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心得體會學習計劃三篇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新的學習目標和挑戰(zhàn),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學習計劃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得體會學習計劃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得體會學習計劃 篇1
這次有幸被學校推薦參加“國培計劃(20xx)——安徽省村小教師訪名校培訓項目北京師范大學培訓班”的學習,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期間聆聽了多位大師的教誨,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在個人信念、教育理念、教育的行為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收獲。
一、 大師這樣做。
張國龍博士是給我們上課的第一位老師。他精神矍鑠、開朗陽光的形象讓我們眼前一亮,印象特別深的是他的鮮艷的紅圍巾和短馬靴,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這群老氣橫秋的教書匠,教育是高尚的職業(yè),沒必要把自己搞的跟受氣的小媳婦,要有職業(yè)自信,要開心的工作、愉快的生活;錢志亮教授讓我們感受到大家的豐潤,他信手拈來的教育實踐案例,風趣幽默的話語,一下子抓住了全體學員的心。錢教授在與我們交流時,時而激情四溢,時而溫和體貼,他模仿動作惟妙惟肖,模仿聲音生動傳神,他教導我們說“老師在與學生交流時,一定要平視學生而不能俯視,這樣做可以使老師和學生的心離得更近”;海淀區(qū)教研員黃毅結合課例講理念的做法,使我深受啟發(fā),原來教研可以這樣做。北京小學的吉春亞老師和張紅老師都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他們對教育的信仰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一舉一動透漏出儒雅謙遜。
二、 大師這樣說
張國龍這樣闡述教育的意義:“文明的進步,乃以人文為根基”。他告訴我們文學與教育是溫潤的關系。張教授結合他的文學作品《一里路需要走多久》來闡述文學的力量。主人公是張教授鄰居的親妹妹,在距家一里路的地方被人拐走,她的家庭從此以后陷入悲痛的深淵。故事凄切感人,蘊含了許多人生哲理。張國龍用這篇文章教育了頑劣厭學的侄女,藉此說明文學與社會、文學與教育之間的關系;他還認為人一生必備的幾種人文素養(yǎng)有:
1、獨特、深刻的'情感體驗。
2、唯美氣質與詩性質感。
3、感知各種微妙關系。
4、燭照各種幽微情愫。
5、認可偶然與宿命。
6、葆有悲憫情懷。
7、達觀與通脫。
這些富含人生哲理的觀念對我個人而言,受益匪淺。錢志亮教授從教育教學的理念出發(fā),教導我們要用理念支撐自己的教學行為。他從有效教學的角度告訴學員們要科學的理解,要做專業(yè)的教師,要精心的備課,要有效的講課,要全面的評課。錢教授通過兩個教學課例《麻雀》、《司馬光砸缸》,來說明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有效教學的必要性。這些接地氣的講座拓寬了大家的視野,提升了學員的品位。
三、 我們這樣做
聆聽了大師們的講座以后,我對教育的意義認識更加深刻:教育要包含人文性,體現成長性;對教育工作更加熱愛,熱愛這份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老師要想實現有效的教學活動,就要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不斷讀書學習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還要有自己的追求,有飽滿的工作熱情。使自己的人生精彩向上、富有活力、充滿意義。
心得體會學習計劃 篇2
它突破了空間的局限與時間限制,使整個學習過程既便捷又靈活。自參加遠程培訓學習以來,我?guī)缀趺刻於家每臻e到電腦室學習.電腦室是我除了辦公室以外呆得最多的地方。我學會了WindowsXP的基本操作,五筆打字,文字處理,并申請了Email電子郵箱,常使用Email進行交流。下班后,我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登錄培訓平臺,聆聽專家的精彩講座,感受名師的風采;閱讀學友們的精品文章,學習成功的經驗;領悟先進理論,發(fā)表自己的感受、見解,每天都要學習到深夜。雖然早晨起床時很困,可是到了晚上就又來精神了,遲遲不舍得離開,看視頻、聽講座,總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而與學員的交流更讓我受益匪淺。時有老師之言,恰與自己所思所想不謀而合,會令我激動不已,有一種與老師們心靈對話的體驗,以及對生命價值重新認識的特殊感受。學得越多,交流越深入,越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遠程學習的過程是一次知識積累、運用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要會學、善用。遠程教育資源庫中提供了大量的課堂實錄和專家點評,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我經常把這些優(yōu)勢資源變成自己教學的有效資源,把資源庫中的動畫、圖片和各種有用的資料下載下來,做成課件,運用于課堂,有效地彌補了本地教學資源的不足。另外,通過學習使我對教育事業(yè)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的認識。
我認為,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yè)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yè)。 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地區(qū)與地區(qū)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區(qū)力的競爭,綜合區(qū)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yǎng)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fā)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教師 的具體工作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并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熏陶。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并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fā)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fā)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后運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溫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fā)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最后,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么應為之,什么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wěn)重、規(guī)范、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體會是可以記錄的,但心靈的感受可能是無法言語的,只有自己的經歷,才會有認識上的提高。教師的成長是有規(guī)律的,要健康的成長就要遵循這幾個規(guī)律。職業(yè)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個人的奉獻與自身價值的實現聯(lián)系起來;教育理念是成長的關鍵,我們要與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教師的知識水平是成長的基本要素,教育實施能力是成長的核心要素,環(huán)境是成長的外部要素;影響教師成長的主要因素有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組織教育能力,和人際關系。雖然我經驗不夠,但我有最大的耐心與熱心,我有充足的信心,只要我肯努力,相信以后再大的困難我都能克服的,愛我的職業(yè),愛我的學生,這是我最大的目標。
心得體會學習計劃 篇3
自參加“國培計劃”學習以來,我們有幸聆聽了幾位專家、學者就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方面的問題所做的精彩講解。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對歷史新課程標準與教材關系的解讀。讓我開始反思農村中學歷史教育,我個人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我們一直都重視的是歷史教學并非歷史教育。
過去的農村歷史教學工作并不看重學生是否“聽得懂”和“記得住”,考什么就教什么,過分強調對歷史知識的機械記憶……實際上,新課改實施以后,農村中學的歷史課堂教學語文沒有發(fā)生本質的變化,只是在教學設施方面有所改進,教學方法比以前變得靈活花哨而已,在教學實踐中并不注重對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可以說,這么多年我們搞的依然是歷史教學,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教育。
二、歷史教學不是簡單化,而是復雜化。
新課改以后的農村中學教學往往是執(zhí)教者本身的精彩表演,歷史也不例外。一堂公開的中學歷史課的課件往往在技術上就做足了功夫,中間一定要穿插幾次學生討論,場面熱鬧,形式花哨,其實還是不能替代學習者本身對文本的直接解讀。這樣做的目的自然僅僅是是為了向聽課的老師展示,課后還不得不為學生補上一節(jié)課,與減負的目標背道而馳。趙亞夫教授倡導上“簡樸”的歷史課,讓學生讀書,參與討論,教師不必刻意裝扮歷史,不過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書,眼中有人。我想,如果我們能盡量地把復雜的歷史知識用最簡單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就不再像現在這么累!
三、歷史教學往往是面面俱到,而忽略了在抓重點的.同時更應該再現歷史細節(jié)。
我們有些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體系的大而全,生怕漏掉了其中的某個知識點,基于以上考慮,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時間自然就多了,相對地擠戰(zhàn)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時間。趙亞夫教授認為,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只強調需要深入的主題,允許學生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并且可以利用所學歷史知識,對當下的一些突發(fā)事件做出評估。同時也應該盡可能地對一些歷史事件以細節(jié)的形式呈現,這樣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加深了他們對該知識點的印象。
其實,一個真正有智慧的老師不會僅僅傳授知識給學生,而且還會傳授更珍貴的東西——信念和熱忱。如果我們都在努力地做到這一點,哪有何愁搞不好中學的歷史教育呢?
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會不斷有新的收獲,我期待著。
【心得體會學習計劃】相關文章:
心得體會學習計劃范文(精選10篇)03-25
國培計劃的學習心得體會12-20
國培計劃學習心得體會12-20
國培計劃學習心得體會范文10-06
暑假學習計劃10-10
學習總結與計劃11-23
學習計劃作文11-30
我的學習計劃10-07
學習計劃范文10-11
暑假學習計劃06-09