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
《6和7的認識》這節(jié)課相對來說知識點較多,包括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物體;掌握6、7的數序、大小,會讀、會寫6、7;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其他幾個知識點相對于學生較簡單,但也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實物與抽象的數字之間的聯系。
因此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我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學具擺出6和7,想象生活當中還存在哪些物體可以用6和7來表示,充分感受實物與抽象數字之間的聯系。在數序教學中,我主要通過讓學生“變魔術”——將“6”(6個圓片)變成“7”(7個圓片),從過程中歸納得出6和7的大小關系。并通過一把斷尺,讓學生知道7后面還有數,以及6、7和1、2、3、4、5之前的大小關系。而對于重難點6、7的基數序數意義,我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通過黑板上所擺的圓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第幾”和“幾”的區(qū)別;第二層次,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中的找金魚缸,進一步感知基數和序數的區(qū)別;第三層次,通過游戲“找位置”,讓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分清“第幾”和“幾”的意義。同時在叫學生回答問題時滲透基數和序數,比如“請這一組的7位小朋友一起回答”、“請這一組的第6位小朋友回答”等。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要求,整節(jié)課學生學得也較輕松,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基數序數意義這一環(huán)節(jié)。雖然我運用了各種方法去滲透基數與序數的含義,但設計時都將出發(fā)點框定在了成人的思維方式上。叫學生回答問題時根據他們座位對應的做法,在我看來是對基數序數的滲透,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麻煩。他們并不理解老師這么叫的意圖,而且也不熟悉自己的組里的位置,因此在課堂上浪費了不少的時間,而有部分學生也沒弄清楚“7位同學”和“第7位同學”的本質區(qū)別。我想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我應該減少這樣叫學生的次數,但可以先讓7位同學全體站起來,在弄清基數的基礎上,再強化序數的概念,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有了層次性,掌握也會更扎實。
通過本節(jié)課,我產生了一個困惑:當學生出現教師預設不到的情況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課堂上學生的知識超過了本節(jié)課所新授的內容,這樣對這部分學生來講新授就變得沒有意義,而如何更多地關注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那么又會忽略其它沒有相關知識經驗學生的學習。碰到這種情況,教師的教授更應該關注哪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我想這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遇到,比如今天這節(jié)課,學生在自己提問時就出現了“比0小的數是幾”、“0的相鄰數是幾”這樣的問題,而也有學生回答出“-1”,我想回答出“-1”的小朋友是相當自豪的,這時他覺得他回答出這樣的答案也應該得到教師肯定和表揚的言語,得到同學羨慕和佩服的目光。但由于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受制于教師的教,因此,教師的肯定會讓其他學生也模仿著將自己知道的所有關于數學的知識一古腦兒表達出來,而偏離課的主題;但不表揚,又會使回答出超前知識的學生失落。因此,教師如何引導,便顯得十分重要。雖然只是一個個小細節(jié),但卻影響著整節(jié)課的節(jié)奏和效果。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態(tài),而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時教師的教如何能協調整個課堂,我想這也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完善,不斷積累,不斷探討的課題。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案《6和7的認識》06-02
6和7的組成教學反思07-04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10-08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優(yōu)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10-08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范文(精選7篇)10-05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通用7篇)10-07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6篇)10-06
《認識鐘表》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0-07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通用6篇)10-10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