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彼晕疫x擇了“藏貓貓”一個比較有趣的游戲兒歌來進行今天的活動,在活動前夕,我們也已經與幼兒玩過一些“你問我答”的游戲來進行鋪墊。通過設計圖片:小鳥藏在白云后面;小兔藏在大樹后面;小魚藏在荷葉下面,這樣幼兒在生動有趣的畫面中理解了兒歌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幼兒通過學習和理解兒歌來完整朗誦兒歌,其中初步嘗試運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讓幼兒理解兒歌,這樣就能充分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了他們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活動中,幼兒對“藏”“猜”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總體感覺下來,活動顯得有點單調枯燥。幼兒到最后興趣驟減,經過老師們的評課,我也發(fā)現(xiàn)了活動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
1、在分角色“一問一答”時,幼兒對自己的角色不太明顯,可以提供小問號和回答的標記,可以讓幼兒更加明白,也更加感興趣。
2、在活動中過分強調幼兒學會念這首兒歌而忽略了語言游戲的趣味,在集體跟著圖片念兒歌的時候適當?shù)难菔拘游锏膱D片,增加一些趣味和身體動作效果會更好。可以不出示小動物身體部位,讓幼兒暢所欲言,然后再一起來看看躲在后面的是誰,更加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3、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增強一個“藏貓貓”的.游戲,讓幼兒體驗語言游戲的快樂。設置三個場景,在幼兒凳子下面放置小動物的圖片,在根據(jù)自己手中的圖片來進行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鞏固理解這首兒歌,還能夠讓幼兒體驗在游戲中的快樂,這樣更能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2
活動選取的材料貼近幼兒的現(xiàn)實生活,好餓的小蛇,故事中所出現(xiàn)的水果都是平常生活中孩子能夠接觸到的。在活動中孩子能大致說出水果的名稱或者是顏色,于是教孩子們一些新的詞,如:紅紅的,黃黃的,彎彎的等,提升幼兒已有的經驗。在整個活動中,除了語言領域的表達講述,還滲透了其他領域的元素。如:科學,一共出現(xiàn)了多少水果,以數(shù)序的形式讓幼兒理解。藝術:讓小朋友學著小蛇張大嘴巴,“啊嗚”吃東西的樣子,把孩子的興趣帶到了極高點。社會、健康:“你覺得小蛇這樣吃東西,好嗎?你會怎么吃東西?”幼兒回答“應該洗干凈,剝皮,一口一口吃!”在故事中教育了幼兒如何正確的飲食方法。
《好餓的小蛇》活動一改我往日對于閱讀活動形式單一、呆板的閱讀方法,以幻燈的形式和幼兒共同閱讀,整個活動在一種輕松、有趣、和諧的環(huán)境下有序、有效的進行;顒又薪處煿膭钣變捍竽懕磉_自己的觀察、猜測和想象。由此產生了能使幼兒參與互動的`話題內容,在理解幼兒的基礎上,進行適宜的回應,如重復、解釋、追問等,將語言領域的指導要點發(fā)揮到了極致,使師幼之間始終保持著積極而有效的互動,既引導幼兒感受到夸張、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又提升了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較深刻地理解故事內容,提高了幼兒的主動性。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3
語言活動《小老鼠摘果子》的故事內容簡潔易懂,天真童趣。故事中的動物朋友都是幼兒所喜歡和熟悉的,有小鳥、小猴子、大象、蛇、鱷魚、海豹和小老鼠。我在活動中也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邊看圖邊想想、說說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從而來了解不同動物摘果子的.不同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想能力。
活動中,我采用了明暗兩條主線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一條是:觀察有哪些小動物來摘果子?是怎樣摘果子的?并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來學一學,理解動詞:銜、卷、咬、摘、掃,幫助他們梳理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另一條是:引導幼兒觀察果子的數(shù)量由多到少的變化,小鳥摘掉了一個、大象卷走了一個、蛇咬掉了一個,果子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到最后剩幾個?在這一過程中同時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樹下的小老鼠表情的變化,如:當小鳥、大象都摘走了果子,小老鼠的表情怎樣?它做了什么動作?后來小猴子、鱷魚也來摘走了果子,小老鼠又是怎樣表現(xiàn)的?從小老鼠表情的變化中,讓幼兒了解它心理著急、特別想要摘到果子的那種急切的心理。
當然,在故事的最后:當海豹和小老鼠坐在樹下一起吃蘋果時,我對幼兒進行了分享教育,體現(xiàn)了繪本教學的人文內涵。
整個活動下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整個活動讓人感覺起伏不是很大,幼兒在故事表演的時候不是很投入;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處理得
不是很好,下次再進行活動時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4
《逗螞蟻》這首詩歌節(jié)奏明顯、內容淺顯,短小精練又生動活潑。這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很快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在第一次教學過程中,我分成了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產生興趣,通過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請一位客人一起來做游戲,猜猜它是誰?”。用猜想形式可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再通過喊一喊,逗一逗,設計了游戲情境“逗螞蟻”,引導幼兒充分展開想象,理解兒歌內容,并熟悉兒歌句式“ 螞蟻來呀來”。第二環(huán)節(jié)我改變了以往單一模式的教學,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兒歌。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抓住了兒歌中的“哼喲哼喲搬得歡”,啟發(fā)幼兒分別對“哼喲哼喲”與“搬得歡 ”進行聯(lián)想,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兒對螞蟻體型小、力氣小的印象:二是發(fā)揮了移情作用,讓幼兒明白有了好東西與他人分享是快樂的事。在試上時,情況并不樂觀,出現(xiàn)幼兒對兒歌感興趣,但是一到游戲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混亂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兒不知道哪些是問哪些是答。因此我設計了讓幼兒帶著“哪些是問的”這一問題聽兒歌。并在分配角色時,教師用“請”的'手勢作為提醒,幫助幼兒理解。小小的一個手勢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學習中并進行表演,小班幼兒年齡小,較容易進入游戲情境,但主動性往往不夠,因此我設計了讓沈老師帶領參與,教師的參與起著一種示范,又能幫助幼兒順利開展游戲,體驗游戲的快樂。第三環(huán)節(jié)替換兒歌中的飯菜名。由于創(chuàng)編對小班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此作為延伸活動,讓幼兒在課后跟好朋友、家長進行互動。
由于是精選的活動,因此我覺得在課的設計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動中,教師的語言還有待優(yōu)化(如:我引用了“螞蟻老師”逗得臺下一片歡笑聲。課后,師傅說原話可以改為“今天來了這么多老師,我們請他們來當螞蟻”更恰當)。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5
本活動屬于語言活動,通過觀察以及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頻頻接觸,發(fā)現(xiàn)當幼兒遇到拒絕別人的時候卻不知道應用什么語言來表達,所以就選擇設計了此活動來教會幼兒學說拒絕別人的禮貌用語.
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動畫很感興趣,故將此活動的內容設計成Flash動畫的.形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活動開始,我先將一幅不高興的小鴨子圖片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果不其然,幼兒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了過來,順勢讓幼兒想一想小鴨子為什么不高興呢?"它找不到媽媽了.""小鴨子迷路了.""小鴨子想到不高興的事情了……"孩子們的答案總是讓我眼前一亮。聽完孩子的答案后,引入活動主體部分,繼續(xù)和孩子一起欣賞Flash動畫。我先后播放了故事中的小動物——小兔子、小貓、小青蛙,為了更好地讓幼兒掌握住故事內容,我將故事分段來進行播放,邊播放課件邊進行講述,講述過程中及時引導幼兒說出重要的句子,最后完整地欣賞故事。為了能學以致用,又將故事以游戲的形式進行表演,讓幼兒分別用小兔子、小貓、小青蛙的頭飾來進行表演,幼兒很感興趣,通過練習,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幼兒能很好地將拒絕別人的禮貌用語說出來,既做到寓教于樂,又很好地完成了活動目標,何樂而不為呢?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6
新的學期開始,很多幼兒一時還不是很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他們昨天在家里還是一個眾心捧月的寶貝,現(xiàn)在又要來幼兒園生活了。可是我們都知道,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想在短短的時間里讓個性迥異的幼兒融入一體,確非易事。他們會面臨一系列的變化,需要學習獨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聽講,安靜地坐一段時間等。讓我們營造愛的環(huán)境,幫助他們愉快地再次走進幼兒園,說聲:“幼兒園真好”,讓幼兒園在幼兒心目中變得可親可愛。
我所上的《幼兒園也是我的家》運用手偶講訴一個簡單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簡短,文字很簡潔,中間有部分是重復的,講述的是一個名叫丁丁的小朋友非常喜歡幼兒園,而且也說明幼兒園比家里好玩的地方。這個故事比較貼近幼兒的生活,跟每個孩子心理想的是一樣的。故事平實的語言中透露著溫馨,在講述的時候,老師平和溫柔的語言,很容易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孩子很喜歡我手中的手偶,始終是很安靜地傾聽故事。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避免了個別提問。而是采用讓孩子反復傾聽,多聽多感受,再引導幼兒跟老師一起說說故事中丁丁的話,從而理解故事,說說我們覺得幼兒園哪里好。讓孩子一起說,一方面讓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比較完整的說出故事的情節(jié)以及自己感覺幼兒園的好地方,幼兒都笑著告訴我: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通過這個活動,我感覺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學形式,關鍵是讓孩子對你的教學感興趣。有了興趣,孩子才會有需要。不要怕麻煩,不要怕重復,對孩子來說,重復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小年齡的孩子。他們往往是在重復的過程中把老師所教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7
《月亮的故事》本身是一個繪本故事的學習,但是由于故事的內容較長且其中的動物角色過于豐富,對于小班而言,接受繪本中的全部信息是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教師根據(jù)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本活動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編,從最初的繪本學習改為故事學習,并且將故事的內容重新進行了梳理和壓縮,將活動的重點落在故事中動詞的掌握和小動物對話的學習上,這樣既滿足小班幼兒年齡發(fā)展的`需求也使得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在故事內容方面,考慮到故事中小動物的角色過于豐富,有小烏龜、大象、長頸鹿、斑馬等等,因此教師進行了難點前置,在活動的導入部分便將小動物的角色呈現(xiàn)出來,幼兒能夠通過觀看圖片便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動物,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故事的學習。
整個活動下來,教師發(fā)現(xiàn),雖然故事較長,而且中間有一段是重復的句式學習,但是幼兒的參與度還是較高的。能夠在教師講述故事的時候認真傾聽,且在第一遍講述故事之后,幼兒能夠根據(jù)教師提供的圖片回憶出故事的名稱及其中包含的動物,而且能夠完整表述出今天小動物一起完成的事情。因此教師在此基礎上,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了過渡,引導幼兒能夠帶著問題傾聽第二遍故事,并且能夠梳理出小動物先后出場的順序以及每個小動物之間的對話。第二遍故事的講述教師是利用了課件的形式,形象直觀的方式使得幼兒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故事內容。第二遍講述之后,幼兒基本掌握了整個故事的內容,并且能夠按照順序說出先是誰想來夠月亮,第二個來的是誰,他們之間說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通過逐步提問的方式,教師和幼兒對故事有了更細致的認識。但是在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教具擺放中,教師忽略了其他小動物對幼兒的干擾,而是應將未出現(xiàn)的小動物先擺在旁邊,然后根據(jù)提問逐次出現(xiàn),這樣更便于活動的開展。
在幼兒完全掌握故事之后,教師對故事的主題進行了提升,從故事本身過渡到實際生活,通過觀看幼兒合作的照片,培養(yǎng)幼兒的集體觀念。并鼓勵幼兒學習故事中小動物的精神,能夠與同伴相互幫助、互相配合,共同解決困難,從而理解團結的力量,珍視與同伴的相處。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8
《樹真好》是一個整合活動,又是一個生活化的活動。豐富的生活給整合活動提供了多彩的內容,綜合的生活給整合活動提供了多種的樣式。這次活動我做到了以下三點:
一、選材生活化
新《綱要》在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生活和游戲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內容和實施途徑,我們應該讓教育回歸生活和游戲、讓幼兒回歸生活和游戲,讓幼兒的學習課堂生活化、游戲化。這次綜合活動《樹真好》我充分地考慮了課程的生活化。題材“ 樹”來自于幼兒生活之中,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見的一種植物,對幼兒來說開展這樣的題材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樂于參與的。
二、內容整合性
大班綜合活動《樹真好》的整個設計內容整合了科學、數(shù)學、社會、語言領域的內容,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幼兒的發(fā)展,讓幼兒從多個角度獲得了“樹”的一個完整概念。
活動的目標定位為:1.區(qū)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征,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2.感受植樹中的各種排列樂趣。從這兩點目標上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大班綜合活動《樹真好》這一內容整合了科學、社會、數(shù)學這幾個領域。而語言領域的內容——欣賞散文詩《樹真好》是作為活動延伸,所以我在目標中沒有寫到。同時也能看到,其中的主要領域為:科學領域,主要是引導幼兒區(qū)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征。
三、過程探究性
生活是一種動態(tài)的、復雜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學習,就是在活動中、在不斷的`探究中學習。幼兒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動探究者。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現(xiàn)象、人員等都是幼兒探究的對象,甚至幼兒也會探究生活中的自己。因此,生活化的課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鼓勵幼兒自發(fā)的、持續(xù)的和深入的探究,把幼兒看做是有巨大潛能的個體,有智慧的個體。
小小遺憾:
整個活動雖然自然、流暢的開展了下來,活動目標也基本達成,但在活動的一些細小環(huán)節(jié)中,我還是找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二環(huán)節(jié)——說說認識的樹”中,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我發(fā)現(xiàn)雖然“樹”普遍的種植于我們的生活周圍,但孩子對以往的記憶并沒有想象的那么豐富。他們只是知道柳樹,以及期初我們開展過活動的“水杉”、“銀杏樹”等,當一個小朋友說到“橘子樹”時,孩子們的思維被打開了,“蘋果樹”、“石榴樹”、“香蕉樹”,“梨樹”,甚至連“西瓜樹”也從孩子們的口中跑出來了,因此我想如果我事先準備一些常見樹的圖片,在孩子們回答的同時出示就可以豐富幼兒對樹的認識,加深幼兒的印象。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9
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有興趣地參與活動,我設計了以flash動畫形式導入活動,幼兒的注意力很集中,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分鐘,因此教師要在吸引幼兒注意力的同時,盡快地進入本次活動的主題?磥,對小班的幼兒來說,導入形式以一種為宜。
小班幼兒還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在第一遍講故事時,我采用了完整的講故事的方法,通過這種直觀教學方法,多數(shù)幼兒都能夠理解故事內容。我想如果在出示動物圖片的同時,配上背景圖,那么幼兒對于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開始,我設計了“誰成為小鴨的好朋友?”這個問題我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孩子們能夠回答的出來,但小朋友們卻不能理解我所提出的`問題,不知道怎樣回答,我立即改變了提問方式,“誰最后和小鴨一起游泳了?”孩子們馬上做出了回答。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教師的提問更應該具體明確,使幼兒能夠更好的理解問題。
在學短句的過程中,我反復讓幼兒看課件,引導他們說故事中小動物的對話,孩子們的積極性都很高。由于幼兒少,故事教學也是剛接觸,對于教師的提問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這是符合幼兒發(fā)展特點的。教師應提供更多的讓幼兒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之間的交流。
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足,我便以動作來提醒幼兒,小朋友們在我的動作引導下,說出了許多會游泳的小動物,并學著用動作來表現(xiàn)各種動物。
這節(jié)語言教學活動,從選材上來看,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簡練,適用于小班幼兒;顒又校ㄟ^圖片、課件等直觀教學,幼兒對故事內容有了很好的理解。通過本節(jié)語言活動,對本階段幼兒的語言教學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小班的孩子聽覺系統(tǒng)還未發(fā)展完善,教師的語言應該緩慢而親切,放慢語速,讓幼兒真正聽懂老師的話。幼兒剛入園不久,他們對于老師的提問不能夠理解,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教師的提問應更加注重直觀性,針對性,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幼兒明白老師說的話。另外,我認為本階段的幼兒是通過語言模仿來發(fā)展語言的,幼兒的語言不僅僅是在語言活動中發(fā)展的,應貫穿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0
活動目標:
1。能看圖描述小動物參加運動會的項目。
2。豐富動詞"跑、爬、跳、游",會用句式"xx會x"說一句話。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引導幼兒了解一些小動物的名稱和主要生活習慣;活動前組織幼兒進行跑、跳、爬等活動,引導幼兒感受運動的快樂。
物質準備:ppt 森林運動會背景圖,各種小動物貼紙。
活動過程:
一、以"天氣冷,做運動"引題,初步感受跑、爬、跳、游的.含義。
1、指導語:天氣好冷呀,小朋友們我們需要做運動,讓我們一起來做運動熱熱身。
2、引導幼兒先跑一跑,學小兔跳一跳,在爬呀爬,學學小魚游游游,游回座位上咯。ㄟ呑鲞呎f出動詞)
二、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1、指導語:昨天啊,森林里剛剛舉行了一場運動會,老師拍了一幅運動會上的照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提問:你們瞧,圖里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在比賽什么?
3、引導幼兒邊講述邊用肢體形態(tài)表現(xiàn)畫中的運動項目。
三、出示小河背景圖,引導幼兒講述誰要參加游的比賽。
1、請幼兒說說誰會游?并請個別幼兒上來把小動物貼在相應的背景圖上。
四、結合小動物的特點引導幼兒用xx會x句式講一句話,并送動物參加比賽。
1、引導幼兒運用句式說一句話。教師示范仿編句式: 小羊會跑,咩咩咩。小猴會爬,吱吱吱。
2、幼兒自由回答,并貼上所說的動物。
五、學小魚游到教室外面。
活動延伸:
教師和幼兒一起來做韻律操《我真的很棒》。
組織幼兒到戶外參加運動會。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1
一次小班的談話活動中,我選擇了《我的媽媽》。選這一話題談話,是因為媽媽是小班孩子們最親近,最依賴的人,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他們已有的經驗。這個談話活動的目標比較全面,其中有培養(yǎng)幼兒傾聽他人談話能力方面的要求,有幫助幼兒學習圍繞話題表達個人觀點方面的要求,也有幫助幼兒學習口語交談規(guī)則方面的要求。這些目標符合談話活動對小班幼兒的具體要求。我是這樣設計活動的:
1、通過提問引出話題
通過提問提出問題“你喜歡你媽媽嗎?”“為什么喜歡他?”“你的媽媽會干什么?”引出話題,使幼兒把思維集中到媽媽的話題中來。
2、小組交談引出談話話題。
幼兒拿著自己帶來的照片向同伴作介紹。教師輪流參與幼兒的小組談話,了解他們的.談話內容,間接引導幼兒圍繞主題談話
3、圍繞“我的媽媽”自由交談。
幼兒自由交談后,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談自己的媽媽。教師對幼兒的談話給予贊許和鼓勵,對認真、專心聽同伴講話的幼兒,也給予鼓勵。引導幼兒相互學習談“媽媽”的不同方法,分享同伴的經驗。每一個在集體面前談話的幼兒談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2
這個活動是由故事《五個孩子撿黃豆》來展開,使幼兒認識小手的本領,喜歡自己的小手,明白五個手指配合才能夠做事情,進而了解小朋友之間要懂得合作。
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伸出手來和幼兒一起認識每一只手指的名字,然后我請幼兒自己來說說哪個手指寶寶的本領最大,幼兒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驗非常積極的回答了我提出的問題。緊接著,我便講了《五個孩子撿黃豆》的故事,想要幫助幼兒一起來明白五個手指配合在一起的`時候本領最大這個道理?赡苁且驗槲夜适轮v得太長,當我故事講完回過頭來問小朋友故事的名字的時候,幼兒的反應不是很積極,我覺得應該在講故事之前讓幼兒強化故事的名字,這樣我在講完故事問題目的時候,效果會好一些。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拿出了一碗黃豆,讓幼兒自己親自驗證分別用不同的手指來撿黃豆,看看哪一只手指最能干,從而得出手指之間只有合作了才能夠成功的做事情。接下來我出示了大手套一邊表演故事一邊細細的把整個故事再講了一遍,中間穿插了一些關于故事內容的問題,使孩子們更加快的理解了故事的內容。最后我請每一個幼兒自己來用手指寶寶合作抓黃豆,體驗手指合作的樂趣,認識到自己小手的本領很大并且喜歡自己的小手。
在最后在說一說大家在做什么事情時需要小伙伴一起合作才能夠完成,由于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足,說不出來,要經過老師的提醒,才能夠回答出來。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練習發(fā)“Zhang” “SUO”的音,學習詞語“ 長大”、“縮小”。
2、能大膽于在集體面前說話。
3、感受故事蘊含的幽默感,體驗與同伴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米皮皮圖片一幅,魔術棒一根,米皮皮頭飾一個,故事圖片四張。
活動過程:
1、出示米皮皮和敲敲長,導入活動。
。1)出示米皮皮圖片。
師:小朋友們看,今天,教師請來了一只小老鼠來我們班做客,嗯,它叫米皮皮,我們一起來向米皮皮問好吧!
。2)出示敲敲長。
師:米皮皮還帶來了一樣寶貝,叫“敲敲長”。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來念念看(敲敲長)。敲敲長可不是一根普通的小棍,他是一個魔術棒,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用呢?我們一起聽完故事就知道了。
2、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一遍,(不借助圖片)提問:
。1)米皮皮有件什么寶貝?(請幼兒回答,并及時鼓勵)
。2)米皮皮的敲調長有什么用呢?(它能使物體長大事縮。┖茫覀冊賮砺犚槐。
3、結合圖片,再次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提問:敲敲長哪一頭能讓東西長大?讓什么長大了?米皮皮是怎么說的?
怎么讓長大的東西縮小呢?敲敲長讓誰縮小了?米皮皮又是怎么說的?
4、游戲:
。1)介紹游戲規(guī)則:
教師當“米皮皮”(帶上頭飾),小朋友來當“小豆苗、胡蘿卜,小磨菇,還有狼婆婆。
當米皮皮用“敲敲長”(五角星一頭)敲到你的時候,你們就扭一扭身體向上長,還要說“啊哈,我長大了!
當米皮皮用小木棍(敲敲長倒過來)敲到你說:“縮縮縮”的時候,你就扭一扭身體,蹲下去,還要說:“唉啊,我縮小了。”
。2)師幼開始游戲。
。3)請一名幼兒當米皮皮再來玩一次游戲。(教師指導)。
敲到的'幼兒(小豆苗、胡蘿卜,小磨菇)就扭一扭身子,向上長,嘴里說:“啊哈,我長大了!
“不好了,不好了,前面來了一只大灰狼,怎么辦呢?”“大灰狼、縮縮縮”(教師用敲敲長的另外一頭敲!
5、遷移幼兒經驗,結束活動
你們想不想有一根“敲敲長”?如果你有“敲敲長”的話,你會讓哪些東西長大或縮小呢?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4
《小鴨找朋友》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語言比較簡單,有重復性,利于小班孩子的理解與學習。故事中根據(jù)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讓幼兒知道有的動物能和小鴨在池塘里玩,有的動物不能和小鴨在池塘里玩。
整個活動圍繞找朋友展開,環(huán)節(jié)安排合理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深入,突出了語言活動的特點,給幼兒創(chuàng)設了大量的講述機會,在不斷地講述中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
在活動的一開始,幼兒聽音樂《小鴨子》學學游泳的動作,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以小鴨找朋友的方式自然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提問,還有誰也會到池塘里來玩?也是為難點的解決做了鋪墊,幫助幼兒回憶有哪些動物會游泳。
接下來,通過完整欣賞故事→分段欣賞故事→完整欣賞故事三個環(huán)節(jié)幫助幼兒從初步感知故事,到學習故事中的對話,進而學習運用故事中的對話,三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即突出了活動的重點,又解決了活動的難點。
尤其是第二次完整欣賞故事之后,讓幼兒在圖片中尋找會游泳的動物,互動的問答設計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充分激發(fā)了幼兒運用故事中對話的興趣。
在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
1、在活動的引出環(huán)節(jié),幼兒的注意力還沒有完全集中,可能是小班的幼兒第一次看到有這么多聽課的.老師,導致一進活動室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聽課老師地方,而我也急著開始,沒有及時調整幼兒的情緒和注意力。
2、在圖片中尋找會游泳的動物互動問答的環(huán)節(jié),可以把媒體的制作加以調整,如當幼兒講到鴕鳥時,一點擊就會放大,增加真實感。
3、分角色表演的環(huán)節(jié),可讓幼兒互換。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5
糖果是幼兒愛吃的零食之一,對于小班的寶寶愛吃糖果卻不能夠按時刷牙、漱口,使寶寶們有了蛀牙。小班語言活動《小河馬拔牙》目標是讓寶寶們知道了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并學會了正確的刷牙、漱口的方法,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小河馬拔牙》這個故事在我第一遍講述后孩子能基本明白故事內容,當我提問:小河馬的牙齒為什么疼時,孩子們能講出來是因為河馬睡覺前還吃了糖果,有的幼兒還說“我們小朋友睡覺前也不能吃糖果”……,要不牙齒就會痛的。孩子們很喜歡這個故事,有的孩子學小猴醫(yī)生給小河馬拔牙的動作,有的孩子互相模仿起了故事中小猴醫(yī)生與小河馬對話的情節(jié)。通過本活動,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樣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牙齒。
通過本活動,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樣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牙齒。由此可見,幼兒故事不需要老師過度的“挖掘”,而是在孩子能理解接受的層面上通過引導讓幼兒直接與作品互動,使孩子真正領略作品的魅力,獲得獨特的體驗,成為學習文學的主體。
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認識到,在我執(zhí)教的這個活動中,我的主導地位太強,《綱要》指出:語言活動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想說、敢說、有機會說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完全可以給孩子充分的形象以及說的機會,在我出示第一幅圖的時候,幼兒猜測的非常的好,有的說“小河馬牙痛”,有的說“小河馬的.爸爸媽媽不在家”,還有的說“小河馬不舒服”……其實,我完全可以直接引入第二副圖,給幼兒猜測,形象之后,加以總結,提升,從而給幼兒更多的表達機會。
活動時,發(fā)現(xiàn)有一小部分幼兒在家里是不刷牙的,根本沒有養(yǎng)成早晚刷牙的習慣,因此在活動后,我對幼兒進行了延伸活動,給幼兒看了一些正確刷牙的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在看看,說說中掌握一些刷牙的方法,并鼓勵他們每天都要刷牙,保護好自己的小牙齒,不要讓蟲子吃掉我們的牙齒。同時,和家長交流,建議家長在家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不能因為偷懶而讓孩子養(yǎng)成不良習慣。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04-27
小班語言活動《月亮的味道》教學反思04-13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精選7篇)06-11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5篇02-18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5篇)02-18
小班語言活動反思03-08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通用14篇)11-28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08-22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集合15篇)02-18
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通用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