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粽》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粽》教學反思1
《端午粽》這篇課文選自屠再華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十分貼合學生的童年生活,課文圍繞著端午粽,重點突出,條理清晰,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花樣以及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由來。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通過圖文結合,聯(lián)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粽子的樣子和種類時,學生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同學都非常喜歡吃粽子。于是我便讓同學們展開討論,聯(lián)系自己的所吃過的粽子,為大家介紹一下粽子的樣子、味道、花樣等,由此也可以鍛煉一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jié)課的長句子比較多,我便讓同學們反復閱讀,邊讀邊學邊體驗,剛開始有同學讀不準字音,例如,“一”字的'變調(diào)掌握得不是很好,還有一些同學停頓處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對長句子進行內(nèi)容分解,明白句所表達的內(nèi)容,再進行反復練習。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這個句子比較長,但是是有一定邏輯順序的。在指導讀長句子時時,首先,引導孩子想一想這句話寫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關鍵的事物(箬竹葉、糯米、棗),然后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事物的具體特征(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并讀好這些“的”字短語,最后通過找關鍵詞,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時的順序(用……包的,里面,中間),從而發(fā)現(xiàn)這句話從外到內(nèi),由表及里地描寫了粽子的樣子。通過這三個小步驟,學生對這個長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反復閱讀,達到了不錯的效果。
本課最后一段還講到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教學過程中將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傳說以放視頻的形式講給同學們,他們都也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還有同學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分享了關于端午節(jié)的其他習俗,例如,賽龍舟、編五色花繩、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潛移默化之中也激發(fā)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端午粽》教學反思2
本課語言形象生動,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生積累的詞語,比如對粽子樣子、味道的描寫中,分別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來形容箬竹葉、糯米和棗,可以歸類積累,同時在學習疊詞的基礎上感受句子的韻味和節(jié)奏。文章用詞也很豐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這些鮮活的詞語,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達有了韻味。這些詞語的運用使課文對端午粽的描述更為形象。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歸類、理解和運用,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不足之處:
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高,不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組長的分工不夠明確,學生匯報時不夠自信等,這些問題我都會在后期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改進措施:
1、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作為本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多讀,讓學生學會提問。
2、我用了一個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讓學生梳理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能力。
《端午粽》教學反思3
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本課的重點是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學重點,注重了讀長句子的訓練了和完整話的訓練,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和味道,但是本以為孩子們都能吃過粽子肯定能說的很好,但是說話訓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于粽子的樣子和味道表達得不夠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們對于說話訓練不夠完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歡吃粽子根本沒有見過,第二就是對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寫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從外到里的順序描寫了粽子的樣子。
訓練長句子的能力,在反復誦讀中訓練,這樣才能培養(yǎng)語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讀能力是比較薄弱。,主要一節(jié)課又要分析重點段又要認讀生字還有書寫生字?偢杏X給孩子們朗讀課文的時間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閱讀,孩子們對于文本內(nèi)容不熟悉,所以影響朗讀效果。做好語文課前預習我覺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學反思4
《端午節(jié)五彩粽子》是遼海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的一課,它屬于設計。應用的教學領域?斓揭荒暌欢鹊亩宋缂压(jié)了,為了迎接它的到來,讓學生們能參與和體驗節(jié)日的快樂氣氛,我決定教學生用卡紙扎粽子。于是我自己先學扎了一下,然后讓其他老師也學著扎了下,她們說比較難,尤其是二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比較弱,很難學會!為上好這課我總結出幾個教學難點:制作粽子用的卡紙條,必須寬度一致,不能剪歪了。
將卡紙條折成一個個的三角形時,每個三角形都必須對齊邊緣,折痕還得清晰。最難的在于折完后,將這疊三角形通過包裹形成立體的空間。
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也缺乏細心的概念,我將剪卡紙條的任務課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這樣既節(jié)省了上課的時間,又讓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一定的互動,對促進彼此間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處。
上課鈴想了,我以精彩的故事導入,介紹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詩人屈原,闡明端午節(jié)的來歷。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diào)動起來了。
首先我出示用卡紙做好的粽子,問生:它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生:立體的。它的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生:三角形。這些三角形大小都一樣嗎?生:一樣。
接著我在黑板上畫出卡紙條,并用虛線畫出第一個三角形的折痕,同步示范折法,并強調(diào):三角形的邊一定要與卡紙條的邊緣完全對齊,手指用力將折痕掐實。接著是第二個三角形,我又在黑板上用虛線畫出折痕,并同時出示折好三角形后的卡紙條的狀態(tài),讓生觀察得出:每個三角形大小一樣,打開后像三角形的彈簧。師:是的,別讓三角形們互相裹起來了,它們是獨立的`、連續(xù)的。
最后要將這些連續(xù)的三角形立起來,關鍵就在最初折的4個三角形里,為了讓學生看的更清楚、更直觀,我用彩色的粉筆給這幾個三角形的邊做上記號,并分別標上1、2、3、4的號碼,以“找朋友”的方式,1找3,2找4,同步示范手法,最后將余下的三角形不斷包裹即可。我采取4人一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這樣便于沒有學會的同學可以找“小老師”幫忙,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生生間的情感交流。
接下來的給粽子穿花衣,掛繩子,學生們的想法都很豐富,有的做成項鏈掛在脖子上,有的在每一面都畫上不同的畫,有的用水粉涂出豐富的線條和色彩,還有的學生很開心的告訴我:“是小老師幫助我的,謝謝他”。那時我微笑著給他們投去贊許的眼光,說出鼓勵的語言。我很開心,他們也很開心。
教學的方式是多樣的,目標卻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熱愛學習,并且學到更多的知識。美術課程不單單是技巧與技能的培訓,尤其是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讓學生學會在學習時,享受過程,并且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找到學習的方式,明確學習的態(tài)度,為自身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端午粽》教學反思5
《端午粽》選自作家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
課文調(diào)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第1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jié),外婆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回去;第2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點了粽子的花樣多;最后點出了端午吃粽子習俗的由來。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習俗活動之一。上課伊始,課件出示端午節(jié)的活動場景,出示各種粽子圖片,帶學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節(jié)品粽子的節(jié)日氣氛。通過看圖“品嘗”端午粽,學生們對端午粽從外形、種類及端午粽的由來有了初步的認知。然后直接學習第2自然段,引導學生弄清本段有幾句話,每句話主要寫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結合課件,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粽子的顏色、味道等特點。
“品”粽從“讀”粽開始,通過多種形式、方法的朗讀,增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并提高了閱讀的能力。本課的朗讀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讀好帶“的”的短語,另一個是學習讀好長句子。教學時,采用了“內(nèi)容分解法”,引導學生對長句的內(nèi)容進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達的內(nèi)容,再運用各種方式練度、鞏固。此外,生字的教學也和讀結合起來,以讀代講,在讀中進行識字教學,使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端午粽教學反思04-19
《端午粽》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10-10
《端午粽》教學反思(通用9篇)04-13
《端午粽》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0-10
人教版《端午粽》優(yōu)秀教學反思(精選6篇)10-10
《端午粽》教學設計03-10
《端午粽》教學設計(精選13篇)04-01
端午粽作文02-20
端午粽的作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