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中教學教師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學教師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教師,自身的業(yè)務能力需要過硬,這是教好一門課程最起碼的要求。學生需要一碗水,教師就得準備一桶水。這話廣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應試教育模式的教師們的座右銘。很多學校在新課改背景下仍然繼續(xù)提這句口號固然無可厚非,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必須得弄明白。
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學生那碗水多一點,還是要跟個水缸一樣?這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標準。憑借著四年師范大學的學習經歷和專業(yè)理論水平,很多教師基本上都符合這個“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夠把語文課給教好嗎?
有的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方法的層面之上,把教師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體地位之上,每一堂課都很樂于把自己所遵從奉行的道理講給學生們聽,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學究一般滔滔不絕。其實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學生往往聽得如墜云霧之中,昏昏欲睡。而這樣的教師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學生是否真得聽進去,只要把課堂四十分鐘注滿內容就行了。
這樣的課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務實、有趣呢?
新課程改革之后,應試教育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教育界煥發(fā)生機呈現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破土而出。比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課堂”、“先學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認,這些教學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試想一下:如果一種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這個方法還能適用于實際教育教學情況千差萬別的教學實踐活動嗎?實際上,它只能作為教學實踐的一種參考和借鑒。不過這些新教學模式有一個共同點:教師的角色發(fā)生變化。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搞“一言堂”了,必須要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主導者、領導者轉變?yōu)閰⑴c者、指導者。那么誰又成了新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了呢?學生。
學生是校園中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體,更是教師們進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唯一對象。如果不以學生為主體,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教師只有轉換角色觀念,下定決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扮演好一個服務于學生學習活動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二、教學環(huán)境的改善
教學環(huán)境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F實中,由于區(qū)域間資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經濟發(fā)展不均衡等歷史因素,各地的同層次院校之間的硬件和軟件水平也因此呈現出高低參差、極不均衡的特點。
這里所說的硬件主要是指學;A設施的建設規(guī)劃和教學所需設備儀器的配置管理。硬件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風貌,更直接展現了師資力量和群眾口碑。新課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學生形象、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學輔助設備(如多媒體平臺),再形象的語言也不如一張實景圖片的展示來得生動。課堂教學中,因為缺少必要的器材設備,學生無法身臨其境,無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觀和文化的魅力,還會有什么好心情聽課呢?這堂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落實?教學目標又如何完成?
師范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在自主擇業(yè)時往往會傾向于選擇教學環(huán)境較好的、師資力量雄厚的、發(fā)展前景廣闊的單位。這種就業(yè)意向的趨勢充分說明了提高學校硬軟件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過來說,如果僅僅停留在基礎設施足夠使用的層面之上,勢必會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需要。
而軟件則是指學校里的教學主體——教師和學生。各地高級中學的在職教師大多來自本科師范院校,從學歷文憑上比較并無太大差距?蔀槭裁锤鱾學校的師資力量越往后就越能體現出優(yōu)劣高低了呢?關鍵在于人才的繼續(xù)教育。
考察、學習、講座、培訓等多種形式的繼續(xù)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將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落到實處,轉化為教育生產力,還需要教育機構的管理者、決策者們不斷地思考和實踐。人才強國毋庸置疑,人才強校亦是此理。
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不斷改善教學環(huán)境,增強教育實踐主體的凝聚力和進取心是提高基層教育水平和實效的必由之路。
三、課堂教學的特點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是師本課堂,也就是教師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將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興趣被壓抑,積極性自然也就不會很高。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應是生本課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探討教材內外的科學文化知識,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決疑難問題,從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
現實教學中,課堂教學活動往往陷入一個不良循環(huán):為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教師提前充分備課,準備好了滿滿一桶水,然而在課堂上等著讓學生來提出疑問時,學生常常因為承受多門學科作業(yè)的重壓而未做好預習,不能達到教師的教學預期。無奈之下,教師只好如往日一般將那桶水分別注入學生的碗中。
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陣地,也是平時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場合。如果這塊陣地都無法守住,那么教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會受到致命的打擊,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就此一蹶不振。解決這一問題,是關鍵所在。
新課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讓學生快樂地學習,用心去理解和體會世界,用腦去思考和探究科學。如果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機械性的重復操作和毫無意義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學者都將無力回天。每節(jié)課的時間都只有短短幾十分鐘,短暫而寶貴。與其讓學生犧牲課余活動時間去做作業(yè),為何不充分利用好這短短的幾十分鐘呢?
當教師們能自由地采用適合自己、切合實際的一些教法將自己的學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課堂上時,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與他們無關。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學狀態(tài),也是教師們最樂于體現價值、成就感最為強烈的時候。而這一理想狀態(tài)的前提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是自由多樣的。
舉個例子,民國時期北大的教育教學風氣是很開放的,這得益于蔡元培校長倡導并踐行的“百家爭鳴,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間對某個爭論探討的話題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甚至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抨擊批評其他人的觀點。如胡適和錢穆,兩者是師生關系,但錢穆在不認同胡適觀點的時候,仍然敢于在眾多學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評對方;而胡適依然對錢穆的學問持尊重和肯定的態(tài)度。這一段佳話成為北大學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寶貴財富。
恰恰是由于對不同風格、不同見解甚至不同立場的包容,才使得當時北大的學術風氣領先國內,學術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難以撼動,而更重要的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了無數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應盡的責任。
四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如果說,教師轉變角色是首要條件,改善教學環(huán)境是物質基礎,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特點是思想準備,那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則是教師踐行課改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語文課堂教學信息量大,思考性強,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如何能夠使學生更好的主動去接受、理解、消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法。
所謂創(chuàng)新,自然要基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是分析文中語法現象,分解文本信息,培養(yǎng)古文翻譯的能力。但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對學生而言不啻是天書,如果缺少興趣,就很難融入其中領略古文魅力。試想我們教師能否轉變觀念,通過音像、圖片、文字等多媒體樣式讓學生多接觸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禮儀要求;古人讀書學習、為官一方的人生信條和道德操守等),先從思想上讓學生對這一文體發(fā)生興趣,繼而在教學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跡、精神品質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不是一味強調語法知識的灌輸和記憶。
時代在不斷發(fā)展,教學形式和方法也會不斷變化。除了對傳統(tǒng)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們還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比如詩詞鑒賞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自然是讀意象、賞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驟,雖然這種方法是極為符合邏輯分析規(guī)律的,但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思維慣性,反而束縛和禁錮了思維。
也許可以這樣:在硬件允許的前提下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穿上古裝扮演詩詞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聲誦讀作品,切身感受彼景,體會彼情,這樣一來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還可以這樣:讓學生操作個人電腦,自己去查找詩詞作品相關的資料,如古代前賢和專家學者對作品的評價、相關的歌曲影視作品等,讓他們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將這一作品講得透徹明白,教師則只需稍加點撥即可。
綜上所述,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必須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才能逐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真正地將師生從傳統(tǒng)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1983年9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北京市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創(chuàng)造性地概括了當代中國的教育思想,正確地反映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是鄧小平教育理論中最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內容。由此可見,作為教師,只有立足長遠、面向未來,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轉變教育理念,勇于實踐探索,才能使教育事業(yè)永葆生機活力
【高中教學教師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高中教師教學反思01-12
高中教師心得體會03-02
高中教師心得體會04-20
高中教師教學總結模板03-31
高中教師物理教學反思04-13
高中教師新課改心得體會04-23
高中教師實習心得體會12-29
高中教師培訓心得體會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