客”、“相見”、“款待”“聯歡”的盛況,從而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課文的結尾“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點題之句,我原意是讓學生讀后體會其中的含義及表達的感情,進一步體會到讓作者留戀往返、不忍離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0

  我這節(jié)課的設計是遵循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讓活動貫穿整個英語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從課堂“小天地”走向社會的“大天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

  注重合作學習,將課堂的`知識與生活中的小知識相互結合。

  我在上課前就把全班學生分開了4小組,先讓他們在自己小組里說說家里的成員有哪些,接著讓他們分別說說家人上個周末分別做了些什么,在小組里展開交流,然后讓一個學生上講臺講,其他學生聽,并有任務要完成:回答我的問題,我就這一個學生所說的情況,對全班學生進行提問,這樣一來,既讓全班學生集中精神,也可以當作是一個聽力的練習,真是一舉兩得。

  學生充分自由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分享別人的成果。

  幾個學生分別講完后,我讓全班學生寫一寫自己家人上個周末的活動,以小作文的形式完成,寫完后,四人小組互相交流,并互相修改,把最好的作文評出來后,在全班展示。

  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很好,學生都很喜歡,因為他們在課堂上完全是主人,他們可以很自由地交流,很自由地學習。我最深刻的體會是:課本上面的任何內容都是可以不斷地轉化的,一篇閱讀小短文,我可以把它換成是聽力的練習,只要學生能認真聽的話,肯定有所收獲;另外,我還可以把它變成小作文的改寫,這樣,真是“一舉三得”,學習同一篇文章,但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學法,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1

  這個單元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畫卷,它們均是作家奇思妙想的產物。四位作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帶領讀者飛翔,從人間到天上,從事物到人物,從現實到未來,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幅五彩繽紛,瑰麗神奇,如夢如幻,抑或光怪陸離的畫卷,令人賞心悅目,神思飛揚,忍俊不禁,嘆為觀止。教學本單元重視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啟發(fā)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聯想”“想象”和“夸張”的作用;欣賞課文中生動的描寫和故事情節(jié),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閱讀和寫作中讓思想自由地飛翔。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地品味,或扮演角色體驗,體會其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進入其奇妙深邃的意境,認識其鮮明獨特的意象,感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解讀其含蓄深刻的思想。要注意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激發(fā)其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追求幸福、追求光明的熱情,培養(yǎng)其善良正直樂于奉獻、頑強執(zhí)著、誠實勇敢的品格,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怎樣實現以上單元教學目標呢?

  一、引導朗讀、感知、品味,激發(fā)想象力,增長語文知識。本單元課文文質兼美,朗讀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尤其具有重要意義。人事物景宜在朗讀中感知,優(yōu)美的語言宜在朗讀中體會,思想意義宜在朗讀中解讀,語文知識可在朗讀中掌握,良好的語感可在朗讀中增強,整體把握、獨特體驗等語文能力可在朗讀中提高。在感知、體會、解讀中,想象力可以得到調動和激發(fā)。朗讀采取教師范讀,教師帶讀、師生分讀、學生朗讀、自由選讀等多種形式。尊重學生個性,滿足學生不同需求。在意象的感悟和思想內容的理解方面尤其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二、演示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提升想象力,看到想象力的發(fā)展空間。精心設計好多媒體可件,并安排好演示的最佳時間。在“引入”的環(huán)節(jié)就演示課件,在激趣上也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這樣往往會局限甚至代替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的想象在意境、意象、構圖、色彩等方面,難以跳出課件已展現的“框框”。在學生朗讀、感知、品味、想象的基礎上演示多媒體課件,則可以使學生看到自己想象力的發(fā)展空間,產生發(fā)展需求,提升想象力。還要讓學生明白牢記:不管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怎樣高飛遠翔,始終只有一個目的—表達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愿望。

  三、指導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本劇,運用想象力,培養(yǎng)良好情操和良好品格。要讓學生在朗讀中認識感悟理解,還要讓學生學會把自己的認識感悟理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用抑揚頓挫、高底緩急、感情色彩鮮明的聲音,充滿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朗讀,去因營造意境,渲染氣氛,演繹故事,塑造形象。要感動他人要先感動自己,這就要求朗讀者除了認識感悟理解,還要產生真情實感,并移情入文,移情入事,移情入人,移情入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過程,初一學生不可能一不到位。教師必須重視這個過程。因為,這個過程,正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和形成學生美好情操與良好品格的過程。對未擔任角色的同學來說,這個過程,則是一個學習觀摩、培養(yǎng)興趣、找到差距、被感動、被教育和提高欣賞評價能力的過程。

  四、本單元課文與初一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有較大的距離,有些語句有較大的理解難度。如《蔚藍的王國》中的“........周圍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飄動的風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傾訴著愛情,傾訴著無比幸福的愛情!”啟發(fā)引導,化難為易,讓學生理解其含義。如果“跳”過去,則會影響對課文的完整理解;如果由教師直接“講”出來,則弱化了思維訓練,也取消了學生閱讀“過程”的美感體驗。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2

  本周主要完成了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內容的教學。

  本章內容十分抽象,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于一些微觀概念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如分子、離子、元素、化合價等。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一些現象和通過簡單的實驗去認識。如江分子特征,列舉了實際生活中分子運動的實例,結合課本中的實驗,形象地掌握了分子特征,分子和原子的關系。通過列舉生活中實物,使學生會區(qū)別元素和原子,熟練背誦化合價順口溜,能寫出物質的化學式。避免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成績的分化。同時,在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能力,會用物質結構的初步認識去解釋一些簡單的化學現象。教材第二節(jié)將一般的微粒具體化為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離子。通過實驗現象的微觀圖式,說明在化學反應中舊分子破壞新分子的生成是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原子的組合是領先原子核外電子的變化來實現的?由此,讓學生明白這三種微粒不僅具有一般性質,更有自己的特殊性質。

  通過本章學習。是學生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微粒不斷的運動,會運用物質的特性知識解釋一些問題。但由于本章內容較多,又不好理解,學生學習有些困難,單元檢測成績不理想。所以以后在抽象內容教學中仍要加深化抽象為具體化形象化的教學方法。要盡量的借助模型,多媒體手段,化微觀為直觀,增強學生的理解,同時要學會運用比喻類比的思維方法來增強學習。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3

  教學內容:

  教材第45頁例4例5,46頁練習

  教學要求:

  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掌握對長度估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估計的`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能較準確地估計出物品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2.用手比劃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別有多長。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著畫出一條長8厘米的線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誰畫得最準確。

  4.說說自己估計得怎么樣,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們就來估計一樣物體的長度,看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二、新授

  1.教學例5

 、琶幻䲠祵W書的面,是什么形狀的?

 、颇阌修k法知道它的長和寬嗎?你能計算出它的周長嗎?學生獨立完成。

 、侨鄥R報: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的。

 、葘W生在四人小組里活動:拿出彩帶估計一下,用彩帶數學書圍一圈至少要多長?剪一段試一試。并討論:怎樣才能估計得更準確?

 、扇鄥R報:你估計得怎樣?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辦法能估計得更準確嗎?

  2.鞏固練習。

 、畔旅婺膫圖形的周長最長?先估計,再量一量,算一算。

 、46頁做一做第二題

  從小紅家到學校有下面幾條路可以走。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4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自己認為很多方面不盡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點,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對詞語講解不夠。

  2.指導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深度和廣度應加強,師引導的還是不夠,應引導學生都有自己的體會,并能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讀出來,從而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課時,研究和探討環(huán)節(jié)氣氛不夠活躍,和對課文內容的升華環(huán)節(jié)做的不夠。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

  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整篇課文中,我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學生為主,所以大多學生對我所提的問題都能解決。這節(jié)課我主要圍繞著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

  孩子們學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紛紛表示明白了學習、生活中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而我講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則更加明白教學中更要有所創(chuàng)新,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15

  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么?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第三單元教學反思范文04-14

第三單元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教學反思03-22

第二單元教學反思04-05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乘法教學反思03-26

上冊第三單元教案03-15

What’s the matter單元教學反思04-10

平行和相交單元教學反思04-10

語文第六單元教學反思06-15

第四單元教學反思(精選19篇)10-28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