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龍舟竟渡》教學反思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于增強人民體質,培養(yǎng)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于1984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年10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xié)會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1985年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多達十余萬。這樣的龍舟競渡至今已舉行了幾十屆。近年來的龍舟競渡,賽制趨于完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并向國際性賽事進展。龍舟競渡需要寬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淺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競渡不成了。于是,淺水地的人們就做成“旱龍舟”,在街市、高臺、場地上游走,俗稱“迎鬼船”。江西一帶有這樣的風俗,時間亦在端午節(jié)。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著龍頭,一批一批地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系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后將龍頭安于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地域不同,講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龍前數日,要祀神演試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競渡的組織者,年前率眾位游手,將一根帶葉竹竿豎立橋頭,以便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鉆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等等。
杉木和樟木是造龍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龍舟,最困難的是尋找木材。要尋找25米長以上的整木,將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這樣造出的龍舟才會堅固結實。這樣的木材現在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樹頭的直徑必須在20厘米才能符合條件。
在閩南地區(qū),龍舟通常是某個自然村的公共財產。水上人家有句俗語“一日造船,千日過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須堅固美觀,才能經受風浪,故造船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岸上人家建房,“禮路”絲毫馬虎不得。釘船板猶如建房的“奠基”,還要舉行“奠基典禮”,擺上供品祭拜。特別是在“點睛”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還必須舉行隆重的儀式。
閩南龍舟的龍頭是寫意的、象征性的。龍舟的“龍須”是將金箔紙折成約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綁在一根對折的紅布條上,象征“龍須”;將一塊紅布折成三角形,釘在船頭,象征“龍舌”;將6條龍須等距離分布釘在“龍舌”上,這就成了“龍頭”。
制船者在兩側船舷的船眼睛各貼上三根紅布條加小方塊金箔的組合,再釘上三根“目周釘”。從左至右,分別代表千里眼、順風耳、媽祖婆。媽祖婆殿后佑護,千里眼、順風耳在前觀測,順序不能改變。不僅是龍舟,再大的帆船也是這樣釘的,有些帆船還會在船艉供奉媽祖婆神位。
這些程序完成后,該的村的老人在龍頭前擺上“三牲”,持香對著龍頭祭拜。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爐,繞著龍舟轉了一圈。這意味著,將龍舟上的不潔之物驅走,龍舟變得圣潔而有靈氣。隨后,燃放鞭炮、燒金紙,儀式就結束了。
經過幾名壯漢六七天的勞作,新龍舟完工了。之后,請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長衫戴氈帽,帶領全村70多名壯勞力,到船廠“請船”。大家人手一槳,浩浩蕩蕩地將龍舟劃回村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龍舟的豐姿就會出現在附近的江上。
學生在大量的信息的基礎上學習本課時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讓學生自己設計一種龍舟,這樣學生會在大量的材料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龍舟竟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大班健康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賽龍舟》09-29
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06-27
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4篇06-27
塵渡美文10-06
渡漢江作文10-06
大班游戲教案《賽龍舟》含反思(精選6篇)05-18
重渡溝的作文10-08
以渡為話題的作文10-05
風渡散文(精選11篇)09-26
游重渡溝作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